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合集下载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记得中学的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讲到当年的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都会提到辜鸿铭这个人,并不是因为他是这个政策的具体执行人,而是他独特的风格和言行。

当时出于好奇很是查询了一下这位老先生的身世。

由于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所以查询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书店找有关的资料,可惜找了很久都是找不到辜鸿铭先生的著作。

上大学的时候在外文书店里看到了辜鸿铭的大作<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或者春秋大义),买来拜读了很久,一方面本人英文水平不好,另一方面辜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非常的深刻,同时也表达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竭力维护之情,让人不禁掩卷叹息。

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吗?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地研究过?既然不熟悉也没有深入地研究,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不过就是人云亦云罢了。

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医,叫嚣着要取缔中医一样,我想问一句“你了解中医吗?你对中医知道多少?”很多人对中医都是一知半解,很多人对中医没有深入地研究,很多人把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去研究的东西都归结为“伪科学”/迷信,真的很可笑,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深入地研究和发展,而是一味的否定呢?任何东西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你不去想办法发现这种合理性的科学依据,却盲目的一棍子打死。

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扯远了,说到中医了。

当然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然博大精深,那么当然不是想当然的人所能了解的,这需要钻研,需要思考,而不是脑子一发热而发出的所谓“批判”。

批判是站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客观,才能有“批判的继承”。

毛泽东思想最精髓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当年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就是“批判的继承”,当然是指要继承和发扬精华。

辜鸿铭和他的中国精神

辜鸿铭和他的中国精神

!
后悔’ 当初如果好好听&用心
以这样一位颇有前朝遗老之气的人&写 击&而且也被社会与时代所唾弃’

作+ 中 国 人 的 精 神, 一 书 就 不 奇 怪 了 ’ 此 书 写
听&到+ 百 家 讲 坛, 岂 不 是 能 讲
然而奇怪的是& 恰恰是这样一位大肆鼓

得更好- 可惜再也听不到了’
于 1915 年&其时欧战正酣’ 惨烈的第一次世 吹中国传统文明* 极力诋毁西方现代文明的
现要想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是困难 中的中国传统文明在当年中西方人眼中的巨
集&或许多少可以弥补我们的
的’ 因为美国人一般说来&他们博大&纯朴&但 大 反 差 有 关 ’ 辜 鸿 铭 眼 里 的. 中 国 人 的 精 神 )
许多遗憾’ 诗集编好后&编者
不深沉’ 英国人也无法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 在处于五四启蒙精神感召下的国人来说当然

中’ 伯父易仁荄先生毕业于清


华大学历史系&与夏鼐*吴晗*
界 翦伯赞先生同学’ 他老人家熟
国 精 神
于女性生活的束缚&作者的描写也极其正面0 . 按照中国人的正统现念&上戏台和大庭广众
面前唱歌& 乃至到基督教青年会的大厅里去 搔首弄唱&都是下流的*极不合适的事情’ 就 其积极方面而言&正是这种幽闲*这种与世隔 绝的幽静之爱* 这种对花花世界诱惑的敏感 抵制*这种中国女性理想中的腼腆羞涩&赋予
主 持
立 文
经一去不返& 这才追悔莫及’ 人的不可救药&大约如此’

读《中国人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精神》有感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

〞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

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

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更多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

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我国当前社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大学里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学分占的比列也比拟重,考四六级更被我们大学生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

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

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对中国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

他赞同忠君思想,他赞同纳妾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

时代不断进步开展,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表达,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奉献。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 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 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 中国人。”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 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 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1881年,遇到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 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1883年,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 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 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 外文秘书)。张之洞实施新政、编练新军,也很重视高等教育。他在晚 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 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1891年,俄皇储来华,赠其镂皇冠金表。
三、 辜鸿铭作品目录
绪论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的妇女 中国的语言 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 一个伟大的汉学家 中国学(一) 中国学(二) 附录:乌合之众崇拜教或战争及其出路
四、 辜鸿铭作品简介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是2012年8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辜鸿铭 。 《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名曰《中国人的精神》,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于 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 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 被译为多种文字。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读后感1500字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读后感1500字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1500字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

