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于连与拉斯蒂涅个人奋斗者形象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个人奋斗者形象比较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中心人物之一,是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在小说《高老头》中。

是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情、有抱负,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告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痛苦,出路问题苦恼着整整一代中下层青年。

面对现实,他们只能有两种选择:退避或反抗。

拉斯蒂涅和于连选择了后者,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

代表了法国中下层绝大多数有抱负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同点是: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首先,两人追求的人生目标不同。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长于同一时期,出身都属清寒一类。

生活环境滋生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然而,面对相同的处境,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渴望靠才能、勇敢,创业绩,获地位。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侧重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其虚荣心的满足。

不同的思想动因,使二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虽然他们俩都生于平民的家庭,但于连的父亲此时已转变为做木材生意的小资本家,将金钱当成最珍贵的东西来追求,贪婪卑鄙是他的本质。

由于于连身体的短小,不能从事伐木这种重体力劳动,受到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哥哥的压迫和欺负:于连的父亲也因他不能为其创造财富,整天“不务正业”,躲起来看书而虐待他。

可当于连读了《拿破仑传》,便把拿破仑视为英雄,他的反抗意识爆发了。

他的这种从小受到的压迫使他具有了不可思议的反抗精神。

他反抗压迫,反抗等级制度,反抗不平等的东西,他一直在追求一种平等。

尽管他也要金钱、地位,要挤进上流社会。

但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于连不是利欲熏心者,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事业”与“荣誉”。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一、本文概述《于连与拉斯蒂涅的性格比较》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两位文学人物性格差异的文章。

本文将通过对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以及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高老头》中塑造的拉斯蒂涅这两个角色的性格进行深入分析,比较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权力欲望、爱情观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文章旨在揭示这两位人物性格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能对人性、社会以及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于连的性格特点于连是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精心塑造的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他的性格犹如一块色彩斑斓的宝石,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色彩。

他既有着坚定的意志和热烈的情感,又有着自卑和敏感的内心。

于连是一个充满激情和野心的人。

他对于权力、地位和声望有着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不安和自卑。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他的野心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于连是一个敏感而自尊的人。

他对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非常在意,尤其是对于那些他认为有地位、有权势的人。

他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赏,但同时也害怕他们的嘲笑和鄙视。

这种敏感和自尊使得他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显得小心翼翼,甚至有时过于谨慎而失去了自我。

于连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

他既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原则,又有着软弱的时刻和妥协的选择。

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反感,但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和限制。

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种矛盾和挣扎也使得他的性格更加丰满和立体。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他的性格特点既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他的野心、敏感和自尊构成了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同时也使得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显得既坚定又脆弱。

背景相同追求不一——拉斯蒂涅与于连形象比较

背景相同追求不一——拉斯蒂涅与于连形象比较
背景 相 同追 求不 一
拉 斯蒂涅 与于连 形象 比较
◎刘 琳 谷彩平
( 石 家庄 学院,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3 5 )


引 言
的大 染缸里 , 他也渐渐地被腐蚀掉 了。在复辟 王朝时 期 ,拉斯 蒂涅这个人物就 是被资本 主义社会 的金钱 观念所腐蚀 的贵族子 弟的典型 。最初 , 拉斯 蒂涅爱憎 分明, 心地善 良。然 而金 钱的诱惑 , 和对 更高身份地 位 的渴 望又极具诱惑 。于 是拉斯蒂涅一 直生活在 内
的堕落提供 了客观环境 。 于连处于复 辟王朝 时期 ,即波 旁王朝第 二个 国
王查理十 世( 1 8 2 4 -1 8 3 0 ) 上 台到七月 革命这个 王朝 被推翻前夕 的法国 ,封建 贵族在资 产阶级 的逼 攻下
日趋没落 , 即将让权 。封建贵族 阶级谈革 命而色 变 , 对平民青年 更是 满怀恐惧 ,于是他 们极力 阻止 平 民 青年进入上流社 会 , 在 这样 的历 史大背景 之下 , 于连
洁的心 中逼 出来 的眼泪 ,从它堕落 的地 下立刻 回到 天上的眼泪。” 于连也进入 了贵族社 会 ,凭借他 的野心 与才能
人奋斗动机侧重于实现 自身的价值 , 渴望靠 才能创造 番伟业 。 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 、 地位 , 而后者则有 火一样 的热情和勃勃的事 业雄心 , 有 更高 的生活理想
四、 拉斯蒂涅与于连 的追求
拉斯蒂涅 出生在外省 的没落贵族 家庭 ,带着人 口众 多的 家庭 为他省 吃俭用 积攒 下的 1 2 0 0法 郎学 费, 带着 家庭 的期 望 , 来到巴黎求学。在豪华奢侈 、 灯 红酒绿的上流社会 与破烂 、 充满着霉 臭的伏盖公 寓 , 两个天壤之 别的环境 刺激着他 , 更加坚 定了他“ 出人 头地” “ 进入上流社会” 的决心。 于连贫穷 的出身和饱受野 蛮父兄凌辱 的家庭地 位, 使他从 小就有着不满现 实的思想 , 从少 年时就抱 定出人头地的决心 , 他做过无数英雄伟人梦 。他羡慕 拿破仑时代 ,青年人 可 以仅凭 自 己的 才华打 拼就能 够出人头地 。然而现 实是拿破仑 时代一去不 复返 了 ,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 绝不容许 一介平 民靠着个 人 的正当努力顺利地跃入 上流社会 。但 他始终 没有 动摇内心深处的拿破仑 信仰 ,卧室里 私藏拿破 仑的 画像就 足以证明这一 点。

