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历程
春节期间的寻根溯源之旅
春节期间的寻根溯源之旅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会通过走亲访友、观看烟花爆竹等活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庆,更是一次寻根溯源之旅。
他们利用这个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或祖籍地,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重新认识自己的根。
寻根溯源之旅是一种对个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追寻。
在这样的旅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和亲友交流来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和传统文化。
这种经历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了解,更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确认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这样的寻根之旅通常从家族历史的研究开始。
通过调查家族族谱、寻找祖籍地等方式,人们可以还原自己的家族历史,了解祖辈们的奋斗和付出。
这样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一个人的研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一旦确定了祖籍地,人们就可以动身前往寻根之旅的目的地。
走进祖籍地,置身于自己祖辈生活过的土地上,人们会有一种独特的情感连接和心灵触动。
这里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传统习俗等都能为人们提供更加深入的了解。
寻根之旅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亲友的交流。
回到家乡,人们可以与亲人、亲友共聚一堂,倾听长辈们讲述的家族故事,了解他们所经历的岁月沧桑和丰功伟绩。
同时,也可以与同辈亲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共同探讨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旅程中,人们还可以参观祖先曾经居住过的房屋、墓地等地。
这些地方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参观它们可以让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祖先们的辛劳和努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进一步了解家族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
寻根之旅不仅仅是对个人身份认同的追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亲身经历和亲友交流,人们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这种体验能够让人们更加自豪和自信地面对当下的生活,也能够将这种自信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代。
总之,春节期间的寻根溯源之旅是一个寻找个人身份认同和对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机会。
李姓寻根溯源
李姓寻根溯源一、寻根溯源: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
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
在台湾排名第五位。
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
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
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第一种说法: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
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
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
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
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
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寻根问祖纪事
寻根问祖纪事
自古以来,寻根问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但仍然对祖先的历史和文化充满了好奇和敬仰。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人经常提起祖辈们的故事。
他们告诉我,我们的祖辈曾经是一个富裕的家族,但因为战乱和其他原因,家族逐渐没落。
这些故事激发了我对家族历史的兴趣,我决定踏上寻根之旅,去寻找那些失落的记忆。
在寻根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查阅家谱和历史资料,了解了我们家族的起源和发展。
我发现,我们的祖先来自一个古老的村庄,他们勤劳、智慧、善良,为家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历史细节逐渐模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家族历史,我踏上了前往那个古老村庄的旅程。
在村庄里,我参观了祖辈们曾经居住的房屋和农田,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奋斗。
我还与当地的村民交流,了解了许多关于家族的传说和故事。
在这次寻根之旅中,我不仅了解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还深刻体会到了祖先们的奋斗精神和坚韧品质。
这些品质一直激励着我前行,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拥有的一切。
通过这次寻根问祖之旅,我不仅找到了失落的记忆,还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族和文化。
我深知,作为家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工作,为家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寻根记》读后感
《寻根记》读后感至今仍然依稀记得在自己年少的时候,父亲曾经言及自己祖上的姓氏的顺次排位。
当我跟随父亲从异地回到祖居地求学时,看到了整个村庄以姓为首,再附加上“家村”,这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家族的村落,这在丹东东港已是屡见不鲜。
当然,春节除夕的供奉祭祖上,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了家族的族谱。
所有的这些经历,都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家族的后代,能够融进里面,与之血脉相通,是如此的自豪,根系厚重,嘉德代代厚传!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寻根记》,是作家樊雄的一次询祖归宗的心路历程的记录。
之于他的祖辈在异地落地生根,在艰苦谋生的后代传续中,在作家年少孤苦无依的成长过程中,且因为自己姓氏的稀缺,始终感到自己是“生在故乡的异乡人”,选择“逃离”是他的必然选择。
而在岁月无忧之后的“念兹厥初,寻根问祖”的精神指引下,对于自己的比较特殊的姓氏,很难想象,作家樊雄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溯源归宗,找到自己樊姓的家族发源之地,进而以其姓氏,在异地找到了自己祖先“根脉所在”!作家在这本书中,详实记录了自己对于宗亲源地的实地考察,并将自己寻找的过程,以及自己经过对家族祖辈的如何从单独走向异地的来龙去脉,进行实录了。
而对于自己祖辈生命行走路线,作家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爷爷的身世之谜,这有如电视剧在乱世场面设置扑朔迷离的剧情,在这人世间确实是真真正正的存在着和发生着!作家以三个篇章,即风云变化下“家世”命运、自己成长“年轮”里的悲欢离合,以及围绕在作家身边发生的事件,和一些传奇故事逸闻,可以见证这个家族绵延历代变迁,以及最主要的是其家族德育门风之赓续。
而其最后的“四川樊家人的前世今生”的展介,可以让读者的视线,跟随作家走进了这个樊姓追溯至前近 700 年的二十二世祖的历史,可谓家族兴旺,源于流长!“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究其根本,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从家族精神的臻勉沿袭,才可以让家风延续恒固,故而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才能在这种家族的氛围,营造出具有家国情怀的民族自信之根本!。
