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解题方法9极限法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常用解题技巧(3)------极限法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常用解题技巧(3)------极限法](https://img.taocdn.com/s3/m/7da9fcc676eeaeaad1f3306c.png)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常用解题技巧(3)------极限法
极限法:极限法与平均值法刚好相反,这种方法也适合定性或定量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将混合物看作是只含其中一种组分A,即其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为100%(极大)时,另一组分B对应的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就为0%(极小),可以求出此组分A的某个物理量的值N1,用相同的方法可求出混合物只含B 不含A时的同一物理量的值N2,而混合物的这个物理量N平是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A,B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即N1 [例5]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A.3.06g
B.3.36g
C.3.66g
D.3.96
本题如按通常解法,混合物中含KCl和KBr,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看是否有解,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题,所花时间非常多.使用极限法,设2.00克全部为KCl,根据KCl-AgCl,每74.5克KCl可生成143.5克AgCl,则可得沉淀为(2.00/74.5)*143.5=3.852克,为最大值,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时,每119克的KBr可得沉淀188克,
所以应得沉淀为(2.00/119)*188=3.160克,为最小值,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故只能选B和C。
等量物质燃烧时乙醛耗氧最多。
中学化学常用解题方法(二)极值法
![中学化学常用解题方法(二)极值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53b71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8.png)
中学化学常用解题方法(二)极值法极值物是赋予某一物质或某一反应以极限值,即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然后与已知数值比较.比较.从而作出正确判断.运用此法时,从而作出正确判断.运用此法时,从而作出正确判断.运用此法时,要注意该极值在题设条件下是否能达到,要注意该极值在题设条件下是否能达到,要注意该极值在题设条件下是否能达到,从数学角从数学角度看,应考虑闭区间还是开区间.度看,应考虑闭区间还是开区间.例1例1 Na Na Na、、Mg Mg、、Al 三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作用后,可得到H 2 2.24L(2.24L(标标况),则三种金属的总量不可能为(,则三种金属的总量不可能为( )) A.0.15mol .0.15mol BB.0.1mol .0.1mol CC.0.05mol .0.05mol DD.0.075mol 解析 2Na 2Na ~~ H 2,Mg Mg ~~ H 2,32Al Al ~~ H 2由此看出各制得1 mol H 2,所消耗的金属的物质的量,质的量,Na Na 最多,最多,Al Al 最少.最少.若0.1 mol H 2完全由Na 反应产生,则需0.2 mol.若全由Al 反应产生,则需Al 32×0.10.1≈≈0.067mol.故 0.067 0.067<<n 金属(总)<0.2. 0.2. C不合理.C不合理.C不合理.答案:C.答案:C.例2、某碱金属M 其氧化物M 2O 组成的混合物10.8g ,加足量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和干燥得固体16g 。
据此可确定碱金属M 是 ( B. )A.Li B.Na C.K D.Rb 解析:⑴若10.8g 全为碱金属,设其原子量为M 1,M------MOH M 1 M 1+17 10.8g 16g M 1 M 1+17 10.8g 16g 求得M 1=35.3 ⑵若10.8g 全为氧化物M 2O ,设其原子量为M 2,M 2O------2MOH 2 M 2+16 2(M 2+17) 10.8g 16g 2 M 2+16 2(M 2+17) 10.8g 16g 求得M 2=9.7 因 35.3>M >9.7 故碱金属原子量在合理范围的只有Na 答案:B. = = 例3.PCl 5在密闭容器中有反应:在密闭容器中有反应:PCl PCl 5(g) = PCl 3 (g) +Cl 2 (g) (g)。
高三化学运用极值法解决化学问题的五种策略知识点分析
![高三化学运用极值法解决化学问题的五种策略知识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ca7edc83c4bb4cf6ecd151.png)
运用极值法解决化学问题的五种策略极值法是把研究的对象或变化过程假设成某种理想的极限状态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将题设构造为问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的解题方法。
极值法的特点是“抓两端,定中间”。
运用此法解题的优点是将某些复杂的、难于分析清楚的化学问题(如某些混合物的计算、平行反应计算和讨论型计算等)变得单一化、极端化和简单化,使解题过程简洁,解题思路清晰,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提高了解题效率。
以下笔者结合部分试题谈谈运用极值法的几种策略。
策略一把混合物假设为纯净物1 用极值法确定物质的成分:在物质组成明确,列方程缺少关系无法解题时,可以根据物质组成进行极端假设得到有关极值,并结合平均值原理确定答案。
例1: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4.0g,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溶液,最后得到干燥固体5.0g,则该碱金属元素是()A. LiB. NaC. KD. Rb解析:已知混合物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再有两个数据(即变化前后的量),就可以通过计算,推断出两种混合物的组成。
本题虽有变化前后的两个数据,但缺少混合物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实际上是三个未知量,因此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规解法无法得出结论。
若通过列式对选项作逐一尝试,逐一淘汰的求解是很繁难的,而选取极值法进行求解,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4.0g混合物假设为纯净物(碱金属单质R或氧化物),即可求出碱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取值范围。
若4.0g物质全部是单质则:若4.0g物质全部是氧化物R2O则:R ~ ROH R2O ~ 2ROHM M+17 2M+16 2M+344g 5g 解得M=68 4g 5g 解得M=28若4.0g物质全部是氧化物R2O2则:R2O2 ~ 2ROH2M+32 2M+344g 5g 解得M= -12 (由此可知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等复杂氧化物均不符合题意)因4.0g物质是单质及氧化物的混合物,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在28~68之间,而K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故C符合题意。
