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节日:封龙节(中国传统节日)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风俗
丽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便是畲族。
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其传统风俗独特而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畲族人民的传统风俗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三月三”节。
这个节日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节日里,畲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服装,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便是舞龙舞狮和划龙舟。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展示畲族人民的文化底蕴,也能够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团结精神。
除了“三月三”节,畲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比如说,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畲族人民会举行“祭祖节”。
这个节日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畲族人民对祖先的一种敬仰和纪念。
在这个节日里,畲族人民会在祖先的墓前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除了节日和习俗,畲族人民的传统风俗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
比如说,畲族人民的传统服装就非常独特。
畲族人民的服装以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线条流畅为特点,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此外,畲族人民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非常有特色。
畲族人民的音乐和舞蹈以欢快、热情、富有节奏感为特点,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畲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畲族人民的传统风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畲族人民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
观看畲族博物馆观后感
观看畲族博物馆观后感
畲族博物馆作为中华民族园五十六个民族博物馆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价值,博物馆的室内外陈列均按畲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还原,馆中展览内容及物品皆真实详尽地展现了畲族的历史文化。
我们一踏入馆内便被馆内畲族人民的风情习俗所吸引,参观之后对畲族的民族特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畲族人民不仅拥有山歌、舞蹈、婚嫁、祭祀等风俗,还拥有“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等传统节日。
其中,畲乡三月三、畲族婚俗、畲族彩带、畲族服饰、畲族银饰制作技艺等项目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不仅代表着畲族人民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族信仰,还为畲乡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也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振兴方向。
通过学习博物馆内的风俗视频和文字介绍,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畲族人民的生活之中,见到了他们在日常中辛劳勤恳、在节日里欢歌载舞的模样,被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情所深深打动。
畲族
§名称由来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 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 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 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史书对畲族 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 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经过商议,改“畲”为“畲”(取“人一一小田” 的“畲”为族称,意为新中国每个族人都拥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 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歌舞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 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 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 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 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 普及率较高,畲民常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 歌传知,以歌传情;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 寓意深刻,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 上口易学易记。