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 文件

合集下载

实验10 种子活力快速测定

实验10 种子活力快速测定
(一)材料: 玉米种子 (二)设备: 小烧杯;刀片;镊子; (三)试剂: 0.02%~0.2%靛红溶液、5%红墨水
三、实验步骤同TTC法
四、思考
1、试比较这二种方法所测定的结果是否相同? 为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注意
所列方法都是以细胞对物质的透性为前提,只能 快速地了解种子具有的发芽潜力,为急需之用。
(一)材料: 小麦种子
(二)仪器设备:
小烧杯;刀片;镊子;温箱
(三)试剂:
0.12%~0.5%TTC溶液
三、实验步骤
1. 2. 3. 4.
将种子用温水(约30℃)浸泡2~6h 随机取种子100粒,然后沿种胚中央准确切 开,取其一半备用。 将准备好的种子浸于TTC试剂中,于恒温箱 (30~35℃)中保温30min。 反应结束,观察种胚的情况,凡种胚全部 或大部分被染成红色的即为具有生命力的 种子。种胚不被染色的为死种子,如果种 胚中非关键性部位(如子叶的一部分)被 染色,而胚根或胚芽的尖端不染色都属于 不能正常发芽的种子。
实验十 植物种子生命力 的快速测定
Ⅰ.TTC法 一、原理

TTC(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氧化态
是无色的,可被氢还原成不溶性红色三苯甲
月替(TTF)。

用TTC溶液浸泡种子,如果种胚具有生命力,
其脱氢酶就可以将TTC还原成为三苯甲月替而 呈红色;如果种胚死亡便不能染色.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Ⅱ.染料染色法 一、原理

有生命力种子胚细胞的原生质膜具有半透性, 有选择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一般染料不能进 入细胞内,胚部不染色。 而丧失生命力的种子,其胚部细胞原生质膜丧 失了选择吸收能力,染料可自由进入细胞内使 胚部染色。

实验10 热值

实验10 热值

实验十能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氧弹式热量计测热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有机物的燃烧热系单位质量有机化合物完全氧化时,所能释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燃烧热,也称总能。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一个热化学反应,只要其开始与终末状态一定,则反应的热效应就一定。

这一原理使我们测定各种物质的燃烧热变为有意义。

有机物差不多均能氧化完全,并且反应进行很快,因此,准确地测定燃烧热就有了可能。

由所测得的燃烧热还可以计算反应的热效应和化合物的生成热。

三、仪器设备氧弹式热量计;氧气钢瓶、附氧气表;支架四、实验材料烘干的叶片、擦净纸、棉线、电子天平五、实验步骤一.样品预处理:将样品擦净纸、棉线在70~80℃条件下烘干2h二.称样:准确称量0.5g左右样品三.压样四.上机1、开机:打开量热仪主机电源开关→水循环器电源开关→氧气调压阀开关,调整氧气压力至450Psi (30Bar)。

2、等待至量热仪显示主菜单后,点击"Calorimeter Operation" (量热仪操作)键,进入其子菜单,点击"Heater and pump"(加热和泵)键,使其由"Off"(关)状态变为"On"(开)。

3、当"Jacket Temperature"(外桶温度)升高至30±0.5 摄氏度且达到平衡状态后,"Start"(开始)键和"Start Pretest"(预测试开始)键将会由灰暗变为高亮,此时就可以进行测试和预测试了。

4、每天开机后进行第一次样品测试前应首先运行"Start Pretest"(预测试)以检查仪器各部分状况,装上氧弹弹头,盖上仪器盖子,点击"Start Pretest"键即可进行预测试了,整个预测过程中应无报错信息。

5、将称好的样品放在坩埚中,将坩埚放置在氧弹弹头的坩埚支架上,安装好点火棉线并保证其与样品充分接触,安装氧弹弹头(装弹头时看看内箱底部排气阀是否在正常位置),盖上量热仪盖子。