寻根溯源意思
寻根溯源意思
寻根溯源意思是追溯事物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探究其根源和源头。
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调查、研究、梳理资料等方式,逐渐揭示事物的历史、演变和内在联系,以求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寻根溯源可以应用在各个领域,例如历史学、文化学、科学研究等,旨在揭示事物的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通过寻根溯源,人们可以了解事物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从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在历史学中,寻根溯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
历史学家通过翻阅史料、调查考古资料等途径,寻找相关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以还原历史事实和重建历史场景。
寻根溯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
在文化学研究中,寻根溯源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人们通过研究文化产品、古籍文献、口述历史等途径,寻找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线索,探寻文化背后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思维方式。
寻根溯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科学研究中,寻根溯源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手段,追溯科学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过程,以找出科学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未来发展方向。
寻根溯源可以帮助人们深入
了解科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寻根溯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事物的根源和发展过程,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无论是在历史学、文化学还是科学研究中,寻根溯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寻根溯源,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寻根溯源
第一篇寻根溯源一、姓氏之源相传,人间起源地——宛丘。
人们把伏羲神农氏和女娲氏尊称为“三皇”,即为人类始祖。
女娲氏使大地出现生机而拯救了人类。
伏羲氏教会人们织网打鱼,捕获野兽来维持生存。
炎帝神农氏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品尝百草药,发明医学。
称为“神农氏”。
中华民族姓氏源远流长。
姓氏总源头归纳为: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
姓氏是远古原始社会数万年后,今约四千至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四千多年前黄帝时期而漫延。
而三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黄神农氏)姓氏基础。
五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四高辛氏、唐尧陶氏、帝舜有虞氏)姓氏漫延和发展。
祝融一世、二世都于郐,今河南省客县东南曲梁乡大攀庄古城寨。
典(太典)烈山氏迁今密山县随洲烈山。
后迁厉山(今山西省南部厉山)。
少典.妣有娇氏女安登为妃。
迁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宝鸡东北之间),生二子,长子炎帝神农氏,次子勖其(公孙氏)。
炎帝神农氏石年,祝融的五代玄孙,姓姜名轨,字石年,号神农氏又曰,魁愧氏。
石年生于姜水,后迁伊阴谷城,伊水耆田,又为伊耆氏。
甲戌年建都陈仓,后迁宛丘,再迁曲阜。
78岁死于衡山,择地建陵而葬于茶陵县东部景阳山之野,又名茶山。
故名茶陵。
癸巳年母后命临魁嗣为炎帝。
中华民族姓氏,炎黄氏胄总始祖少典,于黄帝纪年(前26 世纪岁次丁亥)诞生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土地上。
衍传炎黄世胄两大主流,而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药性,以疗民族。
黄帝轩辕氏初始创建国家,画野分洲岛屿。
天子建德,因生存以赐姓。
胙之士而命其氏。
中华民族姓氏,有五至六千年的历史。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
二、龙姓之源溯根追本,龙姓其源,宗族发源,繁衍生息,演变迁徙。
自古至今,本姓叱咤风云人物知多少,历史演变事件其如何,不得不寻根溯源、千古明鉴。
吾龙姓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氏。
据《中华百家姓秘典》载:龙氏来源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
二年级作文寻根究底
二年级作文寻根究底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最近在学校里学习了一些有关历史文化的知识,引起了我对自己的根源和历史的好奇心。
于是,我决定展开一次小小的寻根之旅,究底自己的历史。
我先从我的家庭出发,向爸爸妈妈请教。
他们告诉我,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是家中的独生子。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农民,他们辛勤地耕种着土地,供应着我们的饭菜。
爸爸妈妈则在城市工作,爸爸是一名建筑工程师,而妈妈是一名护士。
他们告诉我,虽然我们家族没有什么与名人或历史事件相关的传说,但我们的生活一直都是平凡而幸福的。
接着,我决定看看我家附近是否有一些历史遗迹或古老的建筑物。
我跟着爸爸骑自行车到了村子里的一个古老庙宇,这座庙宇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爸爸告诉我,这座庙宇是我们村子里的人修建的,后来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我站在庙宇的前面,仔细观察着它的飞檐翘角和木雕装饰,感受着它散发出的历史气息。
我想象着那些年代久远的农民是如何修建这座庙宇的,他们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我觉得还不够,我想在学校图书馆寻找一些关于我们村子历史的资料。
我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学校的图书馆,找到了几本有关本地历史的书籍。
我们打开书本,阅读着其中的文字和图片。
原来我们所在的地方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居住了,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村子的名字也有很多的来源,一些是因为村子周围的自然环境,一些则是因为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重要事件或有名的人物。
通过这次寻根之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厚重。
虽然我没有家族的传统或名人的光环,但我依然感到自豪和幸福。
我来自一个平凡而善良的家族,我的根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为这片土地做出了贡献。
我会珍惜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努力学习,为家族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寻根究底的历程虽然短暂,但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家庭的认同。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中,我会更加努力,去了解更多关于自己和家族的历史,用我的努力和智慧来承载家族的传统和发展。
寻根问祖家谱溯源作文
寻根问祖家谱溯源作文
在我小时候,爷爷总是给我讲那些关于家族的故事,说咱们家
以前多牛啊!家谱上,那些名字都像是星星,看得我眼花缭乱。
有一回,我偷偷翻看了家里的族谱,哇,字都看不清了,但每
一笔都像有魔力似的,让人能感觉到历史有多重。
有个名字我特别熟,那是我高祖的,听说他以前打仗特别厉害,就算是乱世,咱家
族也没怕过。
咱家的文化人也有,那就是我曾祖,他可是个大文豪。
我一想
起他,就觉得有股书香扑鼻而来。
以前他肯定特受欢迎,能写会画,那得多有才华啊!
