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器技术参考及原理图

合集下载

手机无线充电器原理

手机无线充电器原理

手机无线充电器原理
手机无线充电器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充电的装置。

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充电底座和接收设备。

充电底座是一个发射器,它内置有一个电磁线圈和电源。

电磁线圈接收电源的直流电,并将其变换为高频交流电。

这个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的原理,在底座周围产生了一个交变磁场。

接收设备是手机中的一个接收器,它也内置有一个电磁线圈。

当手机放置在充电底座上时,电磁底座发出的交变磁场会激发手机内接收器中的电磁线圈产生感应电流。

这个感应电流经过整流和调节电路,最终用于手机的充电。

充电底座和接收设备之间的电磁感应是通过电磁耦合实现的。

当充电底座发出的交变磁场穿过接收器中的电磁线圈时,两者之间会发生磁力的传递和能量的转移。

这种能量转移的效率和距离有关,一般在短距离内能够实现较高的效率。

手机无线充电器的优点是方便快捷,无需使用充电线插拔,只需将手机放置在底座上即可进行充电。

同时,该技术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和能量损耗问题,需要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加以注意。

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无线充电技术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采用一种新的技术称为电磁感应来实现电力传输。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发射端(即无线充电器)通过内部的电源将电能转换为高频交流电(通常为数十kHz或数百kHz)。

这个高频电流会通
过一个发射线圈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

2. 接收端(即无线充电器接收设备,如手机)内置一个接收线圈,这个线圈会被发射端的交变磁场激励,产生电流。

3. 接收端的电流会通过电路系统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用于给设备充电。

关键在于,无线充电器通过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电磁感应来实现电能的传输,不需要使用传统的物理连接(例如充电线)。

这种传输方式的效果取决于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距离的远近,通常来说,距离越近效果越好,距离越远效果越差。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与工频感应灶或电磁感应炉等设备使用的原理是类似的,但功率和频率方面存在差异。

无线充电器多用于低功率设备的充电,而工频感应灶或电磁感应炉则是高功率设备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热能。

无线充电器技术原理.doc

无线充电器技术原理.doc

无线充电器技术原理简介--------------------------------------------------------------------------------无线充电技术利用了电磁波感应原理,及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的一项技术,用户只需要将充电设备放在一个“平板”上即可进行充电,这样的充电方式过去曾经出现在手表和剃须刀上,但是当时无法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有效充电。

无线充电器技术原理构图如图2所示最初由英国一家公司发明了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它看上去就像一块塑料鼠标垫,这个“鼠标垫”里装有密集的小型线圈阵列,可产生磁场,将能量传输给装有专用接收线圈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接收线圈由磁性合金绕以电线制成,大小和形状都与口香糖相似,可以很方便地贴在电子设备上。

将手机等放在垫上就能充电,并能同时给多个设备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此前已经出现,但这项新发明更为方便实用。

手机等设备只要贴上接收线圈,放置在“鼠标垫”上的任一位置都可充电,不像以前的一些技术那样需要精确定位。

几个设备同时放在垫子上,可以同时进行充电。

充电器产生的磁场很弱,能够给设备充电但不会影响附近的信用卡、录像带等利用磁性记录数据的物品。

电磁感应无线输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电磁感应无线输电技术已经在诸如电动牙刷等小功率产品上获得了应用,但更大功率的传输目前还不现实。

Intel日前则在会场上演示了无线公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

该项研究是由Intel西雅图实验室的Joshua R. Smith领导的,部分技术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Marin Soljacic的研究。

可以在一米距离内无线给60W灯泡提供电力,效率高达75%。

Intel 首席技术官Justin Rattner表示,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是一项先进的充电技术,采用无需接触的充电方式,使设备在不用插拔电缆的情况下即可获得电力能量。

该技术已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音响、电动车等。

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1. 感应原理无线充电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也就是利用磁场感应的规律,在空间中传递能量。

无线充电设备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发射器,一个是接收器。

发射器通过电源驱动发生高频电流,产生一个交变磁场;而接收器内置一部分磁铁和线圈,当发射器产生的磁场经过接收器时,线圈会感应到交变电磁场,并产生电流。

2. 能量传输接收器接收到的电流通过线圈传输到设备内部,将无线充电器传输的能量转化为设备所需要的电力,从而使设备充电。

3. 安全性无线充电技术采用了电磁感应原理,可实现线圈之间的无线传输,安全性相对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更高,因为传统充电线需要插入电源插座,瞬时电压、电流等等问题可能会对电器产生影响或危害。

