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矿床的成矿系列与区域成矿规律

合集下载

矿床的成矿系列

矿床的成矿系列

在国内,翁文灏 (1920, 1927) 提出了华南矿 物分带问题。 50、60 年代郭文魁等编制 1:300 万全国金 属矿床成矿规律图,进行了湖南郴县 1:20 万区域 成矿规律研究;张炳熹等在南岭地区进行区域成矿 规律研究。 1966 年江西省地质局 908 地质队、广东省有 色金属勘察公司 932 地质队针对石英脉型黑钨矿 矿床提出了五层楼式成矿控制规律。 1974 年以陈毓川和李文达为首的研究集体提 出宁芜火山岩区区域矿床成矿模式 “宁芜玢岩铁 矿成矿模式”。
1975 年程裕淇等通过研究全国铁矿成矿规律, 提出铁矿类型组、铁矿成矿系列概念。 1979 年程裕淇、陈毓川、赵一鸣发表 “初论矿 床的成矿系列问题” 的文章,正式提出成矿系列的 概念,并提出了19 个矿床成矿系列。1983 年研究集 体又发表了 “再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 的文章, 进一步完善矿床成矿系列概念,又新建了 6 个矿床 成矿系列,提出成矿系列序次的划分。 自矿床成矿系列概念提出以来,受到国内矿床界、 尤其是矿产勘查部门的关注,近二十年来对矿床成矿 系列的研究及在矿产勘查工作中的应用获得很大的进 展。
一.矿床成矿系列概念
矿床成矿系列是在特定的四维空间、时间中 的矿床自然组合。 特定的四维空间、时间是指:
• 一定的地质发展阶段内,一般是指一个构造活动旋
回或相对独立的构造活动阶段 (时间维);
• 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内,是指上述地质构造活动所
涉及的地质构造单元,一般相当於新形成的三级构 造单元,或跨越或包含在老的构造单元内 (空间 维);
进成矿预测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02—200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开展
了“中国成矿体系和区域成矿评价”研究,
对各时代、各成矿区带的矿床成矿系列又一 次进行了系统研究。

矿床学14-成矿规律

矿床学14-成矿规律
第十四章
控矿条件 和成矿规律
Ø 就空间而言,可以表现为在各种地质构造 单元中的分布规律——成矿区域; Ø 就时间而言,可以表现为在地史上的分布 规律——成矿时代; Ø 从成矿物质的聚集看,可以表现为各种矿 床类型的形成以及有关矿床和矿种的共生规 律——成矿系列。
第一节
控矿条件
控矿条件有两层含意: Ø 控制矿床组合和矿床群体产出的区域地质背 景和地球化学背景; Ø 在有利于成矿区域中使矿床定位的条件。
翟裕生(1996)划分了如下几类构造环境: ①稳定克拉通环境; ②大陆内部热点环境; ③大陆线性构造环境; ④大陆裂谷环境;
我国的中、新生代成矿作用与世界相比,有 相似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东、 西部成矿的差异上。 西部地区印支期成矿作用比较发育,内生矿 床主要有铁、铜、钴、镍、钨、锡、金、稀有金 属、石棉、云母等,外生矿床有石膏、盐类、铜、 锰,石油和油页岩等。
东部地区燕山期成矿作用更为强烈,构成我 国东部最重要的内生矿床成矿期。重要的外生矿 床有第三纪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第三纪的盐类 矿床和现代盐湖等。
⑥ 我国东部重要的沉积矿床,如昆阳、襄阳式磷矿 以及湘鄂西黑色页岩中的铀、钒、镍、钼矿床。在 我国西部,形成大量内生矿床,如白银厂块状硫化 物矿床(黄铁矿型铜矿)以及镜铁山式火山—沉积变 质铁矿床。
(4) 古生代:主要形成的矿床:
①钾盐矿床(泥盆系、二叠系); ②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美国、东欧) ③块状硫化物矿床(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的乌拉尔)
(一)
成矿区域
1.金属成矿省
在地壳特定的区域内产出异常多特定类型的矿床。 发展趋势中加入了动态因素。——成矿省的演化是热 点。 2.成矿区域的划分 金属成矿省是矿床区域分布比较笼统的叫法。而 成矿区域的范围大小不—,往往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级 别。目前,人们一般按空间规模,把成矿区域划分为 全球性成矿域、成矿区(带)、矿带和矿田4个级别。