说起我爷爷,那就得提提他的田地了。
他一辈子都在那片地上
忙活着,双手都磨出茧子了。
每次回老家,我都能想象到他在田间
劳作的样子,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
到了我爸这一代,咱们家就开始进城了。
他们在城市里打拼,
一点一滴都靠自己的努力。
我知道,我爸他们很不容易,但每次听
到他们的成功故事,我都特别骄傲。
现在轮到我了,我得把咱们家的传统和精神传承下去。
每次看到家谱上那些名字,我都觉得责任重大。
我得努力,让咱们家更辉煌,不能丢了老一辈的脸面!。
炎黄子孙--寻根问祖
炎黄子孙—寻根问祖---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
寻根为把握生命─寻找生命的来龙去脉。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是谓“问祖”。
“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的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中华姓氏谱牒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对于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归宗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华夏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与特殊价值。
因此,华夏炎黄子孙尤其是近现代千千万万离乡背井流寓海外客籍他国的华裔,无一不把自己的姓氏(家族血缘的标志)与家谱(一家一族之史)视为命根,因为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渴祖以证明自己的中国血统区别于异国子民的最科学、最可靠、最永久的依凭。
一、寻根路标:组织机构姓氏是个人、家庭、家族祖传的代表符号,家谱则是寻根问祖的神圣证物。
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海外华人归国寻根热的兴起,姓氏谱牒及其相关研究机构和民间社团应运而生,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
现就部分组织机构及活动情况简介于后:(一)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该会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社团,也是一个包容较多姓氏的寻根组织。
目前参加这个组织的有陈、姚、虞、胡、田、袁、孙、车、陆、王等十姓。
首届世界舜裔国际大会于1982年在香港举行,盛况空前。
以后分别由台湾、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美洲各地轮流主办。
1999年4月,本会第十三届国际大会在河南许昌、长葛、郑州隆重举行,这也是该组织首次回到祖国故土认祖归宗。
来自台湾的80余位舜裔,以及来自香港、澳门与美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舜裔共500 余人参加了这一盛会,并进行了一系列祭祖扫墓、寻根归宗、旅游观光等活动。
台湾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世界陈氏宗亲总会、台湾省陈氏宗亲会、台中县陈氏宗亲会等4个陈氏社团联袂同来,他们身着黄色祭服,虔诚祭拜,格外引人注目。
(二)世界至德宗亲总会1976年,世界各地至德宗亲为寻根归宗共谋团结发展,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世界至德宗亲总会”,以世界各地之“至德堂”(吴、周、蔡、翁、曹)、“济阳堂”(辛、柯、蔡)及“六桂堂”(洪、江、翁、方、龚、汪)共12姓氏之宗亲为基本成员,这是深具规模的归宗大联合。
寻根问祖:泰和罗氏迁徙史
寻根问祖:泰和罗氏迁徙史你姓罗吗?那么,你一定想知道罗姓的起源演变分支迁徙繁衍不息的历史,一定想知道罗姓血缘之河所蕴藏的种种生命遗传的神秘符号,你会惊叹于罗姓的渊源流长,感受到罗姓远祖深沉而阔大的呼吸,以及在自身这个生命链环上的共振。
来吧,请点击上面“罗氏源流”关注,带你走进这座天下罗姓共有的神圣殿堂,面对我们的先祖。
让我作你忠实的向导,去探寻罗姓的生命大河的邃古和壮阔,由此而迸发出一个龙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梦之旅。
它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始祖珠公居豫章豫章罗氏始祖珠公(1世祖)生于秦王政丙辰二年(公元前245)四月十四日寅时,原籍湖南长沙浏阳县东乡沔江,初仕汉高,为治粟内史(景帝初改治粟官为大农令),汉高祖辟疆,公出守九江,随从颖阴侯灌婴平定豫章(即南昌),乡贤张交献地归于婴,筑城伊始(公元前201),灌侯北调,至惠帝三年(公元前192),经九年努力,由珠公竟其筑城之功。
戊午(公元前183),珠公避吕氏之乱,隐于南昌之西山,屡诏不起。
珠公原配张氏,继娶傅氏生育六子:居厚、宣礼、子成、知正、祗德、成通。
珠公卒后葬于西山南岭九节蜈蚣山,居厚公率众弟环墓筑缕为居逾三年。
二千二百多年来,罗珠后裔子孙繁衍逾千余万人,播迁环宇。
各朝各代的名将重臣,及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和名人志士等不胜枚举。
泰和罗氏是2世祖居厚公的后裔。
居厚公生于汉高祖壬寅八月十八日子时。
武帝二十五年世袭父爵大司农。
建元中仕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转大尉,赠卫国公。
居厚公之后,历代先祖曾任职汝宁、广西、南阳、宣州、东郡、成郡、扬州、湖广、襄阳、钱塘、永定、西州、陕州、吉州、陆川、洛阳等地。
居厚传悉,悉传臣恭,臣恭传诚,诚传徵,徵传达,达传叶,叶传昇,昇传季实,季实传霄,霄传令恭,令恭传瑭,瑭传文通,文通传铿,铿传均章,均章传遵生,遵生传昊,昊传智友,智友传诚中,诚中传景章,景章传官连,官连传元有,元有传世仁,世仁传志守,志守传荣逊,荣逊传有升,有升传淼。
寻根访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寻根访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寻根访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世和家族历史,追寻自己的根源,寻找自己的祖先。
因此,我们班级组织了一次寻根访祖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参加其中。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了解到了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族的重要性,以及与祖辈联系的珍贵意义。