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 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凤冠的头饰,汉族称笄,各地畲 族的笄,也不尽相同,福安珍藏的这 款凤冠,为民国制造,重350克,制作 精良,工艺繁杂。主要用白银、毛竹、 笋壳及棉布制成。上部顶端正中央饰 着银质照妖镜,内有直尺、剪刀、屏 风、镜子;用浮雕或阴刻工艺在整个 银饰上雕刻有:太阳、星星、龙、弥 勒佛、张果老、铁拐李、蝴蝶、镂空 银蝙蝠、梅花、及不规则的如意花纹 和小篆寿字;
把竹杆或木头两头削尖,用以挑柴草、农产 品。表演时,参加者腰佩刀鞘(俗称割吊), 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且敲且舞。以柴 刀击枪担、刀鞘,以刀柄、枪担撞地,清脆 悦耳,节奏分明,整齐中富于变化。
畲族风俗文化
历史文化:增城正果镇畲族村,是广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广州地区最大的畲民聚居村落。
正果畲族村由吓水、通坑、榕树窿三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共300多人。
他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不仅有着崇山峻岭,也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正果畲族村有本族姓氏三个,分别是盘、雷、来。
他们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
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村民多从事山区农业,同时从事一些传统天然加工产品,如蜂蜜、米酒,畲族村酿造的米酒格外香醇,令人赞不绝口。
据《增城县志》记载,畲族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聚居于县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族人常居深山大岭中,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根据该村保存的族谱及千年的族图来看,畲族先祖在漫长的迁徙路上已经走得相当久远。
关于畲族的来源传说,村党支部书记来锦新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人身狗头,称为龙犬,当时高辛帝与邻国(番王)处于战争中,辛帝无法获胜,于是公榜三日昭示谁能杀死番王便可迎娶三个公主之一。
畲族祖先看到公示后掀榜过海刺杀番王,祖先用其智慧刺杀番王成功。
高辛帝见到龙犬是一只狗便想悔婚,龙犬突然用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日七夜便可成人。
”龙犬入钟6日,公主怕其饿死,打开金钟察看,见其身已成人形但头未成人形,龙犬只得带着人身狗头与公主完婚,婚后育有三男一女,是为畲族祖先。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
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
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中国民族民俗 第八章 畲族
畲族服饰
男左女右
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 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 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 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 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 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 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 或红色绒线。
狗头冠
是畲族妇女的一种独特装束,其形式因地域或姓氏的不同而略 有差异,但主要结构完全相同,因像狗形,故有狗头、狗身、 狗尾三部分,传说“狗头冠”是对其祖先的纪念。
畲族婚俗
迎亲路上赤娘要为难赤郎
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其俗闽南地区、客家地区、粤人地区都很盛行,其要点是“每至 大寒前后,携锄执篓,齐诣坟头,自行开视,如骨少好,则仍安原所, 否则检骨瓦婴,挑往他处。明岁此时,又再开看,’(明、黎愧曾《托 素斋文集》)因为重在检骨再葬,所以“有数十年不葬者”。“始葬者 不必择地,侯五、六年或七、八年后,乃发扩启棺,检取骸骨贮之罐中 而改葬焉。”
畲族概况
人口与分布 人口70.96万,散 居在我国东南部 福建、浙江、广 西、广东、安徽 五省,94%分布 在前两省。她们 自称“山哈”, 即居住在山里的 客户。
畲意为刀耕火种。
族称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 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 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 “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 “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饮食
· 以番薯丝为主食,极少吃米饭。景宁畲村有这样一种习惯: 白米饭以招待客人,半米半番薯丝供老人小孩吃,绝大部分的 番薯丝饭给年轻人吃。 · 畲民嗜酒,酒分为米酒和麦酒两类。盛产茶叶,凤凰茶中的乌 龙茶产于畲族居住的石古平村,是全国名茶之一。素有“中国 奇茶”之称。
