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成果综述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摆脱了过去前苏联以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束缚,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对西方区域经济学进行引进与介绍的论文与专著,本文就是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与介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述。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我国飞地经济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飞地经济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飞地经济研究现状综述飞地经济是指在一个国家内,某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地区相隔离开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

飞地经济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国家内部经济均衡和区域发展规划都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飞地经济研究持续深入,学者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对我国飞地经济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飞地经济概念及分类飞地经济概念最早出现在欧洲,指的是国家领土内某个地区与国家其他地区经济上相互隔离的情况。

在我国,飞地经济表现为某个省份、地区或城市在经济活动上与周边地区形成一定的隔离状态,单独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

根据飞地经济的特点和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工业飞地、农业飞地和城市飞地等不同类型。

二、我国飞地经济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飞地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飞地经济正在不断扩大规模。

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地区因为自然条件或历史原因而与周边地区隔离的情况日益减少,形成的飞地经济也在逐渐减少。

飞地经济的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而形成更加优化和互补的飞地经济结构。

飞地经济正在不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一些封闭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民族习俗的缘故,飞地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与其他地区不同,这些新的发展模式对飞地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我国飞地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热点在飞地经济研究领域,我国学者们主要关注以下主要问题和热点。

飞地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飞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反作用于飞地经济本身。

如何深入研究飞地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优化。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飞地经济如何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并将这些发展模式尽快推广到全国范围内,是当前研究的另一个热点。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本文将就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综述。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只能通过辐射效应获得一部分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首次揭示了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机制,但也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认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地理环境、地区间的交通和通信成本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相同或相关的产业在一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主要通过资源的共享、技术的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来实现。

产业集聚理论在解释为何一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以及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四、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所导致的。

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与发展。

现代化理论对于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分析框架。

五、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认为,孤立的经济小部门在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发展取决于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这种理论对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动力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六、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取决于其在全球竞争中所占的位置和能力。

具有优势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

区域竞争力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各有侧重,但都为解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互补 效应 为 宗 旨 , 为促 使 产 品和 生 产 要 素 在一 定 区域 内 的 自 由 流 动 和 有 效 配 置 而
2 国 内 区域 经 济 一体 化 的 研 究 概 况 之问的谈判把愿意参加一体化 结盟的国 .
2 1 区域 起着 主 导 性作 研 究 。 区域 经 济 一 体 化 与 经 济 全 球 化 是 用 。如果 把 科 斯 的 市 场 内部 化 理 论 从 微 观 向宏观 扩展 , 国 家或 者 国 家 间 的经 济 把 联 盟 看作 全 球化 市场 中 的企 业 , 加 入 随 并 机和 动态 因 素 , 可 以得 出, 体 化 的 区 则 一 域经 济 除 了对 参 与 国有 福 利 上 的 增 进 之
【 图 分 类 号1 0 中 F2 7
1前 言 .
【 献 标 识 码】 文 A
【 章 编 号 ] 0 9 6 6 2 0 ) 2 0 4 —0 文 1 0 ~9 4 ( 0 9 0 — 1 4 4
化冲 击下 做 出有 效 结 构 调 整 带来 的 非 系
了研究 。 本 文 对 国 内 区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的 系统性 风 险 和 来 自于 一 国 不 能 在 全 球
lton o e i a c o i ntgr to n c n ai fr gon le on m c i e a in a d e o omi l b lz to p te n o e o le on m i n e r ton,n e r to e e fo c g o aia in, a t r fr gina c o ci t g ai it g a i n l v lo ur
国 际经 济之 中 , 整体 经济 实 力和 国 力得 到 的观 点 , 有强 调 二 者 相 互 替 代 的 “ 消 彼 此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区 济 论研究 述 域经 理 综
口文 / 王万鹏
区 域 经 济 理 论 是 在 区 位 论 和 发 展 经 村落和市场区位 , 出中心地 理论 。他认 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 , 提 区域经济增长在
济 学有关理论 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的, 为 , 只 有 一 个 服 务 点 市 场 区 时 , 理 想 地 域 空 间 上趋 同 , 收 敛 之 势 。 不 平 衡 增 当 最 呈
位理论 ,在前 人基础上 建立 了一 系列概 仅 仅是短期的 , 因为通过 自由竞争 , 每个 的轻工业部门及其他产业部 门, 通过贸易
念 、 理 和 规 则 , 谨 地 表 述 了 工 业 区位 企 业 都 想 扩 大 自己 的市 场 范 围 , 原 严 因此 圆与 来 获 得 重 工 业产 品 。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域 经 济 理 论 的 形 成
来 , 个 次 一 级 中心 地 则 成 为 六 边 形 的 使 区域 间的收入均等化 。 每 个 顶 点 , 级 中心 地 组 成 一 个 有 规 律 的 各 3 恶性 循 环 理论 。 纳 克 斯 认 为 , 后 、 落
( ) 业区位论 . 一 农 古典区位论产生于
域经济 发展两条线索进行 , 对区域经济理 之 间 必须 相 互 重 叠 , 样 圆 形 市 场 区转 变 的假说 。 这 这两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新古典经
论 的研 究 日益深 化 。