实验10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

实验10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

实验十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1. (2022·常州期末)在“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时,某实验小组选用的主要仪器有:待测金属丝(接入电路的长度为50.00 cm,电阻约几欧),电压表V(0~3 V,内阻约2 kΩ;0~15 V,内阻约15 kΩ),电流表A(0~3 A,内阻约0.01 Ω;0~0.6 A,内阻约0.05 Ω),滑动变阻器R(0~10 Ω,0.6 A),干电池两节,导线若干.(1)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某次测量结果如图甲所示,读数为______mm.甲(2) 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乙中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乙(3) 实验中,调节滑动变阻器,记录到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表所示,请在图丙中作出U-I图线.U/V 1.05 1.40 2.00 2.30 2.60 I/A0.220.280.400.460.51丙(4) 进一步分析,可得金属丝的电阻率ρ=______Ω·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5) 测得的电阻率比真实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A. 金属丝粗细不均匀导致测出的直径偏大B. 开关闭合时间过长导致测出的电阻偏大C. 电压表内阻不够大导致测出的电阻偏大D. 滑动变阻器阻值偏小导致测量范围偏小2. (2022·南通海门区期末)小明通过实验测量一种合金的电阻率.(1) 如图甲所示,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合金丝的直径时,从调节到读数的过程中,螺旋测微器上三个部件A、B、C使用的先后顺序应该为________(填字母);测得该合金丝的直径为d=________mm.(2) 请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电路连接补充完整.甲乙(3) 小明在实验室找了两节干电池进行实验,正确连接电路后,发现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非常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正确连接电路后,小明利用刻度尺测出合金丝接入电路的长度L=59.99 cm,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在方格纸上作出U-I图像如图丙,发现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计算该合金丝电阻R=________,该合金丝电阻率ρ=________Ω·m(π取3,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2345678电流00.080.110.150.190.270.380.56I/A电压00.190.290.440.600.80 1.15 1.70U/V丙3. (2022·苏北苏中七市调研)电导率是电阻率的倒数,25 ℃时合格纯净水的电导率小于5.0×10-4Ω-1·m-1.某小组为测量一水厂纯净水的电导率,用绝缘性能良好的塑料圆柱形容器装满采集的水样,然后用金属圆片电极将容器两端密封.实验室还提供了下列器材:A. 游标卡尺B. 电压表V(量程3 V,内阻约5 kΩ)C. 灵敏电流表G(量程20 μA,内阻约250 Ω)D. 滑动变阻器R(阻值0~20 Ω,额定电流1 A)E. 电源(E=6 V,内阻很小)F. 开关、导线若干甲(1) 图甲为游标卡尺的结构示意图,实验前需测量圆柱形容器的内径,应使用游标卡尺的________(填“A”“B”或“C”)进行测量,游标卡尺示数为________cm.(2) 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测量纯净水样品电阻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3) 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丙中作出U-I图像.根据图像求出该样本电阻的阻值R x=________kΩ(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进而可以求出电导率.U/V0.52 1.20 1.80 2.36 2.78I/μA 2.0 4.4 6.88.810.4乙丙(4) 若装入的纯净水样品未完全充满塑料圆柱形容器,这会使测得的电导率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理由是.4. (2023·金陵中学)实验小组做“测量合金丝的电阻率”实验.(1) 用毫米刻度尺测出合金丝AB的长度l=20.00 cm,再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丝直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金属丝直径的测量值d=________mm.用欧姆表“×10”挡粗测合金丝AB的电阻,多用电表指针指示如图乙所示,则合金丝电阻值为________ Ω.甲乙(2) 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电源(E=3.0 V)电压表(量程0~3 V,内阻约3 kΩ)电流表(量程0~60 mA,内阻为20 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10 Ω,额定电流2 A)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1 kΩ,额定电流0.5 A)开关、导线若干.为了调节方便、测量准确,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选填相应的电阻) (3) 将合金丝AB 全部接入电路,使用图丙中的器材测量合金丝的电阻,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丙中将实物电路图连接完整.丙(4) 正确连接电路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记录两电表的测量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出如图丁所示的U -I 图像,则合金丝AB 的电阻R =________ 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由电阻R 求得合金的电阻率.丁(5) 若通过改变合金丝接入电路的长度来测其电阻率,需要扩大电流表的量程.将阻值为R 0=10 Ω的电阻与电流表并联,用金属夹P 改变合金丝接入电路的长度L ,测得多组合金丝接入电路的长度L 及两电表的读数:电压U 、电流I ,作出UI -L 图像的斜率为k ,则该合金丝的电阻率ρ=________(用符号d 、k 表示).。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创新源于实践《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手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组实验手册使用及要求实验操作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报告的撰写又是知识系统化的吸收和升华过程,因此,实验报告应该体现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有效性。

现将实验报告撰写的有关内容说明如下:1、实验前按实验要求手写程序或程序填空,并走查代码,有疑问处标记,上机时在C语言集成开发环境下输入并调试手写程序,分析运行结果。

2、实验结束后填写通过后的源程序和对实验的总结。

3、通过后的源程序可以手写也可以打印粘贴。

实验项目一览表学号:姓名:成绩:实验一熟悉C语言编程环境实验目的:1.熟悉C语言编程环境(VC++、Cfree、Turboc2.0等)2.了解C程序的基本框架3.理解程序调试的思想,能找出并改正C程序中的错误实验内容:1.1 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在磁盘上建立一个文件夹,用于存放自己的C程序1.2 编程示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短句“Programming in C is fun!”(教师示例,学生模仿并创新,如输出汉字、特除字符等。

学会使用编程环境VC++,启动、编辑、编译、运行、保存、关闭、打开)1.3 编程在屏幕上显示如下网格。

+---+---+| | || | |+---+---+# include <stdio.h>int main(){printf("+---+---+\n");printf("| | |\n");7printf("| | |\n");printf("+---+---+\n");return 0;1.4 调试示例改正下列程序中的错误,在屏幕上显示“Welcome to You !”。

(掌握找错、改错的方法)源程序:# include <stdio.h>int mian(void)//mian改为main{printf(Welcome to You! \n")//括号后加”getchar();return 0;}注:需要修改的语句直接在程序上标注并修改实验总结:学号:姓名:成绩:实验二用C语言编写简单程序实验目的:1.掌握算术表达式和赋值表达式的使用2.掌握基本输出函数的使用3.能够自己编程实现简单的数据处理4. 熟练掌握简单if语句使用5. 熟练掌握for语句的使用6. 掌握简单C程序的查错方法、单步调试实验内容:2.1 调试以下程序,求华氏温度对应的摄氏温度。

实验10__氧电极法测定叶圆片的光合放氧

实验10__氧电极法测定叶圆片的光合放氧

实验十氧电极法测定叶圆片的光合放氧氧电极法测定水中溶解氧属于极谱分析的一种类型。

是植物生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测氧技术,此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可以连续测定溶氧量及其变化过程,还可以在中途加入试剂,以观察其对氧浓度变化的影响。

因而在叶绿体及线粒体悬浮液的光合放氧和呼吸耗氧,某些耗氧或放氧的酶促反应,以及叶碎块或游离叶细胞的光合放氧等的研究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原理氧电极通常由铂阴极和银阳极组成。

电极腔内充有氯化钾溶液,外面覆盖一层15—20 m厚的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薄膜,这样电极可与被测溶液隔离,而溶氧仍能透过薄膜进入电极腔。

两极间加上0.7V左右的极化电压时,当两极间外加的极化电压超过氧分子的分解电压时,透过薄膜进入KCl溶液的溶解氧便在铂极上还原:O2+2H2O+4e-=4OH-银极上则发生银的氧化反应:4Ag+4Cl-=4AgCl+4e-此时电极间产生电解电流,此电流与溶氧浓度成正比,经氧电极控制器转换成电压,由自动记录仪进行记录。

