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思潮论文
试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与退隐(一)
![试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与退隐(一)](https://img.taocdn.com/s3/m/d6f7295702768e9950e7381b.png)
试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与退隐(一)论文摘要:作为主情主义代表的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其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对自我表现的强调和抒情特性的侧重上,这一主张在其诗歌和小说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并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自我凸隐的过程。
显示其自我意识的建构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论文关键词:自我意识;文学创作;张扬;退隐文学活动是主体的特殊精神领域的活动,当我们试图对创作主体做出某种界定时,需要认识创作主体本质的自我,黑格尔曾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
”作为主情主义代表的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其创作呈现了一个明显的自我凸隐的过程,本文拟从诗歌和小说创作两方面,就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作一粗略的论述。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自我表现的强调和抒情特性的侧重上,诗的主要成分是自我表现,他说,“诗底主要成分总要算自我表现了,所以读一人的诗,非知其人不可,海涅的诗要算是他一生的实录,是他的泪的结晶。
”翻诗以“自然流露为上乘”,在火山爆发式的情感下,《女神》诞生了,可以说,郭沫若在《女神》的创造过程中完全是被本能性的自觉情感所激发,由一种创作的灵感所控制,进入迷狂的,无目的的,极端自由的表现状态,《女神》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就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以《女神》为例,我们发现,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中的那个抒情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爆破和毁灭的渴望,可以说是五四个人主义自我意识膨胀的极端表现,在诗歌中,则反复出现“我赞美我自己!我赞美这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主体!”(《梅花树下的醉歌——游日本太府宰》)“我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到”(《立在地球边上放歌》),诗歌所包含的抒情主体和意象都带有澎湃的热情和能量,“抒情自我”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最鲜明体现的则是《女神》中的“天狗自我”了,这样一个鲜明而巨大的自我形象:“我是一只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了,我便是我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郭沫若所塑造的这个自我,是无所不能的,显示出一种属于诗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借助尼采式的表现自我至极的夸张和超人自我,表现出狂放恣肆的叛逆精神,奏出了五四时期思想解放交响乐中个性自由的最高潮,体现了五四时代的大破坏,大创造的的时代精神。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3cfab3e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d.png)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第一篇: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
《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
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
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
《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
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
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
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
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1b8c4c21482fb4daa58d4bdc.png)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
《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
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
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
《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
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
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
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
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
郭沫若思想发展(小编整理)
![郭沫若思想发展(小编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928852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9.png)
郭沫若思想发展(小编整理)第一篇:郭沫若思想发展郭沫若思想发展1、泛神论思想2、浪漫主义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第二节《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除序诗外共56首。
最早的诗写于1918年,最迟的诗写于1921年,绝大部分为1919年、1920年所作。
)一、思想内容:《女神》对封建藩篱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表现了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以及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1、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始终——诗人歌颂反抗、破坏、创造,体现了个性解放和民族解放的迫切要求,表现了打破枷锁、创造光明自由统一欢乐的新中国的希望,反映了郭沫若的彻底革命的态度。
2、饱含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情——五四爱国运动激起了身居异国的诗人深切的爱国热情,它眷恋祖国,颂扬祖国的新生,盼望着祖国的富强、安康。
3、歌颂叛逆精神,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个性力量——《女神》处处都表现了鲜明的自我特色,为叛逆的自我唱出了激越的颂歌,折射出强烈的个性解放的要求,体现了狂飙突进的风格。
4、对劳动和工农的景仰和颂扬——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
体现了“五四”时代社会思潮“劳工神圣”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5、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咏大自然——《太阳礼赞》、《光海》、《日出》二、艺术特色:《女神》以诗体改革的精神,进行了彻底的自由创造。
它的直抒胸臆、浪漫想象、充满“泛神论”色彩,呈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1、火山爆发式的激情,狂涛巨浪般的气势 A、情感的宣泄——郭沫若的诗感情炽烈,气势雄浑,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凤凰涅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用的是最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把自己对现实的厌恶、敌视、表现得异常强烈、淋漓尽致。
