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变咸了》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变咸了》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变咸了》教学反思水变咸了教学反思《水变咸了》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食盐放入水中,食盐不见了,水变咸了,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的不能溶解在水中。

本课教学,我的设计理念是:大胆放手,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让学生顺着梯子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溶解的秘密,溶解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相信同学们会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会有他们独到的发现。

首先,大胆猜测,吊起学生的胃口。

食盐放到水中会怎样呢?学生不约而同地喊到:“化了,不见了”。

那水又有什么变化呢?水变咸了。

为了证实大家的猜测,请两位同学现场品尝,从他们的表情便知结果,这一猜一尝,极大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被“水变咸了”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时恰到好处地引入课题:这节课就从水变咸了入手,研究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但是在做盐溶解实验时,学生对于盐的变化由颗粒变成极小的微粒这一变化总结不出来,可以把这一变化放在后边的高锰酸钾实验中,由于颜色变化较明显,学生总结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紧接着,让学生主动尝试,牢牢抓住孩子的兴趣。

“食盐的变化看不清,我们换另外一种物质高锰酸钾来试一试。

”当学生看到高锰酸钾发出了一丝一丝的细线时,当看到细线逐渐变粗、直到整杯水变成紫红色叶。

不由自主地发出欢呼,他们已陶醉于这有趣的实验现象。

生活中的材料,猜测它们是否溶解于水,让已有的生活经验一下就清晰起来,但这经验是对是错却有待于考证,让学生经历了肯定与否定自己的情感过程,从而形成对任何事物不要轻易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兴奋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投入到下一个实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实验。

学生已由老师引领的探究转变为自觉主动的探究,探究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最后,延伸提高。

如果往一杯水中不停地加入食盐会怎样呢?该实验由于食盐的准备不够充足,所以没有让学生亲手做实验,而是选用了演示实验,效果有点不理想,不如学生自己亲手做这个实验来的兴趣高。

《水变咸了》教学教案反思

《水变咸了》教学教案反思

《水变咸了》教学教案反思在讲解本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将一勺盐放到一杯水中,然后学生观察水中是否有盐。

然后搅拌之后,学生在观察水中是否还有盐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盐不见了,跑到水中了,或者是说盐融化了。

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揭示,本课的题目:水变咸了。

接着问:盐粒子如何到水中呢?这个时候我想如果让学生进行猜想一下,我现在想来对于后面的观察高锰*钾的溶解过程会更有目标*和针对*。

而在这次上课的过程我将这一过程省略了,现象想来应该加上。

当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问:同学想看盐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吗?我们看看高锰*钾的在水中的过程,我们就知道了。

然后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高锰*钾的实验,介绍实验观察的注意事项及观察重点。

在这个部分中,我想学生观察的是高锰*钾的过程,因此一定要强调在过程的*作。

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过程到现象。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非常的仔细,并且看到高锰*钾的溶解过程表述出来。

在这个时候,我让学生讲容易倒掉了,后来我想还是不倒掉的好。

因为学生在后面学生还要认识溶液的稳定*。

因此在另一个班我就没有让学生进行倒掉,而是让学生搅拌一下,观察最后形成的溶液。

这样学生会认识到溶液的均匀*,及后来认识到溶液的稳定*。

在介绍完溶液的概念之后,问:是否所有的物质都会溶解?学生讲自己所携带的物品进行猜想,然后进行试验验*。

最后学生进行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对于一杯水不断的加盐,盐放多之后,会有什么现象?由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回家进行*作。

现在想来时间不充分地原因是有在学生组织应该更加的合理科学,还有就是在学生上课的时候,组织好教学秩序。

这个很关键。

再者就是学生在小组内每个人都有活干。

我想对于以后的学习中,对于不经常携带物件的学生进行教育工作。

小学科学_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通过实验来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点,并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探究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知道水有溶解一些物质的特点,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溶解性。

2.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

课前准备:食盐、高锰酸钾、白糖、沙子、食用油、面粉、烧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PPT出示:食盐的谜面和水的谜面2.学生猜测:食盐、水二、探究活动1.配制食盐溶液(1)提出问题:把食盐放到水里,食盐会有什么变化?水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想……(3)设疑:怎样能知道水变咸了?(4)学生自由说一说。

