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的极化结果
3.离子的极化总结
五、电荷迁移光谱
电荷迁移光谱常称为荷移光谱(C.T),是由配体轨道与 金属离子轨道之间的电子跃迁产生的。已知主要有三种形 式的电荷迁移:一种是配体阴离子向金属离子的电荷迁移, 另一种是金属向配体的电荷迁移,第三种是金属向金属的 电荷迁移。 通常电荷迁移跃迁比d-d跃迁需要较高的能量,因而 吸收峰一般出现在近紫外和紫外区,且吸收强度大,因为 是宇称允许,又是自旋允许的跃迁。 配体向金属离子的电荷跃迁(L→M)一般发生在含有 pπ 给予电子的配体和有空轨道的金属离子之间,这种跃 迁相当于金属离子被还原,配体被氧化,但一般并不实现 电子的完全转移。
三、离子极化对化合物的溶解度的影响
AgF 溶解度g/L 1800 溶度积 AgCl 0.03 AgBr 0.0055
教材P714
AgI 5.6*10-5
1.77*10-10 5.35*10-13 8.51*10-17
这主要是因为F-离子半径很小,不易发生变形,Ag+ 和F-的相互极化作用小,AgF属于离子型化合物,可溶于 水。银的其它卤化物,随着Cl→Br→I的顺序,共价程度 增强,它们的溶解度就依次递减了。 正一价Cu+的卤化物和Ag+的卤化物行为类似。 在这里要注意:影响无机化合物溶解度的因素是很多 的,但离子的极化往往起很重要的作用。
3.离子极化的结果 ① 键型过渡(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
如:AgF AgCl AgBr AgI
离子键 共价键
核间距缩短。
Ag+ I-
r/pm 126+216 (= 342)
极化作用和变形性
极化作用和变形性桂耀荣离子极化指的是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现象。
离子极化理论认为,当正离子和负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离子晶体时,如果相互间无极化作用,则形成的化学键应是纯粹的离子键。
事实上正、负离子之间将发生程度不同的相互极化作用,这种相互极化作用将导致电子云发生变形,即负离子的电子云向正离子方向移动,同时正离子的电子云向负离子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发生了重叠。
相互极化作用越强,电子云重叠的程度也越大,则键的极性也越减弱。
从而使化学键从离子键过渡到共价键。
一种离子使导电离子极化而变形的作用称为该离子的“极化作用”。
被异号离子极化而发生离子电子云变形的性能称为该离子的“变形性”。
一般来说有阳离子极化作用占主要及阴离子变形占主要。
一、极化作用和变形性的规律以及相互极化和反极化作用1.阴离子的变形性(1)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负电荷越大,变形性越大。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的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3)复杂阴离子变形性通常不大,而且中心原子氧化数越高,变形性越小。
2.阳离子极化作用(1)离子正电荷越大,半径越小,极化作用越强。
(2)就离子的外壳电子结构而论,离子极化作用依次为:8电子<9—17电子<18电子和18+2电子这是因为有18电子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其最外层中的d电子对原子核有较小的屏蔽作用之故。
(3)对于外壳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愈大,变形性越大。
3.相互极化(附加极化)虽然正离子和负离子都有极化作用和变形性两方面的性能,但负离子在正离子的极化作用下更易变形。
所以正离子主要表现为对负离子的极化作用,负离子主要表现为电子云的变形。
因此在讨论正、负离子间的相互极化时,往往着重的是正离子的极化作用及负离子的变形性。
但是当正离子的电子层构型为非稀有气体构型时,正离子也容易变形,此时要考虑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相互极化作用。
3.离子的极化
还有在一种叫做黑金的化合物Cs2AuⅠAuⅢCl6中也存 在着[AuⅠCl2]- → [AuⅢCl4]-的电荷迁移过程
补充:离子极化
离子的极化率(α): 描述离子本身变形性的物理量。 离子的极化力(f ): 描述一个离子对其他离子变形的影响能力。
1.离子的极化率(α )
一般规律: ① 离子半径 r : r 愈大, 极化率α 愈大。 如α :Li+<Na+<K+<Rb+<Cs+;F-<Cl-<Br-<I- ② 负离子极化率大于正离子的极化率。
极化作用增强、键的共价性增强→
卤化银的离子半径之和、实测键长、键型如下:
二、离子的极化对化学键型的影响
卤化银的离子半径之和/pm、实测键长/pm 、键型: AgF AgCl AgBr 259 307 322 246 277 288 离子型 过渡型 过渡型
AgI
346
299
共价型
三、离子极化对化合物的溶解度的影响
五、电荷迁移光谱
第二种:金属向配体的电荷迁移这里不予介绍。 第三种:金属离子向金属离子的电荷迁移跃迁发生在 一种金属以不同价态同时存在于一个体系之时,常呈强吸 收的光谱,这是由于发生了不同价态离子之间的电荷迁移, 故其光谱常称为混合价光谱,例如在深蓝色的普鲁士蓝 KFe[Fe(CN)6]中就发生了Fe2+→Fe3+的电荷迁移跃迁。 在钼蓝中,存在MoⅣ→MoⅤ的电荷跃迁。
另一方面在周围离子的作用下,本身发生变形。
阳、阴离子相互极化的结果,彼此的变形性增大,产 生诱导偶极矩加大,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它们的极化能力。
