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形成,从教学评价开始
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科学素养教育也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如何评价科学素养教育的效果,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评价体系是评价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标准和方法的集合。
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多个方面,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评估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首先,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基础,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
评价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
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以全面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还应当评估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实验设计和科学辩论等方式进行。
例如,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评估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此外,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还应当考察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应当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学生的科学方法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实践项目等方式进行。
例如,给学生一个实验任务,要求他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从而评估他们的科学方法应用能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还应当考虑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伦理意识。
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对科学的认同和对科学价值的理解,科学伦理意识是指学生对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的关注和处理能力。
评价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伦理意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和个人陈述等方式进行。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多个方面,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评估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与评价
科学素养的培养与评价科学素养的培养与评价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议题之一。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的综合理解与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科学素养的培养与评价,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科学素养的培养1. 专业课程设计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科学课程的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科学课程。
通过实践活动、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实验和分析等基本科学能力。
2. 实践探究活动实践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科技馆、进行实验观察和科学探究等方式,亲自体验科学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这些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意识。
3. 科学实验教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同时,实验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二、科学素养的评价1. 笔试评价笔试评价是常见的科学素养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
但是,仅仅以笔试的形式评价科学素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实践评价实践评价是科学素养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实验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评估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情况,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3.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一种综合考察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式。
它可以结合笔试、实践和口试等多种评价形式,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进而激活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
如在学习“浮力”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新鲜的鸡蛋先放入一杯水中,鸡蛋沉到了杯底,然后把这个鸡蛋放入一杯浓盐水中,结果鸡蛋漂浮到液面上。
同样一个鸡蛋为什么在水中下沉而在盐水中漂浮呢?于是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疑问和探究的欲望,急于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对浮力的进一步探究。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小学科学课应基于问题开展教学,以问题作为课程的载体,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习。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优化学生的心境,使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的疑问,质问自己和同伴,甚至是质问老师,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首先,我们要积极创设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氛围,真诚对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所表露的情感与想法,理解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尽量少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组织教学,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心理。
其次是努力创设愉悦、民主、和谐、幽默的情感氛围,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缩短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
3、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教学相长,“五步法”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相长,“五步法”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近年来,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之一。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价值观,能够在科学领域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解决的综合素养。
小学阶段是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为此,提出了“五步法”教学法可帮助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让小学生在实验中逐步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同时还可以调动他们参与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开端探究。
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尝试和实验得出结论。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可能缺乏对于科学的基础认识,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带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通过实验等形式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二、掌握基础知识。
教授科学知识,必须依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
在语言和表达方面,要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易于掌握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
三、体验探究。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体验中提高对于科技、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可以加深他们对于科学的感知和认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深入发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发问来激发异思迸发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
五、评价总结。
学生学完科学知识后,需要进行评价和总结。
评价和总结的目的是发现不足和合理化、理论化已有的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和回顾,提高科学素养,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激励和鼓励。
总之,“五步法”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小学生开发潜力,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创新。