(5)教师出示:用筷子蘸一点,放在舌尖上尝一尝。

请一学生品尝老师课前用纯净水配制的食盐水,味道是咸的,引出课题:水变咸了。

(6)教师出示:在不知道一种液体是什么、或者知道液体有腐蚀性、有毒性的情况下,都不能品尝!(7)我们应该怎样配制一杯盐水?(8)学生自由说一说。

(9)师:老师和大家一起来配制一杯盐水。

第一步请操作员用药匙取少量食盐放入一号烧杯中,请其他同学观察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生:……。

师:我们说食盐沉到了水底也就是沉降(板贴)第二步,再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注意玻璃棒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我们再来观察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生:……。

师:那食盐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可以用眼睛看见吗?生:……。

师:食盐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

食盐消失了吗?没有,它仅仅是变成了极小的微粒。

(10)通过刚才进行配制,你发现食盐有什么变化?水有什么变化?(11)食盐溶化了、水变咸了……2.配制高锰酸钾溶液(1)同学们,食盐是怎样不见了的?水是怎样变咸的?你看清楚了吗?(2)没有……(3)是啊,食盐在水中的变化我们用肉眼很难看出来,为了观察的更清楚,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高锰酸钾这种物质。

青岛版科学四上《水变咸了》教案设计与反思

青岛版科学四上《水变咸了》教案设计与反思

4、水变咸了教材简析在《溶解》单元有一段导入文字。

这是一段不容忽视的文字。

它调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对溶解的认识,并且郑重地出现、使用一个重要的词:溶解,它由一个特定的情景作内涵的保证,一个具体、鲜明的事例作生长基础,它建立了溶解主题下的探究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当然,我们并不一定也要带着学生去读它。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这段话的内涵,像“食盐入水”一样“看之无形,品之有味”地融入到课堂中去。

《水变咸了》共四个活动。

活动一沙子盐活动二面粉(沙子、盐)活动三高锰酸钾砂糖活动四整理、联系和拓展(表格)目标:针对这些内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重点:是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开放性”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对预设的多样生成都体现了开放性。

教具准备学生材料:一次性筷子、小杯子、大杯子、材料袋装上三种材料、记录纸、高锰酸钾、食盐+水、面粉+水、沙+水、面粉、沙子、食盐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1、一杯放有砂糖的水,请学生来尝一尝。

2、甜味?水里能看到糖吗?3、哦,糖溶解在水里!(糖在水中化掉了!)(给表达准确予以明确)4、溶解现象很常见!(二)展开:1、活动一沙子食盐1、把沙子放在水里,把盐放在水里。

观察。

2、搅拌。

继续观察比较3、描述、交流在现象的观察、描述中,学生和老师将使用到一个重要的的词——“溶解”,那么,溶解是什么意思呢?不溶解呢?像食盐那样放在水里慢慢变小,看不见——溶解像沙子那样放在水里沉淀在下面——没有溶解2、活动二面粉(沙、盐)1、把面粉放在水里,观察!与沙水比较与盐水比较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以我们的肉眼观察比较——面粉不像沙那样沉在水底,而像盐那样“分散”到水中了……看起来:面粉水更接近于食盐水变成很小很小的微粒,均匀地……2、然后搅拌。

小学科学_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第三课。

是在《认识水》之后进行的一次科学探究活动。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把食盐放入水里,有什么发现;把白糖放入水里,有什么发现;把食盐水倒入盘子,放在窗台上,每天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食盐颗粒在水里的变化,了解食盐在水里的溶解现象;第二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溶解,认识溶解的实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第三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中长期科学探究能力,将探究活动课内延伸至课外,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个活动引导学生从食盐、白糖放在水里,过一会儿就看不见了这一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溶解的认识。

同时,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搅拌”和“尝一尝”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编写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体系,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的融入到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之中。

活动过程设计开放性强、空间大,三个活动均采用了导向性问题,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活动准备里有两个小盘子和勺子,为了操作更方便,我换成了两个纸杯,省掉了小勺子。

另外,我还在课件里补充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洗衣粉在水中溶解;板蓝根颗粒在水中溶解,味精在水中溶解等丰富的材料。

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过程,溶解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课仅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食盐、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下一节课学生将通过实验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容易在水中溶解,在中、高年级学生还将不断学习如何加快溶解,从而对溶解形成完成的认识。

