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
第六章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有时不写σ1s和σ*1s轨道,而用符号KK表示 例2. N2分子(14个电子)的结构。
1.推测分子的存在和阐明分子的结构 (1)H2+分子离子与Li2分子 H2+分子轨道式:H2+*(σ1s)1]。由于有1个电子进入(σ1s)成键轨 道,体系能量降低了,因此从理论上推测H2+分子离子是可能 存在的。[H· H]+分子离子中的键称单电子σ键。同理: Li2*KK(σ2s)2]。体系能量也降低,推测Li2分子也是可能存在的。 Li:Li分子中的键称单(σ)键。 (2)Be2分子与Ne2分子 Be2分子有8个电子;Ne2分子有20个电子。假如这两种分子 都能存在,则:
• 6.1 键参数 • 凡能表征化学键性质的量都可称为键参数。 在此着重介绍键能、键长和键角。 • 6.1.1键能 • 键能粗略而言是指气体分子每断裂单位物 质的量的某键(6.022×1023个化学键)时的焓 变。 • 键能可作为衡量化学键牢固程度的键参数, 键能越大,键越牢固。 • 对双原子分子来说,键能在数值上就等于 键解离能(D)。例如: •
第六章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 分子结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 • (1)分子的空间构型 实验证实,分子按照 一定的规律结合成整体,使分子在空间呈现 出一定的几何构型。 • (2)化学键 化学上把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 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称为化学 键。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 种基本类型。 • 此外,在分子之间还普遍存在着一种较弱 的相互吸引作用,通常称为分子间力或范德 华力。有时分子间或分子内的某些基团之间 还可能形成氢键。
• N原子的价层电子构型为2s22p3,成键时这4 个价电子轨道发生sp3杂化:
• 这种产生不完全等同轨道的杂化称为不等性 杂化。 • H20分子
化学6.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2. 氢键
由氢原子参与成键的特殊形式的分子间作用力 。
氢键的形成 H2O O的电负性 = 3.5 H的电负性 = 2.1
氢键表示为 X—H • • • Y 例 F—H • • • F N—H • • • O 氨基酸 —C=O ╲ NH—
第6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 化学键——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或 化学键——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或 离子间的强烈吸引作用力 ★ 化学键的基本类型: 离子建、共价sp2杂化
乙烯分子
sp杂化 sp杂化
不等性杂化
6.4 分 子 间 作 用 力 和 氢 键
1. 分子间作用力: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 分子间作用力:色散力、诱导力、 特点: 本质——弱的静电引力 特点: (1)本质——弱的静电引力 (2)分子间作用力较弱 分子间力<10 kj·mol-1 分子间力< kj· 共价键键能: kj· 共价键键能: 102 kj·mol-1 离子键晶格能 :102~103 kj·mol-1 kj· (3)分子间力作用范围 5×10-10pm
无机化学第六章 分子结构
N2:N≡N (一条σ键,两条π键)
N的电子排布式: 1s2 2s2 2p3 (2px12py12pz1) 二个π键互相垂直
δ 键:两个原子相匹配的d轨道以“面对面”的 方式重叠所形成的键
C:1s22s22p2
2个未成对电子
价键理论
形成两条共价键
键角90°( 两条p轨道互相垂直)
形成4条等同的共价键(CH4)
2p 2s
2p
激发
2s
杂化
sp3
激发
基态
激发态
杂化态
与4个H的 1s 轨道成 键(σ)
化合态
Sp3杂化:
1个ns轨道和3个np轨道混合而成
3 1 s 成分和 p 成分 每个sp3杂化轨道: 4 4
可形成四条σ键 键角: 109°28′ 电子构型: 正四面体
键角104.5 °
H2O sp3杂化 为什么? 不是正四面体
配位键与共价键的区别: 形成的过程不同
二、共价键理论
G. N Lewis ( 美国化学家,1875~1946) 8e或2e结构
× ×
.. .. .l. Cl C.