二、离子的极化对化学键型的影响
阳阴离子结合成化合物时,如果相互间完全没有极化 作用,则其间的化学键纯属离子键。 实际上,相互极化的关系或多或少存在着,对于含dx 或d10电子的阳离子与半径或电荷高的阴离子结合时尤为
(完整版)极化作用和变形性
极化作用和变形性桂耀荣离子极化指的是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现象。
离子极化理论认为,当正离子和负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离子晶体时,如果相互间无极化作用,则形成的化学键应是纯粹的离子键.事实上正、负离子之间将发生程度不同的相互极化作用,这种相互极化作用将导致电子云发生变形,即负离子的电子云向正离子方向移动,同时正离子的电子云向负离子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发生了重叠。
相互极化作用越强,电子云重叠的程度也越大,则键的极性也越减弱。
从而使化学键从离子键过渡到共价键。
一种离子使导电离子极化而变形的作用称为该离子的“极化作用”。
被异号离子极化而发生离子电子云变形的性能称为该离子的“变形性”。
一般来说有阳离子极化作用占主要及阴离子变形占主要。
一、极化作用和变形性的规律以及相互极化和反极化作用1.阴离子的变形性(1)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负电荷越大,变形性越大。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的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3)复杂阴离子变形性通常不大,而且中心原子氧化数越高,变形性越小。
2.阳离子极化作用(1)离子正电荷越大,半径越小,极化作用越强.(2)就离子的外壳电子结构而论,离子极化作用依次为:8电子<9—17电子〈18电子和18+2电子这是因为有18电子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其最外层中的d电子对原子核有较小的屏蔽作用之故。
(3)对于外壳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愈大,变形性越大。
3.相互极化(附加极化)虽然正离子和负离子都有极化作用和变形性两方面的性能,但负离子在正离子的极化作用下更易变形。
所以正离子主要表现为对负离子的极化作用,负离子主要表现为电子云的变形。
因此在讨论正、负离子间的相互极化时,往往着重的是正离子的极化作用及负离子的变形性。
但是当正离子的电子层构型为非稀有气体构型时,正离子也容易变形,此时要考虑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相互极化作用。
3.离子的极化
四、离子极化对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BeCO3 分解温度K 分解温度K 373 MgCO3 813 CaCO3 1170 SrCO3 1462 BaCO3 1633
我们知道:离子电荷和离子电子构型相同时, 我们知道:离子电荷和离子电子构型相同时,离子半径越 离子所形成的正电场强度越大,极化作用越强; 小,离子所形成的正电场强度越大,极化作用越强;即 Be2+ > Mg2+ > Ca2+ > Sr2+ > Ba2+ 在这里,阳离子的极化作用实际上是阳离子向CO 在这里,阳离子的极化作用实际上是阳离子向CO32-离子争 的能力,所以有Be 夺取O 的能力最大, 夺O2-的能力,所以有Be2+夺取O2-的能力最大, Ba2+ 夺取 的能力最小, 的分解温度最低, O2-的能力最小, BeCO3 的分解温度最低,BaCO3的分解温 度最高。 度最高。
五、电荷迁移光谱
以MnO4-离子为例,Mn(Ⅶ)为d0组态,电子可从氧的 离子为例,Mn(Ⅶ)为 组态, 弱成键σ 轨道和p→ 轨道分别向金属离子的eg p→π eg轨道和 弱成键σ-轨道和p→π轨道分别向金属离子的eg轨道和 t2g轨道跃迁 因而MnO 在可见光区有很强的吸收。 轨道跃迁, t2g轨道跃迁,因而MnO4-在可见光区有很强的吸收。 另一个例子是Fe 离子的颜色, pH<0时 另一个例子是Fe3+离子的颜色,在pH<0时, 颜色是淡紫色的,但大多数Fe [Fe(H2O)6]3+颜色是淡紫色的,但大多数Fe3+离子化合物 如FeCl3、 FeBr3、 Fe(OH)3、 Fe2O3等却显示出棕色或黄 褐色,这是由于Cl 褐色,这是由于Cl-、 Br-、 OH-、 O2-等阴离子上原来带 有的负电荷有一部分分布到了Fe 离子上, 有的负电荷有一部分分布到了Fe3+离子上,即发生了由阴 离子向Fe 的部分电荷转移,产生电荷迁移吸收造成的。 离子向Fe3+的部分电荷转移,产生电荷迁移吸收造成的。
离子极化理论
3. 离子的半径:电荷相等、外层电子结构相似,则离子半径越小,极化力越强。
如:Mg2+ > Ca2+;Na+ > K+。
二、离子的变形性
离子被极化的程度用变形性来描述。离子越易变形,变形性越大,被极化的程度也就越大。离子的变形性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 离子的电荷:结构相同的离子比较,随着正电荷数的减少或负电荷数的增加,变形性增大。如Ne型电子层结构离子的变形性:
离子相互极化作用的结果,负离子的电子云向正离子偏移,正离子的电子云向负离子偏移。这就导致正、负离子的电子云重叠,使键的极性减弱,从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
一、离子的极化力