又如《匪徒颂》:对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学说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他高呼:“万岁!万岁!万岁!”毫不掩饰,赤裸裸地暴露自己的思想情感,使诗作呈现出汹涌澎湃的气势。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82a735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2.png)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摘要】郭沫若自传是了解这位伟大诗人和革命家的重要途径。
在青年时期,郭沫若参与了许多政治活动,与时代进行着积极的对话。
他的思想贯穿着对社会变革的追求和贡献,为当时的民族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自传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未来的启示和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郭沫若对时代的反思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
他的生平事迹告诉我们,一个思想者如何适时地与时代对话,如何为社会变革贡献力量,并给予我们对未来的启示。
郭沫若对时代的反思,对我们深刻启迪和警示。
【关键词】引言:郭沫若自传的重要性正文:青年时期的政治活动、与时代的对话、对社会变革的贡献、对未来的启示结论:郭沫若对时代的深刻反思1. 引言1.1 郭沫若自传的重要性郭沫若自传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通过这部自传,我们能深入了解郭沫若这位伟大先驱的一生经历、思想和信念。
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思想实践,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郭沫若自传中记录了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参与政治活动的经历,揭示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认识。
自传中还详细描述了他与时代的对话,以及他在社会变革中所作出的贡献。
通过阅读郭沫若的自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心路历程,也可以从中获得对未来的启示。
郭沫若自传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一部个人故事,更是一部时代的见证和思考。
通过研读这部自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郭沫若对时代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为我们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郭沫若的自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它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2. 正文2.1 青年时期的政治活动郭沫若在青年时期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和政治活动,展现出了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理想主义精神。
论郭沫若早期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论郭沫若早期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https://img.taocdn.com/s3/m/d8dc8a0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c.png)
论郭沫若早期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摘要:郭沫若自身的文化谱系呈现出一种混合的状态。
郭沫若悦死恶生的背后其实暗含着对生的执着和依恋。
郭沫若这种忧患个体生命的死亡观是对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死亡意识的反动。
他把生命的价值取向由群体转向了个体 , 由儒家的外在事功的追求转向了内在心性的自足。
郭沫若体现出的文化心态是以他的生命感受为轴心和统摄的,生命的体验和感受跃居第一位,而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选择退居为第二位。
本文旨在探索郭沫若作为一个积极上进的知识分子内心对所处社会的彷徨及对美好理想的狂热追求。
关键词:泛神论死的诱惑生命感受自我意识浴火新生正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初期浪漫派重要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诗人的宇宙观以Patheism(泛神论)为最适宜。
”泛神论是16、17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荷兰的斯宾诺莎。
泛神论认为,“本体即神,神即自然”,否认神为自然界的创造主。
郭沫若从中国现实出发对泛神论作了自己的解释,他说:“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 相比于西欧的泛神论,他特别强调了“我”的重要性,将“我”与神相等同。
这样,泛神论在他那里便近似于“泛我论”。
在郭沫若自身的文化谱系中,既有庄子、王阳明,又有泰戈尔、歌德、斯宾诺莎、惠特曼、雪莱、加皮尔,呈现出一种混合的状态。
这里既有斯宾诺莎神是“无限在”的“实体”理念,又有《奥义书》“梵我不二”的主旨,更有王阳明“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庄子“万物本体在道”的思想。
”(注:陈永志:《郭沫若思想整体观》)。
①庄子“把有限相对的感性世界与无限绝对的净土(印度)、理念世界(西方)合而为一 , 从而以使一切都归于混沌的‘天人合一 '来解脱生命的痛苦和死亡,使人在有限相对的感性现实中就达到了生命的无限绝对的永恒。
”民国五、六年的时候,正是郭沫若最彷徨不定而且最危险的时候。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 沫若的文学革命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 沫若的文学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bbca515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5.png)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的文学革命在现代中国文学的璀璨星空中,郭沫若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一片天地。
他的诗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不仅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的先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创作于 1919 年 9、10 月间。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
人们渴望打破旧有的束缚,追求新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郭沫若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无畏的勇气,站在了时代的前沿,用诗歌来呐喊,来呼唤新的文学。
这首诗一开篇,就展现出了一种宏大的气势:“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白云怒涌、太平洋力量巨大的景象,仿佛整个宇宙都在动荡,都在爆发。
这种壮阔的景象,不仅是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更是对新时代即将到来的预示。
在诗中,我们能感受到郭沫若那强烈的情感。
他的激情如同火山喷发,不可遏制。
这种情感的力量,正是对旧文学那种含蓄、内敛风格的有力冲击。
传统文学往往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含蓄表达,而郭沫若则大胆地将内心的激情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
他不再遵循旧有的格律和规范,而是以自由奔放的形式,让诗歌成为情感宣泄的通道。
诗歌的语言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它简洁明快,充满了力量感。
