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

合集下载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2008-202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二〇一〇年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第一节发展战略与定位第二节发展目标第三节发展策略第三章空间布局体系第一节总体空间布局第二节空间发展部署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第四节重点地区空间组织第五节城乡空间统筹指导第四章产业空间布局协调第一节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方向第二节重点产业聚集区布局第五章机场、港口布局与交通通道协调第一节机场布局协调第二节港口布局协调第三节交通通道协调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协调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能源发展与资源节约第三节水资源节约利用第四节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第五节旅游资源优化开发第七章基础设施配置和综合防灾体系优化协调第一节环境基础设施优化配置第二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三节综合防灾体系优化协调第八章分区域发展协调第一节分区域协调发展的引导思路第二节闽东北区域协调发展指引第三节闽西南区域协调发展指引第九章闽台协作及与周边省区协调第一节闽台协作第二节与周边省区协调第十章实施保障措施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福建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指导福建各城市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制定区域内各相关专项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体。

福建沿海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

福建沿海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

福建省沿海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2009~2018)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二○一○年四月前言渔港是集渔船停泊与避风、渔货装卸、物资补给、冷藏加工、流通贸易、船网工具修造为一体的渔业综合生产基地,是渔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

近十年来,福建渔港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功能逐步多样化,港镇建设逐步一体化,辐射力不断增强,带动面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渔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由于历史原因,我省渔港建设仍相对滞后,与渔业发展的需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要求和实现渔船安全生产还有一定差距,渔港已成为我省十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编制《福建省沿海渔港布局与建设规划(2009~2018年)》(以下简称《规划》),对优化全省渔港布局、合理安排渔港建设的进度、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增强渔港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促进海洋渔业发展和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规划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标准渔港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规划和文件为依据,阐述了在规划期内政府对全省渔港布局、规划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明确了渔港布局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对如何实现本规划目标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

本规划基准年为2008年。

规划期:近期为2009~2013年,远期为2014~2018年。

规划范围为我省沿海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以及漳州市。

本规划的目标:根据福建沿海经济发展现状、渔业发展要求和防灾减灾需要,综合考虑各地渔业资源、渔业经济比重、渔船数量、渔港基础设施现状和自然条件,在现有渔港基础上,规划近期2009~2013年,在沿海地区新建或改扩建标准渔港167个(中心渔港4个、一级渔港15个、二级渔港59个、三级渔港89个)、避风锚地16个,能为福建省沿海约83%的渔船提供就近避风水域。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前言海峡西岸是指中国大陆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位于亚洲东南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发展亦得到了空前的机遇。

为了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应运而生。

1. 发展背景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海峡西岸地区一直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之一。

多年来,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

然而,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

因此,为了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制定一份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2. 目标与原则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化品质、推动产业升级、跨境合作等措施,促进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原则如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利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营造公平、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化同步进行;•坚持开放合作原则,加强与世界各地区、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3. 发展重点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经济发展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群的经济竞争力。

要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如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

同时,加强城市群间的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

3.2 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化品质,推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注重绿色环保,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3.3 人才引进与培养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当地人才,不断提升城市群的人才优势。

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建设,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

3.4 跨境合作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地区的合作,促进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

打造一体化的经济圈,推动跨境资源共享和产业转移。

4. 实施措施为了实现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目标,需要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支持创新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创业平台;•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推进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与国际城市的交流合作,推动城市群间的互利互惠。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因此厦门以其天然的优势和优越的经济条件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背景及意义2004年初,中共福建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着眼于促进福建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从福建实际出发,在历届省委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以及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近几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寄予厚望,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能够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发展;能够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