二、试剂和器材1.试剂1)半饱和的KCl溶液2)饱和亚硫酸钠或硫代硫酸钠溶液3)反应介质: 60mmol/L的Tris缓冲液(PH7.5),内含20mmol/LNaHCO32.器材1)氧电极(含反应杯、氧电极控制器、电磁搅拌器、红光光源)2)微型真空泵3)控制软件三、操作步骤1. 电极安装电极表面擦净后滴上氯化钾溶液,放上薄膜,用橡皮环固定,插入反应杯中。

电极导线连接到控制器,加上0.7V极化电压。

注满蒸馏水,开恒温水浴与电磁搅拌器,约半小时后,水中溶氧与大气平衡。

盖好反应杯盖,使反应室隔绝外界空气,就可进行标定。

2. 液相氧电极的校正在反应杯中加入0.2-2.5ml的被空气饱和的去离子水,放入磁转子,并且设置适当的转速启动转子。

在工具栏上点击“Calibrate”,在“Oxygen”一栏中点击“New”,软件将提示“建立空气线”,点击“OK”键后,氧电极便会在屏幕记录一条被空气饱和蒸馏水中的氧含量信号线。

实验十颗粒剂制备

实验十颗粒剂制备

实验十颗粒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中药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中药颗粒剂的质量要求和薄层鉴别法。

3.将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制为颗粒剂并进行质量检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纲要1.含义中药颗粒剂是指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糖粉、糊精、淀粉、乳糖等辅料制成的颗粒状或块状制剂。

药材的提取物为药材用水提醇沉法制成的提取液或药材的水煎液浓缩而成的稠膏,也能够提取药材的有效部位供制软材用。

颗粒剂应干燥均匀,色彩一致,无吸潮、消融、结块、潮解等现象,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吻合药典规定。

2.制备工艺流程原、辅料的办理→制颗粒→干燥→整粒→包装。

3.制备要点制备颗粒剂的要点是控制软材的质量,一般要求手握成团,轻压即散,此种软材压过筛网后,可制成均匀的湿粒,无长条、块状物及细粉。

软材的质量要经过调治辅料的用量及合理的搅拌与过筛条件来控制。

若是稠膏粘性太强,可加入适合 70~ 80%的乙醇来降低软材的粘性。

挥发油应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混匀,并密闭一准时间。

湿颗粒制成后,应及时干燥。

干燥温度应逐渐上升,一般控制在60~ 80℃。

3.剂型改革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其研究内容与中药专业的基础、专业基础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亲密,互为基础。

本实验将所学中药药剂与中药方剂学、中药药理学的理论知识,以及中药制剂解析学中药化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亲密连结。

运用中药专业的综合知识与技术,经过中医经典名方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剂型改革实验,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综合专业知识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质工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一)板蓝根颗粒板蓝根颗粒的制备【处方】板蓝根50g蔗糖粉适合糊精适合【制法】取板蓝根50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合(约50mL),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0%,边加边搅,静置使积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80 C)的清膏(约 1:4,即 1份清膏相当于4份药材),加入适合蔗糖粉与糊精的混杂物(蔗糖 :糊精 =3:1)及适合 70%的乙醇,拌合成软材,挤压过筛( 12目~ 14目)制颗粒, 60 C 干燥,整粒,按每袋相当于板蓝根 10g 分装于塑料袋中,密封,即得。

实验10_使用Wireshark分析SMTP和POP3协议 V1

实验10_使用Wireshark分析SMTP和POP3协议 V1

实验十使用Wireshark分析SMTP和POP3协议一、实验目的分析SMTP和POP3协议二、实验环境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安装有Wireshark、IE等软件。

三、实验步骤大多数电子邮件客户端允许用户撰写电子邮件并将其方到发件箱中,还能发送发件箱中的邮件,接收新邮件到收件箱。

大多数用户都知道必须连接到因特网才能发送和接收邮件,但他们可能不知道网络通信的细节。

发送邮件的过程和接收邮件的过程截然不同,它们甚至使用不同的应用层协议。

电子邮件客户端通常使用邮件传送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SMTP)来发送邮件,并用邮局协议(Post Office Protocol, POP)接收邮件。

客户端发送邮件时,通常连接一台独立的本地邮件服务器,并将所有外发的邮件发送到这个服务器而不管接收者的地址。

本地邮件服务器将报文放在发送邮件队列中。

此时,电子邮件客户端不再涉及邮件的传输,而由本地邮件服务器负责对每个接收者传送邮件。

SMTP不仅用于电子邮件客户端和本地邮件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而且还用于本地邮件服务器和每一个接收者的邮件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一旦电子邮件报文到达接收者的邮件服务器,就随同该用户的其他接收邮件报文一起放在邮件队列中,用户可以通过类似的POP这样的协议来获取所有的接收邮件。

1、俘获发送邮件时SMTP分组(1)启动IE,在IE工具栏中选择“邮件”-> “阅读邮件”,出现Outlook界面,在Outlook中选择“工具”->“选项”->“邮件设置”-> “电子邮件帐户...”,出现“电子邮件帐户”窗口,选择“添加新电子邮件帐户”,单击“下一步”,选择“POP3(P)”,单击“下一步”,将会出现如下界面:图1、电子邮件帐户点击“测试帐户设置”,测试成功后,点击“下一步”,最后点击“完成”。

即完成Outlook的设置。

实验11导入OBJ模型

实验11导入OBJ模型

实验十一导入OBJ模型一、实验目的(一)了解Obj和mtl文件的基本格式(二)了解导入OBJ模型的基本过程(三)掌握将OBJ模型从文件中导入并绘制到场景中的方法二、实验内容在实验十的基础上,通过导入OBJ模型在实验九的场景中绘制一个人物和一把椅子。