本部分教学内容计划一课时完成,属于一节实验探究课。

二、学情分析“像食盐放入水里看不见了的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但学生并不知道这种现象叫做溶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学生们知道的并不多。

水变咸了|青岛版

水变咸了|青岛版

4 水变咸了一、教材分析:《水变咸了》这一课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的内容。

水能溶解物质的现象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但是水溶解物质后具有什么特点呢?本课就是以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水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物质,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喜欢玩水,但学生对与水相关的许多现象,虽然心存疑惑,却往往不能有意识的去关注和研究。

本课就是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烧杯、玻璃棒、高锰酸钾、面粉、食盐、糖、沙子、咖啡、搅拌棒、抹布等。

(二)具体教学过程探究引入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看动画吗?好,咱们今天先来看一段动画片,请仔细看。

(学生观看动画片:放在窗台上的糖,在雨天后化掉了。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活动一:把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师:我这里有一杯水,如果我把盐放进去……生:水会变咸。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是为什么?(板书:水变咸了)你们的实验台上也有盐,观察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师:现在把杯子中的盐倒入水中,先不用搅拌棒,注意观察,你会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师:盐慢慢消失的这个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

(板书:溶解)你看清刚才盐溶解的过程了吗?有办法看到溶解的过程吗?(学生思考交流。

小学科学_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水变咸了》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里的第1课。

水能溶解物质的现象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但是水溶解物质具有什么特点呢?本课就是以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目标编写的,主要研究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点。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强,探究欲强,只要老师合理的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完成一些操作。

这节课的操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

在此之前,学生有两年做实验的基础,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对溶解实验操作能够自主设计,合作完成。

较难的部分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描述,还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探究结果。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用所学知识尝试改变生活。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是溶解,了解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利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法学法】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所以在教学时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教学准备】食盐、高锰酸钾、小苏打、红糖、木屑、粉笔末、沙子、烧杯、药匙、玻璃棒、抹布、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欣赏视频:带着问题“这条小河有什么魔力呢?”欣赏动画小故事《会魔法的河》(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视频中盐为什么会变轻进行猜测,从而导入新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第一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水变咸了》教学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大胆预测,能独立设计实验,探究水溶解的现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实验探究要用事实说话;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感受科学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

3.明白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科学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眼睛看不见的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不会自行沉降。

教学难点:理解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鸡蛋,三个烧杯、石子、盐、糖、沙粒、高锰酸钾等烧杯1(内有水和一枚石子)烧杯2(内有盐水)烧杯3(内有水,待加糖)白糖一份学生分组材料: 3个烧杯(内有水)2个蒸发皿(分别盛有盐、沙粒)1个蒸发皿(盛有高锰酸钾)药匙1个、玻璃棒1根【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桌子上有两个鸡蛋,两杯水,如果把两个鸡蛋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大家来大胆预测一下吧!学生:1.两个都浮在水面 2.两个都沉到水底3.一个浮在水面,一个下沉……教师做实验,现象: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在水底。

教师:有什么问题? 学生:为什么一个浮在水面?另一个沉在水底?教师鼓励学生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验证:有一杯是盐水。

教师:这杯水里放了盐,水变咸了,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第14课,水变咸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师:(出示烧杯1)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生:有石子。

师:石子在哪里?生:烧杯底部。

师:还有什么?生:还有水。

师:(出示烧杯2)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生:烧杯里有水。

师:还有别的吗?生:还有空气。

师:在哪?生:水的上面那一部分就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物质吗?生:没了。

师:确定吗?为什么?生:确定。

因为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哦,看不见(装作认同的语气),看不见就代表真的没有其他物质了吗?空气你能看见吗?生:还有盐。

小学科学_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设计学情分析1、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四上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热情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自己收集资料和主动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部分学生能够进行仔细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初步具备了探究能力。

2、学生都喜欢实验,但是又不认真观察和老师提出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只凭自己的兴趣边做边玩,导致实验出现很多瑕疵,有的直接实验失败。

更主要的是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但是小组合作意识有了提高。

《水变咸了》一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逐渐变化的过程,逐步加深学生对“溶解”的认识和理解,利用沙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与食盐、高锰酸钾有着明显的不同,让学生容易理解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