比较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比较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比较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闻名世界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红与黑》和《高老头》是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前者中的男主人公于连和后者中的重要人物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

(1)于连和拉斯蒂涅的相同之处:于连与拉斯蒂涅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

他们都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自从他们目睹了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都无比向往,经历了各种磨难。

而且,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

《红与黑》开场时,于连尽管贫穷,但是在市长家当家教,仍要求和主人同桌吃饭。

可见,他既希望受到市长他们的尊重,也不甘于向他们逢迎。

《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初入社会就热情地帮助孤独无助的高老头。

但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两人心理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于连和拉斯蒂涅逐渐受到外在环境的压力,迫使他们重新认识社会和自身。

(2)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不同之处:①追求不同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

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Y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

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

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

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

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

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

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

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一声叹息窥万象——《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于连,两个外省的年轻人形象对比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不择手段地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于连却以他独特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阶级出身和个人性格不同拉斯蒂涅贵族出身,幼年优越的生活使他带有高雅的习惯。

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

于连出生在维立叶尔市一个锯木厂老板家庭,从小备受歧视,因体弱多病不能干活受父兄虐待。

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他的自尊、倔强和反抗心理。

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

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

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始终无法摆脱他自身善良、正直的品质,于连有良知,他聪慧而又冲动的,高傲而又自尊,这使他无法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而拉斯蒂涅完全是一个没良心、没骨气的野心家。

从他们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残暴,腐朽、冷酷,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穷苦。

于连高傲的奋斗了一生,不愿向贵族和权利低头,最终失败了。

而拉斯蒂涅虽然良心泯灭越爬越高,但,他成功了。

性格发展与社会诱因不同拉斯蒂涅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起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

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缺钱,他心中又时刻盘算着如何捷足先登地去榨取社会,这样他的心思、他的聪明就不能专心用在正道上。

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有这样两个年轻人: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

他们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

他们都是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

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于连和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人生境遇上虽然都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谈谈于连,于连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复辟社会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观念同时影响着人们,资产阶级大革命随着拿破仑的步伐深入人心,作为极其崇拜拿破仑的于连,他的目标就是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一位大人物,他想出人头地,从小人物变成受人瞩目的大人物。

但是作为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足够的金钱。

于是不甘贫贱的他便开始走上了一条复杂的人生道路。

在于连的性格里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时代压抑着他,他反抗;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反抗。

“反抗”可以说是于连的第一性格特征。

然而处于那样的复杂的适社会,于连的性格里又充满了虚伪,他崇拜拿破仑,想成为拿破仑一样的大人物,但是,他又公开批判拿破仑。

虽为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他表里不一,性格中充满了矛盾。

总的说来,于连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他反抗,是因为环境的不利,当他处在顺境中时,他就妥协了。

于连虽然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但是,他的这种个人主义并没有发展成利己主义,所以,他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野心家。

最终,于连自愿地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的一生。

因为,他明白了,在一个大资产阶级当政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他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登上上流社会舞台的,他不希望自己再与这个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他走上了断头台,用死捍卫了他最后人格的清白。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邹诚裔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邹诚裔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衢州学院邹诚裔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分别写出了他们的著作《红与黑》和《高老头》。

而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红与黑》和《高老头》两部现实主义著作的产物。

同是波旁王朝复辟的历史时期,两位青年知识分子探寻自己的前途,追求自己的目标,试图爬上上流社会。

两个人物的相同点: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在阶级更替时期试图从社会底层走向上层社会的青年才俊,在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中有不少相同点:首先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

于连精通拉丁文,且有超常的记忆力,轻轻松松能背完一本书,还帮德·拉莫尔侯爵记住秘密会议内容,中途遇危险且灵机应变,最后与外国使节接上了头。

拉斯蒂涅则是大学毕业,拥有众多学位证书。

其次他们都拥有英俊的外表,诱惑了许多有权有势的女人的心,借助这些上层社会的女人来达到成功,正如《高老头》中的鲍塞昂夫人所说,“你若没有一个女人的关切,你在这个社会便一钱不值”。