化学计算方法归类
![化学计算方法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96f9350ea8114431b80dd80f.png)
化学计算方法归类1、 十字交叉法十字交叉法常用于求算:混和气体平均分子量及组成、混和烃平均分子式及组成、同位素原子百分含量例1 由CO 2、H 2和CO 组成的混合气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
则该混合气体中CO 2、H 2和CO 的体积比为 (上海高考题)例2 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g ,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L ,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全国高考题)A.锌B.铁C.铝D.镁例3 铜和镁的合金4.6g 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mL 的NO 2气体和336mL 的N 2O 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上海高考题)A .9.02g B.8.51g C.8.26g D.7.04g例4 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0.1mol ,完全燃烧得0.16molCO 2和3.6g 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混合气体中(上海高考题)A.一定有甲烷B.一定是甲烷和乙烯C.一定没有乙烷D.一定有乙炔二、差量法例5(08上海卷30]生态溶液涉及农家肥料的综合利用,某种肥料经发酵得到一种含有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的混合气体。
2.016L (标准状况)该气体通过盛有红色CuO 粉末的硬质玻璃管,发生的反应为:CH 4+4CuO △CO 2+2H 2O + 4Cu 。
当甲烷完全反应后,硬质玻璃管的质量减轻4.8g 。
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吸收,生成沉淀8.5g 。
(1)原混合气体中甲烷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
(2)原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例6 2010全国2]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向100mLCH 4和Ar 的混合气体中通入400mLO 2,点燃使其完全反应,恢复原状态混合气体体积为460mL,则原混合气体中CH 4与Ar 的体积为A 1:3B 1:4C 1:5D 1:6例7 09年全国1,11]为了检验某含有3NaHCO 杂质的23Na CO 样品的纯度,现将1w 克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2w 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 A.211845331w w w - B.12184()31w w w - C.211734231w w w - D.2111158431w w w -例8 2011四川)25℃和101kPa 时,乙烷、乙炔和丙烯组成的混合烃32mL,与过量氧气混合并完全燃烧,除去水蒸气,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气体总体积缩小了72mL ,原混合径中乙炔的体积分数为A. 12.5%B. 25%C. 50%D. 75%例9 2011上海20)过氧化钠可作为氧气的来源。
化学中的极限判断技巧
![化学中的极限判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c919a1c650e52ea551898d6.png)
化学中的极限判断技巧金点子:极限判断是指从事物的极端上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该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了事物发展的最大(或最小)程度以及事物发生的范围。
这就为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经典题:例题1 :(2001年全国高考)在120℃时分别进行如下四个反应:A.2H2S+O2=2H2O+2S B.2H2S+3O2=2H2O+2SO2C.C2H4+3O2=2H2O+2CO2D.C4H8+6O2=4H2O+4CO2(l)若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总压强(P)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2)若反应在压强恒定容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体积(V)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V前<V后的是;符合d前>d后和V前>V后的是(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方法:从反应物全部变成生成物来作极限判断。
捷径:(1)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四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除硫单质外均为气体,所以反应B、C、D均符合d前=d后的关系式。
反应B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减少,根据气态方程可知P前>P后,而反应C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没有变化,符合P前=P后。
以此第一问答案为B,第二问答案为C。
(2)如果保持压强恒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体时,气体的密度与气体的体积成反比,即若符合关系式d前>d后,一定满足V前<V后,所以只要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就满足上述题意。
即D为答案。
而关系式d前>d后和V前>V后同时成立,则反应中必有非气体物质存在。
只有反应A有固态物质硫存在,且反应物H2S和O2的任一种气体的密度均大于生成物水蒸气的密度(在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气态物质密度大),以及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减少,符合V前>V后。
以此第一问答案为D,第二问答案为A。
总结:解本题还应用了物理学中气态方程和化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关于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几个实例
![关于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几个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c216bc6d48d7c1c708a14578.png)
高三培优----穿梭在化学问题中的数学方法从近几年的化学高考题中不难发现,常常直接或间接隐含着一些数学知识、方法在化学解题中有较广泛的应用。
利用数学思想处理化学问题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了等价转化(即守恒),数形结合,分析推理,函数方程等数学思想。