无线充电技术具有如下优势:1. 节省时间无线充电可以避免插拔充电线的麻烦,加快充电的速度,让用户更加省时省力。

2. 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免去了插头接线的过程,不仅安全,也可以保持机器外观整洁,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

3. 方便快捷无线充电技术带给用户便捷、高效的充电方式,让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方便快捷地充电,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4. 为移动设备提供便携性无线充电进一步提高了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使设备成为更理想的便携工具。

无线充电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1. 成本高无线充电技术适用于广泛的设备范围,但相较于传统有线充电方式,它的成本仍然偏高,无法普及开来。

2. 充电效率较低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对充电效率的限制较多,通常需要在电源与设备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正常充电,因而效率相对较低,充电时间较长。

3. 兼容性问题当前无线充电技术存在部分产品兼容性不足的问题,一些数据表明,针对不同款式设计的无线充电器在充电时会遇到一定的问题。

无线充电技术(四种主要方式)原理与应用实例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技术(四种主要方式)原理与应用实例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及电动汽车和列车领域。

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 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电。

以下是四种主要无线充电方式:无线充电方式 充电效率使用频率范围传输距离电场耦合方式电磁感应方式92%22KHz数mm-数cm磁共振方式95%13.56MHz 数cm-数m无线电波方式38% 2.45GHz 数m-1.电磁感应方式无线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效率高达75%。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产品示意图电磁感应方式,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中心必须完全吻合。

稍有错位的话,传输效率就会急剧下降。

下图靠移动送电线圈对准位置来提高效率。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

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在伦敦利用其最新研发的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成功实现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

在展示过程中,该公司将电能接收垫安装于雪铁龙电动汽车车身下侧,这样电池就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系统进行无线充电。

电动牙刷无线充电示意图一种无线充电器发送和接收原理图2. 磁共振方式磁共振方式的原理与声音的共振原理相同。

排列好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的话,其他的也会共振发声。

同样,排列在磁场中的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也可从一个向另一个供电。

相比电磁感应方式,利用共振可延长传输距离。

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

应用:三菱汽车展示供电距离为20cm,供电效率达90%以上。

线圈之间最大允许错位为20cm。

如果后轮靠在车挡上停车,基本能停在容许范围内。

索尼公司发布的一款样机:无电源线的电视机利用磁场共振实现无线供电的电视机。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

其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发射端和接收端。

在发射端,无线充电器内部有一个称为发射线圈的元件,通过电流的流动在线圈中产生变化的电磁场。

这个电磁场会在空气中传播并且能够穿透非金属材料,例如塑料、玻璃等。

因此,当我们将手机或其他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器的发射端附近时,手机内部也有一个接收线圈。

当发射端的发射线圈产生的电磁场与接收端的接收线圈相交时,发生电磁感应。

在接收端,接收线圈将接收到的电磁能量转化为电能。

接收线圈内部的磁铁会感应到接收到的电磁场的变化,并且产生交变磁通。

通过电磁感应定律,交变磁通会在接收线圈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

当我们将手机或其他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器的接收端附近时,手机内部的电池会接收到无线充电器传输过来的电能,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器的距离和位置对充电效果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距离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是比较理想的工作距离。

此外,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位置需要对准,以确保电磁场的有效传输和接收。

综上所述,无线充电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发射端产生电磁场,在接收端通过电磁感应将电磁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无线充电的功能。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距离和位置对充电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注意使用时的放置和对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无线充电器是一种便携式充电设备,它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向充电设备传输能量,实现无需插线即可充电的便利。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

一、电磁感应原理无线充电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能量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

它由两个主要组件组成:发射器和接收器。

发射器通过电源输入产生交变电流,并通过线圈产生交变磁场。

而接收器中的线圈则感应到这个交变磁场,并将其转换为电能,用于充电。

在发射器中,通过电源输入的交流电通过一个电路板,经过变换器转换为中等频率的交流电。

这个交流电将经过线圈,从而在其周围形成一个交变磁场。

与此同时,接收器中的线圈也被安装在被充电设备内部。

当接收器的线圈暴露在发射器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时,感应到的磁力线将在接收器线圈中产生交变电流。

这个交变电流会被转换为直流电流,并用于充电设备的电池。

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无线充电器能够将能量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实现充电的过程。

二、电磁辐射原理除了电磁感应原理之外,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还涉及电磁辐射。

当发射器产生的交变磁场遇到接收器时,它不仅会感应到磁场,还会辐射出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会传输能量,并在接收器中产生交变电流。

