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批评

古代文学批评

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学批评是文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和解读,以及对古代文学创作方法和风格的探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介绍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发展。

一、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家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评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经典文献的解读和诠释上,例如《左传》中对史书编纂的批评与评价,以及《论衡》对儒家学说的辩证研究等。

二、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1. 司马迁的“实证主义”批评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其著名的《史记》成为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代表性人物。

他以严谨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对史料的真实性追求,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2. 陆机的“鉴赏主义”批评陆机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评论家,他的评论强调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形式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鉴赏。

他的文艺理论独特,对后世文化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刘勰的“格调主义”批评刘勰是北齐时期的文学家和文论家,他的评论以对文学作品的格律和修辞的研究为主,强调对文学形式和风格的规范。

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是古代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三、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1. 辞章义理批评辞章义理批评强调对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词句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恰当,并且关注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和哲学观念。

2. 修辞格调批评修辞格调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达方式的评价和分析,通过分析手法的巧妙运用来揭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史传艺术批评史传艺术批评主要关注古代史书和传记类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编纂和叙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来评价作品的历史价值和叙事艺术。

四、古代文学批评的意义与现实价值古代文学批评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客观评价,更是对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精髓和魅力,为当代文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文字评价方法:对文学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文字评价。

常见的评价技巧包括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意象运用、修辞手法等进行赞赏或批评。

2. 修辞学批评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对比、比喻、夸张等,以评述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效果。

3. 思想批评方法:从作品的思想内涵、观点倾向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评论,探讨作品对社会现象、人类命运、价值观念等问题的认识与表达。

4. 形式批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和艺术风格,如对诗歌的韵律、对白的对仗等进行评述和分析。

5. 历史批评方法:从研究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精神等方面评价作品的历史价值,以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6. 比较批评方法:通过与其他作品的对比,从同类作品中寻找优劣之处,探讨作品在同类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相互交织,常常结合使用,以全面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古代文学批评

古代文学批评

从《答李翊书》中看韩愈的为文之道一、闳中肆外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

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

如,他在《争臣论》一文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在《答李秀才书》中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

”那么,“道”和“文”怎样能相促相长,达到较高的水准呢?他在《答李翊书》的第二段形象的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则鸣,有愤激则书,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

金银财色不能动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钳其口。

想不说话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呀,何需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冥搜虚饰以敷缀其文呢?二、学养修文但“德”是不是天生可致,文是不是因道生可不学而能?不是,韩愈在《原性》一文中虽然提出了“性三品”说,在此说中,他认为人性是秉天命而成的,人性有上、中、下三品,教育只能在等级差别之内发生作用,但并不是说因此就不需要教育和学习。

教育和学习的作用是:对于上品的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使君为圣明之君,臣为忠孝之臣;对于中品的人,可引导他向上品靠拢,也可引导他向下品靠拢,这部分人存在着被改造的可能性,教育和学习对这部分人的改造起着重要作用,这部分人占社会的大多数。

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

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

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古代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读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演变。

从古代的经学批评到唐宋的诗文批评,再到现代的文学理论,每个阶段都对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文学批评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经学。

在古代中国,经学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经学批评注重对经典文献的解释和评价,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论语》和《孟子》的解读与批评。

经学批评强调对古代经典的传统解释和注释的重视,奠定了文学批评中对文本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然而,随着唐宋时期的到来,诗文批评逐渐成为文学界的焦点。

唐宋时期,文人雅士们致力于对诗歌和散文进行审美和批评。

唐代的文学批评着重于对作品的鉴赏和评价,强调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而宋代则注重对诗词和散文的技巧和风格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文言修辞学理论,如苏轼的“返真”和黄庭坚的“词章论”。

进入现代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文学批评开始接触到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思想。

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文学批评新的研究领域,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

同时,中国的文化思潮和社会变革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涌现出了一批新的文学批评家和新的文学批评思潮。

无论是古代的经学批评,还是唐宋时期的诗文批评,又或者是现代的多元化文学批评,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都在推动着文学研究的进步。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赏析,更是对文学史的重要贡献。

通过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演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文学批评的经验和成果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无论是经学批评的重视文本研究和传统注释的方法,还是诗文批评的关注情感表达和文体风格的研究,都对我们进行文学研究和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批评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知识:批评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和解读,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文学批评史是文学批评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一下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文学批评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于古希腊,最早被称为“修辞学”。