从生活小事(尝一尝)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日常知识经验,逐渐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前提出具体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掌握观察方法。

要求学生先静静观察再搅拌,最后停止搅拌观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深刻感受所有这节课准备的实验物体在水中变化的全过程,为学生理解溶解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直观的表象,这也为后面进行的观察活动提供方法指引,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行为和习惯。

利用多媒体给出实验提示,节约了大家的时间,更为记不住要求的学生提供了方便,效果比较好。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细致的观察,学生对“溶解”概念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表象到本质,他们的科学思维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年级科学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
(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操作法、研究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课时安排
1
授课时间
11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
第十三课 总课时数: 备课时间:第十三周
课题
第十三课 水变咸了
课型

一、教材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本节课《水变咸了》,我认为,从教学实效来看,在教学重点的落实和难点的突破上,还是很成功的。教学重点的落实采取“逐个击破”的策略,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溶解”的概念。在课前的准备上,有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让学生预习本课内容,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实验的内容进行猜想,学生的探究热情就会被培养和激发出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
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小学科学_《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一、聚焦通过小马过河这一故事引入,提出问题:盐、红糖进入水会有变化吗?从而引入课题:水变咸了【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可以聚焦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索包括三个探索活动。

1.探索一:放入前,食盐、红糖的样子。

2.探索二:刚放入水中物体的变化3.探索三:充分搅拌后物体的变化每一个探索活动均是由学生亲自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并通过画一画的记录方法填写实验单,在活动中,用微课的方式介绍今天这节课所学习的几种新工具:放大镜和搅拌棒。

通过探索,学生最终发现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三、研讨1.把盐、红糖刚放入水中和充分搅拌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别描述2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

2.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3.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

四、拓展今天我们学了盐和红糖放入水中会溶解,那么你有没有办法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呢?课后做一做吧。

五、板书水变咸了颗粒大→小→看不见溶解《水变咸了》学情分析经过《运水游戏》《认识水》等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学科学_【课堂实录】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课堂实录】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 14 课【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高锰酸钾等溶解现象,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索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法和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体味到科学探索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索水溶解物质的特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2、演示实验:250ml 烧杯、水、玻璃棒、筷子、食盐、药匙3、分组实验实验器材(每组);烧杯 3 个、玻璃棒、塑料水槽、药匙实验材料:食盐、食用油、木屑、白糖、高锰酸钾、小苏打、沙子、面粉、水【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小马过河的图片)师: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你会想到一个什么故事?生:小马过河师:一匹小马驮着一袋盐过河,袋子太重了,小马走到河里不小心摔了一跤,马背上的袋子都湿了。

小马赶紧挣扎着爬起来,继续赶路,蓦地他觉得盐袋好像变轻了… …小马很迷惑,怎么回事?相信和我们一起学了今天这节课,小马就会找到答案了。

二、探索活动1、食盐的溶解( 1 )猜想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故事中浮现的食盐。

谁能描述一下食盐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生:白色的、颗粒状的固体师:现在老师用这杯水代替河水,请大家猜想一下,如果往这杯水中加入食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变咸了、食盐不见了、溶化了( 2 ) 实验师: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个变化?那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吧。

(演示实验)师:首先,我们要在烧杯中倒入了一定量的水 ( 约 150ml ),然后,把食盐加入水中。

师:这里,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实验时专门取药品的工具,这个 小勺叫药匙。

我们往水中加入一勺食盐,你看到了什么? 生:食盐沉到了杯子的底部,颗粒慢慢变小变少;师:为了加快它的变化,我们用玻璃棒搅拌一下(注意:玻璃棒搅拌 时不要触碰烧杯壁,以免破碎,而且要按同一方向搅拌,否则可能会 有液体溅出),静置再观察:食盐明显变少了: 再搅拌一下,静置再观察:食盐彻底消失了。

小学科学_4.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4.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水变咸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溶解性教学难点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食用盐、食用油、黏土、锯末、粉笔末、白糖、高锰酸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

(板书:水变咸了)并板书课题:4.水变咸了二、新课学习1.初步验证,产生问题(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

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2.实验验证,得出结论(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小学科学_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描述食盐和白糖在水里的变化。

3、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能对食盐、白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材料:一袋食盐、一袋白糖、8支筷子、15个钥匙、水槽、小烧杯。

