水污染控制工程讲义_笔记

合集下载

水污染控制工程笔记

水污染控制工程笔记

绪论*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木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答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快I素的整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淼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通俗地讲.环境是抬人类生存的周困空间,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及这个星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消耗型*污染型*破坏型有:*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酸雨*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问题*能源危机*土壤沙化*坏境保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卡人口激增卡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策*末端治理*区域环境管理*过程控制卡淸洁生产*循环经济*水污染控制的发展*点源治理*区域控制*流域控制*水污染控制实施过程*首先:环境规划一水质规划一目标一水质、水址控制方案*其次:法律一水质标准.排放标准、排污许可证、用水许可证*然后:工程一生产丄艺、污水收集.输送与处理管理一监测、排污收费*总论*1-1水污染的危害与性质*1-2水体的污染与自净*1-3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处理方法§1-1水污染的危害与性质1. 1. 1水圈与水循环一、水圈的定义抬地壳表面向下连续的水层,其上界为海洋、湖泊.沼泽、江河、冰川、雪山等地表水:下界主要为渗透至底部沉枳物中的水C二、世界的水资源•水资源的概念■ 广义水资源:包括地球水圈中各个环节与各种形态的水资源虽。

■ 狭义水资源:可供人们取用的水资源量。

2、 世界的水资源•总水址:13. 86亿km'其中:海水 13.38亿km3 占96•确淡水 0. 38亿km' 占2. 53%其中:便于人们取用的 300万km'占总水址的0・2%3、 自然界水的存在形式*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循环-水的自然循环抬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 地表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及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笔记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笔记

绪论*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通俗地讲,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周围空间,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及这个星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消耗型*污染型*破坏型有:*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酸雨*生态环境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问题*能源危机*土壤沙化*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人口激增*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策*末端治理*区域环境管理*过程控制*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水污染控制的发展*点源治理*区域控制*流域控制*水污染控制实施过程*首先:环境规划—水质规划—目标—水质、水量控制方案*其次:法律—水质标准、排放标准、排污许可证、用水许可证*然后:工程—生产工艺、污水收集、输送与处理管理—监测、排污收费*总论*1-1 水污染的危害与性质*1-2 水体的污染与自净*1-3 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处理方法§1-1水污染的危害与性质1.1.1 水圈与水循环一、水圈的定义指地壳表面向下连续的水层,其上界为海洋、湖泊、沼泽、江河、冰川、雪山等地表水;下界主要为渗透至底部沉积物中的水。

二、世界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水资源:包括地球水圈中各个环节与各种形态的水资源量。

⏹狭义水资源:可供人们取用的水资源量。

2、世界的水资源*总水量:13.86亿km3其中:海水 13.38亿km3 占96.5%淡水 0.38亿km3占 2.53%其中:便于人们取用的 300万km3占总水量的0.2%3、自然界水的存在形式*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循环1、水的自然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地表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及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讲解

水污染控制工程讲解

第一章绪论§1-1 概述一、水循环1. 水的自然循环(1)自然循环在太阳能及其他自然力的作用下,通过降水、径流、渗流和蒸发等方式,构成水的自然循环。

(2)海洋小循环(3)陆地小循环2. 水的社会循环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不断取用天然水体中的水,经过使用,一部分天然水被消耗,但绝大部分却变成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放,重新进入天然水体。

二、废水、废水污染及水污染1.自然界水质的变化云层中的小水滴和冰晶基本上是纯净的.降水的组成决定于它接触的大气质量,降水对于大气有良好的清洁作用。

降水着落后,汇集到地面水体,有的成为地下水,由于土壤层的过滤作用,地下水一般是清澈的。

在城镇用水循环中,水质的变化更大。

2. 废水、废水污染及水污染•水在社会循环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丧失了使用价值而外排,这种废弃外排的水称为废水。

“废水”是指废弃外排的水,强调废弃的一面。

•“污水”是被污染物污染了的水,强调其脏的一面。

实际上有相当数量的废水是不脏的,如冷却水。

因而用“废水”一词统称所有排水比较合适。

•废水污染是指废水对水体、大气、土壤或生物的污染,这里废水是污染的原因。

•水污染是指水体受到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中污染物的污染,这里水体是受害者。

但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废水。

水污染定义:从理论上从使用上从工程上§1-2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一、污水的分类污水按其来源可分为:①生活污水:主要影响因素有: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卫生设备、气候条件等②工业废水:主要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原料、中间产品或成品等物料污染的水。

需局部处理后才能排入城镇排水系统。

是城镇污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主要影响因素:工业类型、生产工艺、生产管理水平③初期污染雨水:主要影响因素:大气质量、气候条件、地面及建筑物环境质量等④城镇污水:是指由城镇排水系统收的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以及部分城镇地表径流。