三、实验步骤(一)本次实验不需要新建一个项目,而是在实验十的基础进行扩展。

(注意做好备份)这里只需要新增两个文件:ObjLoader.h和ObjLoader.cpp。

实验中的文件如下图所示(二)新建一个文件取名为media,放到cpp文件相同路径下,如下图所示。

然后将下图中的文件考入到media文件夹中。

(建议大家开始敲代码前,先用记事本打开obj文件和mtl文件看看其中的内容,结合教材说明有助于大家更好理解代码)(三)编写ObjLoader.h文件(四)编写ObjLoader.cpp文件(五)修改d3dStencil.cpp文件1. 将编写好的ObjLoader.h包含到头文件中2. 新增两个全局变量3. 修改Setup函数在函数返回之前添加下列语句(1)将原本创建顶点缓存的代码放到Display函数中,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找到下面这段代码起始从至结束将这段代码考贝到Display函数中下面这段代码之前(2)在上次实验中添加的虚拟摄像机的代码前加入下列代码4. 修改Display函数在实验十设置完虚拟摄像机之后,以及刚刚从Setup函数中拷贝过来的创建顶点缓存的代码之前,写入下列代码(六)编译后会出现下面结果思考题:(1)想一想,为什么需要将Setup函数中的创建顶点的代码放到Display函数中去?如果不这么做有没有其他方法达到同样效果?(2)如果要在镜子中绘制椅子和人物的倒影该怎么做?。

实验十 循环伏安法分析

实验十     循环伏安法分析

实验十循环伏安法分析一、实验目的1.仔细阅读理解本讲义和相关资料,掌握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

2.熟练使用循环伏安法分析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简称CV)往往是首选的电化学分析测试技术,非常重要,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相关体系的测试表征。

现代电化学仪器均使用计算机控制仪器和处理数据。

CV测试比较简便,所获信息量大。

采用三电极系统的常规CV实验中,工作电极(The Working Electrode, 简称WE)相对于参比电极(the Reference Electrode,简称RE)的电位在设定的电位区间内随时间进行循环的线表1. 图1的实验条件和一些重要解释零,所以RE的电位在CV实验中几乎不变,因此RE是实验中WE电位测控过程中的稳定参比。

若忽略流过RE上的微弱电流,则实验体系的电解电流全部流过由WE和对电极(The Counter Electrode,简称CE)组成的串联回路。

WE和CE间的电位差可能很大,以保证能成功地施加上所设定的WE电位(相对于RE)。

CE也常称为辅助电极(The Auxiliary Electrode, 简称AE)。

分析CV实验所得到的电流-电位曲线(伏安曲线)可以获得溶液中或固定在电极表面的组分的氧化和还原信息,电极|溶液界面上电子转移(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信息,和电极反应所伴随的溶液中或电极表面组分的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信息。

与只进行电位单向扫描(电位正扫或负扫)的线性扫描伏安法(Linear Scan Voltammetry,简称LSV)相比,循环伏安法是一种控制电位的电位反向扫描技术,所以,只需要做1个循环伏安实验,就可既对溶液中或电极表面组分电对的氧化反应进行测试和研究,又可测试和研究其还原反应。

循环伏安法也可以进行多达100圈以上的反复多圈电位扫描。

实验10 昆虫检索表的编制2013

实验10 昆虫检索表的编制2013

前翅非角质————————————————————————— 6
6、前翅革质,后翅膜质————————————————————— 7 前翅非革质————————————————————————— 9 7、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 直翅目
后足非跳跃足或前足亦非开掘足———————————————— 8
15、翅前缘外角具翅痣,触角刚毛状(渐变态)———————————蜻蜓目
翅前缘外角不具翅痣,触角链珠状———————————————等翅目
双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包含两项对应的特征,所鉴定的对象符合 哪一项,就按哪一项所指示的条数继续向下检索, 直至检索到其名称为止,总 条数为所含种类数减1.
制作单项式检索表如下: 1(4) 无翅 2(3) 腹末有跳器……………………………………………………………弹尾目 3(2) 腹末有1条中层丝和1对尾须…………………………………………缨尾目 4(1) 有翅 5(8) 口器咀嚼式 6(7) 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直翅目 7(6) 前翅鞘翅,后翅膜质…………………………………………………鞘翅目 8(5) 口器刺吸式 9(10) 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 10(9) 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同翅目 单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仅含一项,与其后所指示的特征向对应,所鉴定的对象 若符合,就继续向下检索, 若不符合,就检索其后号中的序号.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2倍 减2.
Hale Waihona Puke 三、昆虫检索表的制作分类检索表是鉴定昆虫种类的工具,它广泛应用于各分类 阶元的鉴定。检索表的编制是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 同阶元(目、科、属或种)的特征中选出比较重要、突出、明显 而稳定的特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绝对性状,作成简短的条 文,按一定的格式排列而成。

实验10:微带天线(MicrostripAntenna)

实验10:微带天线(MicrostripAntenna)

实验十: 微带天线(Microstrip Antenna ) **一、实验目的:1.了解天线之基原理与微带天线的设计方法。

2.利用实验模组的实际测量得以了解微带天线的特性。

二、预习内容:1.熟悉天线的理论知识。

2.熟悉天线设计的理论知识。

三、实验设备:四、理论分析:天线基本原理:天线的主要功能是将电磁波发射至空气中或从空气中接收电磁波。

所以天线亦可视为射频发收电路与空气的信号耦合器。

在射频应用上,天线的类型与结构有许多种类。

就波长特性分有八分之一波长、四分之一波长、半波天线;就结构分,常见有单极型(Monopole )、双极型(Dipole )、喇叭型(Horn )、抛物型(Parabolic Disc )、角型(Corrner )、螺旋型(Helix )、介电质平面型(Dielectric Patch )及阵列型(Array )天线,如图9-1所示。

就使用频宽来分别有窄频带型(Narrow-band,10%以下)及宽频带型(Broad-band,10%以上)。

(a)单极型(b)偶极型 (c)喇叭型λ/ 2图9-1 常见天线(一)天线特性参数1. 天线增益(Antenna Gain ’G ):isotropicP P G =其中 G ——天线增益P ——与测量天线距离R 处所接收到的功率密度,Watt / m 2Pisotropic —— 与全向性天线距离R 处所接收到的功率密度,Watt / m 2由此可推导出,与增益为G 的天线距离R 处的功率密度应为接收功率密度:24R P G P tx rec ⋅⋅=π其中 G ——天线增益P tx ——发射功率,Watt / m 2 R ——与天线的距离,m2. 天线输入阻抗(Antenna Input Impedance ’Zin ):IV Z in =其中 Z in ——天线输入阻抗V ——在馈入点上的射频电压 I ——在馈入点上的射频电流以偶极天线为例,其阻抗由中心处73Ω变化到末端为2500Ω。

