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合集下载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六篇)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六篇)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汉武帝塑像从“攘夷辟境”方面讲,汉武帝不仅制止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平定了南越、东越、西南夷,臣服了西城三十六国,而且打败了从商代起就威胁着北方的匈奴,导致宣元时期匈奴臣服于汉,开拓的疆土当然是历史上任何帝王都无法与他相比。

从“崇演礼学方面讲,汉武帝制礼作乐,像以前一切帝王一样祭天、祭祖宗、名山大川;他之前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去过一次,他却封禅六次,以告成功于天;又在甘泉祭三一,在汾阴祭后土;他之前郊祀不用乐舞,他用了乐舞等等,都表明“崇演礼学”超过了以往的帝王。

从“制度文章”方面看,汉武帝尊儒术而悉延百端;发展乐府歌诗,订立采诗夜诵收集民歌的制度;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监察制度、设立内朝、改革军制、设置官营农业、盐铁官营等等;他在实行德治的同时,又重视法治;他重视知识分子,在哲学、文学、史学以至天文历法诸方面的成就都闻名后世。

这说明在“制度文章”方面也超越了以前的帝王。

总之,汉武帝是位既吸收了以前帝王的长处,又超越以前帝王的皇帝。

他文治、武功俱佳,是位在事业上超越以前帝王功绩卓著的皇帝。

应劭说他“冠于百王”就反映了他应具有的崇高的历史地位。

同时,这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名人对汉武帝的一些评价(二)从应劭称赞汉武帝“冠于百王”之后,后来称汉武帝对整个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不断出现。

如曹植赞汉武帝说:“世宗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

”从赞扬武帝“功越百王”来看,其意与应劭类似。

到了明代,李资评价武帝说: 孝武绍(继)黄帝以增廓,皆千古大圣,不可轻议。

孝武乃大有为之圣人也。

当其时拓地几二万余里,视汉高所遣不啻倍之。

……有为之功业已大矣。

《中国古代史》中说:“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

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这种形象的语言,告诉人们汉武帝是中国和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各代的历史人物。

此外,还有的学者分别从某一方面如从文化上、制度上、疆域上等论述了汉武帝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的。

汉武帝的功绩与短处

汉武帝的功绩与短处

汉武帝的功绩与短处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皇帝,他在位期间取得了众多的功绩,同时也存在一些短处。

这篇文章将分析汉武帝的功绩与短处,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

一、汉武帝的功绩1. 扩张国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征服王,他在位期间大量扩张国土,将国土面积增加了七倍之多。

他对南方少数民族进行强力收复,统一了南方地区,也削弱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他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使汉朝与中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贸易更加繁荣。

2. 推行恢复法家政策汉武帝推行恢复法家政策,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官僚制度,任用贤能,强化执行力,加强边防的建设。

他还颁布宪令,修订制度,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

3. 发展教育汉武帝注重对教育的发展,开设了太学,招收了大量的学生,同时还发展了庶民学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他还改革了礼仪制度,取消了一些过于浪费的礼节,使财政更加健康。

4. 倡导儒学思想汉武帝提倡儒学思想,将其奉为国学,不断从儒学中寻求治国理政之道。

他尊重儒士,重视儒教,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制定了很多政策,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进步。

5. 改革土地制度汉武帝改革了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他规定土地必须留有公共土地,并购买禁止私有化,使恶霸地主的阶级标志没落下去,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

二、汉武帝的短处1. 贪污腐败汉武帝在位期间,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他频繁地调度官员,收受贿赂,追求个人利益,造成了一定的财政浪费和人才流失。

2. 硬推学派汉武帝在推崇儒家思想的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过于强制的措施来推行学派思想,限制了学风摄取的广泛性跟多样性。