主要影响因素:所采用的排水体制、所在地区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特点和比例等。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排水管渠系统的管理和养护)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排水管渠系统的管理和养护)

第七章 排水管渠系统的管理和养护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排水管渠系统的管理表7-1 排水管渠系统的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排水管渠系统的管理 分散管理分级管理排水管渠疏通排水管渠的维护 管渠清掏 通沟污泥的运输与处置 管渠检查的意义 排水管渠系统的维护 地面巡视等传统检查方法 进入管渠检查 管渠检查 电视和声呐检查染色和烟雾试验 水力坡降试验主要损坏原因排水管渠系统的修理 开挖修理和管渠封堵非开挖修理排水管渠系统维护的安全作业 排水管渠系统的管理和养护二、排水管渠系统的维护1.排水管渠的维护(1)排水管渠疏通《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要求:各种管道的积泥深度不能超过管径(或高度)的1/5。

一旦接近或超过这个要求就应及时进行疏通。

表7-2 管渠疏通的方法(2)管渠清掏将污泥等沉积物从检查井或雨水口中取出的作业称为清掏。

铁铲、铁勺和手推车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清掏工具,现已逐渐使用灵巧的手动污泥夹和小型污泥装载车,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则大多采用真空吸泥车进行。

目前我国开始采用抓泥车,液压抓泥车污泥含水率较低,其缺点是井底少量污泥残渣难以清掏干净,工作效率也没有吸泥车高。

(3)通沟污泥的运输与处置排水管渠清掏作业产生的污泥又称通沟污泥。

其含水率各地差异很大,上海管道的水位高,雨水口设有沉泥槽,因而污泥含水率经常高达85%~90%;而北京等城市则相反,污泥含水率较低。

①污泥运输污泥运输大致可分为由作业点运至中转站的市区短途运输和由中转站运至填埋场的郊区长途运输两个阶段。

市区短途运输一般采用污泥罐车或拖斗等专用设备;郊区长途运输则采用吨位较大的自卸卡车。

含水量过高的污泥,在运输前宜进行脱水减量处理。

②污泥的最终处置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各城市的通沟污泥大多和粪便一样作为肥料被用于农田,近年来则基本采用填埋处理。

其中有些城市和垃圾混合填埋,有些则单独填埋,如填入废矿坑、废弃河道或砖厂的取土坑。

环境化学考研《水污染控制工程》2021考研笔记

环境化学考研《水污染控制工程》2021考研笔记

环境化学考研《水污染控制工程》2021考研笔记第一章排水管渠系统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城镇排水系统的体制和组成★★★1排水系统的体制(见表1-1-1)表1-1-1 排水系统的体制图1-1-1 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①合流支管;②合流干管;③河流图1-1-2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①合流干管;②溢流井;③截流主干管;④污水厂;⑤出水口;⑥溢流干管;⑦河流图1-1-3 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①污水干管;②污水主干管;③污水厂;④出水口;⑤雨水干管;⑥河流图1-1-4 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①污水干管;②污水主干管;③污水厂;④出水口;⑤明渠或小河;⑥河流图1-1-5 半分流制排水系统①污水干管;②污水主干管;③污水厂;④出水口;⑤雨水干管;⑥跳越井;⑦河流《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规定,现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有条件的地方应按照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

2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排水系统是指收集、输送、处理、利用及排放废水的全部工程设施,组成如图1-1-6所示。

图1-1-6 排水系统的组成①工厂排出的生产废水;②住宅排出的生活污水;③工厂区及住宅区排出的雨水;④城市管渠系统;⑤泵站;⑥格栅;⑦曝气沉砂池;⑧初次沉淀池;⑨鼓风机房;⑩曝气池;⑪二次沉淀池;⑫出水渠;⑬江河(1)城镇污水系统(见图1-1-7和表1-1-2)收集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污水并输送至污水厂,由房屋内部污水管道系统和城镇污水管渠系统组成。

表1-1-2 城镇污水系统图1-1-7 区域排水系统平面示意图①区域干管;②压力排水管道;③新建城镇总干管;④泵站;⑤废弃的城镇污水厂;⑥区域污水厂;⑦河流;⑧出水口图1-1-8 房屋内部的排水设备①卫生设备和厨房设备;②存水弯(水封);③支管;④竖管;⑤房屋出流管;⑥庭院管道;⑦连接支管;⑧检查井图1-1-9 街坊污水管道布置图①房屋出流管;②街坊污水管道;③检查井;④控制井;⑤连接管;⑥街道检查井;⑦城市污水管道图1-1-10 城镇污水排水系统总平面示意图Ⅰ,Ⅱ,Ⅲ—排水流域①街区;②排水流域;③排水流域分界线;④支管;⑤干管;⑥主干管;⑦终点泵站;⑧压力管道;⑨污水厂;⑩出水口;⑪事故出水口(2)工厂排水系统(见表1-1-3)收集各车间及其他排水对象所排出的废水,送至回收利用、处理构筑物,或直接排入城镇排水系统。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讲)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讲)

