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交通无障碍设计及启示
新加坡 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
一、概述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各种人裙的需求,还要符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
新加坡的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旨在确保公共空间的无障碍通行,促进社会共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背景新加坡是一个极具活力的国际化城市,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公共空间的无障碍通行性。
三、立法支持新加坡《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是在2007年颁布的,导则规定了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和标准。
其中包括了关于道路、步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求,要求公共空间必须能够适应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不同裙体的需求。
四、设计原则1. 无障碍通行: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无障碍通行必须得到保障。
2. 舒适度:公共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气候的影响,确保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能够舒适的活动。
3. 安全性:公共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安全因素,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4. 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包括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虑。
五、实施效果《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的实施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新加坡的公共空间的无障碍通行性。
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裙体在公共空间中的体验得到了显著改善,社会共融的目标逐渐实现。
六、展望未来,《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将继续完善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需求。
在新的导则中,还将进一步强调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包括城市绿化、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要求,努力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七、结论公共空间通用设计是新加坡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导则的实施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加坡政府将继续努力完善公共空间的通用设计,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水平。
八、公共交通设施的通用设计新加坡《公共空间通用设计导则》也着重关注公共交通设施的通用设计。
公共交通设施的无障碍通行性对于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家长推着婴儿车的人士来说至关重要。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1、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新加坡和香港都十分关注土地的综合利用,在建设交通枢纽的同时,都考虑了与枢纽紧密结合的物业开发,通过合理引导乘坐交通工具的客流为配套的商业物业带来无限生机。
与香港荃湾地铁站连接到新之城就是集约利用土地进行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一体化开发的典型例子,建筑物首层建设巴士公交站场,二、三层群楼利用大量的换乘客流开发为商铺及酒楼餐饮,塔楼开发为写字楼物业。
由于各部分功能衔接紧密,因此物业经营十分良好,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也十分便捷。
同样地,新加坡的盛港枢纽也利用物业的首层作为与地铁换乘的交通枢纽总站,枢纽上盖开发为商业住宅,在大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的同时,通过商业的经营提高了换乘枢纽的活力,使整个枢纽物业成为一个人气旺盛、安全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此外,国外一些公用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给了我们宝贵的借鉴经验。
香港窝打老道附近一个垃圾收集场就利用其边角用地及上盖,加建了社区康乐体育设施(乒乓球、羽毛球场),十分紧凑、实用和有趣。
2、统筹区域规划,扩大换乘枢纽的辐射能力每一种交通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辐射范围,恰当地组织不同交通方式在特定区域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交通和商业的辐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新加坡卫星城的交通枢纽建设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清晰的概念。
以新加坡大巴窑卫星城为例,公交枢纽就像是区域的心脏,不仅通过地铁、巴士等交通方式有效解决区域18万居民的出行需求,而且在规划之初就把整个卫星城主要的商业设施集中在枢纽周边用地,合理引导区内居民利用方便的接驳巴士出行和消费,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交通组织困难、管理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
