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各大书院简介PPT课件

中国历代各大书院简介PPT课件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 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 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清王枚《睢州志·》:“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书院创于雍 正时刘公蓟植,后没于水。道光时马公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宅,与州署邻。
遗址
丽泽书院(金华)
东林书院(无锡)
洛阳丽正书院
在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由玄宗李隆基颁诏,。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是 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溶 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的全国最早、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书院成立后,集中全 国一批著名文人、学者在此任修书、侍讲等事,张说总其事。它虽然不是后来意义 上的那种聚徒讲学机构,但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 籍”的学风,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群星璀灿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 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本片介绍中国最著名的十大书院。
yyy
丽正书院(洛阳)
应天书院(商丘)
岳麓书院(长沙)
嵩阳书院(登封)
石鼓书院(衡阳)
白鹿洞书院(庐山)
1)
茅山书院女子体道班开班
徂徕书院(泰安)
原黄巢起义军将领朱温,又名朱全忠、朱晃,降唐后任宣武镇节度使,治开封。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朱全忠与河南尹张全义营建东都洛阳。昭宗天祐元年(904 年)四月,朱全忠毁长安城,挟昭宗迁都洛阳。天祐四年(907年),唐哀帝禅位于朱全 忠,改元开平,因宣武镇治所乃古大梁,朱温又曾封梁王,故以梁为国号,都开封, 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909年)正月,朱温迁都洛阳,以开封为东都.

中国历史有名的书院有哪些

中国历史有名的书院有哪些

中国历史有名的书院有哪些中国历史上的书院,是指传统的中国学术机构,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学术地位,其中许多书院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以下是中国历史有名的书院的介绍。

一、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唐代大儒欧阳询的祖居地。

欧阳询是唐代的书法名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被誉为“气度雄浑,风骨摄人”,他的作品《九成宫醴泉铭》、《兰亭序》、《九思录》等都是文化名作。

白鹿洞书院是欧阳询先生研习书法的地方,也是后人对欧阳询的纪念之地。

二、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创立于北宋太祖建隆年间,始称为“建隆书院”,后改名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创办者是皇室子弟朱熹,他是宋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岳麓书院在宋代时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曾经多次被朝廷评为“天下第一书院”。

三、白鹿原书院白鹿原书院位于山东省滕州市,是中国著名的书院之一。

传说白鹿原书院建立于唐代,原名“沐皮书院”,后更名为“白鹿原书院”。

白鹿原书院是宋代李清照的祖居,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文学家,她的作品《如梦令》、《声声慢》等一直被人们传唱。

四、扬州瘦西湖书院扬州瘦西湖书院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明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故居。

欧阳修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其作品《醉翁亭记》、《秋声赋》等经典作品至今仍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传诵。

五、安源路书院安源路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

安源路书院成立于宋朝,它是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代表之一。

安源路书院曾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院”,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所列的历史书院都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场所,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不仅为后人遗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古代学堂名称大全

古代学堂名称大全

一些古代学堂的名称:
国子监:唐代开始设立,是专门培养皇族和朝廷官员的学府。

太学:汉代设立,是国家最高学府,专门培养高级官员和学者。

书院:宋代开始兴起,是以教育为目的的私人学校,通常由有志于推广儒学的士人自行创办。

儒林书院:明清时期兴起的私塾,以儒学为主要内容,是培养乡绅子弟的重要场所。

萃英书院:唐代著名学府,以培养文学才子和官员为主要目的。

庐山书院:明清时期著名学府,位于江西庐山,是培养科举人才和推崇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孔庙:位于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圣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学府之一,被誉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2012-11-19 20:07:06)标签:杂谈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学术文化中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学术传统。

书院学子皆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

其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此人须是名重一时的学者。

书院采取问难论辩式,师生各抒己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唐玄宗开元三十一年,下诏设丽正书院,到宋代书院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主要有河南嵩阳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书院坐落于历史名城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园,该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咸平二年(999),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式。

宋真宗时期,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学生增至数百人。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成高档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直到现在已越千载,真不愧为"千年学府"。

培育了大批楚才。

在南宋时,闻名理学巨匠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处所并称。

该院从南宋到清代,名人辈出,陶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程潜等更是岳麓高徒。

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家,蔡和森、郑中下、谢觉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毕业于该校。