×× × ××
Lewis理论
Cl—Cl
无法解释
H—Cl
N≡N
共用 电子对
无法解释共价键的方向性
F F F
Cl
F
S
F
F F
Cl
P
Cl
Cl Cl F
1s—1s、2s—2s、2p—2p
可组成分子轨道
2s—2p 取决于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从轨道能量角度看:
H1s Cl3p O2p Na3s HCl 共价键(E相近) E1s = -1313 kJ· -1 mol E3p = -1259 kJ· -1 mol E2p = -1322 kJ· -1 mol E3s = -502 kJ· -1 mol
6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查到的键能数据一般是平均值 两原子间的键能还受键的数目影响
键的数目越多,键能越大 E(C≡C) > E(C=C) > E(C–C) 键能可以衡量键的强弱及分子的稳定性
晶体的熔点 /K NaI< NaBr< NaCl< NaF BaO< SrO< CaO <MgO
23
6.3 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
6.3.1 路易斯结构式
191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了经典的共价键理论。认为: 分子中两个原子以共用电子对吸引原子核,每个原子都达到 希有气体原子的8(或2)电子稳定结构。这种稳定结构是通 过原子间共用电子对实现的,称为共价键。
静电引力nNaCl
ne-
nCl(3s23p5 ) E348.7kJmol1 nCl (3s23p6 )
19
2. 离子键的本质
-----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
● 由离子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型化合物
静电引力
q q
F 4 d 2
电荷越高,距离越小,离 子间引力越强。
● 势能曲线
V
d>d0时 离子间吸引 0 d<d0时 排斥力急增
路易斯结构式:
用一条短线代表一对成键电子(即一个共价键)
用两个小圆点代表孤电子对
如:
H2O
。。
表示 为: H - O - H
。。
24
6.3.2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VSEPR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valence shell electron pair repulsion) 是1940年由西 奇威克(N. Sidgwich )和鲍威尔 (H. Powell)提 出的,能简单准确地解释和预测分子的几 何构型( judg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ovalence molecular )。
第六章 分子结构及性质
第六章分子结构及性质思考题解析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试推测哪些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哪些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共价键?解:周期表中的ⅠA、ⅡA族与ⅥA、ⅦA族元素原子之间由于电负性相差巨大,易形成离子键,而处于周期表中间的主族元素原子之间由于电负性相差不大,易形成共价键。
2.下列说法中哪些是不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1)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分子也越稳定。
(2)共价键的键长等于成键原子共价半径之和。
(3)sp2杂化轨道是有某个原子的1s轨道和2p轨道混合形成的。
(4)中心原子中的几个原子轨道杂化时,必形成数目相同的杂化轨道。
(5)在CCl4、CHCl3和CH2Cl2分子中,碳原子都采用sp3杂化,因此这些分子都是正四面体形。
(6)原子在基态时没有未成对电子,就一定不能形成共价键。
(7)杂化轨道的几何构型决定了分子的几何构型。
解:(1)不正确。
这只能对双原子分子而言。
(2)不正确。
这只能对双原子分子而言。
(3)错。
sp2杂化轨道是由某个原子的n s轨道和两个n p轨道混合形成的。
(4)正确。
(5)错。
CCl4分子呈正四面体,而CHCl3和CH2Cl2分子呈变形四面体。
(6)错。
原子在基态时的成对电子,受激发后有可能拆开参与形成共价键。
(7)错。
如某些分子在成键时发生不等性杂化,则杂化轨道的几何构型与分子的几何构型就不一致。
3.试指出下列分子中哪些含有极性键?Br2CO2H2O H2S CH4解:CO2、H2O、H2S、CH4分子中含有极性键。
4.BF3分子具有平面三角形构型,而NF3分子却是三角锥构型,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进行解释。
解:BF3分子在成键时发生sp2等性杂化,所以呈平面三角形,而NF3分子在成键时发生sp3不等性杂化,所以呈三角锥形。
5.CH4、H2O、NH3分子中键角最大的是哪个分子?键角最小的是哪个分子?为什么?解:CH4分子的键角最大,H2O分子的键角最小。
CH4分子呈正四面体形,键角为109°28′。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分子间力的产生
分子 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分子间力种类 色散力 色散力、诱导力 色散力、诱导力、取 向力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分子间力的特点