云南兰坪矿集区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

云南兰坪矿集区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

黄 竹厂 矿床 的铅 同位 素 的表 面年 龄 为 8 6 . 8 ~ 6 4 . 1 Ma , 多 数年龄 在 7 0 Ma 左右 l _ 】 , 代 表 了该 阶段 成矿 的年龄 , 在 沉 积 的 时候 初 始 富集 形 成 了准 矿化 层; 白洋厂银 铜 多金属 矿床 的铅模 式 年 龄 介 于 9 2 ~ 1 8 Ma之 间[ 1 引, 部 分 年 龄可 能代 表 了沉 积成 矿 期 的 年龄 , 也有 部分 年 龄 可 能代 表 了 热 液改 造 期 的年 龄 ( i N 当于喜 玛 拉雅 期 构 造 一 热事件) 。对 黄 竹 厂 方解 石矿 物流 体 包 裹 体 的测 试 显 示 : 均一温 度为 8 2 ~ 1 7 6℃ , 盐度 为 叫( Na C 1 ) 。 一2 0 . 4 ~2 0 . 6 , 密 度 为0 . 9 3 ~1 . 1 1 g / c m。 , 流 体 属 KC 1 一C a C 1 :一H 2 O 型[ 1 , 反 映此 时期盆地 流 体具 有 较 中等 的盐 度 和 中 移, 在有 利 的部 位沉 积成 矿 。此 类 矿 床成 矿 作 用 可
系 的矿床 的 自然 组 合 _ g 。本 文 根 据 构 造 旋 回、 矿 体运 移 方式 以沿 断 裂 垂 向 向上 运 移 为 主 , 成 矿 流 体 1 , F以及 P b , Z n等 矿 物 质[ 4 ] , 沿 四十 里 箐一 床 的成 矿 时代 、 含 矿建 造 、 成矿 作 用 , 将 研 究 区 的矿 富含 C
是 P b , Z n , Ag , C u , C o的主要 含 矿岩性 。
积环 境形 成 的矿 床 , 将 该 成 矿 系列 进 一 步 划 分 为 以
下 3个成 矿亚 系列 。

萤石矿床成矿区带成矿规律

萤石矿床成矿区带成矿规律

萤石矿床成矿区带成矿规律
萤石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

萤石矿床的成
矿规律是指在地质条件、岩浆活动以及特定构造背景下,萤石矿石得以形成的规律和过程。

以下将介绍萤石矿床成矿区带的主要成矿规律。

首先,地质条件是影响萤石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萤石主要形成于含有氟
离子的岩石中,并且需要存在一定的岩石溶解度和含氟物质的来源。

碱性火山岩是萤石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因为碱性火山岩中富含氟、硅和锶等元素,为萤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成分和热液来源。

此外,沉积岩、变质岩等其他岩石类型也可作为储存萤石矿床的基质。

其次,岩浆活动对于萤石矿床成矿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岩浆的喷发和岩浆热液
作用是形成萤石矿床的重要过程之一。

在火山喷发和火山岩浆活动的过程中,岩浆在岩石中的运移和热液的生成使得岩石中的氟等元素得以溶解并迁移至矿床形成区域。

岩浆活动的强度和周期也会对萤石矿床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岩浆活动阶段和不同的岩浆类型具有形成不同类型萤石矿床的特点。

最后,特定构造背景也是萤石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构造运动可引起地壳
的断裂和变形,形成热液通道和储集空间,从而有利于萤石矿床流体的迁移和沉积。

褶皱带、断裂带和岩层滑动带等构造破碎带是萤石矿床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带尤为重要,因为断裂带可作为成矿流体的通道和集聚区。

综上所述,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涉及地质条件、岩浆活动和特定构造背景三个
方面。

了解这些成矿规律有助于寻找新的萤石矿床,并为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浅析新余市铁矿床(下坊、巴丘、花桥)矿区成矿规律

浅析新余市铁矿床(下坊、巴丘、花桥)矿区成矿规律

浅析新余市铁矿床(下坊、巴丘、花桥)矿区成矿规律我国沉积变质型铁矿床,主要产于元古宙震旦系古老的区域变质岩系中,是我国最重要的铁矿类型,其储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储量的50%以上。

具有矿床规模大,品位低,矿体埋藏浅,易于分选的特点,分布于江西中西部的新余铁矿床(下坊、巴丘、花桥)矿区也属于该类型,该矿区位于原新余钢铁责任有限公司主矿体良山铁矿区的西南延伸部位,是新余钢铁责任有限公司后备资源地,该类型矿床品位虽然低贫,但矿石可选性能较好,开采条件较有利,储量规模较大,该矿区从1957年起开始江西省地矿局下属单位(于一九五八年至二零一零年间)历经50多年先后进行过大量地质勘查工作,查清了矿床分布情况,笔者通过对前几代地质工作者的成果中进行反复分析、认真研究,并结合多年对该矿区矿山开采勘探工作经验积累,对该矿区的成矿规律得出一些粗浅认识。

标签:新余铁矿床;研究分析;重要意义引言该矿区区域构造位于钦杭东段结合带,江西境内中部南华造山带北缘,以武功山-北武夷隆起带西段武功山隆起东段的神山倒转背斜为主,背斜南翼及南西部收敛部位为含铁岩系,北翼为萍乡-广丰深断裂切割破坏,南西部北西向断裂发育。

在此倒转背斜南翼上又发育一系列紧密排列的北西-北北西向同斜褶皱群,是赣西铁资源的主要富集区。

区域构造以神山倒转背斜为主体,北翼为萍乡-广丰深断列切割破坏,南西部北西向断列构造非常发育,在花桥矿区明显见到;背斜南翼及南西部收敛部位为松山群含铁岩系分布,沿铁矿层走向有一系列的紧密同斜褶皱群展布,区内构造分为三部分:(1)东部正常区:九龙山及以东构造线为北东东的背斜,由北向南依次出现次级褶皱,局部出现倒转褶皱,常出现规模不大轴面平行岩层的倒转或同斜小褶皱,微褶皱发育;(2)中部转折区:井头——冒顶庵间,岩层为正常层序,而到鸡婆寨、狮子山则为倒转层序。

(3)西部倒转区:在扬家桥、松山长富构造线为EW方向,岩层倾向南西和北西,岩层层序与东部完全相反,是倒转层序,此区构造复杂,由北向难出现一序列次级倒转向斜、背斜褶皱,区内断层十分发育。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摘要:经过我国广大学长多年来地质勘探的汇总最终概述出了我国矿床的成矿规律。