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

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

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

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

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

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

“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

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译者前言文/黄兴涛这里,我们翻译的是"文化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原籍福建同安,出生在马来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世家。

他13岁到西方留学,先后游学于英、德、法、意等国十有一年。

回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

清末时,他曾官至外务部郎中,擢左丞。

民国初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在近代,辜鸿铭乃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文化名人。

尤其以"古怪"著称于世。

敬之者如林语堂誉之为"怪杰",鄙之者如胡适之称他"怪物"。

他的思想在国内无甚影响,但名声却不小。

长期以来,关于他的奇谈怪论和佚闻逸事,总在流传。

在一般人心目中,辜鸿铭尤其属于那种极为顽固的"封建余孽"。

他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维护辫于与"三寸金莲",已为今人所熟知。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极端保守的人物,竟然精通英德法等近十门语言,在西方世界和近代日本曾享有广泛影响,这一事实,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普遍和足够的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近代西方,特别是本世纪前二十余年间,论名头之响,声誉之隆,都没有一个中国学人可与辜鸿铭相提并论。

俄国的托尔斯泰与辜氏通信,讨论抵御现代物质主义文明的破坏力量问题,公开支持他的文化保守事业;法国的罗曼·罗兰说他"在西方是很为有名的";英国的毛姆曾专程拜访他,称他是"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和"声高望重的哲学家",承认他"在关心于抽象方面的东西的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瑞典的勃兰兑斯赞扬他是'卓著的中国学者"、"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印度的泰戈尔曾与之交流思想并合影留念;甘地则称他是一个"可敬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中国人的精神》作者辜鸿铭。

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

有关读书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1民国怪杰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的家族等同于教会。

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看辜鸿铭对教会功能的论述:“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里,教会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教导信仰,这就是我曾向你们说明过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谎’、‘你不可偷窃’之类的教条,而是灵感,一种让人们服从那些准则的强烈情感。

因此,教会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激发灵感,激发人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事实上就是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

”(《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38页)以笔者个人在家族这个组织中的见闻来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确实了如同教会。

笔者姓林,笔者的家乡福建泉州是一个家族文化遗留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谱。

笔者翻阅家谱时,发现家谱上记载了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比如记载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个支系)的来源是这样的:商朝时期的比干是纣王的叔叔,因忠谏被纣王杀害,当时比干的正妃陈氏已有身孕,害怕纣王伤害腹中婴孩,于是带着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后来在长林(今河南淇县西南)石室产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后,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遗孤,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改名坚。

此外,家谱中还详细列有从比干到当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孙的名字,其中有的人还有简要的介绍——一般是这个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

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着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悬挂着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为在世人立的),常见的比如有“进士”“举人”匾,这是表明这个家族曾经出过进士和举人。

对家谱和祠堂介绍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或许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已经明白了家族为什么和教会是等同了:家谱里面记载的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和祠堂里悬挂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额,正可以“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源于家谱和这些匾额告诉人们说:“你们的血统是高贵的,你们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你们的身份,你们不能让祖先蒙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一」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

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

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

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

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

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

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

“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

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

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

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

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

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中国人的精神”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

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中国人的温良精神辜鸿铭材料作文

中国人的温良精神辜鸿铭材料作文

中国人的温良精神辜鸿铭材料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温良精神。

它体现了中国人谦逊有礼、宽厚仁爱的品格。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中国著名建筑师辜鸿铭先生,看看他如何实践了温良精神。

辜鸿铭先生1935年出生在江苏南京,从小就热爱建筑。

他读书非常用功,后来考上了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辜先生学习非常刻苦,经常通宵达旦地设计图纸。

同学们叹服于他对建筑事业的执着追求。

毕业后,辜鸿铭先生在美国工作多年,设计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建筑。

大家都说他是个建筑天才。

可是,辜先生从来没有因为成就而自满。

他总是谦逊有礼,虚心学习。

有一次,一位年轻建筑师向他请教问题,辜先生不但亲切解答,还邀请对方到家里做客。

这位年轻人非常感动,说辜先生"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师"。

1997年,辜鸿铭先生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可是他却说:"这个奖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体中国建筑师。