再者他们都拥有相同的心里转变,都立志向上爬。

他们都从底层向上,从外省或者乡下来到巴黎,经过社会的大染缸最后成型,变的不再单纯,希望更进一步得到权力和满足欲望,出人头地,拥有自己的地位。

两个人物的不同点:于连和拉斯蒂涅拥有这么多的相同,拥有英俊的外表、不凡的才能,以及类似的起点——于连的底层地位和拉斯蒂捏的没落贵族身份。

但无疑两人也有很多不同。

两人的出发点不同。

于连社会地位低下,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木匠的儿子。

他从小体弱,干不了重活,常常被父亲和兄弟殴打,并受到家庭成员的歧视,再加之底层的社会地位,这所有给了于连个人奋斗的决心。

他崇拜拿破仑,喜欢阅读《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希望拥有平等的生活。

高贵的地位和个人价值成了他奋斗的目标,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希望像拿破仑一样干出一番事业,他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法国文学中两位著名的青年野心家——于连和拉斯蒂涅,通过对他们的人生抉择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这两位角色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性复杂性。

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是司汤达作品《红与黑》和巴尔扎克作品《高老头》中的核心人物,他们各自在追求个人野心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展示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命运轨迹。

本文将首先概述两位角色的基本背景及成长环境,进而分析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内心挣扎。

随后,文章将详细比较他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包括职业道路、爱情观念以及权力欲望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选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从而揭示出这两位青年野心家的悲剧性命运。

通过对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引发读者对于个人野心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同时也为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风貌提供一扇独特的窗口。

二、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于连,这个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青年形象,以其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行为,成为了野心与抉择的典型代表。

他的野心不仅仅是对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渴望,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于连生活在一个充满等级观念和阶级固化的社会里,他深知自己的出身低微,但这并没有熄灭他内心的火焰。

相反,这种社会背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野心。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打破社会的束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于连的抉择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在面对现实与理想冲突时的挣扎与痛苦。

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种代价可能是对自己尊严的牺牲,也可能是对爱情的放弃。

但于连并没有退缩,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野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试《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形象

试《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形象

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

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

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

于是,他来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实现爬到社会的顶层的梦想。

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子爵夫人的情人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而抛弃了她,米旭诺为了3000法郎的赏钱去揭穿伏脱冷的真面目……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

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

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

”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

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

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

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

于连想干一番拿破仑式的大事业。

于连曾满腔热情地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

”因此,我们说于连与拉斯蒂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地位;后者有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的事业雄心,有更高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

其次,两个的人的性格不同。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

同时,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

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

为了一套漂亮的衣服,拉斯蒂涅写信给母亲和妹妹告急,回信来了,虽说他责备自己不该这样狠心利用至亲骨肉的感情,但转眼之间想到能够穿上新衣出入交际场所,他又得意非凡。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一、人物形象于连,一个下层工人家庭不被爱、不被喜欢的孩子,“这父亲虽然年纪大了,却仍敏捷地跳上正在锯着的一个树干,又跳上支撑着棚顶的横梁,猛地一掌,打在于连的头上。

于连身子一歪,眼看就要跌倒,若是跌进十四、五尺下面正在运转的机器的横杠中间,非粉身碎骨不可”,他弱小“他是个十八、九岁的瘦小青年,看起来羸弱,面部的轮廓也不大周正,但颇清秀……自幼年起,他那极端沉思的神情和极为苍白的脸色,就使他的父亲以为他活不长”,就是这样一个瘦弱但极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知识充满渴望,希望自己可以像拿破仑那样建功立业,然而复辟的波旁王朝打破了他的梦,他孤独,他渴望爱,渴望事业,渴望公平的社会状态。

虽然于连出身贫贱低微,被瞧不起,但他的那颗心不甘屈服,不想被歧视的自尊心,上进心使他想要跻身上流社会,而当他真正进入上流社会,发现这所谓的上流社会充满了虚伪和愚昧,为了不被这所谓的上流社会人士所蔑视,他也像他们一样,伪装自己,隐藏自己对拿破仑波拿巴的狂热,但是他的才能,精通拉丁文,记忆力惊人,这些才能使他获得一些“大人物”(德·拉莫尔侯爵)的信赖,也因此有了一些资本可以轻蔑和反过来敌视那些曾经敌视过他的上流人物了,“和他们的财富打交道的是我的贫穷,而我的心和他们的蛮横无理相距千里之遥,它高高在上,他们那些轻蔑或宠信的小小表示岂能达到”。

同时,这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因为这个后挤进来的年轻人与同一层的上流人物不同,他更独特,所以他博得了玛蒂尔德的爱,但他知道“出身的骄傲犹如一座高地,在她(玛蒂尔德)和我之间构成了阵地”。