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够直击人心。
“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 哟!”这样的诗句,重复的“力哟”,以及排比的运用,强化了“力”的主题,让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这种直白、有力的语言,与传统诗歌的含蓄、典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新文学的语言风格开辟了新的道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所体现的文学革命精神,还在于它对个体意识的强调。
在传统文学中,个体往往是被淹没在群体之中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现。
而郭沫若在这首诗中,将自我的感受和体验置于核心地位,大声地宣告着个体的力量和价值。
1924年以前郭沫若与西方弗洛伊德主义
![1924年以前郭沫若与西方弗洛伊德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b86f34d8284ac850ac024224.png)
品位·经典16文学评论Wen Xue Ping Lun1924年以前郭沫若与西方弗洛伊德主义○黄 波(成都市石室中学,四川 成都 610052)[摘 要] 西方弗洛伊德主义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一条支流于“五四”时期进入中国,它以其新异的姿态引起了郭沫若的兴趣,并对他1924年以前的文艺思想、小说创作及文学批评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 郭沫若;……文艺思想;……小说创作;……文学批评;……西方弗洛伊德主义一、生命文学观通往弗洛伊德主义的桥梁郭沫若早期生命文学观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尼采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早在20世纪80年代,周国平就指出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1],可谓一语中的。
近年来,尼采哲学仍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余虹针对海德格尔论述尼采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是唯一的存在”[2]。
可以说,不管是周国平还是余虹都把握住了问题的实质,而柏格森则认为“生命的冲动”是人与世界的本质。
不难看出,在尼采和柏格森那里“生命”是具有哲学本体论意味的一个核心概念。
正是基于尼采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启示,郭沫若开始确立起自己以生命为本体的文学观。
在郭沫若的观念中,“人应当听凭自然的指引,相信生命本能的一切表现都是更高的存在,物质与能力是一元的,一切生命都是energy的交流,energy的发散就是创造,就是作家创作出的文学”[3]。
“生命与文学不是判然两物。
生命是文学的本质。
文学是生命的反映。
离了生命,没有文学”[4]。
接着,他将命题加以深化,认为“生命的文学是个性的文学,因为生命是完全自主自律的”,“生命的文学是普遍的文学,因为生命是普遍咸同的”[5]。
此外,郭沫若在《文艺上的节产》一文中专门针对“由内而外”的问题加以论述,他说:“艺术是从内部的发生。
它的受精是内部与外部的结合,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它的营养也是仰储外界,但是他不是外界原样的素材。
”所谓的内部,就是指人的生命力,是人的灵魂世界;所谓外部则是指自然。
试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本土化体现——以郭沫若的诗歌为例
![试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本土化体现——以郭沫若的诗歌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d1e47d4ad51f01dc281f183.png)
对 州
以 郭 沫 若 的 诗 歌 为 例
试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 中Fra bibliotek的本土化体现
王雅 菲
东北师范大学 摘要 : 浪漫主义是 欧洲十九世 纪的重要 文学思潮 , 在传入 于郭沫若本人 , 他看到中国积贫积弱 的现状 , 期望破坏这个 腐 中国的过程 中, 中国的知识 分子 受其影响颇深 , 中国文人将传 败 的世界 , 从而形成崭新 的世界 的政治理想 。 于是他歌颂西方 统的浪漫主义融入其 中, 从 而产生了中国本 土化得特 色, 成为 先进的工业文 明 , 他歌颂 涅粜 的凤凰 。 同时郭沫若身上也承载 文坛 的独特风景 , 产生 了重要 的影响 。 本文主要论述 了郭 沫若 着救世 济民的思想 , 他宁愿牺牲 自我 , 拯救世界。于是出现 了 对 浪 漫 主 义 的接 受 与应 用。 自我燃烧 的凤凰 、 天狗的意象 。 从诗 中也表达 出郭沫若 的政治 关键 词 : 浪 漫 主 义 本 土化 文 学思 潮 理想 , 而郭沫若的理想也表达 了当时中国文人的普遍理想 。 其二 , 中国的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并驾 齐驱 , 浪漫主义成 纵览近现代文学思潮 , 大量 的西方文学思潮涌人 中国 , 而 为启蒙者开启 民智 的一种工具。 在欧洲 , 启蒙 主义先于浪漫主 中国文人将其与 自身的情况结合 。 在 中国现 当代文学史 上 , 产 义而存 在 , 由于中国特殊 的状况 , 将 浪漫主义思潮与启蒙主义 因而浪漫主义本身也成为启蒙的一种 工具 。 郭 生 了各种思潮 , 比如 , 现实主义思潮 、 自由主义思潮 、 唯美主义 思潮同时引进 , 思潮等 ,而浪漫主义思潮作为十九世 纪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 沫若的诗歌 《 女神》 中设置 了无所不能 , 卓尔不群 的女神形象 , 女神” 来展现 “ 人” 的伟大 , 随手郭沫若早年受 到“ 泛神 思潮 , 传人中国后也掀起 了不小 的波浪 , 成为时代洪流 中浓墨 最终借 “ 重彩 的一 笔 。 论” 思想 的影响 , 但“ 女神” 中的“ 神” 仍然 具有 “ 人” 的特质 。 《 女 浪漫 主义作为一个文艺名词 ,勃兰兑 斯曾经说过 : “ 浪漫 神》 的 自我抒情主人公 首先是“ 开辟洪荒 的大我 ” —— “ 五 四” 主义 在每个文学部 门使风格赋有新的活力 ,曾经在艺术范 围 时期觉醒的中华 民族 自我形象 。之后诗人展现 了冲破一切天 引发出热烈的 , 奔放的 , 无 所 顾 忌 的情 感 。 而 这 内带来从 未梦想过 的题材 ,曾经让 自己受到各种社会观念和 马 行 空 的 世 界 , 宗教 观念 的滋 润, 曾经创造 了抒情诗 、 戏剧 、 小 说和批评 , 曾经 种形象正为当时如死水般 的中国诗坛投下一枚炸弹 ,引发 了 作为一种 滋润 万物 的力量渗入 了历史科学 ,作为一种鼓舞一 巨大反响。 人们 的思想在新市 的号召下得到解放 。 若果说前文 切的力量 渗入 了政治 。 ” 在西方浪漫主义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 提到的浪漫主义与中国文人儒家思想 的结合是富有政治意味 次对 “ 人” 的发现 , 曾经作为艺术 中的经典范畴而 被广泛应 的话 , 那 么, 浪漫主义具有启发 民智 的意味便具有一定 的社会 用于文学 , 历史学甚至政治。而在文学作 品中 , 浪漫 主义也被 意 义 。 描述 成具有独特风格 的思潮 。 其三 , 浪漫主义与 中国古典神话 的融合 , 在前文 中提到 了 浪漫主义在西方是一种创作形式 ,在被 中国作家接受 的 浪漫主义传人中国 , 经过中国文人 的改造具有 了一定 的特色 , 过程 中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方式 ,浪漫主义逐渐转化为一种摆 中国“ 五 四” 时期的作家在早 年都经过传统 的中国文化熏 陶 , 脱束缚 , 争取 自由的工具 , 因而也带有 了一定 的启 蒙意 味 , 浪 所 以浪漫主义传 入中国时 ,中国本土 的一些浪漫色彩 的质素 漫主义在中国传播 的过程也 因为 以上 的原 因生成 ‘ j - 自己的本 便不 自觉得运用到了作 品种 ,对于神话和 民间故事 的运用尤 土化特色。 为突 出。 在郭沫若 的诗歌《 女神之再生》 中, 将背景设 置在共工 其一 ,浪漫主义在传播 的过程 中与 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 与颛顼 的争帝使不周 山断裂 的神话环境 中,从古代 的神话 中 合, 深受儒家思想 熏陶的 中国文人 一向以“ 达 者兼济天 下” 为 演绎 出“ 女神 ” 超脱 自由的声音 , 使我们不得不将 “ 女神 ” 与 中 己任 , 具有强烈 的爱 国情怀 , 甚至还有狭 隘的 民族 自尊 心 , 自 国造物之神女娲联系起来 。 豪感和 自以为是的救世济 民感 。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 为中国现 当代 文学 史上 的重要 早期的创造社诗人代表郭沫若其创作具有鲜 明的浪漫主 思潮 , 引领了不少作家 , 因而也创作 了不 少作 品。随着 时代 的 笔者认 为浪漫 主义 的文学思潮并没有退潮或者衰落 . 