畲族节日:畲族节庆(中国传统节日)
畲族节日:畲族节庆(中国传统节日)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但也有本民族特有的“招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等民族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春节,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节日里家家贴红,人人着新衣,到处鞭炮声,相互串门道喜,备办三牲厚礼祭祖。
畲民十分重视过春节,从农历十月开始,就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粳米、灰碱水做年糕(糍粑)。
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
节日里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和打秋千等文娱活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十五过了元宵节,春节的活动乃告结束。
招兵节招兵节,是广东凤凰山区畲族传统的节日。
一般在农历大雪后至冬至前择吉日举行,节期活动一般为三天三夜。
节日里在公厅搭一高木台,设神坛,摆香火炉,上饰有各种兵马的令旗,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家家户户备办供品,要请宾客。
村里神坛前悬挂祖图,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
由本民族师公敲打道具,翩翩起舞,口中念念有祠,吹牛角,一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常。
举行“招兵节”旨在恭请三奶娘娘驱邪除恶,扶正压邪,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使畲族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会亲节二月二日会亲节,是福建鼎县畲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
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节日里,浙南、闽东的畲族男女。
从四面八方云集在双华乡,访亲友,叙家常,互致问候。
在乡文化馆前搭起彩楼,四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挤得水泄不通,一场灰谐有趣的赛歌会就在这里举行。
入夜,山谷里家家灯火辉煌,处处歌声嘹亮,锣鼓声响彻云霄,鞭炮声震谷山鸣。
当发出提灯游村的信炮时,只见一队队人们手提鱼灯、兔灯、鸡灯、猪灯、寿桃灯、莲花灯、丰收灯、孔雀灯等,形成一条金色长龙,鱼贯穿行在各个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
畲山,“二月二”之夜在沸腾中。
居住在福鼎境内的畲族同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到鼓楼山上举行庙会。
畲族的婚礼节日习俗和饮食特点
畲族的婚礼节日习俗和饮食特点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
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
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
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
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
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
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
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家独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间称牯角;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
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客家饮食文化所受畲族文化的影响也很广泛而深刻。
先从饮食的原料说起,客家人很重视的棱米,就是从畲族学来的。
杨澜《临汀汇考》卷4物产考》载:“汀人……又有棱米,又名畲米。
畲客开山种树,掘烧乱草,乘土暖种之,分粘木粘二种,四月种,九月收。
畲族布依族仫佬族各族习俗
畲族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
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流传十分有趣、别具有一格的体育活动。
尤其是练拳习武之风盛行,经千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
解放前,畲族群众习武是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解放后则是为了强身健体、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生活。
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
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
拳术十分普及,作为拳术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
布依族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
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
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