实验记录单(打印好杯子)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听说四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遵守纪律的小明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的表现。

准备好了吗?上课!故事导入(看PPT)生:国王、挑水工师:对,从前啊,有一个国王,他的王宫里有非常多的盐,因为盐炒菜可以让我们的菜特别好吃,但是这个国王有点自私,他的盐从来都不分给大家。

但是大家都特别想要盐。

有一位从皇宫向外运水的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每天都能把食盐运出皇宫,分给大家。

孩子们,这个人是怎么把食盐带到王宫外边的呢?谁来说一说?生说师:食盐放到水里真的会化吗?如果会,他又是怎样化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研究一下?(二)自主设计实验探究1.预热铺垫观察食盐溶解实验师:看这儿,认识吗?生:盐!师:对,大家看到的盐是什么样的?生说师:如果把食盐放到装有水的杯子里,食盐的颗粒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生猜(可以小组讨论)师:大家看这是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我们一起来看有食盐、放了水的杯子、小勺、筷子。

师:我们可以怎么样来做这个实验呢?小组讨论生说做法(用勺子把盐放进杯子里、搅拌、)师:我们的实验是要观察实验的颗粒会有什么变化你觉得应该在什么时候观察?(刚放入时、搅拌、静置一会儿后)师:非常好,老师来演示一遍大家仔细看(用白板投影)师:看了老师的实验你觉得自己在实验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生说:师PPT出示。

(温馨提示)提醒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记录单师:老师看大家已经等不及了,那赶快行动起来!(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验)PPT音乐生完成记录单并展示,注意完整的描述实验现象师:食盐先是沉到了杯子底部,食盐的颗粒慢慢变小,搅拌静置一段时间食盐的颗粒越来越小最后不见了。

小学科学13水变咸了(教案)

小学科学13水变咸了(教案)

小学科学13水变咸了(教案)【教案】小学科学:水变咸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中盐分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水的咸度变化。

- 掌握使用试纸进行酸碱性测试的方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保护水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学习如何使用试纸测试水中的盐分。

- 实验观察水的咸度变化。

2. 难点:- 解释水中盐分引起的水质变化原因。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教学投影仪、实验器材(试纸、烧杯、水杯等)。

- 播放与水变咸相关的短视频或图片。

2. 学生准备:- 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一张A4纸、一支笔、一杯自来水。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猜测水可以变咸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为后续的实验做准备。

【实验探究】1. 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 每组将一支笔放在A4纸的角落,并以笔的尖端为中心,绕着笔头画圆圈,形成一个圈圈。

- 每个小组准备一杯自来水。

2. 观察与记录:- 将自来水倒入烧杯,然后倒入圈圈中。

- 观察水中是否发生变化,记录下实验前后的水质差异。

-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讨论并记录实验观察结果。

- 老师轮流询问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3.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水会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与盐分有关吗?- 是什么引起了水的咸度变化?【知识解释】1. 教师简述水中盐分的作用和对水质的影响,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理解盐分在水中的溶解作用,以及盐分浓度对水质的影响。

3. 使用PPT或板书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背后的科学原理。

【拓展思考】1. 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是否都是纯净的?- 如何检测自来水中的盐分含量?- 如何保护水资源,避免水的咸度增加?2. 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口头或书面答题,展示个人对于保护水资源的观点。

《水变咸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水变咸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水变咸了》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珍爱水资源的必要性。

2.掌握水资源污染的种类和影响。

3.认识个人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勤俭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

导学内容:一、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珍爱水资源的必要性1.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

没有水,生物无法生存。

2. 水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经过,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3. 珍爱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大家共同尽力,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水资源污染的种类和影响1. 水资源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等。

2. 水资源污染会导致水质下落,影响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引发水资源危机。

3.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源的排放,珍爱水资源。

三、个人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勤俭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1. 减少用水量,尽量利用水资源。

2. 不随意乱倒废水,正确处理废水。

3. 注重环保认识,积极参与水资源珍爱工作。

导学任务:1. 阅读《水变咸了》这篇文章,了解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和影响。

2. 思考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勤俭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