本文通过对我国自地球地壳形成开始所有矿床的成矿规律做出来细致的阐述,其中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分布规律,并总结了矿床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矿床共生规律。

关键词:时空分布;物质来源;矿床共生;一、简述成矿规律成矿规律是指矿床(矿体)形成和分布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与集中分布规律,及其物质共生组合关系和内在的成因联系等[1]。

成矿规律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找矿的基础。

经过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成矿规律方面的不懈努力,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二、矿床时间分布规律在我国,从古生代的前寒武纪到新生代都有矿床的形成,可以说我国矿床的时间分布是广泛且不均匀的。

我国主要有六大成矿区,这六大成矿区主要由时间顺序来划分。

下面以这六个成矿期阶段为例,做简要介绍。

1.前寒武纪成矿期该成矿期又划分为三个成矿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壳随着地球的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从开始形成到趋于稳定的过程。

在整个地壳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以及与火山喷发有关的岩浆活动。

2.加里东成矿期这个时期的地壳演化进一步稳定,浅海地带矿床较为发育,著名的宣龙式铁矿和瓦房子锰矿便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3.海西成矿期、印支成矿期、燕山成矿期在这三个成矿期内,仍然发生着剧烈地由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向酸性、中酸性火山活动转化的一些构造运动。

这三大成矿期都进入了地槽演化的阶段,从加里东成矿期末期开始一直到燕山期地槽阶段结束,而内生成矿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并繁盛。

4.喜马拉雅成矿期该成矿期正好与前寒武纪成矿期相反。

喜马拉雅成矿期间,除了喜马拉雅山地区还存在着比较活跃的构造运动,并伴随着一些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其余地区的大多数构造活动都慢慢变弱了。

三、矿床空间分布规律与时间分布规律相类似,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样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为有丛聚性分布、带状分布等特点而在个别地区存在分布均匀的现象,为等距性分布。

浅谈锰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规律图编制(徐志刚老师)

浅谈锰矿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及成矿规律图编制(徐志刚老师)

如何探讨锰矿成矿规律,本人本着将丰富的感 如何探讨锰矿成矿规律, 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毛泽东,实践论) (毛泽东,实践论) 去粗取精”------提出典型矿床 “去粗取精”------提出典型矿床 去伪存真”------???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可理解为锰矿床的矿物之变化 “由此及彼”------可理解为锰矿床的矿物之变化 如原生氧化锰、原生碳酸锰、原生碳酸锰→ (如原生氧化锰、原生碳酸锰、原生碳酸锰→氧 化锰;原生碳酸锰矿石中Mn、Mg、Ca、Fe等关 化锰;原生碳酸锰矿石中Mn、Mg、Ca、Fe等关 造成不同类型矿石;锰矿床与磷、 系,造成不同类型矿石;锰矿床与磷、铁等沉积 矿床的时-空转变等。 矿床的时-空转变等。 由表及里”-----控制锰矿沉积的 、Eh等条件 控制锰矿沉积的PH “由表及里”-----控制锰矿沉积的PH、Eh等条件
加强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可参考王鸿 加强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祯主编,1985, 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 祯主编,1985,《中国岩相古地理图集》)。
敬请批评、指正!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关于锰矿资源概况、锰矿床时空产状、 关于锰矿资源概况、锰矿床时空产状、 成因分类、受控因素、 成因分类、受控因素、典型矿床选择以及 锰矿预测类型的划分,已分别刊于陈毓川、 锰矿预测类型的划分,已分别刊于陈毓川、 王登红等(2010) 王登红等(2010)之《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 规律研究技术要求》 规律研究技术要求》和《重要矿产预测类 型划分方案》 其中有何不妥, 型划分方案》中,其中有何不妥,请大家 特别是长期从事锰矿勘查和研究的同仁, 特别是长期从事锰矿勘查和研究的同仁, 提出宝贵意见。 提出宝贵意见。

浅谈夹皮沟矿床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_张丞

浅谈夹皮沟矿床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_张丞

浅谈夹皮沟矿床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张 丞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5地质大队摘 要 本文作者对该区域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为以后寻找同类矿床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方向。

关键词 地质矿床 成矿规律 分析一、区域地质成矿规律该区域位于地台北缘东段,属辉南-桦甸-和龙金、铁等多金属成矿带的一部分,在南台北槽的地质边界条件下形成了夹皮沟花岗-绿岩带。

夹皮沟花岗-绿岩带,属晚太古宙花岗-绿岩带的一部分。

总体上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长约50k m,宽3~8km,绿岩体成大小不一的零星包体形式存在,总体呈狭长带状。

绿岩包体是晚太古宙绿岩地体被阜平期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等深成侵入体肢解而成。

花岗-绿岩地体主要由灰色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磁铁石英岩组成。

绿岩类:由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及磁铁石英岩组成,被深成侵入岩贯入,其中斜长角闪岩与磁铁石英岩空间上密切共生。

斜长角闪岩,常呈黑绿色,细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与金矿化关系较为密切,为夹皮沟区域金矿的矿源岩。

灰色片麻岩类:夹皮沟花岗-绿岩带中大面积出露的岩石,为太古宇的深成侵入岩,主要为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类。

这些深成侵入岩与绿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花岗岩类:在夹皮沟花岗-绿岩带的西南侧、北东侧及东南侧还发育有哑铃状钾质花岗岩体、五道溜河岩体等,这些岩浆岩体在一定程度上对金成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提供了金的物质来源及成矿热动力。