在电磁辐射原理中,发射器中的线圈通过电源输入产生的交变电流在发射器的磁场周围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并将其辐射出去。

接收器中的线圈感应到这个辐射的磁场,并将其转换为交流电流。

然后,交流电流会通过整流电路将其转换为直流电流,用于充电设备的电池。

电磁辐射是无线充电器工作原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使得能量能够通过空中传输,并实现无线充电的功能。

总结: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

通过发射器产生的交变磁场,能量可以传输到接收器,并转换为电能用于充电设备的电池。

同时,电磁辐射使得能量能够通过空中传输,实现了无线充电的便利。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使得我们可以摆脱插线充电的束缚。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充电器也将继续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无线充电器技术参考及原理图

无线充电器技术参考及原理图

无线充电器技术参考及原理图(电路图)
无线充电器正向我们走来,本文介绍了无线充电器的结构与原理。

爱好电子产品设计的朋友们可以参考。

简单实用的无线传能充电器,通过线圈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输给电池。

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

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能充电于无形之中.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一充电平台上同时充电。

免去接线的烦恼。

1 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
无线充电器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24V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无线充电器电源管理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2M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

通过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2 无线充电器发射电路模块
如图3,无线充电器主振电路采用2 MHz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

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
的正弦波输出,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O.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

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

因而.无线充电器发射部分采用2MHz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ppt课件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ppt课件

;
10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现在各个领域无线充电技术产品全面发展!!!
;
11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依据研究机构iSuppli的调查,全球无线充电装置市场规模2010年为1.2亿美元 ,2011年成长达到8.9亿美元,2015年可达到237亿美元。无线充电装置未来 受到消费类电子产品、可携式装置、电动车的应用而大幅成长。
生活中人们难免被各种“理不清剪还乱” 的电源线、数据线所困扰!!!
;
你 能 想 象 以 后 摆 脱 线 缆 无 线 生 活 吗 ? ? ?
4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迈克尔.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 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生于萨里郡纽因 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 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 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迈 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 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 学的基础,是麦克思韦的先导。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 伟大贡献。
;
5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
❖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 年-1943年),塞尔维亚裔美籍发 明家、机械工程师和电力工程是。因 主持设计了现代广泛应用的交流电力 系统而最为人知。19世纪末,20世 纪初,他对电力学和磁力学做出了杰 出贡献。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依据现 代交变电流电力系统,包括多相电力 分配系统和交流电发电机,带起了第 二次工业革命。1882年,他继爱迪 生发明直流电(DC)后不久,发明 了“高频率”(15,000赫兹)交流发 电机(于1891年获得专利),并创 立了多项电力传输技术。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

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无线充电器是一种便捷的充电方式,它通过无线电波或电磁感应来传输电能,将能量从充电底座传输到无线充电设备中,实现设备的无线充电。

与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相比,无线充电器具有更高的便携性和更方便的使用体验。

工作原理一:无线电波传输一种常见的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来传输能量。

在这种技术中,充电底座通过电源将电能转换为无线电波。

这些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并被无线充电设备中的接收线圈接收。

接收线圈将接收到的无线电波转换为电能,经过整流和调节后供给无线充电设备充电。

这种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市面上常见的Wi-Fi无线网络,因为它们都使用无线电波来进行数据或能量的传输。

然而,无线充电器中使用的无线电波通常具有更高的功率和更短的传输距离。

工作原理二:电磁感应传输另一种无线充电技术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传输能量。

这种技术常见于电动牙刷、智能手表等小型便携设备的充电。

在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器中,充电底座和无线充电设备之间有一个发射线圈和一个接收线圈。

当充电底座通电时,发射线圈中的电流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

这个变化的磁场会穿过空气传播到接收线圈,并在接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接收线圈通过整流和调节将感应电流转换为直流电能,并供给无线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这种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与电磁铁、变压器等原理类似,利用线圈间的磁场交互作用来实现能量的传输。