毛泽东曾三次寓居岳麓,问学于恩师杨昌济。

现有布局,系清同治七年(1868)湖南巡抚刘昆修建。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指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如果单从自然风景而言,这些地方也许并没有明显的长处,但由于诸多教育、文化的先贤曾在这些地方布道、求学,使得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透露出书香墨色,一砖一瓦都深含着隽永的文化品位。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所讲学式学堂,在庐山五老峰东南,距离庐山的中心景区比较远。

自驾车可以从观音桥一直往北开,如果住宿在牯岭镇,可以顺着去三叠泉的路线一直走下去,大概要半个小时的车程。

路两边的树木,都青翠可爱,更有许多参天大树,愈显古朴幽静。

由于书院位于山沟中间,四周青山围拱,俯视似洞,唐代时李渤隐居在这“洞”中读书,养有一只白鹿,人称白鹿先生,故名这里为白鹿洞。

在这样一个幽深的地方,又有一道小溪碧水流淌,叫贯道溪,溪水淙淙可听,更显得四周清雅淡泊,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在江西做官时,为了弘扬他坚持的理学,两宋孝宗申请在此建书院,在上疏中写道:“……至于学校,则一郡一邑仅置一区,附廓之县又不复有……”可见他对当时教育的苦心。

得到批准后他遂亲任洞主,筹款建屋,征图书,聘名师,广集生徒,亲自讲学,制定的《白鹿洞规》成为后世700年的教育宗旨,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一直到现在,也是读书的金科玉律。

白鹿洞书院现在的建筑包括紫阳书院、书院门楼、白鹿书院和春风楼,都是沿贯道溪而建。

进入书院门楼,有小桥名枕流桥,由朱熹手书的桥名。

在书院里可以看一下“朱陆讲会”所立的那块碑。

出了书院就是延宾楼,其主楼是春风楼,是个很好的名字,相传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时的住所。

在春风楼前,矗立着一尊朱熹的铜像,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值得纪念。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故得名。

岳麓书院的雏形可追溯到唐末五代,但兴盛同样是在宋代。

北宋时,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到1926年,在此基础上兴建了湖南大学,世称“千年学府”,因此广义上的岳麓书院就是湖南大学,狭义上的岳麓书院则是大学校园内的故书院,要参观故书院,找到湖南大学就行。

四大书院是哪四个

四大书院是哪四个

“四大书院”分别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1、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绥阳区商丘古城南岸。

应天书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才辈出,在北宋“四大书院”中名列前茅。

北宋初年,书院多分布在山林胜地,而田院地处繁华市区,人才辈出。

这个书院是由五代后晋时期的大儒杨悫所创办,进过其学生的发展,至北宋初年,睢阳书院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竟然达到五六十人之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睢阳书院的繁荣情况。

后来北宋的晏殊、范仲淹都曾经到此讲学,应天府书院的知名度得以更上一层楼。

在《宋史》中更是这样高度评价睢阳书院:“宋朝兴学,始于商丘。

”2、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岳72峰最后一峰岳麓山脚下。

五代时,智宣等僧人在岳麓建房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

进入南宋,大儒朱熹曾和张栻在此论学,岳麓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都得以大大提高。

在这几个书院中,岳麓书院可谓是最命途多舛的。

自创办后,几经战火所毁,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两宋之交,书院被战火所洗劫焚毁。

1275年,蒙古军攻破长沙,书院再次被焚毁,因为爱国心切,岳麓书院的几百名学生参与抗击蒙古的战争,长沙城被攻破后,这些学生纷纷自杀殉国。

元末至正十八年(1368年),岳麓书院又一次毁于战火。

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进攻长沙,书院又一次被毁。

清康熙十三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攻克长沙,岳麓书院又一次被毁。

清咸丰二年,太平军进攻长沙,书院又被战火所毁。

1926年,岳麓书院更名为湖南大学,1938年4月,日军战机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到了1941年的4月,这正是抗日战争进行到十分激烈的时候,日军战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书院的多处建筑被毁。

岳麓书院这数次兴起和焚毁,艰难地走了下来,这有点像我们民族的历程,一路风雨兼程。

3、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中国第一书院”的美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书院之名起于唐开元六年(718)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集贤殿书院。

