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流派简述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西方翻译流派

西方翻译流派

西方翻译流派: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西塞罗首次提出解释员式翻译,演说家式翻译=直译,意译自西塞罗以来,翻译开始看作文艺创作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贺拉斯翻译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创作新词或引进外来语第一部标准拉丁文《圣经》哲罗姆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文艺学派翻译是一门艺术德莱顿翻译三类:逐字翻译,意译,拟作《论翻译的原则》西方翻译理论第一部专著泰特勒译作英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翻译三原作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翻译三分法:语内语际,符际布拉格学派雅各布森《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创始人)对等观念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语义翻译逐字翻译原文,原作者伦敦学派(作者)直译客观,准确,过译忠实翻译重内容轻效果,纽马克归化交际效果交际翻译意译主观,译入语,欠译(读者)地道翻译译入文化语言学派重效果轻内容翻译的科学翻译即交际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交际理论奈达翻译过程:分析--转换--重组--检验翻译是交际活动思想概括翻译主要是意译为了意译,须改变语言形式赖斯(创始人)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性法则德国功能学派弗米尔目的论翻译行为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创始人《研究翻译的名与实》早期霍姆斯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翻译研究学派定义:将翻译理论概念置于更大的文学,社会和多元系统学派和文化框架之中考察,引进文学符号。

佐哈尔:创立术语多元体系描写学派图里:翻译规范(译语文化规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勒弗维尔:翻译-重写重写—操纵文化转向文化学派巴斯奈特:翻译等值女权主义翻译理论:谢莉西蒙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翻译观阐释学派代表《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斯坦纳理解即翻译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突出译者中心解构学派。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一、美国翻译培训派1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2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3庞德:细节翻译理论、4威尔:翻译的矛盾;二、翻译科学派1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2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3威尔斯:翻译的科学、4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三、早期翻译研究派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2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3霍姆斯4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四、多元体系派1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2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3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4图里:目标系统;五、解构主义派:1福科:解构原文、2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3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4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5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1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3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4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5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6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7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8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9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 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Company Logo
(二)操纵学派

Lefevere调查了造成改写的历史动因并且 指出:“一切改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 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因而,意识 形态和诗学是造成改写的两个核心因素。 Lefevere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个社会 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形态,它决定了社会 应该是什么样子或可以允许成为什么样 子”(The dominant concept of what society should be, or can be allowed to be) (Hermans,1999: 126)
Company Logo
(一)多元系统

1978年,Even-Zohar在对希伯莱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发 现:美学因素并不能解释文学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问 题,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一系列因素起作用。根据研究 他提出了多元系统论,该理论以俄国形式主义为基础,把 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如语言、文学、政治、经济、意识形态 等都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 统,而是一个包容多个子系统的关系网络。这些系统各有 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 运作。但是各个系统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并不平等,“它 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它们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整体 内的各个系统会不断发生变化:处于中心的系统可能被驱 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Company Logo
文化学派

一方面,译入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的主题、 翻译的策略转换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进入译入语文化系统的翻译作品也不 是被动无为的,相反,它会对该文化系统的建立、 发展和创新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翻译 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学者 们将隐藏在翻译现象背后诸如权力话语、意识形 态、翻译文学地位以及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纳入 到文化转向的研究范式中,展开了多方位、多层 次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加深了对翻译现象的本质认识,可以说是 “翻译 研究领域的一次真正突破”。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概述一、受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影响的结构主义翻译观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仰视原文及其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原,把再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本亚明韦努蒂三、解构主义思潮出现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

1、对结构主义和解释—接受理论的批判。

2、将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形成了解构主义的翻译流派:1)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2)原文意义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3)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4)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3、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

“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达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1、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

1)解构哲学的目标,就是要拆除“结构主义”所认为的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2)解构的方式是用“意义链”(a chain ofsignification)去取代“结构”,从而避免结构的先验同一性。

3)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性整体性是建立在“在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这种关于“在场”的信念是限制人们理解世界的具体知识。

2、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

1)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本质上认定某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优于另外一些方法,这使得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建立在一正一反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衍生的。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
科学派
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关注翻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该流派强调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吴立言、邱立本、孙振威、韦沛然等。

他们在研究中文翻译理论方面,采取了基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方法,强调翻译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和译文语言本质的准确理解基础上。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翻译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他们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等。

此外,他们还注重研究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句法结构分析、语义转换、文化背景的考虑等。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文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翻译教学和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还促进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总之,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特点。

