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21页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及对象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①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tectonics的含义。

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岩)。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时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报告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引言 (2)1.1实习目的 (2)1.2实习要求 (2)1.3所读图幅情况 (2)1.4 完成任务情况 (3)第二章地层 (3)2.1地层分布 (3)2.2接触关系 (4)2.2.1整合接触 (4)2.2.2平行不整合接触 (4)2.2.3角度不整合接触 (4)第三章侵入岩 (5)3.3.1青风岭—羊山花岗岩侵入体(酸性岩浆侵入体) (5)3.3.2 平望岗玄武岩侵入体(基性岩浆侵入) (5)第四章地质构造 (5)4.1 褶皱构造 (6)4.1.1 青风岭大背斜 (6)4.1.2 黄山-下台向斜 (6)4.1.3 黄村背斜 (7)4.1.4 西山背斜 (7)4.1.5 景陵峪向斜 (7)4.2 断层构造 (7)4.2.1 F1,F2,F3逆断层 (7)4.2.2 尖山--黄村正断层(F4) (8)4.2.3 二渡河--上台正断层(F5) (8)4.2.4 西山正断层(F6、F7) (8)第五章构造发展史 (9)第六章结束语 (10)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第一章引言1.1实习目的《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中的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过程,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景陵峪地质图、绘制景陵峪构造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

在全面分析、解读景陵峪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1、绘制景陵峪构造地质图1幅;2、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2条;3、编写景陵峪构造地质特征课程设计文字构造分析简述报告1份。

1.3所读图幅情况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平望岗处是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北部边缘是最低海拔为250m,有名的山峰还有黄山,羊山,尖山,西山等。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2014年1月10日杨柳市构造地质图课程设计姓名:吴倩珠班级:1240101学号:201240010109专业: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第三章…………………………...构造发展史第四章…………………………………...结语第五章…………………………………...致谢附图1……………………………构造纲要图附图2……………....杨柳市地质构造剖面图第一章. 引言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本次实习的《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是将所学《构造地质》理论知识及有关课程相结合。

本次实习的杨柳市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200000,图区内地势南高北低,主要山峰为:飞来峰、东山、板背、烟岗岭。

最高点为卢家1762m,最低点为桐木小于600m,图区内山地分布广泛。

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

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山峰、谷底落差不大。

由于该地区经历了四次构造运动故可分为五个构造层,分别为:S1-S3构造层,D2-C3构造层,P1-T1构造层,J1构造层,K-E构造层;该地区村镇分布广泛且较分散。

其中,杨柳市位于西南部。

因此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分析能使我们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掌握并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好的了解。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为编制《杨柳市AB地质构造剖面图》,编制《杨柳市地质构造纲要图》,结合编制的《杨柳市AB地质构造剖面图》和《杨柳市地质构造纲要图》及《杨柳市地质图》,分析该地区地层、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编写《杨柳市综合地质报告》。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二、编制构造纲要图⏹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地区地质构造概述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读图步骤:①先图外,后图内;②先地形,后地质;③先地层,后构造。

❶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❷怎样读?边看边记1.地层⏹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

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构造层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4.探讨地质构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防治等。
本节课将结合实地考察、图像资料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造地质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2.1地质构造形成原因及过程
-分析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探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外力作用在地质构造形成中的作用;
-探讨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地质现象和预测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2.4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现象;
-利用地质图、卫星影像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
-设计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地质学素养。
3、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3.1地质构造识别技巧
-介绍如何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讨论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与地质构造的关联性;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探索基于地质构造的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
3.4课程总结与评价
-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地质构造知识的掌握;
-组织学生撰写考察报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进行课堂反馈,评估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2地质构造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以我国典型地质构造为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华山断块山等;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地质构造在资源勘查、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3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应用
-深入讲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合工大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合工大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班级资源09-1指导老师宋传中目录第一章引言 (3)第二章地层 (5)第三章构造 (18)第四章侵入岩 (31)第五章构造发展史 (40)结束语 (48)第一章引言1.课程设计目的: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2.课程设计要求:绘制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图1幅;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2条;编写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份。

