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简介PPT精选文档
简约认识和了解佛教学习PPT模板
十 二 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
01.无明缘行:无明(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由于无知产生出盲目的意志活动(行)。 02.行缘识:意志活动(行)产生心识(即精神活动)。 03.识缘名色:心识活动形成名(概念);色(物质形体)。 04.名色缘六处(又称六入):名色产生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05.六处缘触(接触):“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 06.触缘受(感受、接受):“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产生相应的“色、
5.正命:正确的生活方式,远离赌博、卖淫、看相、占卜等不正当
的职业和谋生方式。
6.正进:正确的努力,去恶从善,勤奋修行,不懒散度日。 7.正念:正确的念法,忆持正法,不忘佛教真理,时时以惕励自己。 8.正定:正确的禅定,专注一境,身心寂静,远离散乱之心,以佛
教智慧去观想事物的道理,获得人生的觉悟。
涅盘
密宗教法之四曼相大
所谓四曼相大即四种曼荼罗周遍于万法,摄尽万法之相状。
曼荼罗可以理解为密宗修行的坛场、道场。有轮圆具足、极味无比、
养育佛种、聚集圣众之义。密宗用来形容菩提境地万德圆满之佛果。密宗 行者在修法时,将曼荼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将“我” 与“佛”变为一体,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
五法印:在四法印外,再加上“一切法空”,成五法印。通常作: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大乘佛教则以诸法实相作为法印。
诸法实相: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的体相和理法。佛教认为,世俗 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 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四谛
佛教哲学 ppt课件
佛教的基本教义
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 悲智双运的实践品格 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一个中心 成佛作祖
•二个基本点
放下、随缘、自在
缘起论、业力论 •三项基本原则(三法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真理是简单的
涅槃寂静 •四条教义总纲(四谛)
(三岁孩童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研究方向:1.佛教哲学 2.宗教学原理
主要著作:《摩诃止观释译》、《中国文化辞典·宗教编》、《中国思想 家传记汇诠》、《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禅与西方思想》、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
个人研究风格:不尚空谈,不作违心之论,力图以史料和事实表达对中 国佛教的反省与前瞻。
佛教哲学
一、佛法、佛学、佛教
“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 “静处生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大智度论卷17) 对佛弟子言,修学佛法虽以正见为先,依正见 (闻思慧)
而起正信,依正见而修戒定,但最后仍以 (现) 证慧而 得解脱。所谓“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是。佛教不离 禅定,不执着于禅定,在定与慧的关系上,更强调正见与 智慧的作用。但佛教的“见”、“慧”是在定的基础上的 直觉智慧,这是我们考察佛教哲学的基本前提。
甸、泰国、柬埔寨、
老挝等国。亦称巴
利语系佛教。
• 北传以大乘为主,
主要以陆地经帕米
尔高原传入我国,
再传入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
• 佛教真正成为世界
性的宗教,可以隋
唐佛教的全盛时期
为标志。北传佛教
分二支,即梵汉语
佛教哲学
系和藏语系佛教。
中国大乘 八大宗派
律宗
密宗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佛家思想 PPT
• 佛家的人格修养
• 作为同是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的文化,佛教传入中国,扩大了中国 本土这种文化的外延,同时也丰富了 它的内涵。
• 一、发菩提心
• 发菩提心就是求“觉悟”的心,是 令自己也令一切众生具备根本大智慧 的心,即成佛的心,也即无我为他的 心。
• 2、语音学上。佛经 用梵文写作,其发音 高低变化严格,促进 了中原音韵学的成熟 ,同时也使中国人掌 握了汉语的声和韵。
• 三、对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 1、由于受到佛经梵文的发 音变化高低的影响,中国 的诗歌在合辙押韵上也逐 渐规范,出现了“永明体 (南北朝时期)”,继而 产生了七言、五言律诗, 为中国唐诗、宋词、元曲、 元戏剧的产生和发展作了 准备。
• 落帆江枫欲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
——王安石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苏轼
• 青莲居士——李 白 香山居士——白居易 • 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 • 半山居士——王安石 六一居士——欧阳修 •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 东坡居士——苏 轼 • 淮海居士——秦 观 稼轩居士——辛弃疾 • 易安居士——李清照 六如居士——唐 寅 • 柳泉居士——蒲松龄 板桥居士——郑板桥 • 芹溪居士——曹雪芹 破尘居士——雍正帝 • 瓶庵居士——翁同龢 无竞居士——张之洞 • 太炎居士——章炳麟(国学大师)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一、对中国统一的影响
• 通过藏传佛教(密宗)和汉传佛教(禅宗 )来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将整个中国凝聚 在一起。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五世达赖 喇嘛、乾隆等人。
佛教简介.pptx
• 南传佛教:
• 佛教的一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 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 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佛教的教义
• 四谛说: • 谛即真实无妄的道理。“四谛”包括苦、集、灭、道,是佛
教坚持的四种宗教义谛。 • 苦谛主要指陈世界是苦。集谛阐述人生痛苦的原因。灭谛
• 重要经典:《金刚经》、《大藏经》、《般若波罗蜜多心 经》其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教的戒律
戒律是佛教为信徒们制定的行动规范, 内容包括衣、食、住、行、药、日常修 习、内部人际关系、对外关系、议事规 则、僧团活动方法等各个方面。包括两 类:戒与律。
宣说涅槃的幸福。道谛是叙述修持的方法。 • 讲求转世轮回,教化人们一心行善,默默的接受世间一切
苦难,来世便会有好的结果,过上好生活。
佛教的经典