置学士,掌刊刻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是政府的秘书机关。

北宋有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始于唐李宾客隐读,盛于南宋朱熹复兴,绍隆于明清,有千余年历史,坐落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

原址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

根据文献记载,“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楼建亭,引泉植花,遂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取名白鹿洞。

唐代(公元618-907年)时。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

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建立了“庐山国学”;宋(公元960-1127年)初扩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

太平兴国二年(977)诏赐国子监刊“九经”。

南宋朱熹为南康军守,手订学规,讲学其中。

明清仍为书院。

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

白鹿洞书院有着幽静的环境,宽敞的院舍,颇具实力的师资,求知若渴的生徒;它有完整的教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资生徒读书的图书,教学经费所需的学田。

因此,在它兴教以来,延续时间达1000余年,曾为封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人才。

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北门外石鼓山。

山似半岛耸立于蒸水与湘水汇合处,海拔69米,面积4000平方米。

宋至道三年(997)衡阳郡人李士真创建书院,景佑二年(公元1035),钦赐“石鼓书院”匾额,与当时的睢阳书院、白鹿书院齐名,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集孔孟学说之大成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此讲学,使石鼓又空前为之一振。

还有政治家范成大、文天祥、军事家、词人辛弃疾,思想家王夫之等分别到紫游览或讲学,并吟成不朽的诗篇,镌出不可磨灭的碑记,详尽生动地描绘了石鼓的形胜。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

中国最美的十大书院

中国最美的十大书院

中国最美的十大书院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

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1],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

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

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

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

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清王枚《睢州志·公署》:“今之州署为旧时洛学书院。

书院创于雍正时刘公蓟植,后没于水。

道光时马公移建于署西袁氏(袁可立)宅,与州署邻。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丽正书院洛阳丽正书院,在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由玄宗李隆基颁诏,。

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建立,是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溶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的全国最早、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

书院成立后,集中全国一批著名文人、学者在此任修书、侍讲等事,张说总其事。

它虽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那种聚徒讲学机构,但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籍”的学风,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群星璀灿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攻陷东都洛阳,纵兵大掠。

次年,安禄山在洛阳谮称大燕皇帝。

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于洛阳宫内,继皇帝位。

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井于次年攻破洛阳。

上元二年(761年),唐朝借回纥兵收复洛阳。

从唐代开始,各朝各代的那些著名书院

从唐代开始,各朝各代的那些著名书院

从唐代开始,各朝各代的那些著名书院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但是唐代之前的朝代就已出现了一些古代学校或与之相关的事物。

譬如,夏代有国家性质的"序"和地方性质的"校";商代不但王都有教育机构——"大学小学",地方也有学校;春秋战国时期,儒释道构成后来书院的主流文化内涵;秦代郡县普遍设有地方官学——"学室";汉代的鸿都门学成为后来专科教育的源头,辞赋取士是隋唐科举制度诗歌选拔的前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教育上"继汉开唐"的新时期,如施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隋炀帝下诏要求各地推举具有十个方面才能的人到中央,其中的"文才秀美"科就是后来的进士科。

可以说,唐代之前的朝代是书院的萌芽期。

那么,从唐代开始,各朝各代都有哪些著名的书院呢?一、唐代的书院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

有了前代办学的基础、雕版印刷术的熟练利用、经济的繁荣、国家的长久稳定,科举制也就得到发展并完善,书院也随之正式出现。

开元五年,唐玄宗任命马怀素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纂国家藏书,设乾元院。

随后,乾元院迁至太子正宫丽正殿,名称改为"丽正书院"。

随后东宫、京师、东都三所丽正书院也改名为"集贤书院"。

后来又创立了华清宫、兴庆宫集贤书院。

然而,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如是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可见当时的书院并非讲学的场所,而主要负责图书工作,且具有国家"智囊团"的功能。

由于政府对书院的提倡,民间书院也日渐发展起来,逐渐由聚书活动转向讲学,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拥有藏书、讲学双重功能,最为典型的是龙溪松洲书院,创办于唐中宗景龙二年,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子陈珦的讲学场所,教授儒家经典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十大书院!

中国古代的十大书院!

