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公开课教案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代诗歌》,详细内容为李商隐的两首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特点,感受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李商隐的生平事迹,了解其诗歌创作背景;学会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李商隐诗歌鉴赏》辅助资料、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引起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两首诗歌,让学生自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
3. 诗歌解析:(1)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艺术特色。
8.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李商隐诗两首》2. 内容:(1)诗歌背景(2)诗句解析(3)艺术特色(4)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两首诗歌。
(2)分析两首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出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在《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李商隐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星辰、风、画楼、蜡炬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这首诗;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3. 了解唐代历史背景,掌握相关历史知识;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写作特点的分析;3. 唐代历史背景的了解。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 李商隐的写作技巧的把握;3. 唐代历史背景与诗歌关系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马嵬》诗歌的原文及其注释;2. 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3. 相关的历史资料;4. 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马嵬》诗歌,了解其大致内容;2. 学习李商隐的写作特点;3. 对唐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简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诵(5分钟)学生齐声朗诵《马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和难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结合唐代历史背景,讲解马嵬坡之变的相关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李商隐在《马嵬》中的写作特点,如象征、隐喻、对比等,分享各自的见解。
6. 学生展示(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可进行评价和提问。
7.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嵬》诗歌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2. 写一篇关于李商隐诗歌特点的分析文章;3. 深入了解唐代历史,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马嵬》优秀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李商隐的《马嵬(其二)》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以唐诗为主,选取了唐朝不同阶段的诗人代表,旨在领悟唐朝诗人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和艺术感悟能力。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以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高。
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佳作,以杨贵妃、唐玄宗为抒情对象,以马嵬之变为写作事件,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把讽刺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对于咏史诗在讲解《杜甫诗三首》中也有涉猎,他们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背景1.1 课程名称: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李商隐的《马嵬》,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首诗的历史背景、诗意、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1.4 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内容2.1 诗句解析理解诗句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2.2 文学背景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掌握《马嵬》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特色难点: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的实例,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问:《马嵬》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4.2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意象和艺术手法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4.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的实例,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评估学生的回答准确性和表达能力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享内容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六、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6.2 对比分析与其他李商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创作特点和风格差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七、文化探索7.1 历史背景深入了解马嵬坡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和意义7.2 诗歌主题探讨《马嵬》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八、课堂小结8.1 回顾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点8.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九、教学反思9.1 教学效果评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9.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十、课程资源10.1 参考资料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和论文,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鉴赏网站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10.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诗歌创作,了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延伸6.1 诗歌创作难点解析: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马嵬》详细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李商隐的两首诗《马嵬》和《无题》。
《马嵬》诗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通过对马嵬坡事件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无题》诗则以诗人的个人经历为素材,抒发了其在政治斗争中的失意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感知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c. 讲解诗中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难问题。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美感。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写一篇关于诗文赏析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李商隐《马嵬》板书内容:背景:安史之乱意象:马嵬坡、贵妃、士兵、国家队兴亡的忧虑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对比、象征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准确背诵《马嵬》和《无题》两首诗。
2. 请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并写一篇短文进行赏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唐代历史,感受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细节1. 李商隐的生平背景与创作:《李商隐诗两首马嵬》的学习,首要了解的是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2024年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五单元“唐代诗歌”,具体章节为《李商隐诗两首·马嵬》。
详细内容包括《马嵬》(其一)和《马嵬》(其二)两首诗的全文解析、创作背景、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马嵬》两首诗的词句解析、艺术特色分析。
难点:对李商隐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出李商隐《马嵬》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李商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艺术特色分析:从诗歌的结构、情感表达、意境创设等方面,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例题讲解:以《马嵬》(其一)为例,讲解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马嵬》(其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李商隐诗两首·马嵬》2. 板书内容:a. 诗歌背景b. 诗句解析c. 艺术特色d. 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进行简短赏析。
作业答案:《马嵬》(其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描绘荒凉的马嵬坡,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
本诗艺术特色如下:1. 意象丰富,如“空闻”、“马蹄”、“六军”、“夜雨”等,形象地展现了马嵬坡的荒凉景象。