3、枢纽功能布局清晰,“动、静分离”在新加坡,换乘枢纽与商业物业是紧密连接的,但即使商业区域人头涌动、交易活跃,也不会影响换乘枢纽的正常运作;在换乘枢纽内部,就算同时多辆巴士落客、上客,都不会相互干扰。
浅谈无障碍设计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无障碍设计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的运用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使城市道路变得拥挤、车辆较多。
这都会让城市交通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因此,城市道路规划人员应当进一步设计出人性化的城市道路。
本文主要就介绍城市道路工程无障碍设计,紧接着又讲述城市道路导视设计,以此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城市道路工程;运用当前我国国民素质有着提高,也越来越关注残障人士的安全和健康问题。
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人员应当将无障碍设计融入设计中,充分地保障了行人以及残障人员的安全。
1 无障碍设计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运用1.1 道路交通的设计对于道路交通的设计而言,就需要将街道的功能进行合理地设计,并视街道兼有公共区域的空间和生活空间,从而使街道具有多种功能,提高残障和弱势人士的安全性。
这样的共享性街道能够增多街道的功能,并安置好基础性的设施。
例如:城市街道可以在公共区域设置公共座椅、公共休息场所、公共垃圾桶等。
这样的道路交通设计能够帮助行人更好地适应城路道路,并为人们提供休憩场所,让这样的空间帮助人们进行生活以及出行。
道路交通设计人员能够运用这类共享街道,来提高街道的利用率,并为弱势群体的出行提供便利。
1.2 步行通道的设计当前社会经济有着较快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以往单色调的路面已与人们的审美相违背。
如果想要真正地设计出具有人性化公共街道,就需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安全问题,从而改变行人出行的方式,以步行道路的设计来使城市道路工程无障碍设计有创新。
1.3 盲道的设计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盲道的设计是比较重要的。
这是因为盲人往往缺乏足够的感知力,会使残障人员缺乏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盲道感知力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盲道感知力的设计可以传递给残障人士多样的图案,从而使残障人员获取不同的道路信息。
这样一来,不同的场所会通过多样的标记让场所具有更多的信息,最终有利于盲道增添更多的信息,为残障人员提供出行的安全保障。
城市设计中的社会包容性问题
城市设计中的社会包容性问题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城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多个方面。
城市治理,应体谅市民感受——以新加坡治理交通拥堵为例
城市治理,应体谅市民感受——以新加坡治理交通拥堵为例作者:俞春江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3年第12期文俞春江城市治理既是一项政治活动,也是一门人文科学。
许多政策不仅仅要理论上可行,更要考虑市民的切实感受。
只有那些真正体谅市民感受的措施才能快速推行,并且卓有成效。
在交通治理上,新加坡的治理之路留给了人们深深的思考。
早期方案,实施车辆收费限牌上个世纪70 年代初,新加坡便开始面对交通拥堵问题。
当时其交通拥堵状况跟今天的很多城市一样。
在运输成本、时间耗费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浪费,市民怨声载道。
当时的政治决策者依然迎难而上。
他们的基本理念是,道路不应是免费的,应该用收费来控制车辆增长,并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这个思路并不是什么独特创新,很多人都曾想这一招。
但是真正靠它成功的却很少。
那么,新加坡的交通治理是靠什么走向成功的呢?“限制车辆进入市区”制度是新加坡的第一个办法。
管理部门在城市中心地带设立卡口,对车辆进行收费。
在1975 年6 月1 日新加坡《新明日报》上笔者看到,制度实施第一天,警察在街头一辆辆监看进入市区的汽车是否持照。
除了周末以外,每天上午7 时30 分到9 时30 分,进入新加坡市区的所有车辆必须张贴执照,日票每张3 元。
后来为了方便市民,政府又规定,若凑足四人共乘一辆车子,便可免费进入限制区。
有意思的是,许多进入市区的男女常常在指定地点等候免费搭乘,有些挑剔的人,还要选名牌车才要上。
这一办法沿用了23 年,直到1989 年才被更先进的ERP(也就是公路电子收费系统)所取代。
限制车辆进入市区制度对于交通流量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有效缓解了繁华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
2007 年新加坡所有ERP道路的收费额为1.6亿新元。
平均每天政府能从一辆车上收到费用是10 新元左右。
但是仅仅这一招还不足以控制城市的车辆拥堵问题,必须要有更有效的办法出台。
围绕“道路应收费”的思路,政府完全可以出台各种办法来应对,比如提高停车费,设立更多收费站,逐步提高现有各种税费。
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_古知行
它山之石新加坡城市规划管理的几点启示□ 古知行 新加坡住屋发展局和市区重建局是负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政府部门。
住屋发展局主要负责住房和新镇建设(住宅区)。
市区重建局是主管城市规划的政府部门,负责全国的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
这两个部门不但对解决旧市中心过度拥挤、住房紧张和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对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整体面貌、道路交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各个层次的空间规划有机结合新加坡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注重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编制规划,经过大量的深入分析研究,在联合国派出的专家组的帮助下,历时四年于1971年才完成第一个城市规划。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主要由四个层次的规划组成:概念规划、发展指导蓝图、总体规划(实际上是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它们分别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概念规划是一个富于创新的规划实践,它跳出了以时间期限为主导的规划模式,转向淡化规划期限,而以规模为主导的规划方法。