3. 战争频繁虽然汉武帝扩张国土,削弱了匈奴的威胁,但是他在位期间战争频繁,使国家经济受到了一定的负担。

这也使得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农民的负担比较重。

4. 知识分子批评多汉武帝的数个政策赢得了许多人的反对,他也经常对批评他政策的学者和知识分子进行压制,甚至进行杀害和放逐例子,因此在社会上树立了负面的形象。

我眼中的汉武帝

我眼中的汉武帝
二、汉武帝时期对匈战争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以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决战为标志,之前为第一阶段,期间休战17年;从太初二年(前103年)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为第二阶段。
汉匈战争第一阶段,西汉取得极大的胜利,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决战则达到胜利的顶点。此战的结果是匈奴在战争中直接丧生近10万人,这对匈奴的打击是致命的,匈奴能作战的部队基本被消灭。漠北之战的结果是“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廷”。此后,边境不见匈奴踪迹。
6、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汉武帝在位时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还在秦朝开成的郑国渠旁边开了6条辅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数万士兵堵住了黄河决口。经过这次治理.黄河下游大约有80年没有闹过大水灾。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屯围、屯垦等发展农业的重大措施。他还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开拓疆土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汉是强盛的王朝,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汉武帝的评价》课件

《汉武帝的评价》课件
02
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是西汉王朝的 鼎盛阶段,为后来的“昭宣中兴 ”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现代的启示与意义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对于现代国家治理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强化中央 集权、推行法治、重视教育等。
汉武帝的智慧和胆略对于现代人来说 也是值得学习的,他敢于创新、不畏 艰险,为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强盛做 出了巨大贡献。
功过难以定论
由于汉武帝的功过相间,不同人对他的评价存在较大分歧。有人认为他
是一代英主,开创了盛世局面;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暴君,给国家和人
民带来了灾难。
02
历史局限性
评价汉武帝时应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汉武帝的许多政
策和行为是出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
当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和人性的弱点。
过大于功
暴政与酷吏
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严 刑峻法,任用酷吏,导致 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
财政危机
汉武帝的频繁征战和奢侈 挥霍,导致国库空虚,财 政严重赤字,给国家经济 带来沉重负担。
迷信与奢侈
汉武帝晚年迷信方士,追 求长生不老,奢侈之风盛 行,对国家和社会风气产 生了不良影响。
争议与分歧
01
03
价值评判标准
评价汉武帝时需要明确价值评判的标准。不同人对政治、文化、道德等
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对汉武帝的评价也会有所差异。
04
汉武帝的影响与遗产
对后世的政治影响
确立中央集权
汉武帝通过推行内外朝制度,削弱了 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为后世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
改革监察制度
推崇儒学
汉武帝推崇儒学,设立太学和郡国县 学,确立了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 地位,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 影响。

历史汉武帝的评价

历史汉武帝的评价

篇一:《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清徐县王答乡一中乔小花一、背景一直以来,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抱怨学生上历史课不积极,不能很好的和我合作,以致成绩总是不尽人意。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

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

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

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

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任务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

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电视剧《汉武大帝》序幕中的几句话就是对汉武帝的最好评价。

“他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千古奇功,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年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久的名字。

”刘彻是个英明有雄才壮志的皇帝,为了巩固政权,他平藩废王;为了击破频繁侵扰边境的匈奴,他多次派卫青、霍去病远征,修养生息;他收回了盐、酒等奢侈品的国家专营权。

师:这个同学引用影视资料对汉武帝做了比较全面的极高的评价,谁还能对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作更具体的分析。

生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维护了思想的统一,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武帝对整个古代历史有什么影响

汉武帝对整个古代历史有什么影响

汉武帝对整个古代历史有什么影响我们历史中的汉武帝是个具有丰功伟绩的皇帝,那他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衰竭的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汉武帝的评价1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奏可。

春二月,赦天下。

赐民爵一级。

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

行三铢钱……秋七月,诏曰:“卫士转置送迎二万人,其省万人。

罢苑马,以赐贫民。

”……闽越围东瓯,东瓯告急。

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会稽兵,浮海救之。

未至,闽越走,兵还……春,诏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曼,侵盗亡已。

边境被害,朕甚闵之。

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议宜击……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遣将军卫青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获首虏数千级……三月,诏曰:“夫刑罚所以防奸也,内长文所以见爱也。