为 最 稳 定 的六 边 形 空 间结 构 市 场 区 。 此 济 学的空间均衡论, 如 即市场价格机制能够
个独立 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 西方区域经济 面之间就会 出现空当, 处于空当地 区的居 要素具有完全 流动性的假设下 , 出区域 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吸引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引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经济内部实现各要素、产业、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与内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与内涵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追求社会公平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具体来说,它包括要素配置的协调、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地区发展的协调。

2.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常常与区域发展阶段理论联系在一起。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经历着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理解这些发展阶段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1. 产业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实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区域政府角色区域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区域政府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间的协调与平衡。

研究区域政府的角色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1.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协调与转变,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研究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可以促进区域的协调与平衡。

我国区域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

我国区域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
重 负相关 ,与 国有银行贷 款 占区域 内金融机构人 民币贷款 总
发展的作用机理和途径 、区域金融成长度 的衡 量应 是今后 区
域 金 融 研 究 努 力 的方 向 和 核 心 问 题 ;在 实 证 研 究 方 面 , 由于
额 比重负相关 。因此 ,提 高货 币信贷政策有效性 ,促进我 国 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有必要 降低货 币政策信贷传导 的区域效
董 金玲 在 《 经济 学动态 》2 0 年第 1期 撰文 对 当前 国 08 1
内外 区域金 融理 论研 究成 果进 行 了全面 地梳 理 、归纳 和总
结 , 并 对 未 来 我 国 区 域 金 融 进 一 步 的 研 究 进 行 了展 望 。 首
融发展条件差异 ;第 三 ,推进教育投入体制综合改革 ,努力 缩 小区域间教育水平差异 ;第 四 ,适度提高落后 区域 的社会 福利水平 ,完善 区域创新激励 机制 ;最后 ,优化 区域市场交
中国货 币政 策信贷传导的区域效应
江群 、曾令华在 《 求索 》20 年第 1期 撰文运用固定效 08 0 应变 系数模 型估 计 中国八大综合经 济区实际产出对信贷冲击 的敏感 系数 ,研 究表明 ,我 国货 币政策信贷传 导效果 存在显 著 的区域效应 ,从产 出对信贷 冲击 的敏感度 看 ,沿海发达地
制 、 区域 金 融 成 长 的 演 变 规 、 区域 金 融 差 异 影 响 区 域 经 济
达的 内陆地 区受信贷 渠道影响较小 。进一步分析显示 ,企业
结构( 包括 企业性质 、企业规模 ) 和银 行业结构是 导致货 币政
策信贷传导 区域效应 的主要因素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抑 或信贷渠道强弱与 中小型企 业工业总产值 占区域 内工业 总产 值 比重正相关 ,与国有工 业企 业产值 占区域 内工业总产值 比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评述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评述
二、 对我 国 区域 经 济 差 异 研 究 的理 论 与 实 践
评 述
发展指明了方 向 , 但是却存在一些缺陷 :1平衡 () 增长过分依赖 于计划化和国家干预 ;2 ( )平衡增 长受 到 资 源 不 足 ,技 术 水平 和管 理 水平 的 限制 ;
( ) 内 区域 经济 发 展 的理论 和 实践 一 国
推进论”纳克斯( .uke 15 ) 贫困恶性循 , RN r ,93 的“ s
环论 ” 内尔 森 ( ..esn 15 ) “ 水 平 陷 阱 , RRN l ,9 6 的 低 o 论 ” 赖宾 斯 坦 ( Lies i,9 7 的“ , H.ebnt n 15 ) 临界 最 小 e
现代的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 。 古典区位理论产生于 1 世纪 , 8 形成于 1 世 9 纪初至 2 世纪 4 0 0年代 , 它是关于人类礼会经济
的 “ 平 衡 增 长 论 ” 罗 斯 托 ( W.ot 16 ) 不 , w. R s w,9 0 o
1 域 经 济 平 衡 发 展 战 略 (0世 纪 5 .区 2 0年
代) 。建国之初 , 为了恢复畸形的经济结构等 , 追
求平衡 发展 成为 当时经济 发展 的 主角 。 因此 ,
不 足 之处 : 只寻 求 单 项 的 区位 决 策 , 既 定 的假 在