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大年(春节)、端阳节、中秋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外,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牛王节”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
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个别地方有"撒秧粑节","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二十七"和"三月三",也过汉族节日。
畲族
畲族婚俗
畲族婚俗
丧葬习俗
社交习俗
到畲家做客,主人首先会拿凳子 给客人坐,然后泡茶、敬烟,再 拿出花生或炒黄豆招待客人。然 后客人被贸然拒绝,主人会认为 来者不是真正的朋友。另外,饭 后,主人还会给客人端来漱口水 和洗脸水。
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日
畲族也过春节。过春 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 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 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 (粘粘)甜。初一早上, 全家叩拜“盘古祖先”, 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 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 送贺礼。青年男女则走 乡串寨,以歌传情,互 叙友情
畲族人民历来重视
体育活动,体育活动 的项目也很多,有武 术、登山、“打尺 寸”、“操石磉”、 骑“海马”、竹林竞 技等。畲族武术以畲 拳最著名,棍术次之。 畲拳乃畲族独创,已 有300多年的历史。 创编者名叫雷乌龙, 人闪尊称为“乌龙 公”。畲拳的主要动 作有冲、扭、顶、 搁 、削、托、拨、 踢、扫、跳等。畲族 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 大类。棍术种类多, 动作名称复杂多样。 拳术十分普及,作为 拳术的一部分,有令 人叫绝的点穴功夫。 武术精通的老拳师一 般都会点穴术和医术。 但是,畲族武术还需 要进一步地整理、挖 掘。
畲族节日
封龙节
每年农历夏至后“辰”日举行的“封龙节”, 也是畲族传统的节日(福建霞浦县畲族在农 历五月二十日举行,叫“立秋封龙”)。
宗教信仰
畲族悠久的酿酒文化
畲族喜爱的饮料有“米酒”和“麦酒”。“米 酒”由糯米酿造而成,醇香可口;“麦酒”由 小麦酿成的,口味比较清淡。每逢喜庆佳节、 红白喜事、盖房等都要请客喝酒。
畲族饮食
畲族地处山区,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过去,畲民普遍以 番薯丝(也叫地瓜米、番薯米)掺米做饭,俗称“番薯丝饭”, 或煮成稀饭。用番薯加工成的粉条一般当做点心待客。现在畲 族地区普遍以大米作为主粮,较有特色的是“香竹饭”(也叫 竹筒饭)。
上杭风土人情
木偶戏传入白砂后,逐渐在本县各乡流传和发展。至清光绪(187 5—1908)年间,全县的木偶戏班已发展到120多个,木偶戏从业人 员达数百人。据1983年召开的“木偶戏老艺人座谈会”上所追记的(可 知班名或班主)戏班有90个。至建国初期,尚有56个戏班保持活动。 上杭木偶戏不但在本县流传,还逐渐流传至龙岩市各县(区)以及闽粤赣 边区乃至浙江、湖南、台湾等省的一些地区。
日日 批云 佛 立 山一 依教 冬 )有 准当 教 上 等些 教协 , 、佛 上 登选 协 杭 地善 徒会 连 唐 佛诞 杭 记为 会 县 修男 筹 城 乾 成日 县 的会 章 佛 年 建信 备 新 符 道( 佛 佛长 程 教 简女 多组 泉 年 日农 教 教。 》 协 月 易自 人, 中 间 (历 的 寺现 和 会 , 庵发 ,召 华 ( 农四 主 庙县 选 ( 在 堂募 受集 山 历月 要 佛 举 简 东 。捐 戒佛 性 九初 佛 处协 产 称 竺 , 男教 海 月八 事 。工 生 县 寺 在 女居 寺 十) 内 作 县 佛 召 紫 及士 住 ) 九、 容 由 佛 协 开 金 削和 持 , 日佛 是 胡 协 ) 上 山 发善 慧 佛 )涅 念 光 第 ; 杭 、 为男 瑛 教 等槃 经 润 一 大 县 马 僧信 法 传 。日 拜 主 届 会 佛 头 者女 师 入 (佛 持理审教 山 举,上 农 。 。 事 议 首 、 人行 到 杭 历 主 目 会 通 次 圆 。讲 上 县 二 要 前 , 过 代 通 此座 杭 境 月 的 , 居 《 表 山 后。 县 内 十 宗 全 士 上 大 、 ,时 组 。 五 教 县 郑 杭 会 双 县有 建 节 经 光 县 , 髻 境皈 佛 成 内 年 1995 7 600
874-879
62
21
1979
畲族节日
后来,由于富家的善举得到回报,从此更加发达。因有此行为,大家也学他们的做法,把初二所扫的垃圾及纸钱灰带到路口倒掉。因而也就有了这些习俗。
大年三十除夕,封井之后,就是祭祖公。据介绍,祭祖公过程中有不为人知的仪式。这是畲族同胞中特有的。
潮州凤凰山畲胞也象潮州人一样,把除夕称为“廿九夜(芒)”或“三十夜”。除夕夜里彻夜不熄灯,就是点着松明子也要点到天亮。他们认为这样有“人丁兴旺”之义。畲胞还要彻夜不睡觉,称为坐夜,也称为“喜歌夜”。整夜的主要活动是由村中老辈教唱畲歌或讲述族中的故事。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
从初六起,开始正常的生产、劳动、工作。家里家务劳动又要像平常一样全部由妇女承担。春节期间,畲族同胞还有对山歌、织彩带,祭图腾(正月初八)、做寿等风俗活动。
除夕夜, 畲族叫三十夜,除全家吃团圆饭外,家家户户在灶前的火塘中、燃烧起一段大而干燥的树根或木头,少要一直煨到大年初一、谓之隔年火种, 是不能让火灭掉。平常人家过年要在火塘里煨火柴头, 烟火不熄,预兆来年大吉,能养一头大肥猪,因而也称为煨年猪。如烧到半夜熄掉、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这种习俗慢慢演变成潮州人的三十夜的灯要点至正月初一的这一习俗。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民族6