寻根访祖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调研准备、实地访问和总结归纳。
在调研准备阶段,我们首先对我们班级的同学进行了调查,了解了每个人的家族背景和家族历史的一些基本情况。
然后,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首先是查阅资料,我们走进图书馆,翻阅了各种有关家族历史和家谱的资料,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我们家族的故事和先人的事迹。
其次,我们通过网络,搜索了一些与我们家族有关的信息和线索。
最后,我们还向一些长辈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对家族的了解。
这个阶段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它为我们实地访问奠定了基础,让我们对自己的家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在实地访问阶段,我们去到了我们家族的发源地。
我们着重参观了家族的祠堂和祖坟。
当我走进祠堂,看到屋内陈列着许多祖先的牌位和照片,我不禁感到一种肃穆的庄严感。
这些祖先都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家族,他们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曾经为家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祖坟则更加让我感到敬畏和敬重,站在祖坟前,我默默地向祖先们行了一礼。
我想,正是这些先人的奋斗和牺牲,才有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除了参观祠堂和祖坟,我们还去到了一些与家族有关的历史文化遗迹。
这些遗迹见证了曾经的辉煌和风华,也映衬了家族的历史传承。
在这些文化遗迹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家族的历史,还深入学习了一些与家族有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比如,在一处神庙中,我们了解到祭拜神祇的礼仪和方式,还亲手参与了一次祭祀仪式。
这让我感到家族文化的丰富和底蕴,也唤醒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最后,我们进行了总结归纳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分组汇报了我们的调研结果和实地访问的所见所闻。
初中作文:寻根问祖,感恩思源
寻根问祖,感恩思源“根”意义广泛,令人回味无穷。
根就是我们寻找的终极目标,为属于自己的根而奔跑,没有怨言,没有疲惫,只有奔跑的身影,只有沙哑但也洪亮的觅根之音。
留一路风尘,撒一片欢歌。
让岁月的沧桑洗去那陈旧的无知,让今朝的光明去昭示希望。
根就在那里,没有莲的清高,没有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傲慢;因为它离我们不远,仅仅只是数个时差的光景。
却不乏有“粉面含春威不露”的玄机奥妙。
因为它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存在形式,它象征着力量、才干,聪明而又谨慎的人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它的身影。
愚笨的人则永远弃之不顾,而且在失去它之后还叫苦不迭,埋怨根的不存在性,嘲讽根稍纵即逝的放荡和轻荡。
看九万里风鹏正举,你我往往会钦佩得五体投地:因为我们欣赏到了一幅鹏程万里的励志蓝图。
但是我们往往缺少发现,缺少思索,有几多人士会想到鲲鹏为它的展翅而寻“根”的艰苦历程。
你我偶尔也会领到“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奔腾,也会为飞沙走石的瀑布骄散;更或者说我们有幸提一壶龙井到岳阳楼去品茶、赋诗、对弈。
往往也只是安于一时的欢乐和愉悦,最多只不过把欧阳修老前辈的佳辞丽句回味一番,讲一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欧阳修与百姓同乐的政治抱负。
然而我们忽视了水的存在。
忽略了让无数诗人,无数游人为水而轻狂的根。
然而,当我们面对一颗古槐的根时,我们没有感动,也没有深思,那不就是一些有生命的承载物吗?可是我们的确错了,直到有一天那历经仓桑的根被人用锯条把它和粗壮的杆枝分开……那一道道深色的年轮,经历过多少风雨,多少坎坷,有多少代世人从根的身旁走过,又有多少树叶从根的上面被埋在了下面。
倘若我独自伫立其,泪是不会听人使唤的,那不是黯然神伤,是对生命的挚著……从无形根的盲目再到那承载宿命的古槐之根。
人生的羁途也饱浸了人间生、老、病、挫折的淘漉,人们一直都在寻根,而且撒下一片欢歌。
回朔历史,无限感慨。
我怀着向往之情,踏上寻根之旅。
感恩祖先,继往开来。
听导游讲解,当时因为战争的原因,全国人口分布不均匀,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要把当时人口最多的山西省洪桐县的居民,进行集体大迁移。
寻根问祖作文500字
寻根问祖作文500字
在那遥远的古村落,有棵老树,年纪比我爷爷还大。
每次回去,我都喜欢围着它转几圈,听那叶子哗哗地响,好像在跟我聊啥似的。
村里老人总说,这树就是咱家的根。
咱家的故事,从这儿开始,传了一代又一代。
每次听他们讲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我都能感受到
那种对祖先的敬畏和怀念。
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坐在树下的石头上,跟我说他年轻
时候的事儿。
他说啊,他为了找咱家的祖籍地,跋山涉水,走遍了
半个中国。
那时候,我觉得他就像个英雄,为了一个信念,啥都不怕。
我妈就不一样了,她总喜欢讲些咱家的小秘密。
她说啊,咱家
祖先以前可是这片土地上的大人物,为了保护家族,他们可是拼了命。
每次听她说这些,我都觉得特别自豪,好像我也成了那个家族
的英雄一样。
我爸这人吧,他不喜欢光说不做。
每年春节,他都会把亲戚们
都叫回来,大家一起聚聚,吃个饭,聊聊天。
那时候,家里总是特
别热闹,充满了笑声和温暖。
我知道,这就是家族的力量,这就是寻根问祖的意义。
现在我也长大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我决定亲自去寻找咱家的根,去那个传说中的祖籍地看看。
“寻根”溯源
“寻根”溯源作者:廖原来源:《老友》2006年第10期初夏的赣南大地,到处山清水秀,生机勃勃。
位于赣州市区东140多公里处的瑞金,是绿色的,更是红色的。
绿色是树木,茵茵绿草。
红色是历史,素有“红色故都”之称。