是一种电性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之间。 作用距离短,作用范围仅为几百皮米(pm)。 作用能小,一般为几到几十千焦每摩尔。 比键能小 1~2个数量级。 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对大多数分子来说,以色散力为主(除极 性很大且存在氢键的分子,如H2O外)
电 2.1-2.1=0 H H 负 性 ¨ 2.5-2.1=0.4 H ·I: 差 ¨ 值 ¨ Br: 越 2.8-2.1=0.7 H · ¨ 大 , 键 的 极 性 越 强
△χ
非极性键
¨ Cl: 3.0-2.1=0.9 H · ¨ ¨ F: 4.0-2.1=1.9 H · ¨ F: 4.0-0.9=3.1 Na ¨ · ¨
取向力:
固有偶极之间的作用力叫取向力。 发生于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
_
+
_
诱导力:
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固有偶极作用下,发生 变形,产生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之 间的作用力称为诱导力。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 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_ +
色散力:
色散力——分子间由于瞬时偶极所产生 的作用力。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 分子之间;存在于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 子之间;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离子键:这种原子间发生电子转移,
形成正、负离子,然后正、负离子间 由静电引力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
。例如:NaCl,KCl, CaF2
6.1.2 离子键的特点
本质:阳、阴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 存在:离子晶体和少量气态分子中
无机化学第6章
与任何方向的电性不同的离子相吸引,所以无方向性 (3)离子键没有饱和性
只要是正负离子之间,则彼此吸引,即无饱和性。
(4)键的离子性与元素的电负性有关
X > 1.7,发生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 X < 1.7,不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共价键。
xA-xB 离子性百分率(%) 离子键中键的极性 0.2 01 0.4 04 元素电负性的关系 0.6 09 0.8 15 1.0 22 1.2 30 1.4 39 1.6 47 1.8 55 2.0 63 2.2 70 2.4 76 也可用 Hannay & Smyth 公式 2.6 82 2.8 86 来计算键的离子性。 3.0 89 离子性=[16(△x)+3.5 (△x)2]×100% 3.2 92
第一节 键参数
键参数
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
如 键能、键长、键角
6-1-1 键能
键能:气体分子每断开1mol某键时的焓变 如 HCl (g) 29815K H(g) + Cl(g)
标准态
6-1-1 键能 mol-1 E (H-Cl)= △H =431kJ· 键能可衡量化学键的牢固程度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
1
- ne-
静电引力 nNaCl
ne-
2 6 nCl(3s 2 3p 5 ) n Cl (3s 3p ) E 348.7kJmol1
形成化学键 -450 kJ· mol-1
形成条件 XA – XB > 2.0
1.离子键的形成
系统能量的变化 带有相反电荷的两个离子(例如A+和B-) 彼引接近的过程中, 系统能量的变化可 表示为两核之间距离的函数。
H2分子的形成
第六讲共价键
第六讲 共价键理论一、经典共价键理论− Lewis Structure (八电子规则)1916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G.N.Lewis )提出:分子中每个原子应具有稳定的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这种稳定结构通过原子间共用一对或若干对电子来实现。
这种分子中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1.基本思想:当n s 、n p 原子轨道充满电子,成为八电子构型,该电子构型稳定,所以在共价分子中,每个原子都希望成为八电子构型(H 原子为2电子构型)。
2.共价分子中成键数和孤电子对数的计算:计算步骤:a .令n o − 共价分子中,所有原子形成八电子构型(H 为2电子构型)所需要的电子总数b .令n v − 共价分子中,所有原子的价电子数总和阴离子的价电子总数:各原子的价电子数之和加负电荷数 阳离子的价电子总数:各原子的价电子数之和减正电荷数 c .令n s − 共价分子中,所有原子之间共用电子总数n s = n o - n v ,n s /2 = (n o - n v ) / 2 = 成键电子对数(成键数) d .令n l − 共价分子中,存在的孤电子数。