二月二: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 节日。节日这一天,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 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从双华 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会亲。 夜幕降临,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昼,歌会进入了 高潮,人们引吭高歌,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三月三:又称“乌饭节”, 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 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 利的节日。畲族英雄雷万兴 领导义军反抗唐王朝,被官 军围困在大山里,粮断援绝, 山里各种植物都已脱叶落果, 唯有一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 枝条上还挂有串串的甜果。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我们还将通过下面几方面来认识这几个民族 民族分布
人口数量
生产方式
语言文字
风俗习惯(饮食、居住、节日等)
佤族
★佤族主要分布:云南省 ★ 人口数量:约为39.7万 ★生产方式: 主要从事农业。
★语言文字: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新创佤文。
★风俗习惯:
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 甩发舞 佤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新米节。
畲族传统节日 封龙节(分龙节)
• 封龙节:每年在农历五月(每年在农历夏至后“辰” 日 )举行, 是畲族人民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娱乐性节日。传说这一天天上玉皇大帝给畲山“封 龙”, 即分配雨水。这一天畲族人民禁用铁器, 禁 挑粪桶, 不事劳动, 穿上节日盛装, 群集预定地点 或登高举行赛歌会。
佤 族 水 族 拉祜族 畲 族 高山族
邮票上的民族
/page/t/W/U/t001002KaWU.html
甩发舞
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 性舞蹈。 甩发舞原甩 发比较单一,大多为前 后甩,近年来已丰富为 多种多样的甩法,有前 后甩、左右甩、转甩、 跪甩等。它潇洒健美, 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 的豪放、爽朗的性格。
畲族节日 畲族封龙节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意义
畲族节日畲族封龙节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意义>南北各地的民间中有一个叫封龙节的节日。
此际多雨,传说是龙分开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
有趣的是,这个节日的内容与日期都不太统一。
地区不同节日内容也有所不同,人们或祈雨、或傩舞、或唱戏拜龙王、或龙舟赛、或演习防火,但是,都与雨水有关。
一起来看看畲族文化吧。
封龙节(也称「分龙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
相传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所以当天畲族人视之为「集福建醮保禾丰收」的最好的祭祀日。
因此,在过去的传统习俗中,每到这个时候,各聚居地的畲族群众都要采取各种形式祷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封龙节」的很多陋习都被摒弃,但盘歌活动却依然延续不断。
不仅如此,过去那种纯祭祀的盘歌内容也逐步延伸到歌唱生活、歌唱爱情,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
一些地方,青年男女也通过这个机会,以歌会友,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有的地方还有意识的通过「封龙节」组织活动,以歌会搭台,传递致富信息,开展经贸活动,使「封龙节」歌会活动融入了新时代的特征。
1986年6月27日,福建省首届“分龙节”歌会在福安富春公园举行,各地畲族歌手踊跃参加,这是畲族历史上空前的盛会,场面十分壮观。
今年6月30日,福安市在林洋畲族村举办了“封龙节”畲族民歌赛会,来自市内和邻县许多畲族村的男女,踊跃前来“斗”歌,独唱、对歌和合唱贯穿始终,《小郎难等得到娘》《有心总会结姻缘》《和你有缘慢慢求》等情歌表达了畲家男女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共产党是英明,民族政策得人心,大族小族都平等,祖国合土大家庭。
祖国合土大家庭,白莲开花满洋兴,山哈(畲民)拥护共产党,千古万年不变心。
树木连根根连藤,山哈与党心连心,树木靠山山养树,山哈靠党正翻身……”《十送红军》《山哈不离共产党》等新创曲目表达了畲家人对党的感激和拥戴之情。
歌会结束后,畲族群众和歌手迟迟不愿离去,他们三五成群,或切磋歌艺,或以歌会友,约定来年再来把歌对。
畲族文化活动
畲族文化活动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畲族文化活动是畲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音乐舞蹈、节日庆典、手工艺制作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介绍畲族文化活动。
一、音乐舞蹈1. 畲族舞蹈畲族舞蹈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畲族舞蹈形式多样,有单人独舞、对子舞、集体大合唱等。
其舞姿优美,动作流畅,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2. 畲乡歌谣畲乡歌谣是畲族人民传统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通常以唱词形式表现出来。
