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人口迁移案例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汇报人:
目录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 迁移
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日常流动和季节性流 动
永久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 方永久性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暂时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 地方暂时性迁移到另一个地 方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
日常流动:指人口在居住地和 工作地之间的日常移动
工资水平:工资 水平高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就业机会:就业 机会多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语言文化: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政治因素
政策影响:政府政策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战争影响:战争对人口迁移和 人口流动的影响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地形: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水源: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土壤: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人口迁移 与人口流动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口迁 移与人口流动的保障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 流动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城市承载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育提高技能 增强适应能力
个人层面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 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教版必修二1.2人口迁移课件
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篇干涸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 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1)上述材料中的 人口流动行为,那些 属于人口迁移?说出 你的理由。 (2)你的家人有迁 移的故事吗?说出来 与大家分享。
一、人口迁移及 其影响因素
1.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 流动行为.
特点:
A、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 B、时间较长(大约1年以上)
C、改变住所
2人02教0-版20必21修学二年1.人2人教口版迁(2移01课9)件必修二 1.2人口迁移 课件 2人02教0-版20必21修学二年1.人2人教口版迁(2移01课9)件必修二 1.2人口迁移 课件
2人02教0-版20必21修学二年1.人2人教口版迁(2移01课9)件必修二 1.2人口迁移 课件
P11 阅读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人教版必修二1.2人口迁移课件
人教版必修二1.2人口迁移课件
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影响迁移的因素
除经济因素外,还有哪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呢?
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二1.2人口迁移课件
人教版必修二1.2人口迁移课件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矿场资源,自然灾害
1.2人口迁移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探究导入:
经纬的爷爷是上海人,20 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后,被分 配到贵州的一家企业工作。经 纬的奶奶原在上海工作,与爷 爷结婚后也去了贵州。经纬的 爸爸在贵阳读完高中,考取北 京的一所高校,毕业后到深圳 工作,后去欧洲留学,取得了 博士学位,现在是深圳的科学 家。今年暑假,经纬陪着爷爷、 奶奶到桂林旅游。
第二讲人口迁移案例
第二讲人口迁移案例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现象。
人口迁移通常会有各种原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因素。
在本文中,将通过介绍两个人口迁移案例,来探讨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第一个案例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美国西部拓荒时期。
当时,美国政府通过推广土地发放政策,吸引和鼓励人们移民到西部地区,以推动美国的西部开发。
这一政策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迁移,许多人离开了东部城市,向西部的开阔土地迁移。
这个人口迁移对美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改变了美国的人口格局。
大量人口从东部城市迁移到了西部,导致了西部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东部城市的人口也少了许多。
这种人口迁移改变了美国的人口分布和地理特征。
其次,这种人口迁移对美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西部地区的开发带动了农业、矿产资源开采和交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这些发展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为美国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种人口迁移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些移民在迁移到西部时面临了严峻的环境和住房条件。
他们需要自己开拓土地、建造房屋和生存下去。
同时,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和服务,许多移民经历了艰苦的生活。
第二个案例是中国的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开始迁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个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迁移改变了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移居到城市,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人口的减少。
这种人口迁移改变了中国的城市格局和农村经济结构。
其次,这种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为城市劳动力资源提供了更多选择。
这种劳动力供应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然而,这种人口迁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够完善。
课件5:1.2人口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二)国内人口迁移
1949年-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80年代中期过后
改革开放 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人口迁移数量增长明显
谢谢聆听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推拉理论
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 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 应短缺、居住条件差、社会经 济条件落后、就业困难、国家 政策、文化传统、宗教迫害等
迁出地的推力因素
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 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 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 的社会环境等
教育等压力较大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 的总特点:集团性、大规模移民 为主。
例如:从亚洲、欧洲、非洲 “旧大陆”到美洲、大洋洲“新 大陆”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一)国际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 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第二,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航海技术的进步 新航线和新大陆的发现 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主义的扩张
二战后
欧洲由迁出地变成迁入地; 拉美由迁入地变成迁出地; 北美、大洋州仍属于迁入地
定居移民减 少、迁移形 式多样
政治:重新划定边界、战争;经济: 劳动力供需变化、新兴城市和产业 的发展; 环境:自然灾害、大型工程建设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二)国内人口迁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二讲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世界人口迁移的阶段划分及特点:阶段影响因素特点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社会)自然条件经常迁移流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通与殖民主义扩张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的兴起,政治避难,地区经济差异等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名师注解]【记】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注1】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注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2.人口流动(1)概念:因某种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形式:民工流和外籍劳工。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的原因(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原因:地区间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①迁出地: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②迁入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旨把握]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其他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和矿产资源等),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