废水q、 Cp
环境工程
完全混合断面
河水Q、C1
河水Q、C0
C1q+aQC=C0(aQ+q)
( aQ q)C0 C1aQ C q 式中: C1—— 废水排入
前河水中的挥发酚浓度; C0—— 水体中挥发酚的 C—— 允许排入河流 最大容许浓度; 的挥发酚浓度; a———混合系数。
代入上式:C (aQ q)C0 C1aQ
环境工程
(二)氧垂曲线公式
氧垂曲线是指废水排入水体后,耗氧与 复氧同时进行的,将耗氧与复氧两条曲线叠 合起来就可以得到的曲线。
亏氧量是指在某一温度时水中溶解氧 的平衡浓度(即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量) 与实际浓度(即实际溶解氧量)之差。 即D=S-X。
环境工程
三、水体中细菌的死亡 1、促使细菌在水体中死亡的原因有: ( 1)由于水体中有机物因逐渐氧化分解而 微生物的食物 没有了! 减少,这对于依靠有机物生存的细菌极为有 利。 (2)污染水体中有大量吞食细菌的生物;
环境工程
混合系数:指参与混合稀释的河水流量与河 水总流量之比。
а=Q1/Q (Q1≤Q)
а<1时,从废水排放口到完全混合断面的这 段距离内。 想一想 有没有a>1的可能?
а=1 时,在完全混合的河道断面上及其下游;
环境工程
当河道较为平直且无局部急流险滩的地 段,混合系数可近似地表示:
а=L1/L(L1≤L) L1——废水排放口到计算断面的距离;
扩散系数 (m2/s),与河 2 、扩散:污染物质会由高浓度处向低浓 流的弯曲程度等 度处迁移,这一物质的运动形式称为扩散。 有关。 单位路程长度 浓度差异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 上的浓度变化 污染物质 扩散的污染物质的量(污染物质的扩散量) 3.s) 值( mg/m 扩散的量 也越多。 (mg/m2.s) dC

水污染控制工程笔记

水污染控制工程笔记

第四节生物膜法一、生物膜: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1.1 生物膜概念1)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能够在载体上生长并形成膜样的生物污泥,即生物膜,主要是微生物和及其产生的细胞外聚合物和有机、无机物等。

2)生物膜经过形成(挂膜)、生长、脱落的过程。

3)生物膜本质上是土地处理系统的强化。

1.2 生物膜结构1)(以生物滤池为例)滤料、生物膜(厌氧好氧)、水(附着水流动水)、空气。

2)微生物利用水中的有机物和氧进行好氧呼吸。

3)传质过程,O2、BOD、代谢物CO2、NH3、H2S的物质传递。

4)生物膜本身不是一个生物,而是若干微生物形成的膜状的生物聚集体,是生物的栖息地。

(与活性污泥的菌胶团比较)5)生物膜长到后来,外层生物增殖越厚,内层厌氧,粘附性变差,最终会脱落,载体上再重新生长生物膜。

6)脱落的生物膜随水流走,在二沉淀池内沉淀,是否需要污泥回流视工艺情况。

回流可利于生物接种。

1. 3 生物膜的组成(填料、滤料)填料:细菌与真菌、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滤池蝇、藻类良好的物理性状---形状、密度、空隙率、比表面积等;机械强度---支撑、水流的剪切力;化学性质稳定---微生物不分解,不腐蚀;表面亲水和带(正)电特性---微生物容易附着生长;无毒无害---不抑制微生物生长;价格低廉,取材容易等。

1.4 生物膜技术的特点微生物方面:1)膜附着在载体上,世代时间长和短的生物都能够生长,所以生物膜的生物相比较丰富;2)有高营养级的生物存在,污泥产率低;3)容易使生物膜分段进行(如好氧-缺氧-厌氧; 高-中-低负荷),各段生长最适宜的微生物;能够一定程度实现脱氮与除磷。

工艺方面(与活性污泥比较):1)对水质水量变化适应性强,耐冲击负荷,操作稳定性较好,容易维护管理;2)生物膜的污泥含水率低,污泥沉降性能好,不发生污泥膨胀等问题,故运行管理方便;3)微生物浓度高,处理能力强,剩余污泥少,一般可以不回流污泥。