通过本教学法的实践,可以帮助小学生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科技的重要性,领悟科学知识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意义,激发他们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接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含科学思维方式、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能力和状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培养阶段,也是学生接触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科学思维、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1. 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对科学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思考活动以及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它是科学研究和思考的基础,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科普读物,如科学小故事、科学实验报告、科学杂志等,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发展其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指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它是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中的科普知识、图片、实验等多种途径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世界自然和人文的奥秘,帮助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促进他们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认识自然和社会。
3.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需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教材中的科学文章和科普书籍,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分类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究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方法1. 阅读教材中的科普文章和科学小故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普文章和科学小故事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科普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科学知识。
新课改中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
新课改中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作者:薛运动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8期《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它的内涵是开放的、发展的、变化的。
现代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决策,从科学与社会的角度主动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并付诸行动。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了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达到的最终水平。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科学素养都要兼顾,而应该有针对性地、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
如在“苯的结构和性质”的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设计三维教学目标,从而给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指明方向。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苏教版教材中设置了“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整理”“拓展视野”等栏目。
这些栏目有的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感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情境,促使学生思考、质疑、发现、创新;有的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等。
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巧妙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落实知识目标,训练技能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下面是我在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有机物的分类”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设计。
“有机物分类”的课堂教学设计:1.分子式为C3H8O的有机物有几种同分异构体,根据C、H、O原子的成键特点,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2.上述几种同分异构体中,你认为哪些结构所代表的物质与乙醇的化学性质相似。
3.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推测呢?4.从结构分析,为什么CH3CH2CH2OH、CH3CHOHCH3的化学性质与乙醇相似?【总结】它们都含有羟基,它们的性质与羟基密切相关。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素养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发展,更与他们的终身发展息息相关。
而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加强科学素养的评价和提供全面的科学教育资源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探讨,以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第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观察、提问、实验、推理和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推理和思考。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科学实验、课外科技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第二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际参与科学实验和研究,学生可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培养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科研机构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科学展览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第三方面,加强科学素养的评价。
科学素养的评价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注重对学生记忆的考察,但这种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学术研究报告等活动,并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考查,通过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任务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四方面,提供全面的科学教育资源。
科学教育资源的提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
学校应该积极投入建设实验室、图书馆和计算机室等科学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和学习环境。
科学素养产生的背景及基本内涵
科学素养产生的背景及基本内涵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涉及到科学知识的获取和理解、科学思维的培养和运用以及科学方法的应用。
科学素养的产生与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科学素养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科学作为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自古代开始就存在,但直到近代科学的兴起,才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素养的内涵也逐渐丰富和完善。
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三个方面。
首先,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基础。
科学知识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它包括了科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实证结果。
科学知识的掌握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科学思维强调逻辑性、系统性和批判性,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科学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方法是指科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系列规范和系统的步骤和方法。
科学方法强调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要求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或解决问题时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方法。
科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们在学校和社会中不断学习和实践。
学校教育是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掌握科学方法。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参与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活动和科学实验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让评价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让评价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科学课程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教育功能,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提供契机。