二、花岗-绿岩带地质构造成矿规律夹皮沟花岗-绿岩带自晚太古宙形成以来,经历了阜平-喜山期长期多次的复杂地质构造运动,变质变形作用极为发育,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表现为多组多方向的脆性断裂构造及其联合形成的环形断裂韧性剪切带和小型或微型褶皱等。

1.脆性断裂构造。

1.1东西向断裂构造:表现为多组断裂联合而面为带状,总体走向NEE向或近东西向,带中发育有构造片岩和糜棱岩化岩石,为区内形成较早的断裂,往往遭受晚期构造的干扰和破坏,呈构造片岩形式出现,没有明显的断裂痕迹,在走向上断续发育,很不连续。

赤铁矿的矿床类型与成矿规律分析

赤铁矿的矿床类型与成矿规律分析

赤铁矿的矿床类型与成矿规律分析赤铁矿是一种重要的铁矿石,广泛用于钢铁冶炼和建筑材料制造等领域。

本文将对赤铁矿的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赤铁矿的矿床类型可以分为火山岩型矿床、沉积岩型矿床和变质岩型矿床。

火山岩型矿床是最常见的赤铁矿矿床类型,形成于含铁火山岩熔融作用的结果。

火山岩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在火山喷发过程中,铁矿石以溶液或气态形式从岩浆中分离出来,沉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矿床。

沉积岩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大规模的沉积作用过程中,当河流、湖泊或者海洋中的铁元素达到饱和状态时,赤铁矿石就会形成。

变质岩型矿床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当含有铁的岩石经历高温高压变质作用时,铁元素会以溶液的形式分离出来,形成赤铁矿矿床。

其次,赤铁矿的成矿规律主要与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和化学成分有关。

首先,赤铁矿的形成与火山喷发和沉积作用紧密相关。

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中的铁元素会以溶液或气态形式从岩浆中分离出来,随着火山活动的不断发展,铁矿石沉积在火山口周围,逐渐形成火山岩型赤铁矿矿床。

沉积作用也是赤铁矿形成的重要因素,当河流、湖泊或者海洋中的铁元素达到饱和状态时,赤铁矿石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岩型赤铁矿矿床。

其次,构造运动对赤铁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构造运动是地壳变形的结果,常常伴随着岩石的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这种构造运动不仅改变了地质环境,还改变了地壳中铁元素的运移路径。

由于构造运动的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岩石中的铁元素可能会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逸出,进而形成变质岩型赤铁矿矿床。

此外,赤铁矿的成矿规律还与矿石中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赤铁矿石主要由铁氧化物组成,在形成过程中,矿石中含有的其他元素也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例如,硅、镁、铝等元素能够影响赤铁矿矿石的成色和矿石的硬度。

同时,还存在着一些辅助元素如磷、锰、钒等,它们不仅影响赤铁矿矿石的性质,还可能影响赤铁矿矿石的使用价值。

总之,赤铁矿的矿床类型主要有火山岩型矿床、沉积岩型矿床和变质岩型矿床。

新疆区域成矿规律

新疆区域成矿规律

新疆区域成矿规律一、区域矿产时间分布规律新疆矿种繁多,成因类型复杂多样,为了缩短篇幅,突出重点,现仅就新疆主要矿产的主要成矿期简述如下。

1、铁矿新疆的铁矿成矿作用跨越时间较长,从中元古代至中生代各地质历史阶段多有铁矿形成,但主要形成于如下4个时期。

早元古代是新疆铁矿最早的成矿期,以形成深变质沉积型铁矿床为特征,多为大、中型矿床,如天湖、玉山等铁矿床。

晚志留-早泥盆世主要形成沉积变质型铁矿,已知成型矿床有8处,约占全疆成型矿床的8%,已探明储量约占全疆储量的20%,为新疆第二主要成矿期。

如蒙库、梧桐沟、帕尔岗、黑黑孜江干铁矿等。

石炭纪的铁矿有2种类型:一是火山岩型,如查岗诺尔、雅满苏、阿奇山、赤龙峰铁矿床等;二是沉积型铁矿,如莫托沙拉铁矿。

两者共同的特点,均形成于古陆壳之上裂离或拉伸作用早期阶段;多形成中、小型富铁矿床。

已知成型矿床20余个,约占全疆铁矿总量的30%,是新疆继晚志留-早泥盆世后的第三个主要成矿期。

二叠纪的铁矿有两种类型:一是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床(尾亚);二是潜火山岩矿浆贯入型铁矿床,如磁海铁矿。

2、铬矿铬矿均产于蛇绿岩建造下部变质橄榄岩相和超镁铁堆晶岩相中。

分为高铬低铝和高铝低铬两种类型。

前者主要形成于震旦-奥陶纪裂离作用的高潮期,即早中奥陶世,如唐巴勒、洪古勒楞、萨雷诺海等矿床。

含矿围岩年龄(唐巴勒)520-480Ma(肖序常等1991);后者形成于早石炭世裂离作用的高潮期,多形成大、中、小型矿床(沙尔托海、鲸鱼铬铁矿床),其储量约占全疆储量的85%。

早石炭世是新疆铬铁矿主要成矿期。

3、铜矿从长城纪-第三纪各历史阶段均有产出,其中主要是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次为奥陶纪、白垩纪-第三纪和长城-蓟县纪。