所以,如果在解决某些化学问题时,同学们能理清思路,灵活、合理的利用数学思想,将化学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结合化学知识通过计算和推理,可以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问题就迎刃而解,过程也大为简化。
一、利用一次函数解析式求解例1:在标准状况下,将100mLH 2S 和O 2的混合气体点燃,反应后恢复到原状况,发现反应后所得气体总体积V (总)随混合气体中O 2所占的体积V (O 2)的变化而不同,其关系如图: 试用含V (总)和V (O 2)的函数式 表示V (总)和V (O 2)的关系。
分析:本题粗看需要讨论H 2S 和O 2的量比关系。
但仔细观 察发现,可以将其抽象成 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数学模型,从而简化解题过程。
设V (总)=k V (O 2)+b, A 、B 两点坐标为(0,100),(33.3,0),分别将其代入所设的解析式,即可求得k= —3,b=100。
所以,AB 段的函数关系式为: V (总)= —3 V (O 2)+100 ,0 <V (O 2)≤33.3mL同理,将C 、D 两点坐标(40,60)、(100,100)分别代入上述解析式,求得k= 3/2,b= —50。
所以,CD 段的函数关系式为:V (总)= 23V (O 2)—50 ,33.3mL <V (O 2)<100mL二、利用建立不等式求解例2:我国产的喜树中,可以提取一种生物碱。
这种生物碱的相对分子质量约在300~400之间,化学分析得其质量组成为:C :69%;H :4.6%;O :18.4%;N :8.0%。
试确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
分析:本题学生均能解出四种元素原子间的物质的量比n (C):n (H):n (O):n (N)=10 :8 :2:1,得到最简式为C 10H 8O 2N 。
高考化学计算技巧(四)、平均值、估算、极值法
![高考化学计算技巧(四)、平均值、估算、极值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afb007a6c30c2259019ebf.png)
八、平均值法混合物的平均式量、元素的质量分数、生成的某指定物质的量总是介于组分的相应量的最大值M2与最小值M1之间,表达式为M1< M < M2,已知其中两个量,可以确定另一个量的方法,称为平均值法。
一.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在标准状况下,气体A的密度为1.25 g/L,气体B的密度为1.875 g/L,A和B混合气体在相同状况下对H2的相对密度为16.8,则混合气体中A和B的体积比为A.1:2 B.2:1 C.2:3 D.3:2二.平均摩尔电子质量转移1 mol电子时所对应的物质的质量就是摩尔电子质量。
如Al为27/3,Mg为24/2.2.由两种金属组成的合金50 g与Cl2完全反应,消耗Cl271 g,则合金可能的组成是A.Cu和Zn B.Ca和Zn C.Fe和Al D.Na和Al 三.利用平均值的公式进行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为M1、M2的物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a:b混合后,M=M1a/nt+M2b/nt。
3.有A、B、C三种一元碱,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3:5:7,如果把7 mol A、5 mol B、3 mol C混合均匀,取混合碱5.36 g,恰好中和含0.15 mol HCl的盐酸,则A、B、C 三种一元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4,40,56。
四.平均双键数法基本思想:烷烃双键数为0,单烯烃双键数为1,炔烃双键数为2。
混合烃双键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可利用双键数的平均值求解有关问题。
4.标准状况下的22.4 L某气体与乙烯的混合物,可与含溴8%的溴的CCl4溶液800 g 恰好加成,则该气体可能是A.乙烷 B.丙烯 C.乙炔 D.1,3 丁二烯五.巧练5.已知Na2SO3和Na2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为24.6%,则混合物中Na2SO3与Na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3 B.3:1 C.4:1 D.1:46.现有铷和另一种碱金属形成的合金50 g,当它与足量水反应时,放出标准状况下的氢气22.4 L,这种碱金属可能是A.Li B.Na C.K D.Cs九、摩尔电子质量法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相等的原则,立意是提供、得到或偏移1 mol电子所需要和涉及的物质的质量,利用这种物质的质量来解决的方法称为摩尔电子质量法。
专题09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2023年高考化学必背知识手册
![专题09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2023年高考化学必背知识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bbe54f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d.png)
②恒温恒容: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4)固液参与型:2A(g) 2B(g)+C(s)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恒T、V)
②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5)固液分解型:2A(s) 2B(g)+C(g)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恒T、V)
(1)恒温下浓度变化对转化率和百分含量的影响
①恒容:同倍数增大反应物或产物浓度,相当于增大压强
②恒压:同倍数增大反应物或产物浓度,平衡不移动
③反应物多种,加谁谁的转化率变小,其余的变大
(2)投料比对转化率和百分含量的影响
mA(g)+nB(g) pC(g)+qD(g)
①反应物转化率相等的条件:投料比=化学计量数比
三、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的判断:反应形式相反,反应条件相同
2.可逆反应的特点
(1)同步性: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2)等同性:反应条件完全相同
(3)共存性
①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即反应体系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
②各组分的浓度都大于零
3.证明某反应为可逆反应
(1)检验出某种生成物
(2)检验量少的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2)同倍数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
①恒温恒容:相当于改变压强
②恒温恒压:瞬间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3)不同倍数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
①Q<K:平衡正向移动,v正>v逆
②Q=K:平衡不移动,v正=v逆
③Q>K:平衡逆向移动,v正<v逆
3.水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1)溶液反应:加水,相当于稀释,平衡向可溶性微粒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
高考化学平衡试题的解题策略 - 福建高中新课程
![高考化学平衡试题的解题策略 - 福建高中新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2241b0607e21af45b307a80a.png)