(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高一地理(中图版)-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PPT课件
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改革开放后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1.人口向城镇迁移2.人口向东部迁 )
移
小结: 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迁移特点
迁移原因
清代到新中 国成立前
由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 向黑龙江、辽宁、新疆、内蒙古 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外迁 等地迁移
改革开放前 由东部向内地和边疆迁移
资料:2017年,北 京市65岁及以上老 年人口达237.6万 人,占总人口的 10.5。
环境的影响。
知识拓展:人口迁移的影响
结合表格及文字资料,简述大量人口迁入对北京市地理 环境的影响。
北京(迁入区): 有利:1.增加了劳动力。 2.促进城市化发展,延缓老龄化,促进经济发展。 不利:人口数量过多,导致人均资源、环境、交通、住 房等问题。
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
结合图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国
内人口迁移方向及原因的差异。
时间 迁移方向
改革 开放前
改革 开放后
迁移原因
国内人口前后国内人口迁移方向及原因的差异
时间
迁移方向
迁移原因
由东部向内地和边疆迁移(新疆 、 改革开放前 青海、内蒙古、黑龙江、云南) 国家政策支援边疆和内地建设
知识拓展:人口迁移的影响
2017年和2018年北京市总人口数与常住外来人数统计表
总人口数 常住外来人 常住外来人口占总 时间 (万人) 口数(万人) 人口总人口比重( )
2017年 2170.7
794.3
36.6
2018年 2154.2
764.4
35.5
结合表格及文字资料,简述大量人口迁入对北京市地理
原因:1.新航线开辟和地理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第2课时)课件(共19张PPT)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
资料:①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后为了促进边疆地区的 建设我国先后成立了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生产建 设兵团大量来自东部省区和城市的知识青年和农民等 先后加入,总人数近300万人;
②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我国 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 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 设施建设。大概投入了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 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 专院校。
③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 制度的法律,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 府管制。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 国内人口迁移
(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改革开放后
根据图片和资料填写表格,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1949年至改 革开放前
主要流向
原因
东部人口稠密区前往 东北、西北等地
15—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二战前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 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除了 欧洲殖民者和非洲黑人外,在这 个时期也有很多亚洲的居民前往 美洲和大洋洲做劳工。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 国际人口迁移
(1)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
资料 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广义上的黑奴贸易最早是由阿 拉伯人,土耳其人和黑人奴隶贩子进行的;狭义上的黑奴贸 易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 非洲黑人来到了美洲。
2005—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分布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 国内人口迁移
(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
资料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 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出 现迅猛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国人口 比重快速上升。2015年以来,受人口年龄 结构变化、进城落户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 响,流动人口虽然逐年略有减少,但仍保 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相当于每六个 人中就有一个流动人口。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及特点,能够运用相关概念分析实际案例。
2.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政策、社会等因素,并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认识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资源环境等方面。
4.能够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的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技术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人口迁移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同时,设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人口迁移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只有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充分运用教学策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的有序进行,我期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通过分析国内外人口迁移案例,培养学生对国家政策和全球合作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同时,我也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积极、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教学案例_1-2人口的迁移
1-2人口的迁移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空间形式及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具体情况。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表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国内、外人口迁移的具体情况,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因素,体会人口迁移的艰辛,激发学生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三、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培养和情感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并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故教学重点在案例分析,难点在于容量大、任务重。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课件、电子教鞭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给出幻灯片①《战争迫使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图片[提问]图片上的景象发生在什么地方?是一种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给出幻灯片②《民工潮涌向城市》图片[教师总结]以上两幅图片都是人口的迁移现象,但其发生原因各有不同。
今天这课,让我们共同来探讨有关人口迁移的问题。
讲授新课:[提问]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人口迁移?2.请问下列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①“民工潮"涌向城市②美国人由“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③小王去北京旅游一个月④三峡地区居民搬人沿海城市安家落户[总结] 什么是人口迁移?请学生看书本是如何叙述的。
地理人口迁移案例分析
地理人口迁移案例分析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另一个国家的现象。
这种迁移可以由许多不同的原因造成,例如就业机会、教育、生活条件、自然灾害等。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地理人口迁移案例,探讨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案例一: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现象比较普遍。