以百姓之未洽于教化,朕嘉与士大夫日新厥业,祗而不解。

其赦天下。

”……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

作《西极天马之歌》。

汉武帝的评价2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

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

后有君子,得以览焉。

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武帝的评价3显然,在《史记》中,司马迁将重点评价内容放在封禅方面,强调了帝王权威在当时的社会的表现,以及人们对皇权的认知。

汉武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汉武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汉武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汉武帝是一个功大于过的皇帝还是过多余于功呢?那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汉武帝的评价范文1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

”《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瓒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

”据颜师古说,臣瓒生活的时代“在晋初”。

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瓒还见过。

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

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

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

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

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

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

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汉武帝的评价范文2、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关于汉武帝的客观评价优秀10篇

关于汉武帝的客观评价优秀10篇

关于汉武帝的客观评价优秀10篇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有哪些篇一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

而且一提到汉武帝,又离不开“好大喜功”的评价。

今天我们看他的纪录,不能否定他是一个特出的人物;但他的功业,仍要在长期的历史上评判。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

所以我们读他的传记,一定要上与“文景之治”相陪联袂,而下面“从霍光到王莽”,更与他一生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汉武帝刘彻,出身离奇。

他的母亲王氏进宫前已婚,曾嫁作金家妇,生有一女。

她的母亲亦即是未来皇帝的外祖母,强将她从金家夺回,进与皇太子,是为景帝。

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至141年登基,实足年龄当不过15岁。

兹后他在位54年,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是享国最长的君主。

这纪录直到18世纪才为清朝的康熙打破。

从各种资料看来,刘彻的胆子大,也富有想象力,如他常化装微行,几遇不测。

他打算进攻西南夷,就在长安附近凿地作“昆明池”,以便习练水军。

在其他范围之内他也不拘形迹。

例如他母亲曾再婚,又有金氏女,人家都隐匿不敢提及,他听到此事,就公然亲自寻访他的半姊,并赐她名号田宅。

他的皇后卫子夫曾为歌伎,他宠爱的李夫人,曾为娼女。

汉武帝也不是一介蛮夫,没有文华辞藻的雅致。

他的宫廷里,既有正派的儒生如董仲舒,也有恢谐人物如东方朔,更有名士如司马相如。

我们再看他悼李夫人的赋(班固称武帝自作),“秋气潜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

而且他又似乎看见李夫人的形影,作诗:“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则又可以想象他不是没有情感的人物。