离子使其它离子(或分子)变形、极化的能力叫做离子的极化力。极化力的大小决定于本身产生的电场强度。通常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463
451(升华)
很差
层状晶体
SiCl4
Si4+
0.42
203
331
不能
分子晶体
PCl5
P5+
0.35
433
453(升华)
不能
分子晶体
由于离子极化的影响使同一d区元素的氯化物中,某些高价态氯化物的晶体偏向于分子晶体,熔点反而低于低价态氯化物(晶体偏向于离子晶体)。如:FeCl3的熔点为579 K远低于FeCl2的熔点954 K。
离子极化的结果
离子极化的结果说起离子极化这个结果啊,我真是又爱又恨。
你别看我这人平时大大咧咧的,对化学可是真爱得深沉。
离子极化,听起来就挺高大上的,其实说白了,就是离子们互相影响,搞得自己的性质都变了那么一点点。
记得第一次在实验室里看到离子极化的现象,我简直惊呆了。
那时候,我手里拿着一根试管,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溶液,随着电流的一通一断,溶液里的离子们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跳起了舞。
有的离子被吸得紧紧的,有的则像撒欢儿的孩子一样四处乱窜。
我盯着那试管,眼睛都快瞪出来了,心里想着:“这化学世界,真是太神奇了!”不过,离子极化可不是光好看那么简单。
它带来的结果,可是实实在在的。
比如说,有些离子极化之后,溶解度就变了。
原本难溶于水的物质,极化之后可能就变得能溶于水了;反过来,原本易溶于水的,也可能变得难溶了。
这就像是人的性格一样,有时候外向得不得了,有时候又内向得让人着急。
还有啊,离子极化还会影响物质的导电性。
你想啊,离子们都在那儿乱窜,电流能不受影响吗?我记得有一次,我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把极化后的溶液接到了电路里,结果电路里的灯泡忽明忽暗的,像是在跟我打招呼一样。
我当时就乐了,心想:“这离子极化,还真是够调皮的。
”当然啦,离子极化也有它不好的一面。
比如说,它可能会导致物质的稳定性下降。
原本稳定的化合物,极化之后可能就变得不稳定了,容易分解或者变质。
这就像是我们平时吃的水果,新鲜的时候好吃又营养,放久了可就变味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离子极化这个结果,虽然有时候让人头疼,但更多的时候,它是我们探索化学世界的一扇窗。
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离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到它们如何改变物质的性质。
这种感觉,就像是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团,让人充满了成就感。
有一次,我跟我的化学老师聊起离子极化来。
他笑着说:“离子极化啊,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样。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带来大大的不同。
”我当时就点头称是,心里想着:“这化学老师,还真是挺有哲理的。
离子极化与无机化合物的颜色
离子极化与无机化合物的颜色
本文主要介绍无机化合物的颜色以及离子极化对无机化合物颜色的影响。
无机化合物的颜色是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
无机化合物中的原子间力是有强有弱的,这些强弱不同的原子间力会使得它们中的电子在少数分子轨道上出现激发。
它们中的电子在激发后,将会发射出不同波长范围内的光,因此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所以,无机化合物的颜色是由内部结构决定的,这决定了它们由什么原子所组成,以及这些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
离子极化则会在离子间的弱结构上带来影响。
离子极化的影响会导致离子间的力变弱,会使得原子内部的电子更加稳定,它们会把更多的电子激发到较高的能级上,从而允许它们发射出更长波长的光。
因此,无论原子间力本身有多强弱,极化都会使得电子被激发到高能级上,使无机物显示出更深的颜色。
总的来说,无机化合物的颜色受到它们内部结构的限制,而离子极化则会使得电子被激发到较高的能级上,这使得它们显示出深一些的颜色。
因此,离子极化是表现无机化合物颜色的重要因素。
离子极化
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曲江县曲仁一中许少生离子极化理论是离子键理论的重要补充。
离子极化理论认为:离子化合物中除了起主要作用的静电引力之外,诱导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离子本身带电荷,阴、阳离子接近时,在相反电场的影响下,电子云变形,正、负电荷重心不再重合,产生诱导偶极,导致离子极化,致使物质在结构和性质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离子极化作用的大小决定于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
离子使异号离子极化而变形的作用称为该离子的“极化作用”;被异号离子极化而发生离子电子云变形的性能称为该离子的“变形性”。
虽然异号离子之间都可以使对方极化,但因阳离子具有多余的正电荷,半径较小,在外壳上缺少电子,它对相邻的阴离子起诱导作用显著;而阴离子则因半径较大,在外壳上有较多的电子容易变形,容易被诱导产生诱导偶极。
所以,对阳离子来说,极化作用应占主要地位,而对阴离子来说,变形性应占主要地位。