• 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 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 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 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 得的心得。
戒是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所制定的戒 条规范。从内容上分为两种:止戒与持 戒。止戒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具足 戒等,主要功能是止非防恶;另一种持 戒的功能为修习善行;如二十犍度等。
五戒:是佛教为在家男女信徒们制定的戒条。其内容是: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 饮酒。
八戒:是佛教为在家男女信徒们制定的一种比较特殊的 戒条。它们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 不妄语;5、不饮酒;6、不著香花发,不香油涂身;7、 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 时食。前八项为“戒”,第九条为“斋”。
佛教_精美ppt
自性 即自身本性,又称
佛性,万物具有。 菩提达摩
禅宗智慧
耳可闻的,谓之名;眼可见的, 谓之相,此虚假的名相。 真正的要旨实相,是不执 著于文字的。文字中的是 虚幻,不立文字的禅,才 是般若(智慧)。
还 是 不 懂
佛教
— 禅宗
演 讲 张
word 张 刘 ppt 丁
耳熟能详的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 经典佛家用语: 狱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
佛教简介
M1 M2
禅宗
M4
M3
影响
禅宗智慧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佛教简介
尼世元 古佛 创纪前 印教 立, 多度最 由 年,早 释 公前 在 起 迦 元的 距 源 牟 前公 今 于 2500 6—
传佛公 入教历 中开纪 国始元 由前 印后 度,
5
佛教简介 中国佛教: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
禅宗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 印度,但唯独天台宗、 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 禅宗核心思想为: 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土佛教宗派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智慧
禅宗不重经教,而以自悟 心性为主,谓之教外别传 。
禅宗智慧
当你顿见真如本性,自身的 潜在思维和潜在功能充分开 发出来以后,你就可以成为 一个大智大觉的人。
真如:不变的最高真理或 本体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禅宗的开发自性和即心即佛 的思想是宋以后儒家理学思 想的源头
中国佛学思想简要课件
思想与修行
第一义不可说
第一义,按它的本性,就是不可说的 。对于“无”
什么也不能说。如果把它叫做“心”或别的什 么名字,那就是立即给它
一个定义,因而给它一种限制,只能通过个人接触。
修行方法:不修之修 顿悟
作为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宗派,禅宗僧侣除
了必须遵守通行的持戒、清规、夏居等规定外,还有一套独特的修行。
为了成佛,这种修行必须达到 高峰,就是顿悟,好比飞跃。
只有发生飞跃之后才能成佛。禅师们常常叫做“见道”。
无得之得
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作的事也就是平
常人作的事。他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
中国佛学思想简介
中国佛学的建立
中国的学术界和佛教界一般沿袭旧说,认为佛教在西汉末 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根据记载,汉哀 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 口授《浮屠经》。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 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带来 了许多佛像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 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即现在的白马寺。因 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四个发展时期
早期禅宗
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
发展期
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时间约当晚唐 至宋初
成熟期/中期禅宗
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 禅,至明朝中晚期
衰落期/晚期禅宗
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 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 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
佛教文化PPT
第五部分
【输入您的小标题文字内容】
第五部分内容
输入标题文字内容
佛教文化PPT佛教文化PPT佛教文化PPT佛教文化PPT佛教文化PPT佛 教文化PPT
标题一
标题二
标题三
标题四
标题五
第五部分内容
单击输入标题 单击输入文本单击 输入文本
单击输入文本单击 输入文本 单击输入标题
第五部分内容
佛教文化PPT佛教文化PPT
单击此处 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 添加文本
第四部分
【输入您的小标题文字内容】
第四部分内容
佛教文化 PPT 佛教文化 PPT 佛教文化 PPT
佛教文化 PPT
第四部分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
第四部分内容
B
A 单击此处添加内容 B 单击此处添加内容 C 单击此处添加内容 D 单击此处添加内容
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第三部分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在此输入您的文字内容 在此输入您的文字内容 在此输入您的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在此输入您的文字内容 在此输入您的文字内容 在此输入您的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在此输入您的文字内容 在此输入您的文字内容 在此输入您的文字内容
佛教文化 PPT
佛教文化 PPT
佛教文化PPT佛 教文化PPT单击此 处添加你的文本
第一部分内容
单击添加 文本 单击添加 文本
单击添加 文本
单击添加 文本 单击添加 文本
第一部分内容
第_五讲_佛家文化修PPT精品文档29页
• 这里所谓的缘起是指事物之间的因 果关系,重点在于“缘”,条件和 起因。“起”只是表明“缘”的一 种功用。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因为 有缘而起,都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存 在的,没有无缘而起即不依任何条 件而存在的事物。“若见缘起便见 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法是指世 界上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 的,本质的和现象的。而缘起说的 组成部分是“十二因缘”学说。