中国古代的⼗⼤书院!这些古⽼的书院是我国传统⽂化的载体和见证,⽽且风景秀美,各有千秋。

想不想去参观参观那些古代学霸⽣活的地⽅呢?1. 湖南岳麓书院岳麓⼭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门前悬挂有⼀副楹联,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的岳麓书院。

2 .登封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南麓,背靠峻极峰,⾯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之阳⽽得名嵩阳书院。

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不俗。

3 .江西⽩⿅洞书院⽩⿅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五⽼峰南麓后屏⼭下,唐代很多⾼雅之⼠来此读书。

宋初扩建书院,现在书院建筑主要为明清修建。

⽩⿅洞书院位于庐⼭五⽼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书院”之誉。

4 .河南应天书院应天书院的前⾝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应天书院⼈才辈出。

著名政治家、⽂学家范仲淹等⼀批名⼈名师在此任教,显盛⼀时,应天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持续之久,⼈才之多,居四⼤书院之⾸。

5 . 衡阳⽯⿎书院⽯⿎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位于⽯⿎⼭南⾯。

明代杨慎为禹碑作释⽂亦置于此。

6 . ⽆锡东林书院东林书院,亦名龟⼭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

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长期讲学的地⽅。

“东林书院”名称来历与杨时游庐⼭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这⾸诗有关。

7. 福建武夷书院位于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年所建,为其著书⽴说、倡道讲学之所。

有仁智堂、隐求室、⽌宿寮、⽯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时⼈称之为“武夷之巨观”。

8 .江西鹅湖书院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铅⼭县鹅湖⼭北麓,始建于南宋,现建筑为清道光⼆⼗七年(1847年)修建,多为明清建筑。

四周有⼭有溪,环境幽雅。

9. 浙江丽泽书院丽泽书院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学家、教育家吕祖谦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书院小考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

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让我们追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感受古典文化的余音。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

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

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

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

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

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

中国最著名的10大古代书院

中国最著名的10大古代书院

中国最著名的10大古代书院中国最著名的10大古代书院第1名: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面对双溪河,背靠峻极峰,西依少室山,东临万岁峰,山峦环拱,溪水长流,环境幽美,景色宜人。

嵩阳书院创建于484年(北魏太和八年),时称嵩阳寺,605年(隋朝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

2010年8月作为“天地之中”景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第2名:洙泗书院,位于山东曲阜城东北四公里处,因南临洙水,北临泗河,故名洙泗书院,传为孔子修书讲学的地方。

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在此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并聚徒讲学。

汉代至宋金均名讲堂,元代改称洙泗书院。

公元1337年(元至元三年)于讲堂旧址重建殿、堂、门、庑等,改称洙泗书院。

第3名: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

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第4名:石鼓书院,建于湖南衡州石鼓山,故名。

初,唐朝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侧。

宪宗元和年间,州人李宽筑屋山巅,读书其中。

宋太宗至道三(997年),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书院,招收生徒讲学,朝廷赐“石鼓书院”敕额。

《文献通考》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一。

仁宗时一度荒废,到南宋孝宗时,因旧址复院扩建,规模益增,迄宁末不废。

朱熹曾为之作记。

第5名:东林书院,在明代众多书院中,最著名的书院是东林书院,院址在江苏无锡城东门,原为北宋教育家杨时讲学之所,后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后即在该地建书院,该院亦称”龟山书院“。

东林书院是当时重要的一个文化学术中心,并形成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振,时称“东林党”。

第6名:白鹿洞书院距九江市区30公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三千亩,古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2012-11-19 20:07:06)标签:杂谈书院, 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 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既是教育中心, 又是学术文化中心,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良好的学术传统。

书院学子皆为有志于学的成年士子。

其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 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 此人须是名重一时的学者。

书院采取问难论辩式, 师生各抒己见, 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学术研究和教育相结合, 是书院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唐玄宗开元三十一年, 下诏设丽正书院, 到宋代书院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主要有河南嵩阳书院、河南睢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 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 书院坐落于历史名城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园, 该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咸平二年(999), 州守李允则扩建, 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式。

宋真宗时期, 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 祥符八年(1015), 宋真宗召见周式, 赐"岳麓书院"题额, 于是"书院称闻天下, 鼓简登堂者不绝", 学生增至数百人。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成高档学堂, 绵延927年, 历宋、元、明、清四朝, 原名不变, 直到现在已越千载, 真不愧为"千年学府"。