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程学习重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程学习重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 Wastewater Treatment一、水质指标: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一)BOD5(5日生化需氧量):指5天内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mg/L)(二)水体自净作用:以河流为例,指河水中的污染物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1)物理净化:指污染物由于稀释、扩散、沉淀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2)化学净化:指污染物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3)生物净化: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氧化分解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二、污水的物理处理(一)格栅(Screening):在水处理中,格栅是用来去除可能阻塞水泵机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的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备能正常运行的一种装置。

Screening to remove large subjects,such as stones or sticks that could plug lines or block tank inlets.(二)沉淀的基础理论1.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2.沉淀法的四种用法:1.污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沉砂池—预处理手段去除污水中易沉降的无机性颗粒物)2.污水的初步处理(初沉池)(经济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和呈悬浮状态的有机物)3.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二次沉淀池,简称二沉池)4。

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污泥浓缩池)3.沉淀类型(1)自由沉淀:悬浮颗粒物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单独进行沉淀,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

(2)絮凝沉淀:悬浮颗粒物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3)区域沉淀(成层沉淀或拥挤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降,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讲义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讲义

内部资料,不要外传实验一混凝一、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净水作用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2、学会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3、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l2(SO4)3、FeCl3后,生成的Al(III)、Fe(III)化合物对胶体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加的剂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水温的影响,还受水的pH值影响。

如果pH值过低(小于4),则混凝剂水解受到限制,其化合物中很少有高分子物质存在,絮凝作用较差。

如果pH值过高(大于9-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生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也不能很好地发挥絮凝作用。

投加了混凝剂的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这时,水流速度梯度G值的大小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混凝搅拌实验中,水流速度梯度G值可按下式计算:G=式中:P—搅拌功率(J/s);μ—水的粘度(Pa·s);V—被搅动的水流体积(m3);本实验G值可直接由搅拌器显示板读出。

当单独使用混凝剂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时,需投加助凝剂以提高混凝效果。

助凝剂通常是高分子物质,作用机理是高分子物质的吸附架桥,它能改善絮凝体结构,促使细小而松散的絮粒变得粗大而结实。

三、实验设备1、梅宇SC2000-6智能型六联搅拌机(附6个1000ml烧杯);2、转速表(用于校正搅拌机的转速);3、 ORION 828型pH计;4、温度计;5、 HANNA LP2000浊度仪。

《高廷耀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4版 下册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高廷耀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4版  下册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1 复习笔记
1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生物膜法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污水生物处
03 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 反...
04 第12章 活性污泥法
05 第13章 生物膜法
06
第14章 稳定塘和污 水的土地处理
目录
07 第15章 污水的厌氧 生物处理
08
第16章 污水的化学 与物理化学处理
09
第17章 城市污水回 用
010
第18章 污泥的处理 与处置
011
第19章 工业废水处 理
1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9章 工业废水处理
19.2 课后习题详解
19.1 复习笔记
1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
20.2 课后习题详解
20.1 复习笔记
20.3 考研真题详解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高廷耀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4版 下册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处理
答案
习题
整理
电子书
控制
水污染
笔记
复习
污水 解答
高廷耀
真题
教材
说明

水污染控制工程笔记

水污染控制工程笔记

水处理笔记整理:1)水质: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2)水质指标: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的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量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可降解有机物直接氧化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可被化学氧化或被经过驯化、筛选后的微生物氧化共同点:最终被降解成无机物不同点:氧化方式的不同生活污水BOD570~250mg/L;综合污水100~300mg/L;垃圾渗滤液2000~30000mg/L7 第一阶段(碳氧化阶段):在异养菌的作用下,含碳有机物被氧化(或称碳化)为CO2,H2O,含氮有机物被氧化(或称氨化)为NH3,所消耗的氧以Oa表示。

与此同时,合成新细胞(异养型)9 合成的新细胞,在生活活动中,进行着新陈代谢,即自身氧化的过程,产生CO2,H2O与NH3,并放出能量和氧化残渣(残存物质),这种过程叫做内源呼吸,所消耗的氧量用Ob表示1 耗氧量Oa十Ob 称为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或称为总碳氧化需氧量、总生化需氧量、完全生化需氧量) 用La或BODu表示2 第二阶段是硝化阶段,即在自养菌(亚硝化菌)的作用下,NH3被氧化为NO2-和H2O,所消耗的氧量用Oc表示,再在自养菌(硝化菌)的作用下,NO2-被氧化为NO3-,所消耗的氧量用Od表示。