修辞学家主要负责研究作家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目的,比如说,如何用语言来说服、感动或者娱乐读者。

希腊著名的修辞学家有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和长博斯。

在中国,文学批评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汉朝,就有许多文学批评文献,比如说《论语》、《史记》和《汉书》等等。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文学现象,也表达了当时学者对文学的审美观点和评价标准。

二、中世纪文学批评中世纪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欧洲,由于宗教之故,其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与宗教有关。

此时期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意大利的但丁和英国的乔叟。

但丁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进行批评,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道德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乔叟则致力于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分类。

三、近现代文学批评近现代文学批评主要产生于18世纪。

这时,文学成为了一种独立的领域,并且开始重视美学的问题。

这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聚焦于诗歌和小说的分析,同时也开始对文学的历史作出重要的贡献。

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歌德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

到了19世纪后半叶,文学批评开始进入了主流文化领域。

当时的文学批评标志是现实主义运动的兴起,如法国的多的梅和俄国的托尔斯泰。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将主要关注点放在了作品的实际影响和社会意义方面。

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一段多样性和分支的时期。

各种批评学派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史学等相继涌现。

这些不同的学派,各自有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结语:总而言之,文学批评史所记录的是文学批评发展的演变和变革。

文学批评的历史沿袭,包括了文学批评家的思路、原则、方法和技术的演变,这些历史发展对当代的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批评标准

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批评标准

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批评标准
我国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批评标准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 大成:即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刻,意蕴丰厚,思想高尚,能够表达出与时代和群众息息相关的真理和思想。

例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便代表了清朝士族衰落的社会现实。

2. 独特:即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文艺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美感。

例如唐代李白的《将进酒》就以独特的“豪迈”、“奔放”和“豁达”而成为了经典之作。

3. 准确:即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语言和描写手法要准确地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符合史实和真实性,并且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夜泊牛渚怀古》就准确地反映了唐代江南的水乡风貌。

4. 美感:即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感受,通过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形成一种美感,并且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一诗就以巍峨的山峰、翻卷的云雾为背景,展现出了一种壮美景象。

古代文学批评与评价

古代文学批评与评价

古代文学批评与评价导言: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文学批评与评价则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的过程。

在古代,文学批评与评价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文学批评与评价的重要性。

一、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常常以文学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评则成为了他们交流和讨论的重要内容。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就是一部集合了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对象。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对于诗歌形式、内容和意义的评价和批判,这些都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古代,文学批评主要以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文学形式为对象。

其中,唐代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鼎盛时期。

唐代文人以杜甫、李白等为代表,他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学理论,如“诗以言志”、“诗以时事”等。

这些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古代文学批评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文学批评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文人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其次,古代文学批评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文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学理论,如“文以载道”、“文以载情”等。

这些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古代文学批评推动了文学思想的交流和传播。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文人们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促进了文学思想的交流和传播。

结语:古代文学批评与评价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文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学理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书目:《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张少康、刘三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二、三、四),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古代文学批评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古代文学批评探讨其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文学批评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古代文学批评探讨其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文学批评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古代文学批评探讨其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与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和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发展与特点,以及其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传承与赋诗活动,但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汉代。

汉代遗存的《太初六经》是最早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这标志着古代文学批评开始以独立的形式出现。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各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解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1. 注重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境古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境,注重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等方面。

例如,宋代文学批评家刘辰翁在《唐宋传奇评点》中提出“文如其人”论,探讨了文学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关联性。

2. 重视文学作品的声韵和格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声韵和格律的重视程度超出了其他文学批评体系。

例如,唐代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讨论了文学作品的声音、韵律和字句运用等问题,成为了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范本。

3. 融入文学与哲学思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不仅强调对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探讨,还常常涉及到对哲学思辨的提出和讨论。

例如,明代文学批评家杨慎《诠评太白诗》中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进行批评,既关注作品的艺术形式,也融入了儒家、道家等哲学观念的解读。

三、古代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1. 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和解读,提供了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观点和理论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2. 维护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传承古代文学批评对于维护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主要思想及其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文学批评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注重对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儒家经典书籍,如《诗经》、《礼记》等,这些书籍都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1.儒家文学批评思想儒家文学批评思想主要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儒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道德的价值,能够教育人们。