3.图幅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南宁幅(1/40万)。

4.图区地形轮廓:南宁地区地形自北纬22°40′到北纬23°20′,东经108°00′到109°00′。

地形发育有山地、丘陵,被南边的郁江和北边的武鸣河所包围,河流整体发育为东西向,武鸣河在武鸣县主流和支流汇流为一河,主流在汇集处上游发育有一盆地;右江从西北来,左江从西南来,在杨美镇附近汇聚成地形图南边的郁江,郁江在邕宁县又有一支流汇入。

于地形图西南方发育有一穹窿,形成一个比较高的山峰狮子苓。

武鸣县东南方有一较高的山峰天井苓。

5.南宁地貌及地址背景:滇黔桂地区包括滇东南、黔南和广西大部。

从寒武纪至泥盆纪,由于受到加里东运动的强烈影响,滇黔桂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古地理演变。

该演变过程受制于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它们分别隶属于加里东运动第一幕至第三幕。

震旦纪与寒武纪之交的快速海侵事件之后,研究区为大片海域,同时发育大片分布的下寒武统烃源岩系。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设计22页PPT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设计22页PPT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金山镇地质图读图分析: 地质概况(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出露地层,地层层序,主
要的构造类型); 具体构造(构造总体面貌,接触关系,褶皱分析,节理,断
层,岩体,面理,等等); 构造发育史:分几个阶段,每阶段的构造变形特征\应力
方向,形成的主要构造形迹,及本期构造对前期构造 的叠加改造,等等; 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Ⅴ附图附表
Ⅰ 、地质构造标本观察 1 构造标本总体观感;
2 选择的四个标本素描图; 3 所素描标本的特征描述; Ⅱ、地质构造赤平投影解析;
每个地质问题,解析过程原理及步骤,结论;图件; Ⅲ、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至少附图两张:剖面图,构造纲 要图)
一 、地质概况 1 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出露地层; 2 地层层序及岩石学特征,其间接触关系; 3 构造概述(本区所有的构造类型,构造方向,等概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a.要求内容具体,避免空话和废话,并能反映自己观察分析的过
程; b.要求用地质术语描述和编写,避免外行话和不规范; c.要求分析论证要有实际资料做基础; d.要求对每种构造的特征都要有一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综
合出该区的构造发展演化的特征和地壳活动规律; e.要求对每种构造都至少编制一张详细分析图件; f.要通过报告的编制,确实提高阅读褶皱、断层复杂地区地质图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5.综合读图及综合分析:选择某地区地质图,让学 生进行综合读图分析并记录描述该区的基本地质情 况;该区的褶皱几何特征、褶皱的组合型式、分析 褶皱的形成环境和它所反映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 该区节理特征及所反映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断层 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岩浆活动特征、变质特征、成 矿特征等及它们所反映的构造运动等等,并编制相 关的图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该区地壳演化的过 程。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⑶正式读图时先分析地形,通过地形等高线或河流水系的 分布特点,了解地区的山川形势和地形高低起伏情况。
这样,在具体分析地质图所反映的地质条件之前,能使我 们对地质图所反映的地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括了解。
二、任务和要求
⒈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图 ⑷阅读岩层的分布、新老关系、岩性、产状及与地形的关 系 ⑸分析地质构造 如断层。褶皱的类型、规模、分布和性质,本区主要的构 造线走向以及与地形的关系。 图上如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构造时,可以先分析各年代地层 的接触关系,再分析褶皱,然后分析断层。 分析不整合接触时,要注意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是否大体 一致。分析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然后根据不整合面 上部的最老岩层和下伏的最新岩层,确定不整合形成的年代。 分析褶皱时,可以根据褶皱轴部及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 分析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看两翼岩层是大体平行延伸,还是 向一端闭合,分析是水平褶皱还是倾伏褶皱。 其次根据岩层产状,推测轴面产状,根据轴面及两翼岩层 的产状,可将直立、倾斜、倒转和平卧等不同形态类型的褶皱 加以区别。
二、任务和要求
⒈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图
• 最后,可以根据未受褶皱影响的最老岩层和受到褶皱影响 的最新岩层,判断褶皱形成的年代。
• 分析断层时,应首先了解发生断层前的构造类型,断层后 断层产状和岩层产状的关系。
• 据断层的倾向,分析断层线两侧哪一盘是上盘,哪一盘是 下盘,然后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露头的变化情况,再分 析哪一盘是上升盘、下降盘,确定断层的性质;最后判断断层 形成的年代。
⒍编写地质报告。
报告格式: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 一、引言(或序言、前言) 简述课程设计(综合分 析读图)目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及 完成任务情况。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 掌握地质图件的阅读和分析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