他们的研究对中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6
当前您正浏览第六页,共六十一页。
3、哲罗姆(Jerome) • 第一部“标准”拉丁语《圣经》的翻译,并提出了翻译
理论和切实可行的翻译原则: • 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提出“文学用意译,
圣经用
4、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 )
3、赖斯的理论总体上是建立在对等理论之上,其实质指的是译文 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1
当前您正浏览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一页。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二、弗米尔(Vermeer):目的论 skopos theory
1、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性法则。
2、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翻译行为”概念。
3、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 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11
当前您正浏览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一、主要翻译论点:
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二、雅各布森(Roman Jokobson 1896-1982)
1、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为该派开山之作。
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 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
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13
当前您正浏览第十三页,共六十一页。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 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 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 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12 第二编 当代西方译论 1西方翻译学流派

12 第二编  当代西方译论 1西方翻译学流派

我们介绍11个学派:
▪ 1。 语言学派 ▪ 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兴起于5、
60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 对语言结构所做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 和译语之间在词法和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 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主要代表人 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早年的 奈达(Eugene A. Nida)和德国的威尔斯 (Wolfram Wilss).
本,相信某种“深层结构”一定存在在源本里;其二、 如果说文艺学派过于强调翻译中的“创 造性”从而造
成了译本的不确定性,则语言学派总相信存在着一个确 定不变的内核,翻译家 和评论家只要努力一定能够找
到.这就把翻译变成了一种理想主义;其三,如果说文 艺学派实际上没有什么理论,那现在语言学派提出的理 论也未免过于单调,说到底不过是个等值理理论,包括 Catford也是如此.只不过Nida从传教士的角度出发, 强调上帝的意思一定要正确无误地传达给说各种语言的 信徒,因而强调效果,提出了个“动态对等”或“等效 翻译”原理,而Catford更强调功能对等。Wilss的“受 者等值”(Reception Equivalence)与二者其实也差不多
translation studies.
▪ 继Holmes之后,1978年, Andre Lefevere建议学术 界将Translation Studies 作为翻译学科的正式名称 (Lefevere 1978)。1980年,Susan Bassnett 出版了第 一本以‘翻译学’为名的学术著作。Gideon Toury早在 1981年就已采用这一名称,1989年更把他和Jose Lambert创刊主编的专业学术杂志《Target》的副标题 定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从 此,这一名称基本上为学术界所接受。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4、文本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讲解]西方翻译思想流派1

[讲解]西方翻译思想流派1

一、贺拉斯的翻译模式贺拉斯(公元前65-8),著名的诗人和批评家,使之名垂千古的是他写给皮索父子二人的诗体书信,其中有长达二分之一的内容都与戏剧的创作有关,这就是被百年后的罗马修辞学、演说学家昆体良称为的《诗艺》。

对翻译的译论散见于这篇名著。

贺拉斯主张活译,其观点集中的表现为“忠实的翻译”这一概念上。

然而贺氏的“忠实的翻译”,其对象并非文本,而是“顾客”,这些顾客是贺拉斯时代的顾客。

“一个忠实的笔译者/口译者”是为人所信任的,他按时完成任务,让双方都能满意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口译者的他要在委托人之间,用两种语言来协商;如果是笔译者的话,他要在顾客和两种语言间来协商。

协商是关键所在,它反对传统的对等的忠实”,也就是说,要想做成生意的话,笔译者和口译者有时得不太忠实地翻译才能避免谈判失败。

贺拉斯提出要灵活地翻译,并着重指出要忠于“顾客”,顾客是翻译的终极指南。

贺拉斯翻译模式中的“顾客”其实就是后来所谓的“语境”,“忠实地为顾客翻译”为后人发展成为“根据语境来翻译”的翻译原则。

事实证明:协商在“贺拉斯模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传统的“忠实性”的对等翻译是相悖的。

“贺拉斯模式”没有宗教文本,但是它却具有当时占有特权地位的拉丁语言的特征。

这便意味着“协商”具有向拉丁语倾斜的倾向,而并非达到绝对的平等。

而在今天则是英语“把其它语言,尤其是第三世界语言,翻译成英语时,译者不可避免地会偏向英语,所有的外国的、异域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被标准化了。

也就是说,翻译中特权语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先进思想、高级技术、尖端医疗教育手段向次发达地区的传播;但它不利于保护特殊民族文化,特殊的民族语言文化可能被同化,甚至泯灭在拉丁语/英语的标准文化中。

贺拉斯的这一观点后来遭到施莱尔马赫的反对。

然而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技巧,而且某些文本主要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