培育了大批楚才。

在南宋时, 闻名理学巨匠张拭主持书院时, 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 当时学生达千人, 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 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处所并称。

该院从南宋到清代, 名人辈出, 陶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 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程潜等更是岳麓高徒。

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 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家, 蔡和森、郑中下、谢觉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毕业于该校。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所书院,有的是教育机构,有的是会有会客场所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所书院,有的是教育机构,有的是会有会客场所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几所书院,有的是教育机构,有的是会有会客场所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是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

宋代书院的兴起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出现了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

到了南宋书院发展成熟,由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

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

但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受朝廷忌讳,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尽毁天下书院。

满清入主中国,继续抑制书院。

雍正十一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

直到庚子后新政,诏令将书院改制为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丽正书院•唐开元十二年建于东都洛阳明福门外,是收集、整理全国各种图书典籍,撰写国史时政,奏献筹策建议,举荐治世良才,集藏书、研究、举贤为一体的全国最早,也是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

集中全国著名文人、学者在此任修书、侍讲等事。

它孕育了以后渐起的各类书院“培养人才”、“研究史籍”的传统,奠定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发展的基石,在我国书院教育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应天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杨悫所创办。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侵,书院毁于战乱。

岳麓书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出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书院集锦

书院集锦

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古代汉族书院建筑,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地理坐标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现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

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

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从方位格局上看,书院座北朝南,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2000年开始,白鹿洞书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国书院论坛》,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

武夷精舍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

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时人称之为‚武夷之巨观‛。

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

他所创立的学派史称朱子学(闽学),汇集了当时主要的儒学学派(濂学、洛学、关学)之大成。

他始创"四书学",即把儒教创始人孔子、孟子和他的学生曾参、子思的经典论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成一个系列。

中外名园4著名书院书楼书屋园鉴赏

中外名园4著名书院书楼书屋园鉴赏

书院群山环抱,北靠后屏山,西依左翼山, 南迎卑尔山。一溪蜿流门前而过,泉清石秀,古 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
书院外有华盖松、回流山、独对亭、枕流桥、 蹲鹿坡等八大景观。溪涧怪石嶙峋,附近镌有诗 词若干,其中有朱熹书刻旳“白鹿洞”、“枕 流”、“自洁”等字。这些佳景妙处,亦是美不 胜收。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旳指一种院落而言, 而是由一种主体院落和周围多种单体建筑群组合而 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
大至而言,除今日我们看到旳嵩阳书院建筑外, 属于书院旳建筑物,比较有名旳还有位于嵩阳书院 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旳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 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旳嵩阳书院别墅-君子 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旳仁智亭等 建筑。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山南 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 书院始建于唐代。
相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前后),洛阳人 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 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 子县城将主人要买旳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 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因为自然和人为旳破坏,散布在嵩阳书院周围
旳这些建筑已全部损毁殆尽,今日在原址只遗留 有少许旳石刻题记或残砖碎瓦是为标识,与历史 文件旳记载颇能相互印证。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 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
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 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 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 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域众多旳红墙绿瓦, 雕梁画栋旳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旳地方建 筑特色。
在棂星门西北隅,不但有曲径通幽、山石林泉

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你都去过哪家?淄博这家书院始建于明朝,被誉为“沂水古八景”之一。

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你都去过哪家?淄博这家书院始建于明朝,被誉为“沂水古八景”之一。

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你都去过哪家?淄博这家书院始建于明朝,被誉为“沂水古八景”之一。

诗礼传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

唐朝时期,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由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书院开始出现。

清人袁枚在《随园随笔》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

”书院,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讲经论道之所和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

到了宋朝,书院进入繁盛时期,进入明清,书院更是蔚为大观,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历史上,传播最为广泛,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最为知名,你都去过几家?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前身为睢阳书院,由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

公元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

公元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南京书院”。

公元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应天书院被誉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北宋立国初期,实行开科取士。

当时应天书院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

天下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今河南商丘)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其中就有那位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

”这是范仲淹在执掌应天书院时所作的《南京书院题名记》,足见当年应天书院的博雅学风和恢弘气势。

岳麓书院创建于公元97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绵延千年而弦歌不绝,被誉为“千年学府”。