于连周围的人都那么虚伪,尤其是后来神学院的生活,每天的生活简直如桎梏一般,无法呼吸,虽然他的内心并不虚伪,但为了生存,他必须装成虚伪,他在上流社会被蔑视,但其实他更蔑视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

于连在最后终于做了一回真正、勇敢、真实的人,没有向宗教的虚伪投降。

“这是一个正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我的祖国啊,你还是这么地野蛮”。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于连与拉斯蒂涅都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形象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19世纪法国波旁王朝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

他们野心勃勃、意志顽强,为了个人的名利可以不择手段;两个人都接受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和腐朽的人生观。

但是,性格有着相似之处的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

究其原因,既有个人性格的差异,也有时代和社会的因素。

首先,在于他们的行为方式不同。

于连拥有野心和智慧,却常因自己拿破仑般的狂热而把奋斗目标和冷静客观淹没在非理性的冲动之中;如他听说德•瑞那夫人告发他,就不顾一切地冲回去枪击了夫人。

而拉斯蒂涅却用商人的眼光始终以金钱为目标,奉利益为珍宝,精明而投机。

其次,他们的反抗方式不同。

于连曾经通过占有贵族夫人与小姐来报复贵族阶层,显示自己的反叛与抗争。

尤其是在法庭上那段经典的铿锵的陈词更是将他对贵族的愤怒抨击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始终为了自己平民的尊严坚持到最后,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的结局是他个人反抗的升华。

而拉斯蒂涅放弃了贵族传统观念,走上了不择手段向资产阶级蜕变的道路,他充分领会了“人生三课”,明白了“不是靠天才就是靠腐败”,懂得了“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

于是,像个战战兢兢的小学生完成功课一样他一步步抛弃良知,爬到了社会顶端。

他成功了,却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为代价,他的结局是妥协的成功,是抛却个人良心和道德观念的成功。

最后,他们典型形象表现的意义不同。

两个人不同的命运与结局,所隐含的意味截然不同。

于连的悲剧是一个有野心的青年试图通过自己的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泯灭良心地利用踩踏他人,最终成为被排斥者与局外人。

而拉斯蒂涅的成功揭露了资产阶级丑恶的嘴脸,唯利是图,拜金与个人主义盛行。

前者进一步反映了封建时代小资产阶级反抗登记制度的进步性,而后者则体现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必然,金钱对人心的腐蚀与残害,金钱成了滋生罪恶与堕落的温床。

在我看来,于连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而拉斯蒂涅的悲剧是命运悲剧。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相同:
1、可悲的大环境(共和理想破灭,复辟时代来临。


2、典型的小人物(平民的儿子,破落的贵族子弟)
不同:
1、主题不同(《红与黑》强烈政治倾向;《人间喜剧》拜金主义,现实主义)
2、作家倾向不同(《红》内倾向,深度心理描写;《人》外倾向,外部社会形态)
3、人物形象之不同
(1)理想追求不同
于连:“拿破仑式理想”,希望出人头地
拉斯蒂涅:重整家业,挥金如土,世俗
(2)性格造成不同
于连:复杂多变矛盾性格,自尊又自卑,勇敢又怯懦,真诚又虚伪,反叛又妥协
拉斯蒂涅:相对简单,痛苦来源于贫困现实与物欲享乐之间的巨大反差,热情善良,正义,(3)奋斗手段不同
于连和拉斯蒂涅都受到上流社会女人的青睐,但是手段都本质的不同。

于连:视“女性”为征服对象,为了职责,也曾投入热情与真诚,但从未竭力讨好,也从未糟践自己,与远大的理想相比,爱情是第二位的。

拉斯蒂涅:凭借风流倜傥去征服很多上流社会的侯爵小姐,把她们当做向上的跳板,头脑清醒,不断更换目标,用完就扔。

(4)信仰内容不同
于连:视拿破仑为偶像,信仰“个人英雄主义”,主张自我奋斗。

拉斯蒂涅:则信奉“极端利己主文”,主张唯利是图。

(5)结局成败不同
于连:在彻底看清社会真面目后,毅然选择心灵的回归,宁死而不愿苟活。

他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精神的永生。

拉斯蒂涅:则正好相反,他在认清金钱的本质后,纵身跳入大海,永不回头。

他娶了纽沁根夫人的女儿,被封为勺哥,成为贵放院议员、副国务秘书,大搞投机买卖,一个典型的个人野心的成功者,只是心早已不在。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对比

奋斗者?还是野心家?——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19世纪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都走上了资本家的发家之路。