刘彻未曾在战场里实际指挥作战,但是每有重要战事的部署,今人所谓“战斗序列”的安排都是由他自己作主。

而且他也知人善用。

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卫青的侄子,都以外戚创立不世军功。

霍光与霍去病为异母兄弟,兹后更成为汉朝宫廷里的中枢人物。

只有李夫人之兄李广利被任为贰师将军,作战不利降于匈奴才算是武帝任人的最大失策。

武帝对待臣属,也视人而定。

浅谈汉武帝历史功绩

浅谈汉武帝历史功绩

到某些方面的和谐统一。 政治 的革新和教 学手段的 变化。信 息技术 与
技术成为学生的认 知工具 , 大限度地达 声光 电等 技术对学 生进行 多重感 官刺激 最 二、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 的 是 , 课堂上并非什么时候使 用现代媒体都 多媒 体的运 用使课 堂教学容 量大幅 应不同。
天地 悠悠 , 事悠悠 , 废江河 万古 会逐步安定 , 点值得肯定。 人 不 这一 总之 , 他还 国两 千 多年 的封建 社会 具 有决 定意 义 。
流 。汉武帝 以其雄 才伟略成 为 中国历史 是一位较英 明的君主。
上 富有传奇 色彩 的人 物和史 学研究 的热
驾崩 , 历时五十 四年 , 是第三个 在位最 长
但你对他 的功过是非又了解 多少?
汉武 帝实行 “ 息兵重农” 的政 策 , 使社 生 了巨大 变革 , 这些变革 承上 启下 , 中 对
汉武 帝最 崇 尚的儒 学是 《 经》 他 采纳 孝 , 治” 。汉武帝塑 造主流政 治意识 形态 , 规
与财政 , 拓展外 交 , 不仅重 新奠定 了汉帝
— — —— 一
卫 曼 垒 Q
— li■ i■ —● j— — l —
多媒体在思想政 教学中 谐运用 治课 的和
一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荣海霞
摘要: 信息技 术的发展 , 带来 了学 习 学 目的却没有达到 , 出现 了“ 游戏课堂 ” 的 师 的主导作 用。 方式的革新和教学手段的变化 , 但也存 在 现象。 而我们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 目
思维领 域得 以拓 宽。对 于信息技 术与课 最终导 致了学生 资源的 闲置 ,这违 背 了 考 , 不断总结提 高 , 吸取精华 , 剔除 糟粕 , 程整合 的运 用 ,我们作 为教师要 站在教 以学 生为主体 的教 学理念 。利 用多媒体 让多媒体真正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 发挥其 学改 革的前沿 ,学会运 用先进 的教学手 进行思想政 治课 的教 学过 程 ,既是 学生 对教 育的推动作用 , 相信 多媒体 技术一定 段 ,使 多媒体在 思想政 治课教学 中和谐 不断接 受老师 引导 的过程 ,也是 学生不 会有灿烂 的明天 j 运 用。

汉武帝的功绩与遗产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皇帝

汉武帝的功绩与遗产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皇帝

汉武帝的功绩与遗产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皇帝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皇帝,他的功绩与遗产对中国影响深远。

在他的统治下,汉朝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巨大变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政治改革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皇权。

他成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中央集权得到了显著加强。

同时,他还采取了控制地方豪强的政策,调整封建王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

这些政治改革为汉朝后期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二、经济繁荣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他推行均田制,使得土地重新得到合理合法的分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生产力。

另外,他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门户。

三、军事扩张汉武帝采取了积极地军事扩张政策,大力发展军队,开拓疆土。

他通过与匈奴的战争,将边境推至今天的北方蒙古地区,确保了北方的安全。

此外,他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的道路,加强了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和合作。

四、文化繁荣汉武帝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他设立太学,选拔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和官员。

在他的扶持下,古代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他还推崇儒家思想,将儒家作为统治的理论基础,使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总结起来,汉武帝的功绩与遗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政治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稳定;通过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繁荣,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军事扩张巩固了国土安全,确保了边疆稳定;通过文化繁荣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可谓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皇帝,他的功绩与遗产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清徐县王答乡一中乔小花一、背景一直以来,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抱怨学生上历史课不积极,不能很好的和我合作,以致成绩总是不尽人意。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

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

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

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

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任务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

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电视剧《汉武大帝》序幕中的几句话就是对汉武帝的最好评价。

“他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千古奇功,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年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久的名字。

”刘彻是个英明有雄才壮志的皇帝,为了巩固政权,他平藩废王;为了击破频繁侵扰边境的匈奴,他多次派卫青、霍去病远征,修养生息;他收回了盐、酒等奢侈品的国家专营权。

师:这个同学引用影视资料对汉武帝做了比较全面的极高的评价,谁还能对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作更具体的分析。

生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维护了思想的统一,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生3:汉武帝真正执政后不久,就着手解决王国问题,而且没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问题,为汉朝后来的统治打下基础。

秦皇汉武的历史功绩

秦皇汉武的历史功绩

秦皇汉武的历史功绩
汉武帝功绩:
政治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在边疆和民族关系方面,北击匈奴,在西南地区建立郡县,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为以后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

所有这一切,都巩固了国家统一,扩大了祖国的疆域,对今天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具有重大的影响。

从对外交流来看,正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千古美名的丝绸之路。

从此,中西往来源源不断,丝绸之路留下了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谱写了多少中西友谊的颂歌。

更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精华,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

汉武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第一次鼎盛局面,历史上的强汉主要就是指这一历史时期。

