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学 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汉字文化论稿》
2009年9月,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暴希明先生的《汉字文化论稿》。

该书选取独特视角,从多方面揭示了汉字本身所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正如编者所言:“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使用最多的一种文字,作为东方的表意文字,它和西方的表音文字不同。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发挥着语言交际以外的文化功能,进而形成了绚烂辉煌的汉字文化景观。

”[1]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入手,一方面从六书和异体字的角度分析了许多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又从姓氏、名字、避讳、谥号、庙号、年号、婚嫁产育等方面论述了和这类汉字相关的文化现象,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汉字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都大有裨益。

一、潜心钻研,新见迭出
作为一部严肃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汉字文化论稿》不是人云亦云、可有可无的重复,而是作者多年潜心钻研的科研成果。

其中有许多前人所未言及的思想观点,对于汉字文化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如书中第三章“汉字与汉民族的名字文化”就是如此。

古代汉民族的上层人士,往往既有名又有字,且两者之间在意义上常常有联系,甚至被古人归结为“五体六例”;人们又常常称人以字,称己以名,以示尊谦。

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何以如此又往往语焉不详。

而作者却通过对名、字二字语源和构形的深入分析,发现了其中的因由。

在作者看来,人的名之所以叫名,是因为名是个人的代表符号,可以供人鸣呼,同时在古人深层的文化意念中,它又关乎人的命运,所谓“名之为言,鸣与命也”。

“名”字构形中的“夕”,既可以指自然界的冥夕,也可以指冥冥之中的上苍。

而人的字之所以叫“字”,是因为它是由名滋生的,“字”的本义是生育、滋生,“所以古人将汉语书写符号中独体象形的,如人、目、日、月等,叫作‘文’,而由‘文’组合、滋生出来的符号,如武、信、江、河等,叫作‘字’。

人的字是由名滋生出来的,当然也就叫‘字’了。

字由名而滋生,它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和名互为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字由名而滋生,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当然在意义上就有联系了。

至于为何称字是尊称,称名是谦称,作者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作者指出,名是年幼时父母给取的,它从小就在家庭中被长辈呼来唤去;而字则由名滋生,是成年后取的,它和加冠一样,也是人成年的一种标志,“由于字是一个人取得成年资格的标志,对成年人,人们自应以成人礼相待,表现出应有的尊重,故名和字相比,字是具有尊重意义的名字”:另外,在上古时期,取字也是贵族阶层的一种特权,而一般下层劳动人民是不得染指的。

因为“字以表德”,在文人士大夫看来,“只有贵族和文化人才有‘德’,一般平民百姓是没有‘德’的。

”“有字者一般都是贵族和文化人等有身份的人,更使字和名相比多了一层尊贵的色彩,成了身份的象征。

”这样的分析不仅道出了名和字的区别,揭示出了名和字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因由,而且结合特殊历史阶段的价值观念,深刻挖掘了它们区分尊与谦的文化内涵,令人信服。

作者在异体字的研究上也是独辟蹊径。

与大多数研究者关注异体字的定义和构造方式有所不同,作者从异体字文化成因这一独特的角度切入,着重探讨异体字形成的文化因素,有理有据地深入分析了部分异体字的构形理据,令人信服地发掘出了异体字原本隐而不现的文化信息,使淹没在历史深处的许多史实得到文化语言学意义上的再度确认。

作者认为,影响异体字形成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三,即造字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视角和帝王的文化专制。

作者并在每一类下都选了若干例字作为典型进行剖析,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的异体字下,作者选取了葬、礮砲炮等几组字,研究我国丧葬制度的沿革和炮这种武器的演进历史;在不同的文化视角形成的异体字下,选取了冠、车等几组字,研究古代和冠礼有关的各种礼俗以及车在古代的主要功用等;
在帝王的文化专制形成的异体字下,选取了洛雒、曡疊、辠罪等几组字,研究国人对汉字的迷信与崇拜以及帝王的文化专制。

作者的这些新见,既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宏观开拓,也有一些是微观、具体实践意义上的探索。

那些宏观意义上的开拓固然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创新,而微观的、实践意义上的具体考释也不可小觑。