1.影响离子极化作用的主要因素(1)离子壳层的电子构型相同,半径相近,电荷高的阳离子有较强的极化作用。
例如:Al3+ > Mg2+ > Na+(3)离子的构型相同,电荷相等,半径越小,离子的极化作用越大。
但由于阳离子半径相互差别不大,所以,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大,极化力越大。
为了衡量阳离子极化力,曾有许多人将正电荷数和半径综合起来找出统一的标度。
例如,卡特雷奇(G·H·Cartledge)以离子势φ=Z/r为标度;徐光宪以静电势能Z2/r为标度…等等。
这些都是经验公式,由于影响极化作用的因素较多,所以这些公式不能对所有离子都适用,还有许多例外。
2.影响离子变形性的主要因素(1)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相同,正电荷越高的阳离子变形性越小。
例如:O2- > F- > Ne > Na+ > Mg2+ > Al3+ > Si4+(2)离子的电子层构型相同,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写出不同类型离子极化作用的大小顺序
写出不同类型离子极化作用的大小顺序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不同类型离子极化作用的大小顺序在化学和物理学领域,离子极化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现象。
离子的极化
前面已讨论过8电子构型离子的极化能力较弱,而18电子构型的
离子有较强的极化力,又有较大的变形性。所以,NaCl晶体中由于极化
程度小而以离子键为主,CuCl晶体中由于极化程度大则以共价键为主。
因而NaCl在极性溶剂中是易溶物质,而CuCl却是难溶物质。
离子的极化
(2)极化使物质的熔点降低。例如,NaCl的熔点为1074
无机化学
离子的极化
在NaCl和CuCl中,Na+和Cu+这 两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荷和相近的半 径(Na—95 pm,Cu—96 pm), 但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比CuCl大得多, 这主要与离子的极化有关。
离子的极化
一、 离子的极化作用
离子晶体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它们核外电子 云的负电重心和核的正电重心是重合的。由于正、负离子 都带有电荷,当正离子靠近负离子时,正离子的电场会对 负离子产生影响,正离子吸引负离子的外层电子,使负离 子的正、负电荷重心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诱导偶极,这种 一种离子使异号离子的正、负电荷重心发生相对位移的作 用,称做离子的极化作用。离子受极化而使外层电子云发 生形状改变的作用称为离子的变形,如正离子对负离子的 极化作用使负离子变形,如图2-20所示。
离子的极化
(2)离子极化作用的强弱与离子电荷、离子半径、电子 构型都有密切关系。离子极化作用的能力称为离子的极化力, 它是指使被极化离子变形的能力。正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 荷越多,其极化力越强。
综合上述两个因素,可用离子势(Ф)这个标度来反映 离子极化力的强弱,表达式为
离子的极化
另外,当离子电荷相同、半径相近时,离子的电 子构型与其极化能力大小的顺序为
离子的极化
图2-20 负离子受正离子的极化作用
离子极化
t铜型离子指最外层电子有18或18+2个,构型与一价铜离子最外电子层相同的离子。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五、六周期之IB、IIB、IIIA、VIA各族元素均属铜型离子。这类元素电离势较高,离子半径较小,极化能力强,易与硫结合成硫化物或其类似化合物矿物,亦称作亲硫元素或造矿元素。
3.过渡型离子
离子极化
科技名词定义
离子极化
英文名称:
ionic polarization
定义:
离子晶体在光的某一范围频率的照射下,由于交变电场的作用使正负离子间距发生显著变化,改变离子晶体学技术基础(二级学科);材料科学基础(二级学科);材料组织结构(二级学科)
首先提出
离子的极化(Ionic polarization) 法扬斯(Fajans)首先提出
离子的极化
a.离子在外电场或另外离子的影响下,原子核与电子云会发生相对位移而变形的现象,称为离子的极化。
b.极化作用(polarization power)离子使异号离子极化的作用,称为极化作用。
c.极化率(或变形性)(polarizability)被异号离子极化而发生电子云变形的能力,称为极化率或变形性。
过渡型离子指最外电子层为9~17个电子的不稳定离子。周期表中第四、五、六周期IIIB~VIIB及VIII族,序号小于104的元素属过渡型元素。这类离子中,Mn族左侧者常表现出与惰性气体型离子类似的性质,为亲氧性过渡型离子,其右侧者表现出与铜型离子类似的性质,为亲铜性过渡型离子。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离子的极化(Ionic polarization)由法扬斯(Fajans)首先提出。离子极化指的是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现象。离子极化能对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作者:王润芳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07期离子极化理论广泛地应用于研究无机化学中的溶解度、金属离子的软硬分类、络合物的稳定性、含氧酸酸性等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离子极化会引起化合物很多性质的变化,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做一系统探讨。