无论是下层的农民,还是小资产阶级,他们都在努力的奋斗,希望跻身于资本主义的上层社会。

于连和拉斯蒂涅虽为小说中的人物,却同为这个时代的青年,不可避免的接受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一直在与他们周围的这个不正常的社会奋斗着。

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出自于19世纪二三年代法国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之手。

这两个法国青年在两位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他们许多的不同,却更有许多的相同。

总体来看,于连更倾向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奋斗者的形象,而拉斯蒂涅却更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形象。

从表面上看,两个人的地位,生活际遇,人生理想,都极为的相似,都是刚刚涉世的有志青年,为积极进取向上,奋斗之人,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迥异的,拉斯蒂涅上去了,于连却失败了。

为什么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地方相同,人生理想相似,最求理想放方法想似的两个年轻人,却最终换来的结果不同呢?首先,从个人人生理想来讲。

于连和拉斯蒂涅作为有理想的立志青年,他们的人生了理想从表面上看,都是想进入上层社会,出人头地。

做为社会底层的他们,都渴望被人尊敬,被人敬仰,受到社会的肯定。

但是,通过细致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他们的人生理想有着截然不同的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而这就确定了他们的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

于连的人生目标是梦想着成为拿破仑一样的风云人物,向往军功,渴望尊重,自由,平等,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当父亲将他正在看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打翻在溪流中时,他清秀的脸庞上流露出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他父亲让他到市长的家当家庭教师时,他回答:“我不愿当奴仆”,“要我和奴仆一起吃饭,我宁肯死掉”;于连不堪忍受父兄的大骂,几次想离家出走;于连和雷纳尔夫人发生恋情,最初也是处于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要求着平等对他;他起初为了报复市长而占有市长夫人以及后来要征服马蒂尔德的行动也体现了报复和反抗意识。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是一部由尤瑞·诺瓦克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孩,在德国旅行遇到了一个叫拉斯蒂涅的男人,两人一同展开了一段浪漫的旅程。

本文将从外表、内心以及行动等多个方面对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一、外表形象
于连是一位东方女孩,拥有黑色的直发和清新的脸庞,她的衣着简单舒适,充满自然风格。

相比之下,拉斯蒂涅是一位西方男人,外形英俊,身材高大,容貌清秀,礼服穿着体面,仪态优美。

两人的外表形象原本格格不入,但是他们却在旅途中相互吸引,越来越亲密。

二、内心特质
于连是一位纯真善良的女孩,喜欢拍照、写游记、喝茶,充满了青春气息。

她在旅途中遇到种种困难,虽然表面看似单纯,但是她的内心非常坚定,既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也不会受到周围的干扰。

而拉斯蒂涅则拥有强烈的内心挣扎,他看上去自信而优雅,但是内心深处也有着极度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这种内心的夹杂让他更加真实,有让人产生共鸣的力量。

三、行动与想法
于连和拉斯蒂涅在旅途中产生了种种的冲突,在思考和行动上也表现出了差异性。

于连在面对问题时常常是果断行动,也经常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维护自己的权益。

她认为生命只有一次,要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而拉斯蒂涅更多的在思考上,他会倾听与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深刻而感人。

总结:
《于连与拉斯蒂涅》是一部充满着真诚和温情的电影。

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形象,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念,也展现出了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和融合,让观众不仅仅是感受了旅途的惊喜和绝美风景,更能够感受到人生真实的意义和价值。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摘要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

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本文从两个人物生平、思想、遭遇、结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拉斯蒂涅于连人生理想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和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心想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杰出的艺术典型。

他们是“既才华横溢又卑鄙无耻,既聪明又狡猾,既崇高又卑鄙,既诚实又虚伪的复杂性格的复合体”。

19世纪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断发展。

在这一思潮中,产生了许多伟大作家和作品,从而出现了一批不朽的人物形象。

本文要介绍的是于连与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相异之处。

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D�D法国王政复辟时代,但他们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生平、思想、遭遇以及结局四个方面来认识比较。

一生平从生平来看,于连是王政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代表。

他出生于维立叶尔小城一家锯木工厂的小业主家庭,长得颇为漂亮,“长着一个鹰钩鼻,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深栗色的头发,垂落得很低,额头自然变小了。

”而且,他的眼睛“宁静时,闪耀着深思和探索的光辉,此刻却流露出一股憎恶可怕的凶光”,“在生气发怒时,有一种凶相”。

而拉斯蒂涅一张纯粹的南方型脸,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风度、举止、姿态,都显示出他是富家子弟。

幼年的教育致使他有高雅的习惯,虽然衣着朴素,平日穿隔年的旧衣服,有时也能装扮得十分得体,风度翩翩上街。

但由于是外省的破落贵族子弟,他初到巴黎时只是一个穷苦窘迫的大学生,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大好前程。