长城-蓟县纪和奥陶纪的铜矿,均为单一的与细碧-角斑岩建造有关的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如上其汗、可可乃克铜矿床等。

泥盆纪的铜矿主要是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床(阿舍勒),其次是火山热液层控型铜矿(索尔库都克)。

矿床学第十五章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

矿床学第十五章成矿控制和成矿规律
Ⅳ侵入体构造 19)原生流动构造中的矿体; 20)原生破裂构造中的矿体; 21)整合侵入接触带中的矿体; 22)斜切侵入接触带中的矿体; 23)复杂侵入接触带中的矿体; 24)多次侵入接触带中的矿体; 25)岩体后期破碎带中的矿体;
Ⅴ火山构造 26)火山颈中的矿体; 27)破火山口中的矿体; 28)爆发角砾岩筒中的矿体; 29)环状裂隙中的矿体; 30)放射状裂隙中的矿体;
Ⅵ成层构造(或层状构造) 31)层间及层内破碎带和角砾岩带中的矿体; 32)不透水遮盖层下的矿体; 33)在有利岩层中的矿体; 34)不整合面和假整合面中的矿体; 35)喀斯特溶洞中的矿体;
Ⅶ复合构造 36)断裂、裂隙与有利岩层交错处的矿体; 37)断裂交切背斜处的矿体; 38)岩体接触带与有利层位交切处的矿体。
Ⅱ断层构造 6)正断层中的矿体; 7)逆断层中的矿体; 8)平移断层中的矿体; 9)断层交叉处的矿体; 10)断层弯曲处的矿体;
Ⅲ裂隙构造 11)张裂隙中的矿体; 12)一组剪裂隙中的矿体; 13)二组剪裂隙中的矿体; 14)二组剪裂隙及张裂隙中的矿体; 15)羽状裂隙中的矿体; 16)裂隙交叉处的矿体; 17)裂隙带中的矿体; 18)片理带中的矿体;
4)火山(次火山)构造:它是在火山爆发、岩浆及气液喷溢以及伴随
火山爆发在超浅部位侵入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构造形式,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其 中的破火山口、火山穹窿、火山管道以及伴生的环状断裂和放射状断裂等,常能 构成热液成矿的空间,因而对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中生 代到新生代的陆相火山岩区,火山-次火山构造一般是保存得较好的。例如在我 国宁芜陆相火山岩(J3K1)盆地,多组深断裂(主要是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 交叉部位经常是火山爆发的中心,也是含矿次火山岩体侵入的构造部位。而次火 山岩体的原生及次生裂隙,尤其是钟状构造和角砾岩筒构造则是很有特色的含矿 构造。

浙江省萤石矿床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

浙江省萤石矿床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

浙江省萤石矿床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浙江是我国重要的萤石矿产区之一,其中以浙南地区发育的萤石矿床最为丰富。

浙南地区的萤石矿床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因此成矿规律复杂多变,找矿工作难度较大。

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探和研究,人们逐渐掌握了浙南地区萤石矿床的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1. 成矿规律浙南地区的萤石矿床主要分布在龙泉、缙云、青田等县市,主要形态有脉状、层状、肢体状等。

矿体一般以主矿带为中心向两侧展布。

通过对矿体结构、岩浆岩、蚀变岩、矿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以下成矿规律:(1)矿床与蚀变作用有密切联系,常见的蚀变类型有碳酸岩化、硅化、金伯利和半金伯利化等。

因此,在找矿时要密切注意地质体的蚀变状况。

(2)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密切,萤石矿矿体在构造控制下发育,一般都是在断层、褶皱、岩浆岩边缘等构造带中出现。

因此,在找矿时要注重地质构造的探测和分析。

(3)环境与成矿有一定的关联性,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当时浙南地区处在大陆构造背景下,成为了萤石矿床的有利环境。

2. 找矿方向通过对浙南地区萤石矿床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找矿方法和方向:(1)多角度提高找矿精度。

采用多种地质勘探技术,综合分析各种地质信息,可以提高找矿精度和效率。

例如,在区域勘探时,可以采用遥感技术探测地表特征;在局部勘探时,可以采用重力、电磁等物探技术。

(2)注重地质构造探测。

因为萤石矿床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因此找矿工作要重点关注地质构造探测。

一般来说,断裂-褶皱是最常见的控矿构造类型,因此在勘探过程中应对地质剖面、构造图等进行详细解剖。

(3)加强矿体岩性分析。

萤石矿床矿体多种多样,岩性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对不同岩性的矿体进行分析,找出其地质规律和特征,可以加快找矿速度。

总之,浙南地区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复杂多变,不同的矿化类型要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和技术。

在找矿过程中,需要多方位综合分析地质信息,注重地质构造和岩性分析,才能提高找矿精度和效率。

山东省马头崖地区铜金矿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

山东省马头崖地区铜金矿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山东省马头崖地区铜金矿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黄坤朋(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勘局第二地质大队),山东 济宁 272100)摘 要:马头崖铜金矿采金历史悠久,早在明清年间,就有人在此采过金,新中国成立后多支地质队先后在该地区内开展过找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成果。