而 义 印记 , 但 随着 郭沫若 3 0年代创作思路 的转 向, 郭沫若 的创 演变 , 作风格并没有为当时的政治所变质 ,而是将 当其政 治理想融 是融人 中国的时代洪流 中, 不断与 中国本土精神结合 , 产生了 人到 了创作 中进而形成 了“ 政治学浪漫主义” 。从 郭沫若 早期 中 国特 有 的浪 漫 主 义 。 的诗歌 中我们不难 看出 , 郭沫若善于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 , 运 参考文献 : [ 1 ] _ T _ 1 g . 新诗诗体生成论【 M ] . 北 京: 北京九州 出版社 , 2 0 0 7 用呐 喊的方式抒发 自己的心声 : “ 我 飞奔 , 我狂 叫 、 我燃 烧 、 我 如烈火一样的燃烧 ! 我如 大海一样 的狂 叫! 我如 电气一样的飞 [ 2 】 余 兆平 . 浪漫主义在 中国的四种 范式[ M] . 桂林 : 广西师 跑 !……我便是我呀( 《 t 天狗》 ) 郭沫若在《 天狗 》 中便显 出“ 天 范大学出版 社, 2 0 1 1 狗” 破坏一切 的能力 , 第一次肯定 了人 的价值 , 激励 了年 轻人 [ 3 ] 勃 兰兑斯. 十九世纪 文学主流[ M] 张道 真译. 北京 : 北京 挣脱枷锁 , 争取 自由。 这无疑是伟大 的解放与觉醒。其 中他从 人 民 出版 社 , 1 9 9 7 自我 出发 , 表现 自己对新 时期 的热情 的赞美 , 此外 , 郭沫若 对 『 4 ] 钱 理群 温 儒敏 吴福 辉. 中国现代 文学 三十年[ M ] . 北 科学文 明的西方表达了强烈的喜爱 , 最 明显 的是在其 1 9 2 0年 京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 1 9 9 8 [ 5 ] 刘长 华. 浪漫 主义诗 学 的本土 化及其 艺术底蕴f J ] . 重庆 6月写的《 笔立 山头展望》 “ 大都会的脉搏 哟 !生的鼓动哟 !打 着在 , 吹着 在 , 叫着在……喷着在 , 飞着在 , 跳着 在…… 四面的 社 会 科 学 . 2 0 1 2 ( 3 ) 天郊烟幕朦胧 了! 我的心脏呀快要跳出来 了 ! ……” 他赞美工 作者简 介:王雅菲 。东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在读研究 业 文明 , 表 达 内心 的真实想法 , 不是 如涓涓细流 , 而是火 山死 生 。 得喷发 , 这与浪漫主义主张 的重视心灵 , 崇 尚主观相一致 。至
郭沫若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融合
![郭沫若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cfeee27c011ca300a6c390f4.png)
enthusiasm Was
The May
1 9 1 9.Guo accepted
the bourgeois
SO
democratic ideas on.On the other
from the works of
Rabindranath Tagore,Goethe,Heine,and pantheism
清末近代之际迎来西学东渐之风西方各种学术通过西洋传教士或中国知识分子的介绍翻译纷纷涌入中国在渐渐开放的视野与观念下中国现代美学接触和移植了西方美学同时又运用西方美学观点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形成一种中西互鉴相融合的基本格局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made remarkable
art
achievements in poetry,prose,fiction,historical drama,literature and
theory,
archaeology,history,calligraphy,and many
wealth for
he
other academic fields.He left
到了哲学上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他的浪漫主义思想与十 九世纪末西欧的浪漫主义思想却又有着显著的区别,他的浪漫主义是生根在中国 的土壤上的,是和中国的革命现实相关联的。在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郭 沫若重视感情的自然流露、重视灵感、重视直觉,强调创作的不自觉性。他主张 “表现说’’,反对模仿和再现,认为主观是艺术的根源,而主观感情的表现是艺 术的本质,他把艺术放在一个很崇高的位置上,肯定艺术对社会的改造作用。郭 沫若在接受浪漫主义的基础下,吸收了表现主义,他的文艺观具有多元复合的倾 向。郭沫若把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融合起来,注重自我表现和感情的流露,强调
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论文
![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6a1a17bb4cf7ec4bfed028.png)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
童年起即接触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
中学时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的现代民主思想和外国文学作品,逐渐培养起叛逆和反抗的性格。
1914年赴日本留学,初任东京第—高等学校预科,后考入福冈帝国大学医科。
留学期间,郭沫若阅读了大量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
斯宾诺莎泛神论思想成为他反抗陈规、张扬个性的思想武器,泰戈尔、歌德、惠特曼、海涅、雪莱等人的浪漫主义诗篇则深深地影响了郭沫若诗歌的主题意向、艺术风格乃至整个审美观念。
1919年初到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开始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显示出惊人的浪漫主义诗才。
1921年与郁达夫、田汉、张资平创立“创造社”并出版诗集《女神》,随后又有诗集《星空》、《前茅》、《恢复》等。
1929年以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倡导革命文学,在激烈复杂的斗争形势中积极参与并领导进步的文化和政治活动。
四十年代,创作了《屈原》、《孔雀胆》、《虎符》、《南冠草》、《高渐离》等历史题材的话剧,有力地配合了当时我党反蒋、抗日的伟大斗争,艺术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
它是郭沫若早期诗歌代表作的结集。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作家个人的天才创造。
“五四”就是这样一个催生了许多天才和杰作的伟大时代:旧思想和旧文学的束缚被挣脱了,新思想和新文学的权威范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此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青年郭沫若强烈地感受到这个狂躁的世界在他面前展开的无数可能,感受到了涌动于自己胸中的创造的巨大活力。
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学生已经把古老的中国变成了一个波澜起伏的海洋。
对中华民族新生的期盼、对自我力量的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相互应,社会思潮的汹涌澎湃与他内心情感、情绪的大波大澜发生着强烈共鸣,于是“个人的郁积和时代的郁积”在新诗这里找到了发泄的火山口,汇集成了充满激情和乐观情调的《女神》。
郭沫若 郭沫若《女神》诗歌艺术新论之诗歌精神与内涵的现代性 论文
![郭沫若 郭沫若《女神》诗歌艺术新论之诗歌精神与内涵的现代性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91f56a5acfa1c7aa00ccf0.png)
郭沫若《女神》诗歌艺术新论之诗歌精神与内涵的现代性[内容提要]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与领袖。
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
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成功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有伟大的创造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同时,他的《女神》诗歌具有前所未有的开创性,青春性与现代意识。
本文着重从整体上概述郭沫若《女神》诗歌的青春性、现代性、创造性,从三个角度论证《女神》诗歌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女神》郭沫若原创性青春性现代性1921年,郭沫若同志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了。
《女神》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震动诗坛的号角,又是拔地崛起的新诗开路之碑。
传统观点认为:郭沫若的《女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强烈的主观精神和奇特的想象,洋溢着浓郁的神奇色彩。