高考化学平衡试题的解题策略山西省榆社中学张维青化学平衡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也是高考试题中的的热点与难点.在高考试题中,由于化学平衡试题较好地考察了同学们的思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化学计算能力,从而得到命题者的青睐.如何解答好这部分试题呢?我认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学会运用三大解题策略。
一. 极限解题策略1.在达到化学平衡时,任一物质的质量或浓度都大于零(即任意物质的量极限为零).2.可逆反应的最大极限为不可逆反应,即反应物的转化率的极限为100%.例1(2010年高考新课程卷26题,14分)物质A~G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
其中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得到B和C。
单质C可与E的浓溶液发生反应,G为砖红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E 、G ;(2)利用电解可提纯C物质,在该电解反应中阳极物质是,阴极物质是,电解质溶液是;(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4)将0.23 mol B和0.11 mol氧气放入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①,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得到0.12 mol D,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 。
若温度不变,再加入0.50 mol氧气后重新达到平衡,则B的平衡浓度(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氧气的转化率(填“升高”、“不变”或“降低”),D的体积分数(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解析:(1)“G为砖红色沉淀”是本题的突破口,因此此题可以用逆向推断的方法做。
不难看出,F生成G的反应是醛基的检验,所以,F为CuSO4;从B→D→E,可推断为NO→NO2→HNO3或SO2→SO3 →H2SO4等。
因为B→D的转化需用催化剂,可判定B为SO2,D为SO3,E为H2SO4。
当然,可能有的同学总想弄清A是什么,从题目来看,A应为Cu2S(化学方程式见人教版必修2,89页)。
(2)考察学生对电解精炼铜原理的认识。
十种解题方法化学
![十种解题方法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77684a25dd36a32d737581d9.png)
十种解题方法(加等效平衡)差量法、守恒法、平均值法、极值法、估算法、十字交叉法、商余法、讨论法、拆分法、关系式法一、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
[例] 向50g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块Na,待反应完全后,过滤,得到仍有棕黄色的溶液45.9g,则投入的Na的质量为A、4.6gB、4.1gC、6.9gD、9.2g[解析] Na投入到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若2mol FeCl3与6molH2O反应,则生成6molNaCl,溶液质量减少82g,此时参加反应的Na为6mol;现溶液质量减少4.1g,则参加反应Na为0.3moL,质量为6.9g。
答案为(C)[例] 同温同压下,某瓶充满O2共重116g,充满CO2时共重122g,充满某气体共重114g,则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为()A、28B、60C、32D、14[解析] 由“同温同压同体积下,不同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摩尔质量比”可知此题中,气体质量之差与式量之差成正比。
因此可不计算本瓶的质量,直接由比例式求解:(122-116)/(44-32)=(122-114)/(44-M(气体))解之得,M(气体)=28。
故答案为(A)[例] 在1升浓度为C摩/升的弱酸HA溶液中,HA,H+和A-的物质的量之和为nC摩,则HA的电离度是A.n*100%B.(n/2)*100%C.(n-1)*100%D.n%根据电离度的概念,只需求出已电离的HA的物质的量,然后将这个值与HA的总量(1升*C 摩/升=C摩)相除,其百分数就是HA的电离度.要求已电离的HA的物质的量,可根据HAH++A-,由于原有弱酸为1升*C摩/升=C摩,设电离度为X,则电离出的HA的物质的量为XC摩,即电离出的H+和A-也分别为CXmol,溶液中未电离的HA就为(C-CX)mol,所以HA,H+,A-的物质的量之和为[(C-CX)+CX+CX]摩,即(C+CX)摩=nC摩,从而可得出1+X=n,所以X的值为n-1,取百分数故选C.本题中涉及的微粒数较易混淆,采用差量法有助于迅速解题:根据HA的电离式,每一个HA电离后生成一个H+和一个A-,即微粒数增大一,现在微粒数由原来的C摩变为nC摩,增大了(n-1)*C摩,立即可知有(n-1)*C摩HA 发生电离,则电离度为(n-1)C摩/C摩=n-1,更快地选出C项答案。
高考化学解题方法9极限法
![高考化学解题方法9极限法](https://img.taocdn.com/s3/m/95ec03e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73.png)
高考化学解题方法9极限法化学解题技巧-极限法极限判断是指从事物的极端上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该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了事物发展的最大(或最小)程度以及事物发生的范围。
例1 :在120℃时分别进行如下四个反应:A.2H2S+O2=2H2O+2S B.2H2S+3O2=2H2O+2SO2C.C2H4+3O2=2H2O+2CO2 D.C4H8+6O2=4H2O+4CO2(l)若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总压强(P)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2)若反应在压强恒定容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体积(V)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V前d后和V 前>V后的是(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方法:从反应物全部变成生成物来作极限判断。
解析:(1)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四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除硫单质外均为气体,总结:解本题还应用了物理学中气态方程和化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这是一道物理和化学学科间综合试题,体现了当今的命题方向。
例2 :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mg溶于水后,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300mg,则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A.氯化钠B.氯化铝 C.氯化钾D.氯化钙方法:采用极值法或平均分子量法。
解析:[解法一]:(极值法)假设95mg全为MgCl2,无杂质,则有:MgCl2 ~ 2AgCl95mg 2×143.5mg生成沉淀为287mg,所以假设95mg全部为杂质时,产生的AgCl沉淀应大于300mg。