二、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地位分析近几年来,福建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已经纳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计划。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4月9日,国家发改委全文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3月目录前言 (5)第一章发展基础 (5)第一节发展优势 (5)第二节机遇和挑战 (6)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6)第一节指导思想 (6)第二节战略定位 (7)第三节发展目标 (7)第三章空间布局 (8)第一节功能区划分 (8)第二节总体布局 (8)第四章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10)第一节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 (10)第二节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11)第三节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 (12)第四节建设两岸合作的平潭综合实验区 12第五章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13)第一节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 (13)第二节建设海峡西岸能源基地 (14)第三节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14)第四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15)第六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5)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5)第二节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15)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6)第四节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 (17)第五节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17第七章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18)第一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 (18)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8)第三节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 (19)第四节建立城乡协调发展长效机制 (19)第八章加强区域合作 (19)第一节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19)第二节推进与港澳侨更紧密合作 (20)第三节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 (20)第九章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21)第一节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 (21)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 (21)第三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21)第四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22)第五节构建和谐社会 (22)第十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2)第一节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22)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23)第三节强化环境综合整治 (23)第四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3)第十一章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23)第一节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23)第二节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24)第三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4)第四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作用25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5)第一节着力先行先试 (26)第二节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26)第三节加强组织协调 (26)前言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03•【字号】泉政文〔2012〕88号•【施行日期】2012.05.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海洋环境保护正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前言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泉州北接莆田,南邻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最近距离仅97海里;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21万人(不含金门县)。

泉州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541千米,沿海大小岛屿208个,岛屿岸线72千米,大小港湾14个;适宜建港的岸线长达44.7千米,其中深水岸线42.10千米,可建各种泊位197个(深水泊位81个)。

泉州海域水产资源丰富,全市海洋渔场面积达5000多平方千米,有主要水产生物5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

“十一五”期间,泉州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307.4亿元,占全市GDP的8.6%,初步形成了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等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为打造海峡西岸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泉州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海洋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天然湿地资源日趋减少,入海污染物总量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沿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等。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概要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概要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概要1. 引言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指连接福建省与台湾地区的沿海地带,包括厦门、泉州、福州等城市,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

为了推动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制定一项相应的发展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概述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展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独特优势和魅力,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构建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创新和科技合作。

•提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与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通过以下策略,实现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3.1. 建设现代化城市•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优化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空间布局。

•加强城市建设的绿色生态理念,推动低碳、环保发展。

3.2. 强化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人才和创新企业。

•加强产业的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3.3. 推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规划,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

3.4. 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扩大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双向投资和贸易便利化。

•深化文化交流,加强教育、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合作。

•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推动两岸合作的机制建设,打造共同发展的平台。

4. 发展路径实现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和策略,需要遵循以下路径:1.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2.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6.15•【字号】闽政[2011]51号•【施行日期】2011.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的通知(闽政〔2011〕5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年~2020年)二〇一一年六月前言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介于东经11550~12043,北纬2330~2822之间。

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接浙江省,西连江西省,西南部与广东省接壤。

福建省海域总面积1360万公顷,大陆岸线总长3752千米,海岸线直线长度535千米,海岸线曲折率为1∶7.01。

全省分布有海岛2215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321个,海岛总面积11.56万公顷,海岛岸线总长2503千米。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渔业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盐业资源、砂矿资源、风能和海洋能资源等,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资源条件和突出区位优势。

