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1.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以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不同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明确人口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得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空间变化为背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以及一些贫困地区,如甘肃、贵州等。这些地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⑵掌握不同时期影响中国国内和国际上人口迁移的因素。
⑶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⑷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⑵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⑶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⑵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判断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观点。
⑶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和环保观。
二、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阅读探究法。
讨论归纳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的有关图文资料和课文内容,讨论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的概念: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一般在一年以上)。
学生活动:阅读实例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人口迁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
利用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1 题实例,尝试判断这些实例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
结合教材第 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
2.人口迁移分类:⑴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大洲与大洲之间的人口迁移。
⑵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
①城市化:②逆城市化(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阅读:阅读“宁南山区人口迁移”和“美国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我国人口政策及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口空间变化带来的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结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如此不均匀?人口的空间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人口空间变化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践活动心得要真实反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4.拓展阅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统计数据、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和地理意义2、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减吗?(不是),它还包括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1、从时间上: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居住地变更及其时间限度)2、从空间上:是否发生迁移,通常以行政区域界线来区分,而不是距离远近。
(空间移动)(讲解)如右图:人口迁移是指人在空间位置的的移动。
通常把从A1→B1,C1→A2看作为人口迁移,而A1→A2,C1→C2则不被看作为人口迁移。
(承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我们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哪两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承转)二次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不同的(读图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第三段“国际人……人口增多”,读P8图1.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思考、讨论,并完成下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讲解、归纳)【板书】②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承转)那么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状况如何?【板书】(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理解迁移人口的分布的特点、流向、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初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及其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典故:[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称,我们客家人是不是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呢?[学生回答]不是。
客家人是从中原慢慢的迁徙过来的。
[教师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没错,客家先民是通过五次大迁徙,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南迁,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他们的具体进程。
客家先民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一次迁徙,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又是因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二次南迁,大量客家先民涌入到了江西和福建北部。
到了两宋时期,第三次由于战乱,继续南迁到了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梅州。
等到了清朝,由于清人南下和客家内部人口膨胀,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就下令,让湖广地区的居民迁徙到四川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说明除了战乱的原因,政府的政策也会造成人口迁移,这些成因我们下节课会进行分析。
那么最后一次,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因为洪秀全是客家人,客家人备受株连,所以继续南迁到广东南部跟海南岛。
这就是五次迁徙的过程,次次都是非常艰苦的,可见,客家人有今天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倍加珍惜。
1.2人口的空间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某种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都有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2.引导学生阅读案例二完成活动题
通过文字归纳美国人口迁移
学习本节第二个重点知识
总结(3分钟)
1.抽点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2.教师补充总结
回顾本节课知识
总结梳理,提升能力
学习人口迁移分来中的国际人口迁移
以图片配合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的特点
国内人口迁移(15分钟)
1.新中国成立前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诸侯纷争衣冠南渡、向南水热条件比较好,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自然灾害(人民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只能举家搬迁)
2.新中国成立后
(1)1949-1980s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有组织(雷锋、流动要证明,不能随便转户口)
(3)分类,按照是否跨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学习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掌握重要的知识
国际人口迁移特征:欧洲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开拓新大陆……
2.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原因是发达国家能提供工作岗位、环境条件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流向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归纳法。
教学手段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视频导入:
(2分钟)
播放春运相关视频,提问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算不算人口迁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4.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
3.教师点评: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我国人口分布图,并撰写一篇关于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小论文。
2.作业要求:明确论文主题,论述人口空间变化的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及影响,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讲授新知
1.课件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人口密度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
2.教师讲解:介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特点,如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等。
3.案例分析:分析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因素,如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等。
4.知识拓展: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是全球性问题。
本案例以生活情境导入,问题导向,小组合作,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2《人口的空间变化》,共1课时。通过分析我国的人口空间变化,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人口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人口空间变化”为主线,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四)案例分析
1.给学生发放案例资料,如我国某城市的人口分布图、迁移图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口空间变化特点、原因及影响。
3.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实践活动
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
-要求:了解下一节课的主题,提前预习,提出疑问,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5.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人口空间变化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人口集聚的规律与影响》等。
-要求:阅读后总结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拓展知识视野。
6.参与课堂讨论:针对下一节课的主题,准备自己的观点和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地理信息技术在人口空间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解释人口空间变化的方法。
2.难点: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人口空间数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深入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掌握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3.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口的空间变化,探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迁移和集聚规律。