总结:极值法和平均分子量法本质上是相同的,目的都是求出杂质相对分子量的区间值,或者杂质中金属元素的原子量的区间值,再逐一与选项比较,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 :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A、B和C 均为4.0mol、D为6.5 mol、F为2.0 mol,设E 为x mol.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请填写以下空白:(1)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 .(2)若x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反应达平衡时,A 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 (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其理由是:。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解析:极限思维解题法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解析:极限思维解题法](https://img.taocdn.com/s3/m/5738610f5ef7ba0d4b733b8e.png)
高考化学答题技巧解析:极限思维解题法有些反响触及多种物质的多种反响,也有时触及多种物质之间的某些关系,以下是2021高考化学答题技巧解析:极限思想解题法,请考生学习。
(1)判别反响物过量和生成物种类可把某物质设为混合物中占100%或某反响中某物质100%反响,据以与题给数据比拟,找出过量关系和生成物或剩余物的种类。
[例8]由Na2S04与Na2S03混合而成的粉末6克,与50毫升1摩/升的稀硫酸反响后,再参与足量的BaCl2溶液,失掉白色沉淀17475克。
求原混合粉术中Na2S03和Na2S04各重几克?思绪:设一切混合粉末全是Na2S03,求出所需H2S04的值。
与题设H2S04值相比拟,如求出与Na2S03作用的H2S04值小于或等于50毫升/摩/升时,那么硫酸过量,故17475克沉淀应全是BaS04。
假定求出H2S04的值人于题给的H2S04量,那么H2S04不过量,故生成的17475克沉淀必为BaS04与BaS03的混合物。
Na2S03~H2S0412616x极解之,x极=0048(摩)今有H2804:005×1—005(摩)超越x极,那么H2S04过量,所以白色沉淀物质全是Bas04,其物质的量是17475/233—0075(摩)那么原混合物中Na2s04的物质的量为:0075一005=0025摩,其重为0025×142=355(克)Na2S03重=6-355=245(克)(2)求一大系列化合物某成分的含量遇到一大系列刊系物或相似同系物的元素百分含量的求解,可以将最复杂的化合物为基础,找到相邻化合物间的关系,推到〝有限〞,用极限思想解题。
(例9]在沥青的蒸汽中,含有稠环芳烃,其中一些成分可视为同系物。
假设它们是萘(A)、芘(B)和蒽并蒽(c),以此顺推,那么还可以有(D)、(E)……等。
试求该系列化合物中,碳的最大百分含量。
并写出该系列化合物的通式。
(A)(B)(C)思绪:从A、B、C等相邻稠环芳烃问的Cc、H添加数目入手,如C10H8、C16H10、C22Hl2……问依次相著C6H2。
极值法——精选推荐
![极值法——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8a7c749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2.png)
中学化学重要思想与方法极值法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组成判断的题,极端假设恰好为某一成分,或者极端假设为恰好完全反应,以确定混合体系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
下面就结合一些具体的试题,谈谈极值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方法与技巧。
一、用极值法确定物质的成份在物质组成明确,列方程缺少关系无法解题时,可以根据物质组成进行极端假设得到有关极值,再结合平均值原则确定正确答案。
例1.某碱金属单质与其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40g,与足量水完全反应后生成1.79g碱,此碱金属可能是()(A)Na (B)K (C)Rb (D)Li【解析】本题若用常规思路列方程计算,很可能中途卡壳、劳而无功。
但是如果将1.4g混合物假设成纯品(碱金属或氧化物),即可很快算出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的取值范围,以确定是哪一种碱金属假定1.4g物质全是金属单质(设为R)假定1.40g全是氧化物设为R2O则:R→ROH △m 则:R2O → 2ROH △mM R17 2M R+16 181.40 (1.79-1.40)解之M R=61 1.40 (1.79-1.40)解之M R=24.3既然1.40g物质是R和R2O的混合物,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介于24.3—61之间。
题中已指明R是碱金属,相对原子质量介于24.3—61之间的碱金属只有钾,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9。
答案为B二、用极值法确定杂质的成份在混合物杂质成分分析时,可以将主要成分与杂质成分极值化考虑,然后与实际情况比较,那么就迅速判断出杂质的成分。
例2.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A)NH4HCO3、NH4NO3(B)(NH4)2CO3、NH4NO3(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4.48升NH3,大于4.3升。
高考化学复习课件1-11.方法规律极限思想在讨论型计算题中的妙用——极值法
![高考化学复习课件1-11.方法规律极限思想在讨论型计算题中的妙用——极值法](https://img.taocdn.com/s3/m/fed22f1a5a8102d276a22fdb.png)
3
2.方法指导
6
方法指导
极值法是采用极限思维方式解决一些模糊问题 的解题技巧。它是将题目假设为问题的两个极端, 然后依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值,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求得正确结论。极值法可
以将某些复杂的难以分析清楚的化学问题假设为极 值问题,使解题过程简洁,解题思路清晰,把问题 化繁为简,由难变易,从而提高解题速率。
-1 - -1
转解析
9
【应用 2】 在含有 a g HNO3 的稀硝酸中,加入 b g 铁粉充分 a 反应,铁全部溶解并生成 NO,有 g HNO3 被还原,则 a∶b 4 不可能为 A.2∶1 B.3∶1 C.4∶1 D.9∶2 ( A )。
转解析
11
4.解题模板
14
1.极值法解题的关键 紧扣题设的可能趋势,选好极端假设的落脚点。 2.极值法解题的基本思路 (1)把可逆反应假设成向左或向右的完全反应。 (2)把混合物假设成纯净物。 (3)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成单一反应。
15
第一章化学常用计量 Fra bibliotek.典例剖析方法规律: 极限思想在讨论型计算题 中的妙用——极值法
2.方法指导
3.应用体验 4.解题模板
1.典例剖析
2
【典例1】向100mL1mol· L-1的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 SO2后,将所得的溶液蒸干得到5.8g固体物质,则该固体的
成分是(
)。
D
7
3.应用体验
8
【应用 1】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 X2(g)+3Y2(g)
2Z(g),
X2、Y2 和 Z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0.2 mol· L-1、0.6 mol· L- 1 和 0.4 mol· L-1,当平衡时,下列数据肯定不对的是( A )。 A.X2 为 0.4 mol· L-1,Y2 为 1.2 mol· L-1 B.Y2 为 1.0 mol· L-1 C.X2 为 0.3 mol· L 1,Z 为 0.2 mol· L D.Z 为 0.7 mol· L
高中化学 极值法 极限分析法.
