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消费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杨静 2011111108000895 2011级学科教学(地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初步显现,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由此,本文对消费主导型社会下的新消费观的出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了初步探讨,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消费观;生态环境;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由生产主导型转化为消费主导型,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要发展,就要刺激人们增加消费,于是社会开始倡导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能赚会花、不能赚也会花(消费信贷)”,来影响和改变传统的量入为出、省吃俭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而在刺激消费增长,追求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浪费性消费、失衡性消费、破坏生态环境性消费等大量存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显得突出起来。倡导良好的消费道德观念,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消费道德缺失带来的问题
消费主义文化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的衍生品,这一理论促进了西方战后的经济复苏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消费观念的重大变化,即认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的是生产和消费更多的消费品,不消费就衰退,消费越多越幸福。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消费主义理念在东欧、中欧、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的传播,由此导致全球消费浪潮的兴起,消费社会的到来。
在生产型社会里,消费受到生产发展的压抑,人们进行消费只是也只能是为了维持生存,解决温饱问题,人的许多欲望和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消费的作用是弱小的、被动的,因此消费道德问题并不突出,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再只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还包括了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刺激下,消费对社会的作用开始变得强大和主动了,而与此同时,消费却仍然被作为消费者个人的行为,消费道德的问题仍然没有引起们足够的重视,正是这种消费道德的缺失带来了消费领域的许多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浪费性消费
所谓浪费性消费是指耗资源较多,却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使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降低的消费行为。在前消费社会时代,只要商品的可供消费的功能没有完全丧失,该商品就还可以消费而不退出消费过程,从而延长商品的使用时间,体现商品消费的节约性,是一种节约性的消费。到了消费社会,消费者进行的消费是一种“意义”消费,而对“意义”的认识是主观的、多变的、复杂的,从而使对商品的需求和偏好呈现出主观的、快速多变的特征。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一次性使用品的增加、用过就扔习惯的养成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的加快,形成了过度消费和浪费。在中国,过度消费和浪费性消费显得尤为突出。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念和风俗习惯,人们在婚事丧事上比排场,铺张浪费,浪费性消费还表现在公费医疗中滥用药品、医疗设备和用公款大吃大喝、出国旅游、购买豪华轿车等方面。
2、失衡性消费
失衡性消费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偏离。商品消费本来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但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绝大多数商品除了作为器物用于人们的生活及生产之外,还越来越多地成为消费者展现某种
社会关系,体现某种社会地位,向社会公众传递自我信息的窗口,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消费者对一些物品的选择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特殊的生活风尚,从而也选择了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对名牌商标物品的选择已经成为选择者把自己从一个较低的阶层中脱离出来,进入到另一个与消费这种物品相对应的地位较高的团体中的标志。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的目的及其意义的很多方面都被赋予到了物品上面,使得物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能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体现,消费实质上是追求某种象征意义的、带有表演性的一种行为,是一种被异化了的消费,而这种异化的消费却被年轻的一代津津乐道,被年长的一代孜孜以求,视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和生活目标的实现。人生的意义简化为物欲的满足。
在中国,失衡性消费表现在物质消费超前,精神文化消费滞后。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长期受压抑的物质欲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80年代以来,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大大提升,进入90年代后,轿车、住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在人们拼命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文化的消费并没有同步跟上,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低且层次不高。
3、破坏生态环境性消费
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自然是人类社会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的同时,牺牲了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的一些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大。一次性消费对资源造成的浪费,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水源的污染,冰箱制冷剂中氟氯烃排放对臭氧层的破坏等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消费道德缺失的新消费观对生态环境的挑战
消费主义文化下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日益严重,新消费观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下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服饰需求的环境压力。早期服装的基本功能主要是遮风御寒、防晒护肤。当消费社会到来之时,服装功能便趋于复杂,在其基本功能上还附加了装饰和象征的功能,人们对服装和服饰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在满足人们这一需要的过程中,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森林和草原被耕地代替;畜牧业数量的增加,加大了草原的生态压力,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原地区的荒漠化;为获取各类宝石玉器和金银而进行的矿产开发,每年破坏植被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有的地方对珠宝玉器的开采成为主要生态破坏因素;饰物需求的多样化还使许多生物物种惨遭涂炭,如象牙、犀牛角、驼绒、凤尾等作为象征身份、地位、财富的饰物流行于上流社会,于是“虎死于皮、鹿死于角”的惨剧就在这些动物身上发生了。
2、食物需求的环境代价。“民以食为天”。人类的食物需要主要是由农业提供的,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极大提高,也使农业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激增,农药化肥污染带给自然环境以巨大隐患。今天,作为全球物种最密集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年15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地球上绝大部分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已被农田系统所代替,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诱发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不当利用及过度消费,物种目前正在以50倍地自然灭绝的速度消失。根据这个趋势,估计有34000种植物、5200种动物,其中包括1/8的鸟类面临绝种。虽然人类已经发展大量重要的食用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但是现代农业只关注较少的几种谷物品种,而且大约30%的主要农业家养动物高度濒危。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动摇了生态系统,弱化了生态系统抵御洪水、旱灾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及污染、气候改变等人为压力的能力
3、居住条件改善的环境成本。居住条件改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城市的膨胀,各类建筑的扩张占据了太多的生物栖息地,将许多生物圈内最有活力的部分变为坚硬的不毛之地;人类建筑所利用的水泥、金属材料、石材等的矿业开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水泥、钢材生产自身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是重要的局部污染源,同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密切相关。住宅建筑的不断蔓延,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