可是花花世界的巴黎刺激了他想向上爬的欲望。

《红及黑》中于连及《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及黑》中于连及《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照纲要:拉斯蒂涅和于连相同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因为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一样,形成了不一样的争运和结局.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洁论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决断。

重点词:拉斯蒂涅于连比较形象塑造拉斯蒂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所塑造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忱、有志向,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类拔萃。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布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难过,出路问题烦恼着整整一代中基层青年。

面对现实,他们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代表了法国中基层绝大部分有志向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一样点是:相同作为个人奋斗者,因为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一样、投奔的社会力量不一样,形成了不一样的命运和结局。

第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一样。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擅长同一期间,身世都贫困,生活环境滋长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但是,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重视于对上流社会豪华生活的神往,对其虚荣心的知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重视于实现儿时的英豪梦,盼望靠才能、英勇,创业绩,获地位。

不一样的思想动因,使两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于连完整崇敬绝世英豪拿破仑,想从《懊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想录》中认识世界,但在复辟王朝的期间,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致使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幻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

而拉斯蒂涅想经过自己努力学习,把学科作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便利足先登,榨取社会,这些固然没有行通,但他经过念书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想法,是切合当时社会的某种需要,也能够说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一、本文概述《于连与拉斯蒂涅之形象对比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两位文学角色——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和巴尔扎克塑造的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内在特质。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位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人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挣扎、追求并最终实现或挫败其理想。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性格特征以及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对这两位角色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揭示他们各自独特的形象及其对后世文学和社会观念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两位角色,还能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于连形象分析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所著小说《红与黑》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多面,深刻反映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底层青年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地位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角色。

他出身贫寒,但却怀揣着对权力、知识和爱情的渴望。

这种渴望促使他不断努力,试图摆脱自己的社会阶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他的这种努力却常常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和打击。

例如,他在爱情上的追求,无论是与玛蒂尔德还是玛达姆·德·拉穆尔特的关系,都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他深知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无法与这些贵族女性相匹配,但他又无法抗拒她们所代表的权力和财富的诱惑。

这种矛盾使得他的爱情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青年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

于连的形象还体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个人价值,但社会的阶级壁垒和偏见却使他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他在军队中的经历和在贵族家庭中的工作都让他深感自己的无力和渺小。

他试图通过追求权力和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最终却发现这些都无法真正改变他的命运。

这种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使得于连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于连的形象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既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也有着软弱和迷茫。

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比较汉语言文学二班李思盈 45号摘要: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形象,《红与黑》中的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有着同样野心家精神,却走着不同的道路。

本文通过时代背景、作者心理。

以及人物性格等不同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任务的异同。

关键词:于连拉斯蒂涅形象比较一、情陷“夜巴黎”(一)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法国文明的象征,而巴黎之外的其他地方,六边形国土上的外省,则是这个中心的蓄水池,是法国文化的基础。

虽然它不能涵盖这个国家的一切,但是这个城市浓缩并表现着这个国家,它是一个世界之都,是我们在法国及外国小说中所看到的男男女女趋之若鹜的地方。

而正正在此时,政权交替频繁,不同的派别引领着自己的支持者道向不同的方向,却总是被共同的力量——物质,牵引着,在那个灯红酒绿的世界——巴黎,迷失了自我。

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年轻小伙子。

同样也是对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环境改变的黄毛小子。

但巴黎这个大染缸,把两个如同白纸一样的年轻人一步步使之变为不择手段的野心家。

(二)但于连是木匠之子,拉斯蒂涅是落魄贵族。

于连时代是贵族重新掌权的时代,拉斯蒂涅则是贵族迟暮,金钱变成权威的年代。

所以两者的追求也有所不同。

我们不难发现拿破仑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于连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

但由于“滑铁卢之役”的失败,令于连永远与在战场驰骋的机会失之交臂。

许多像于连那样的青年都希望社会变革,实际上变革意味着革命。

复辟王朝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向往拿破仑,而统治者却视之为洪水猛兽,并表现出极端的恐惧和敌视。

当德瑞市长知道于连是一个拿破仑的狂热者时,表示出十分唾弃的态度并说:“如果他不是贵族,他住我们家拿我们的钱,那就是佣人。

”由于于连只是比较低下的身份,所以他只能自言自语地说:“我有多少经历,就要他们付出多少代价。

”而拉斯蒂涅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一个穷大学生,家中收入仅能支撑门面,他是长子,家里把他送到巴黎,为的是让他在巴黎寻找机会发迹,在复辟王朝,贵族子弟已不能单靠贵族身份在宫廷中谋职,拉斯蒂涅也不愿埋头读书,顺着社会阶级一步一步攀登,他目睹上流社会中一些贵族青年过着灯红酒绿,挥金如土的生活,他“刚会欣赏,跟着就眼红了,”二、作者的无意识流露19世纪的法国,由于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与民不聊生的地下阶层并存,贫富悬殊问题在激荡中日益凸显,人们再也感受不了浪漫主义的曙光,于是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中于连和《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比较汉语言文学二班李思盈 45号摘要: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形象,《红与黑》中的于连和《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有着同样野心家精神,却走着不同的道路。