与此同时合成新细胞(自养型)。

1 耗氧量Oc十Od 称为第二阶段生化需氧量(或称为氮氧化需氧量、硝化需氧量)用硝化BOD或NODu或LN表示。

BOD的定义中规定有机物质被氧化分解至无机物质,第一阶段生物氧化中,有机物中的C已经氧化至CO2,N氧化成NH3,都已经无机化了。

所以氨的继续氧化不在考虑之内,即不考虑第二阶段生物氧化。

1.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改变,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讲义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讲义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目录实验一活性污泥法处理市政污水实验 (1)实验二混凝法处理市政污水实验 (6)实验三曝气充氧实验 (9)实验四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11)实验一活性污泥法处理市政污水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培养活性污泥,加深对活性污泥法作用机理及主要技术参数,如溶解氧浓度(DO)、活性污泥浓度(MLSS)、有机物去除率、污泥增长规律等的理解;2.掌握活性污泥批量实验在污泥培养、污水可生化性测定的重要意义;3.通过批量实验了解市政污水的生物降解过程。

二、实验原理废水的生化处理法就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以有机物为营养物质的微生物来降解或分解废水中溶解状态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CO2和H2O等稳定无机物的方法,通常又称为生物处理法。

从1916年开始到现在,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功能到多种功能、从低效率到较高效率的纵向发展阶段;从英国到世界各地,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经历了由点到面、由生活污水处理到各种工业废水处理的横向发展阶段。

活性污泥法开创于1914年的英国,即习惯所称的普通活性污泥法或传统活性污泥法,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由初次沉淀池、曝气池、二次沉淀池、曝气设备以及污泥回流设备等组成,主要构筑物是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

图1 普通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在活性污泥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活性污泥,由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吸附在活性污泥上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活性污泥微生物从污水中连续去除有机物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去除与吸附作用;(2)微生物的代谢作用;(3)絮凝体的形成与凝聚沉淀。

BOD污泥负荷率、水温、pH值、溶解氧(DO)、营养物质及其平衡、有毒物质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果,而活性污泥法处理设备的任务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理活动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代谢功能。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1.5L的塑料容器(批量活性污泥反应器);2.WTW多参数水质分析仪;3.COD消解仪;4. 滴定管、漏斗、量筒、空压机、曝气头。

水污染控制工程讲义_笔记

水污染控制工程讲义_笔记

专题一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污水水质国际通用三大类指标: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性指标水质分析指标物理性指标温度:工业废水常引起水体热污染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加速耗氧反应,最终导致水体缺氧或水质恶化色度:感官性指标,水的色度来源于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嗅和味:感官性指标,水的异臭来源于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氯气等污染物质固体物质:溶解物质悬浮固体物质挥发性物质固定性物质水和污水中固体成分的内部相关性水和污水中杂质颗粒分布化学性指标有机物生化需氧量(BOD)biological oxygen demand在一定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

(20℃,5d)。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需的氧量,全部生物氧化需要20~100d完成。

实际中,常以5d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5日生化需氧量(BOD5);通常以20℃为测定的标准温度。

讨论:①任何日BOD与第一阶段BOD(L0)的关系生化研究试验表明,生化反应的速度决定于微生物和有机物的含量,至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只要满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就可以,在反应初期,微生物的数量是增加的,但到一定时间后,微生物的量就受到有机物含量的限制而达到最大值,此时反应速度受到有机物含量的限制,即有机物的降解速度和该时刻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成正比,由于有机物可以用生化需氧量表示,所以水中的耗氧速率和该时刻的生化需氧量成正比d(L0-L t)/dt=KL t dL t/dt=-KL t式中: L0、L t─分别表示开始、t时刻水中剩余的第一阶段的BODK─反应速率常数,d-1积分得:任何时刻水中剩余的BOD为Lt=L0 e -Kt从而求得经t时间反应消耗的溶解氧BODt为:BODt=L0-L t=L0(1-e-Kt)=L0(1-10-kt) (k =K /2.303)(经验表明:20℃时,k=0.1 日-1,若t=5天,则 BOD5=0.68L0)系②反应速度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利用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可求得: K(t)=k(20)θ(T-20)式中:K(t)─20℃时反应速率常数,d-1k(20)─T℃时反应速率常数,d-1θ──温度系数(经验:在10--30℃时,θ=1.047)③第一阶段BOD(L0)与温度的关系L0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关系式为: L0(t)=L0(20)〔0.02T+0.6〕式中: L0(t)─T℃时的第一阶段的BODL0(20)─20℃时的第一阶段的BOD化学性指标有机物化学需氧量(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用化学方法氧化水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成的氧量(O2)(mg/L)。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