一、离子极化理论概述“极化”是指分子、离子或基团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外层电子云和原子实(或原子核)产生相对位移,即外层电子云变形,产生诱导偶极的现象。
所谓极化率是分子、原子或离子变形程度的一种量度。
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极化是阴阳离子相互的作用。
每个离子同时都有二重性,既有参与外场极化其他离子的作用,又有被其他离子电场所极化的性能。
离子使相邻的异号离子发生变形的能力叫离子极化力;它的电场使其他离子变形的作用叫“极化作用”,而离子本身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性能叫离子变形性,离子变形性的大小可用“离子极化率”来度量。
在衡量离子极化效应大小时,离子极化力与变形性都是重要参数,它们与离子电荷、半径及电子构型均有密切关系。
离子极化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离子的极化力,二是离子的变形性。
1.离子的极化力离子极化力与离子的电荷、离子的半径以及离子的电子构型等因素有关。
离子的电荷越多,半径越小,产生的电场强度越强,离子的极化能力越强。
当离子电荷相同、半径相近时,离子的电子构型对离子的极化力就起决定性的影响。
18电子、(18+2)电子以及2电子构型的离子具有强的极化力;9-17电子构型的离子次之,8电子构型的离子极化力最弱。
离子极化力的大小可以Z/r作为判据,其中Z为离子的价电荷数,r为离子半径。
2.离子的变形性离子的变形性主要取决于离子半径的大小,半径大的离子具有较大的变形性;电子构型相同的离子,阴离子一般比阳离子容易变形;当离子电荷相同,离子半径相近时,离子的电子构型对离子变形性就产生决定性影响;非稀有气体构型的离子(即外层具有9-17、18和8+2个电子的离子),其变形性比稀有气体构型(8电子构型)大得多。
离子极化和离子水化能
离子极化和离子水化能的报告,600字
离子极化和离子水化能是物理化学中重要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高低温度下一个离子如何影响另一个离子,以及溶液中离子的总数如何变化。
本文将讨论离子极化和离子水化能的定义、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影响。
离子极化指的是离子在溶液中的电荷分布方式。
当离子在溶液中被极化时,它会从离子的中心产生一个带正负电荷的“极化层”,上层的电荷为负,下层的电荷为正,极化层可以看作是
一个离子的“外部电场”。
这种外部电场可以分为内部电场(极化层)和外部电场(其他离子),受外部电场影响的离子称为被极化离子。
离子水化能指的是离子在溶液中的水结合能力。
水结合能表示水分子和单独离子的能量之差,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量。
由于离子水化能极高,它们在溶解时往往会形成离子水束,这就是水中离子的溶解原理。
由于离子极化和离子水化能的存在,离子的活动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离子才能完全溶解于溶液中。
离子极化和离子水化能在物理化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控制着离子的活动能力,这反过来又控制着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和速度。
例如,当两个离子拥有不同的水化能和极化能时,其反应速度会不同,这种情况下,离子的结构和水化能会决定反应的速度和最终产物。
综上所述,离子极化和离子水化能是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它
们对控制化学反应的速度和最终产物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的作用机理是复杂的,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以了解离子极化和离子水化能的机理。
离子极化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离子极化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离子极化是指将一种离子在晶体中极化,也就是将离子移动到一个更高能级的位置.离子极化可以通过外力(如电场、压力等)或者温度变化来实现.
离子极化会对晶体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
离子极化可以改变晶体的结构和缺陷密度,并影响晶体的性质。
例如,离子极化可以导致晶体的收缩或膨胀,导致晶体的硬度和弹性改变,并影响晶体的导电性和磁性。
在晶体结构中,离子极化可能会导致离子移动到不同的位置,导致晶体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晶体的物理性质.例如,离子极化可能会导致离子移动到不同的配位位置,导致晶体的磁性或电学性发生改变。
离子极化还可以导致晶体中离子的移动,导致晶体中电子的分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晶体的电学性质。