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在岳麓书院,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枝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著名书院荟萃(2012-11-19 20:07:06)标签:杂谈书院,就是我国古代特有得一种教育形式,对我国文化教育得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既就是教育中心,又就是学术文化中心,蕴藏着丰富得文化遗产与良好得学术传统。

书院学子皆为有志于学得成年士子。

其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由书院办院人聘请或自任,此人须就是名重一时得学者。

书院釆取问难论辩式,师生各抒己见,注意启发学生得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学术研究与教育相结合,就是书院教学得一个突出得特点。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

唐玄宗开元三十一年,下诏设丽正书院,到宋代书院逐渐形成一种制度。

我国古代著名得书院主要有河南嵩阳书院、河南唯阳书院(又名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O岳麓书院:书院坐落于历史名城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园,该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咸平二年(999),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得基本格式。

宋真宗时期,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周式, 煬”岳麓书院“题额,于就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学生增至数百人。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成高档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直到现在已越千载,真不愧为“千年学府寫培育了大批楚才。

在南宋时,闻名理学巨匠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得处所并称。

该院从南宋到清代,名人辈出,陶谢、贺长龄、郭嵩卷、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都就是叱咤风云得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铐、陈天华、程潜等更就是岳麓高徒。

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革命家,蔡与森、郑中下、谢觉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毕业于该校。

毛泽东曾三次寓居岳麓,问学于恩师杨昌济。

现有布局,系清同治七年(1868)湖南巡抚刘昆修建。

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刻字石壁“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

左右两廊有清慕容正焕所书“整洁严峻”刻字石壁。

讲堂屏风正向刊张村撰《岳麓书院记》。

讲堂前中庭双侧有半学驀、讲授斋。

半学斋之西为“湘水校经堂” O讲堂后建有御书楼,楼前有拟栏、汲泉两亭。

书院主体建筑左为文庙,右为百泉轩。

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粪奏废书院,改成湖南高档学堂。

民国元年废学堂,拟在书院旧址创办湖南大学未成。

1926年,复以书院旧址创办湖南大学。

后被a军飞机两次轰炸,炸毁斋舍及御书楼。

1945年后,柳士英等曾主持修复• 1981至1986年大修后,已复旧不雅・1988年,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即紫阳书院"殳在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阳(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为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

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就是中国首间完备得书院;南唐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得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得国学。

该院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特殊得地位,它就是我国第一所书院。

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展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得办学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哲学家与教育家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相继在该院讲学。

朱熹制定得白鹿洞书院院规,对后人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博学、审问、愤思、明辨、笃行等,教育人要多请教、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

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鬻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山东峰,原为嵩阳寺。

宋代著名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环境幽美,为读书胜地。

宋代理学得“洛学”创世人程赖、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得发源地之一。

明末书院毁于兵燹, 清代康熙时重建。

“书院嵩高景最清,石憧犹记故宫名。

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

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阳书院吋曾赋诗以赞。

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得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有五进院落组成。

有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得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就是藏书楼。

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

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屋客题字®言,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

嵩阳书院历朝并置有学田,以充书院费用。

“程门立雪”得典故源于嵩阳书院。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得进士,她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憑门下。

程憑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得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她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尊师敬友,深得程颐得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得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就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駅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与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得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 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得全部学问。

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O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得学子。

而留下“程门立雪美谈得地方,正就是位于河南省得嵩阳书院。

睢阳书院,即应天府书院。

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原址在河南商丘县城。

范仲淹曾在该院讲学。

睢阳书院为五代后晋吋得商丘人杨恚所开办。

“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

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

因这里人才辈出, 百余名学子科举中第者竟多达五、六十人。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真宗帝大为嘉叹,正式赐额为“睢阳书院范仲淹来睢阳书院求学、后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户,并担任睢阳书院掌学主教。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睢阳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

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国子监。

与东京开封与西京洛阳国子监同为当时得最高学府。

A夷书院,即武夷精舍,初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全面复建于2001年,位于九曲溪五曲溪东,隐屏峰南麓。

式夷精舍就是朱熹完成《四书集注》与以它为教材实行完好得教育实践得一所成功得私立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得位置。