无论是发 达国家 , 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 探寻一条 适合本 国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 , 以解决 “ 区域经 济差异过大而阻碍经济发展” 所引起 的一系列问 题。 本文就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从多 方面进行综合评述。 国外 区域 经济 差异 研 究与 实践
维普资讯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目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1)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1)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1.2关税同盟理论 (3)1.3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3)2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5)1 绝对优势理论 (5)2 比较优势理论 (5)3 简要评述 (6)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相当一部分是基于1961年贝拉巴拉萨(Béla Balassa)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理论。

本文也遵循文献的规范案例,同时涉及关税同盟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经济一体化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关税同盟理论,第三部分介绍比较优势理论,这三个理论是区域经济整一体化研究中较常见的基础理论。

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过程,同时是个状态,换句话说,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概念。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一般基于关税同盟理论,动态效应一般基于共同市场理论。

另外,由于经济一体化同时具有积极的效果和负面效果,既成为维护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又成为反对的理论基础。

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描述不同区域或国家间的经济开放水平之间差异的专业术语。

该理论的基础是1960年代由匈牙利经济学家巴拉萨撰写的,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指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签订的两国或多国间的协议,成员国间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地区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当事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和交易自由化意志,合作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单纯地取消协定国之间的关税,贸易限制措施之外,还有共同对外关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等,根据协定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

根据巴拉萨提出的五个分类,再加上一个,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表1 经济学角度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提供资料自己整理(1) 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PTA)特惠贸易协定是最低水平的经济一体化形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比非会员国的贸易壁垒更低。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财经研究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综述翟仁祥 黎 伟摘 要: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历史和现状基础上,辨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对区域经济协调的影响因素、机制、政策措施进行文献比较研究并简要评述。

研究发现要素流动自由有序流动促进产业转移,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转移 要素流动前言 根据“先富后富、共同富裕”论,在经济增长“效率优先”、增长极理论和梯度推移理论指导下,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0年,我国在事实上实行了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根据“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划分原则,国家重大基础投资、产业布局的重心向东部沿海地带倾斜,重点在中部地带布局能源、原材料工业。

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很显著,从南到北沿海岸线设立的沿海开放地带,经济特区、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特殊经济区成为重要的增长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心地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

但是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1991年以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强调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强调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从学科发展进程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是我国经济学者从我国建国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所赋予其科学内涵的一个概念(覃成林,1998)[1],所谓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覃成林,2013)[2]。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从省级行政区域或若干个省际行政区交接区域层面而言,就是省级区域经济差距逐步缩小,比如长三角区域内部、江苏苏南苏北区域之间、安徽皖南皖北区域之间、山东鲁西南鲁东北之间,等等。