(或称未成键电子数) n l = n v - n s ,n l /2 = (n v - n s )/2 = 孤对电子对数例如:P 4S 3、HN 3、N +5、H 2CN 2(重氮甲烷)、NO -33.Lewis 结构式的书写 例如:P 4S 3HN 3HN N N H N N HNNNN 5+,,,NN N NN N N N N N N N NNN N N NCH 2N 2(重氮甲烷) ,HCHNN HCH NN(有时,孤对电子省略不写。
)练习:下列各Lewis 结构式中,能正确表示出NO 3-离子的Lewis 结构式是A. N O OOB. NO OOC. NO O OD. NO OO当Lewis 结构式不只一种形式时,如何来判断这些Lewis 结构式的稳定性呢?4.Lewis 结构式稳定性的判据 −− 形式电荷Q F (1) Q F 的由来: 以CO 为例n o = 2 ⨯ 8 = 16 n v = 4 + 6 =10 n s / 2 = (16 - 10) / 2 = 3 n l / 2 = (10 - 6) / 2 = 2为了形成三对平等的共价键,可以看作O 原子上的一个价电子转移给C 原子,即:,所以氧原子的Q F 为+1,碳原子的Q F 为-1。
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结构
1 2 − 2Sab
(φa
−φb )
基态的 MO波函数 第一激发态 MO波函数
四、关于特殊积分的讨论和H2+能量曲线 1.Sab 重叠积分
∫ Sab = φaφbdτ
1 > Sab >0 S 的大小反映φa、φb 的重叠程度。
图示二
2. Haa 库仑积分( α 表示)
∫ H aa = φa Hˆφa dτ
∑ Hˆ i
=
−
1 2
∇
2 i
+ Vi (rvi )
=
−
1 2
∇
2 i
+
m a=1
Za rai
+ U (rvi )
H iψ i = Eiψ i
线性变分法求解:
m
∑ ψ = c1φ1 + c2φ2 + ......+ cmφm = ciφi i=1
ೋɽ 原子轨道线性组合为分子轨道法(LCAO-MO)
m
成键 σ 2zp / σ g 2 pz
异核双原子分子,不具中心对称性。
(2) π 轨道
“肩并肩” 都有一个含键轴的节面,且对这个节面是反对称分布 的。
π 同核双原子分子:反键 中心对称 g
成键 中心反对称 π u
=
EH
+
1 R
− ε aa
式中 EH 表示孤立氢原子的能量:
1 代表两核间的库仑排斥能; R
− εaa 表示当电子占有 a 核原子轨道φa 所受 b 核的库仑吸引能。
说明单凭各微粒间的库仑作用是不能使体系能量显著降低的。
3. Hab交换积分( β 表示)
∫ H ab =
φa Hˆ φbdτ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全解
② 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
共价键应尽可能地沿原子轨道最大重叠方向形成 即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只有沿轨道伸展方向进行 重叠(s 轨道除外),才会有最大重叠。
+
+
+
+
不是最大重叠
+
+
+
+
轨道最大重叠
请指出下列哪种p -s重叠方式正确? x
p -s x
p -s x
p -s x
共价键的类型
成键原子的电负性相差越大,则键的 极性越强。
➢ 离子键的本质是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
➢ 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 离子键的离子性与元素的电负性值有关
P79-80 P80
离子键的强度
➢ 离子键的强度用晶格能(U)表示
P80
离子的特征
➢ 离子电荷 ➢ 离子的电子层构型 ➢ 离子半径
➢ 离子电荷
✓ 指原子形成离子化合物过程中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它是影响离子键强度的重 要因素。
HCl中的σ键
Cl 中的σ键 2
ss pp
sp
σ键s -的s 轨特道点重叠: 在键轴上成键,轨道重叠最大,最稳定 ,键能最大
s - p 轨道重叠 x
p - p 轨道重叠 xx
π键
原子轨道在键轴两侧以肩并肩的方式发生重叠而形成 的键称为π键。
常见的π键有:p — p 轨道重叠 py — py m)
Fe3+
Fe2+
e.周期表中处于相邻族的左上方和右下方斜对角线上的正离子半 径近似相等 (对角线规则)。
Li+(60pm)≈Mg2+(65pm); Sc3+(81pm)≈Zr4+(80pm)
无机化学-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二)共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类型
◆ π键:成键轨道以“肩并肩”的方式发生轨道的重叠。
重叠部分对通过键轴的平面具有镜面反对称性。
(二)共价键理论:共价键的类型
两个原子之间必须有一个键,但可以形成多个π键,π键稳 定性相对于键较弱。
N原子: 2s2 2p3 2px1 2py1 2pz1
(二)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Pauling)
1、理论基本要点
成键时同一原子中能级相近的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混合后,重
新形成一组同等数量的能量完全相同的新轨道 ——杂化轨道
● 杂化前后轨道数目不变 ● 杂化后轨道伸展方向,形状和能量发生改变
● 轨道成分变了
● 轨道的能量变了
结果是更有利于成键!