但是研究工作与找矿工作并未同步,甚至落后很多。

本文通过收集区域地物化遥资料及野外调查,分析总结了马头崖地区铜金矿成矿规律。

关键词:成矿规律;矿床成因;铜金矿;马头崖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5-0089-2The genesis and metallogenic law of copper gold deposits in matouya area, Shandong ProvinceHUANG Kun-peng(Shandong Provincial Lunan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Institute(Shandong Provincial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No.2 Geological Brigade),Ji'ning 272100,China)Abstract: The gold mining of matouya copper gold mine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ly a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me people have mined gold here. After liberation, many geological teams have carried out gold prospecting work in the area,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However, the research work and prospecting work are not synchronized, or even far behin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copper and gold deposits in matouya area by collecting region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Keyword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re genesis; Cu Au deposit; matouya deposit1 成矿地质背景马头崖铜金矿位于费县北18km处,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陆块,鲁西隆起区,鲁中隆起,蒙山-蒙阴断隆之蒙山凸起。

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与模式

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与模式

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与模式铜矿是指含有铜矿物或铜化合物的矿石,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

铜矿矿床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岩石类型、氧化还原条件、热液作用、沉积环境等因素。

铜矿矿床具有一些特征和成矿规律和模式,下面进行介绍。

1.特征:(1)常与大规模岩体活动有关,具有较强的构造控制。

(2)常出现在富含镁铁质岩石中,如辉石岩、橄榄岩等。

(3)铜矿物多为硫化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等,成矿物多样,但大多为黄铜矿、黄铁矿和赤铁矿等。

(4)矿石呈脉状或层状分布,矿石矿物的分布规律受到构造的影响较大。

2.成矿规律和模式:(1)构造成矿:铜矿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构造演化有密切关系。

铜矿矿床常常与断裂、褶皱、岩浆侵入、岩浆迸发等活动有关。

断裂和褶皱的作用使得成矿流体在地下集聚和运移,形成铜矿床。

同时,火山岩和侵入岩中的热液流体也是形成铜矿床的重要因素。

(2)沉积成矿:沉积成矿是一种重要的铜矿成矿方式,它通常发生在富含铜元素的海相沉积岩石中。

在一定的氧化还原条件下,海水中的铜元素被还原并与硫化氢结合形成硫化物矿物,进而在海底沉积。

这种类型的铜矿床分布广泛,成矿量也较大。

(3)剥蚀成矿:剥蚀成矿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地下矿床被暴露在地表形成的一种成矿方式。

在剥蚀作用的过程中,地下的铜矿床暴露在地表,被风化和侵蚀铜矿矿床的成因非常复杂,其形成和富集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和条件,不同的铜矿矿床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成矿规律。

铜矿矿床是由一系列的矿体组成的,每个矿体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成因。

铜矿矿床的主要特征是成矿物质的特点和富集模式。

铜矿矿床富集的主要成分是铜,但也包含了一些其他的金属元素,如金、银、钼等。

不同的铜矿矿床中富集的成分和含量也不相同,其中一些铜矿矿床还可能富集一些非金属元素。

铜矿矿床的成矿规律与模式是研究铜矿矿床的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铜矿矿床的成矿规律和富集模式,可以为寻找新的铜矿矿床提供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铜矿矿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如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质年代等。

黔西南金矿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黔西南金矿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黔西南金矿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TAO Ping;CHEN Qi-fei;QI Lian-su【摘要】本文对黔西南金矿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系统认识.黔西南金矿的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性和继承性,其中卡林型金矿的主成矿期为燕山期,土型金矿为卡林型金矿在第四纪表生环境中改造而成.多级区域构造对多级成矿单元有逐级控制规律.卡林型金矿床分布具丛聚性、方向性、等距性,并与古构造有关.矿体在多层次滑脱构造系统及拆离断层中呈有序分布,也在褶皱-断裂构造中呈有序分布.成矿元素组合及共伴生矿产也具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黔西南金矿相关的矿床成矿系列有两个,亚系列有四个.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为其建立了统一的区域成矿模式.【期刊名称】《贵州地质》【年(卷),期】2019(036)002【总页数】10页(P110-119)【关键词】金矿;成矿规律;成矿模式;黔西南【作者】TAO Ping;CHEN Qi-fei;QI Lian-su【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黔西南主要为卡林型金矿床(又称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据容矿岩石不同分为三类,即:产于陆源碳酸盐岩中的金矿床(水银洞式、紫木凼式金矿)、产于陆源硅质碎屑岩中的金矿床(烂泥沟式、板其式金矿),以及产于火山碎屑岩中的金矿床(泥堡式金矿)。

卡林型金矿床经风化成壤过程、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成矿即形成土型金矿床(老万场式金矿)。

关于黔西南金矿成矿规律,早期何立贤(1993)、王砚耕(1995、1997)等不同程度地进行过初步分析。

冯学仕等(2004)在贵州省区域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研究课题中,首次对与贵州金矿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进行了研究。

郝家栩(2007)在研究黔西南金矿构造控矿的基础上做过成矿规律分析总结。

贵州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金矿课题组(2009—2011年)开展了黔西南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的宏观研究。

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以中国矿产地质与成矿规律综合集成和服务项目(2014—2020年)的《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金矿》研编工作为支撑,开展了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的深入、系统研究。