3. 撰写一篇关于水资源珍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同砚们。

拓展练习:1. 请调查你所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珍爱情况。

2. 参与当地的水资源珍爱活动,积极为水资源珍爱出一份力。

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珍爱水资源的必要性,认识到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也学会了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勤俭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水资源,共同珍爱我们的水资源,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4册第二章第5节《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4册第二章第5节《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4册第二章第5节《水变咸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水变咸了》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溶解的基本概念,对溶解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对于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以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溶解度的概念。

2.掌握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3.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

2.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盐、水、温度计、压力计、烧杯、玻璃棒等。

2.课件:有关溶解过程、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盐水变得更咸或更淡。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以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一杯盐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实验,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
它们有什么不同?(食盐:白色颗粒状固体水:无色透明液体)
师: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生答:盐不见了,变咸)
2、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水变咸了?(板书课题:水变咸了)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盐溶入水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现在老师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再用玻璃棒按顺时针方向搅动,请同学们注意看,发生什么变化了?生交流回答找生上台品尝。

活动二:红糖溶于水
1、师:你能看清楚食盐是怎么跑到水里的吗?为了使大家看得清楚,我们用红糖代替
食盐,再做这个实验,看看红糖在水中有什么变化。

2、学生观察红糖,填写实验记录单相关内容
3、在做实验前,请看温馨提示
4、动手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的相关内容,师巡回指导。

5、学生汇报
6、得出结论:先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总结什么是溶解,然后教师用规范语言归纳出
溶解的概念。

(板书:溶解:均匀分散)
活动三:出示各种物质,进行猜测
1、师:我们知道了食盐、红糖能溶解在水中,那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于水中吗?
我给大家准备了白糖、味精、沙子、面粉这些材料,大家猜测下这些物质是否
溶解呢?学生交流猜测学生回答猜测情况
2、实验前出示温馨提示
3、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于水中。

三、深度探究,了解饱和
1、师:如果我们在水中不断加入盐,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
4、总结: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当达到饱和后,就不会继续溶解。

(板书:有
限度饱和)
四、联系生活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溶解现象?
2、学生回答
3、师出示生活中溶解现象图片
五、交流收获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刚入学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经历了问题猜想、实验验证,观察记录、汇报交流等一系列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知道烧杯、药匙、玻璃棒等常用实验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为学习本课做好了知识、技能、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准备。

效果分析
本课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搞好开放式科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

根据儿童的情趣认知规律,这节课上我努力使科学教学的内容紧紧贴近学生生活。

孙老师这节课首先让孩子观察食盐和水的不同,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

在探究阶段,让孩子先猜想再探究,体现了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的科学探究理念,符合学生的研究过程,同时在亲子观察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讨论问题,在合作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最后又回归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六年制小学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它是以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为探究内容,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 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高锰酸钾有腐蚀性,在这里我把红糖代替高锰酸钾作为了探究对象。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六部分:一是以把食盐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二是让红糖代替食盐探究红糖在水中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总结出溶解的本质;三是抛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溶解?”进一步探究其他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让学生体验到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溶解;四是在此基础上,在食盐水中一直加盐会有什么现象?让学生认识到饱和现象;五、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体会到溶解无处不在。

最后总结,孩子们谈收获。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目标进行编写,主要研究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点。

评测练习
一、我来填一填
1、水能溶解自然界中的许多物质,如()()等。

2、我们尝一尝食盐溶液,感觉它的味道是()的。

这说明()仍存在于水中,
并没有丢失。

3、把沙子放入水中,不管怎样搅拌,过一会儿沙子都会沉到水底。

这说明沙子不能在
水中()。

二、当好小法官
1、由冰到水的过程叫做溶解。

()
2、水能溶解自然界里的许多物质。

()
3、溶解在水里的物质虽然看不到了,但并没有消失。

()
教学反思:
本课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搞好开放式科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

根据儿童的情趣认知规律,这节课上我努力使科学教学的内容紧紧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一开始,我出示食盐和白开水,让学生对比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的兴趣,观察材料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调取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经历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过程后,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在这样的积累中沉淀起来。

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

在教学红糖溶于水这个环节中,我让孩子做完实验直接倒掉红糖水了,其实课后我感觉应该让孩子对比完之后再倒掉效果会更好。

课标分析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根据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探究结果。

知道水有溶解一些物质的特点
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
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习惯。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合作探究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