● 轨道的形状变了
(二)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在原子形成分子的过程中,经过激发、杂化、轨道重迭等过程
CH4 C(2s22p2)
激发
2s, px, py, pz
激发所需能量可由形成共价键数目 的增加而释放出更多的能量来补偿
杂化
sp3杂化轨 道
4个能量完全相 同的杂化轨道
(二)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类型(s-p杂化):由s轨道和p轨道参与杂化, 根据参与杂化的p轨道数目又可分为sp、sp2、sp3
➢sp杂化(直线型)
2s
H: s
2p 2s
excited
O: px
2p
2p
sp
hybridization two sp hybrid orbital
+
+
Be-s
-+
- + +- -++ -
第6章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键长和键角是描述分子几何结构的两个要素。
分子或晶体中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 吸引作用称为化学键。
共价键—Ch6 离子键—Ch7 金属键—Ch7 配位键—Ch8
6.2 价键理论
6.2.1 共价键
2. 化学键:分子或晶体内部,原子(或离子)之间存 在着较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化学上把分子或晶体中相 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称为化学键。
§6.1 化学键参数 §6.2 价键理论 §6.3 分子的几何构型 杂化轨道理论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6.4 分子轨道理论 §6.5 分子间力和氢键
6.1键参数 凡能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统称为键参数。
化学键的强度: 键级 (B.O.) 键能 (E)
分子的空间构型: 键长 键角
化学键的极性: 键距 (键的偶极距 u = q l )
6.1.1 键能 E°
在标准条件下将1摩尔的气态AB分子中的化学键断 开,使每个AB分子离解成两个中性气态原子A + B时 所需的能量或者所释放的能量。
当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相互靠近时,两个1s原 子轨道发生重叠(波函数相加),核间形成一个电子概 率密度较大的区域, 两个H原于核都被电子概率密 度大的电子云吸引,系统能量降低,当核间距达到 平衡距离R0(74pm)时,系统能量达到最低点----基态。 如果两个H原子核再接近,原子核间斥力增大.使 系统的能量迅速升高,排斥作用又将H原子推回平 衡位置。
ns-np杂化,ns-np-nd杂化,(n-1)d-ns-np杂化 ② 杂化轨道成键能力大于未杂化轨道。
+
+–
高中杂化轨道理论(图解)
高中杂化轨道理论(图解)一、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二、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结构价键法(VB法)价键理论一:1、要点:⑴、共价键的形成条件:①、先决条件:原子具有未成对电子;②、配对电子参与成键的原子轨道要满足对称匹配、能量相近以及最大重叠的原则;③、两原子具有成单的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服从保里不相容原理。
⑵、共价键的本质:是由于原子相互接近时轨道重叠,原子间通过共用自旋相反的电子使能量降低而成键。
⑶、共价键的特征:①、饱和性,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包括激发后形成的未成对电子),便和几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而未成对电子数是有限的,故形成化学键的数目是有限的。
②、根据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原子轨道沿其角度分布最大值方向重叠,即共价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⑷、共价键的类型:单键、双键和叁键。
①、σ键和π键。
ⅰ、σ键:沿键轴方向重叠,呈圆柱形对称,称为σ轨道,生成的键称为σ键σ是希腊字母,相当于英文的s,是对称Symmetry[`simitri]这个字的第一个字母)。
σ键形成的方式:ⅱ、π键:两个p 轨道彼此平行地重叠起来,轨道的对称面是通过键轴的平面,这个对称面就叫节面,这样的轨道称为π轨道,生成的键称为π键(π相当于英文的p ,是平行parallel[`p ?r ?lel]的第一个字母)。
π键的形成过程:,σ键和π键的比较 σ键(共价键中都存在σ键) π键 (只存在不饱和共价键中)重叠方式 (成建方向)沿两电子云(原子轨道)的键轴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遵循原子轨道最大程度重叠原理进行重叠两互相平行的电子云(原子轨道)以“肩并肩”的方式遵循原子轨道最大程度重叠原理进行重叠 重叠程度重叠程度较大 重叠程度较小 电子云形状共价键电子云(重叠部分)呈轴对称 共价键电子云(重叠部分)呈镜像对称 牢固程度强度较大,键能大,较牢固,不易断裂 强度较小,键能较小,不很牢固,易断裂 化学活泼性不活泼,比π键稳定 活泼,易发生化学反应健 型项 目类型s-s、s-p、、p-p、s-SP杂化轨道、s-SP2杂化轨道、s-SP3杂化轨道、杂化轨道间p-pπ键,、p-p大π键是否能旋转可绕键轴旋转不可旋转,存在的规律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有一个σ键,有一个π键;共价叁键有一个σ键,有两个π键。