秦始皇的功绩:
王毕,四海一。

他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泱泱中华大国的基础,那种气势是何等的豪迈。

他北击匈奴,南抚夷越,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我们常唱《56个民族一个家》,请问,这个家开始由谁创立?试想一想,假如没有秦始皇统一文字,中华民族又何以血肉相连?假如不统一货币、度量衡,商品贸易如何便利进行?。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历史功过一、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总体评价秦始皇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经历了风风雨雨,排除万难,终于统一了六国,这并不是每一统治者都可以做的到的。

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

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

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去看待,而应该客观的去分析。

秦始皇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完成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也展示了自身的实力和形象,为后人在民族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遗憾。

人无完人,虽然秦始皇有一些过错,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伟大功绩。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二、汉武帝的历史功过总体评价汉武帝在位54年,他的文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奠定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内忧外患,使汉朝达到了全盛时期。

武功确立了中国的版图是中国将土的开拓者,同时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方经济交流,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皇帝之一。

但是由于自己信神在一定的时间里劳民伤财,晚年轻信小人,引发巫蛊之祸,造成父子相残。

晚年不顾民间疾苦连年对匈奴用兵,使他的统治后期处于混乱时期。

不过总体来说汉武帝时一代雄主,汉武帝雄才大略,继承并开拓刘邦的业绩”。

而且晚年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因此“不失为鼎盛之世”。

这是对汉武帝公正而极高的评价。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汉武帝适应了中华民族发展和融合的历史趋势,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都是最高的指挥者和实际的决策者,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对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武帝功绩与评价

汉武帝功绩与评价

汉武帝功过评价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即刘彻。

汉景帝之子。

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

统治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将“独尊儒术”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采用法术、刑名,加强统治。

颁行“推恩令”,以削弱割据势力。

设十三郡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方面,实行盐铁专营和场输平准等措施,并打击富商大贾;农业方面,实行“代田法”,移民西北屯田;曾两派张骞至西域,加强对西域统治和经济文化交流,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时才16岁,到公元前87年他逝世为止,总共做了54年皇帝,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武帝在位期间,西汉的社会经济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国力更加强盛,达到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所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哪些?第一,汉武帝实施了一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

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

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

这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

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对汉武帝的历史评价200字

对汉武帝的历史评价200字

对汉武帝的历史评价汉武帝是刘氏子孙里最脍炙人口的一个君王了,百姓对他的称赞来自于他的政治业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汉武帝确实为百姓谋福利。

但要是客观的来说说对汉武帝的评价,虽对大汉朝有功,但骨子里却是个无情之人。

我们常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对汉武帝身边的女人来说最合适不过了。

她们侍奉在汉武帝的左右看似风格但是一不小心便会落得个不得善终。

一代君王,立过四个皇后,这恐怕也是继汉武帝之后便找不出第二个的。

这些女子都是在失去汉武帝的信任与宠爱之后才觉得生无可恋而自寻短见的,古代女子以夫为天,失去了夫君的仰仗自然也就没有了依靠,不想苟活在这世上便是那个时代女子的思想。

但是放在今天来说这确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离个婚就要死要活的人还是少数的。

对汉武帝的另一个评价是此人极其迷信,我们知道刘恒喜爱占卜非常痴迷,但是这个汉武帝却比他爷爷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甚至痴心妄想的四处求灵丹妙药以求长生不老。

这样极端的做法,在历代君王中倒是非常少见的。

看了上面这些对汉武帝的评价,我们知道在汉朝里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在后宫里他连一个合格的丈夫都称不上,无德便治国就相当于治标不治本。

汉武帝的父亲就是汉景帝刘启,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第五个儿子,其生母就是窦漪房。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的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期间最著名的就是平定“七国之乱”。

刘启在西汉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皇帝,因为他和父亲刘恒的“文景之治”给“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最后是西汉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刘启出生在代地,当时父亲刘恒还是代王,而母亲只是吕雉送去代地的宫人。