1971年概念规划仍然确定了20年的规划期限,但是在1991年重新修订时又进一步淡化了时间期限,更加注重规模发展的要求。
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对应不同的概念规划的模式,同时更加强调规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概念规划的主要作用是,确定城市的长期综合发展战略,提出城市发展的宏观构架和引导策略,指导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以及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
概念规划是一个“软”规划,是方向性、策略性规划,侧重于解决宏观层次的问题,对建设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确定全局性的功能分区、各级中心的设置、道路交通安排、环境绿化以及干线基础设施的布局等方面。
概念规划每十年检讨一次,检讨工作由国家发展部领导下的概念图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总共涉及到40多个政府部门,它们分别对各个领域如住房、工业、商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和国防等的需要,提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汇总修订。
在概念规划提出的宏观构架和策略的引导下,全国被划分成五个区和两个集水区。
新加坡城市交通考察报告
新加坡城市交通考察报告来新加坡之前,就知道新加坡是一个繁华而又整洁的花园城市,尽管和广州相距超过三千公里,然而印象中却觉得十分亲切,在大多中国人的眼里,黄皮肤黑眼睛的新加坡人也是我们的同胞,正如以前看过的一项调查,不在少数的美国人也以为新加坡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一样。
因此在广东省提出将广州市建设成为首善之区的目标后,同文同种的新加坡作为先进城市的代表,成为广州学习的对象之一。
从城市区位上看,新加坡和广州差异很大,新加坡岛孤悬在马来半岛的末端,周边没有其他重要的城市,交通体系由外部枢纽与城市交通衔接;而广州却处在珠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带的中心位置,交通体系不仅有衔接的问题,也有枢纽与城市交通叠加的问题。
对城市本身,广州的规模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都远远超出新加坡,因此注定广州市的交通问题会比新加坡更加复杂,因此去新加坡考察城市交通的意义,不在于交通设施本身:新加坡的道路没有广州宽,地铁也没有广州长。
而是希望了解一个先发城市如何使交通的发展能配合城市目标的实现,对仍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广州交通有所借鉴。
一、定位新加坡地方虽小,却拥有很多的中心地位,它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港、重要商业城市和转口贸易中心,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
三大经济支柱是国际贸易,加工业,旅游业。
对应着这三大支柱,对于缺乏自然资源的新加坡来说,人才、港口和环境就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因此,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新加坡的交通系统也充分体现了对使用者的友好、吞吐转运的高效和与环境的和谐。
而这样的交通系统是怎么如何形成的呢?在考察的半天时间内,我从浮光掠影的片断中得到了一些体会。
二、人和规则在人口密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秩序是第一位的。
正如集体居住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传染病的流行,人类社会不得不形成众多的卫生秩序一般,交通领域也是如此,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越需要以约定俗成的规则来保证效率。
在新加坡的见闻里,新加坡人的交通素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作者:李林来源:《当代党员》2018年第04期有着“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社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新加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先进的国际机场、快捷的地铁和轻轨、便利的公共交通、先进的智能交通、三网合一和无线覆盖的通信设施、花园式的城市卫生环境、世界第一繁忙的港口。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城市,但它在城市供电、供气、供水方面的设施和能力堪称世界第一。
举个例子,新加坡是一个没有淡水资源的国家,城市供水只有三个渠道:天上的雨水、从海水中提炼淡水,还有就是从马来西亚买水。
新加坡把从马来西亚买来的淡水,生产、加工成符合国际标准的饮用水后再卖给马来西亚。
每个家庭水龙头放出来的自来水,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而且没有任何异味,可以直接饮用。
“创造花园城市”是新加坡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宏观定位。
在落实这个定位时,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拟定长远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策划新加坡岛建设的未来。
新加坡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不追求短期、侥幸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城市的共同利益从长计议,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多样化、高素质,有低、中、高密度的国家,一个世界级花园城市以及生机勃勃的大都会。
这是新加坡建设的落脚点。