3.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壳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原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的能力,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图件进行研究的能力,学会用图件表达地质构造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地质构造学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地质环境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地质考察活动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地质观测和分析能力,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实现课程目标,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质图件。

2. 地质构造类型:断层、褶皱、地堑、地垒等。

3. 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壳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边界类型。

4. 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关系:地质构造对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地貌的影响。

5. 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地质灾害等。

6. 实践教学: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地质考察实地教学。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及地质图件的认识。

第二课时:地质构造类型及地球内部结构。

第三课时:地壳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关系。

第四课时: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及实践教学。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地质学专业(基地班)适用编写人:于在平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1)绪论一、教学安排1、绪论;2、介绍课程特点、主要内容;3、介绍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方法),学时安排,考核方式;4、介绍多媒体教材、CAI课件、网络课程等二、授课内容(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岩石/岩层/岩体在外力(岩石圈中)作用下变形产生的各种构造(现象),研究其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E.g. 各种褶皱的问题可包括:形态描述组合:线状、穹盆形成机制 纵弯或剪滑力:水平或垂直重力 区域上水平纯剪或单剪形成过程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构造层次又如:断层性质活动性、地震、滑坡、渗透性、工程、大坝建设、级次、Scale-中小为主,涉及大尺度、全球及微观尺度 (二)时、空演化的新构造观新构造观的要点:水平为主导 渐进突变的旋回式发展层圈:各层不协调、横向不均一多因、多级、多时、多性挤压、伸展、平移均广泛存在,同具重要性新构造观的核心:――活动论。

板块构造(三)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野外、找出规律进行综合,构造配套,总体解释多学科知识相互映证,构造模拟(四)构造解析的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思维方法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复杂 物分解为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几何、运动、动力学(五)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理论(对地质构造自然过程的认知)和实践(应用)(六)课程特点:知识点较多;涉及的学科较多(沉积岩石学,火成岩岩石学,平面和立体几何,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变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许多构造现象无法在实验室中重现,对其成因和作用过程的解释往往根据经验分析和推断,容易引起疑问 ;构造分析要求有良好的时空想象能力,善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课程内容的类型(按教学性质):(1)知识和认识型,包括力学分析的基础知识;推覆构造,叠加褶皱等各类构造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构造现象的识别等;(2)技能型,例如地质图、剖面图、赤平投影图等各种图件的判读和绘制;(3)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节理资料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根据变形结果推断变形过程,根据构造样式推断变形环境,根据地质图和有关资料恢复构造发展史。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学生能够了解地质构造在矿产分布、地震发生等方面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剖面图等工具分析地质构造现象,提高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方法,搜集和分析地质构造相关信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质构造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地质构造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地质构造,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学生能够关注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质学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但地质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质构造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断层、褶皱、岩浆侵入、地质图、剖面图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质构造学基础2. 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 断层构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穹窿、盆地等;- 岩浆侵入构造:岩墙、岩脉、岩基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质构造类型与特征3.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应力等;- 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4. 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地震发生:- 矿产分布:成矿规律、地质构造背景等;- 地震发生:地震带、构造地震、地震预报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5. 实践教学:- 实地考察:识别地质构造现象,分析其特征及形成原因;- 资料查询:搜集地质构造相关信息,探讨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_wjl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_wjl