这种迁移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后,可以从事城市工厂、建筑、服务业等职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但同时,这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城市的人口增加也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压力增加等问题。
案例二:叙利亚难民的移民潮叙利亚的内战导致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一。
大量的叙利亚人选择逃离自己的国家,寻找安全和稳定的地方。
他们涌向了周边的中东国家和欧洲国家。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接收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难民的到来给接收国的教育、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使得就业市场紧张,社会矛盾加剧。
案例三:南水北调工程的人口迁移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个工程的实施涉及一系列的水利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为了腾出水源区的土地,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家园,迁徙到新的定居点。
这个迁移涉及了广阔的地域范围和大量的人口,对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理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和迁入地区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确保人口迁移对各方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政府的监管和社会保障,为迁移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与同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在推动区域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口迁移中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讲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时,我会引导学生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迁移政策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同时,我会教育学生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面对人口迁移现象时,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导入环节,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身边有哪些人口迁移的现象吗?它们是怎样的过程?”以此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及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在课堂总结环节,我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以此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人口迁移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时,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会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课件《人口迁移》PPT全文课件_人教版2
古代农业社会
【合作探究1】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不同历史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提示:可从人口迁移时间、方向(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距离,以及迁移目的和形式 等方面说明。)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19世纪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 发性地涌向城市,特别是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 (民工潮)
(三)人口流动
定义:通常是指由于工作、学 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离 开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三)人口流动
周期流动
定期外出在新地点居住一 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出 出
出 入
入 入
发现新大陆,殖民扩张
时间:15-19世纪 目的: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 距离:跨大洲、海洋的远距离 方向:“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形式:集团性迁移 规模: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减少
入 出
出
入
入 出
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发展
不利: 导致人才流失和劳动力不足。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增多
2、运用资料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来微山一中上高中 2、运用资料结合实际,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不同历史阶段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从乡镇到县城定居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大多从贫穷的落后地区移向富裕发达地区。
规模: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人口迁移现象,认识到人口迁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现象作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此外,我还挑选了一些关于人口பைடு நூலகம்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人口迁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共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地域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类型及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人口迁移》课件3
2.影响
社会
建立人起口一分批布以移民 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 经济促进了 经济发展
促进了 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还促进了 人种基因 的交流
1.教材P8“图1-2-1 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 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主要 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近代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的吸引而 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二是近代殖民者贩运黑奴 的人口迁移。其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路线如下表所示:
《人口迁移》 课件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 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 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 重 要 的 工 业 、 商 贸 和 旅 游 城 市 , 2012 年 末 , 全 市 常 住 人 口 1 300.1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04.94万人,流入居住一个月以上 流动人口1 259.60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人口有1 007.16万 人,占总人口的78%。
2.教材P12“图1-2-5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 提示:该图展示了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同时也说明了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原因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因楼价贵 和生活指数高,当地人纷纷移入欧洲大 陆定居。有“水乡之都”美誉的意大利 北部历史名城威尼斯现在人口已跌至6 万以下,令人担心的是这座城市正面临 因人口大幅减少而逐渐灭亡的危机。当 地剩余的居民替自己的城市安排了一场 “葬礼”,希望唤起世人对该市当前困 境的重视。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 素,此外还有亲情因素、宗教文化因素等。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因素,例如历史上的两次世界 大战以及地区间的武装冲突等,生态与环境因素,例如洪涝、火 山、地震等环境灾变等。此外,河道变迁对沿岸居民生计影响极 大,夏商两代都邑频繁迁移,楼兰古城废弃多与此有关。
基于人教版地理 2“人口迁移”的案例教学探析-文档资料
基于人教版地理2“人口迁移”的案例教学探析一、人口迁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例―规”法和“规―例”法的大量重复使用人口迁移这一节内容位于人教版教材地理必修 2的第一章第二节,案例的使用主要在第二个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所以很多老师用“例―规”法或“规―例”法来讲,也算完成了课标要求。
“例―规”法指的是教师先呈现例证,然后让学生从例证中总结结论的方法,“规―例”法指的是教师先呈现规律,再用实例说明解释的教学方法。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放面: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因素,每个大的方面又包含小的因素。
“例一规”法与“规一例”法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种影响因素对应一个例子,一个例子“负责”一个影响因素。