例如,孔子提倡的"君子居而不精舍,动而思之"的观点,强调了作品要具有启迪人心的作用。

2.墨家文学批评思想墨家文学批评思想注重作品的技艺。

墨家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完美的结构和技巧,并强调文学批评应该有系统性。

3.道家文学批评思想道家文学批评思想主张作品应该具有自然的表达。

道家认为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应该是自然流露。

三、古代文学批评的传承古代文学批评的思想在后世批评家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代表,主张文学应该讲究气韵和词章之美。

书中详细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后世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明代文学批评明代文学批评主要注重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评价。

明代批评家王韬的《文心雕龙序》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清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批评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实际观察和分析。

文学批评家纪昀的《初刻拍案惊奇》是一部集小说创作、评价于一体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学批评的演进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形态的不断改变,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现代文学批评在西方的影响下进入中国,形成了独立的批评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是指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所采用的文体形式。

古代文学批评文体多种多样,这些文体大多在古代文论著作或作品评论中得以体现和运用。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定义、主要文体方式和典型代表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古代文学批评,是指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的活动。

这种活动在古代中国文学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够推动文学创作的进步。

古代文学批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古代文学批评的文体方式主要有诗、赋、论、史、记、传等多种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韩愈的《扬子江赞》和苏轼的《江城子》等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批评作品可以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音乐节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解读。

文言散文也是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体形式,如刘抡的《文心雕龙》和魏文镜的《文赋》等。

这些散文著作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和形象,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评析和解读。

古代文学批评的典型代表作包括韩愈的《师说》、苏轼的《惜字赋》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判,把握其艺术特点和内在意义,使读者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韩愈的《原道》还是古代文学批评中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

该著作主要讨论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写作原则和艺术特点,并对古代文学批评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和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是多样丰富的。

这些文体形式不仅通过不同的艺术方式和技巧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解读,而且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进一步揭示了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内在意义。

研究和掌握这些古代文学批评文体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文学中对人性丑恶的批评

古代文学中对人性丑恶的批评

古代文学中对人性丑恶的批评1、赵高:秦朝人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2、秦桧:南宋人“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在拜相专权的十八年间,秦桧卖官鬻爵、开门纳贿,向各级府衙索要珍宝。

秦桧及其党羽为了媚事敌国和一己私欲,大肆收刮民脂民膏,还不断增加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导致人民生活重困、饿殍遍野,朝廷财政陷入全面窘困”。

3、董卓:汉朝人“一生残暴,满怀私欲和野心。

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操纵中央政权,始终考虑和盘算的是如何满足私欲和野心。

为了达到目的,董卓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携天子令诸侯”。

4、和珅:清朝“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

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5、梁冀:汉朝人残暴不堪、肆意妄为,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

6、李林甫:唐朝人“他大权独握,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7、庆父“庆父先后派人杀害国君公子般和鲁闵公,制造政治内乱。

后来,逃亡莒国。

莒国国君接受贿赂,遣送庆父回国,途中自缢而死,谥号“共仲”。

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作为“庆父”,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即源于此”。

8、魏忠贤:明朝人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

9、商纣王:商朝人在位期间,对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

古代文学中的文学批评

古代文学中的文学批评

古代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古代文学批评是指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读的一种学术活动。

在古代文学中,文学批评既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发展的推动力量。

通过对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为主要内容,旨在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古代文学评论家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语言、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例如,唐代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一部集中了大量文学评论的著作,他在书中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文学评论,古代文学中还有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形式是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和原则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学术体系。

古代文学理论主要包括文学创作的目的、方法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古代文学理论家辛弃疾在《词章》中提出了“以意为主,以词为辅”的创作原则,认为词作的首要任务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词的语言技巧只是辅助手段。

这一理论对后世的词作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则之一。

古代文学中的文学批评还常常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例如,在古代文学中,文学批评与哲学、历史、音乐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了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这种交叉研究不仅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内容和方法,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就是一篇将文学与教育、伦理学相结合的作品,他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提出了建议。

古代文学中的文学批评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简介古代文学批评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著作不仅揭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以下将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批评著作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巨著,作者刘勰。

全书共五十篇,涉及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文体的起源、发展、特点、功能等。

刘勰在书中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

同时,他还对文学创作中的风格、意境、情感表达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风骨”等重要概念。