• 2、佛教的分支:在释迦牟尼去世后, 佛教历经了两次大的分裂。第一次 是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上座部 坚持某些保守教义,主张严守戒律, 所以又称为长老派;大众部不满长 老派的保守作风,思想倾向自由进 步,取得大多数僧众的支持。(后 来,上座部内分十部,大众部内分 八部,合两部共二十部)。
• 在公元二世纪,产生大乘佛教,统称以 前佛教派别为小乘佛教。于是就有了大 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乘,有运载、 乘坐的意思,佛教打着慈航普渡,救人 于生死苦海以达到涅槃彼岸的旗号,故 有大小乘之分。其实,这是后来的大乘 贬低原来的小乘之说。他们认为小乘只 是强调“我空法有”和个人涅槃,而大 乘则主张“我法俱空”和普渡众生。
• 1、无常:在原始佛教看来,一切事 物都是无常的,都是一个生、住、 异、灭的过程。无常意味着事物刹 那生灭、瞬息万变,在永无休止的 变化、无穷无尽的生灭中,世界上 任何永恒的固定的事物都是不存在 的;而且,凡是真实的东西,一定 是刹那生灭的,或是变动的;反之, 凡是非刹那生灭的东西,一定是不 真实的。
行传教活动,主张众生平等,历时 45年,80岁时去世。释迦牟尼是佛 教对他的尊称,其中,释迦是种族
的名称,摩尼是圣人的意思。释迦
牟尼,顾名思义是释迦族的圣人, 后世称他为佛陀或者简称为佛。
•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 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当时印度正处于
佛教ppt讲稿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
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
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Buddhism with Christianity, Islam and called the world's three largest religion. By extension, it is a religion, including it's classic, ceremony, habi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ult, and so on;But in the world of religions, Buddhism appear very special. Every religion believes in god's creation and the master of god, Buddhism is thoroughly atheist; So Buddhism like religious and non-religious. This is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Buddhism.You may think that Buddha is a god,but autually it is not like what you think .•In a broad sense, Buddha is a kind of person whose sense, emotion and ability have been fulfilled to the upmost at the same time. They can lead the ordinary people to get rid of the sufferings in mortal world and to a new level of life.•In a narrow sense, Buddha is Sakyamuni(释迦牟尼) who created Buddhism and who has fulfilled himself to be a Buddha.Sakyamuni believes that everyone’s life isdetermined by his own deeds and even Buddha can’t decide who should go to the Heaven and who to the Hell.•Buddha is a human being, and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him and the ordinary people is the time of awareness(觉悟时间的先后). “Buddha” is a name for all the aware people, not only refers to SakyamuniBuddhist culture, including a lot of abstract Principles and ideas, but today I just wantto introduce one of them which can be easily anderstanded.Karma Rule 因果报应法则v causality [kɔ:'zæləti] 报错n. 因果关系[ 复数causalitiesBorn from the origin of causes the view, will generate motives and behavior and effect of the law of causality consistent theory, th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uddhist doctrine, it to promote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the determination resists the bad habit, selfless, discipline and improve the social atmosphere and so on, has the positive role of enlightenment. We in daily life, every move, every language, contain causal truth. For example you evil hurt, the somebody else will use malicious words to return you, or seek their revenge; If you helpful, when you meet with difficulties,they will be someone to help you. Also, you have big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will get the respect of the socie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the evil mouth call names, is in the heart of the inevitable happened call names resentment feedback bad information to scold upon,and is benign information feedback. 'the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 isn't a report not, not to an hour. '从因缘所生的缘起观出发,必然形成动机、行为与效果一致的因果规律的理论,这是佛教重要学说之一,它对促进个人品德,自觉抵制不良习气,大公无私,遵纪守法,从而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教化作用。
佛教知识ppt
密宗:
(1) 密宗教义和修行方法;
(1) 四大部派的区别;
(1) 密宗修行的挑战和机遇。
天台:
(1) 天台起源和发展历史;
(1) 天台教义和经典;
(1) 天台与禅宗的关系。
佛教流派:南北传、净土、禅宗、密宗
、天台
Buddhist Sects: Southern Buddhism, Pure Land, Zen, Tantra, and Tiantai.