人教版 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知识梳理】一、人口迁移概述1.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①19世纪以前: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4)国内人口迁移①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二、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重难讲解】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因素影响举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水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移入自然灾害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西非的环境难民(2)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影响举例(3)政治因素【同步练习】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图示人口迁移集中在20岁~34岁年龄段,以青壮年迁移为主,最有可能是外出务工、经商,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是20岁~29岁年龄段,该年龄段人口的子女年龄在0岁~4岁,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口的空间变化。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而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因素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
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引起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人口自然增减。
本节课需让学生明确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迁入或迁出导致数量的变化。
同时学生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事例(如石嘴山市外来工大量流入)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口迁移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利用地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和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通过分析石嘴山市“民工”大量流入的现象、原因及其引起的影响,使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增强其乡土意识。
【教学重点】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类型及特点。
(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则各有不同。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比赛。
2、从基本概念等知识入手,以理论为基础,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联系实际,进行分析,逐步掌握人口迁移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2_人口的空间变化_教学设计_教案_6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过渡:国内人口迁移就是在一国的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分析并归纳填写下表)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二《1.2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两篇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1.迁移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课时计划课题: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解释其原因;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师:人口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非常常见,广义的空间变化甚至包括你们从家里来学校上学,我们主要要求认识人口的迁移。
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人口的迁移:1、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2、黄金周,许多人乘着假期外出旅游3、我国内地农民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4、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5、钱学森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归国 生:略[设计意图]: 小结:“人口迁移”包括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按照空间移动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的迁移 【新课讲授】1、 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对人口空间变化实例的分析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
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我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计算题: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巩固计算方法。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迁移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5.结合时事,关注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
2.作业内容要紧扣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作业中要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实证分析能力。
4.提交作业时,注意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以便教师批改。
(二)讲授新知
1.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
2.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介绍人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讲解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知识。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为例,讲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及其影响。
-通过展示城市化进程中的图表,分析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作用。
4.了解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提高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利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人口问题,提高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设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一个具体省份(或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等方面。要求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日本、印度移民开发东南亚和美洲
北美洲和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
迁移的特点
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
外籍工人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西亚、南美、南非
迁移的意义
促进了迁入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教法提示
学法点拨
教
学
环
节
时
间
分
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
迁移人口的流向
从欧洲迁往美洲
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
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教法提示
学法点拨
教
学
环
节
时
间
分
配
还有一部分是为谋求生计而背井离乡,踏入异国他乡。作为迁入地区,主要是有进一步开发的地区,那里地多人少,需求劳动力。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西欧、北美各国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需求从事累活脏活的廉价劳动力,而迁入地区发达的经济又为移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和较高的待遇。一些石油生产国经济发展很快,也吸引了不少移民。而作为人口迁出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发展缓慢,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需要缓解人口过多产生的人口压力。近年来由于地区战争的蔓延,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灾荒、贫穷、犯罪、逃难所引起的人口迁移,也给国际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有些国家采取了限制移民入境的政策,还有的国家出现了排外倾向。
2、从空间上——是否发生迁移,通常以行政区域界线来区分,而不是距离远近。(教材16页图1.12)
(二)人口迁移的分类:
1、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教材16页图1.13)
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以内的人口迁移。根据行政单位的大小进一步划分为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
读完新闻后学生思考:伊拉克人大量移民国外 是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伊拉克人要大量移民国外?
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然后开始进行分类,引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概念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人口迁移定义:一般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把握人口迁移定义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从时间上——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旅游、购物及出差等地理位置的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作
业
练习册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一、概念
二、类型
1、国际人口迁移
A.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移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2、我国国内人口的迁移
A.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B.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教师意见
2011年05月05日
课 题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
课 型
讲授课
教 材
第二册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总第2课时
课
标
要
求
标准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
动
建
议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理解环境对人口迁移以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2.通过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初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原因。
3.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人口迁移也是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一个国家人口的移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人才外流
减轻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
为移入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国的经济发展
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而战后,则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其三,移民的性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定居为主,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较少。战后则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定居移民减少。其四,迁移的原因不同: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他们为了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的积累,掠夺迁入地区的资源。而其他地区人口的迁移则是被威逼诱骗,甚至作为奴隶被贩卖,
教 教
学 学
重 难
点 点
重点
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
学
方
法
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教
学
手
段
多媒体教学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教法提示
学法点拨
教
学
环
节
时
间
分
配
【引入新课】读一则小新闻:中新网4月8日电 近一年来由于担心在武装冲突中丧生,已有超过200万伊拉克人逃离了家乡,其中大部分为中产阶级精英人士,在各自领域内颇有建树。
2、按迁移方向划分——
国内人口迁移有:①农村到农村、②农村到城市、③城市到农村、④城市到城市四类。由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②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人口迁移有哪些作用?3.什么叫人口迁移?并根据要求填写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