《文心雕龙》不仅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诗品》《诗品》是南朝钟嵘所著的一部诗歌评论著作,主要对汉魏至齐梁时期的五言诗进行品评。

钟嵘在书中将诗歌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位诗人的作品进行点评,既有整体评价,也有具体诗篇的分析。

他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特质,强调诗歌的“吟咏情性”功能。

《诗品》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诗歌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展示了钟嵘独特的诗歌审美观和批评方法。

三、《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所著的一部诗话著作,主要探讨诗歌的创作和鉴赏问题。

严羽在书中提出了“妙悟”说和“兴趣”说,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和意境的重要性。

他认为诗歌创作应以自然为美,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艺术境界。

《沧浪诗话》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古代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四、《原诗》《原诗》是清代叶燮所著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主要探讨诗歌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等问题。

叶燮在书中提出了“理、事、情”三位一体的诗歌创作观,认为诗歌应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

他还对诗歌的风格、语言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才、胆、识、力”四要素说。

《原诗》对清代诗歌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古代文学批评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批判的一种活动。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的诞生之初。

在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是通过文人的评论、赞美和批判来进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在古代,文人们经常进行文学创作和评论的交流。

他们通过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通过评论和批评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例如,唐代文学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一部集文学批评和创作指导于一体的重要著作。

这部书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总结了古代文学的创作规律和审美标准,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包括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史研究等方面。

文学理论主要研究文学的本质、形式和功能等问题,文学评论主要研究具体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文学史研究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些研究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

他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例如,中国宋代文学批评家苏轼以其独特的文学见解和批评方法,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等重要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批评流派和学派。

这些流派和学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和方法的批评,丰富了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

例如,中国明代的“诗评派”和清代的“小说评点派”等,都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流派和学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批评,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不仅在中国有所体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相应的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原则

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原则

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原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原则有以下几点:
1. 知人论世:此为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主张评论文学作品时,需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所处时代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2. 以意逆志:此为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的仔细阅读和分析,来推测作者的原意。

3. 文以气为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该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表现,而作家的气质个性决定了文章的风格特色。

4. 诗缘情而绮靡: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此观点,认为诗歌是由于抒发情感而产生的,且应该华丽细腻。

5. 滋味说: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该学说,主张诗歌应具有美感和韵味,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6. 意境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首先提出该学说,认为诗歌创作应追求意境的营造,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联想。

7. 神韵说:清代诗人王士禛提出的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主张诗歌应具有含蓄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韵。

这些原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理念和体系。

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论语》为代表。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论语》则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许多孔子对文学、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评论和见解。

这些评论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时期,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对《诗经》、《楚辞》和汉赋的评论上。

汉赋是一种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文体,其华丽的辞藻和宏大的气魄为当时的文学批评所推崇。

同时,汉代文学批评还注重从作品的内容、风格、结构等方面进行评论,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进入了空前繁盛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高度重视审美和艺术问题,强调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

同时,玄学、佛学、道家等思想流派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影响,使当时的文学批评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和思辨性。

唐宋时期,文学批评的突出成就表现在诗歌、散文的评论上。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的创作技巧和思想内涵为当时的文学批评所关注。

同时,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文学批评的理论著作,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柳宗元的《柳河东集》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注重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结构等方面来进行评论。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还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和思辨性。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具有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摘要:一、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的概述1.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2.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古代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二、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的代表作品1.《诗经》与“诗论”2.《楚辞》与“赋论”3.《文心雕龙》与“文论”4.《人间词话》与“词论”三、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的主要观点和贡献1.对文学创作原则的探讨2.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分析3.对文学流派的归纳和总结4.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古代文学批评著作概述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古代文学批评主要关注诗歌、辞赋、散文等文学体裁,从文学创作原则、审美价值、文学流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不仅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还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代表作品1.《诗经》与“诗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作品。

其中,诗论是对诗歌创作和批评的最早论述,如“诗言志”、“诗之本义”、“诗之训诂”等观点为后世诗学奠定了基础。

2.《楚辞》与“赋论”《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屈原的作品为主。

赋论是对楚辞的评论和理论总结,如“楚辞之兴,本于怨恨”、“楚辞之丽,在其文采”等观点,为后世赋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3.《文心雕龙》与“文论”《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专著,被誉为“文论之冠”。