第七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综述

第七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综述

中图 分 类 号 :F 6. 01
文 献标 识 码 : A
由中国人 民大学 区域经 济与 城市 管理 研 究 所 、 开 大 学 城 市 与 区域 经 济 研究 所 、 州 大学 经 济 学 院 主 南 兰
办, 浙江 理工 大学 区域经 济学 基地 承 办 的“ 第七 届全 国 区域经 济学 学科 建设 年会 暨 中国都 市圈发 展 与 区域 经 济发 展方 式转 型学 术研 讨会 ” 于 2 0 , 0 8年 1 月 1 1 43日在 杭州 隆 重 召开 。来 自中国人 民大学 、 开 大 学 、 南 兰 州大 学 、 复旦大 学 、 南京 大学 等 8 O多所 高校 与科 研机 构 的近 2 0位 专 家学 者 出席 了会 议 。与 会 专 家学 者 就 0 区域 经济 学理论 研 究前 沿 、 区域经 济发 展与 合作 、 业集 群 与 区域 自主创 新 、 产 中国都 市 圈 与城 市 群等 问题进 行 了深人 的讨论 和交 流 , 取得 了 良好 的学术 成果 , 就年会 研讨 和交 流 的主要 问题 综述 如下 _ 。 现 】 ]
安徽财 经大 学李刚 副教授认 为在经 济一体化 趋势 日益加 强的背 景下 , 区域合作 也正 在兴起 , 但是 区域 性 公 共产 品的匮乏逐 渐演变 为制约 区域合 作进一步 深入 的主要 因素之一 。区域性公 共产 品既具有 一般公共 产 品的特征 , 又有 自己独 特 的特性 , 因此 , 其供 给主体 除 了参 与合作 的地方 政府外 , 还应 引人市 场力量 和第三方 力量 。由于 区域性公共 产 品在 使用 上具有地 域性 、 益主体 具有 明确性 等特点 , 以其在供 给和使用 上是有 受 所 效率 的 。充足 而有效 的 区域性 公共 产品供 给将 有 助于促进 区域合 作 的顺 利进行 。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作者:李珊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32期摘要: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手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差距问题愈加突出,经济政策的效用也愈加显著。

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文献系统的梳理、比较研究发现:区域差异、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通病,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政府决策者最优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差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具选择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32.0101引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

其中,作为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工具——区域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不均、不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通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许多国家或地区面临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

自“九五”计划以来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会是我国长期坚持并落实的基本国策。

然而,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差异,区域问题也各有不同。

何时何地实行怎样的区域经济政策,将会是相关学者乃至政府今后研究具体区域问题的思路所在。

文章从理论依据、发展演变、研究对象、政策创新以及工具选择等方面对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旨在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点。

2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政策的三大理论基础。

区域分工理论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分为成本学说和地区主导产业理论。

区域一体化文献综述

区域一体化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学原理课程作业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专业:人文地理学学号: 14070502006 姓名:杨俊杰任课老师:李君副教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内研究综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对该选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相应研究较为活跃,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一、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化的概念、内涵、产生机制、效应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综观众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争论较多,并且概念上运用不一致,诸如国际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经济集团化、区域集团化、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马骥(2004)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面临如联盟松散、国家主权面临挑战、造成世界经济发展新的不平衡等许多难题,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

李瑞林,骆华松(2007)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应该以市场化为基础,降低交易成本为核心,有效的主体组织和适当的补偿机制为保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关系的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就全局看,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从长远看,前者是通向后者的阶梯或发展阶段。

华民等学者(2002)从国际比较优势的转移、部门内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分析中得出了建立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的内在原因及其相对于经济全球化风险规避的优势。

赵丽敏、潘明策(2002)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对立与互补两种关系相辅相成,构成矛盾的统一体,随着两者的不断深入发展,两者最终将趋于汇合。

王亚飞(2004)认为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冲突,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思路和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区域经济理论是在区位论和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并成隽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两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一区域经济差异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

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

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

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二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区域经济理论综述_孟省

区域经济理论综述_孟省

区域经济99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十分突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建设,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又轮一新的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论述区域经济理论的内容,以期对各经济区的建设有一定借鉴作用。

中国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

目前,中国在区域经济研究方面,已经走过了初创阶段,正迈入完善和成熟阶段。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中颇有影响并为我国所借鉴的,有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的区域发展理论等。

一、区域经济理论综述(一)区位理论西方的区位理论是以杜能的《孤立国》问世为代表开始的。

后来经由韦伯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发表了《工业区位论》,标志着区位理论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产生。

区位理论最初只是局限于微观区位的研究,即探寻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选择什么样的地理位置,才能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区位决定因素不断发生新的、重大性的变化,导致了区位理论逐渐向中观、宏观发展。

现代区位理论,在研究对象上,从个别企业区位扩展到区位体系,从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城市区位到市场区、经济区以至国际分工等各大领域。

区位理论认为,各个区位之间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每个区位的选定,都必然引起连锁反应或“反射”作用。

各种区位的排列都不是紊乱的,而是有秩序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空间结构。

西方区位理论,特别是现代区位理论对我国的影响较大。

尽管社会制度、区位因素和发展条件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区位理论的基本原则却是可以引进、吸收和借鉴的。