因为,如果没有大量具体的考释提供坚实的基础,所谓的方法论,也就沦为大而无当的空谈了。

《汉字文化论稿》这种两者兼备,在方法论指引下进行具体研究的路径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尝试,也是作者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的凝结。

二、资料翔实,考释精当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资料翔实,考释精当。

首先,作者以严谨治学的态度,用数年时间翻阅了大量资料,构建出了一个与论题有关的广博的知识性平台。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资料实际形成了一个精华与糟粕共存的资源库,它们既相互印证,又相互抵牾相互矛盾,需要认真爬梳。

正如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戴震所指出的那样:“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2]作者以多年潜心治学所形成的学术眼光,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现那些真实的历史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认真反复推敲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第六章“汉字与婚姻生殖”中对“好”字的考释就是这样。

为了考释“好”字的形义关系,发掘其中所蕴涵的生殖崇拜文化内涵,作者先是引用了《说文》、《方言》、《战国策》、《陌上桑》、《汉字字源字典》、《汉字与人生风俗》等古今多种书籍对“好”字的解释与用法,证明“好”字的本义是女子貌美,其构形从女从子,是表示妇女生育而有子的意思,其深层的文化蕴涵是古人对生殖的崇拜。

由于“好”字的形义关系具有高度争议,作者并不满足于仅仅引用前人的观点,而是在此基础上展开更进一步的论证,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深入探讨:一是和“好”字构形理据相同的、孔等字,二是“好”的异体字“”,三是“好”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

其中单是甲骨卜辞就引用了十多条,还引用了郭沫若、李孝定、胡厚宣、刘志基、杨潜斋等学者的相关论述。

这些探讨不仅显示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得出了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好’字的造义确为女有子或女产子。

而以妇女产子或有子的形象来记录语言中表示貌美的‘好’这个词,则充分说明在先民的观念里,生育已具有审美的价值。

”[5]
到此为止,对“好”字所承载的女性生殖崇拜的文化含义已经考释的非常充分了。

但作者又进一步指出:这种“带有狂热性的生殖崇拜”的原因,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生态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战争。

这些精当的论述,已经突破了以往对汉字本身音形义孤立分析与解释的窠臼,将汉字置于历史与文化的宏阔背景之上,不仅凸现出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其民族性特征。

又如第二章中对“姓”“氏”的考释论述也是如此,绝不以空言、孤证立论,而是对原始资料经过了识断精审,求远求闳,体现了其宽阔的学术视野和精当的学术洞见。

二、质朴平实,绵密劲健
与该书学术性内容相得益彰的,是作者质朴平实的表述方式。

表述方式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作者的禀赋和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作者的理性选择,体现了作者的理念与追求。

与时下许多故弄玄虚的“学术著作”不同,作者的表述极为朴素。

这种朴素首先表现在结构方面。

从宏观上看,《汉字文化论稿》的各个章节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又相对独立成篇。

这种专题式的讨论方式是由其内容所决定的。

“文化”是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大概念,其具体内涵至今未能完全形成共识。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文化的能指又似乎有大致相同的认定,有约定俗成的共识,这一方面为作者的论题提供了足够的运作空间;但另一方面,作为负载文化内涵的单个汉字,既千姿百态,又相互独立,星辰一样散落在浩瀚的文化宇宙中,这无疑增加了作者谋篇布局的难度。

作者没有强求学术著作所常有的那种环环相扣、逻辑论证的所谓“内在联系”,使之成为牵强堆砌之嫌的生硬之作;
而是针对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将科学性和逻辑性体现在对一组组汉字的深入分析中,而整部著作则采用分章节进行专题论述的结构方式。

章与章之间是明晰的并列关系,各自的切入方式和研究角度根据实际需要有所不同,但起承转合之间的连缀又顺理成章。

这种谋篇布局的方式,实际上已经隐含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也隐含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坚定的学术自信。

从语言风格看,作者总是选取最简洁的句式和最朴素的词表达自己的见解,良好的语感和选词的准确无意之中显示了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

“每一义类收字的多少,反映了这一领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否密切,而某一义类的字成批出现或死亡,也是由于文化的演进。