例如,离子极化可能会导致电导率增加,或者导致晶体中电子的载流子密度发生变化,影响晶体的电学性能.
总之,离子极化是对晶体结构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在研究和应用晶体材料时,需要考虑离子极化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离子晶体中由于离子的极化作用通常使正负离子间的距离离子配位数
离子晶体中由于离子的极化作用通常使正负离子间的距
离离子配位数
离子极化是指由于电子云的形状改变使正负离子间距离减小的过程。
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之间的作用力是电静力吸引力,它们之间的距
离反映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弱。
而离子的极化作用实际上是由于正负电荷
的相互排斥,导致离子电子云向对方靠近,使得正负离子间的距离减小。
正负离子间距离的减小会导致离子配位数的增加。
离子晶体中的离子
通常具有离子配位数,也就是周围环绕着它的其他离子的数目。
正离子的
配位数通常较低,而负离子的配位数通常较高。
当离子间距离减小时,周
围可以靠近的离子数量也增多,因此离子的配位数相应地增加。
离子配位数的增加会导致离子晶体的一些性质发生改变。
例如,离子
配位数的增加会增加晶体的稳定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此外,
离子配位数的增加还会影响晶体的光学和电学性质,例如折射率和电导率等。
另外,离子的极化作用还会导致离子晶体的晶格参数发生变化。
晶格
参数是指晶体中原子或离子的排列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离子的极化
作用会导致原子或离子之间的距离减小,从而改变了晶格参数,进而影响
了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总结起来,离子晶体中的离子极化作用通常使正负离子间的距离减小,离子配位数增加。
这种现象会改变离子晶体的晶格参数和性质,对离子晶
体的稳定性、熔点、沸点、光学和电学性质等都有影响。
离子极化发生的结果使得化学键的键型
离子极化发生的结果使得化学键的键型1. 离子极化的定义:离子极化是一种化学反应,其中一种离子被另一种离子吸引,导致离子之间的电荷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的电荷会导致参与反应的原子之间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改变化学键的键型。
离子极化是一种化学反应,它可以改变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电荷分布,从而影响化学键的形成。
离子极化可以使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变得更加稳定,从而改变化学键的键型。
例如,离子极化可以使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变得更加稳定,从而使它们变成了氢键。
此外,离子极化还可以使原子之间形成的非共价键变得更加稳定,从而使它们变成了疏水性键或疏水性键。
因此,离子极化可以改变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的键型,从而使它们更加稳定。
3. 离子极化改变的键型离子极化发生的结果使得原本的共价键变成了离子键,即由共价键变成了由正负离子组成的键;而由于离子极化发生时,离子之间的电荷分布会发生改变,所以离子键也会发生变化,变成了氢键、疏氢键、疏氯键、疏硫键和疏氟键。
:4. 离子极化的实验结果离子极化实验显示,当离子极化发生时,化学键的键型会发生变化。
结果表明,离子极化可以导致化学键从单键、双键和三键转变为共价键。
此外,离子极化也可能导致化学键变得更紧密,使键长减少,从而提高分子的稳定性。
5. 离子极化的应用:离子极化可以用来改变化学键的键型,以及改变化学反应的反应性。
它可以用来改变溶液的稳定性,以及影响溶液的活性。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改变溶液的pH值,以及影响溶液的电导率。
离子极化还可以用来改变溶液的沉淀,以及影响溶液的沉淀速率。
它还可以用来改变溶液的溶解度,以及影响溶液的溶解速率。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改变溶液的析出,以及影响溶液的析出速率。
离子极化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
离子极化是指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矩的现象。
离子极化对化合物结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键长缩短:离子极化会使离子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化合物的键长缩短。
这是因为离子极化后,正负离子之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相互作用增强,从而使键长缩短。
2. 晶格能增大:离子极化会使化合物的晶格能增大。
这是因为离子极化后,正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将正负离子分开,从而使晶格能增大。
3. 配位数改变:离子极化会使化合物中离子的配位数改变。