比如,企业或产业的空间布局,开发区、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地区的战略与布局规划的制定,区际分工和经济区的划分等等,都被我国所引用吸收,并应用于经济发展建设中。

(二)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

他认为,增长极指“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

区域经济战略研究文献综述论文

区域经济战略研究文献综述论文

区域经济战略研究文献综述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

主要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

其代表理论有佩鲁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型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型理论。

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型。

4钟型发展理论1980年。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

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

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摘要: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入手,分别论述了各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并围绕着传统的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三方面的内容,对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归纳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对其历史演变的社会经济背景和过程进行了简单的评论。

关键词: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自第一部区域理论著作问世以来,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

回顾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区域经济学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对企业、产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方面。

在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至今仍有较大影响的区位理论。

第二阶段,本世纪40年代末期以后,由于世界各国各种区域问题的出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政策问题,加上计量化和模型化的飞跃发展,各国学者提出了许多很有影响的区域发展理论和战略模式。

第三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随着官方统计数据的大量公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开始逐步走向实证研究。

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日益加强,这些巨大的变化给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提出了较过去更为复杂化的问题。

一、从古典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一)从成本分析产业配置的区域条件古典区位论也叫做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在特定区域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可能获得更大成本上的节约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

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杜能(Thunen)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和假设,即用P=V-(E+T)(P表示利润,V 表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E表示农业生产成本,T表示运费)的公式来计算各种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以此形成农业的区域配置。

随着欧洲工业化的崛起和城市的迅猛发展,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配置的区域条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域 经济 协 调发 展
国 内外 研 究 综 述
魏 红 立 陕 西 国 际 商 贸 学 院 陕西 咸 阳 7 0 0 2 0 1
【 文章摘要】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展 一 直 备 受 瞩 目,
国内外很 多专家和 学者也 对 区域经 济协
调 发展 做 了比较 深入 和 广 泛 的 研 究 ,本
理 论 都 是 从 弗 农 的工 业 产 品 生 命周 期 理 论 出 发 ,通过 产 业 的转 移 实 现 区 域 发展 的协 调 ,只 是 在 产 业转 移 的顺 序 上 相 反 。梯 度 以及反梯度理论的产业转移容易导致以重 复 引进 与 生 产 能 力过 剩 为 特 征 的地 区经 济 结构 趋 同 ,而且 这 两 种 理 论 都 只 限 于宏 观 层 面 缺 乏 区域 内部之 间 的关 联 与相 互作 用 的 分析 。增 长极 发展 理 论 和 点 轴理 论虽 然 深入 到产业层面 ,但片面强调 增长极的作 用 ,缺 乏对 于其 他 地 区协 调 配 套 发展 的分 析 。并 且对 于 准 确 把 握 增 长极 的 内涵 和 运 用 条 件 ,缺 乏 足够 认 识 , 因此 很难 在 实 际 中实 行 。而 网络 开 发 理论 虽 然 更 加 强调 地 区之 间形 成 网 络 化 结 构 的 重要 性 ,但对 于 网络 化 效 应 的 分 析 过 于 简 单 ,对 于 其 形 成 机 理 更缺 乏 足 够 的解 释 。
4 颜鹏 飞。经济增 长极理论的新进展 、 [】 J.福建论坛,2 0 ,1 0 3() ; 【 作者 简介】 。
魏 红立 ( g3 , , 北荆 州人 , 18 一) 女 湖 经 济学硕 士。研 究方向:宏观经济 与物
舌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区域经济理论及我国区域经济演变综述[内容提要]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在一定空间的投影。

区域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论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演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XX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理论中国区域演变XX区域格局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的涵义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X围,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无限分割和发挥特定作用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比较理论区域经济比较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要素禀赋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

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某种产品生产成本绝对值低,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于出口换回自身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比较优势理论。

主要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一个国家或地区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

(3)要素禀赋论。

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个地区应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

如果各个区域都以自己的要素禀赋比例差距为基础进行分工和贸易,其结果将提高了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价格,降低了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并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替代,从而逐渐达到实际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变得越来越相似,该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大幅上升的现象,从而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如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等。

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产生之前,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但该理论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把大量资源和要素投入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使该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对上述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理论解释,弥补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不足,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以二元经济为特征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1)增长极理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集聚和优先发展,然后对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被称为“增长极”。

增长极具有技术创新和扩散、资本集中和输出、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果等吸收和扩散作用。