实验十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KBR压片制样

实验十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KBR压片制样

实验十、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KBr晶体压片法制样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用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2. 掌握用压片法制作固体试样晶片的方法;3. 熟悉红外分光光度仪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红外光谱是研究分子振动和转动信息的分子光谱,它反映了分子化学键的特征吸收频率。

根据实验技术和应用的不同,一般将红外光区划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12820~4000 cm-1),中红外区(4000~400 cm-1)和远红外区(400~33 cm-1),一般的红外光谱在中红外区进行检测。

红外光谱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

它最广泛的应用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

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其次,它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

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的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

而作为红外光谱的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等)比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

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红外光谱谱图中每一个特征吸收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的质点或基团振动的形式。

因此,特征吸收谱带的数目、位置、形状及强度取决于分子中各基团(化学键)的振动形式和所处的化学环境。

只要掌握了各种基团的振动频率(基团频率)及其位移规律,即可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谱带的归属,确定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进而由其特征振动频率的位移、谱带强度和形状的改变,来推定分子结构。

本实验用溴化钾晶体稀释苯甲酸试样,研磨均匀后,压制成晶片,测绘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

实验十-正弦信号发生器实验

实验十-正弦信号发生器实验

实验10正弦信号发生器实验
1、实验目的:
1)学习分频器,计数器和LPM_ROM的使用方法
2)学习DDS的基本原理。

2、实验原理:
图1 正弦信号发生器的原理图
图2 DDS信号源的原理图
3、实验内容
选择模式NO.5,打开试验箱左上侧的+/-12V开关(D/A输出需要),将示波器探头接于主系统左下角的两个挂钩处,最右侧的时钟选择,用短路帽接插clock0为65536Hz 或750KHz处,这时可以从示波器上看到波形输出
1)用VHDL语言描述一个16进制计数器,然后再描述一个正弦表译码器,使用
元件例化语句描述图1所示原理图(FPGA内部),在QuartusⅡ上进行编译、综
合、适配。

引脚锁定以及硬件下载测试。

时钟输入锁clcok0(750KHZ),正弦
表输出锁DAC0832输入,复位和时钟使能锁按键,进行编译、下载和硬件测
试。

2)用VHDL语言描述一个1024进制计数器,然后使用lpm_ROM再描述一个10
位地址的正弦表译码器,使用元件例化语句描述图1所示原理图(FPGA内部),
在QuartusⅡ上进行编译、综合、适配。