无机化学第四版第六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第六章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思考题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试推测哪些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哪些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答:ⅠA、ⅡA族与ⅥA、ⅦA元素之间由于电负性相差较大,易形成离子键,而处于周期表中部的主族元素原子之间由于电负性相差不大,易形成共价键。
2.下列说法中哪些是不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1)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分子也越稳定。
不一定,对双原子分子是正确的。
(2)共价键的键长等于成键原子共价半径之和。
不一定,对双原子分子是正确的。
(3)sp2杂化轨道是由某个原子的1s轨道和2p轨道混合形成的。
×由一个ns轨道和两个np轨道杂化而成。
(4)中心原子中的几个原子轨道杂化时,必形成数目相同的杂化轨道。
√(5)在CCl4、CHCl3和CH2Cl2分子中,碳原子都采用sp2杂化,因此这些分子都呈四面体形。
×sp3,CCl4呈正四面体形;CHCl2和CH2Cl2呈变形四面体形。
(6)原子在基态时没有未成对电子,就一定不能形成共价键。
×成对的电子可以被激发成单电子而参与成键。
(7)杂化轨道的几何构型决定了分子的几何构型。
×不等性的杂化轨道的几何构型与分子的几何构型不一致。
3.试指出下列分子中那些含有极性键?Br2CO2H2O H2S CH44.BF3分子具有平面三角形构型,而NF3分子却是三角锥构型,试用杂化轨道理论加以解释。
BF3中的B原子采取SP2杂化,NF3分子的N原子采取不等性的SP3杂化。
5.CH4,H2O,NH3分子中键角最大的是哪个分子? 键角最小的是哪个分子? 为什么?CH4键角最大(109028,),C采取等性的SP3杂化,NH3(107018,), H2O分子中的N、O采用不等性的SP3杂化,H2O分子中的O原子具有2对孤电子对,其键角最小(104045,)。
6.解释下列各组物质分子中键角的变化(括号内为键角数值)。
(1) PF3(97.8°),PCl3(100.3°),PBr3(101.5°)中心原子相同,配体原子F、Cl、Br的电负性逐渐减小,键电子对的斥力逐渐增加,所以键角逐渐增加(2) H2O(104°45'),H2S(92°16'),H2Se(91°)配位原子相同,中心原子的电负性逐渐减小,键电子对的斥力逐渐减小,所以键角逐渐减小7.试用分子轨道法写出下列分子或粒子的分子轨道表示式,并指出其中有哪几种键?是顺磁性、还是反磁性的物质?O 2 O 22- N 2 N 22-O 2和N 2见教材,O 22-和N 22-的分子轨道分别为: O 22-()()()()()()()()()222222222112222222x y z y z s s s s p p p p p σσσσσππππ****⎡⎤⎢⎥⎣⎦具有1个双电子的σ键,是反磁性物质。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6.1 化学键参数 6.2 离子键 6.3 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6.4 杂化轨道理论 6.5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6.6 分子轨道理论 6.7 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6.8 分子间力和氢键 6.9 离子的极化 6.10 晶体的结构
6.1 化学键参数
化学键:化学上把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
离子)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称为化学键。可
2s
sp
sp杂化
Be采用sp杂化生成BeH2
BeCl2的成键过程:铍原子杂化
2s 2p 铍原子基态
2s 2p 激发态
sp 2p 杂化状态
4. sp3d2杂化 如: SF6 正八面体构型, 键角为90°和180°
种类 1 2 3 4 5
化合物 类型 AB2 AB3 AB4 AB3 AB2
杂化类型 sp sp2 sp3 不等性sp3 不等性sp3
半径越大。
rFe2+> rFe3+ 周期表中,每个元素与其邻近的右下角或左上角 元素离子半径接近。即对角线规则。 rLi+ rMg2+ ; rSc3+ rZr4+ ; rNa+ rCa2+
6.3 共价键的价键理论
当两个相同的原子或者相差不大的原子结合成 分子时,由于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或相差不 大,两原子间并不发生明显的电子得失,不会形 成正负离子,也就不会形成离子键。为了解释这
6.4.1 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① 某原子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由于周围原子的影响, 该原子中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可能混合起来,重新组 成一条新的原子轨道。这种过程叫做原子轨道杂化, 形成的轨道称为杂化轨道。杂化轨道与原来轨道的区 别在于其能量、形状和方向都改变了。 ② 杂化轨道空间伸展方向发生了改变,轨道有更强的方 向性和更强的成键能力,形成的分子更稳定(如sp杂 化后正值部分增大,负值部分减小,成键时重叠的部 分更大)。 ③ 形成的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 不同的杂化方式导致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不同, 由此 决定了分子的空间几何构型不同。