刘恒为帝时,其原配王氏已经亡故了,生下的四个儿子也相继病死,因此刘恒的儿子中刘启最大,而且比较贤明被大臣推荐成了太子,于是薄太后让窦漪房成为皇后。

刘启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失手打死过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因此刘濞记恨刘启。

汉文帝去世后,刘启为汉景帝,先是提拔了晁错,使其成为三公之一。

晁错告诉刘启要提别提防吴王刘濞,因为他谋反的野心越来越多,所以建议刘启进行削藩。

汉武帝刘彻的功绩有哪些

汉武帝刘彻的功绩有哪些

汉武帝刘彻的功绩有哪些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那么汉武帝刘彻的历史功绩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汉武帝刘彻的历史功绩,希望对你有帮助!汉武帝的历史功绩第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也就是强化中央集权。

因为以前诸侯亡国在地方的势力非常强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所以汉武帝就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并推行“推恩令”。

对于地方的强势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打压,巩固了皇权。

其次,完善了官吏的选拔制度。

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还采用了史无前例的“征召”之制、“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

他的察举之多也开启了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

所以说汉武帝的官吏选拔制度对我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三,对经济也进行了改革管理,汉武帝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他收回了盐铁的经营权,使盐铁官营作为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大幅度的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另外,均输平准和算缗与告缗等政策也大大缓解了西汉严重的财政危机。

汉武帝的经济改革中,最重大的就是币制改革。

当时每个诸侯国都是可以自己铸造铅笔的,汉武帝的货币改革,实现了币制的统一,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政策,对国家货币的流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第四,确立了主流统治思想。

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学,儒学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是重视服从,忠诚和尊重,这使得全国人们都已一个正统的思想,这能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化。

这种“大一统”的观念一直绵延了2000多年,而它就是始于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稳定国家内部的同事,也大力开拓疆界。

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战,大大小小就有十余次,而且几乎都是胜战,使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大大加强了内地和边境地区的交往,还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

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汉武帝也很开放,积极派遣使者同其他民族往来,于是,就开辟了丝绸之路。