沿海分布大小海湾125个,海湾屏蔽性好,条件优良,有7个海湾可大规模开发建设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其中多处可建设20~30万吨的超大型深水泊位,岸线资源为全国之最。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近海有海洋生物3312种,其中鱼类752种,水深200米以内的海洋渔场面积1215万公顷,沿海浅海滩涂资源丰富,可利用养殖面积达15万公顷。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岛屿众多,滨海文化渊源深厚,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的矿产资源已发现60多种,矿产地300多处,其中20多种具有工业利用价值。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完整版)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完整版)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一年三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条件与重大意义 (2)第一节发展条件 (2)第二节重大意义 (4)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6)第一节指导思想 (6)第二节战略定位 (6)第三节基本原则 (8)第四节主要目标 (9)第三章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 (11)第一节加快核心区建设 (11)第二节提升两翼发展水平 (12)第三节做强三大都市圈 (13)第四节重点建设九大产业集聚区 (14)第五节合理开发利用重要海岛 (15)第四章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7)第一节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17)第二节培育发展海洋服务业 (19)第三节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 (20)第四节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21)第五章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23)第一节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23)第二节优化完善集疏运网络 (24)第三节强化金融和信息支撑 (26)第六章完善沿海基础设施网络 (28)第一节完善综合交通网 (28)第二节完善能源保障网 (29)第三节完善水资源利用网 (30)第四节完善高速信息网 (30)第五节完善海洋防灾减灾网 (31)第七章健全海洋科教文化创新体系 (33)第一节提升海洋类院校实力 (33)第二节加快涉海人才队伍建设 (33)第三节构筑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34)第四节加强海洋文化建设 (34)第八章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35)第一节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35)第二节加强陆海污染综合防治 (35)第三节推进海洋生态建设和修复 (36)第九章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 (38)第一节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 (38)第二节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 (39)第三节建设海洋科教基地 (39)第四节建设群岛型花园城市 (40)第五节促进群岛开发开放 (40)第十章创新海洋综合开发体制 (41)第一节创新海岛开发保护体制 (41)第二节创新海洋开放体制 (42)第三节创新海洋开发投入体制 (43)第四节创新用海用地管理体制 (44)第五节创新海洋综合管理体制 (45)第十一章加强组织领导 (46)前言浙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在促进我国沿海地区扩大开放和海洋经济加快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海西经济一体化”中寻求新突破——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中泰顺发展的机遇与对接

在“海西经济一体化”中寻求新突破——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中泰顺发展的机遇与对接
优势 , 大力发展旅游休 闲产业描绘 出了新 势 的合理有效利用 提供 了契机 。 轮廓 。 坐标 三 : 乡统筹 。海 峡西 岸经济区 城
重要基地 , 国重要 的 自然 和文化旅 游 中 我
心。就泰顺 而言 , 海峡 西岸 经济区虽没有 直接进行定位 , 但仍可 以从中找到发展坐
5 8省道建 成 ,极大 改善 了泰顺 的交通 区 位条件 , 为泰顺各 行各业发展注入 了新的
活力 。 泰顺 区位交通的节点位置使得泰顺 拥有 了独特 的接轨周 边产业带 、经济 区 、
城市群的可能 。 目前 , 泰顺 已初 步显示 出 了这种接轨 的良好态势 。 温州等发达地区 的汽摩 配等产业正逐步向泰顺转移 。 随着 龙 丽 温泰 高速 公路 、2省道 改 一级 等重 5 的交通 状况 将极大 的改善提升 , 这种 节点
区位优势 、 源禀赋等综 合考 虑 , 置 了 资 设
2 市 级 功 能 区 和 4个 县 级 功能 区 。这是 个
海峡西岸 经济 区中为我 们高起 点谋划 城 乡发展提供 了一个新 的契机 。 坐标 四: 生态建设 。海 峡西 岸经济区
划区域加快发展 、科学发展指 明了方 向, 提供了舞台。 泰顺作为海西北部 的经济欠
多家 。 泰顺人经济 ” “ 正在全国各地 提高 自 己的影响力 , 也正 在对 家乡“ 泰顺 经济” 不 断提高贡献力。
心竞 争力 。 以泰顺 的比较优势去承接海峡
区位交通 上 的节点优 势 。新 的
西岸 经济 区 ,必须强化泰顺 自身特色 , 坚
持错 位发展 , 免 同质 竞争 , 避 着力 打造 独 特 的县域 经济 品牌 , 形成接轨海峡 西岸 经 济区的核 心竞争力 。 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介绍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介绍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介绍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介绍总体介绍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位于福州市东南部海域的平潭县。

平潭县是⼤陆距离台湾省最近的县,⾯积392.92平⽅千⽶,由海坛岛等126个岛屿和近千个岩礁组成,主岛海坛岛为中国第五⼤岛。

⼈⼝35万。

辖7个镇、8个乡。

区管委会和县⼈民政府驻潭城镇。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定位为探索两岸交流合作先⾏先试的⽰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区。

2012年2⽉,国家发改委发⾔⼈表⽰将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实⾏“双币制”,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则表⽰要在实验区探索实⾏“五个共同”的新模式。