引脚锁定以及硬件下载测试。

3)如图2所示,把上述计数器改为+M计数器,M为3位,采用按键输入。

记录
4、思考
怎样提高输出频率的范围
参考程序见文件。

杭电计组实验10-实现R-I-J型指令的CPU设计实验

杭电计组实验10-实现R-I-J型指令的CPU设计实验

实验报告2018年6月9 日成绩:、实验程序源代码顶层RI型指令CPU模块测试文件: module test;//In putsreg rst;reg clk_100MH z;reg clk;// Outputs wire ZF; wire OF;wire [31:0] F;wire [31:0] M_R_Data; wire [31:0] PC;// I nsta ntiate the Unit Un der Test (UUT) TOP_RIJ_CPU uut ( .rst(rst), .clk_100F .clk(clk), •ZF(ZF), •OF(OF),.M_R_Data(M_R_Data), .PC(PC));in itial begi n//I nitialize In putsrst = 0;clk_100MHz = 0;clk = 0;// Wait 100 ns for global reset to fin ish #100;// Add stimulus hereforeverbegi n#2;clk=~clk;#10;clk_100MHz=~clk_100MH z;endenden dmodule顶层LED验证模块module TOP_LED(clk_100M Hz, oclk,rst,SW 丄ED); in put clk_100MH z; in put oclk,rst;in put [3:0]SW;output reg[7:0]LED;4'b0001:LED二F[15:8];4'b0010:LED=F[23:16];4'b0011:LED=F[31:24];4'b0100:LED=M_R_Data[7:0];4'b0101:LED=M_R_Data[15:8];4'b0110:LED二M_R_Data[23:16];4'b0111:LED=M_R_Data[31:24];4'b1000:begin LED[7:2]=0;LED[1]=OF;LED[0]=ZF;e nd4'b1100:LED=PC[7:0];4'b1101:LED=PC[15:8];4'b1110:LED=PC[23:16];4'b1111:LED=PC[31:24];default:LED=0;endcaseenden dmodule顶层RIJ型指令CPU验证模块:module TOP RIJ CPU(i nput rst, in put elk 100MHz,i nput clk,output ZF, output OF,output [31:0]F,output [31:0]M_R_Data,output [31:0]PC);wire Write_Reg;wire [31:0]lnst_code;wire [4:0]rs;wire [4:0]rt;wire [4:0]rd;wire [31:0]rs_data;wire [31:0]rt_data;wire [31:0]rd_data;wire [31:0]imm_data;〃被扩展的立即数wire [15:0]imm;//wire rd_rt_s;wire [1:0]w_r_s;wire imm_s;〃判断是否需要扩展wire rt_imm_s;//B 端选择rt或者是扩展后的immwire Mem_Write;//wire alu_mem_s;wire [1:0]wr_data_s;wire [31:0]W_Addr;wire [31:0]W_Data;wire [31:0]R_Data_A;wire [31:0]R_Data_B;wire [31:0]F;wire [31:0]ALU_B;//B 端口数据wire [2:0]ALU_OP;wire [1:0]PC_s;wire [31:0]PC_ new;wire [31:0]PC;wire [25:0]address;pc pc_c onn ect(clk,rst,PC_s,R_Data_A,imm_data,address,l nst_code,PC);OP_YIMA op(I nst_code,ALU_QP;,rt,rd,Write_Reg,imm,imm_s,rt_imm_s,Mem_Write,address,w_r_s,wr_data_s,PC_s,ZF);elsebeg in case(PC_s)2'b00:PC<二PC_ new;2'bO1:PC<二R_Data_A;2'b10:PC<=PC_ new+(imm_data<<2);2'b11:PC<={PC_ new[31:28],address,2'b00};endcaseendenden dmoduleOP指令功能译码模块:module OP_YIMA(i nst,ALU_OPfe,rt,rd,Write_Reg,imm,imm_s,rt_imm_s,Mem_Write,address,w_r_s,wr_data_s,PC_s,ZF) in put [31:0]i nst; output reg[2:0]ALU_OP;output reg[4:0]rs;output reg[4:0]rt;output reg[4:0]rd;output reg Write_Reg;output reg[15:0]imm;//output reg rd_rt_s;output reg imm_s;output reg rt_imm_s;output reg Mem_Write;output reg [25:0]address;output reg[1:0] w_r_s;output reg[1:0] wr_data_s;output reg[1:0] PC_s;in put ZF;always@(*)begi nw_r_s=2'b01;Write_Reg=1; wr_data_s=2'b00;case(i nst[31:26])6'b001000:begin imm_s=1;ALU_OP=3'b100;e nd 6'b001100:begin imm_s=0;ALU_OP=3'b000;e nd 6'b001110:begin imm_s=0;ALU_OP=3'b010;e nd 6'b001011:begin imm_s=0;ALU_OP=3'b110;e nd endcaseend// ------- 处理I型取数/存数指令------if((i nst[31:30]==2'b10)&&(in st[28:26]==3'b011))imm=i nst[15:0];rt=i nst[20:16];//rt 寄存器rs=inst[25:21];//rs 寄存器//rd_rt_s=1;//rt作为目的存储器rt_imm_s=1;//imm 作为源操作数imm_s=1;w_r_s=2'b01;wr_data_s=2'b01;PC_s=2'b00;case(i nst[31:26])6'b100011:begin Mem_Write=O; Write_Reg=1;ALU_OP=3'b100;e nd 6'b101011:begin Mem_Write=1; Write_Reg=0;ALU_OP=3'b100;e nd endcaseend// ---------- 处理I型跳转指令-------if(i nst[31:27]==5'b00010)begi nimm=i nst[15:0];rt=i nst[20:16];//rtrs=i nst[25:21];//rscase(i nst[31:26])for(i=0;iv=31;i二i+1)REG_Files[i]=O;endassign R_Data_A=REG_Files[R_Addr_A]; assign R_Data_B=REG_Files[R_Addr_B]; always@(posedge Clk or posedge Reset) begi nif(Reset)for(i=0;i<=31;i=i+1)REG_Files[i]v=O;elseif(Write_Reg&&W_Addr!=0)REG_Files[W_Addr]<=W_Data; enden dmoduleALU运算模块:module ALU(A,B,F,ALU_QZF,OF); in put [31:0]A,B;in put [2:0]ALU_OP;output reg ZF,OF;output reg[31:0]F;reg C32;always@(*)begi nOF=1'b0;C32=1'b0;case(ALU_OP)3'b000:F=A&B;3'b001:F=A|B;3'b010:F=A A B;3'bO11:F=~(A^B);3'b100:begin {C32,F}=A+B;OF=A[31]A B[31]A F[31]A C32;e nd3'b101:begin {C32,F}二A-B;OF二A[31]AB[31]AF[31FC32;e nd 3'b110: if(A<B)F=1;elseF=0;3'b111:F=B<< A;endcaseif(F==0)ZF=1;elseZF=0;enden dmodule三、电路图J!仿真波形NjmeVtki*曲饶k ■ FIJI*]•电M_R_Dala[11fl]0 1吃网IIIhO Q10000(X1 悴259^353顶层电路内部结构:四、引脚配置(约束文件)NET "LED[7]" LOC = T11; NET "LED[6]" LOC = R11; NET "LED[5]" LOC = N11; NET "LED[4]" LOC = M11; NET "LED[3]" LOC = V15; NET "LED[2]" LOC = U15; NET "LED[1]" LOC = V16; NET "LED[0]" LOC = U16; NET "SW[3]" LOC = M8; NET "SW[1]" LOC = T9; NET "SW[01" LOC = T10;顶层电路模块SW(3:D)TOP LEDLED(7:0)elk 100MH2odknsl■ /TOP_LEDTOP LED.1NET "clk_100MHz" LOC = V10;NET "oclk" LOC = C9;NET "rst" LOC = C4;NET "SW[2]" LOC = V9;五、思考与探索(1) R-l-J型指令CPU实验结果记录表序号指令执行结果标志结论1 00004020 $8=0000_0000 0 0 正确2 00004820 $9=0000_0000 0 0 正确3 200a0014 $10=0000_0014 0 0 正确4 8d2b0010 $11=0000_0010 0 0 正确5 010b4020 $8=0000_2222 0 0 正确6 21290004 $9=0000_0004 0 0 正确7 214affff $10=000_0013 0 0 正确8 11400001 判断:$10不为0 0 0 正确0 0 正确9 08000003 返回去执行地址为0000_0010 的指令,即序号4:8d2b001010 ac0b0030 存储器地址:0000 0030 0 0 正确。

VB实验十 (1)

VB实验十  (1)

实 验 报 告学院: 交通学院 专业: 土木工程 年级: 08 姓名: 黄 健 学号: 081328055 实验室号___明南附201__ 计算机号 49 实验日期: 2009 年 12 月 7 日指导教师签字: 成绩: 报告退发 (订正 、 重做)实验十 文件管理与操作一、实验目的(1)掌握:文件系统应用程序的设计(2)掌握:文件存储和检索用户数据的方法二、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及操作提示1、设计如图10-1所示的窗体Form1,编写适当的事件代码,要求运行后,单击“打开”按钮,读入D:\VB\10文件夹下“in.txt ”文件中数据,并在文本框Text1显示;单击“保存”按钮,将文本框Text1中的内容转换为大写字母显示在文本框中(如图10-2所示),并保存到“out.txt ”文件中。