【關键词】评价科学素养发展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一学期科学课程的评价总结都是以学业分数为标准,出一张试卷让学生做一做,或是根据学生平常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出一个分数,这种评价在意的是对学生的甄别、选拔功能,并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应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评价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因此,科学课程的评价一定要讲究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评价应考虑学生的需求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因而评价就不能只出现在学习结束后,而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科学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这也就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与指导。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渴望被认同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来源于外界”,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常常会使用激励性评价去唤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我们要清楚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
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会从他们的行为及语言表达中找出闪光点,及时表扬,以保护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我们不能钻入赞扬的桎梏中,认为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说就是对他的激励,即使一无是处也要找出好的地方,这样无原则的激励只会让学生不能清楚和全面地认识自己,让他自我感觉良好,自信过头,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巧妙处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让他在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正意见,以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科学素养的由来
什么是“科学素养”呢?根据美国学者克劳普福的解释,科学素养是指“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
”它包括五个方面: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把有关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能力;具有利用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理解科学性质的一般原理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具有明智的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具有与科学有关的事物的兴趣。
很显然,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总目标,它根据学校教育的不同层次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20 世纪 50 年代是一个讴歌科学技术年代,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理科教学强调科学的统一性与自主性,把学生作为脱离日常生活的新一代科学家来培养,理科教学所要实现的科学素养,注重“概念性的知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伦理”,脱离“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把科学素养的内涵理解为着重于科学知识的掌握。
进入 60 年代后,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人们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理解有了变化和发展。
比如,1966 年,美国一批学者根据 1946-1964 年间的文献调查,论述了“科学扫盲”的内容,揭示了科学素养的六个范畴。
这就是:(1)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2)科学的理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3)科学的伦理—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亦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也称为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4)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5)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面的关系;(6)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差异。
由上述资料能清晰地看到,60 年代以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已扩充为科学素养的内涵,与 50 年代相比较,有着很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愈来愈大。
70 年代里,科学素养教育目标的范围和重心均有所变化。
其原因之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急剧发展,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等社会问题日益严峻,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二是科学技术在向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的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许多冲突与矛盾,这些涉及到哲学思想、方法及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交互性的协调和多方面的综合才能加以解决。
高中初中综合评价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高中初中综合评价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指个体通过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和科学应用的了解和参与,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
高中初中综合评价作为一种综合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基本框架、综合评价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学生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方法的应用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首先,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以及科学发展史、科学哲学等相关知识。
其次,学生应具备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例如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等。
最后,学生应具备科学思维,包括质疑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等。
二、高中初中综合评价的基本框架高中初中综合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其基本框架包括学业水平评价、学科能力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和实践能力评价。
其中,学业水平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成绩、学科笔试和实验报告等进行;学科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和学科项目等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学生自我鉴定和教师评价等进行;实践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和实践作品等进行。
三、综合评价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综合评价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1. 激发学生兴趣综合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综合评价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竞赛等方式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2. 培养科学方法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等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科学思维综合评价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调查研究、实验设计等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使其具备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4. 促进综合发展综合评价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发展。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评价开始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评价开始针对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教学评价遇到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如何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即制定星级评价制度、巧妙运用即时评价语言、在评价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
科学课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对评价的困惑往往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
科学课的评价要从过去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变到现在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但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最终结果加以评价,而回避一些恰恰能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信息,如学生的学习过程、态度、方法等,结果造成了评价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往往把关注的焦点对准学习结果,即那些可以量化的东西。
另外,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应有的自信心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对教材存有的好奇心、新奇感消失后,学习热情也会逐步减退,不再关注别人的活动。
学生由于不会倾听,导致在相互评价时常常出现机械、重复的现象,评价方式也很单一。
这样的评价不完整、不全面,也就是说,学生对同伴的观察方法、语言组织、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长处关注程度不够。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解决评价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我是这样尝试的:一、制定星级评价制度,营造课堂自主学习气氛。
我在课堂中建立星级评价制度,设计了一张评价表。
评价表中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项内容。