工作原理三:共振传输除了无线电波传输和电磁感应传输,还有一种先进的无线充电技术叫做共振传输。

共振传输是一种通过共同的频率振荡来实现能量传输的方法。

在共振式无线充电器中,充电底座和无线充电设备都有一个共振器。

当充电底座通电时,它会发出特定的频率振荡,而无线充电设备的共振器也会以相同的频率振荡。

当两者的振荡频率相同并达到共振状态时,能量可以在它们之间传输。

充电底座中的发射共振器会向无线充电设备的接收共振器传输能量,同时,无线充电设备的接收共振器也会将能量转换为电能,并用于充电。

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

1.无线充电基本知识无线充电的方法在实验阶段有开发出很多方法,但目前唯一有机会产量商品化的为线圈感应式。

线圈感应式的原理很简单,是百年前就被发现物理现象,但过去长久以来这样的线圈感应只运用在绕线式的变压器中。

早期就有人发现将绕线式的变压器的将“E”型铁心绕线后对向紧贴后接上市电就可以感应传电,但距离略为分开后感应效果就消失,这是因为在市电60Hz下,电磁波传递会随着距离增加能量快速衰退。

所以长期以来,利用磁耦合原理实现电能传输只是在传统变压器和感应电机当中得到了应用基于此原理以空气为磁介质实现高等级电能传输最开始认为是不可能的。

近年来随着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使无线充电成为可能。

无线充电器是指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原理类似于变压器。

在发送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

用户只需要将充电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进行充电,这样的充电方式过去曾经出现在手表和剃须刀上,但是当时无法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有效充电。

无线充电器的优势在于便捷性和通用性。

缺点就是效率低成本高和只能提供电能。

1.1. 国外发展及现状最初的无线充电器是由许多密集的小型线圈阵列组成,可产生磁场,将能量传输给装有专用接收线圈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但这种充电器传输效率低、成本高、需购买套件,不能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有效充电。

2007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以Marin Soljacic为首的研究团队首次演示了灯泡的无线供电技术,他们可以在一米距离内无线给60W灯泡提供电力,效率高达75%。

传输线圈的工作频率在兆赫范围,接收线圈在非辐射磁场内部发生谐振,并以相同的频率震荡,然后有效的运用磁感应点亮等灯泡。

针对无线充电器效率低的问题,有研究人员提出磁共振传输能量理论,但目前正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应用到生产中。

1.2. 国外发展及现状国内无线供电器设计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也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应用,市面上也出现了类似的产品。

无线充电器原理

无线充电器原理

无线充电器原理
无线充电器采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主要通过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电磁场耦合来实现能量的传输。

发射器通过直流电源提供电能,并将其转换为高频交流电。

然后,通过线圈将交流电传输到空中,形成一个电磁场。

当接收器处于发射器的范围内时,接收器中的线圈会捕获到这个电磁场。

接收器中的线圈起到接收电能的作用,将接收到的电能再转换为直流电能,供给需要充电的设备使用。

在无线充电的过程中,电磁场的变化会产生一个磁场,这个磁场会在接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之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电感,通过电感耦合的方式,使电能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

为了增加传输效率和距离,无线充电器通常采用谐振技术。

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谐振回路能够增加电磁场的耦合效率,从而提高电能的传输效率。

通过谐振技术,无线充电器可以实现较远距离的电能传输。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器的传输效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距离、材料阻挡、谐振频率匹配等。

因此,在设计无线充电器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高效、安全的充电体验。

一篇读懂无线充电技术(附方案选型及原理分析)

一篇读懂无线充电技术(附方案选型及原理分析)

一篇读懂无线充电技术(附方案选型及原理分析)••0.背景•1.无线供电特点•2.无线供电原理及实现方式•3.现有解决方案分析•4.FAQ及相关测试•5.参考资料作者:HowieXue0.背景现今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如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等,进行充电的方式主要是有线电能传输,既一端连接交流电源,另一端连接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电池的。

这种方式有很多不利的地方,首先频繁的插拔很容易损坏主板接口,另外不小心也可能带来触电的危险。

无线充电运用了一种新型的能量传输技术——无线供电技术。

该技术使充电器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完全分离。

在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显示出比传统充电器更好的优势。

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线充电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无线充电已从梦想成为现实,从概念变成商用产品。

产品实例:图:手机笔记本无线充电器图: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图:电动牙刷无线充电1.无线供电特点1.1优点:(1)便捷性:非接触式,一对多充电与一般充电器相比,减少了插拔的麻烦,同时亦避免了接口不适用,接触不良等现象,老年人也能很方便地使用。

一台充电器可以对多个负载充电,一个家庭购买一台充电器就可以满足全家人使用。

(2)通用性:应用范围广只要使用同一种无线充电标准,无论哪家厂商的哪款设备均可进行无线充电。

(3)新颖性,用户体验好(4)具有通用标准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Qi标准、PMA标准、A4WP标准。