瑞金,以“红色首都”美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辉煌一时。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瞿秋白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瑞金工作过,战斗过。
党和国家的喉舌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以下简称“红中社”)就诞生在这里。
如今,瑞金已成为缅怀历史,坚定信念的革命圣地,也是红色旅游的好去处。
我与新华社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她既是我工作的起点,又是我工作的终点,我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新华社事业。
赣南,这块神奇的土地,是我诞生的地方,又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新华社诞生的地方。
它既是我生命的故乡,也是我事业的“故乡”。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直萦绕在我心间,而且变得越来越清晰。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瑞金沙洲坝红井旁石碑上镌刻着的这1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经常在我脑海里闪现。
从我踏进新华社的大门开始,我更加想念新华社的故乡----瑞金。
在职时,我没去过瑞金,总想去看看,总想去喝一口甘甜的红井水,可是因为工作忙,这个美好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退休了,时间宽裕了。
2002年金秋,我终于来到瑞金“寻根问祖”。
今年红五月,我在赣州朋友许伟同志的陪同下,又一次来到瑞金寻访70多年前老一辈“新华人”在此留下的足迹。
走进瑞金叶坪,令人景仰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展现在眼前。
一幢幢革命旧址,外墙漆成浅红色,屋内陈设并不奢华,见证着当年老新华人生活和工作的艰难困苦。
当年栽种的樟树、榕树、桂花等,如今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们仿佛用顽强的生命力纪念着老新华人的不朽业绩。
我们来到这里,只感到一股清新之气,夹杂着泥土的芳香沁入心脾。
红中社旧址离毛泽东同志旧居不远。
踏进红中社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天井。
大学生学子寻根报告
大学生学子寻根报告一、引言寻根活动是大学生学子重要的一环,它激发起了我们对家族历史的浓厚兴趣,也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在这次寻根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祖辈们的辛勤努力心存敬意。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寻根经历,并分享我们对于家族文化的思考与认识。
二、寻根感悟通过与家族长辈的交流,我开始了解到自己家族的历史渊源与传承。
我们家族世代务农,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祖辈们为了家族的生计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与汗水,他们坚守着这片土地,将土地的精神薪火传承下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子,我深深感受到了祖辈们的勤勉和奉献精神,我决心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并为家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寻根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家族的传统文化。
从爷爷口中,我了解到我们家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例如祭祀祖先的仪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家族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代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宝贵资源。
我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感到责任重大,决心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传承,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
三、寻根的意义寻根活动对于大学生学子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寻根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对家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这种归属感是我们自我认知和坚定信念的重要基础。
其次,寻根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对比与学习其他地区的文化与传统。
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我们往往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通过寻根活动,我们可以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传承。
这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寻根活动可以唤醒我们对历史和传统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往往沉浸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珍贵和历史的厚重。
通过寻根活动,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历史,重拾传统的美好,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寻根经验与建议在这次寻根活动中,我收获颇丰。
我发现了家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认识到了自己作为家族的一份子的责任与使命。
寻根问祖的文案
寻根问祖的文案
寻根问祖,探索源远流长的历史之旅!