![高中化学 极值法 极限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29d30358fb770bf78a558b.png)
分析:用极值法判断R的原子量的取值范围,即设混合物全部为碱 金属单质,求原子量的最大值,再设混合物全部为碱金属氧化物, 求原子的最小值,再依据原子量的取值范围,即可判断R为何种碱 金属。 解:设5.4g全部是碱金属单质R,且R的原子量为x 2R + 2H2O ===== 2ROH + H2↑ 2x 2(x + 17) 5.4g 8g ∴ x == 35.7 设5.4g全部是碱金属氧化物R2O,且R的原子量为y R2O + H2O ===== 2ROH (2y + 16) 5.4g y == 10.7 2(y + 17) 8g
∴
故R的原子量应在∴10.7~35.7之间,所以R为碱金属钠
两种金属混合物粉末15g,与足量盐酸反应时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氢 气11.2L,符合上述情况的金属化合物是( A ) A、Mg Fe B、Zn Ag C、Fe Zn D、Mg Al
高中解题方法
极值法
极值法是采用极限思维的一种解题技巧。它是将题设构造为问 题的两个极端,然后依据有关化学知识确定所需反应物或生成物 的量值,进行判断分析求得结果。极值法有三个基本思路:①、 是把可逆反应假设成为向或向右进行的完全反应;②、把混合物 假设纯净物;③、把平行反应分别假设单一反应。极值法解题的 优点是将某些复杂的、难以分析清楚的化学问题,假设为极值的 问题,使解题过程简洁,解题思路清晰,把问题化繁为简,由难 变易,从而提高了解题速度。
高中化学计算中的基本解题方法
![高中化学计算中的基本解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90ed7a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a.png)
(实际差量)
由此可知共消耗15 mL气体;还剩余1 mL气体, 假设剩余的气体全部是NO,则VNO∶V(NH3) =(9 mL+1 mL)∶6 mL=5∶3,假设剩余的 气体全部是NH3,则V(NO)∶V(NH3)=9 mL∶(6 mL+1 mL)=9∶7,但因该反应是可 逆反应,剩余气体实际上是NO NH3的混合气 体,故V(NO)∶V(NH3)介于5∶3与9∶7之间, 对照所给的数据知3∶2与4∶3在此区间内
mol×12 g·mol-1=4.2 g。
▪ 答案 B
2.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 的纯度;现将w1 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 g, 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
A.84w321-w513w1 C.73w321-w412w1
B.84w311w-1w2 D.115w321-w81 4w1
练习
1.在含有 a g HNO3 的稀硝酸中,加入 b g 铁粉充分反应,铁
全部溶解并生成 NO,有a4 g HNO3 被还原,则 a∶b 不可能
为
( )。
A.2∶1
B.3∶1
C.4∶1
D.9∶2
解析 Fe 与 HNO3 反应时,根据铁的用量不同,反应可分 为两种极端情况。 (1)若 Fe 过量,发生反应:3Fe+8HNO3(稀)=== 3Fe(NO3)2+2NO↑+4H2O 则有5b6∶6a3=3∶8,解得:ab=31 此为 a∶b 的最小值。
2准确称取所制备的0 250 0 g CuCl样品置于 一定量的0.5 mol·L-1FeCl3溶液中;待样品完 全溶解后,加水20 mL,用0.100 0 mol·L-1的 Ce(SO4)2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24.60 mL Ce(SO4)2溶液 有关化学反应为 Fe3++CuCl===Fe2++Cu2++Cl-
江西2022年高考技巧解题-化学
![江西2022年高考技巧解题-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2b230318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79.png)
江西2022年高考技巧解题-化学一、选择题常用的一些解法:1、直选法:依照题意,直截了当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常用于较简单的选择题,只有十足把握才能确定答案。
例1、钢铁的吸氧腐蚀,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 C )A、2H++2e- = H2B、Fe2++2e- = FeC、2H2O+O2+4e- = 4OH-D、Fe3++e- = Fe2+2、排除法:逐一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缩小正确答案的范畴,逐步靠近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适用于非运算型选择题,专门是一至两个正确选项的题目。
用此方法的关键是分析问题要全面,则成功率高。
例2、某溶液含有较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
若用该溶液制芒硝,可供选择的操作有:①加适量H2SO4②加Na③结晶④加过量NaOH⑤加强热脱结晶水⑥过滤。
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B )A、②⑥③B、④⑥①③C、④⑥③⑤D、②⑥①③⑤[解析]芒硝的化学式为Na2SO4·10H2O,分析C、D选项,有⑤加强热脱结晶水,不符合题意,排除;分析A、B,②⑥,④⑥均可,由于加碱过量后Fe3+才能除净,则Na2SO4中的NaOH 需加H2SO4中和掉,选B,另外除杂、分离时一样不加Na。
3、代入法:将题目中抽象的信息转换为符合题目的具体条件或直观图象、其它直观符号。
例3、短周期元素X 和Y,可组成XY2型化合物。
当X的原子序数为m时,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为( C )A、m+1B、m+2C、m+3D、m-8[解析]依照化学式XY2,可推断出两种化合价情形X +2价Y -1价①X Y2X可能为4Be、12Mg Y可能为9F、17ClX +4价Y -2价②X Y2X可能为6C、7N、14Si、16S Y可能为8O、16S对比X、Y的原子序数,可知选C4、推理法:将题目中的某些重要信息单独抽出来进行分析和演绎推理,使这些信息变为简单明了的解题条件。