此外,还与朝鲜、越南、印度、缅甸、日本等一些东亚南亚地区的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当时的社会地位。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汉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二〕面对国家广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三〕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的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继文帝的“贤良”、“孝廉”选官方式,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另外还采用“征召”之制、“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汉武帝还推广在郡县兴立地方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有目的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汉武帝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是对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第三,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的统一;盐铁官营;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这样经济大权旁落地方,致使大盐铁商“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而此时的汉武帝听从了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当时施行的盐铁官营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盐铁官营专卖作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它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汉武帝时期庞大的军费之需,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同时,盐铁官营专卖又防止了豪强富商垄断盐铁生产,操纵市场,抑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的扩张,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保证;另外,盐铁官营专卖可以防止贵族诸侯借此扩大经济力量和中央对抗;〔一〕均输平准;均输是由大司农派出属官去各地郡国,对上缴朝廷的货物沿途出卖,买回朝廷所需货物;平准是在朝廷设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往朝廷的货物,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求得物价平稳;这样由朝廷直接对物价与货物进行统一调控,使商人无从投机取巧,这样“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二〕算缗与告缗;这些经济措施则是针对商人的、高利贷的强硬经济手段,主要是加重对他们的财产税征收;并对陈报不实者,鼓励告发,使“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这些经济措施虽然对当时的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摧残作用,尤其是对当时商品经济的打击更为严重;但它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西汉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三〕币制改革;汉武帝在经济领域变革中,还有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就是对货币的改革,实现了币制的统一;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次年,由上林三官专铸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成色都有保证,使币制得到长时期的稳定;币制的统一对国家的货币流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四,确立主流统治思想,统一意识形态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面对维护政治的统一,究竟采用何种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制可明,民知所从矣;”而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则重视下对上的服从、忠诚、尊重,有利于说教人们服从国家的意志,把人们的意志统一于封建国家意志之中,牢固的控制人们;纵然它不可避免的发展为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的弊端,但儒学居于独尊的地位,成为汉代以及后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并为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虽几经战乱,但发展至今依然是一个统一大国,这与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意识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大一统”观念则始于汉武帝时代;二、武帝在内政统一稳定的同时,大力开拓疆界,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彼此交流、共同发展,弘扬汉朝文明;首先,对匈奴的征战;至武帝时期,为显示汉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边疆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其间大大小小战役十余次;其中前127、前121、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征伐,卓有成效;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复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其后,匈奴又不断南扰为彻底击溃匈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0万大军,分别从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内,大败匈奴,基本上消灭了匈奴的军事主力;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至此,不但陇西、北地、河西一带荡清了匈奴之寇,而且这几次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也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内地和边郡的交往大大加强,边郡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其次,汉武帝时期,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当地设立中央直属的行政机构,曾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地区,在那“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汉灭南越后,将其故地分设为九郡,元封二年前119年发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在汉的直接管辖之下;汉武帝加强对我国西南夷、南越、闽越的经略,奋力拓展中国在东南、西南、东北的疆域,巩固、强化了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同时,也推进了东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武帝时期是汉代边疆地区和内地联系大发展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规模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再次,同其他外民族的交流;汉帝国到武帝时,国力强盛,如日中天,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因此,武帝时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的发展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他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后来又数次派出使者;他们到达了中亚和西亚诸古国,如: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交往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汉与中亚各国的密切往来;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汉政府在西边设立亭障,以便各国使节和商人往来;据史纪·大宛列传记载:“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互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对西域的沟通交流,开启了西域各国与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人到长安,中西交流日盛,从此以后,汉的先进的铸铁、凿井、丝织品以及农业先进生产技术西传中亚诸国,西域的各种物产和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此外,汉朝还与朝鲜、越南、印度、缅甸、日本等东亚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当时的社会地位;综上所述,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创初期的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体现了封建社会从建立到巩固、统一、发展的历程;他是那个光辉灿烂时代的总代表,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使其领导汉帝国的人民和官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他雄心勃勃,既建设、巩固内政,又开拓疆土,奠定了祖国疆域基础;同时,他打通了中原与周边广大地区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文明的共同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起了推动作用;虽然他难免有帝王“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奢侈享受”的弊病,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他足以被视为有功于历史的杰出的帝王;简而话之政治上:平乱,颁布,加强监察制度,政治大一统思想上: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军事上:,解除北部边患疆域上:使西域归属版图;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与西南联系;。

汉武帝的功绩

汉武帝的功绩

汉武帝的功绩
汉武帝的主要功绩有:
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2、惟才是举、不拘一格,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

军事上:
1、向北击溃匈奴,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的皇帝。

2、向西开拓西域,远征大宛、楼兰之战、龟兹之战等,开疆拓土。

3、向东征服朝鲜,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

4、向南征讨闽越,南边的疆域到达了越南的南部,统治了海南岛及南海诸岛。

经济上:
1、改革币制,造五铢钱,防止民间盗铸。

2、盐铁官营,盐铁茶酒由政府控制。

文化上:
1、广充秘府,收藏图书。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太初改历,设立乐府。

外交上:
1、张骞出使西域。

2、开辟丝绸之路。

民生上:
视察黄河决口,由于长年征伐,民生和社会建设的功绩次于其他方面,也由于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

汉武大帝刘彻

汉武大帝刘彻

七言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思考---两次汉匈和亲有什么不同?
张骞两出西域
填一填:
1、在汉代,人们把 玉门关、阳关 、 以西,包括今 新疆 天 、中亚以及更远地区称为西域。
2、汉武帝 两 次派 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汉武帝初年某日早朝,武帝在大殿 召集群臣,商议如何解决诸侯国等问题。
刘邦封王 景帝削藩
武帝推恩
诸侯 中央
七国之乱
诸侯势大
平定
加强控制
解除威胁
诸侯
加强监察制度
推 私 恩
中央