断层倾角问题……
图例:普通地质图用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岩体的时 代和性质。图例通常图框外右边或下边,图例要按照地层、岩石 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 地层图例排序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为由新到老,图例大小 尺寸如下图所示。此外,各时代的地层颜色符号、各类岩石的图 例符号,可查阅《构造地质学》的附录。 构造符号放在地层、岩石图例之后,一般顺序为:地层界线、 褶皱轴迹(构造纲要图中)、断层、节理、流线(侵入岩)等, 断层需用红色线条,其余用黑色。
的特征。
(3)了解本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岩浆活动特征和总 体构造格架。 (4)阅读地质图,详细分析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地质构 造特征、岩浆侵入体关系、地层接触等,是本次的重点。
(5)根据地层、构造、岩浆侵入体等资料分析区内地质
发展史。
3. 编制地质图件
综合地层柱状图
构造纲要图 图切地质剖面图 4. 编写报告
汪吉林
副教授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能源地质研究所
一、目的和要求
二、步骤和方法 三、地质背景介绍——读 四、图件绘制————绘 五、报告编写————写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之后进 行的,其内容涉及岩石学、地层学、地史学、构造地 质学等。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资料、 编写区域地质报告能力和绘制主要地质图件的基本技 能。 三个基本技能:能读-能绘-能写。
1. 准备工作 * 课程设计指导书 * 地质图
* 方格纸(105×37.5cm,50×35cm各一张)
* 透明纸一张,和地质图大小一致(45×30cm) * 铅笔(2H或HB)
* 12色彩色铅笔
* 绘图笔(可用细签字笔代替) * 三角板、丁字尺、量角器、橡皮…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目录第一章:前言1、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2、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内容。

3、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4、提交材料第二章:地层1、主要的地层2、各地层特点分析3 构造层的划分第三章:地质构造1、区域构造特征的概述。

2、褶皱构造①.松岭背斜②.彩云岭背斜③.红石崖向斜④.范村背斜⑤.毛村向斜⑥.一些小褶皱3、断层构造。

○1. 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掩断层F1○2. 范村-陈村的逆掩断层F2○3. 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4. 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5.离洪村约为1公里的正断层F5○6. 一系列中、小型断层4、不整合面构造○1整合接触○2不整合接触第四章、岩浆岩体1、花岗岩(r)2.花岗闪长岩体(r﹠)3.辉长岩体(v)第四章:地质演化史1、地层演化史2、构造演化史3、图区地质演化史第五章:结束语第一章引言目的要求1.通过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几何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要求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1-2幅地质剖面图、编写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演化史的文字概括。

主要内容读图分析○1分析地层(由老到新分析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古生物、矿物组成、结构构造、颜色、粒度)○2以相邻两个角度不整合之间的地层为构造层。

○3分析单个褶皱和褶皱组合。

○4分析断层。

○5分析岩浆岩体(岩体产状,岩性,矿物,岩体编号)○6根据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排列地质事件发生顺序。

编制构造纲要图○1画构造层○2画断层○3画褶皱○4画岩体○5标出标志性的地层产状、面理、线理等产状○6完成图的其他要素,如图名、比例尺、图例等。

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1.图幅名称:松岭峪地质图2.比例尺:1:1000003.地形地貌特征:该图中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云岭山、红石崖、彩云岭、松岭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其中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向的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的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左右,估算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壳构造、地质构造、构造带等;2. 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地表现象的关系;3. 引导学生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质演化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图件识别和分析构造现象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知识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地质构造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上述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为后续地质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壳构造、地质构造、构造带等;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地球内部构造特征: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物理性质;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概念、板块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及地质现象;教材章节:第二章4. 地质图件识别与分析:地质图、地震剖面图、构造地貌图等;教材章节:第三章5. 构造地质学应用:地质找矿、地震预测、地质环境保护;教材章节:第四章6.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模拟、数据分析等;教材章节:第五章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涵盖教材相关章节,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构造地质学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确保教学实际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球内部构造特征和板块构造理论等抽象理论知识时,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地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地质构造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等;2. 学生能够描述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3. 学生能够认识我国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识别和分析地质构造,提高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2.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拟实验,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质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质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学生认识到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一节专业知识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知识体系,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观察、思维能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断层、褶皱、地质块体、地垒、地堑等;2. 地质构造形成过程:板块运动、地壳运动、岩石变形、地质构造演化;3. 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山脉、高原、盆地、断裂带的形成;4. 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青藏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5. 地质图的识别与分析:图例、符号、比例尺、地质剖面图等;6. 实践活动:观察地质模型,分析地质图,模拟地质构造实验。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及形成过程;第二课时: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三课时: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第四课时:地质图的识别与分析;第五课时:实践活动。