其内容多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历史传说等,歌声悠扬动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二、节日庆典1. 农历正月初一祭祖节农历正月初一祭祖节是畲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畲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坟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同时,还会进行家庭聚餐、舞蹈表演等活动,增强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2. 畲族火把节畲族火把节是畲族传统的盛大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举行。
在这一天,畲族人民会点燃火把、放烟花、放鞭炮等庆祝活动,同时还会进行集体舞蹈、歌唱表演等文化活动。
三、手工艺制作1. 畲绣畲绣是畲族传统手工艺制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而闻名于世。
畲绣采用丝线刺绣技法制作而成,其图案多为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元素。
2. 畲笛畲笛是畲族传统乐器之一,以其悠扬的音色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著称。
畲笛通常由竹子或木头制成,经过精心雕刻和打磨而成,其音色柔和、清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结语畲族文化活动是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通过了解和学习畲族文化活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畲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族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畲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畲族人民所崇尚的节日和风俗也是其文化精髓的体现。
一、畲族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畲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民众喜迎新春,相互拜年,互送年货,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制作花灯、剪纸等活动,同时还会进行舞台表演、赛龙舟、打夹棍等传统体育活动。
据畲族传统习俗,春节过后,人们还会举行祭祖和谢神仪式,旨在感谢祖先和神明的庇佑与保佑。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先人而设立的节日。
畲族人民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陵墓前扫墓,献上鲜花、香烛,擦拭墓碑,还有畲族的独特习惯——烧祭品。
此外,畲族人民还会在清明节期间进行龙船赛、射箭比赛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体现出畲族人民勇敢、坚韧的民族精神。
3.端午节端午节,是畲族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畲族人民也特别重视。
端午节的当天,人们会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戴菖蒲等,融合了汉族和畲族的传统元素。
4.中秋节中秋节是畲族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人们会守月、品月饼,还有夜间碰船、点灯笼、赛龙舟等活动,寓意着祈求平安、祈求好运。
二、畲族传统风俗1.畲族的“千家宴”“千家宴”是畲族的传统风俗之一,宴会的主人会邀请周围的家庭前来品尝佳肴、相互祝福。
在“千家宴”中,畲族人民会穿上盛装,歌舞表演,互相交流,彼此敬酒。
2.畲族的“扛花节”“扛花节”是畲族的特有风俗,活动是在三月初三举行,人们会漫步于盛开的桃花林中,手拿精心制作的花枝,展示畲族传统的文化精神。
同时,还有精彩的表演和招待饮食等,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畲族的“拜青神”“拜青神”是畲族的又一传统风俗节日,也是畲族人民向自然祈祷、祈求好运的方式之一。
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会在当地的青神祠庙前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神明的庇佑与保佑。
在祭祀仪式结束后,畲族人民还会举行歌舞表演、龙船赛等传统文艺活动,旨在祈求好运和好收成。
泰顺传统文化(泰顺非遗文化)
泰顺传统文化(泰顺非遗文化)今天给各位分享泰顺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泰顺非遗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去浙南边陲的山城,可以体验到哪些特色民俗风情?2、浙江泰顺春节期间举办“百家宴”的传统习俗已延续了上百年。
回答问题。
小题1:随着“百家宴”的声名远播,3、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4、中国十大传统文化民间艺术5、霞浦的传统文化有哪些6、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措施去浙南边陲的山城,可以体验到哪些特色民俗风情?“民间民俗·多彩浙江2020泰顺六月六文化旅游节”在温州泰顺筱村举行。
每年的这个日子便有来很多游客前往泰顺,庆祝“六月六”禳神节特色民俗活动。
“六月六”禳神节,是泰顺县独具特色的地方习俗活动。
始于唐末,是泰顺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在浙南传统民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活动开幕仪式在北坑村举行,记忆深刻的是禳神鼓表演,气场十足,鼓声阵阵,如雷贯耳。