本文通过时代背景、作者心理。

以及人物性格等不同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任务的异同。

关键词:于连拉斯蒂涅形象比较一、情陷“夜巴黎”(一)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法国文明的象征,而巴黎之外的其他地方,六边形国土上的外省,则是这个中心的蓄水池,是法国文化的基础。

虽然它不能涵盖这个国家的一切,但是这个城市浓缩并表现着这个国家,它是一个世界之都,是我们在法国及外国小说中所看到的男男女女趋之若鹜的地方。

而正正在此时,政权交替频繁,不同的派别引领着自己的支持者道向不同的方向,却总是被共同的力量——物质,牵引着,在那个灯红酒绿的世界——巴黎,迷失了自我。

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年轻小伙子。

同样也是对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环境改变的黄毛小子。

但巴黎这个大染缸,把两个如同白纸一样的年轻人一步步使之变为不择手段的野心家。

(二)但于连是木匠之子,拉斯蒂涅是落魄贵族。

于连时代是贵族重新掌权的时代,拉斯蒂涅则是贵族迟暮,金钱变成权威的年代。

所以两者的追求也有所不同。

我们不难发现拿破仑和《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是于连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

但由于“滑铁卢之役”的失败,令于连永远与在战场驰骋的机会失之交臂。

许多像于连那样的青年都希望社会变革,实际上变革意味着革命。

复辟王朝时期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向往拿破仑,而统治者却视之为洪水猛兽,并表现出极端的恐惧和敌视。

当德瑞市长知道于连是一个拿破仑的狂热者时,表示出十分唾弃的态度并说:“如果他不是贵族,他住我们家拿我们的钱,那就是佣人。

”由于于连只是比较低下的身份,所以他只能自言自语地说:“我有多少经历,就要他们付出多少代价。

”而拉斯蒂涅是外省小贵族的子弟,一个穷大学生,家中收入仅能支撑门面,他是长子,家里把他送到巴黎,为的是让他在巴黎寻找机会发迹,在复辟王朝,贵族子弟已不能单靠贵族身份在宫廷中谋职,拉斯蒂涅也不愿埋头读书,顺着社会阶级一步一步攀登,他目睹上流社会中一些贵族青年过着灯红酒绿,挥金如土的生活,他“刚会欣赏,跟着就眼红了,”二、作者的无意识流露19世纪的法国,由于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地迅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上流社会与民不聊生的地下阶层并存,贫富悬殊问题在激荡中日益凸显,人们再也感受不了浪漫主义的曙光,于是标榜着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兴起。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他们既批判社会现实,又对封建时代有所留恋。

与此同时,启蒙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更是将封建主义逼向绝路。

自由民主的旗帜挥向了法国乃至欧洲的每个角落。

所以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意无意地提到阶级主义并用讽刺的手法来描写那些看似上流高尚的人物。

民主运动把新的阶级观(平等的阶级观)推向大众,首先就要暴露原有阶级观(等级森严的封建观)的种种弊端。

但另一方面,由于作家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历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各自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表现都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高老头》里,巴尔扎克虽然有意识地要把自己写成拉斯蒂涅,但他也无意识地出现在伏脱冷身上。

拉斯蒂涅的内心矛盾也是巴尔扎克自己的矛盾;这位年轻的大学生虽然拒绝了伏脱冷的主意,但他在无意识中还是接受了伏脱冷的想法,尽管他后来又放弃了。

1.我们知道,巴尔扎克总是想挣钱还债,总是想一夜暴富,一举成名。

毫无疑问,他一定无意识地想到过,要是能不顾社会道德而得的金钱,爱情和名声就好了。

这样的念头或许偶尔才出现,而且很可能是一闪而过,但正是这种一闪而过的念头,既被巴尔扎克无意识地压制了,同时又无意识地在反面人物身上浮现了出来。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也曾对自己说“我自己大概也会落得和主人公一样的下场,因为我也常有这样的想法,弄不好我也会像他一样犯罪。

他曾经被讽刺家茨维克评论为“相貌低俗的恋爱骑士”。

他的肚皮如啤酒桶大,双脚外八字,满脸青春痘,酒糟鼻,小眼睛,脖子又短又细,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不像一个会恋爱而纵情冒险的文人。

可是他一生都在不断的失恋或是陷入单恋的情结之中,每次都搞得一塌糊涂,所以写恋爱小说变成了他的寄托,也是他的理想。

2描写华丽的浪漫情节和不惜以生命作为赌注的激烈爱情是司汤达文学的主流。

有人认为,在这世上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在私生活和小说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