"看,辜先生是多么谦虚啊!他把荣誉归功于祖国和同行,而不是自己一个人。

辜鸿铭先生作品有一个独特风格,就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著名的悉尼歌剧院,外形就像一朵绽放的白莲花。

辜先生说,这是受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启发。

他的作品美不胜收,却充满着东方智慧的气息。

不仅建筑设计融入了中国元素,辜先生的做事方式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温良品性。

2008年汶川地震时,辜先生82岁高龄,仍亲自前往灾区视察。

他说:"灾后重建一定要坚持环保和人文理念。

"看,辜先生不但富有同理心,而且对民众的生活环境非常关注。

辜鸿铭先生一生致力于创造优秀的建筑,为世界各地增添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他从不自命不凡,反而始终保持着谦逊、宽厚的品格。

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良精神。

通过辜先生的事迹,我们更加理解了温良精神的可贵。

作为小学生的我,也要好好学习辜鸿铭先生的做人处世之道。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1857-1928),字汤生,原籍福建同安,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世家。

13岁到西方留学,先后游学,在英、德、法、意等国生活了11年。

回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

清末时,他曾官至外务部郎中,擢左丞。

民国初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他精通英法德等近十门语言,在近代西方享有广泛影响,然并未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

他尤其以“古怪”著称于世,敬之者如林语堂誉之为“怪杰”,鄙之者如胡适之称他为“怪物”。

本文选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译(在北京东方学会上所宣讲的论文)首先,请允许我对今天下午所讨论的主题做一点解释。

我所说的“中国人的精神”,并不仅仅是指中国人的性格或特征。

关于中国人的特征,已经有许多人做过描述。

但是,诸位一定会同意我这样一个看法:迄今为止,尚未有人能够勾画出中国人内在特质的整体面貌。

此外,当我们谈及中国人的性格或特征时,也很难给予简单的概括和归纳。

因为众所周知,中国北方人的性格是与南方人不同的,正如德国人不同于意大利人一样。

我所指的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赖以生存之物,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态、性情和情操。

这种民族精神使之有别于其他任何民族,特别是有别于现代的欧美人。

将我们的论题定为中国式的人(Chinese type of humanity),或简明扼要地称之为“真正的中国人”,这样或许能更准确地表达我所说的含义。

那么,何为真正的中国人?我相信诸位一定会同意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特别是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典型的中国人——即真正的中国人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类型的中国——即进步了的或者说是现代的中国人。

事实上在我看来,往日那种典型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正趋于消亡。

所以,我们应该仔细地看上最后一眼,看看究竟是何物使真正的中国人本质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并且区别于正在形成的新型中国人。

首先,我想诸位感触最深的,一定是在旧式的典型的中国人身上,没有丝毫的蛮横、粗野或残暴。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

中华文化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影响着 世界文化的发展。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应 当以新世纪的文化接班人自居,将祖先留下来的 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并发扬出去,让中国人的精神 永远延续下去!
约翰· 史密斯在中国
• 阐述的是中国文化及 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 人的不同

一个大汉学家
对于那些所谓的“大 汉学家”凭借浅薄的汉 语知识解说中国文化-无论是蒲尔杰博士的新 著所谓《中国历史》, 还是卫三畏博士的《中 国总论》--辜鸿铭是嗤 之以鼻的。
论中国学
• 辜鸿铭说:“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一定要把 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研究,而不能像目前绝 大部分外国学者那样,把整体分割,毫无计划与 程序进行研究。” • 研究中国,你必须懂得中国人的民族理念。 如果有人提问: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的 回答是,去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学,从中透视出他 们最美好的民族特性,同时也能看出他们最坏的 性格一面。
论中国女子
• 辜鸿铭说:“一个真正的中国妇女没有自我, 中国妇女的无私使得纳妾在中国不仅可能,而且 并非不道德。” 对此我想说,中国妇女不是无私,而是对封建 礼教强力束缚的无奈。“中国的女性观念是手拿 扫帚打扫房间的形象”、“女性观念一直是主妇、 管理家务的妇女”这种观念早已随着封建社会的 崩塌而远去,而那些一直约束中国女性的“三纲 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教也早已摒 弃,人人生而平等才是真理。
论中国语言
• 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语言; 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中文很难学不是因为它 是很复杂,而在于它很深奥难懂。汉语是很难学 的,因为这是一种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深邃感情 的语言。这就是中国语言很难学的秘密。 • 实际上,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化 语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典文学中,即使是散 文中一封简单的信读起来就像是一首诗。为了理 解书面汉语,特别是我所说的高度优雅的汉语, 你必须拥有丰富的天资:你的心灵和大脑,心灵 与智力得到同等发展。 • 美好的东西总是很难的。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_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_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_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_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