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地质与地貌”章节相关,涵盖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地质图的识别与分析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质构造知识。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方向:垂直于主构造线。 位置:切过最多的地质体、岩层等。 2)基准线高程; 原则上应比剖面最低点低1-2cm。此次统一用-8000m。 3)地形线; 应据等高线、高程点。但此图无等高线,剖面附近的两个高程点 为岳平峰(1513m),东井附近(1100m),可见高差仅400m左右,按比例 不足1mm,故地形线可用直线,可稍有起伏。 4) 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一致,按规定绘出。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5)剖面地质内容; 在分析地质图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平行、角度不
整合等)及与断层、侵入岩体等的关系进行绘制,相互之间形成先后 造成的截切关系等,先形成者被切,地层的倾角、视倾角要参考地质 图所给数据换算,岩体的边界延伸应参考地质图所给流面产状,褶皱 绝不要错漏,应先在地质图上标明“”、“V”符号,不整合面上下 的褶皱形态应考虑运动及变形关系。 6)其它: 图名、图例、责任表 图名: 本图作为地质图的附图可命名为I—I’及II—II’剖面图。 图例: 作为附图可不必列出。 责任表:放于右下方,格式同上。 7)着墨、上色:与地质图一致,先用铅笔,检查无误后方可最后整饰。
表褶皱的相对宽窄及枢纽的起伏,且主要褶皱可宽些,次要褶皱可窄些。 一定注意所有背向斜都要绘出,不要遗漏。 4)侵入体界线及岩相带界线:
如有流面、流线,可选择代表性的绘出。 5)代表性的地层产状。 作图方法: 1)分析地质图;搞清区域内的所有构造、地层、岩体、不整合的分布及 相互关系。 2)将透明纸蒙于地质图上,先用铅笔按各主要构造要素的实际位置绘出。 3)整饰图件;图名、图例(各种构造及构造层)、比例尺、责任表及所 有地质内容检查无误后上墨、着色。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3 邵阳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透明纸) 顾名思义该图为一种反映主要构造特征的图件,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断层,各类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注名 名称和符号。如果图幅范围很大,断层发育,则 不同时代断层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符号表示。
(3)褶皱,褶皱用轴迹线表示,轴迹线的宽窄 反映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褶皱的倾伏应用枢纽 的产状表示。构造盆地符号另立。
(4)岩体,绘出掩岩体界线和内部岩相(带) 的界面注名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 产状。
2、地层
根据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图例或文字资料, 了解地层层序及其地层发育情况、各地层单 元分布位置及展布特征、各地层单元之间的 接触关系,尤其注意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划分构造 层,进而依地质构造演化进程为主线,划分 图幅内构造发展、演化阶段(构造幕)。
构造层的概念及其组成的构 造,其中包括一定的岩浆岩组合。
砂、页岩建 造、碳酸盐 建造 铝土岩建造 、含煤建造
碳酸盐、
下二叠统~ 浅海、滨海 含锰硅质岩
泥盆系 及陆相
建造、碎屑
Ⅱ燕山运动 东吴运动
断裂
断裂 及褶皱
强烈 褶皱 运动
及 断裂 活动
酸性岩浆 侵入活动 及中基性 火山喷发
海底火山 喷发作用
奥陶系~ 寒武系
浅海
岩建造
笔石页岩建 造、类复理 石建造
加里东运动
东西向 线性紧 密褶