我们的文明源自于一个伟大的起点,一片璀璨灿烂的文化沃土。
寻根问祖,是我们踏上的征程,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刻追寻。
在这个充满快速变革和现代化的时代里,我们常常迷失了自己的根基。
然而,正是这些根基才能为我们提供力量和智慧,指引着我们前行。
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更是追溯到祖先们生活的土地和环境,感受他们留下的印记。
这是一次与过去对话的机会,在回望中寻找答案,在触摸过去中感受情感的共鸣。
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将穿越时间的长河,走进古老的城市和乡村,探索那些被岁月遗忘的角落。
我们将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浸泡在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展品中。
我们将拜访祖籍地,亲身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品味传统美食,感受独特的文化氛围。
我们将探寻祖辈的墓地,缅怀先人,向他们致敬。
这趟旅程并非只是追寻过去,更重要的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发现我们与传统的联系,思考我们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寻根问祖,是一次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旅。
让我们翻开记忆的书页,倾听祖先的声音,找回那些真实而珍贵的自我。
让我们带着敬畏之心,踏上这段由衷而来的旅程,与自己的根深相连。
漫漫姓氏寻根路
漫漫姓氏寻根路在河南安阳殷墟的百家姓墙上,摄影师捕捉到了古人对于「姓」和「氏」的图解。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
「姓」的造字属于会意,由两个象形字「女」和「生」组成,意为女子所生,生而有姓。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应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
「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义。
姓和氏本来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社会职能,姓是决定能否通婚的依据,而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姓、氏才开始混合;汉朝以后,从太史公开始,对姓和氏不再有严格的区分。
姓氏的普及:从名垂青史到编户齐名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我还发现一个惊人的巧合:西周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和封地也是在当今的河南!当然,中国的历史不应仅仅是史书上的历史,还有很多真相隐遁到了文字的背后。
我注意到,姓氏大爆发的周代,并非全中国人人有姓。
而真正到了实行郡县制的秦,标别贵贱的「氏」才变得没有意义,反而同代表血统关系的姓逐渐合一。
再后来一道编户齐民的旨意,仿佛一阵春风拂来,姓氏才吹开了平民的家门。
弄清楚这层历史,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上古帝王的世袭族谱可以那么清楚地一笔画到周,因为那时姓氏还是很高贵和稀罕的,几乎凡是姓氏的拥有者都能够名留青史。
有趣的是,姓氏是以一种非常中国式的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
人们大多眷念故国故土,使很多小王国消失后国名变为姓氏;还有一些以自己部族的宗长姓氏为姓,或者被赐姓等等。
中国的姓氏还带有浓厚的聚居文明和人丁望族为荣的色彩,这并不像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人人随意而为,一下子弄出12多万个姓,不仅缺少底蕴,也缺少传承和文化感。
两个素不相识的中国人见面第一句搭讪往往是:您贵姓?印度的姓氏有明确贵贱之分是众所周知的。
其实中国的也有。
在新郑黄帝故里门口跟几位老人攀谈,其中有位姓李的,很自豪地说自己是「陇西李氏」的后裔,另一位就半开玩笑地向我讲起民间流传的《贵姓的故事》。
自发、自觉、自为(自然):文学寻根的三重变奏曲——综论韩少功文学“寻根”的历时衍变
Spontaneous,Conscious,Natural:The Triple Variations of Literary Roots——On evolution of Han Shaogong's literary"roots"
作者: 金大伟
作者机构: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安徽合肥230022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8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寻根;自发;自觉;自为(自然)
摘要:"寻根"是一个关系着行为与目的的命题。
20世纪80年代,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
的先驱者,开启并实践了关于"根"的启蒙;进入90年代后,韩少功的"寻根"开始从"根"(目的)转向了对"寻"(行为)的关注;新世纪以来,韩少功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寻根"、为人、为文的最高境界。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从自发、自觉和自为(自然)三个层面对