这份表格调动了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自主学习氛围,使他们人人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投入学习。
课堂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遵守课堂纪律、合作愉快融洽的、乐于交流的、能配合教学带实验器材的、探究后能整理器材的,教师评价为五星,如若哪一方面表现的不好,就扣一星。
科学素养的形成,从教学评价开始
科学素养的形成,从教学评价开始科学素养的形成,从教学评判开始科学素养的形成,从教学评判开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孩的科学素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些体会,认为小孩们科学素养的形成,应从教学评判开始。
一、评一评,实验适应形成了科学课堂上要用到的实验材料,大部分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而小部分的材料,因为实验室不具备或只凭教师一个人的力量难以预备,就要由学生自带。
如:蚂蚁、蜗牛、蝗虫等小动物。
如此一来,许多问题就显现了。
依靠性大的学生认为:带实验材料这么苦恼,我才不带呢?反正我们组有这么多人,确信会有人带这些实验材料回来的,我能够用别人的实验材料做实验。
因此,每次上科学课,他只是带了书本和笔。
难得的几个带有实验材料的同学中,由于自私和不平稳的心理在作怪,也不愿把自己带来的实验材料与他人分享,做实验时,一边做一边用手遮挡,不让别人观看,更不用说是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了。
如此,一节由教师精心策划的科学课,就在学生的遮遮挡掩、吵闹和埋怨声中终止了。
我发觉,若是光靠批判学生,不采取一定的评判机制,如此的情形会屡禁不止!后来,我把实验材料的预备情形、实验过程的互相协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结论的得出都纳入了学生的学习评判中。
在实验终止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判,组员间互相监督,并告诉学生:这学习评判将决定着他的期末成绩的高与低。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我设计了如此的教学评判:评判内容:评判等级自评他人评判我带来的实验材料能带齐(A)缺一种(B)缺两种(C)一种也不带(D)我设计的实验方案能专门好地实行(A)经同学修改后能实行(B)全然不能实行(C)我不能设计(D)我协助做的实验在我的协作下实验做得专门成功(A)在我的协作下实验做得一样(B)我没有协作(D)我亲自做的实验我做得专门成功(A)我需要别人的协助(B)我想出的结论正确的(A)我需要别人的协助(B)错误的(C)我没有想(D)今天表现最杰出的是由于实行了评判机制,我惊喜地发觉了学生自带的实验材料充实了,学生的互相协助、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实验适应形成了。
科学素养在学科教育中的培养与评价方法研究
科学素养在学科教育中的培养与评价方法研究导言:科学素养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它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还涉及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伦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科学素养在学科教育中的培养与评价方法。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与内涵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又包括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科学素养的内涵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伦理和科学文化等方面。
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科教育的有机整合,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
二、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科教育策略1. 强调跨学科整合学科教育应摆脱传统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整合。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培养科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 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学科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潜力。
3. 提供实践机会学科教育应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进行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
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探索精神。
4.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文献阅读科学文献是学科教育中重要的资源,学生应该被引导进行科学文献的阅读和分析。
通过文献阅读,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进展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伦理意识。
三、评价科学素养的方法1. 综合评价科学素养的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思维能力的发展、科学实践技能的掌握以及对科学伦理与科学文化的理解等多个方面。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单一指标。
2. 项目化评价科学素养的评价可以采用项目化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通过项目化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情况,同时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本文将探讨教学设计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育者应明确地设定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
例如,设定学习目标为学生能够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设计中,教育者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有趣的实验和互动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光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有趣的光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从而引发他们对光学的兴趣。
三、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设计中,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观察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
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设计一个生态系统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推理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鼓励实践和探究实践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者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验和研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例如,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并进行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他们亲自体验科学实践的过程。
五、跨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跨学科的融合。
教育者可以将科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可以与地理学结合,探讨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评价科学素养的提高评价是促进科学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
小学物理:培养科学素养的起点
小学物理:培养科学素养的起点
小学物理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起点。
通过小学物理教学,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实验和观察中开始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在小学物理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起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小学物理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观察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引导探索和提问:小学物理教学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帮助他们发现科学现象背后的规律。
建立基本概念和原理:小学物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能量、电和磁等。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并能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小学物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科学道德和价值观:小学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的社会影响、科学伦理和科学发展的历史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
综上所述,小学物理是培养科学素养的起点,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引导探索提问、建立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科学道德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科素养的形成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科素养的形成◆郑喜平(吉林省大安市舍力镇中心校)【摘要】学科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究兴趣的培养、观察意识的养成、思考习惯的形成,这是科学学科尤其是科学实验课上我们应该交给学生的基本技能与习惯,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每位教学一线教师的基本意识。
【关键词】学科素养兴趣观察思考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同时,在各学科新课标中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学生科学课堂科学素质的形成也就是学科素养培养的一个过程。
笔者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科学学科中实验是科学素质形成的一个基本媒介,也是培养小学生学科素养的一个基本途径。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注意力更集中,观察更敏锐,记忆更持久而准确,也才能够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与欲望,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催化剂。