这是因为离子极化后,正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离子的半径减小,从而使配位数改变。
4. 晶体结构改变:离子极化会使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改变。
这是因为离子极化后,正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离子的半径减小,从而使晶体结构改变。
5. 溶解性改变:离子极化会使化合物的溶解性改变。
这是因为离子极化后,正负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离子的半径减小,从而使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性改变。
总之,离子极化对化合物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会影响化合物的键长、晶格能、配位数、晶体结构和溶解性等。
因此,在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时,离子极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离子极化对配位数的影响
离子极化对配位数的影响离子极化是指在配合物中,配位原子或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电子云重叠引起的极化现象。
离子极化对配位数有着重要影响,它可以改变配位物的结构和性质。
本文将探讨离子极化对配位数的影响,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离子极化可以改变配位物的配位数。
配位数是指配合物中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化学键的数量。
当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存在较大的电负性差异时,电子云会发生极化,使配位键变得偏离正常的化学键。
这种极化现象会导致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键长增加,配位键变得较弱,从而使配位物的配位数减少。
例如,对于铜离子与氨配体形成的配合物[Cu(NH3)4]2+,当氨配体与铜离子之间存在较大的电负性差异时,氨配体的电子云会向铜离子的方向极化,导致配位键变弱,配位数减少为4。
而当电负性差异较小时,氨配体与铜离子之间的键长较小,配位数增加为6。
离子极化还可以影响配位物的结构和性质。
由于离子极化使配位键变弱,配位物的结构更容易发生变化。
当离子极化较强时,配位物可能会发生解离,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分离,形成新的配合物。
例如,对于四氯化铁配合物[FeCl4]2-,当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较大时,配位键会变弱,导致配合物发生解离,形成其他配合物,如六氯化铁配合物[FeCl6]4-。
离子极化还可以影响配位物的性质。
由于离子极化使配位键变弱,配位物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当离子极化较强时,配位物的稳定性较低,容易发生反应。
例如,对于铁离子与氨配体形成的配合物[Fe(NH3)6]3+,当氨配体与铁离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较大时,配位键变弱,配合物的稳定性较低,容易发生反应,参与化学反应。
离子极化对配位数有着重要影响。
它可以改变配位物的配位数,影响配位物的结构和性质。
通过研究离子极化对配位数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并为合成和应用配位物提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S K+
1.原子A的电子式 + 原子B的电子式→化合
注 物的电子式。 意 2.不能把“→”写成“=”。
3.在箭号右边,不能把相同离子归在一起。
用电子式表示氧化镁的形成过程
→ ·Mg ·+
·· ·O···
Mg2+
[ :O··:]2··
用电子式表示溴化镁的形成过程
【离子的极化定义】: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的 离子中的电子分布发生偏移的现象称为离子的 极化。
(一般情况: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 说明:
1. 活泼金属元素:Na、K、Ca、Mg与活泼非金属元 素O、S、F、Cl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即元素周期表中 ⅠA、ⅡA主族元素和ⅥA、ⅦA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2. NH + 4 、CO 32-、SO 24-等原子团也能与活泼的非金属或 金属元素形成离子键。强碱与大多数盐都存在离子键。
复习巩固
1.苯分子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的原因是 (B )
A.分子中不存在π键
B.分子中存在6电子大π键,结构稳定
C.分子是平面结构
D.分子中只存在σ键
2.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A )
A.H2O
B.CH4
C.SiH4
D.NH4+