整个民俗活动中,我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便是泰顺木偶戏!记得小时候,只要一听有木偶戏,就会让奶奶带着我一起去看,台下观众座无虚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童叟都是看得津津有味。
那木偶在老艺人的操控下,活灵活现的。
不得不让我赞叹的便是那制作精美的人偶造型了,细致的雕工,超高的粉彩工艺,或华丽或朴实的造型,都是独具匠心!泰顺木偶戏于2011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值得骄傲!除了木偶戏,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便是“福宴”了。
乡亲邻居都会来褔宴帮忙,烧制出一道道美味的佳肴,一起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不得不说,这也是个有利于加深亲情,维系邻里情感的民俗活动。
活动期间,可见那乡土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来来往往,只为记录下这值得纪念且有意义的传统文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了解喜爱这些传统活动。
据记载,筱村的“六月六”节日的发源时间则早于元代,是“六月六”禳神节具代表性的发祥地,已被列为第二批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畲族有什么节日习俗
畲族有什么节日习俗畲族有什么节日习俗在我国东南部崇山峻岭中生活着一个古老纯朴的少数民族——畲族。
那么,畲族有什么节日习俗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畲族的春节年节,也叫春节,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
畲族人民十分重视过春节,从农历十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糯米酿酒(俗称“过年酒”),酿制成的“米酒”,醇香浓郁,香甜可口。
还要砍硬柴烧灰虑水泡粳米做年糕糍粑。
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
取其谐音: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糍)运,日子年年(黏黏)甜。
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
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
畲乡流传着这样的一首诗句“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黏黏。
”除夕夜,人们一般通宵不眠,守岁到十二点左右便走家串户,互相祝贺。
到了下半夜,点香烛,鸣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时,畲族家家吃午饭,称“隔岁”。
家家户户的火塘煨着大柴头,一直焖到大年初一,称为“隔年火种”。
有的地方除夕要做麻糍,吃去一部分,剩余的放到谷仓里,元宵节后再取出,说是“有吃有余”。
初一当鸡鸣第一声时,山区畲族人家的男子跑出家门外,拿着竹响板(毛竹破开两片,一头联结在一起),绕着房屋,“呱呱”地敲打,表示驱逐瘟神,除病消灾。
主妇们到井边打“新水”,回家煮线面做早点,预祝全家平安长寿。
有些山区的畲族过大年初一,喜欢掺少许番薯丝煮饭,意味着过年不忘记“节省”。
孩子们跑到竹园里“摇毛竹”,边摇边唱道:“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
”传说小孩初一摇竹,往后就如竹笋般快快长大。
春节期间,畲族男子搓草鞋,做家务,以示对妇女的尊重。
姑娘们则忙于以各色鲜艳的丝线,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彩带,准备送给自己的情郎。
织彩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
带子经线放在桌边用三支小竹竿牵成,中间提综,一头扎身上,一头挂壁上或树上,就可坐着织。
纬线为白纱。
5.4-5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畲族民居
凤 凰 装
畲族服饰
(二)民俗
• 3、饮食: • (1)以红薯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 请贵宾时才用。 • (2)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 (3)喜饮“米酒”和“麦酒”。 • (4)喜以稻米制作成各种糕点。 • (5)喜食热菜。 • (6)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 酿”。
十六、黎族
• • • • • • • • • • (一)概况 1、主要分布——海南省。 2、宗教信仰——以自然、祖先崇拜为主。 (二)民俗 1、住房——船形屋、金字型屋。 2、服饰——妇女有“儋耳”、“雕题”的习俗。 3、饮食: (1)妇女喜嚼槟榔。槟榔是黎乡礼俗的吉祥物。 (2)传统风味食品:竹筒板、糯米饼; (3)嗜酒,喜喝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
烤鹿肉
高山族节日
• • • • • • • • 1、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 2、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 3、“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 4、丰年祭(曹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 5、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 6、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 7、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 以及雅美人的飞鱼祭等等。在节庆期间,除歌 舞聚宴外,还增添了体育比赛、文化展览、游艺活 动等。
畲族舞蹈
十八、高山族