因此,译者在其翻译作品中通过“协商”建立起来的沟通不仅需要体现在文本翻译中,而且还需要体现直接吸纳其文化。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时代”。

人们围绕“字对字”和“意义对意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核心是“信”、“神”、“真”典型代表包括约翰·德莱顿、泰勒等人,而巴纳德、施泰纳等人则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双语学派
9 Jacobson(1959)提出了意义对等的问题,在接下来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用转换语法模式,并使用“科学”(奈达语言)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时的意义处理。

奈达的形式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对等原则都以读者为中心。

纽马克相信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非常重视翻译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与此同时,翻译就像女性文本和文学一样,总是“颠覆”和“解构”原作(男性文学)
一些翻译理论家把翻译比作作文研究中的“戏仿”(parody)作为“应用和滥用”传统文学规则和惯例的一种解构方法,解构普遍真理或“正统文化的地位”(Hacienne)同样,翻译也是对原文的戏仿。

一方面,翻译应该忠实地模仿原文,另一方面,它又含蓄地背离原文,颠覆或解构原文。

亚文化倾向的最大特点是质疑“普遍概念”和”权威”,肯定翻译中的“差异、异质性和原创性”。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 许多人就乔姆斯基对人脑结构及其如何“获得”语言的看法从哲学上 提出了反对意见,批评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结构的证据并不是以实际存 在的语言(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实际如何使用语言)为根据的,而是基 于那些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找到的句子。 •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学理论着眼于理想的说话者——听话者。他精通这种语言而 且不受与语法无关的种种条件的影响,如记忆限度、注意分散、兴趣 转移和实际运用语言时所犯的错误。 (Chomsky,1965:3—4)
他不仅必须知道信息包含的明白的内容,而且还必须了解意义的细微 差别、字词的情感价值以及决定信息的“风格与感受”的文体特色……换 言之,除了需要具有翻译过程所涉及到的两种或更多种语言的知识外,翻 译者还必须对相关主题有全面的了解。(Nida,1964:150—151)
• 奈达的理论前提是原文的信息不仅可以被确定,而且也可以被翻译,从 而使译文接受者产生与原文接受者同样的接受效果。他的翻译理论强调 的不是形式等同(formal correspondence),而是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不是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而是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不是语言传递的“内容(what) ”,而是进行传递的“方式(how)”。译文读者所产生的反应应当与 原文读者的反应“基本相似(essentially like)”;否则,就要对译文 加以适当变化以取得同样的反应(Nida and Taber,1969:202)。只要 译文能以与原文同样的方式起作用,译者就有权对原文中的话语、字词 及隐喻等进行修改。
这样的过程在理论上与实践中都更加有效,1)先把原文转化成结构上 最简单、语义上最明白的核心句;2)再将意义在结构简单的层面上从原语 转换到接受语;3)然后生成接受语中文体上的和语义上的对等表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03
西蒙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 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因此 ,她主张在翻译中要考虑文化、政治 和社会背景,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差 异和共性。同时,她还倡导一种“文 化间性”的翻译策略,即尊重不同文 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并通过翻译 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07
总结与展望
各流派之间的比较与融合
05
解构主义学派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学派概述
01
解构主义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后结构主义的 重要组成部分。
02
该学派主张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揭示文本内在的 复杂性和矛盾性。
03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翻译 是一种创造性的重写过程。
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主要观点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 是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到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 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研究方法
文化学派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关注翻译作品在 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和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文 化因素。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
理论框架
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认为翻 译是一种文化改写行为,受 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1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 翻译观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德里达认为,翻译是一种“延异”(différance)的过程,即语言在 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和变化。
03
他主张打破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二元对立,强调译文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04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 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发展。

西方翻译流派

西方翻译流派

西方翻译流派: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西塞罗首次提出解释员式翻译,演说家式翻译=直译,意译自西塞罗以来,翻译开始看作文艺创作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贺拉斯翻译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创作新词或引进外来语第一部标准拉丁文《圣经》哲罗姆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文艺学派翻译是一门艺术德莱顿翻译三类:逐字翻译,意译,拟作《论翻译的原则》西方翻译理论第一部专著泰特勒译作英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翻译三原作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翻译三分法:语内语际,符际布拉格学派雅各布森《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创始人)对等观念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语义翻译逐字翻译原文,原作者伦敦学派(作者)直译客观,准确,过译忠实翻译重内容轻效果,纽马克归化交际效果交际翻译意译主观,译入语,欠译(读者)地道翻译译入文化语言学派重效果轻内容翻译的科学翻译即交际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交际理论奈达翻译过程:分析--转换--重组--检验翻译是交际活动思想概括翻译主要是意译为了意译,须改变语言形式赖斯(创始人)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性法则德国功能学派弗米尔目的论翻译行为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创始人《研究翻译的名与实》早期霍姆斯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翻译研究学派定义:将翻译理论概念置于更大的文学,社会和多元系统学派和文化框架之中考察,引进文学符号。