《女神》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成功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表达了五四的最强音,而且在艺术上有伟大的创造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开创了我国新文学革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当时其他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彻底地打破旧体诗词的羁绊,成功地创造和运用了崭新的自由诗体,成为白话诗真正取代历史悠久的文言旧诗的标志,从而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郭沫若的确成功地做到了“开一代诗风”。
在了解郭沫若创作时代、创作风格以及现有研究状况、成果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要从论述郭沫若《女神》诗歌的青春性、原创性、现代性,来论证其艺术价值,并将对其理性分析和艺术价值作为论证的核心部分。
一、在诗歌精神与表现内涵上,具有现代性先看看西方现代文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给《女神》带来的的影响;现代意识对《女神》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郭沫若是在现代意识的影响下创作《女神》的,而现代意识给了《女神》以新的灵魂、血肉之躯和强大的生命力,使《女神》成为一部反映“五四”时代精神的崭新的诗集,一部充满现代意识的新诗集。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04453de518964bce847c53.png)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一、激情澎湃的诗歌创作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郭沫若无论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其涉足的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时代。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
他的创作激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这种激情的抒发更显得淋漓尽致。
而说到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女神》是不可不被提起的。
在“五四”的新诗坛上,《女神》的出版引起了一阵超乎寻常的轰动。
郁达夫在《女神》出版一周年时说,我国的新诗,“完全脱离旧诗的羁绊自《女神》始。
”可见,《女神》带给当时文坛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作为《创造社丛书》出版的第一种著作,它在新诗创作的意象和境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
这部诗集是郭沫若1914年赴日留学,从明治维新后大量引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从东、西方,特别是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汲取了诗情,并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感受到了“新生的太阳”的“新的光明和新的热力”,寻找到了新的方向以后创作的一部充满革命激情和浪漫气质的诗集。
在这部诗集中。
郭沫若以火热的革命激情,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雄浑的格调和华丽的词藻,为我国新诗坛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富于创造力和破坏力的形象,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正如那首题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无数的白云正本文由收集整理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力的律吕哟!在这首诗中,各种自然物象不断地涌现,诗人将整个大自然幻化为一幅幅力的画面和一组组力的旋律,使人在受到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强烈的冲击的同时,更加感受到了充溢在画面中的沸腾不已的一腔激情。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郭沫若作品《凤凰涅盘》中的革命浪漫主义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郭沫若作品《凤凰涅盘》中的革命浪漫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fec3695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d.png)
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郭沫若作品《凤凰涅盘》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第一篇: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郭沫若作品《凤凰涅盘》中的革命浪漫主义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郭沫若作品《凤凰涅槃》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摘要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在短短三十年的发展中占据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学特质,郭沫若说:“中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失掉革命性,而早就接受革命的思想”,是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
我这里就以郭沫若作品《凤凰涅槃》为视点浅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浪漫主义。
关键词:1、现代文学2、郭沫若3、革命浪漫主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革命兴起之时,造就了一大批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社会环境,思想发展,形成了特殊的文学发展潮流。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在短短三十年的发展中占据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时“主流文学”的宗旨便是揭出社会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而改良社会,改良人生,这种文学的革命性质同现代性一样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十分重要的特质之一。
乱世造英雄,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必定造就文坛的大家。
鲁迅、沈从文、矛盾、胡适、郭沫若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特别是鲁迅和郭沫若更是当时文坛上的两面旗帜。
虽说文风迥异,却是为着振兴中华这一共同目标而奋斗着。
郭沫若自己的那种反抗黑暗、要求自由的精神就正是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愿望和理想,而他的那种雄浑的气魄,横溢的天才,奔放的热情,激越的情调,丰富的想象和卓特的风格却都表现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特点来。
①这种革命的思想和浪漫主义的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郭沫若径直地走上了革命浪漫主义的道路。
郭沫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还是比较早的,早在他少年时期就受到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的影响,对新民主制度有热切的向往,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和封建主义思想进行了强烈的反抗。
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潮发起时,郭沫若就积极参与,不遗余力得参与、奔走。
1913年,郭沫若与当年的鲁迅一样赴日留学,他到日本也是学的医学,同样怀着“富国强兵”的想法。
初中文艺美学论文 郭沫若的墨学研究
![初中文艺美学论文 郭沫若的墨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d3aa6b369eae009591bec2e.png)