”“牲畜与古人生活的密切程度远胜于今人,而古汉语中与牲畜有关的汉字远比现代汉语为多”。

[7]这两句话分别置于同一章节的不同段落中,两者之间有从属关系。

这种简单明快、直截了当的语言风格没有故弄玄虚者的所谓“高深莫测”,却自有一种既绵密简洁又朴素劲健的力量。

这种“质胜于文”的朴素表达,和《汉字文化论稿》中所表达的内容可谓相得益彰。

“汉字的起源”陈列了甲骨文这一成熟文字出现之前汉字的种种表意符号;
“汉字的创造”描述了古人创造汉字的具体方法;
“汉字的演变”细数汉字从岩画、刻符等图画文字生发,到甲骨文这一古汉字的正式出现,再到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相继出现,直至今天的简化字这一完整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书写工具与载体”展现了汉字发展史中书写工具与载体的演变;
“汉字的艺术”讲述了汉字的艺术成就;
“汉字的贡献”详细记录了汉字的发展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感受妙趣横生的汉字文化
■由明智
《汉字文化大观》汇集了目前国内40余位权威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曾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汉字文化的百科全书”。

如果说当初编写《汉字文化大观》更多地缘于学术研究的推动,那么如今修订再版《汉字文化大观》则可归于全社会对汉字文化的极大关注。

《汉字文化大观》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汉字文化的16个方面的内容,如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书写工具与载体,汉字的规范、注音和简化,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汉字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

该书肇始于1990年,距今整整20年了。

以《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之名初版于1995年,距今已15年了。

在这十几年里,我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汉字文化与国民日常生活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

在这十几年里,我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持续提高,汉字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特定标志,正在引起国际人士的广泛兴趣。

20年来,与汉字文化相关的某些科学,如汉字学、考古学、文献学、中文信息处理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该书及时吸收了这些成果。

例如,“汉字的起源”一章大量补充了近些年来考古发现的我国多个远古文化遗址的有关文物资料,对原始汉字的起源年代进行了科学的推断,对西周甲骨文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这些成果不仅充实了汉字史的研究,而且促进了汉字起源、甲骨学、上古史等的理论研究。

再如,“汉字在越南”一节大量补充了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历史与越南喃字的研究近况,丰富了我国喃字研究的成果。

学术性始终是该书的灵魂,作者们介绍了自己或者他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有的研究成果甚至是首次披露。

该书作者中有著名语言学家何九盈、曹先擢、王宁、蒋绍愚先生,有著名文史专家白化文、吉常宏先生,有著名中文信息处理专家冯志伟先生,有著名韩语研究专家韩振乾先生,有著名越南语研究专家马克承先生,有著名女书研究专家赵丽明先生,等等。

有评论指出,“该书吸引我的首先在于她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写就,而是俯下身来,牵着读者的手走进妙趣横生的汉字文化学的大观园”,“全书虽成于众手,文风各异,但都平易可读,这也应是《大观》一书吸引人之所在”。

作者们凭着对汉字文化的满腔热忱,凭着自身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探索出了一条“知识普及”之道路。

例如,“汉字与诗歌”一节,作者紧紧抓住汉字的形音义对诗歌形式的影响,运用有关的文字、语音、句法知识旁征博引,让人读后对诗歌的形式美、意境美有了切实的体会。

该书修订过程中,主编何九盈先生年近八旬,主持繁重的修订工作。

他亲手拟定修订计划,安排修订进度,组织修订会议,谋划出版事宜……操心的事情一件也没落下。

令人难忘的是2009年6月26、27日,该书审稿会在沙滩华育宾馆举行。

何九盈、曹先擢、王宁、胡双宝、张猛诸位先生冒着盛夏的酷热,与编辑人员一道认真讨论,反复协商。

曹先擢、胡双宝两位先生与何先生同岁,他们不顾重病缠身,依然挑起审读原稿、制作附录的重任。

70多岁的王宁先生,日常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十分繁重,但为了该书,也毅然放弃了休息。