基本信息福建东部,有⼀个形似神兽麒麟的岛屿“舞动”在台湾海峡,那就是平潭县主岛——海坛岛,它的⾯积相当于⾹港本岛四倍、新加坡总⾯积⼀半。

地理坐标为北纬25°16′-25°44′,东经119°32′-120°10′。

围绕近中期⽬标(2010年~2015年)和中长期⽬标(2016年~2020年),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将积极构建具有较强竞争⼒的产业⽀撑体系。

通过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电⼦信息、海洋⽣物、清洁能源等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低碳经济岛。

以构建⽣态园林城市为⽬标,形成低投⼊、低消耗、低排放和⾼效率的经济发展⽅式,建设现代化的⽣态海岛城市。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近期将重点推进六⼤区域建设:产业发展区、国际旅游发展区、商贸合作区、现代物流港区、科技⽂化产业区、城市发展区。

福建平潭特区⽐特区还特,在这⾥任何新⽣事物都可以尝试,任何新政策都会先⾏先试。

平潭⽬前仅次于福建省。

⾏政级别与厦门、福州平起平坐。

成⽴背景福建省委作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后,平潭县委、县政府在原有⼯作基础上于,2006年初向上级建议提出了设⽴实验区的初步设想,并着⼿开展相关前期⼯作。

我们认为,基于平潭特殊近台区位优势、开放开发条件安全、对台历史渊源悠久等诸多独特优势,以平潭全岛作为特殊区域,设⽴两岸合作开发的实验区,实现互惠双赢,有助于进⼀步密切两岸合作交流,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平潭特殊对台优势和加快平潭的开放开发步伐。

07浦城总规文本2012.0725

07浦城总规文本2012.0725

目录目录第一部分文本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1)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第四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第五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9)第六章住房建设与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0)第七章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12)第八章工业与仓储用地布局规划 (14)第九章综合交通规划 (15)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17)第十一章空间景观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 (18)第十二章电力通信工程规划 (19)第十三章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19)第十四章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20)第十五章综合防灾规划 (22)第十六章空间管制与土地使用强度管制规划 (24)第十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29)第十八章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32)附表:33第二部分图件1、区位图2、县域城镇体系现状图3、县域综合分析图4、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图5、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6、县域经济区划与产业布局7、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图 8、中心城区现状图9、用地潜力评价图 10、中心城区控制范围示意图11、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图 12、中心城区功能结构规划图13、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图 14、中心城区道路功能规划图15、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16、中心城区空间景观规划图17、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规划图 18、中心城区教育设施规划图19、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图 20、中心城区工业物流设施规划图21、中心城区电力通信规划图 22、中心城区给水工程规划图23、中心城区雨水工程规划图 24、中心城区污水工程规划图25、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图 26、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图27、中心城区五线控制规划图 28、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图29、远景用地布局规划图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文本第一部分文本浦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文本1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编制原因为适应浦城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南平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实施意见》和《浦城县城镇体系规划(2008~2030年)》,指导浦城县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事业,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编制本规划。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13•【字号】闽政[2010]32号•【施行日期】2010.1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闽政〔2010〕32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编制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福建省委、省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并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

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是引导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升海峡西岸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和共同繁荣,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依据《规划》,加强区域分工协作,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城镇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的力度,切实加强对重要交通通道和设施、生态廊道、重要保护岸线、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需要保护和控制空间的规划管理,实现全省区域空间的有机协调和整合。

以《规划》为指导,继续完善城市联盟平台建设,进一步创新跨区域自主协调机制,推进区域合作,从工作机制上保障区域与城镇的健康发展。

各地要按照《城乡规划法》,将《规划》的要求落实到各层次城乡规划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要抓紧组织编制《规划》确定的重点地区的城镇发展布局规划,加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新增长区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要及时编制区域专项规划,推进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要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统筹协调、科学指导小城镇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促进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总论1.1项目背景福州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是1999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复的,批复规划期限至2010年,目前已接近规划批复的有效法定期限。