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
太学 官学
极 大 促 进 儒 学 发 展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公元前202 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 怨,公元前 209年,陈胜、吴广发起了中国
•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 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 车。 ——《汉书· 食货志》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亡的 教训,减轻农民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重视“以 德化民”。 在文帝和景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 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盛世—— “文景之治”
经过汉武帝的治理,汉朝的国力已 经十分强盛,某日,武帝在大殿例行召 集群臣议事……
反击匈奴:
刘邦——御驾亲征——被困七天七夜(战败) 战争
刘邦之后,为了边疆的相对稳定 和亲
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战胜)
战争
和亲
汉武帝之后,“汉匈和为一家” ,平 等 交流互利的结合,出现了互市的局面。 昭君出塞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它使匈奴和汉王朝长期和平相处, 汉匈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 系有所发展,当时边境安宁,使百 姓免遭战争之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

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

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

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

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

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

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

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

”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

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

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

《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

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

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

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

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

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

消之,其反亟,祸小。

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

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

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

汉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二〕面对国家广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

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三〕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

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

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

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

汉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

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的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

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继文帝的“贤良”、“孝廉”选官方式,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另外还采用“征召”之制、“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

汉武帝还推广在郡县兴立地方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有目的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

汉武帝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是对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

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三,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的统一。

盐铁官营。

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

这样经济大权旁落地方,致使大盐铁商“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而此时的汉武帝听从了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当时施行的盐铁官营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盐铁官营专卖作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它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汉武帝时期庞大的军费之需,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同时,盐铁官营专卖又防止了豪强富商垄断盐铁生产,操纵市场,抑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的扩张,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保证。

另外,盐铁官营专卖可以防止贵族诸侯借此扩大经济力量和中央对抗。

〔一〕均输平准。

均输是由大司农派出属官去各地郡国,对上缴朝廷的货物沿途出卖,买回朝廷所需货物;平准是在朝廷设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往朝廷的货物,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求得物价平稳。

这样由朝廷直接对物价与货物进行统一调控,使商人无从投机取巧,这样“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二〕算缗与告缗。

这些经济措施则是针对商人的、高利贷的强硬经济手段,主要是加重对他们的财产税征收。

并对陈报不实者,鼓励告发,使“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

这些经济措施虽然对当时的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摧残作用,尤其是对当时商品经济的打击更为严重。

但它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西汉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

〔三〕币制改革。

汉武帝在经济领域变革中,还有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就是对货币的改革,实现了币制的统一。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

次年,由上林三官专铸五铢钱。

五铢钱的重量、成色都有保证,使币制得到长时期的稳定。

币制的统一对国家的货币流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确立主流统治思想,统一意识形态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面对维护政治的统一,究竟采用何种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制可明,民知所从矣。

”而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则重视下对上的服从、忠诚、尊重,有利于说教人们服从国家的意志,把人们的意志统一于封建国家意志之中,牢固的控制人们。

纵然它不可避免的发展为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的弊端,但儒学居于独尊的地位,成为汉代以及后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并为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虽几经战乱,但发展至今依然是一个统一大国,这与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意识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大一统”观念则始于汉武帝时代。

二、武帝在内政统一稳定的同时,大力开拓疆界,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彼此交流、共同发展,弘扬汉朝文明。

首先,对匈奴的征战。

至武帝时期,为显示汉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边疆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其间大大小小战役十余次。

其中前127、前121、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征伐,卓有成效。

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复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

其后,匈奴又不断南扰为彻底击溃匈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0万大军,分别从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内,大败匈奴,基本上消灭了匈奴的军事主力。

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至此,不但陇西、北地、河西一带荡清了匈奴之寇,而且这几次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也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内地和边郡的交往大大加强,边郡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其次,汉武帝时期,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在当地设立中央直属的行政机构,曾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地区,在那“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汉灭南越后,将其故地分设为九郡,元封二年(前119年)发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

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在汉的直接管辖之下。

汉武帝加强对我国西南夷、南越、闽越的经略,奋力拓展中国在东南、西南、东北的疆域,巩固、强化了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同时,也推进了东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