张猛先生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依然审读稿件。

远在济南已年过八旬的作者吉常宏先生,远在厦门已年近八旬的作者何耿镛先生,都及时寄来了认真修订过的稿件;远在德国的冯志伟、加拿大的康加深、美国的李燕、日本的梁晓虹也都给编辑部发来了电子邮件;马克承先生多次亲赴编辑部修改校样……
20年前,该书的作者们是我国汉字文化研究的中坚;20年过去了,他们已经成为我国汉字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

同时,我们也将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未来的修订工作依靠谁?
《汉字文化学简论》指出,汉字文化研究中“理论思维贫乏,概念模式贫乏,方法论贫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另外,青年后辈的研究水平跟老一辈学者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为此,该书主编、顾问、特约审订人专门设置了“汉字文化笔谈”栏目,用自由的形式、通俗的言语向广大普通读者谈理论,谈方法,学术引领之意、殷殷期盼之情溢于言表。

《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应用也作了系统研究。

本书附彩色黑白图片数百幅,装帧精美。

本书既具学术理论价值,又有工具书的收藏价值。

本书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40多位专家、学者撰稿,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何九盈
湖南安仁人,1932年生。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汉字文化学》《音韵丛稿》《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下代汉语音韵学述要》《上古音》《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古汉语词汇讲话》《古韵通晓》。

主要论文有《上夏天并定从群不送气考》《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乾嘉时代的语言学》《尔雅的性质和年代》《古韵三十部归字总论》《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方法》《上古音节的结构问题》《说文省声研究》等多篇。

名列《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等辞书。

胡双宝
山西文水人,1932年生。

现任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

主要著作有《文水方言志》《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辩析手册》《易混易错词语辩析》。

与人合著、合编有《古谚语辞典》《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全汉赋》《汉语史论集》等。

主要论文有《山西文水话和普通话的语音、词汇的比较》《文水话的若干语法现象》《文水话的量词、代词和名词》《文字问题三议》《声旁的表义作用》《关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王安石<字说>辑佚》《说“哥”》《同形词说略》《语言分析中的零概念》等。

张猛
字济宽,江西南昌人。

文学博士。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研究领域为传统文字训诂学、汉语史。

1978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获文学硕士后,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2年任日本京都女子大学外国人专任教师。

2009年4月到北京语言大学任教。

主要业绩有专著《〈左传〉谓语动词研究》、《〈左传〉精注本》;编著《中华古诗文读本(戌集)》;
张猛
合作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汉语史论文集》;合作《文言文要览》、《传统语言学辞典》、《汉字形义分析字典》、《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中华文明史》等,以及中央电视台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语林趣话》等。

在《中国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古汉语研究》、《语文建设》、《学人》、《人文论丛》(日本)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在《长江日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40余篇。

曾获北京大学首届“光华青年科研成果奖”、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教委“首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出版物一等奖”、北京大学第二届“中国文化奖”特别奖,北京大学“吴瑞熹奖教金”(大学语文)、北京大学“优秀主干基础课(古代汉语)”奖。

多次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训诂学、《左传》选读、古代汉语)和北京大学“优秀班级主任”奖。

编辑本段目录
总序走向新的世纪
前言汉字文化学简论
上编东方魔块
一、文明的晨曦——汉字的起源
二、方块的奥秘——汉字形体的演变
三、文房纵古今——汉字的书写工具与载体
四、字林独一枝——汉字的特点
五、华夏书同文——汉字的规范、注音和简化
六、字学创新篇——汉字的研究与应用
下编字里乾坤
一、唇齿两相依——汉字与汉民族文化
二、文语结良缘——汉字与汉语及兄弟民族文字
三、神韵夺天工——汉字与文学艺术
四、必也正名乎——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
五、斯文存古道——汉字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
六、竹帛血泪痕——汉字与兵、法、吏
七、点画解民旆——汉字与衣食住行
八、字说农工商——汉字与经济活动
九、究源法自然——汉字与动物、植物
十、四海有遗泽——汉字在海外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跋原则与思考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的《汉字文化大观》已经正式向海内外公开发行。

此书由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担任主编,由曹先擢、王宁分别担任顾问与特约审订人。