另外,通过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估可知,在人口、用地、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福州市都已经提前完成规划预定调控目标。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到修编之时,在新的行政许可法、城乡规划法等执法背景下,福州市急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来支撑规划行政调控。

《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是未来l1年新一轮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基本依据。

环境保护是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作为推动发展模式转变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为在规划编制和决策的过程中全面综合地考虑新一轮福州市城市开发建设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尽可能减少规划决策中的失误,预防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国家环保总局文件“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具体范围(试行)(环发[2004]98号)》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办[2006]109号)”等相关要求,需编制《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环境影响篇章》。

2010年5月,受福州市城乡规划局委托,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福州市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院邀请同济大学和厦门大学共同合作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现公布规划环评篇章简本内容,供社会各界公众参阅。

1.2评价范围、时段1.2.1规划范围(1)市域范围为福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清、长乐两个县级市,闽侯、连江、闽清、罗源、永泰五个县,面积11968平方公里。

福建永定工业园控规

福建永定工业园控规

机械制造和光电子等环保 型工业,进一步壮大和发展
商贸服务、休闲度假、科技研 发、物流、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形成与龙岩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互补型的产业集群。

新“四化” 城市与产业起飞 ·科技共山水一色
产业高级化: 经济效益好、社会知名高、环境影响小、带动作用大。 功能多元化: 工作+居住+研发+娱乐+……

■ 尊重现状生态基底,构建生
态基础设施
充分利用规划区内优良的生态资 源条件,精心打造自然水系廊道和生 态绿廊,与生态本底-山体林地连通, 形成良好的生态新城环境特色。
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生长、弹性推进的拓展模式
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廊道-城市与自然的融合
■ 生态保育分区
重 点 地 区
用 地 布 局
重 点 地 区
用 地 布 局
■ 居住用地规划
R1(11.22ha) R2(216.29ha) R3(9.38ha)
重 点 地 区
用 地 布 局
RC(16.93ha)
1.85ha
3.89ha
重 点 地 区
用 地 布 局
区域 南侧 北侧 东侧 合计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10.16 26.47(保留1.8) 4.87 41.50

■ 用地与适宜发 展功能评价
总 体 布 局
规 划 相 构 关 思 规
根据所处的区 位和基地概况,进 行用地的适宜发展 功能分析。

■ 功能结构
蓝绿交织的生态本底
总 体 布 局
用 地 相 布 关 局 规
三个居住生活组团
五个工业组团
一个特色旅游组团 一个物流仓储组团 两个主要的综合服 务中心 三个组团服务中心

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PPT

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PPT

“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


第一横:国高“宁(德)上(饶)线”宁 德至武夷山段
第二横: 国高“(北)京台(北)线” 浦城至福州段
第三横:国高“福(州)银(川)线”福 州至邵武段
第四横:海西网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
第五横:国高“泉(州)南(宁)线”泉 州至宁化段
第六横:海西网厦门至沙县高速公路
第七横:国高“厦(门)成(都)线”厦 门至长汀段
=.html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2
海西经济区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 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 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 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 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 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 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第八横:海西网古雷至武平高速公路

温家宝总理考察
温家宝总理在金厦海滩
温家宝总理在厦华电子公司考察 (2009.5.8)
温家宝总理考察
第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第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提高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第四,推进海峡西岸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第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自主创新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
两岸
一体
“海峡城市群”

发展规划 平潭
以两岸共建等合作方式实现合作规 划、合作开发、共同受益,争取在2 020年前建成两岸合作的国际旅游 岛和两岸贸易特别区。
旅游
三轴八区
三轴八区
三轴:蓝色海滨景观轴,从浙江台州至广东汕尾 的12个海滨城市;绿色生态景观轴,从浙江金华 至福建三明,包括金华、丽水、衢州、南平和三 明5市;红色人文景观轴,从江西上饶至广东梅州, 包括上饶、鹰潭、抚州、赣州、龙岩和梅州6市。