韩少功的"寻根"历程和内涵作综合性论述,从而对其文化心态和创作实践进行历时性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历程——参与编修《黄氏家谱》纪实黄祝然水有源头木有根。
一个人不能不知道自己的源头,不能不知道自己的根,不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更不能不知道家族的遗风!为寻根问祖,追宗溯源,圆我黄氏族人多年的一个梦,2013年7月,恩施红土江夏堂“金大朝登”派行《黄氏家谱》编修工作正式启动,我有幸成为编修成员之一,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深感责任重大。
家谱编修工作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料的收集挖掘和整理也困难重重。
这是因为在这之前我们这支人还未发现一本完整的谱书,没有可供借鉴参考的依据,完全是白手起家;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资料、古墓碑等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几乎毁灭殆尽;知道和了解一些情况的族中长者大都作古,存者所剩无几;长期以来我族的迁徙、繁衍情况全靠口头流传,难免有误和流失,或者真伪难辨;世系本来纷繁复杂,加上族人流动性大,人丁信息的采集难度很大。
也正因为上述原因,族人中不知其祖者有之,不知其世系者有之,不知其根者更有之,甚至很多人弄不清楚派行。
这更加重了我们编修家谱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为寻根觅祖,正本清源,理清世系,纠其谬误,弘扬先祖遗风,增强族人凝聚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遗产,族人中以黄维涨为首的有心者18人发起编修《黄氏家谱》的倡议,决心克服任何困难,编修出一本高标准的本族家谱。
尽管家谱编修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用心去做,勤动脑筋,多想办法,紧紧依靠族人,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成立了由12个人组成的编修委员会,成员都是工作热心此项工作、富有奉献精神的族人,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首先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编写印发“倡议书”等几种宣传资料2000多份,由编修人员走村串户发放、讲解,使广大族人了解、关心、支持家谱的编修。
为搞好人丁信息的采集工作,我们精心设计了分类表格,制订统一了填写标准,将编修人员分成3个组,实行分片、分世系包干的办法,到户进行登记。
根据当前外出打工族人多的实际,我们就采取手机联系的方式,有时为获取一个人的手机号码,要辗转找好几个人,编修人员也不嫌麻烦,而且反复进行核实,尽量做到数据准确。
编修成员有的在工作岗位,有的年纪大或是退休人员,他们一心想的是把家谱写好,讲的是奉献,不辞劳苦,勤奋工作,使家谱的编修得以顺利进行。
编修家谱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族人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
随着编修工作的开展,家谱成为族人热议的话题,他们或奔走相告,传扬编修家谱的重大意义;或相互协助,收报人丁采集的有关信息;或提供线索,帮助寻找有价值的实物和资料,如墓碑、经薄(为亡人做斋时写的一种文书)等,为理清世系,完善充实家谱内容起到了重大作用。
茅田族人黄璠新,听说要写家谱,主动献出他父亲黄维蓋生前手写的一本家谱,为弄清黄明藻世系奠定了基础。
后塘坝族人黄维波把精心保存的一本1918年的经薄献出,为弄清黄明德世系立了头功。
我们红土有一个开山祖人叫黄廷彩,是金字辈,过去很少听说过,这次碑垭族人黄宇献出保存的一批经薄,时间最早的是1868年的两本,距今147年,最晚的是1928年,也有87年之久,黄廷彩世系真相大白,成为我们家谱的三大世系之一,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发现。
大家都知道令族人无尚荣光的“五桂联芳”和“一个筐筐五个顶子”的精彩故事,但五个秀才叫什么名字却七说八不一。
这次后塘坝族人黄荣新把收藏的一本1929年的经薄献了出来,黄维涧把保存的一本1951年经薄献了出来,再加上在幺房处的几座残碑的佐证,终于弄明白了五个秀才即黄明经的五个儿子,名字依次是:黄显扬、黄显声、黄显修、黄显秩、黄显用。
这真是发现一本经薄就可弄清一个世系,我们先后收到族人献出的经薄10多本,对我们的编修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经薄的收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黄荣新家庭过去被划成地主成份,几经劫难,竟然将宝贵的祖人经薄保存下来,可想而知是冒了多大的风险,其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为了尽量多地准确掌握一手资料,理顺先祖及世系的来龙去脉,编委会专门组织了7次调查活动,分别召开了大小座谈会几十次,走访了无数族人,发现、清理了古墓碑20多处,考察了一批著名的老屋场。
2013年8月中旬,调查组一行8人冒着酷暑,在红土境内进行了4天调查。
过去曾听说我们的祖辈是从巴东白果树来的,先到石灰窑落脚,并传在龙潭有祖辈的墓碑,解放初期还有族人去寻到过。
8月16日调查组来到龙潭,根据当地人提供的点滴线索,在龙潭周围山上寻找,历尽艰辛,终于在东边的半山腰中发现“黄门向君”墓碑,经过近4个小时的清洗、白油漆描字,碑文清晰显现。
墓主人生于清康熙戊子年(1708),亡于雍正年间,孝男有黄大茂、黄大禄、黄大英、黄大品,孝孙有黄光禄等13人,孝曾孙有黄登道等6人。
这说明向君是“金”字辈,且有黄大茂、黄大英与我们祖先同名,而且曾孙辈是“登”字派,符合我们这支人的派行。
但“大”字辈没有我们祖先黄大科的名字,以后的辈名中没有我们熟悉的祖人名字,因此不敢肯定这位“黄门向氏”就是我们的先祖母。