Qi标准:Qi标准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PC,2008年成立)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其采用了目前最为主流的电磁感应技术,具备兼容性以及通用性两大特点。

只要是拥有Qi标识的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

2017年2月,苹果加入WPC。

PMA标准:PMA联盟致力于为符合IEEE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打造无线供电标准,在无线充电领域中具有领导地位。

PMA也是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充电。

VIPer22A 18V0.2A、5V0.1A小功率无线充电器IC方案BOM、原理图和变压器参数(两路输出)

VIPer22A 18V0.2A、5V0.1A小功率无线充电器IC方案BOM、原理图和变压器参数(两路输出)
CAP-SMD-0805-0.01uF-10%-25V CAP-SMD-0805-0.1uF-10%-25V
用量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1 1 2 1 4 1 1 1 1 1 1 1 1 1
备注
CAP-ELE-4.7uF-400V-Ф8*12 CAP-ELE-4.7uF-50V-Ф6.3*11 CAP-ELE-100uF-25V-Ф6.3*12 CAP-ELE-220uF-10V-Ф6.3*12 DIO-REC-DO41-01.00A-1000V-1N4007 DIO-FAS-DO41-01.00A-1000V-FR107 DIO-FAS-DO41-01.00A-1000V-FR107 DIO-SKY-DO41-01.00A-100V-SR110 DIO-SKY-DO41-01.00A-200V-SF14 EE13 卧式/2.7mH(144T:12T:43T:36T) L-1.0mH-Ф6*8 IC-SM-VIPer22A-DIP8 Photocouoler-PC817C Shunt-regulator-TL431-±1%
VIPer22A 18V/0.2A、5V/0.1A 系统板 原理图、BOM 单及变压器参数
一、原理图
T1 18V L
F1 RV1 D1~D4 E1 D8 E5 C1 R1 D5 R9
N
GND 5V
E4 R8
U1
GND
D7 8
DRAIN
L1 R4
1 2 3 4
VIPer22A
D6
DRAIN D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N DRAIN
三、BOM 表 位号 F1 RV1 R1 R2 R3 R4 R5 R6、R7 R8 R9 C1 C2 C3 E1 E2 E3、E4 E5 D1-D4 D5 D6 D7 D8 T1 L1 U1 U2 U3 材料名称 保险丝 压敏电阻 贴片电阻 贴片电阻 贴片电阻 贴片电阻 贴片电阻 贴片电阻 贴片电阻 贴片电阻 插件电容 贴片电容 贴片电容 电解电容 电解电容 电解电容 电解电容 插件二极管 插件二极管 插件二极管 插件二极管 插件二极管 变压器 工字电感 芯片 光耦 TL431 规格型号 FUS-RST-1.0A-250V VAR-Φ7-470V-Φ7D471K RES-SMD-1206-100K-5%-0.25W RES-SMD-1206-4.7R-5%-0.25W RES-SMD-1206-6.8K-5%-0.25W RES-SMD-1206-300R-5%-0.25W RES-SMD-0805-1.5K-5%-0.125W RES-SMD-0805-5.1K-5%-0.125W RES-SMD-1206-5.1K-5%-0.25W RES-SMD-1206-15K-5%-0.25W CAP-CY-1nF-1KV

12S101024_牛皓_《无线充电——别了!最后一根电线》

12S101024_牛皓_《无线充电——别了!最后一根电线》

无线充电——别了!最后一根电线12S101024 牛皓1.无线充电原理简介无线充电技术利用了电磁波感应原理,及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一项技术。

用户只需要将充电设备放在一个“平板”上即可进行充电,这样的充电方式过去曾经出现在手表和剃须刀上,但是当时无法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进行有效充电。

无线充电器技术原理主要分为电磁感应方式和磁共振方式,图1所示的是电磁感应原理。

图 1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原理电磁感应方式采用了19世纪上半期发现的物理现象。

众所周知,电流流过线圈时,周围会产生磁场。

用没有通电的其他线圈接近该磁场,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由此点亮灯泡。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该方式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保证两个线圈位置对齐,不产生偏移。

为此各个厂家纷纷开动了脑筋:(1)从事智能手机外设业务的日本Oar公司于2011年8月推出了名为“无线充电板”的充电座。

内置有磁铁,用于将终端吸引到指定位置。

(2)松下于2011年6月投放了无线充电座“无接点充电板”。

尺寸约为鼠标垫大小,表示实现了“位置自由(Free Positioning)”,将终端放在充电板上的任何位置均可充电。

充电座内部的线圈带有驱动装置,可在平面中移动。

通过自动检测终端放置位置,并移动至该位置,使线圈的位置相一致。

磁共振方式的充电原理如图2所示。

磁共振方式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家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 Soljacic)于2007年进行了验证,自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磁共振方式的原理与声音的共振原理相同。