郭沫若的墨学研究一、学术背景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郭沫若以其战士的勇气和诗人的激情在史学、文学甚至哲学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特别是在史学方面,他关于中国社会分期和性质的大胆论断影响深远,以致我们有时甚至因此而忽略了他在史学方面的其它成就。
讨论郭沫若的学术研究,特别是诸子学研究,不应忽视他幼年时所受的教育.郭沫若幼年接受的是传统的旧式教育,饱读了《四书》、《五经》,并且学习了《尔雅》、《说文》、《群经音韵谱》等书,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文字基础.他接触诸子学比较早,大约是在他十三、四岁时,从读庄子开始的,他被《庄子》那汪洋恣肆的文风所吸引,也为其形而上的思想而陶醉。
其后,他又读了《道德经》、《墨子》、《管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著作,甚至还抄录过一些诸子文章中的警粹性的句子。
他自己说:“这些虽然说不上是研究,但也总可以说是我后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受胎时期了。
”郭沫若与墨学的真正机缘可以从20世纪二十年代算起.墨学是近代显学,就郭沫若的文化气质来说,他几乎不可能放过时代思潮中任何一个在当时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文化现象,在甲骨文研究上他是这样,在诸子学研究上他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墨学研究上他更是如此。
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出版《墨子学案》一书,给墨学以较高的地位和评价,郭沫若就以其敏锐的学术视角写了篇具有论争性质的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四十年代,他又在《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论著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关于墨学的看法,表达了独特的学术观点。
二、墨学研究述要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
自他的第一篇墨学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到四十年代的有关墨学的论文,对墨学的看法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他后来谈到自己在20世纪二十年代对墨学的看法时说:“对于墨子我从前也曾讴歌过他,认为他是任侠之源。
《墨经》中的关于形学和光学的一些文句,我也很知道费些心思去考察它们,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据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觉得声光电化之学在我们中国古人也是有过的了。
试论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doc
![试论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doc](https://img.taocdn.com/s3/m/4ef3f02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7.png)
试论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郭沫若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郭沫若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与领袖。
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
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成功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有伟大的创造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本文着重从整体上概述郭沫若《女神》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诗歌形式,从三个角度论证《女神》诗歌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女神》;郭沫若;浪漫主义;绝对自由;不定型一、郭沫若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充分表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总的主题是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民族、科学。
《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1.强烈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破坏和扫荡一切旧事物、旧思想。
诗歌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思想的叛逆者、革命民族主义者的形象。
《女神》中的“我”是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的、代表时代精神的大“我”。
如《天狗》,从头到尾每句诗中都是“我”,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
“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X,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
,《欲海》等诗,也都通过抒情主人公“我”的塑造,表现出破坏旧世界,冲破一切尘垢(包括自身的尘垢)的激情,那个“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要决太平洋之水“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掉”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宣泄。
浅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浅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623d26d1ed9ad51f01df224.png)
浅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摘要: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之一,对于文学创作和艺术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先生在中国浪漫主义新诗创作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巨大作用。
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过程,然后论述了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四个主要特征,最后表达了对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浪漫主义郭沫若文学艺术一、引言浪漫主义是人类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段高峰,它应时代的需求而生,又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它引领了一个属于自由和浪漫的时代,又在不断的自我丰富和完善之中走向更加自由和浪漫。
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中诞生之后,浪漫主义就不可避免烙下了革命的印记,一方面是对传统社会封建礼教的憎恶和反抗,同时也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喊下催生着一种更加和谐的人类文明体制。
当威廉•华兹华斯在英国西北湖区吟诵着《序曲》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没有封建礼教束缚的无比自由、清晰的美丽画卷,而听着乔治•拜伦高歌着“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内心澎湃起的是一股针对社会黑暗现实的亟待爆发的强大力量。
毫无疑问,这样一种标榜自由和主张革命的浪漫主义思潮对于正处在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当郭沫若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借着欧洲浪漫主义的东风创立新诗体系,并将自由和解放的愿望吹向中华大地时,中国文坛震惊了,中国社会震动了,中国人民震醒了!虽然郭沫若并没有在文学理论上提倡过浪漫主义,但是他却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领导者,其很多诗歌作品也正是对浪漫主义的最好诠释。