比如,教学实验课:《静电现象中》,学生在准备实验器材木尺、碎纸屑、毛皮、充气气球、线、铁架台这些器材时。
首先同学们就有一个兴趣驱使:这些实验器材之间也没有什么联系,又与静电会有什么关系呢?(教师请保持你的神秘。
同学们,按照实验的要求去探索,你会发现一个近乎神奇的现象。
吊足学生的口味)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用你眼前的毛皮摩擦气球后,你再靠近碎纸屑,你会发现什么现象?按照实验顺序将两个充气气球紧挨着悬挂在木尺上,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教师:我们再用毛皮摩擦其中一个气球,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摩擦两个充气气球,学生按要求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呢?由开始的疑问好奇到答案的揭晓,每一步教师都要吊着学生的好奇心,又好奇产生兴趣,于是就会主动寻求一个个答案:气球能吸引轻小碎纸屑,气球会相互吸引,气球会相互排斥……在了解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可能都是颠覆学生平时都是认知,所以兴趣自然而来。
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两点探讨
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两点探讨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两点探讨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愈来愈依托科学与技术。
每一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进展时期的人,必需具有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一样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大体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熟悉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有进行科学探讨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现今时期,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各类阻碍,因此,科学素养的培育必需从小抓起。
初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育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
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重点仍是要执教者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爱好和思维适应上下功夫。
针对乡村学生的生活体会积存匮乏与科学认知水平低劣等问题,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去探讨如何培育学生的科学爱好和思维适应。
一、情境创设以生活为基点,让学生感受科学现象处处可见新课标提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体会动身,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慢慢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对整堂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好的情景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还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把握。
在此,我以为情景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思维适应和对科学知识的把握程度。
中年级的学生方才接触科学课程,科学思维才方才萌芽,因此在创设情景时,应以故事、游戏、谜语等有趣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入。
如我在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一课教学中,以学生们平常在家里常会碰到过的现象“自己家里没电了,而他人家的电灯仍是亮着的或自己家里这盏灯不亮了而其他的灯还亮着”引入,让学生们猜猜会是什么缘故造成的,因为这种现象几乎每一个同窗都经历过,那个时候他们跃跃欲试。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科学知识有了必然的了解,初步形成了必然的科学思维方式,因此在创设情景时,能够开门见山、谈话等形式进行教学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素养的形成,从教学评价开始
>科学素养的形成,从教学评价开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些经验,认为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形成,应从教学评价开始。
一、评一评,实验习惯形成了科学课堂上要用到的实验材料,大部分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而小部分的材料,因为实验室不具备或只凭教师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准备,就要由学生自带。
如:蚂蚁、蜗牛、蝗虫等小动物。
这样一来,许多问题就出现了。
依赖性大的学生认为:带实验材料这么麻烦,我才不带呢?反正我们组有这么多人,肯定会有人带这些实验材料回来的,我可以用别人的实验材料做实验。
于是,每次上科学课,他只是带了书本和笔。
难得的几个带有实验材料的同学中,由于自私和不平衡的心理在作怪,也不愿把自己带来的实验材料与他人分享,做实验时,一边做一边用手遮挡,不让别人观看,更不用说是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了。
这样,一节由教师精心策划的科学课,就在学生的遮遮掩掩、吵闹和埋怨声中结束了。
我发现,若是光靠批评学生,不采取一定的评价机制,这样的情形会屡禁不止!后来,我把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实验过程的互相协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结论的得出都纳入了学生的学习评价中。
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组员间互相监督,并告诉学生:这学习评价将决定着他的期末成绩的高与低。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评价: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自评他人评价我带来的实验材料能带齐缺一种缺两种一种也不带我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很好地实行经同学修改后能实行根本不能实行我不能设计我协助做的实验在我的协作下实验做得很成功在我的协作下实验做得一般我没有协作我亲自做的实验我做得很成功我需要别人的协助我想出的结论正确的我需要别人的协助错误的我没有想今天表现最出色的是由于实行了评价机制,我惊喜地发现了学生自带的实验材料充实了,学生的互相协助、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实验习惯形成了。
二、评一评,学习冲劲来了我发现,每个班上总有这样的学生:由于平时寡言少语,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较差,造成了考试成绩的不理想。
这些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懒懒散散、目光呆滞、爱理不理,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的。
他们认为:自己永远只配当观众和配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评价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的时候,我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三颗绿豆的种子,让他们在学校的生物园里把种子种下,让他们根据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到的知识在课余时间给种子浇水、施肥、捉虫。
每隔几天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绿豆的成
长过程,我还会发下这样的一个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学习评价。
观察日期绿豆苗号前三名高度种植人根据评价表的情况,我让榜上有名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种植绿豆的经验。
通过这样的实践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他们都很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惊喜地发现了:最先向我汇报绿豆生长变化情况的,是一些平时寡言少语,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较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的学生;生物园里长得最高、最壮的绿豆苗,是属于他们的,那是他们辛勤劳动、努力学习的结晶。
从他们快乐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对学习的乐趣;从他们滔滔不绝的演讲中,我读懂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三、评一评,课外学习继续了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不可能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有相当一部分的活动是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的。
如观察月相、星座的变化,饲养小动物等。
为了能使这些科学活动得以在课后继续开展,我采取了让学生写观察日记、画观察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些观察日记、观察画,我先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
通过家长的参与,指导和监督学生继续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这些观察日记、观察画,我每个星期收集一次,然后张贴在教室的黑板上,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
他们评价的方式不是评分,而是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如:你比我观察得更仔细!你的画画得真美!你还要继续努力!……这样,学生的长期的课外学习得以继续了,而且,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了欣赏他人。
泰勒认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问题。
然而教育本质上是指人的变化,即是说所指向的目标是为了在学生的行为模式中产生所期望的某种变化,这样,评价就是确定实际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程度的过程。
”他认为教学的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对同一对象的评估应该是多次而不能只是一次。
科学评价相对传统的测验,有着许多优点:测验是神秘的,学生不可能知道自己正确的努力方向,只知道把书中的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的机器;科学评价是公开的,它指导着学生的努力方向,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素养。
科学评价是全面的,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测验是局部的,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是从对孩子们的教学评价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