以10-1frm 和10-1.vbp 文件名保存在D:\VB\10下。

图10-1 图10-22、设计如图10-3所示的窗体“文件选择器”,编写适当的事件代码,要求运行后,驱动器、目录和文件列表框同步显示。

双击文件列表框中的文件时,在底部文本框中显示选中文件带路径的完整文件名(如图10-3所示)。

以10-2frm 和10-2.vbp 文件名保存在D:\VB\10下。

图10-3 图10-43、改进上一个实验内容,要求文件列表框中显示相应路径下的文本文件,双击文件名时,在文本框中显示该文件的内容。

4、设计一个简易记事本,要求能够实现文件的新建、打开、编辑和保存等功能。

界面如图10-5所示。

程序运行后,单击“新建”菜单命令,则清空文本框;用户可以在文本框中输入内容;单击“保存”菜单命令,则将当前文本框中的内容保存到D:\VB\10下的myfile.txt文件中;单击“打开”菜单命令,则将D:\VB\10下的myfile.txt文件中的内容显示到文本框。

以10-4frm和10-4.vbp文件名保存在D:\VB\10下。

图10-5三、实验环境(1)硬件:PC机(2)软件:Windows 操作系统、Visual BASIC 6.0四、实验步骤1、(1).启动VB(2)添加1 文本控件,2 命令控件(3)窗体布局.打开Text1保存(4)编写代码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Dim mystring, mynumberOpen "G:\AA.txt" For Input As #1Do While Not EOF(1)mystring = Input(1, #1)Text1.Text = Text1.Text + mystringLoopClose #1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Dim mystring As StringOpen "G:\out.txt" For Output As #1mystring = Text1.TextText1.Text = UCase(mystring)Print #1, UCase(mystring)Close #1End Sub(5)单击“文件”/“保存工程”菜单项,以10-1.frm和10-1.vbp文件名保存在D:\VB\10下。

实验10数据处理

实验10数据处理

实验十数据处理实验目的和要求:1、会使用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功能。

2、掌握数据的分类汇总方法和分级显示数据表。

3、会利用模拟运算表求解。

4、掌握数据的合并计算。

实验重点和难点:高级筛选、利用模拟运算表求解实验内容:实验题一数据筛选1.打开“实验10”文件夹下的工作簿“数据筛选”。

2.使用“财政支出表”中的数据,筛选出“优抚”大于70万元且“地区”为“胡宁”的各行。

3.使用“工资表1”中的数据,筛选出“科室”名的第二个汉字为“务”的行;4.使用“抽样调查表”中的数据,筛选出“食品”小于87.35,并且“日常生活用品”大于等于89.30的记录。

5.使用“工资表2”,利用高级筛选的方法,筛选出“教务科”与“财务科”中的“基本工资大于2000元而小于5000”的人员。

6.使用“成绩表”,利用高级筛选的方法,筛选出姓名为姓“石”或姓“杨”的“总评”成绩大于等于70分而小于90分的行。

实验步骤:1、打开“实验10”文件夹下的工作簿“数据筛选”。

2、单击“财政支出表”工作表的标签,将光标放到工作表有数据的任意位置,单击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单击“优抚”旁边的下拉列表按钮,单击“自定义”按钮,打开“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

按下图进行设置后,单击“确定”按钮;单击“地区”旁边的下拉列表按钮,选择“胡宁”。

3、单击“工资表1”工作表的标签,将光标放到工作表有数据的任意位置,单击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单击“科室”旁边的下拉列表按钮,单击“自定义”按钮,打开“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

按下图进行设置后,单击“确定”按钮。

(注意:问号必须是英文的问号)4、步骤与前面基本相同,按下面2个图进行设置。

5、单击“工资表2”工作表的标签,先按下图所示输入条件;将光标放到工作表有数据的任意位置,单击数据—筛选—高级筛选,按下图进行设置后,单击“确定”按钮。

6、单击“成绩表”工作表的标签,先按下图所示输入条件;将光标放到工作表有数据的任意位置,单击数据—筛选—高级筛选,按下图进行设置后,单击“确定”按钮。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10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比较器5篇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10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比较器5篇

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10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比较器5篇第一篇: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10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比较器电子技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压比较器系别:班号:实验者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实验报告完成日期: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 (3)1.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单限电压比较器...........................3 2.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施密特电压比较器. (4)三、实验仪器 (4)四、实验内容 (5)1.单限电压比较器...............................................5 2.施密特电压比较器.. (10)五、实验小结与疑问 (1)3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压比较器的模型及工作原理2.掌握电压比较器的应用二、实验原理电压比较器主要用于信号幅度检测——鉴幅器;根据输入信号幅度决定输出信号为高电平或低电平;或波形变换;将缓慢变化的输入信号转换为边沿陡峭的矩形波信号。

常用的电压比较器为:单限电压比较器;施密特电压比较器窗口电压比较器;台阶电压比较器。

下面以集成运放为例,说明构成各种电压比较器的原理。

1.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单限电压比较器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单限电压比较器电路如图1(a)所示。

由于理想集成运放在开环应用时,AV→∞、Ri→∞、Ro→0;则当ViER 时,VO=VOL;由于输出与输入反相,故称之为反相单限电压比较器;通过改变ER值,即可改变转换电平VT(VT≈ER);当ER=0时,电路称为“过零比较器”。

同理,将Vi与ER对调连接,则电路为同相单限电压比较器。

2.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施密特电压比较器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施密特电压比较器电路如图2(a)所示。