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
程度重叠,原子间成的共价键,当然要具有方向性。
3pz 1s
+
z
+
以 HCl 为例。
z + +
Cl 2 分子中成键的原子轨道,也要保持对称性和最大程度的 重叠。
+
pz
z
z pz
+
+
+
如下图所示的重叠,将破坏原子轨道的对称性。 z pz pz
-
+
+
-
X X
+
+
+
s
p
+
+
+
3°共价键的键型
键
将成键轨道沿着键轴旋转任意角度,图形及符号
孤对 - 孤对 孤对 - 成键
成键 - 成键
0 6
0
0 4
2
1 3
2
结论:乙种稳定,称 “ T ” 字形。
6 对电子对 6 对电子对
1 对孤对电子 2 对孤对电子
四角锥 正方形
例 1 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下列分子和离子的几何 构型。要求写出价层电子总数、对数、电子对构型和分子构型 。 AlCl3 解:总数 对数 电子对构型 6 3 H2S 8 4 SO32 8 4 NH4 + 8 4 NO2 5 3 IF3 10 5
+
+
+
_
=
+
+
+
_
3 °杂化轨道的种类
a ) 按参加杂化的轨道分类
s-p型 s-p-d型 sp 杂化、sp2 杂化和 sp3 杂化 ; sp3 d 杂化、 sp3 d2 杂化等 。
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
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分子结构是指分子中原子之间的几何排列和相对位置。
分子结构的确定对于理解分子的性质和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根据分子结构的不同,分子可以分为线性、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平面四边形、平面五边形、八面体等各种类型。
而共价键是指通过共用电子对来连接原子的一种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原子间电子的重叠和共享,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共价键的强度与原子间的距离和电子云的重叠程度有关。
根据电子对的数量和形式,共价键又可分为单键、双键、三键等不同类型。
共价键理论是用来解释共价键形成和分子结构的理论体系。
共价键理论最初由路易斯在1916年提出,由于其简单和直观的描述方式,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根据共价键理论,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来完成对外层电子的填充,以达到稳定的电子结构。
共价键的形成遵循八个原则,即凯库勒原则,也被称为共价键的“八个原则”。
凯库勒原则的具体内容有:1.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来完成稳定的电子结构。
2.原子中的电子仅能拥有共价键所需的电子对数。
3.每个电子对对应一个共价键。
4.共价键通常与共价键的长度成正比,共价键越长,键能越小。
5.共价键的长度与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有关。
6.共价键的强度与键能成正比,共价键越紧密,键能越大。
7.共价键的强度与电子云的重叠程度有关,重叠程度越大,共价键越强。
8.共价键的强度与原子质量有关。
根据共价键理论,可以解释分子的稳定性、电荷分布、偶极矩和分子极性等性质。
分子的稳定性与共价键的强度和长度有关,共价键越紧密、越短,分子越稳定。
分子的电荷分布与原子间电子的共享程度有关,共价键的形成使得电子密度在分子中产生偏移,形成电荷云的分布。
分子的偶极矩和分子极性与分子中原子的电负性差有关,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差异越大,分子的偶极矩越大。
除了凯库勒原则,还有一些额外的因素可以影响共价键的形成和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如共振、键角张力和立体位阻等。
共振是指分子中的双键或三键的位置可以在不同原子之间变化,形成多个共振结构,增加了分子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的共价键越多,则体系能量 越低,形成的分子越稳定。
因此,各原子中的未成对电子尽 可能多地形成共价键 。
例如,H2 中,可形成一个 共价键;
HCl 分子中,也形成一个 共价键。
N2 分子怎样呢 ?
已知 N 原子的价电子结构 为 2s2 2p3
2p 2s
每个 N 原子有三个单电子,所 以形成 N2 分子时,N 原子与 N 原 子之间可形成三个共价键。
2. 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
共价键的饱和性是指每个 原子成键的总数或与其以单键 相连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
写成 N N 或 N N
考察 CO 分子 C 2s2 2p2 O 2s2 2p4
C 2s2 2p2
O 2s2 2p4
形成 CO 分子时,与 N2 相仿,同样用了 3 对电子,形 成 3 个共价键。
与 N2 不同之处是,其中有一个 共价键具有特殊性
C 2s2 2p2 O 2s2 2p4
C 2s2 2p2 O 2s2 2p4
ro
r
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自旋的
方式靠时,不形成化学键。
V
0