例4、在一个6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X(g)和2LY(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 (g)+3Y(g)2Q(g)+nR(g)达平稳后,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先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反应方程式n值为( D )A、3B、4C、5D、6[解析]不分析题意,直截了当运用数据运算,本题将耗费大量的时刻,但分析平稳移动不难看出:X浓度降低,平稳向右移动,现在压强增大,则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多的反应,即:2+n>3+4分析4个选项,n只能取6,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解题技巧-极限法极限判断是指从事物的极端上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该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了事物发展的最大(或最小)程度以及事物发生的范围。
例1 :在120℃时分别进行如下四个反应:A.2H2S+O2=2H2O+2S B.2H2S+3O2=2H2O+2SO2C.C2H4+3O2=2H2O+2CO2 D.C4H8+6O2=4H2O+4CO2(l)若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总压强(P)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P前=P后的是(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2)若反应在压强恒定容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和气体体积(V)分别符合关系式d前>d后和V前<V后的是;符合d前>d后和V前>V后的是(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方法:从反应物全部变成生成物来作极限判断。
解析:(1)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四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除硫单质外均为气体,总结:解本题还应用了物理学中气态方程和化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
这是一道物理和化学学科间综合试题,体现了当今的命题方向。
例2 :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mg溶于水后,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300mg,则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A.氯化钠B.氯化铝 C.氯化钾D.氯化钙方法:采用极值法或平均分子量法。
解析:[解法一]:(极值法)假设95mg全为MgCl2,无杂质,则有:MgCl2 ~ 2AgCl95mg 2×143.5mg生成沉淀为287mg,所以假设95mg全部为杂质时,产生的AgCl沉淀应大于300mg。
总结:极值法和平均分子量法本质上是相同的,目的都是求出杂质相对分子量的区间值,或者杂质中金属元素的原子量的区间值,再逐一与选项比较,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 :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A、B和C均为4.0mol、D为6.5 mol、F为2.0 mol,设E 为x mol.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请填写以下空白:(1)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 (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 .(2)若x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反应达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 (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其理由是:。
方法:解答该题时,首先要考虑两侧都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必须相等,然后要从完全反应的角度去考虑极大值,因是可逆反应,所以又应小于极大值。
至于第(3)问,应从两平衡体系的相互关系去分析,即两体系温度始终相同。
解析:(1)已知左侧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12.0 mol,因此右侧达到平衡时的总物质的量应为12.0 mol。
现x = 4.5, 则右侧起始时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4.5 + 6.5 + 2.0 =13。
反应在起始时必须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才能使物质的量变成12mol。
确定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多少,可通过两种方法求解。
方法一:假定加入的x molE完全转化时,则D余(6.5 — x/2)mol,F共有(2.0 + x)mol,由(6.5 — x/2) + (2.0 + x) = 12.0 ,解得 x = 7.0。
则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7。
方法二:设达平衡时E的消耗量为2amol。
起始时: 6.5 x 2.0平衡时: 6.5-a x-2a 2.0+2a因左侧反应混和物总的物质的量为12mol,所以达平衡时右侧反应需满足:(2)因为这两种情况是在两个不同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的,平衡状态不同,所以A的物质的量也不同。
总结:压强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在众多的可逆反应分析中经常出现,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既要分析平衡状态,又要分析相互影响,有时还要考虑极限值问题。
例4 :pH = 5和pH = 3的两种盐酸,以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 是()A. 2 B. 3.3 C. 4 D. 8方法:根据端值及平均值分析。
解析:根据平均值原则,端值一﹤平均值﹤端值二,不可能为A,D,而pH是对c(H+)取负对数后得到的值,不是简单地将pH1和pH2相加求算术平均数,所以不可能是C 。
以此答案只能为B。
总结:此题也可根据两强酸等体积混合后巧用pH混 = pH小 + 0.3获得结果。
例5 :取3.5 g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g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