当VO=VOH时,V+1=VT+=R当VO=VOL时,V+2=VT−=R回差电平:△VT=VT+−VT−R22+R3VOH+RVOL+RR32+R3ER;VT+称为上触发电平;R22+R3R32+R3ER;VT-称为下触发电平;当Vi从足够低往上升,若Vi>VT+时,则Vo由VOH翻转为VOL;当Vi从足够高往下降,若Vi三、实验仪器1.示波器1台2.函数信号发生器1台3.数字万用表1台4.多功能电路实验箱1台四、实验内容1.单限电压比较器(1)按图1(a)搭接电路,其中R1=R2=10kΩ,ER由实验箱提供;(2)观察图1(a)电路的电压传输特性曲线;电压传输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用缓慢变化信号(正弦、三角)作Vi(Vip-p=15V、f=200Hz),将Vi=接示波器X(CH1)输入,VO 接示波器Y(CH2)输入,令示波器工作在外扫描方式(X-Y);观察电压传输特性曲线。

实验十 M文件及函数文件

实验十 M文件及函数文件

实验十M文件及函数文件一、实验目的1. 学习M脚本文件和M函数文件的特征及创建方式2. 学习子函数、匿名函数的定义及使用3. 学习函数句柄的创建及使用二、实验原理1. M脚本文件在MATLAB的Desktop工作桌面上操作菜单File-New-M File,即打开M文件编辑器,此时默认新建一个以Untitled开头的M脚本文件,编写文件内容(由一串按用户意图排列的MATLAB指令集合),保存时可重新设定文件名。

脚本文件运行后,产生的指令驻留在MATLAB基本工作空间。

2. 函数文件如同一个“黑箱”,从外界只看到传给它的输入量和输出结果,内部运作藏而不见。

函数文件与脚本文件创建方式类似,但函数文件的第一行总是以function引导的函数申明行,且函数名与文件名保持一致。

函数文件运行时,MATLAB为其开辟专门的临时工作空间,称为函数工作空间。

中间变了存放于函数工作空间。

函数文件执行完后,函数工作空间及其中变了被清除。

3. 函数类别在MATLAB中函数可以分为主函数、子函数、嵌套函数、私用函数、匿名函数等,其中主函数、子函数和匿名函数最为常用。

这三类函数的区别如下:主函数实质上就是函数文件中由第一个function引出的函数,函数名与函数文件名一致。

在当前目录、搜索路径上会列出该函数所在的函数文件名。

在指令窗或视野包含该函数文件的其他文件中可调用并执行该函数。

采用help functionname可获得该函数携带的帮助信息。

子函数书写方式与主函数相同,但它必须是寄生在主函数中,在函数文件中由非第一个function引出,只能在其所在主函数及同一个函数文件中的其他子函数调用。

主函数与子函数工作空间彼此独立。

采用help functionname/subfunctionname可获取自函数所带的帮助信息。

匿名函数不以文件形式驻留在文件夹上,而是直接在指令窗或任何函数体内通过指令直接生成,适合于简单的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文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文件与文件指针的概念。

2.学会使用文件打开、文件关闭、读与写文件等基本的文件操作函数。

3.运用文件操作函数进行程序设计。

二、实验内容
1.以文本方式建立初始数据文件,请输入10个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考试成绩,形式如下:
1001LiLi 80
1002HuWei 90
1003LiMing 75

读入file1.dat中的数据,找出最高分和最低度分的学生。

# include "stdio.h"
typedef struct student
{ int num;
char name[20];
int score;
}STU;
void main()
{
int i;
STU st,stmax,stmin;
FILE *fp;
stmax.score=0; stmin.score=100;
fp=fopen("file1.dat","r");
if(!fp) return;
for(i=0;i<10;i++)
{ fscanf(fp,"%d%s%d",&st.num,,&st.score);
if(st.score>stmax.score) stmax=st;
if(st.score<stmin.score) stmin=st;
}
fclose(fp);
printf("\n hight:%5d%15s%5d",stmax.num,,stmax.score);
printf("\n low:%5d%15s%5d",stmin.num,,stmin.score);
getchar();
}
请按以下步骤实习和思考:
①分析程序,上机运行程序并分析运行结果。

②对比实验六中的相应例子,找出差别。

③如果事先不知道学生个数,则程序应该如何修改?请将以上程序中的循环语句for(i=0;i<10;i++)改为(while(!feof(fp))再运行程序,看结果是否正确?
2.读入file2.dat中的数据,然后按成绩从高到低度的顺序进行排序,并将排序结果分别以文本方式存入到文件file3.dat中,以二进制形式存入文件file4.dat中。

# include "stdio.h"
typedef struct student
{ int num;
char name[20];
int score;
}STU;
void sort(STU *st,int n)
{
STU *i,*j,t;
for(i=st;i<st+n-1;i++)
for(j=i+1;j<st+n;j++)
if(i->score<j->score){t=*i;*i=*j;*j=t;}
}
void main()
{
int i,n=10;
STU st[10];
FILE *fp,*fp1,*fp2;
fp=fopen("file2.dat","r");
if(!fp) return;
for(i=0;i<10;i++)
fscanf(fp,"%4d%10s%3d",&st[i].num,st[i].name,&st[i].score);
fclose(fp);
sort(st,n);
fp1=fopen("file3.dat","w");
for(i=0;i<n;i++)
fprintf(fp1,"\n %4d%10s%3d",st[i].num,st[i].name,st[i].score);
fclose(fp1);
fp2=fopen("file4.dat","wb");
fwrite(st,sizeof(STU),n,fp2);
fclose(fp2);
getchar();
}
请分析程序,上机运行程序,运行结果在哪里?与上一例相比,此例中对读取文件的格式有何不同?
3.某班的学生145人,每人的信息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和成绩。

编制一个C程序,完成以下操作:
①定义一个结构体类型数组。

②打开可读写的新文件student.dat。

③使用函数fwrite()将结构体数组内容写入文件student.dat中。

④关闭文件student.dat。

⑤打开可读写文件student.dat。

⑥从文件中依次读出各学生情况并按学生成绩进行排序,输出排好序后的数据。

⑦关闭文件student.da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