这样教学的缺点首先在于,例子过多,学生应接不暇。
每个例子涉及到的空间位置、时间背景都不相同,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在五到六个甚至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背景中转换,学生势必只能走马观花,对每一个例子只能简单了解,不能深入其中。
(二)教师分析并讲解地理案例在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换汤不换药,看起来是在积极尝试教学改革,采用新型的案例教学方法,但实际上还是运用以前的教授法。
比如在人口迁移教学中,他们用幻灯片播放人口迁移的地理案例,并津津有味地分析、推理,学生跟着听讲,其间没有讨论和对话,随后,学生开始回答相关的思考题。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三)举例教学与案例教学混为一谈误区一,认为在地理教学中举一个事例来证实地理原理,就是案例教学。
比如在讲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中的政治中心改变时,有教师用幻灯片放了巴西和澳大利亚的首都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首都变化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其意义。
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案例教学方法”。
误区二,将地理案例当作例子应用。
有不少地理教师先讲解地理概念与原理,然后再列举案例证实。
这样做,案例没有充当学习、研究的任务,只是一个举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美国东北部气候冷湿,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 ②西部和南部气候温暖湿润,环境污染程度较轻。
有利 迁入地
不利
迁出地
有利
不利
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提供廉价劳动力;②提高城市化和工 业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 展; ③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④加重 城市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压力, 影响城市治安稳定。 ①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改善生 态环境;②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 文化交流;③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 人才外流/劳动力流失
•
第二讲 : 人口迁移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 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从概念可知,人口迁移需满足以下条件: ①居住地变更; ②空间位移: 跨越行政区域界限; ③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 (一般一年以上)
反馈练习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凡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 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属于人口迁 移 D 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 1000千米以上
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旧大陆→新大陆
(亚欧非) (北美、拉美、大洋洲)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 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当代国际人口迁移:(P90)
• 常见形式
• 科技移民 • 劳务输出 • 国际难民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历史上 主要流向
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清代至新中国 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 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后 有组织的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 至改革开放 西藏等地 改革开放后 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农村迁往城市。
•人口迁移的原因答题模版:
(1)迁出地的推力(不利条件):如经济(经济落后, 剩余劳动力多)、政治(战争)、生态环境(自然灾害、 生态环境恶化)等。 (2)迁入地的拉力(有利条件):如经济(经济发达, 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生态环境(资 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等。 (3)其他原因:如政策影响等。
表2
201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
四川 16.1 广东 35.5 湖南 10.6 浙江 8.9 安徽 10.6 上海 7.2 江西 8.6 江苏 5.6 河南 8.3 北京 5.6 贵州 6.1 福建 5.6
省(市) 占总量比重(%) 省(市) 流入 占总量比重(%)
流出
(2)空间特征: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或 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 空间特征:由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区流向东部经济发达省 区。 原因: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 的生活环境等。 原因:①中西部省区经济较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生活条 件好。
(3)对迁入地: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优化产业结构。 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利于社会经 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换取资金和技术,促进乡镇企业 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 生态环境、其他因素
(1) ①从产业结构看,向二、三产业转化; 原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 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 ②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 外流动或迁移; 原因: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材料一:闯关东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 、茂密的森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 河中下游地区的人 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 。明清时期 ,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 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 、河北 、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 多。山东地少人稠 ,是近代有名的灾害多发区。在清代,山东曾出现旱灾 233年次 ,涝灾 245年次,潮灾 45年次 ,各种自然灾害之严重超过全国其他 各省。不仅天灾 ,人祸也接踵而至。咸丰年间,“鲁捻”、长枪会军 、文贤 教军等起义烈火烧得山东“大半糜烂”。在天灾和战乱的冲击下 ,山东人的 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于是逃荒农 民“闯关东”成了主流。 19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 开放长期封禁的东北山林、草原,由此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洪流。1897~ 1911年,东北地区人口由570多万猛增到1800多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 到1933年,该地区人口已迭2910万,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影响类问题答题模版: 环境:资源、环境问题 社会:人口(劳动力、收入水平、社会问题)、城市(城 市化水平) 经济:三大产业(产业结: 环境: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改善生态环境 社会: 造成人才外流(劳动力流失);加强与经济发达 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 迁入地: 环境: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 社会:提供廉价劳动力;加重城市交通、住房、教育等方 面的压力,影响城市治安稳定;提高城市化水平 经济:提高工业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庞大的民工流
• 1、原因: • 2、影响:
• 练习(P90) • 对点演练
1、自然因素:气候
淡水
土壤
矿产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
交通 文化交通事业
• 分析原则: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由 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一般地,社会经济因素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 ②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答题思路: 推力(迁出地)→中间因素→ 拉力(迁入地)
①山东地少人稠,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 ②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 ③清朝开放封禁地。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迁移非常频 繁,且规模很大。主要迁移方向是什么?迁移 原因是什么?
方向: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 原因:①农村和内地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②城市和沿海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高; ③受国家政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