全书分为五十篇,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如“文以载道”、“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等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4.《人间词话》与“词论”《人间词话》是清末民初王国维所著的一部词学批评著作,对宋词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总结。

词论主要关注词的审美价值、创作方法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如“词以抒情为上”、“诗人之词,词人之词”等观点,为后世词学批评提供了理论依据。

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从不同方面对文学创作进行了探讨,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理论和批评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答李翊书》中看韩愈的为文之道一、闳中肆外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

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

如,他在《争臣论》一文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在《答李秀才书》中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

”那么,“道”和“文”怎样能相促相长,达到较高的水准呢?他在《答李翊书》的第二段形象的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则鸣,有愤激则书,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

金银财色不能动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钳其口。

想不说话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呀,何需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冥搜虚饰以敷缀其文呢?二、学养修文但“德”是不是天生可致,文是不是因道生可不学而能?不是,韩愈在《原性》一文中虽然提出了“性三品”说,在此说中,他认为人性是秉天命而成的,人性有上、中、下三品,教育只能在等级差别之内发生作用,但并不是说因此就不需要教育和学习。

教育和学习的作用是:对于上品的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使君为圣明之君,臣为忠孝之臣;对于中品的人,可引导他向上品靠拢,也可引导他向下品靠拢,这部分人存在着被改造的可能性,教育和学习对这部分人的改造起着重要作用,这部分人占社会的大多数。

但具体如何学养以修文呢?在《答李翊书》书中,作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一)源正流清韩愈自述他为文之初,在积累的过程中,“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这就是说要写好文章,不仅要积累,而且积累要纯正,源正才能流清。

这里,他所说的“三代两汉之书”,是指什么样的书?为什么只把“三代两汉之书”视为正源,这要结合其人生经历和一贯的文学主张来加以理解。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那时佛教泛滥,道教盛行,作为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反而削弱了。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来说,唐王朝的统治开始动摇了。

国家的多难,人生的不幸(指其因直谏先后两次被贬),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而造就了他敢于进取、勇于奋斗的良好品格。

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韩愈,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猛烈抨击佛老,极力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地位。

力图改革齐梁以来那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文风,发起了“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即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要统一起来,写作的目的要体现和宣扬儒家的仁义之道。

因此,他这里所指的“三代两汉之书”也应该是指儒家的经典著作。

这,他在《原道》中说的很明白:“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二)入境浸思怎样从儒家的经典著作中汲取清流作为自己的创作之源呢?在《答李翊书》书中,韩愈说了这样几句话:“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这里,他强调一个“入境浸思”以“内化察省”的过程。

学习,要品味咀嚼,时时思考体会,要入乎其境,进入庐山之中,才能感受庐山的氤氲之气。

“入”是以“勤”字为前提,“处若忘,行若遗”不管是“处”是“行”,都要不辍其思。

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阐述了这个“勤”字的重要。

他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戏;形成于思,毁于随。

”要想取得学业的长进,靠近“古之立言”者,就必须经过这个艰苦的涅槃过程。

《符读书城南》他说:“诗书勤乃有,不勤腹中空。

”另外,“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入”还必须有一个“收视反听”的过程。

在《送高闲上人序》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可作为上面一句话的很好的诠释:“虽外物至,不胶于心”。

即学道学文要专心一致,入定省察,不为外物干扰。

(三)入境去芜入乎其境,还要能出乎其外。

跳出庐山,跳上云端,才能清晰的俯视庐山的峰峰岭岭。

在《答李翊书》书中,韩愈说了这样一段话:“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黑白分矣。

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存也。

”在这里,韩愈谈到了出乎其境的几个方面:(1)去陈言韩愈强调文章的“复古”,强调观“三代两汉之书”但并不是要求不加选择,生吞活剥。

相反,在《答李翊书》书中,他提出“陈言务去”的写做准则——“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

在《答刘正夫书》中他也强调了这一点:“师其意不师其辞”。

强调学古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辞,要学习文中的思想以及为文的方法。

反之,一味地模仿古人,只能成为别人的奴隶。

“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上襄阳于相公书》)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为文“抒立其言,自成一家新语”(同上),要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文辞要挥洒自如,不能“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同上),跟在别人的后面跑。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辉煌的成就正是他一面学习古人,一面又能推陈出新,践行自己的文学主张的结果。