真正的中国妇女。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

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

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篇1世界大战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极权崇拜。

而德国极权崇拜的原因是英国的暴民崇拜。

他说的暴民崇拜我认为就是一种极端自由主义。

这就与我说西方社会是小孩社会类似。

关于英国是暴民崇拜发源地这问题我去年买过一本书《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还未读。

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与这个问题有关系。

将来读时要注意观察。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篇2中文,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具体的表现。

它记录了中国的文字系统,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且在不断的发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对联等文化,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试想如果不学习掌握汉语与汉字,如何能够真正体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可能有的人会提出疑问,连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话文进行翻译,中文也可以通过翻译成其他的语言进行学习交流,理论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对比过两者的同学应该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译,与自己用原来的语言明白的文化内容肯定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这就像是一个需要验证的传承一样,要想得到其真正的传承,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应的钥匙,才能通过考验。

中国文化也是一样,你必须学习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窥视到它的“博大精深”之处。

这就是看了辜鸿铭这本书的一些对中文的观点后,对自己所提出来的提问以及解答,或许解答的还不是很充分,很透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继续前进的理由,一个支持下去的信念。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读后感篇3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中国精神》读后感

《中国精神》读后感

《中国精神》读后感《中国精神》读后感1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

真正的中国妇女。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记得中学的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讲到当年的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都会提到辜鸿铭这个人,并不是因为他是这个政策的具体执行人,而是他独特的风格和言行。

当时出于好奇很是查询了一下这位老先生的身世。

由于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所以查询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书店找有关的资料,可惜找了很久都是找不到辜鸿铭先生的著作。

上大学的时候在外文书店里看到了辜鸿铭的大作<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或者春秋大义),买来拜读了很久,一方面本人英文水平不好,另一方面辜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非常的深刻,同时也表达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竭力维护之情,让人不禁掩卷叹息。

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吗?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地研究过?既然不熟悉也没有深入地研究,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不过就是人云亦云罢了。

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医,叫嚣着要取缔中医一样,我想问一句“你了解中医吗?你对中医知道多少?”很多人对中医都是一知半解,很多人对中医没有深入地研究,很多人把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去研究的东西都归结为“伪科学”/迷信,真的很可笑,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深入地研究和发展,而是一味的否定呢?任何东西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你不去想办法发现这种合理性的科学依据,却盲目的一棍子打死。

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扯远了,说到中医了。

当然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然博大精深,那么当然不是想当然的人所能了解的,这需要钻研,需要思考,而不是脑子一发热而发出的所谓“批判”。

批判是站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客观,才能有“批判的继承”。

毛泽东思想最精髓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当年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就是“批判的继承”,当然是指要继承和发扬精华。

但是我现在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反而被撇得一干二净,糟粕却继承了个十成十。

又扯远了,说到毛泽东思想了。

还是回到辜鸿铭这本书吧,不然写一个月都写不完了。

这部书主要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及由儒家思想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人格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儒家理论的一个简要概括。

当然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述也不是全面。

这部书是他用英文写作的,里面对中国文化中许多名词的翻译相当的贴切和易懂,这也可以看出先生对中英文的融会贯通,建议学习的英文的朋友看看这部书。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人的精神》序文:辜鸿铭(1857-1928)出身于华侨世家,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十余年中游学于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

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

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

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

20世纪初叶的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和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批判,有一位谙熟欧洲文明而服膺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再次举起“春秋大义”的旗帜,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英文著述,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鼓吹儒家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东、西方文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人就是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系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