第18章污泥的处理与处置1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污泥的来源、特性及数量★★★1.污泥的来源(见表18-1-1)表18-1-1 对人体健康的评价2.污泥的特性(1)污泥中固体分类①按照物质可溶性可分为:a.溶解固体;b.悬浮固体;②按照有机物含量可分为:a.稳定性固体;b.挥发性固体。

(2)污泥固体的组分(见表18-1-2)表18-1-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固体的典型组成(单位:%)(3)含水率污泥中水的质量分数称为含水率。

污泥中固体的质量分数称为含固率。

含水率+含固率=100%。

(4)污泥相对密度污泥相对密度是指污泥的质量与同体积水质量的比值,取决于含水率和污泥中固体组分的比例。

固体组分的比例愈大,含水率愈低,则污泥的相对密度也就愈大。

污泥相对密度P 与其组分之间存在如下关系:11=ni i iw ρρ=⎛⎫ ⎪⎝⎭∑ (18-1-1) 式中,ωi 为污泥中第i 项组分的质量分数,%;ρi 为污泥中第i 项组分的相对密度。

若污泥仅含有一种固体成分(或者近似为一种成分),且含水率为P (%),则式(18-1-1)可简化如下:()1212100100=P P ρρρρρ+- (18-1-2)式中,ρ1为固体相对密度;ρ2为水的相对密度。

一般城市污泥中固体的相对密度ρ1为2.5,若含水率为99%,则由式(18-1-2)可知该污泥相对密度约为1.006。

(5)污泥体积、相对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100sw m V P ρρ=-(18-1-3)式中,V 为污泥体积,m 3;m s 为污泥中固体的质量,kg ;ρw 为水的密度,kg/m 3;P 为含水率,%。

对于含水率为P 0、体积为V 0、相对密度为ρ0的污泥,经浓缩后含水率变为P ,体积变为V ,相对密度变为ρ,忽略浓缩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则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式(18-1-3)可得:()()000100100w w V P V P ρρρρ-=-(18-1-4)将式(18-1-2)代入式(18-1-4),整理后得:()()()()212002012100+-100100+-100P P V V P P ρρρρρρ-⎡⎤⎣⎦=-⎡⎤⎣⎦(18-1-5)当ρ1与ρ2,及P 与P 0接近时,可简化为:100100P V V P -=-(6)污泥脱水性能及评价指标(见表18-1-3)表18-1-3 污泥脱水性能及评价指标3.污泥量 (1)初沉污泥量可根据污水中悬浮物浓度、去除率、污水流量及污泥含水率,采用式(18-1-6)计算:()0310010100sc QV P ηρ=-(18-1-6)式中,V 为初沉污泥量,m 3/d ;Q 为污水流量,m 3/d ;η为沉淀池中悬浮物的去除率,%;c 0为进水中悬浮物质量浓度,mg/L ;P 为污泥含水率,%;ρs 为污泥密度,以1000 kg/m 3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2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2

第九章1、污水的类型与特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污水污染指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三类。

物理性质:温度:氧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度随水温升高而减少,较高的水温又加速好氧反应,可导致水体缺氧与水质恶化;色度:表色:悬浮性物质。

真色:溶解性物质;嗅和味;固体物质:TS=SS+DS TS=VS+FS 化学性质:●有机物指标: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mg/L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生活污水5日生化需氧量约为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的70%左右。

COD: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mg/LTOD/TOC:两者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氧化反应,前者测定结果以氧表示,后者以碳表示。

TOD/TOC>4 说明水中有S,P存在 TOD/TOC<2.67 说明水中有NO3-, NO2-存在●无机物:pH: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在6-9之间。

富营养化:湖泊中植物营养元素含量增加,导致水生植物和藻类的大量繁殖,藻类过度繁殖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急剧变化,一定时间内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的状态,从而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

N、P、蓝藻。

P:0.02mg/L N:0.2mg/L生物:细菌总数:37℃ 24h ;大肠菌群:易检测。

3.水体自净作用: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竖向混合阶段、横向混合阶段、段面充分混合阶段。

当难以生物降解的持久性污染物随污水稳态排入河流后,经过混合过程到达充分混合段时,污染物浓度可由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河流完全混合模式:c= (c w Q w+c h Q h)/(Q w+Q h)4、氧垂曲线:书本P9。

5、水环境质量标准:书本P11。

第十章1、通过物理方面的重力或机械力作用使城镇污水水质发生变化的处理过程称为污水的物理处理。

(NEW)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 活性污泥法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 生物膜法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 城市污水回用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第19章 工业废水处理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1污水的类型与特征(见表9-1)表9-1 污水来源及特点2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1)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见表9-2)表9-2 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2)污水的化学性质与污染指标①有机物有机物的主要危害是消耗水中溶解氧。