(2)去伪言他在强调观古书时“入定”、“茫乎其若迷”,并不是要求人们“尽信书”,《答李翊书》书中的这句“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黑白分矣”,告诉李翊,古书也有正伪之分,也有正而不至之文,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要在“积累”、“浸思”以及尝试“注于手”的基础上加以辩识。

读古书能辨析真伪,必须有真知灼见,学道学文两方面都有所得,然后才能做到。

这是韩愈告诉学生所应达到的一种境界。

他的学生李汉所撰《昌黎先生文集序》有“书礼剔其伪”一语,应该也是得之于老师的绪论。

韩愈在《论荀子》中所称“荀与杨(雄),大醇而小疵”,即是“虽正而不至焉者”之类。

(3)去俗言《答李翊书》书中有句话:“其(指作者所写的文章)观于人,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存也。

”它的寓意是极其深刻的。

韩愈虽然主张学古,虽然主张“文以载道”,但他并没有抹杀“文”的根本属性——“个性”。

“学古”,正是为了反对六朝以来的千篇一律的骈俪文风;“载道”,正是为了传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

他是达到一定境界之后的“随意婉转”、“率性而作”。

这其中的“意”与“性”,既不是人云亦云的俗说,也不是刻意反观的奇说,而是来自于济世救物的坚明之志与生活的不断撞击中发出的火光。

他的“不平则鸣”说可为诠释。

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凡出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在这里,他一反“主文而谲谏”、“温柔敦厚”之类的要求。

继承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所言及的“发愤著书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着”。

“柔靡”者,是遁世之音;“和顺”者,多为“悦俗”之音。

强调“发愤”,则是鼓励直言不讳,大胆地抒发感情和批判现实。

这才是不媚俗的“救世之音”。

(四)行游养正饱读了圣贤之书,把握了作文技巧,是不是就完成了任务可以任意为文了呢?不是。

韩愈在《答李翊书》的后半部分说:“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为文是终身之事,要有源头活水,才会有不竭的创作之源。

另外,要认准方向,源头要正,源流要清。

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一个“养”字。

如何“养正”呢?在这里,韩愈提出了两个主要方法:一为“行”,一为“游”。

“行”就是要带着“仁义”之心,怀揣“经济苍生”之志,去立身行事。

不仅要以“仁义”为标准,时时省察自己有无偏离方向,而且在自己的行动中去撒播“仁义”之种,推行“仁义”之道。

“游”就是要反观源头,从源头中寻找行事的圭臬,从源头中寻找精神动力。

让自己时时能正道直行,刻刻能力量充盈。

通过“行游养正”,就会不辍其志、不惮其苦,百折不回,九死不悔。

这样,就有了伟大的人格力量,有了高尚的道德修养。

他的内在东西,就会像发光的太阳,自内而外辐照万物,自会使川媚而山辉,辅化为道道亮丽的风景!这样,文章就会滔然随地而出,信手信腕皆成律度。

关于这一点,他同样以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写作实践诠释了自己的主张。

在行动上,他虽屡遭贬谪,仍不辍进取之志。

多难的人生,反而为他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在《荆潭唱和集序》中,他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穷言易好”的这一现象。

他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

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时时能“养正”之人,就不会被困难击倒,穷且益坚,“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在“独善其身”之时,仍不忘“兼济天下”。

反之,“气满志得”的“王公贵人”,安于现状,不事“行养”,所写之文,只是附庸风雅、自鸣得意的浅薄之作,当然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五)气盛言宜韩愈在《答李翊书》书的后半部分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这里的“气”是什么呢?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就提出了“气”的概念,提出了“知言养气”说,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有句话:“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知言”,是指对于作品的鉴别力。

“养气”,是一种内省的修养功夫。

他所说的“气”,是指自我修养达到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同义与道相辅而行,经过义的长期积累而产生。

他的“知言养气”说基本上是讲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到了魏晋时期,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里,他把“气”引入创作批评之中。

但他这里的“气”,基本上是就作品所体现的创作主体的个性而言的。

到了韩愈这里,他把创作主题的人格修养和作品的创作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了前人的观点。

他所说的“气”,就创作主体而言,内蓄为气质、性格;就创作对象而言,发而为个性、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