二、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一)战斗者和弱者的对决对决是一切新事物在诞生初期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也是新事物宣告自己存在的最为直接、最为有力的途径。
在惠特曼和歌德等人作品的深深影响下,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理念已经在郭沫若的心中悄然形成,他渴求更为直截了当、更为强烈奔放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传统的诗歌体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内心诉求的,反而会进一步压制内心情感的爆发。
非理性主义思潮对郭沫若早期创作的影响
![非理性主义思潮对郭沫若早期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d28277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3.png)
非理性主义思潮对郭沫若早期创作的影响一.引言谈及非理性主义这一文论术语,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要探究它的产生、发展及其走向。
本文较简约系统地梳理了非理性主义在中国的滥觞及其后来的蓬勃发展,再到这一思潮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在春秋战国年代,老子就播下了非理性的种子,再到后来国人的发扬继承,走到当下非理性思潮的中西合璧,为中国文学、文艺理论的繁荣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郭沫若作为近代一位文坛大家,在他早期的创作中,是或多或少都受了非理性主义的影响的。
关键字:非理性主义郭沫若早期创作思潮二.非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非理性主义一译“反理性主义”。
一种哲学学说,也是一种理论学说。
非理性主义否定或限制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的”这个术语,通常含有“为理性所不能理解的”、“用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等涵义。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
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
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非理性主义是和蒙昧主义一脉相通的唯心主义学说。
非理性主义这一思潮的引领人是龚自珍,龚自珍反对传统的天命论,认为历史是人创造的,而且进一步提出人的主观精神是万能的创造力量,由于人的创造活动,才有了姓氏、宗族、政治、伦理、善恶的区别。
尽管观点有失偏颇,他特别强调意志力的驱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和态度。
再到后来的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等学者都积极地学习西方的唯意志论哲学,文论思潮,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中国近代以唯意志论为核心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在社会政局动荡,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旧思想旧文化日益瓦解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中又把自由意志作为批驳封建纲常伦理的有力武器,并以此作为创造新世界的动力,并且在思想界,文化界形成了一股哲学,文论思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与文学思潮计量第一节 20世纪的文学思潮1.批判的文学思潮:在理论形态上对旧文学、旧文学观念批判,建立新的、在内容上表现有多种形式,(对传统的精神文化的批判如《狂人日记》)。
启蒙的文学思潮是批判思潮的衍生与成果。
新思潮: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批判是开启智慧的钥匙。
2.白话文学思潮是在批判旧文学正宗用语文言的基础上来倡导新文学的用语------白话的。
3.以人生为本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强烈的社会意识, 浓厚的文化意识,并且具有深刻性, 显然的群体意识, 在艺术风格上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抒发了破旧迎新的狂飚突进的精神,焕发出昂首天外的英雄精神,展示知识分子分裂的人格与苦闷的心灵弥漫着浓厚的感伤气氛和忧郁的情调,以郁达夫为代表。
郁达夫的感伤的浪漫主义倾向在当时比郭沫若那种昂首天外的英雄主义的浪漫主义倾向影响要大得多,他所开创的带有感伤忧郁情调的浪漫主义影响了许多人,连郭沫若也不例外如《星空》。
20世纪40年代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尾声,承接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余绪。
当时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的,人们需要轻松的文学抚慰——革命浪漫主义,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代表,继承了五四时期开创的浪漫主义传统,《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孔雀胆》。
历史剧从不企图描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追求历史的诗意,是诗意融合在时代激情与自己的激情中。
5.复古主义文学思潮:中国现代的两股复古主义文学思潮,一是五四时期复古主义的思潮:林纾、学衡派、甲寅派;二是20世纪30年代的复古主义思潮是五四复古的翻版。
6.左翼文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与30年代。
实质,它的出现在中国现代阶级阵营与政治阵营分化明朗化的背景下。
7.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三个时期为五四、 30年代、 40年代,主要组成成分是象征主义,代表诗人有李金华、戴望舒诗人,他们是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方面的代表。
总体特征:忧伤的情绪之唯真;美好的生命意义的追求之为善;象征朦胧之唯美。
第二节影响郭沫若的文学思潮1.“自然生长论”:西方浪漫主义诗学把情感视为诗的结构原则,诗人所信任和依赖的是他的情感和直觉,诗的生成是自发和自动的。
2.歌德“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
据此郭沫若提出: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3.斯宾诺莎、歌德“泛神论”:自然与人的融合。
在此影响下郭沫若开始了对自我的歌颂和对自然的赞美,《天狗》中诗人一口气喊出29个“我”,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要求个性解放、摧毁一切、创造一切的精神。
4.泰戈尔:是富有浪漫色彩和反抗精神的诗人,又是和鄙陋的现实对立的大自然之子。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在泰戈尔的无韵诗的启迪下写了《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的爱情诗。
5.尼采:极端反传统的思想家,把人的力量视为一切创造的本源,他歌颂生命、奋进与超越。
与郭沫若“张扬自我”的反抗精神一致。
6.无政府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
郭沫若在中学时代就受到了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熏染(《新小说》、《清议报》),留学日本期间他又接触了施蒂纳、尼采等诸多现代思想家的个人主义思想,同时,他留学的“大正时代”正处于无政府主义的勃兴期,这些诸多因素的复杂与综合作用,使郭沫若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逐渐将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纳入到自己的思想构建之中,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在《国家的与超国家的》这篇文章中,郭沫若第一次明确地表述了自己对无政府主义的认识,“我们现在是应该把我们的传统精神恢复的时候,尤其是我们从事于文艺的人,应该极力唤醒固有的精神,以与国外的世界主义者相呼应。
”7.郭沫若的自身经历影响创作思潮:郭沫若这种天才型、文艺型的心理性格跟他在少年时期的某些特殊的心理挫折有关。
郭沫若小学毕业时经历过“考榜风波”,他本来在24岁毕业考生中名列榜首,却被教师私下改定为第八。