未见
(引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73年)
3、褶皱
以构造旋回和构造幕为主线,由老到新,研 究各个构造层内的褶皱构造发育特征。从单个褶 皱形态到褶皱组合形态特征、褶皱三维空间展布 规律、褶皱与断层和岩浆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褶 皱形成的时代。
可以画局部插图附在报告中
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一个构造层 内的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具 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它构造层。
在时间上代表一定的构造旋回和构造幕,空 间上代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
南宁幅测区内各阶段地质构造简表
地壳发 构造 展阶段 旋回
地层组成
沉积相
沉积建造
构造运动 构造特征 岩浆活动
上 叠 盆 地 发 展 阶 段
(5)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以及节理、面理、线 理等产状。
(6)写出图名、比例尺、图例等。
2、编制反映全区地质构造的剖面图,具 体方法见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
五、综合读图分析报告
文字报告和图表是反映和表现某一地 区的构造特征的两种主要方式。文字报告 是在分析读图、编制图件的基础上进行的, 文字报告的编写又是分析读图的深化。文 字报告必须和地质图、剖面图、构造地质 图相符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地 台 发 展 阶 段
地槽 发展 阶段
喜马 拉雅 旋回
燕山 旋回
华力 西~ 印支 旋回
加里 东旋

第四系





流砂粘
、 土


地壳 Ⅱ喜马拉雅运动 上升
上第三系 下第三系
上白垩统
湖泊、沼泽 含煤建造 Ⅰ喜马拉雅运动
冲积扇
磨拉石建造
冲积扇
磨拉石~ 火山建造
Ⅲ燕山运动
下白垩统 河流、湖泊 红色建造
三叠系 浅海 上二叠统 滨海
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壳运动变化。
四、编制构造图件
1、地质构造图 地质构造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的,以不同
的线条、符号和颜色表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的 一种图件。地质构造图大致内容如下:
(1)构造层,将划分构造层的不整合面画在图 上,以区分各构造层。构造层以所包含的地层时 代代号表示。如用颜色区分各构造层,没有统一 规定的颜色,但一般时代越老颜色越深,越新颜 色越浅。
勘查技术与工程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学院
一、目的
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全面系统地掌握构 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 学生解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掌握构造地质常 见图件的编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 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和要求
课程设计是通过综合阅读南宁幅1/40 万地质图来实现的。在综合阅读、全面分 析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
文字报告一般可以分为以下章节:
第一章 引言 简述读图目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 图区地形轮廓及完成任务情况。
第二章 地层 简述区内地层分布及其接触关系。由老至 新逐层描述,举例如下:
第二章 地层
图幅内出露地层比较齐全,由老至新有寒武系、奥陶系下统、泥盆系、石 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其中缺奥陶系中上统 失、志留系、三叠系上统、侏罗系。现在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寒武系 二、奥陶系
编制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图1幅;
编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 1~2条;
编写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 份。
三、综合读图方法及步骤
1、初步认识地质图的全貌 ➢图名、图幅号、比例尺、图例及责任表; ➢地形特征; ➢地层分布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分析地质构造总体特征,如构造线主体方向、 构造层数目,各个构造层内褶皱构造、断裂构 造的特点及展布方位。
可以画局部插图附在报告中
6、构造发展史 由老至新,按阶段或构造旋回,分析重塑该区构造发展史。 抓住地层和角度不整合关系等,划分构造阶段或构造幕; 分清哪些构造阶段是主导的奠基性的,哪些阶段是次要的调
整性的; 根据各种构造形态、方位和强度以及相互关系,分析各个
阶段各期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 根据地层的岩性、厚度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适当分析
分布地理位置…… 下统:页岩夹长石砂岩、细砂岩,底部为砾岩。产:较多的笔石化石。 626m 与下伏地层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三、泥盆系 地层分布地理位置…… 1、下统 …… 与下伏地层奥陶系下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中统 …… 3、上统
第三章 构造
这是文字报告的重点。首先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 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方向,构 造单元及其划分,总之要简明扼要沟绘出总体的构造轮廓。 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4、断层 首先分析对全区构造有控制性的大型断裂构
造,按断裂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的关系 进行分组,分析断层形成时代、断层与侵入岩体 及褶皱的关系。也可以按构造层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画局部插图附在报告中
5、侵入岩岩体 一个地区的岩浆岩体及其组合是一定构造
背景下形成的产物,既受区域构造控制,又 受局部构造影响。要分析侵入岩岩体在平面 及空间上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断裂和褶皱的 关系,形成时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