2. 八正道的内容:八正道包括正确看法、正确意图、正确说话、正确行为、正
确生计、正确精进、正确念与正确禅定。八正道是指导我们从现实世界的迷惑
与痛苦中脱离出来,成就内心的智慧与幸福的方法,是实践佛教教义的核心要
义之一。
VIEW MORE
佛教基础概念:三ic Concepts of Buddhism: Three Jewels, Four Noble Truths, Eightfold Path, Five Skandhas, Twelve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佛像雕塑、壁画、佛教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
佛像雕塑是佛教艺术中最著名的形式之一,它代表了佛教中的各种神明。佛像雕塑的样式和表现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壁画和佛教绘画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壁画通常出现在佛教建筑物的内部,表现了佛教故事和神话,而佛教绘画则更注重精细的细
佛教实践:念佛、禅修、持咒、供养、布施
1. 念佛的内涵和方法:念佛是佛教修行中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其重点在于通过
默念佛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超脱尘世的束缚。念佛有多种方法,如单点、连续、
调息等,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 禅修的意义和步骤:禅修是佛教修行中的另一种方法,其通过深入冥想来观照
佛教文化宣传PPT
适当地调整文字
标
属性。建议一般行间距为
题
1.5倍
文
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
输入标题
字
属性。建议一般行间距为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
1.5倍
适当地调整文
输入标题
请在此处输入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 简意赅,简单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
琐,注意版面的美观度。
输入标题
请在此处输入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 简意赅,简单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
教义与经典
请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请单击此处输入文 本内容
历史渊源
请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请单击此处输入文 本内容
节
章
二
第
节
章
一
第
01
历史渊源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 留文字。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自己的 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请您单击此处 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地调 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03
僧伽制度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 留文字。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
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
属性。建议一般行间距为
标
1.5倍
题
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
文
属性。建议一般行间距为
字
1.5倍
输入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
更改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自己的 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请您单击此处 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地调 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佛教的由来发展和概况PPT精选文档
6
部派佛教时期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即在佛陀灭度之之后100年,僧团因为对于律戒和 教义看法的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 老,举行第二次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 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 据南传佛教记载,东部比丘僧团不同意这个看法,自行集结会诵,订定戒律。 因七百集结代表了上座长老的看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团,称为上座部;而 东方比丘僧团则称大众部。此为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所以又称为“根本分 裂”。 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大众部是较进步革新的青年大众。反之,上座 部则忠实地遵守传统,并以保守的长老们为代表,因此又称为长老部。这被 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分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成为枝末 部派。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 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 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
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 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
21
7
大乘佛教时期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发生了大的分化,分出大乘佛教和 小乘佛教。从此,佛教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乘”是“承 载”或“道路”的意思,大乘是大道,小乘即是小道。小乘和大 乘两派,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 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大乘则对原有的 教义有所修改、有所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以《般若 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为主 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正宗,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 新,按照他们的学说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此岸达到菩提涅 槃盘彼岸,以成佛果。
中国传统文化之佛家PPT文档24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国传统文化之佛家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烦恼,获得出世圣果,免除轮回之苦。 善恶不相抵消。需把握纯正的意志力,使
行为纯善,有慈爱、容忍、宽恕、不争、 不执的美德,为利他之善业。