内蒙古及邻区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

内蒙古及邻区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
叠纪一 中侏罗世 。
关键 词
地质学 ; 矿 床成矿系列 ; 成 矿规 律 ; 成矿历史演化 ; 内蒙古
文献标志码 : A
中 图 分 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号 :P 6 1 2
Me t a l l o g e ni c r e g u l a r i t y a nd mi n e r o g e n e t i c s e r i e s o f o r e d e p o s i t s
a s s o c i a t i o n t h a t h a v e b e e n d e v e l o p e d i n v a r i o u s s t a g e s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h i s t o r y a n d i n s p e c i f i c t e c t o n i c e n v i r o n me n t .
OUYANG He Ge n a n d LI U J u n
( ML R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e t a l l o g e n y a n d Mi n e r a l As s e s s me n t , I n s t i t u t e o f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y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7 , C h i n a )
2 0 1 3 年 8月
Au g u s t ,2 0 1 3


矿床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矿床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2 区域岩浆岩地球化学
例:安徽庐枞地区岩浆岩与成矿系列 研究表明,庐枞地区燕山期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是形成于同一 深部过程(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拆沉)、不同源区的两个岩浆系列: (1)源自地幔、属于橄榄玄(安)粗岩系的火山-次火山岩或类似 侵入岩(图 A); (2)源自底侵玄武质下地壳、具有埃达克质特征的钙碱性侵入岩 (图 B)
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涉及成矿的根本前提:物质最基本形式的化学 运动。如:成矿物质的来源、输运和浓集机制以及成矿环境等问题。 因此区域地球化学是区域成矿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区域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1 区域地层地球化学
例:湘南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的成矿意义 (1)系统统计湘南地区出露地层(震旦系至侏罗系)各类岩石成矿 元索丰度、总体平均含量、浓集克拉克值和叠加强度参数; (2)结合湘南地区成矿特点,分析了W.、Sn.、Pb.、Zn和Sb等元 素的成矿作用; (3)认为在湘南地区仅沉积作用、海底火山作用及热卤水作用难以 形成上述元素的大型矿床,但通过沉积改造、热液叠加作用有可能 形成层控型铅、锌矿床和锑矿床。
特点: a 规模大,一般都延伸几十公里,可达几百或上千公里; b 切割深;
c 贯通性强; d 一般具有长期活动的历史。
决定区域地质构造基本格局的根本因素之一; 导致各类成矿物质大规模分异和富集,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基 本条件; 控制区域成矿区的成矿带的形成与空间分布。 (2)中、小型控矿构造 区域大型控矿构造的次级控矿构造,形成和演化受区域大型控矿构 造控制。 矿田构造:在矿田范围内,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总合。 矿床构造:控制矿体形态、产状和分布的地质构造因素总合。 控制矿床、矿体的主要构造类型: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侵入体内 部构造、侵入体与围岩的的接触带构造、火山构造、成层构造、复 合构造。

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

4)成矿的方向性
成矿演化的方向性是指成矿特征随时间的变化 以一定的趋势向前发展的不可逆性。
上述成矿演化虽然具有多旋回性和继承性,但并 不是相同的重现,而是一螺旋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下 述四方面:
(1)在地壳的演化中,地槽的面积逐渐缩小,但成矿作用的 规模并没有相应缩小,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增大趋势。 从太古代至元古代,从早里菲至晚里菲,从加里东至海西, 矿化强度都是由弱到强,弱强交替。欧洲和亚洲海西期金属 成矿省广泛发育,非、美、澳三洲也有部分发育,环太平洋 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则中、新生代成矿期广泛发育。
矿产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通常用划分成矿期 的方式来表述:凡产生特定矿产组合的一段地质 时期(代)就称之为成矿期。
1.我国主要的成矿期
划分成矿期是研究矿床在时间上的发展、演化和 分布规律性的有效途径。地史中一定类型的矿床 及其组合的出现往往和一定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有关。据我国地壳发展的主要构造运动及成矿特 征,将我国的成矿期划分为如下六个:
(2)每一时代地槽系的发展,开始是亲玄武岩类矿化占优 势,晚期是亲花岗岩类矿化占优势。这种成矿演化的方 向性是由岩浆活动演化的方向性所决定的。但地洼区的 岩浆演化顺序在大多数情况下和地槽区相反,一般趋势 是由酸到基,并控制了相应的成矿演化的方向;
(3)在继承性成矿中同一种元素的成矿特点随时间演化 而有所变化,亦表现了成矿演化的方向性。例如SiO2, 太古代时主要形成火山沉积型碧玉矿床;古生代则主要 形成化学沉积型燧石矿床;到新生代则由生物作用而形 成硅藻土;又如铁的成矿,20Ga前以条带状含铁石英岩 为主;20Ga年后,以鲕状赤铁矿为主;到中生代则以菱 铁矿为主;
矿床的丛聚性分布是指矿床在平面的 分布上往往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出现,构成 矿化集中区或特定的成矿区域的现象 1)矿化集中区 矿化集中区是指在一个不太大的范围内, 某些矿产或成矿组合特别丰富,形成具有 一套固定的标型矿产或矿床组合的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矿床的成矿系列与区域成矿规律
作者:谢天坤李小春
来源:《地球》2013年第02期
[摘要]目前的矿床学界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区域中矿床或者是矿化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矿床学界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足够重视,矿床学者们对此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以矿床来为研究的对象,并利用成矿系列思想来对成矿规律进行研究。

[关键字]矿床成矿系列区域成矿规律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79-1
1 矿床成矿系列的内含与划分
矿床成矿系列指的是在时空域中的基本矿床组合的自然体。

它是组成全球矿床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矿床成矿系列的存在才形成了全球矿床世界。

它的定义可简略为:在特定的四维时间、空间域中,由特定的地质成矿作用形成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