这件事使少年郭沫若第一次感受到成人世界的恶浊,促成其叛逆的、破坏性的心理倾向。
此外,由家庭包办的“黑猫”婚姻更使他一度陷于心理危机,甚至想自杀,后来从歌德的诗作中汲取了力量,才振作起来,并因此而非常明确地以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的完满作为生活目标。
这些阅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郭沫若的心理成长趋向,并不断地作为“情绪原型”或隐或现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还可以补充分析的是,郭沫若本人的生理状况也显然制约其浪漫主义的心理性格,并影响到创作。
郭沫若很早熟,七八岁就发育了,性意识过早觉醒,所以很小喜欢浪漫主义作品,养成热情、敏感、多变的心性。
另外,郭沫若15岁时患中耳炎,留下耳聋的后遗症,这反而强化了其他感官功能。
这些由生理机制特殊性形成的心理性格特征,有助于加深对郭沫若诗作艺术特色的了解,有助于更全面地考量郭沫若的为人及其创作生活道路,所以我认为“无耻文人”这个评价是片面的。
第三节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方向1.“五四”时期: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这是郭沫若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程度很高。
这也跟“五四”时期特定氛围有关,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
2.1923年:郭沫若在 20世纪20 年代早期逐渐将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纳入到自己的思想建构中,并进一步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3.30、40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
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虽然其浪漫的个性并不宜于政界,却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
他的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步强化了现实感,而浪漫主义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
从文人普遍感时忧国的时代风尚看,郭沫若这种转变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转变并不适合郭沫若那种天才型、文艺型性格。
郭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现实政治所扭曲、束缚,这一时期虽然也创作过《屈原》历史剧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造力与时递减。
第四节《女神》的浪漫主义特点1.《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贯串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革命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正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
郭沫若曾说:“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女神》中的诗,大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当写作《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等诗时,往往诗兴突然袭来,无暇仔细推敲,反复加工,任凭诗句奔泻成章,但由于诗人感情的饱满,艺术修养的深厚,所以无论是粗犷的或是婉约的,都使人感到是信手写来,不事雕琢,而能达到和谐铿锵的境地。
例如《湘累》里的一节:“九嶷山上的白云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我们心中的愁云呀,啊!我们眼中的泪涛呀,啊!永远不能消!永远只是潮!”一唱三叹,这种自然流泻的音节是和他和自然流露的感情相适应的。
2. 多元化地吸取中外艺术养分并进行融汇创造,形成了一种壮美雄丽的浪漫艺术风格。
郭沫若广泛地阅读了我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
惠特曼的影响当然不能忽视,诗人自己说过:“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飚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而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李白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凤凰涅檠》以其雄放的姿态独步五四诗坛,以其浑厚高昂的歌声震动中外,不仅内容上完全崭新,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而且适应内容需要,创造了一种现代化的自由诗体,创造了一种壮美雄丽的艺术风格。
在作品中,有歌德诗剧中的庄严,有瓦格纳音乐中的华丽,惠特曼抒情诗中的雄放,海涅歌声中的柔婉,庄子散文中的汪洋恣肆,屈原骚体中的流动和对比。
《凤凰涅架》这种具备壮美雄丽艺术风格的自由体新诗,是郭沫若在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史上的全新创造。
宗白华先生当时在致郭沫若的信中称赞:“你的凤歌真雄丽,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诗味甚浓。
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便索然无味了。
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
”3. 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女神之再生》,以神话题材而突入了“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诗剧一开始写天地晦冥,风声和涛声织成“罪恶底交鸣”,女神们从“生命底音波”里听出预兆,感到“浩劫”重现,各各离开了神龛,她们齐声唱出:“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这里就点到了全诗的题旨。
诗人以暗示式的语言,谴责了军阀的混战,插写了人民的灾难。
在黑暗中,终于传来了代表人民意志的声音。
女神们不屑于去做修补残局的工作,她们再造了一个太阳,并且预言这个新造的太阳将“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女神》中很多诗篇以极大的激情抒写温暖、光明、太阳,这正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也是诗人郭沫若的追求。
4. 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
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的神经上飞跑,我在我的脊髓上飞跑,我在我的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而且还是一条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天狗:它吞月、日、星球、宇宙。
“我便是我了”表现了个性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
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时代精神的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罗网的巨大勇气之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张扬,五四时代的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宙的能的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能够改变山河、大地、宇宙。
诗人也为自己的情感陶醉了,情不自已,便从他年轻的火热的胸膛里喷射出惊雷闪电一般的诗句:“我飞奔,我狂跑,我燃烧……”。
这样的诗句就像猛烈的飓风,在读者心头上呼啸而过,产生极其强烈的冲击波,使人感到五四新人的气概是何等豪迈。
而接下来三个“我飞跑”,更给人以急促振奋、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
五四时代的个性解放,一般都经历过旧我不断被扬弃,新我不断产生的过程,故而“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意在表示脱胎换骨,方成新人。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狂暴的激情常使他的感情的弦绷得很紧,有时简直面临绷断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