2. 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
3.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教案(4)
《马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三、疏通诗意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2.解释重点词语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四、诗歌欣赏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对比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马嵬》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马嵬》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解读诗中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意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互动:1. 学生之间的互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马嵬》,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学科领域:高中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
2.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理解其寓意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马嵬》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分析。
教学难点:1. 《马嵬》诗文的意境领悟。
2. 李商隐诗歌寓意和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2. 参考资料:李商隐诗歌鉴赏资料,马嵬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李商隐的生平背景。
2. 提问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了解。
二、诗文学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马嵬》。
2. 解释诗文中的难词难句。
3. 分析诗文的意象和意境。
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3. 讨论诗文的寓意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马嵬》诗文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检查学生对《马嵬》诗文的背诵情况。
2. 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以《马嵬》为灵感,进行诗歌创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创作活动。
2. 强调诗歌创作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
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两个课时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李商隐的《马嵬》,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寓意,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其文学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马嵬》诗文的背诵情况。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转换诗意表达。
2.通过XXX诗文,深入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3.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入比较篇目,深入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2.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随着盛唐的繁华落幕,中唐也匆匆走过。
大唐王朝曾经空前绝后,但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XXX登仙,XXX困顿而逝,XXX、XXX、XXX、XXX的身影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在这个末世的余音中,XXX走来了。
他是晚唐的才子,
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XXX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XXX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三、解读《马嵬(其二)》
所在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XXX
所咏之事:XXX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XXX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XXX,飞入寻常百姓家。
所在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XXX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范文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五单元“唐诗”中的《李商隐诗两首·马嵬》。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马嵬》诗歌原文及注释;3. 诗歌意境、艺术特色分析;4. 课后习题解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马嵬》的背景和作者李商隐的生平,体会其诗歌创作特点;2. 掌握《马嵬》的诗歌内容、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马嵬》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分析;2. 教学重点:诗歌背景、作者简介;《马嵬》诗歌内容、注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马嵬》诗歌原文及注释、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马嵬》;2. 讲解: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诗歌创作背景;3. 诗歌原文及注释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解答疑问;4. 意境、艺术特色分析:结合例句,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5. 课后习题解答:针对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6.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歌,提高对诗歌内容的理解;8. 拓展延伸:介绍李商隐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2. 内容: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原文及注释、意境、艺术特色、课后习题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马嵬》诗歌,并分析其意境、艺术特色;2.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马嵬》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分析;2. 教学过程中的意境、艺术特色讲解;3. 作业设计中的翻译《马嵬》诗歌,并分析其意境、艺术特色;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优质教案范文
课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代诗歌鉴赏》第二节《李商隐诗歌鉴赏》,详细内容为李商隐的两首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马嵬》。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诗歌艺术特点,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李商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助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李商隐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分析两首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拟人、对偶等。
4. 例题讲解:以《马嵬》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阐述诗人的思想感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并阐述其表达的情感。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李商隐诗两首》2. 内容:a.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意象、修辞手法、情感b. 《马嵬》:意象、修辞手法、情感3. 结构:并列式板书,左右两部分分别展示两首诗的板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并阐述其表达的情感。
b. 比较《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与《马嵬》的异同,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李商隐的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诗;(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韵律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把握;(2)诗歌韵律节奏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标注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2)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味诗歌美感。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情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3. 选择一首李商隐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与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马嵬》这首诗,使学生了解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
(封面)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马嵬》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新设计 3学情分析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唐诗之后,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方法,可以自学《马嵬(其二)》。
4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
难点: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点。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马嵬(其二)》一、导入《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名诗,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二、知识积累1.《马嵬》《马嵬》本为组诗,共有两首。