全书汇集了我国当代四十余位汉字文化权威研究专家的最新成果,全面阐释了汉字文化的主要内容,代表了目前我国汉字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被誉为“第一部汉字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科学了解与研究汉字与汉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也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全书具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特点,在内容上分成十六个相对独立的专题,集中阐释了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书写工具与载体,汉字的特点,汉字的规范、注音和简化,汉字的研究与应用,汉字与汉民族文化,汉字与汉语及兄弟民族文字,汉字与文学艺术,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汉字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汉字与兵、法、吏,汉字与衣食住行,汉字与经济活动,汉字与动物、植物,汉字在海外等重要内容。

书中的不少文章还提供了大量的最新研究资料。

全书在正文前首次设置了汉字文化笔谈专栏,由何九盈、曹先擢、王宁、胡双宝、张猛等五位先生分别撰文,围绕汉字文化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形式自由,语言活泼,与书中的《汉字文化学简论》一文共同具有学术引领的作用。

全书还罗列了的主要参考文献,编制了名词术语索引,进一步提升了全书的学术价值,加强了全书的查检功能。

《汉字文化大观》的出版发行正值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愿借此书的出版发行回馈海内外的广大读者多年来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厚爱与支持。

目录主编的
话作者简介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汉字文化笔谈
汉字文化学简论
汉字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汉字的性质和汉字文化
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
仓颉作书今说
独立·变易·中庸·和谐
《汉字文化大观》正式出版发行
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待后生
美丽的汉字值得我们一辈子去体味
汉字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汉字:透过历史看当前
打开汉字构筑的文化窗口,展示久远的华夏文明之根
权威全面通俗实用
汉语教学的良师益友
汉字文化学的奠基之作
浅谈文化对字体发展的促进及汉字的应变性
汉字文化学的奠基之作
浅谈文化对字体发展的促进及汉字的应变性
读《汉字文化大观》
简评《汉字文化大观》的价值
开汉字构筑的文化窗口,顺应文化兴国的思路
新修订的《汉字文化大观》(以下简称“《大观》”)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部巨著由国内各界四十多位资深专家、学者精心编纂,其出版是汉字文化学界的一件喜事,是当代汉字学研究的圭臬,也是文化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经过修订的《大观》的出版体现了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意义尤为突出。

当前社会,人们前所未有地重视如何保护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

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字,语言文字既是一种文化类型,又是其他类型文化的表达载体。

几万汉字的形体与字义内涵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将抽象的文化信息变得具体可见;同时,这些文化积淀凝固于汉字载体,才能得以薪火相传。

《大观》虽定位于中级文化水平,但在借用汉字载体整合中华文化方面,却覆盖面广,知识丰富,几乎涉及到了汉字文化的所有重要方面,展卷则汉字所关联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精髓毕现。

不管是汉民族还是其他民族人员,都可以借这个窗口看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人思维方式中独特的民族性特点。

例如,《大观》从民众最熟悉的衣食住行中的汉字文化说起,谈到了姓、氏、名、字等用字文化以及汉字避讳文化,进而扩展至民俗、婚姻家庭、服饰、烹调、医疗、建筑、交通、地理等领域中的汉字文化;再从身边的汉字文化现象过渡到了解与社会相关的汉字文化现象,如汉字与传统意识,与家族宗法制度,与刑法、军事、职官,与经济、手工业等的关系;又从具体的物质生活、制度生活扩展到抽象的精神文化生活,谈到了汉字与书法、篆刻、对联等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谈到了审美层面的汉字与文学、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之间的文化关联(如“乐”字的释义,加深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特点及陶冶功能的深刻认识)。

这些内容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审美水平。

汉字文化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大观》对汉字文化的执要说详,鲜明地展现了华夏文明之辉煌。

二、以汉字文化为突破口,顺应世界文化大交流的趋势
《大观》详细介绍了汉字与各兄弟民族文字之间的关系(借用汉字、效法汉字、译音和借用汉字等),还介绍了汉字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传播路线及其对当地语言的影响。

其中,汉字与女书关系的介绍更具文化上的神秘感。

这些介绍从历史上爬梳了汉字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汉字的华人产生一种同源同宗的亲近感,使受过汉字影响的其他民族的读者产生一衣带水的文化相近感。

在国际交往中,汉字文化成为所有使用或接触过汉字的人的共同的交流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