在工程中一般采用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或OC)、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来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污水水质国际通用三大类指标: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性指标水质分析指标物理性指标温度:工业废水常引起水体热污染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加速耗氧反应,最终导致水体缺氧或水质恶化色度:感官性指标,水的色度来源于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嗅和味:感官性指标,水的异臭来源于还原性硫和氮的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氯气等污染物质固体物质:溶解物质悬浮固体物质挥发性物质固定性物质水和污水中固体成分的内部相关性水和污水中杂质颗粒分布化学性指标有机物生化需氧量(BOD)biological oxygen demand在一定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

(20℃,5d)。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氨;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需的氧量,全部生物氧化需要20~100d完成。

实际中,常以5d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5日生化需氧量(BOD5);通常以20℃为测定的标准温度。

讨论:①任何日BOD与第一阶段BOD(L0)的关系生化研究试验表明,生化反应的速度决定于微生物和有机物的含量,至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只要满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就可以,在反应初期,微生物的数量是增加的,但到一定时间后,微生物的量就受到有机物含量的限制而达到最大值,此时反应速度受到有机物含量的限制,即有机物的降解速度和该时刻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成正比,由于有机物可以用生化需氧量表示,所以水中的耗氧速率和该时刻的生化需氧量成正比d(L0-L t)/dt=KL t dL t/dt=-KL t式中: L0、L t─分别表示开始、t时刻水中剩余的第一阶段的BODK─反应速率常数,d-1积分得:任何时刻水中剩余的BOD为Lt=L0 e -Kt从而求得经t时间反应消耗的溶解氧BODt为:BODt=L0-L t=L0(1-e-Kt)=L0(1-10-kt) (k =K /(经验表明:20℃时,k= 日-1,若t=5天,则 BOD5=0.68L0)系②反应速度常数k与温度的关系利用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可求得: K(t)=k(20)θ(T-20)式中:K(t)─20℃时反应速率常数,d-1k(20)─T℃时反应速率常数,d-1θ──温度系数(经验:在10--30℃时,θ=③第一阶段BOD(L0)与温度的关系L0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关系式为: L0(t)=L0(20)〔+〕式中: L0(t)─T℃时的第一阶段的BODL0(20)─20℃时的第一阶段的BOD化学性指标有机物化学需氧量(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用化学方法氧化水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成的氧量(O2)(mg/L)。

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称 COD Cr)和高锰酸钾(称COD Mn 或OC ) 。

酸性条件下,硫酸银作为催化剂,氧化性最强。

废水中无机的还原性物质同样被氧化。

如果废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相对稳定,则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生活污水通常在~。

当前测定COD常用的方法有:(1)重铬酸钾法(CODCr):以重铬酸钾溶液为氧化剂,以硫酸银为催化剂,加入水样,加热回流两小时,然后将重铬酸钾的消耗量折算成每升水样耗氧的毫克数。

此法氧化程度高,用于污染严重的水和工业废水的测定。

(2)高锰酸钾法(OC或CODMn):用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加入水样,煮沸10分钟(水浴为30分钟),然后将高锰酸钾的消耗量折算成每升水样耗氧的毫克数。

此法用于较清洁的水样。

讨论:COD与BOD5的比较比较COD BOD5测试时间耗时短 2小时时间长 5天代表性较全面反映有机物只反映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成本仅需化学试剂需要培养微生物COD与BOD5优缺点:BOD5优点:基本上反映了有机物进入水体后,能被生物氧化分解的有机物的量,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较为确切的说明问题。

缺点:完成全部检验需时5天,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不够迅速、及时,且毒性强的废水可抑制微生物的作用而影响测定结果,有时甚至无法测定。

COD优点:几乎可以表示出有机物全部氧化所需要的氧量,它的测定不受废水水质的限制,并且在3个小时内即能完成。

缺点:不能反映出被生物氧化分解的有机物的量。

BOD5虽有不少缺点,但从有机物对水体的影响角度看,还没有比BOD5更好的指标。

在没有条件测定BOD 时,可采用COD方法。

化学性指标有机物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TOC: total organism carbon在950℃高温下,以铂作为催化剂,使水样气化燃烧,然后测定气体中的CO2含量,从而确定水样中碳元素总量。

测定中应该去除无机碳的含量。

TOD: total oxygen demand在900~950℃高温下,将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包括难分解的有机物及部分无机还原物质),燃烧氧化成稳定的氧化物后,测量载气中氧的减少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TOD测定方便而快速。

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的相关关系。

在水质条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BOD与TOC 或TOD 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污水有机物指标之间的关系化学性指标有机物油类污染物石油类:来源于工业含油污水。