它得作用在于: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得主体意识一儒家思想得正统地位。

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市,亦名“象山精舍;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其创始人为陆九渊,世人称其为“象山先生J其学说与当时“程朱理学”相抗衡, 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 °因此,象山书院就是中国哲学“心学”起源地。

讲授五年,求学者趨过数千人。

当时已负盛名得理学家朱熹写信给陆九渊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象山书院几经风霜,几经迁茯,直至清同治年间迁至县城东重建书院,又因战祸,荡然无存。

然而, 它得影响始终存在。

它为贵溪乃至相邻各县得文化发展、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宋、明时期,贵溪学子中进士者两百余人。

南宋嘉定至淳熙四十四年间, 贵溪箱郑天佑祖孙三代门人中进士。

明嘉庆年间有被誉为“精忠贯日月,芳誉溢乡间"得宰相夏言。

有刚正廉洁,“一介不取,一介不予”得应天礼经考官江以朝。

她被海瑞称赞为:“江公百世师表,称之天下不愧,世世不愧”。

徐九思、徐贵明父子更就是明嘉靖年间有名得为民兴利除弊得水利专家。

陆象山得哲学思想(包括她得教育思想)由于历史得局限,固然有许多唯心主义成分。

但就是,她得“六经皆注我,我何注六经”得无畏精神;她反对得“自暴、自弃”,强调“自立、自重,不随人脚跟,学人言语”得开创精神;她得“往哲之言,因时乘理”得深刻见解, 不无可取之处。

陆象山以她得博学卓识吸引学生,从而使象山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书院之一。

清代学者全祖望评价说:"岳麓、白鹿.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 °鹤湖书院:宋代著名书院之一,地处江西铅山县北。

南宋淳熙二年由著名学士吕祖谦邀集当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与朱熹进行了一次学术研讨,原想调与二者得学术之争,不意二人会间各执一理,相争不下,并赋诗相互责难,形成一场真正得学术辩论会,这就就是历史上得著名得“鹅湖之会” O白鹫洲书院:在江西古郡吉安市区东部,于赣江中双水夹流之处,有一座如中流砥石得绿洲,这就就是著名得鹭洲。

白鹭洲位于吉安市区城东得赣江之中,长一点五公里,宽零点五公里,为一梭形绿洲,由江水挟带泥沙沉积而成,形似白鹭,洲上茂林修竹绿荫如盖,成为百鸟栖息之所。

东南洲头得绿树丛中,有两座重檐杰阁、腊然耸立得古楼,这便就是闻名遐迩得白莺洲书院主体建筑之一得风月楼与云章阁。

白鸳洲书院创建于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南宋吉州知州江万里所建。

南宋名相文天祥曾就读于该院。

洙泗书院:在今山东泗水县。

古代著名讲学之所。

洙泗书院位于山东曲阜城东北四公里处。

因南临洙水,北临泗河,故名洙泗书院。

传为孔子修书讲学得地方。

后成为纪念与祭祀孔子得场所。

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在此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并聚徒讲学。

汉代至宋金均名讲堂■元代改称洙泗书院。

公元1337年(元至元三年)于讲堂I日址重建殿、堂、门、庄等,改称洙泗书院,并设山长一人奉祀。

公元1494年(明弘治七年)重修。

东林书院:在明代众多书院中,最著名得书院就是东林书院。

院址在江苏无锡城东门,原为北宋教育家杨时讲学之所。

后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 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后即在该地建书院。

该院亦称”龟山书院东林书院就是当时重要得一个文化学术中心,并形成一套完备得讲会制度。

她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得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 一时声名大振。

石鼓书院,建于湖南衡州石鼓山,故名。

初,唐朝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山得左侧。

宪宗元与年间,州人李宽筑屋山巅,读书其中。

宋太宗至道三(997年), 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书院,招收生徒讲学。

朝廷赐“石鼓书院”敕额。

《文献通考》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一。

仁宗时一度荒废,到南宋孝宗时,因旧址复院扩建,规模益增,迄宁末不废。

朱熹曾为之作记。

秦山徂秣书院北宋初年山东境内最早、最著名得书院。

山东徂彳来书院,开启了宋代古文运动得序幕,代表了儒家得一种积极入世得文化,流动着儒家文化得风骨,它在齐鲁文化中,应占有重要得一席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