一般认为,增长极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与发达地区聚集而自动产生的;另一种是由政府透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而主动建立的。

(2)梯度转移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以产品周期为基础,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角度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克鲁默和海特在弗农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梯度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随着时间推移,产业结构升级将从高梯度区域有序地向低梯度区域转移;梯度转移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向外扩展。

在梯度推移中,有三种效应同时在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

极化效应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区域集中;扩展效应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区域扩散;回程效应将削弱低梯度区域发展。

三种效应综合作用可导致区域差别扩大。

(3)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把国民经济看作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结构,“点”即增长极,“轴”即交通干线,空间极化不仅出现在若干点上,也可以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线状地带上,因为通过交通干线,有利于人口的流动和物资的运输,从而有效地降低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在沿线形成新的增长极与点线一体的极化带。

(4)中心—外围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将经济系统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

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

当经济持续增长进入一定阶段后,随着政府平衡发展政策的加强,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最终在区域X围内实现一体化发展。

(5)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通过对24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截面和时间序列资料实证分析表明,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呈现不平衡增长;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发展差异将趋于缩小,逐步步入均衡增长态势。

(6)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认为经济发展首先从一些较好区域开始,这些区域因初始发展优势得到优先发展,并通过累积因果不断积累的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

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将产生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回流效应;也会出现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的扩散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区域差距不断扩大。

对此,缪尔达尔提出的政策主X是: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区域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政府要制定一系列刺激落后地区发展的扶持政策,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7)知识溢出理论。

经济学家阿罗最早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他假定整个经济体系内存在技术溢出,在政府不干预时的竞争性均衡是一种社会次优,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政府可采取适当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率,实现帕累托改进。

经济学家罗默在其知识溢出模型中,用知识溢出效应说明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强调知识外部性对经济的影响。

由知识溢出的聚集经济、规模经济产生的技术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使要素边际收益递增,从而引起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聚集和扩散。

3、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经济均衡问题,洛桑学派创始人、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于19世纪就提出了一般均衡论;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进一步完善了均衡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要素的投入状况及其边际报酬率;在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下,各要素为实现最高边际报酬而自由流动,最终达到收益平均化,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增长。

①平衡增长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最初产生于20 世纪40 年代,是指在整个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其按同一或不同比率全面发展。

平衡增长理论相应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罗森斯坦·罗丹为代表的“极端”型平衡增长,主要对各工业部门同时、按同一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工业按同一速率全面增长。

二是以拉格纳·纳克斯为代表的“温和”型平衡增长,主X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但按不同比率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按不同速率全面增长。

三是以斯特里顿为代表的“完善”型平衡增长,主X以“萨伊定律”为依据,按照产品的价格和收入弹性大小选择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长比率,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②大推动理论。

由英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提出。

该理论主X,发展中国家要对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和众多产业进行大规模投资,推动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一是对相互补充的工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能够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克服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市场狭小、需求不足等阻碍经济发展和题;二是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可降低生产成本。

③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认为,无论从资本供给,还是从资本需求看,落后地区均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拉大难以避免;要打破这种贫困恶性循环,则必须在区域间实行有梯度的产业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财政政策等,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投资,扩大市场容量、增加生产规模,达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④网络开发理论。

在经济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地区,可以构建现代区域的空间开发结构,实施网络开发。

网络开发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大要素:一是“节点”,即以各类中心城镇为增长极;二是“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所吸引的X围;三是“网络”,由物流、人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等流动网组成。

网络开发可提高节点、域面、网络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网络的影响则可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调整组合,将区域经济发展推向成熟阶段。

(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

特别是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扩X、资本流动、新技术浪潮等新特征十分明显,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相应取得新的进展,涌现一批新的成果。

一是新经济地理学派,不完全竞争模型引入区域经济分析,研究中心—外围均衡条件,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外围”模型,其中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和运输成本(即区域经济活动要追求运输成本最小化)三个经济学命题是这一理论建立的基石,也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二是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和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订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三是区域管理学派,将区域经济与管理学相结合的一个新学派,这一学派形成代表了区域经济学的新进展,而且对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起着一个桥梁作用,区域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区区域发展管理、区域人口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

从区域经济理论最新进展看,一是研究内容趋向综合化和多样化;二是特别关注问题区域和落后区域的研究;三是重点研究如何加快区域创新、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四是研究方法运用模型化和计量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