福建海洋功能区划

福建海洋功能区划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文本福建省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区划目的 (1)第二条区划依据 (1)第三条区划原则 (2)第四条区划目标 (3)第五条区划范围 (4)第六条区划成果 (4)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5)第七条地理概况与区位条件 (5)第八条海域自然环境条件 (5)第九条海洋自然资源 (5)第十条海洋开发利用状况 (7)第十一条面临的形势 (7)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9)第十二条海洋开发与保护空间布局 (9)第十三条沙埕港海域 (9)第十四条三沙湾海域 (10)第十五条罗源湾海域 (10)第十六条闽江口海域 (11)第十七条福清湾及海坛海峡海域 (11)第十九条湄洲湾海域 (12)第二十条泉州湾海域 (13)第二十一条深沪湾海域 (13)第二十二条厦门湾海域 (14)第二十三条旧镇湾海域 (14)第二十四条东山湾海域 (15)第二十五条诏安湾海域 (15)第四章海洋功能分区及管理要求 (16)第二十六条海洋功能分区概述 (16)第二十七条农渔业区 (16)第二十八条港口航运区 (17)第二十九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19)第三十条矿产与能源区 (20)第三十一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21)第三十二条海洋保护区 (22)第三十三条特殊利用区 (23)第三十四条保留区 (24)第五章实施保障措施 (25)第三十五条区划实施管理 (25)第三十六条海域使用管理 (26)第三十七条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 (27)第三十九条技术支撑 (29)第四十条宣传教育 (30)第六章附则 (31)第四十一条区划效力 (31)第四十二条区划附件 (3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区划目的根据福建省海域自然属性和开发保护现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划定海洋功能区,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施海洋功能区划,保障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实现福建省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3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优势第二节机遇和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战略定位第三节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第一节功能区划分第二节总体布局第四章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第一节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第二节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第三节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第四节建设两岸合作的平潭综合实验区第五章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第一节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第二节建设海峡西岸能源基地第三节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第四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第六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第二节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节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第五节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第七章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节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第四节建立城乡协调发展长效机制第八章加强区域合作第一节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第二节推进与港澳侨更紧密合作第三节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第九章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第一节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第三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第四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第五节构建和谐社会第十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节加强资源节约利用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第三节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第四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十一章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第一节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第二节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第三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四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作用第十二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第一节着力先行先试第二节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第三节加强组织协调前言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着眼全局,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谋划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布局,指导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意见》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从2011年至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优越,对台合作优势独特,山海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一节发展优势优越的区位条件。

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的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

良好的资源环境和人文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岸线资源丰富,港口优势突出;旅游资源独特,拥有福建武夷山、福建土楼、福建泰宁、江西三清山、江西龙虎山、江西龟峰和浙江江郎山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及风景名胜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华人华侨2100多万人,港澳同胞400多万人,人文优势明显。

独特的对台合作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处在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与台湾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区域,平潭岛距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

80%以上台湾民众祖籍地在福建。

台湾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大部分传自海峡西岸经济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等在台湾地区有广泛影响。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商贸往来历来十分密切。

闽台政治法律关系渊源深厚。

率先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

海峡西岸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之一,依托毗邻台港澳优势,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发挥经济特区改革“试验田”作用,率先推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发达。

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3500美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先进制造业逐步发展壮大;人口和产业不断集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第二节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间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推进,这些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合作、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政策的实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力支撑。

两岸交流合作全面推进。

近年来,两岸实现直接“三通”,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关系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妈祖文化和祖地文化为纽带的交流交往更加活跃,台商投资区等载体平台已成为台湾产业转移的集聚区,海峡论坛等重大涉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影响日益扩大。

随着两岸关系不断改善,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地理上连为一体,在自然、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市场体系内在联系紧密。

闽粤赣、闽浙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出海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将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是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产业素质有待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实力还比较弱;港口资源开发利用还不充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内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改革攻坚的任务仍比较繁重。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局面。

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贯彻落实《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

第二节战略定位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分工协作,不断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第三节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通过持续努力,到2020 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科学发展之区。

着力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到2015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中福建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其中福建省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融合不断加强,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之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建立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文明祥和之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结构更加合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人民安居乐业。

——生态优美之区。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节能减排得到落实,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