3.膦(PH3)又称为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 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它的分子呈三角锥形。以下
有关PH3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PH3是非极性分子 B.PH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电子对(或称孤对电子) C.PH3是一种强氧化剂 D.PH3分子中P—H键是非极性键
【探究】试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电子
不
转移
稳
定
稳 定
Na+ Cl-
一、离子键的形成
易形成阳离子的元素(活泼金属元素)与易形成阴离 子的元素(活泼非金属元素)相化合时可形成离子键。
3.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D )A.Lຫໍສະໝຸດ Cl B.NaBr C.KID.KF
4.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A )
A.Na2O2
B.NaOH
C.H2O2
D.NH3·H2O
5.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
完全相同的是 ( D )
A.CO和MgCl2 C.Na2O2和H2O2
【注意】:阳离子与阴离子
半径比值越大,离子周围所能 容纳带异性电荷离子的数目 就越多。
四、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阳离子的表示
Na+
Mg2+
阴离子的表示
×× ××
××
[ Cl ]-
××
××
×× ××
O [
]2-
××
Na× +
KS
××
Cl
× ×
××
K
×× ××
×
××
` Na+ [ Cl ]-
××
表
属原子N 电子 Nn-
①离子半径 物
②离子电荷
示
例 Cl Mg Cl
Cl Mg2 Cl
【课堂练习】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D )
A.离子化合物一定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
A.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 离子键 C.离子所带电荷的符号和数目与原子成键时得失 电子有关 D.阳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小,而阴离子半 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大
【离子的极化结果】:离子的极化可能导致 阴阳离子的外层轨道发生重叠,从而使得许多 离子键不同程度地带一些共价性。
【小结】
离子键: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活泼金 失去 阳离子 静电作用 离
电
属原子M 电子 Mm+
静电吸引= 子
子
静电排斥
离子键 化
式
活泼非金 得到 阴离子 影 响因素 合
•
本课件从概念、形成、实质和特征等
方面学习离子键,着重介绍用电子式表示
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配以适当的典
型练习,为高二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
奠定良好的基础。
【知识回顾】离子键概念
1.定义: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 键。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 4.成键过程: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 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二、离子键的实质: 静电作用
在离子化合物中,根据库仑定律,阴、阳离
B.NH4F和NaF D.H2O和SO2
6.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 表示的各原子组中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
定化合物的是( C)
A.10与12
B.8与17
C. 11与17
D.6与14
7.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或熔化时离子键是否发生 变化?
【答案】转化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键即被 破坏。
设计说明
子之间的静电引力
q+q-
F = k r2
在形成离子键时,阴阳离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当引力和斥力达到平衡时,体系的能量最低,形成 最稳定的离子化合物。
应用:判断的离子键强弱
离子半径越 小、离子带电荷越 多,离子键就 越 强。离子键越强,破坏它所需能量就越大 。
氯化钠的晶体结构
三、离子键的特征:
由于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 饱和性,因此以离子键相结合 的化合物倾向于形成晶体,使 每个离子周围排列尽可能多的 带异性电荷的离子,达到降低 体系能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