-D
ro
r
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自旋的方式
靠近。此时,能量不降低。见红线。
V
0
-D
ro
r
这种不稳定的状态称为氢分子
的推斥态。
2
2
r
r
量子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基态分子
中两核之间的电子概率密度 2 远远
大于推斥态分子中核间的电子概率密度。
6. 2. 2 价键理论要点
1930 年鲍林等人发展了量子力 学对氢分子成键的处理结果, 建立 了现代价键理论。
1. 共价键的形成
若 A,B 两原子各有一个成 单电子,
当 A,B 相互接近时,两电 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结成电子对。
条件是:两个电子所在的原 子轨道能量相近,对称性相同。
于是体系能量降低,即形成 化学键。
H Cl
也可以用 “—” 代表一对共用电子 或一个共价键。如
H HCHO H-C = O
NO+
[ N O ]+
路易斯的共价键概念初步解释了 一些简单非金属原子间形成共价分子 或离子的过程,并明确地表现出其与 离子键的区别。
但 Lewis 没 有说明共价键的实 质,所以理论适应性不强。
在解释 BCl3,PCl 5 等分子的 成键时,遇到困难。
第 6 章 分子结构和 共价键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量子力 学理论的建立及其在化学领域的应 用,使得化学键理论及分子结构的 研究工作得到飞速发展。
化学键的键能一般在一百到几 百千焦每摩尔。
多原子分子或离子内部原子之 间的结合力一般是共价键。
本章主要介绍经典共价键 理论和现代共价键理论以及共 价键与分子或离子几何构型的 关系。
但达到这种结构,可以不 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离子和离子 键来完成,而是通过共用电子 对来实现。
每一个共价分子都有一种 稳定的符合“八隅体规则”的 电子结构形式,称为路易斯结 构式。
例如 H• + • H = H •• H
通过共用一对电子,每个 H 均 成为 He 的子构型,形成一个共 价键。
又如 H + Cl
V
0
-D
ro
r
r = r0 时,V = -D (D > 0,- D < 0)
V
0
-D
ro
r
这表明 r = r0 时,时两个 H 原子之间形成了化学键。
V
0
-D ro
r
这种状态称为氢分子的基态。
V
0
-D
ro
r
计算还表明,若两个 1s 电子以相同
自旋的方式靠近,则 r 越小,V 越大。
V
0
-D
量子力学计算表明,两个具有 1s1 电子构型的 H 彼此靠近时,
两个 1s 电子以自旋相反的方式形 成电子对,使体系的能量降低。
V
0
-D ro
横坐标 纵坐标
r H 原子间的距离 体系的势能 V
V
0
-D
ro
r
且以 r 时的势能值
为纵坐标的零点。
V
0
-D
ro
r
从图中可以看出,r = r0 时, V 值最小。
在形成共价键时,单电子也可以 由对电子分开而得到。
如 CH4 分子中,C 原子 2s2 2p2,
只有 2 个单电子。
2s 中一个电子,跃迁到空的 2p 轨道中,此过程称为激发。
2s 2p
激发
2s 2p
2s 2p 激发后 C 原子有 4 个单电子。 注意,激发需要吸收能量,从 能量角度考虑是不利的。
因为其中的原子未全部达到稀 有气体的电子构型
BCl3
PCl 5
6. 2 价键理论
1927 年,Heitler 和 London 用 量子力学处理氢气分子 H2,揭示了两 个氢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本质。
使共价键理论从经典的 Lewis 理 论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共价键理论。
6. 2. 1 共价键的本质
C 原子和 O 原子各提供一个 2p 轨道,互相重叠,但是电子是 由 O 原子独自提供的。
这样的共价键称为共价配位键, 经常简称为配位键或配键。
于是,CO 可表示成 CO
配位键形成的条件: 一个原子中有孤电子对; 而另一原子中有可与孤电子对 所在轨道相互重叠的空轨道。
在配位化合物中,经常涉及到 配位键。
于是 C 与 4 个 H 成键,形成 CH4 分子。
这将比形成两个共价键释放更 多的能量,足以补偿激发时吸收的 能量。
同样,也可以解释 PCl5 分子 的成键。
P 原子 3s2 3p3 3 个单电子
3d 3p 3s
3p 3s
3d
激发
3d 3p
3s
3d 3p
3s 激发后,有 5 个单电子
与 5 个 Cl 形成共价键。
由于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的电子云 密集在两个原子核之间, 降低了两核之 间的正电排斥,使系统能量降低,从而 能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推斥态的两个电子的电子云在 核间稀疏,几率密度几乎为零, 体 系的能量升高,所以不能成键。
从共价键形成来看,共价 键的本质是电性的。
共价键的结合力是两个原子 核对共用电子对形成负电区域的 吸引力,而不是正负离子之间的 库仑作用力。
6. 1 路易斯理论
1916 年,美国科学家路易斯 (Lewis)提出共价键理论。
理论认为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 以及电负性相近的元素的原子之间 可以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
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称为共价键。
形成的分子称为共价分子。
在分子中,每个原子均应具有 稳定的稀有气体原子的 8 电子外层 电子构型(He 为 2 电子),习惯上 称为“八隅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