排列好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的话,其他的也会共振发声。

同样,排列在磁场中的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也可从一个向另一个供电。

利用共振还可延长传输距离。

电磁感应方式的供电距离最大为几毫米~10厘米左右,而磁共振方式如果线圈够大,可向数米远以外供电。

更重要的是,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是一种不需要通过电线或接触物理接口,通过电磁场或者其他形式的无线传输能量的方式进行充电的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能量的传输和能量的接收。

能量的传输部分主要由一个功率源、一个发射器和一个传输介质组成。

功率源通常是一个电源或者电池,用来提供电能。

发射器是一个产生电磁场的装置,通常使用电磁感应原理或者谐振原理来产生电磁脉冲或者电场。

传输介质可以是空气、水或者其他物质,其作用是传输电磁脉冲或电场。

能量的接收部分主要由一个接收器和一个负载组成。

接收器是一个接收电磁脉冲或电场的装置,通常使用电磁感应原理或者谐振原理来接收电能。

负载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装置,比如移动设备或者电动车。

在充电过程中,功率源提供电能,发射器产生电磁脉冲或电场,并将其传输到接收器。

接收器接收电磁脉冲或电场,并通过电磁感应或者谐振将其转换为电能。

转换后的电能通过导线或者其他方式传输到负载上,以供其使用或者充电。

无线充电的原理在于电磁感应或者谐振。

电磁感应原理是指通过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而谐振原理是指通过共振的方式实现能量的传输。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充电在传输过程中会有能量损耗,因此效率相对有线充电会稍低。

此外,无线充电技术目前还面临一些
挑战,比如距离限制、传输效率等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无线充电将会越来越普及,并且在未来的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无线充电参考原理图

无线充电参考原理图

Q6 2N3906 A
G
C2 104/100V C4 104/100V C5 104/100V
2 1 + -
GND回路经过电容PIN脚。
5V DOWN-A Q8 2N3906 2N3904 Q12 R72 220 Q2A 'KF9926
D1 G1 S1
P2
VCC 1 2 SBWTDIO 3 4 NRST 5 COM
LED1
TP1
GND
1
3
2 R4 2.2K
RUN_POWER
解码采集
C7 RUN_POWER 103 AMP AD 5V R13 220
LED2
蓝 绿
TL431(KF) C8 333 R7 33K1%
采样点
电流检测
R8 C10
1K
5 3 R12 2 + O1 1 CODE_DET R11 0.033R1% R15 1K1%
C3
*103/100V D1
L1 R3 1K1% Q2B 'KF9926
D2 G2 S2
GND GND
4148
表示主电流通道。
B EXIT_COM U1 R6 CODE_DET 1K C6 103 1 GND RUN_POWER R10 1K1% R22 10K1% RTC1 10K GND GND C13 102 C14 104 GND C12 105 8 VCC 9 10 CODE2_DET NRST C C70 COM 104 SWITCH 2 3 4 5 6 7 U2 BUZZER CODE_DET TEM_DET NREST COM OPT0 GND VC VDD OPT1 KF720 GND VCC_DET AMP_DET OPT3 DB UA OPT2 UB DA LED2 LED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GND GND R20 68K1% Q4 KF302 SWITCH CODE2_DET SBWTDIO DOWN-B UP-A RUN_POWER UP-B DOWN-A G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充电器技术参考及原理图(电路图)
无线充电器正向我们走来,本文介绍了无线充电器的结构与原理。

爱好电子产品设计的朋友们可以参考。

简单实用的无线传能充电器,通过线圈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输给电池。

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

实验证明.虽然该系统还不能充电于无形之中.但已能做到将多个校电器放置于同一充电平台上同时充电。

免去接线的烦恼。

1 无线充电器原理与结构
无线充电器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示,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或用24V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无线充电器电源管理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2M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

通过2个电感线圈耦合能量,次级线圈输出的电流经接受转换电路变化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

2 无线充电器发射电路模块
如图3,无线充电器主振电路采用2 MHz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

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
的正弦波输出,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

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O.5 mm,直径为7 cm,电感为47 uH,载波频率为2 MHz。

根据并联谐振公式得匹配电容C约为140 pF。

因而.无线充电器发射部分采用2MHz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