第一首为七言绝句,第二首为七言律诗。
第二首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第一首。
2.咏史诗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整体把握1.请学生朗读诗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节奏。
马嵬(weí)宵柝(tuó)本诗主要是“二、二、一、二”节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节奏。
集体朗读。
2.请学生讲解全诗的大意。
本诗讲述“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
四、把握结构首联讲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及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总结全诗,批判唐玄宗。
点拨:本诗用倒叙手法。
首联“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杨贵妃死后之事。
颔联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
颈联“驻马” 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讲的就是马嵬之变;“此日”六军哗变与“当时”七夕节的恩爱之景对比,暗示杨贵妃被赐死,与唐玄宗分离,二人恩爱已成往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 深入解读诗文,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3. 诗词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2. 参考书目:《李商隐诗集》、《唐诗三百首》等;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古代文化知识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PPT,内容包括诗文、生僻字词、古代文化知识等;2. 准备相关诗词的复印件,供学生欣赏和创作;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理解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7.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诗文的背诵和创作任务。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唐朝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他的创作特点;2. 让学生了解《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的文化内涵和诗歌形式特点;3. 提高学生分析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感受古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的诗歌鉴赏和文化解读;2. 教学难点:情感与艺术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1. 题外话法带领学生回到唐代历史背景中,了解李商隐所处时代和诗歌地位;2. 画面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3. 情感、艺术统一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提高诗歌乐感。
四、教学过程Ⅰ. 导入环节(1)引入课题首先,教师通过展示悬挂在教室里的写有李商隐诗的屏风,引入课题。
解释屏风的来源和价值,使学生对唐代文人和文化的美感和独特性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那么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他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Ⅱ. 阅读环节(1)师生互动,解读《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引导学生阅读全诗。
(2)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的押韵、语言表述技巧和用词。
(3)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自己对此诗的理解,从此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到古诗中那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情感。
Ⅲ. 综合分析环节(1)分析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阐释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分析古诗和现代文化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反思古诗在当今文化中的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内容,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Ⅳ. 反思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互相分享个人的体验和心得,让本堂课有一个圆满的收官。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7.李商隐诗二首马嵬
教学设计课时讲课时间: 2016 年月日第周本学期总第23 课时课题《马嵬(其二)》认识诗歌基本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
认识作品所波及的相关背课标要求景资料,用于剖析和理解作品。
1.指引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这首诗的境界、感情和表现方法。
知识与技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领会李商隐诗境界高远、能教语言华丽、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过程与方在频频朗诵中领会诗歌感情。
目法标1.体会诗人独到的人生际遇。
感情态度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的本质,激发伤时感事与价值观的情怀。
1.指引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这两首诗的境界、感情和表现方法。
教课要点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领会李商隐诗境界高远、语言华丽、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课难点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足表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教课方法用问题式教课和学生议论相联合的教课方法。
教课器具多媒体一、导入新课课发问:你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有什么样的认识?堂二、写作背景:小介绍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情事。
结三、读诗文,背诗歌。
与四、走入诗歌情境中体悟诗人的感情。
板五、艺术特点。
书设计检应备:节,实备节,超备教教查节。
研学主20 年评管月组20 日价质量评论:年月日内容与过程教课环节与内容反省增补一、对于《马嵬(其二)》《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表达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小题大做,寄寓怀抱。
唐朝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遗迹联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地。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往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课文解说1.与学生共同达成诗歌粗心的理解2.诗歌内容赏析(1)【发问】怎样理解《马嵬(其二)》的境界和感情。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教案设计
李商隐[唐]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
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
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
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
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
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
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二、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
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
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
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
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文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
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偶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
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残酷的现实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揭示了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是另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
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
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
解析:
徒:同“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九州:杨贵妃在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生:来休:断
解析:
旅:军
宵柝:夜间巡逻使用的梆筹:更筹,包使用的竹竿,代指时间无复:再也没
解析:
此日:指事变的那天驻马:停滞不前
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同样包含了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
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五、内容小结
《马嵬》为咏史诗,以唐玄宗、杨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
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
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
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
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这首政治讽刺诗,把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六、章法小结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
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解析:
四纪:之四十多年。
这里的一纪就是十二年
莫愁:这里极写莫愁婚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