不能否定的是司汤达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

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

因此,于连在市长的面前偷偷地抓起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一种满足了野心的胜利。

三、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到来怎样规划,与他的性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踏着并利用别人的感情来辅助自己来平步青云,但由于他们的性格又不是完全相同,所以他们的出发点和结局都是不同的。

(一)在《外国文学史》当中,于连被认定是“性格分裂”的人物。

许多相对的性格都同时出现在他的身上。

于连最大的优点导致了他最大的缺点。

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最自尊的人同时也是最自卑的人。

在他的心里,连那些富人轻蔑却不怎么带攻击性的言语也容不下。

由于自小在家时最孱弱的一员,同时也是拿破仑的拥护者。

于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要用才华来为自己编织保护衣和带上荣誉的皇冠,而不是靠花言巧语和拉拢关系来出人头地,这种想法在他离开市长的家里时还能找到。

“钱有什么用?我的财富没有为我带来幸福!要金钱驱使的道路呢?还是要走永生得救的道路?”他对那种用金钱换来的荣誉,在“奋斗”的路上还是有迟疑的,因为他当时还没被钱财的烟幕弥盖双眼。

但在现实主义的故事中,理性总是很难战胜现实,这就正体现在于连身上。

他控制不了对名利的追求,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力薄弱,而是因为他所追求的情欲太强。

从他对教皇的优厚待遇投向羡慕之情时,他就开始了对金钱名誉的妥协。

为了所谓的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

在去巴黎前的最后一次祷告时,还自欺欺人地对自己说:“把自己当作院长面前左起第二根蜡烛,祈求院长不要把它吹灭(蜡烛的消失代表放弃天路历程之路的人)。

”最终蜡烛还是灭了,他倒是如释重负地叹了口气。

而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更是能出卖自己的尊严。

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但于连的道德最终还是未能沦丧。

在告发信揭开后,他愤然地失去控制般地去枪杀德·雷纳尔夫人。

入狱期间,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结局。

(二)巴尔扎克曾说:“邪恶时常得逞,而美德之路往往是很艰难的。

”所以在创作拉斯蒂涅这个角色时,也淡淡地渗透着这句话。

在《红与黑》中,于连忏悔时也曾说,“不相信教条而去信教的,很难在教会中生存。

”相比之下,拉斯蒂涅早早就深知这个道理。

但他信的不是宗教,而是名利。

伏盖公寓与巴黎上流名利场的落差使他无形中地在欲望中失去自我。

别人赴宴是坐着马车滴滴塔塔地悠闲地奔赴,每一声马蹄粘在泥土上的声音都刺痛着拉斯蒂涅嫉妒的心。

因为手头资金紧缺(已经是乡下一家人省下来的钱),不能满足他挥霍的欲望,所以发誓,只要找准机会,就是天罗地网也要钻进去!日后,在鲍赛昂太太的指导下,拉斯蒂涅找到了一把开启进入上流社会大门的钥匙:争取得到贵族太大的爱情,薄得她们的宠爱,踏上进身的捷径。

在巴黎这个“钱就是生命。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社会环境的渲染中,“往上爬,不顾一切的往上爬,”已经成为了他行动的指南。

渐渐地,马基雅维利式的处世之道(主张为求目的不择手段)已成为他为了向上爬而妥协于不道德行为的借口。

他的性格软弱,容易受别人唆摆。

但为求目的,可以把自己的心化成比石还硬!当鲍赛昂太太教导他前,曾经问过:“你可以为我杀人吗?”拉斯蒂涅竟回答说:“要杀两个都可以!”这句话,在他当时的身份——受教育的大学生,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当他利用这一跳板得到一切时,他已经在欲望和野心的引导下逐渐埋丧他的正直、善良与爱心,残存的良心只是阻止人性向兽性转化的最后捍卫者。

尽管如此拉斯蒂涅对于这种异己的力量曾作过反抗,也憧憬过青春纯洁的大学生活,也对自己的种种恶行动摇过,但是当他目睹了鲍赛昂夫人的被抛弃、高老头之死、知道了伏脱冷的被捕经过的时候,拉斯蒂涅明白到自己一切努力都走向失败,他很快就转变了自己那苟且被半个良心勾着的思想。

料理完高老头的丧事后,他决定“埋葬了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仰天咆哮:“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四、结语在腐朽的大时代背景下,于连选择了奉上生命来对阶级主义提出“有声”的控诉,而拉斯蒂涅却选择埋没良心,继续践踏着他人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这两个故事读起来,都让读者有着莫名的心酸。

有志气的,却无可依靠,无从找到正确的道路。

有后盾的,却不知自爱,自感堕落于熏利的地狱。

这无疑都是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