7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①把世界上的东西分作两类 有情(众生) 无情(没有生命或有生命而无性情)
5
缘起定律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性 空,性空缘起”。
心法四缘:亲因缘,指自心中业识的种子; 无间缘,指众生攀缘之不断心念;所缘缘, 指一切外境;增上缘,指助力之缘。
色法二缘:亲因缘,亲近关系之缘;增上 缘,指助力之缘。
6
业力因果律
“业”,行为、造作之意。凡有意向的行 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
苦之中,故讲四谛。
15
↗天:天神,空死坠、水火风三灾等 三
∕人:八苦 等
善
∕修罗:魔神,天人鬼畜各随其类 道
六道 ---------------------------------------------
﹨畜生:苦役、充食、人杀
三
﹨饿鬼:恐怖、饥渴
恶
↘地狱:火坑、坚冰、刀山等
道
16
四谛
④四谛(di) 苦谛——现实存在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集谛——痛苦来源于“烦恼和业力的聚集”。 灭谛——痛苦可以灭掉,通过办法达到涅槃。 道谛——达到涅槃的手段和方法。 达到涅槃(圆寂——圆满沉寂),即“可不生不死,常乐我
净,超脱轮迴,永离苦海”,从此“超凡入圣”,达到彼 岸世界,跳出三界、六凡,成为终生之佛。
世间法:人天二乘。人乘者,受持五戒, 以保来世不失人身。天乘者,力行十善, 而求享胜妙天福。此二者所求,仍属生灭 之世间法。
12
出世法有三,曰: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 闻乘修四谛,遵行八正道,断见思惑,证阿罗汉 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断见思习,证辟支佛果。
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 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 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 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 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 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8
器界:有情众生所依持之国土、器物 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各有太阳与月亮、
星星等,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 瞻部洲即地球、北俱卢洲)等; 一佛土:1000小世界为1小千世界;1000小千世 界为1中千世界;1000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 为1佛土,为1佛教化之域。 三界:欲界(6层,皆有男女、饮食之欲)、色界 (18层,有身、器形色,但无欲)、无色界(4层, 无欲无身无形色)。
佛教思想简介
1
佛教的创立
乔达摩·悉达多(前623—543),与孔子同
时代人,父名净饭,迦比罗卫国的国王,
母摩耶夫人,是拘利国的公主。45岁时怀
孕,5月月圆日于蓝毗尼园生太子。太子出
生后,即能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
地,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父请婆
罗门替之取名“悉达多”,吉祥与功德成
就之意,乔达摩是家族之姓。成道后又名
13
菩萨乘则行六度万行,自觉觉他,而其终极目标 在圆成佛果。行菩萨道者,以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般若为修习内容,并以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于一切境透得过,而得自在解脱,进 而普化群萌,以为己任。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 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 业,故名尘沙惑。
17
三苦
第一,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 苦。 三苦,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的 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 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这叫做苦苦。 二、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 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 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 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 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 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学佛目的: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4
佛教三元素
1)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2)教理:五戒(人乘);十善业(天乘);
四圣谛(声闻乘);八正道、十二因缘 (缘觉乘);六度法门(菩萨乘);三法 印(小乘);一实相印(大乘)。 3)教徒:比丘、比丘尼(出家、受具足 戒);沙弥、沙弥尼(出家、未受具足 戒);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学佛居士)
无明惑亦称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 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属于 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14
六道轮迴
③六道处于川流不息的轮迴之中,叫六道轮迴。 轮迴:轮指车轮,迴指运转,轮迴指众生之生死流 转,永无终期。
众生居住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人是六道之一,又在三界中的欲界,处于种种痛
3
佛涅槃后90天,由500大罗汉发起,公推摩诃迦 叶为首席,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岩集会,由持 戒优波离诵出律藏,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诵出经 藏,经过大众认可,完成第1次结集。第2次结集 在毗(pi)舍离城,佛灭度后约百年,扶持戒律。 后又经过几次结集,经过翻译,流播各地。
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 诸佛教。
释迦牟尼,以所属种族释迦为姓,牟尼为
名,意为寂默。在中国以每年农历4月8日
为佛诞节。
2
太子诞生七天后,其母去世。十六岁时,娶邻国 公主耶输陀罗,后生子罗睺罗。 29岁时,为寻找 解脱,出家旅游,六年苦行,后觉苦行之非,于 浴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求觉,冥思苦想七日七夜, 于35岁夜半,看见命星出现,豁然觉悟一切真理, 完成无上正觉,并开始说法济度众生,本人被尊 称为佛陀(浮屠、浮图)。“佛”是大彻大悟、 完全觉悟。此标志佛教创立,后在恒河传教45年, 著名徒弟是迦叶和阿难。于前543年5月月圆日夜 半入灭。死后舍利分送8个国家。
9
②有情分为十等 四圣绝有情,发大心,利
人利他 缘觉——即独自凭借十二因缘而成正果,只
能利已,不能利人。 声闻——听佛的教导,声义而觉悟。
10
天 人 阿修罗 地狱 饿鬼 畜生
六凡道 三恶道
11
五乘教法
佛法乃为度众施设,其宗旨在接引有情离 苦得乐,解脱生死。为方便契机,而有五 乘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