• (一)概况 • 1、主要分布:台湾,“山地同胞”。 • 2、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 方宗教交替并立。 • (二)民俗 • 1、住房: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 草顶地下房屋等,呈长方形或四方形, 有门无窗。
高山族服饰特点
•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 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 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 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 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 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 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 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 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 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 天以方布裹身。
畲族传统节日
畲族传统节日畲族是中国岭南的一个少数民族,畲族的春节和汉族的春节也是大有相同,其他的一些节日也有不少也是相同的,对此大家知道畲族有哪些节日吗?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畲族传统节日,希望大家喜欢! 畲族传统节日畲族传统节日之封龙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是畲族人民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娱乐性节日。
这一天畲族群众不从事农活,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赴舞会,在山坪、田垅对“打”山歌,歌词多歌颂劳动、喜庆丰收和表达爱情等,歌会的场面十分动人。
1986年6月27日(农历五月廿一日),福建省首届“封龙节”歌会在福安县富春公园举行,各地畲族歌手是人参加,这次畲族历史上空前的盛会。
福安、霞浦、福鼎等地的成千上万畲族群众,于“封龙节”这一天则会集到福安白云山、霞浦雁头山、福鼎太姥等地,举行群众性的登山比赛。
登山地点人山人海,既有参赛者,也有前来观看助兴者,比赛的终点选在各山的峰顶。
到达目的地被誉之为赴“蟠桃会”,优胜者获得“仙桃”和“仙酒”的奖赏。
入夜,盘歌开始,一对对青年男女隐没在山林里、依偎在溪涧房,哼起美妙的情歌。
因此,节日登山比赛既是锻炼身体、培养毅力的一项有益运动,也是青年“山恋”的极好机会。
畲族传统节日之年节也叫春节,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
从农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开始过新年了。
祭灶神后,就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合家“围炉”。
畲族届时家家蒸制“黄金糍”吃“黄金糍”是畲民过新年的特色之一。
畲乡流传“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拦糍甜粘粘”的顺口溜,表示畲家人团圆共聚天伦和来年日子更甜美的意愿。
除夕夜全家“吃隔岁”(即吃“年夜饭”),这是畲民最欢乐的时刻,一边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一边抒发追求来年日子过得更比今年好的愿望。
“围炉”后,主妇选一根直径约七、八厘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里燃烧,烧至一定火候以灰烬掩埋之,使之不至熄灭,备为正月初一的火种,俗称“隔年猪(楮)”或“留隔年火种”。
是夜,万家灯火,通宵达旦,尽情欢乐“守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畲族节日:封龙节(中国传统节日)
封龙节(也称「分龙节」)是畲族的传统节日。
相传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所以当天畲族人视之为「集福建醮保禾丰收」的最好的祭祀日。
因此,在过去的传统习俗中,每到这个时候,各聚居地的畲族群众都要采取各种形式祷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随著时代的变迁,畲族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封龙节」的很多陋习都被摒弃,但盘歌活动却依然延续不断。
不仅如此,过去那种纯祭祀的盘歌内容也逐步延伸到歌唱生活、歌唱爱情,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
一些地方,青年男女也通过这个机会,以歌会友,交流思想,表达爱慕之情;有的地方还有意识的通过「封龙节」组织活动,以歌会搭台,传递致富信息,开展经贸活动,使「封龙节」歌会活动融入了新时代的特征。
1986年6月27日,福建省首届“分龙节”歌会在福安富春公园举行,各地畲族歌手踊跃参加,这是畲族历史上空前的盛会,场面十分壮观。
今年6月30日,福安市在林洋畲族村举办了“封龙节”畲族民歌赛会,来自市内和邻县许多畲族村的男女,踊跃前来“斗”歌,独唱、对歌和合唱贯穿始终,《小郎难等得到娘》《有心总会结姻缘》《和你有缘慢慢求》等情歌表达了畲家男女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共产党是英明,民族政策得人心,大族小族都平等,祖国合土大家庭。
祖国合土大家庭,白莲开花满洋兴,山哈(畲民)拥护共产党,千古万年不变心。
树木连根根连藤,山哈与党心连心,树木靠山山养树,山哈靠党正翻身……”《十送红军》《山哈不离共产党》等新创曲目表达了畲家人对党的感激和拥戴之情。
歌会结束后,畲族群众和歌手迟迟不愿离去,他们三五成群,或切磋歌艺,或以歌会友,约定来年再来把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