佐哈尔:创立术语多元体系描写学派图里:翻译规范(译语文化规范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勒弗维尔:翻译-重写重写—操纵文化转向文化学派巴斯奈特:翻译等值女权主义翻译理论:谢莉西蒙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翻译是帝国的殖民工具翻译观阐释学派代表《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斯坦纳理解即翻译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突出译者中心解构学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at is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field of study devoted to describing, analyzing and theorizing the processes, contexts and products of the act for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roles of the ) agents involved. --------Williams&Chesterman,2002.
Dryden and Pope: close reading of the original to note the details of style and manner whilst endeavoring to keep alive the fire of the poem.
18th cen.:Tytler Romanticism, postromanticism, the Victorians, archaizing, 20th Cen.
Bible Translation AD384----17th century: a persecution of bible translators Saint Jerome contentious version of New
testament: AD.384 Wycliffite Bible: The first Complete version Lollards 1380-1384 Dominion by grace Comments: aim at intelligible, idiomatic version William Tyndale’s New Testament from Greek:1525 intended to offer as clear a version as possible to the layman Public burning of his version burned at the stake in 1536 16th century, Renaissance Bible translators: fluidity and intelligibility: Vernacular glosses
( 林克难)
Other Way of Classification:
George Steiner: 1. Cicero,Horace----1791,Tytler,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immediate empirical focus; 2. ------1946,Publication of Larbaud’s sous L’invocation de Saint Jerome: a vocabulary and methodology of approaching period; 3. 1940s,the first papers on machine translation------today: the introduction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in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4. Early 1960s------today:a reversion to hermeneutic, almost metaphysical inquiries into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teiner(1975/1990), P236
Ezra Pound: Imagist translation-----Precise rendering of details, of individual words, and of single or even fragmented images. Theory of Luminous details Gentzler(2001:15)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other Way of Classification:
Susan Bassnett: 1. History of translation: a component part of literary history; 2. Translation in the TL culture; 3.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4. Translation and poetics ------ Bassnett(1980/2004) ,P 1617
R1
R S R S M2 R2
A
Source Language
B
Receptor Language
3.Near-Kernal sentences in English:
back-transformation
E.G. The will of god: god wills
You draggeate now, the moss is grown, the different mosses, Too deep to clear them away!
2. Scientific or linguistic approach: Outdated?
1. 2. 3. 4. 5.
Schools and Their Leading Theorists
1.Empirical Approach
---Bassnett(1980/2004) chapter
II
Equivalence-orientated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古罗马时期 Cicero: If I render word for word, the result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studies
empirical (pre-linguistic) (macroscopic) 1957,Chomsky Scientific Studies Syntactic approach (microscopic) Semantic approach (linguistic) Pragmatic approach Cultural turn in 1980s Descriptive studies discourse analysis (macroscopic) Cognitive psychology (post- linguistic) Cultural studies
Jin Ti and Eugene Nida: On Translation 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1984. 谭载喜,《奈达论翻译》,《新编奈达论翻译》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马会娟,
1.Difinition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 ------Nida and Taber,1969
Placing Translation in a Historical Framework
---Translation Study: A Brief Survey On western schools
西方翻译流派简述(欧美)
Discussions Preface
翻译研究的市场与学术空间 即将深入的西方译论研究为中国译学建设 提供方法论与研究范式(paradigm)
Horace: ---nor should you try to render your
original word for word like a slavish translator
Saint Jerome had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Comments: distinction between word for word and sense for sense translation
will sound uncouth,and if compelled by necessity I alter anything in the order or wording, I shall seem to have departed from the function of a translator.
Early Theorists: French Humanist Dolet
Five principles for translators Stress understanding the SL text as a primary requisite
The renaissance:
2.Dynamic equivale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aders’ Response------a new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traditional and new way to judge translations
S
M1
What is Translation Studies?
1972,哥本哈根,文学与翻译论坛 Holmes: 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2005, 上外,翻译学博士开始招生 美国翻译研究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