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and 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gentle,温文尔雅),“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

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

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

辜鸿铭以此回应和解释西方人关于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套话:“中国人缺乏精确性”。

他形象地说:“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在辜鸿铭看来,不屑于精确的中国人,其“赤子之心”与“成年人的智慧”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这就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

他引用“最具中国味道的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长诗《丁登寺》,展现出中国人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而产生的那种“安祥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

正是这种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赋予了中国人那种“难以言状的温良”。

“真正的中国人”的温良,在“真正的中国妇女”或“理想妇女”身上得到了尤为充分、完满的体现。

中国男人的“温文尔雅”,在中国妇女那儿变成了“神圣的、奇特的温柔”。

辜鸿铭承认,在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理想妇女身上也存在着这种温柔,比如***的圣母马利亚,但是与中国的观音菩萨相比,中国的理想女性要在“轻松快活而又殷勤有礼”方面更胜一筹。

他认为《诗经》中的《关雎》一诗描绘出了中国理想女性的三个本质特征,即“悠闲恬静之爱,羞涩或腼腆以及‘debonair'一词所表达的那种无法言状的优雅和妩媚,最后是纯洁或贞洁”。

谈及中国女性,中国人纳妾的问题自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辜鸿铭将这种现象的“合理存在”归因于中国妇女的“无我教”,或曰“淑女或贤妻之道”:“正是中国妇女的那种无私无我,使得纳妾在中国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并非不道德。

”这显然是一种狡辩,不过这种狡辩也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中国妇女幽美而贤淑的理想形象。

中国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会具有上述精神特征?辜鸿铭认为,这是中国的“良民宗教”长期教化的结果。

所谓“良民宗教”,即指孔孟之道,其“精华”是义与礼,“特别是礼,更为中国文明的精髓”。

辜鸿铭比较了中国与欧洲宗教教义之不同:“欧洲宗教要人们‘做一个好人',中国的宗教则要人们‘做一个识礼的好人';***叫人‘爱人',孔子则叫人‘爱之以礼'。

”他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当时欧洲陷于“一战”炮火的残酷现实,指出这场战争的道德根源正在于不讲礼义而崇信强权。

因此,他要把中国人礼义并重的良民宗教奉送给欧洲,以制止这场世界大战,“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并为战后文明的重建提供一把“钥匙”。

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去拯救西方文明,这正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所标举的“春秋大义”之所在。

历史的发展证明,辜鸿铭的“春秋大义”并没有产生“乱臣贼子惧”的实际效果,他对中国“良民宗教”的普世功用显然是过于自信了。

不过,在“一战”前后的欧洲,特别是德国,由于人们身受战争苦难,对于自身文明的价值普遍感到失望乃至绝望,而对和平安宁的东方产生了某种朦胧的欣羡,辜鸿铭其人其书就成了他们心目中“希望的使者”。

不仅大学里有人组织“辜鸿铭研究会”,成立“辜鸿铭俱乐部”,他的名字还广泛流传于普通民众之口。

在这股“辜鸿铭热”的推动下,欧洲人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了解有所加深,辜鸿铭笔下遵奉良民宗教、社会有条不紊的中国与温文尔雅的中国男人、幽美贤淑的中国女人的形象也广为人们所熟知,乃至成为身陷战乱之中的欧洲人心向往之的一个乌托邦。

真实与否姑且不论,辜鸿铭所阐发的“中国人的精神”和他以中救西的“春秋大义”,在中国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历程中,无疑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一笔。

据说孔子当年修订《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字里行间褒善贬恶,拨乱反正,体现出明确的政治意图和鲜明的政治色彩,这就是后儒所称道的“微言大义”,或曰“春秋大义”。

《孟子》有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 两千五百年后,20世纪初叶的中国和世界,也正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的年代。

有一位谙熟欧洲文明而服膺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再次举起“春秋大义”的旗帜,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英文著述,极力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严,鼓吹儒家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东、西方文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人就是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出身于华侨世家,十三岁即赴欧洲求学,十余年中游学于英法德意诸国,归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曾官至清廷外务部左丞。

他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

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

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系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

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 and 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