而可惜的是没有找到先祖公的墓碑。
不过,该墓碑的发现印证了我族祖先首先到石灰窑落户的事实。
8月17日我们一行来到稻池村一外名叫双天坑的山坡中,我们的高祖有名的“六品军功”黄明经就葬在这里。
他的墓占地面积很大,建筑十分宏伟,仅墓前随坡而筑的拜台就有五进,不仅是我族也是红土乃至东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只可惜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只能忿忿不平。
接着来到前塘黄显声的坟墓处,这座远近闻名的虎头碑仅残存几大块于草丛中,只因每块足有一两千斤重,当年破坏者无法再下手而得以保存。
看到那巨石雕凿成的虎头,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吊晴额头正中一个显赫的“王”字;再仔细端详其他残碑,发现做工之精细,文字之考究,墓志文之深奥,我们为之震憾,可以想见那碑是多么高大雄伟。
正是这几块残碑为我们解除了不少谜团。
此外,我们还考察了赫赫有名的黄明经大坝老屋、举人屋场、二房等几大屋场,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些古建筑大都破败不堪,但从残存的建筑物和遗址,仍可想象出当年的恢宏雄姿,显示了黄氏家族的兴旺。
在另一次调查中,我们到石板场、街头底、碑垭等处考察了七八座古墓碑,其中街头底的黄大义夫妇合葬墓最有价值,它是我们发现的辈分最高的祖人坟墓,且有两块碑,碑文清晰,保存完好。
族人们一直流传我们这支人是从巴东白果树迁来的。
带着谜团和困惑,2014年12月13日,编委成员黄维涨、黄卫华、黄裕和我一起前往巴东白果树进行了考察。
我们拜访了两名当地黄氏家谱的续编人员,走访了族人聚居地巴东野三关镇平坦村和枫木村,找到了位于沪渝高速公路野三关服务区旁大桥边的白果树遗址。
从续编的家谱和座谈中了解到,明朝初年我们的祖公黄天治出任川东道台,途经平南村(今平坦村),见这里山青水秀,有如桃花源,就把随行的家眷安置于此,并亲手栽了一株白果树,后年老辞官归根于此。
白果树现已无存。
他有五个儿子,繁衍昌达,现子孙遍布鄂、川、渝边界一带,一出口族人都说是从巴东白果树出来的。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扩大了视野,和发祥地族人取得了联系,与其它地方族人有了沟通的渠道,为今后联宗合谱打下了基础。
在这次编修工作中我深有体会的是,只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就能出色完成任务。
我在红土中心小学任教,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安排家谱工作。
一次我在老村填表时,听说金龙坝也有我们族人,尽管不在我的任务范围之内,为了不漏掉族人我来到金龙坝,发现这里的族人不少,且大多不知其先祖。
我把情况反馈给编委会,经过沟通,我又几次赴金龙坝摸底登记,帮助他们基本上把脉络搞清楚了。
人丁采集结束后,我又受编委委托,分别到平锦、老村、碑垭、街头底复核填表资料,有的地方去了好几次。
后来编委又把世系列表的工作交给我,这个任务非常繁重,又是个过细的工作,我花费了很多休息时间,常常在电脑前工作到晚上转钟一两点,绘制出40多张世系表。
此外,我还为编修组拍了不少照片。
我认为工作苦点累点,牺牲一些休息时间,能为族谱多做一些工作,多作点奉献,我心里踏实、高兴,觉得很值。
说实在的,过去对祖人虽然传说多,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心里一直有许多谜团。
我听父亲生前几次说起高祖黄显声的墓在前塘,碑被很大但被破坏了。
这回我前后四次下前塘,从黄显声的残碑上解除了不少谜团。
2013年7月29日我冒着烈日首下前塘,找到族人黄维湖,一起寻到黄显声的古墓地,见到几大块残碑散落在草丛中,感到一阵心痛。
有一块残碑经过清洗,发现有“家墇”二字,这是我爷爷的名字啊!顿时惊喜若狂。
接着将其它几块残碑全部清洗,又是拍照,又是笔录。
回家后通过电脑一看,大部分是碑背面的文字,正面没有完全看到。
于是8月1日我再次来到前塘,借来4根钢钎、3根木棍,请了6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两块硕大的残碑翻过身来,上面的碑文得已重见天日。
后来我又去过两次,将该碑的所有残存文字全部整理记录在案。
该碑文帮助我们弄清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是“五桂重芳”的五个人过去我们并不很清楚,碑上明确的记载着,他们是黄显声的五个儿子:贡生黄国煇、生员黄国熺、生员黄国焯、监生黄国炽、生员黄国耀。
二是碑的反面上部镌刻着“谱系”,与主编黄维涨在几年前于后塘坝碑场发现的黄显扬(黄显声之兄)夫人残碑上的“族谱”一个字不差,即“金大朝登,显国家兴。
维新世泽,学宗昌平。
祖述宪章,源远流长。
功名卓立,三纲五常。
积德从善,百代飞黄”。
我族这四十字的派行准确无误,应再无异议。
三是黄显声世系也基本理顺了。
四是残碑墓志文虽然缺少了一些字但总体成文,可看出这位黄明经的二儿子、“五桂联芳”中的黄显声地位的显赫,家境的丰裕,子女的成才,自然也显示出了当年我们黄姓祖先的昌盛辉煌。
这些都对编写家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编修家谱需要一笔不小的经费,族中有爱心的人士主动伸出赞助之手。
黄兴碧是搞建筑工程的,是家谱的发起人之一,赞资15000元为最高;黄安新了解到我们编写家谱急需费用,立即赞资5000元。
我们编委成员带头赞资,主编黄维涨赞资10000元,副主编黄绍阶、黄维清各赞资5000元,黄维涛、黄振新来自农村也各赞资1000元,其余每人各赞资2000元。
先后有40多人赞资,总金额接近10万元,使我们的家谱能顺利出版。
为此在家谱中专门设了“赞资芳名榜,”以褒扬赞资者的奉献精神。
寻根之旅收获颇丰,基本理清了先祖传承的脉络,了解到黄氏一门的文韬武略。
今家谱得以修成,实乃族人之幸事。
惟我辈及子孙后代,应谨记祖宗的教诲,继承先辈遗志,发扬优良传统,不辱我族使命。
编者按:本文曾载于《恩施文史》第26辑,标题、内容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