动植物油脂:产生于人的生活过程和食品工业。

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体的资源价值。

油膜覆盖水面阻碍水的蒸发,影响大气和水体的热交换。

油类污染物进入海洋,改变海水的反射率和减少进入海洋表层的日光辐射,对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大面积油膜将阻碍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体,从而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

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的危害很大,堵塞鱼的鳃部,能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水产品的食用价值。

破坏风景区,危害鸟类生活。

化学性指标有机物酚类污染物酚污染来源:煤气、焦化、石油化工、木材加工、合成树脂等工业废水。

原生质毒物,可使蛋白质凝固,引起神经系统中毒。

酚浓度低时,能影响鱼类的洄游繁殖。

酚浓度达~L时,鱼肉有酚味。

酚浓度高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甚至绝迹。

酚的毒性可抑制水中微生物的自然生长速度,有时甚至使其停止生长。

酚能与饮用水消毒氯产生氯酚,具有强烈异臭(L即有异味,排放标准L )。

灌溉用水酚浓度超过5mg/L时, 农作物减产甚至枯死。

化学性指标无机物性质指标植物营养元素:过多的氮、磷进入天然水体,易导致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尤其是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影响鱼类生存,并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为沼泽和干地。

pH和碱度: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在6~9之间。

当天然水体遭受酸碱污染时,pH发生变化,消灭或抑制水体中生物的生长,妨碍水体自净,还可腐蚀船舶。

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按离子状态可分为三类:氢氧化物碱度;碳酸盐碱度;重碳酸盐碱度。

重金属:作为微量金属元素。

重金属的主要危害:生物毒性,抑制微生物生长,使蛋白质凝固;逐级富集至人体,影响人体健康。

含氮化合物氮是有机物中除碳以外的一种主要元素,也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元素。

污水中的氮有四种,即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危害:消耗水体中溶解氧;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形成水华、赤潮;引起鱼类死亡,导致水质迅速恶化。

关于氮的几个指标:有机氮:主要指蛋白质和尿素。

TN:一切含氮化合物以N计量的总称。

TKN: TN中的有机氮和氨氮,不包括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氨氮:有机氮化合物的分解,或直接来自含氮工业废水。

NO x-N: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含磷化合物磷也是有机物中的一种主要元素,是仅次于氮的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元素。

磷主要来自:人体排泄物以及合成洗涤剂、牲畜饲养场及含磷工业废水。

危害: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破坏水体耗氧和复氧平衡;使水质迅速恶化,危害水产资源。

含磷化合物有机磷:有机磷包括磷酸甘油酸、磷肌酸等无机磷:磷酸盐:正磷酸盐(PO43-)、磷酸氢盐(HPO42-) 、磷酸二氢盐(H2PO4- )、聚合磷酸盐:焦磷酸盐(P2O74-)、三磷酸盐(P3O105-)、三磷酸氢盐(HP3O92-)生物性指标来源及危害:生活污水:肠道传染病、肝炎病毒、SARS、寄生虫卵等制革屠宰等工业废水:炭疽杆菌、钩端螺旋体等医院污水:各种病原体危害:传播疾病,影响卫生,导致水体缺氧细菌总数:水中细菌总数反映了水体有机污染程度和受细菌污染的程度。

常以细菌个数/mL计。

饮用水:<100个/mL 医院排水:<500个/mL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的值可表明水样被粪便污染的程度,间接表明有肠道病菌存在的可能性。

常以大肠菌群数/L计。

饮用水:<3个/L 城市排水:<10000个/L 游泳池: <1000个/L融会贯通各水质指标间的关系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水体的自净作用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根据净化机制分为三类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竖向混合阶段: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因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弥散作用逐步向河水中分散,由于一般河流的深度与宽度相比较小,所以首先在深度方向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从排放口到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的阶段称为竖向混合阶段,同时也存在横向混合作用。

横向混合阶段: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在横向上还存在混合过程。

经过一定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这一过程称为横向混合阶段。

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在横向混合阶段后,污染物浓度在横断面上处处相等。

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持久性污染物的浓度将不再变化,非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断减少。

持久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当持久性污染物随污水稳态排入河流后,经过混合过程达到充分混合阶段时,污染物浓度可由质量守恒原理得出河流完全混合模式:式中:ρ——排放口下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ρw,q vw——污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ρh,q vh——上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非持久性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降解河断面达到充分混合后,污染物浓度受到纵向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自身分解作用不断减小。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其变化过程可用下式描述:式中: u——河水流速;x——初始点至下游x断面处的距离;M x——纵向分散系数;K——污染物分解速度常数;ρ0——初始点的污染物浓度;ρ——x断面处的污染物浓度。

水体污染与恢复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