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4 B.40 C.56 D.65方法:采用极限值分析,找出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范围,而后对照选项获得结果。
例6 :在一定条件下,气体A可发生如下反应:2 A(g) B(g)+3 C(g)。
若已知所得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4.25。
则A的式量可能是()A.8.5 B. 16 C. 17 D.34方法:采用极值法分析。
解析:假设A物质没有发生反应,则A的式量为8.5。
如果A全部转化为B和C,则B、C 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为8.5,A的式量为17。
题中反应为可逆反应,故答案为B。
总结:该题利用化学平衡部分的三态进行分析计算也可获得答案,但耗时较多。
例7 :取5.4 g由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组成的混合物,使之与足量水反应,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8 g无水晶体。
通过计算判断此金属为哪一种碱金属。
方法:此题只需用极值法确定R的原子量的取值范围,再对照碱金属的原子量即可判断R 为何种碱金属。
解析:题中的反应有:2R + 2H2O = 2ROH + H2↑,R2O + H2O = 2ROH 。
设5.4 g全部是金属R,R的原子量为x,则R的摩尔质量为 x g / mol。
5.4 / x = 8 /(x +17), x = 35.7设5.4 g全部是R2O,则R的原子量为 y 。
则R的摩尔质量为 y g / mol。
2 ×{ 5.4/(2y + 16)}= 8/(y + 17), y = 10.7因为10.7 ﹤ 23 ﹤ 35.5 ,故R为Na 。
总结:采用极限值,可使该题中的复杂问题得到简化。
例8 :1.40 g含有碱金属(M)及其氧化物(M2O)的混合物,与水反应生成1.79 g碱。
求混合物的成分及其组成。
方法:由于碱金属不确定,可用极端假设法加以讨论。
即讨论1.40 g全部为碱金属及1.40 g全部为碱金属氧化物时生成碱的质量,然后根据平均值规律建立不等式解题。
解得 x=0.498(g)y=0.902(g)总结:本题若用常规法对可能存在的物质作逐一尝试,逐一淘汰求解是很繁难的。
选取极值法进行求解,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9 :在标准状况下H2和Cl2的混合气体a L,经光照后完全反应,所得气体恰好能使b mol 的NaOH完全转化为盐,则a,b的关系不可能是下列的()。
A.b = a/22.4 B.b ﹥a/22.4 C.b ≥a/11.2 D.b﹤a/22.4方法:“气体恰好能使b mol 的NaOH完全转化为盐”是该题的关键之处。
“气体恰好”是指能与NaOH反应的气体能完全与之反应并转化为盐,而不是气体无剩余(可能剩余H2)。
以此可用极限法去分析,即NaOH的最小值为a L全为H2,NaOH的最大值为a L全为Cl2。
解析:若a L全为H2时,耗碱量为0,若a L全为Cl2时耗碱量最大,此时b = a/11.2 。
因此对二者的混合气体而言,耗碱量应介于0 ~ a/11.2之间,故a,b关系不可能的只有C 。
总结:此题在分析时,不仅要考虑极限值,还要考虑题中关键字词。
例10 :某混合物含有KCl、NaCl、Na2CO3,经分析知含Na 31.5%,含氯为27.08%(质量百分含量)。
则该混合物中含Na2CO3为 ( )A. 25% B. 50% C. 80% D.无法确定方法:若假设此混合物由下列三种物质的极端组成,那么判断起来比较简单。
(1)若只由KCl和Na2CO3组成,用含Na%求出Na2CO3的质量(2)若只由NaCl和Na2CO3组成,又用含Cl%量求出Na2CO3的质量(3)若只由KCl和Na2CO3组成,用Cl%量求出Na2CO3的质量混合物中Na2CO3的实际质量应比(1)(2)中值小,比(3)中值大(因KCl比NaCl分子量大)解析:设混合物为100 g:(1)设混合物只由KCl和Na2CO3组成,则用含Na%求出Na2CO3的质量为:100g×31.5%×= 72.6g(2)设混合物只由NaCl和Na2CO3组成,则用含Cl%量求出Na2CO3的质量为100g— 100g×27.08% ×= 55.4g(3)设混合物只由KCl和Na2CO3组成,则用含Cl%求出Na2CO3的质量为:100g— 100g×27.08%× = 43.2g因为 72.6g﹥55.4g﹥50g﹥43.2g故正确答案为(B)总结:对于三种物质,两种数据,如通过列方程求解,因缺少数据而无法求得结果。
此时必须要考虑极限问题,通过分析极限情况而获得正确结果。
例11 :800℃时将1 mol CO和1 mol H2O(蒸气)通入2 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g)+ H2O(g) CO2(g)+H2(g),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内CO2为0.3 mol/L,此时再向容器内通入1 mol水蒸气,并保持温度不变,则达到平衡时CO2物质的量可能为()A.0.9 mol B.0.6 mol C.0.3 mol D.1.2 mol方法:通过找出新平衡时CO2物质的量的范围,再进行估算即可。
解析:由于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因此再向容器内通入1 mol水蒸气时,CO2的物质的量应大于0.6mol,但CO又不可能完全转化为CO2,所以CO2的物质的量应介于0.6 ~ 1 mol之间,故选 A 。
总结:此类试题如果通过计算,则必须要懂得化学平衡常数,而在此条件下,想通过计算获得结果根本不可能,以此只能通过估算获解。
专项训练:1. PCl5在密闭容器中有反应:PCl5(g) PCl3 (g) +Cl2 (g)。
t1︒C时PCl5的分解率为48.567%,t2︒C时分解率为97.034%。
则t2︒C时反应体系的物质的量是t1︒C时反应体系的多少倍()A.0.4 B. 1.3 C. 1.6 D. 1.92.800︒C时,将1molCO和1molH2O(g)通入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g)+H2O(g) CO2(g)+H2(g)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内CO2为0.3 mol/L,此时再向容器内通入1mol H2O(g),并保持温度不变,则达到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A.0.3mol B. 0.6mol C. 0.9mol D. 1.2mol3.由第二主族元素R的单质及其相应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12g,在此混合物中加足量水,完全反应后,蒸干,得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