特定的时间域是指一定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内,一般是指一个大地构造活动旋回或相对独立的构造活动阶段;特定的空间域是指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是指上述地质构造活动所涉及的地质构造单元,亦就是成矿的地质构造环境,一般相当于形成的三级构造单元,或跨越或包含在老的构造单元内。

特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是指在此特定的时空域中发生的地质成矿作用;形成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是指在上述特定的时空域内由特定的地质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组合,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成因联系。

这四个因素组成一个矿床成矿系列,构成特定时空域中一个矿床组合自然实体。

因此,每一个矿床成矿系列在全球均是唯一的矿床组合实体。

也可以说每一个矿床成矿系列就是一个完整的亦是最基本的成矿系统,如下图一所示为矿床成矿系列。

2 以大兴安岭北段为例分析其区域成矿的时空特征
在我国的大兴安岭北段大多是以金为主,多金属矿床并存的矿床,其成矿的时间是在燕山晚期,也有少许的矿床是在印支- 燕山早期形成的。

该地区的矿床大多都分布在哈乌尔断裂向西及莫尔道嘎北向的前燕山期花岗岩与前中生代地层出露的隆起地,大部分的铅- 锌通常都位于得尔布干断裂西北侧的凹陷地区,其中铜等的多金属矿床一般都是位于这两者中间的过渡呆。

总体来说,大兴安岭北段是由东南到北西依次表现为铅、锌、银矿带。

另外,金等的多金属矿床的分布空间是呈现由北东成带的,北西成行的时空成矿特征。

3 以大兴安岭为例分析其区域成矿条件
3.1 大兴安岭的岩浆控矿
在火山喷发后,由于沉积岩系和次火山岩体的形成,这些岩体的形成对大兴安岭区域内的金等多金属矿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兴安岭区域内的大多铅锌矿床点基本上都分布在得尔布干断裂带的附近,并且这些矿体和矿化体都被赋存于了侏罗统塔木兰沟组的安山质岩,这样就使得矿床的成因和上库力期的浅成酸性岩存在了紧密的关系。

另外,还通过对该区域的成矿规律分析研究得出,大兴安岭区域内的得尔布干断裂带的北侧是由中生代火山岩冰长石-绢云母型的金矿点组成,通过构造的次火山岩浆活作为动力不断的来蚀变砂岩型砂宝斯金矿床,进而形成了提供了热源、赋矿空间和部分成矿物质作用。

3.2 成矿的地层控矿
变质岩系对大兴安岭区域内的金等多金属矿床成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过程是变质岩系在大地岩浆作用下,一些成矿物质不断的渗入到热液系统,这就为热液矿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时期具有了必要了成矿物质,从而形成了矿物。

大兴安岭区域内的塔木兰沟组火山岩一般是由玄武岩、橄榄玄武岩、辉石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安山质熔结凝灰岩、安山岩等组成的,大兴安岭区域内的上库力组则主要是因粗面岩、英安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岩等形成的。

通过对岩石的化学研究分析得出,这两组矿系都是偏碱性的火山岩系列,并且还得出这两组是由同一岩浆通过不断的演化而形成的。

大兴安岭区域内的二十二站组则是由粉砂岩、砂岩、凝灰质砂岩和煤线夹层构成的,它是由一个陆源沉积与火山凝灰质沉积的过程形成的。

3.3 大兴安岭的构造控矿
在大兴安岭区域内断裂构造是非常之多的,并且切割也非常的深,这些断裂构造还有多期活动的重要特征,像哈乌尔、吉尔布干、额尔古纳断裂构造等都是显著的例子。

在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早期这些断裂构造由北东向于北北东向不断活动最终达到了最活跃状态,另外,还有激烈的火山喷发运动,使得中、酸性岩浆大量的流出,进而形成了现在的大兴安岭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带。

通过大量的区域找矿和成矿研究分析得出,大兴安岭区域内的金等多金属矿是由这一时期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没有这一时期的地质作用就不能形成大兴安岭区域的金等多金属矿,这就证实了大兴安岭区域内的北东和北北东向以及东西向断裂构造不仅是控矿、容矿构造,而且还是导矿构造。

4 对大兴安岭区域成矿作用的探讨
我国的大兴安岭矿藏丰富,其中大兴安岭的中南段的铜等多金属矿床分布非常集中,大兴安岭的中南段是全球三大构造的严重叠加地区,该区域通过长久的地壳变动和地区演化,形成了目前的矿藏丰富地带,由于该地区的地质条件的优越,使得该地区的矿物有多类型、多矿种富集及矿物强度大的众多特点。

大兴安岭区域内前中生代的岩浆活动为以后的铜等多金属矿
床形成提供了必备条件。

由于前中生代地址构造是构成控岩控矿的最基本条件,并且因为前中生代地址构造是在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折叠作用下形成的,大兴安岭区域是位于板块前缘接近平行的断裂处。

该地区的前中生代地层为大兴安岭区域成矿提供了部分矿物质,但是有的地方的成矿物质也是由前中生代地层全部提供的,进而形成了和海底热液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相关的矿床。

参考文献
[1]陈毓川,叶天竺,张洪涛,等.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远景评价[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131-153.
[2]齐金忠,李莉,郭晓东.大兴安岭北部砂宝斯蚀变砂岩型金矿地质特征[J].矿床地质,2000,(2): 116-125.
[3]艾永富,张晓辉.内蒙大井矿床的脉岩与成矿[C] .见:中国地质学会."八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231-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