新加坡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特别在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转换枢纽、供排节水设施、电力与燃气供应、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厂、城市管道等关系民生的工程性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建设和投入的力度与资金。
新加坡一直注重发展大交通建设,在完善路网的同时,配套公交、地铁、轻轨,方便大多数居民出行。
当年,针对是否要在新加坡如此小的地方开通地铁曾展开过争论。
新加坡政府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思路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将公交、地铁、轻轨整合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使得三者之间实现有机结合。
具体的做法是建立大型交通转换枢纽,使公交、地铁、轻轨通过交通转换站实现乘客在换乘时无缝连接,基本做到换乘“零距离”。
新加坡公共交通发展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公共交通发展经验及启示1 城市交通“推、拉”策略1967—1971年,新加坡城市规划部门对岛内的自然资源开发进行了一次概念规划,指出“必须在小汽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上保持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
为此,新加坡采取了两种极端的方法发展交通:“拉动(PULL)”策略——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和“推动(PUSH)”策略——限制小汽车使用(包括拥车证制度、道路拥挤收费制度等)。
1996年,新加坡政府颁布了《交通发展白皮书——建设世界一流的陆路交通系统》,提出4项基本策略: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交通需求管理、路网建设与提高通行能力,进一步明确了“推、拉”策略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战略指导地位。
同时指出,要实现远期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的目标,努力做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受制于有限的空间和资源。
2 公共交通发展历程1) 自由发展时期——政府管制失效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有轨电车于1905年开始运营。
1925年成立的新加坡动力公司(STC)接管了有轨电车运营业务,成为主要的公共交通运营公司,而政府很少关注公交事务。
在郊区,有一些个体户经营很多零散的公共汽车业务,后来逐渐发展为11家由华人运营的小型公交公司。
二战以后,新加坡公交线路不断增加。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既有的公交服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优化调整时期——政府强力干预20世纪70年代初,新加坡有11家公交公司经营117条线路。
每家公司服务于不同区域,没有任何票价、路线或时间表的统一规定,公交服务质量非常落后。
由于认识到公交服务提高的重要性和私人小企业经营公交业务的困难,政府开始干预公交发展事务,选派政府官员介入以克服管理障碍,并努力改善公交财政状况。
1971年政府制定了“新加坡重组汽车运输服务”白皮书,强制性地将11家小型公交公司合并成为3家大公司。
1973年,政府进一步将这3家公司整合,成立了新加坡巴士公司(SBS),并于1978年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从交通文化角度看新加坡精细化交通的启示
车道上自由地骑行(见图 15)。
4.人性化的无障碍交通设施
为给行动不便人士提供交通
的方便,新加坡政府建设了大量
“无障碍”公共设施。行动不便
77
人士从下居民楼开始(见图16),
到公交车站、地铁站都有连续的
“无障碍”设施,行动不便人士 不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轻
图 18 在楼下路边休闲的人们 图 19 在居民楼下就餐的人们
·参考文献· [1] 贾进.综合运输理念的解析[J].
综合运输,2011(7). [2] 罗仁坚“. 十二五”我国综合
运输体系结构优化的思考[J]. 综合运输,2011(1). [3] 骆温平. 现代物流的发展过 程及我国开展物流研究的思 路[ J ] .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 1997(4).
2011/11
2011/11
海外视窗HAIWAISHICHUANG
将勿洛小区(地名)与轨道交通
联成一体化交通。
不仅在轨道交通站和公交枢
纽的位置遵循一体化设计,而且
在地铁与路面公交的交通标志
的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一体化
的设计理念,公交车站设置有附
近地铁站的指示标志和地铁站 的相关信息,乘坐公交车的出行
图 7 非港湾式公交车站(1999 年) 图8 APEC会址大楼前的港湾式公交车站(2011年)
到公交车站。从图6可以看出,公
交车站到居民楼之间的走廊与
7 6 公交车站采用统一的设计标准, 走廊是公交车站的组成部分。
新加坡城市道路上的公交车
站绝大多数采用港湾式,既提高
了上下车的安全性,又减少了公
共交通对路面上其他车辆干扰。
在 1999 年新加坡街头还有一些
图 11 与公交车站相连的美观的过街天桥
建设无障碍城市的新思路
建设无障碍城市的新思路近年来,无障碍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城市的便利和美好,建设无障碍城市已成为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建设无障碍城市的新思路,以期使城市空间更加普惠和友好。
一、营造友好环境建设无障碍城市的首要任务是营造友好环境,使得每个人都能方便地出行和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优化建筑设计,将无障碍设施融入到每一座建筑当中。
例如,在公共场所增设无障碍卫生间、辅助通道和轮椅坡道等设施,让行动不便的人士更加自如地进行活动。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平面设计,合理安排道路、人行道和公共交通站点的位置,确保行动不便的人士也能够轻松到达目的地。
二、普及无障碍交通建设无障碍城市离不开无障碍交通的支持。
为此,应加大对无障碍交通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例如,我们可以鼓励汽车制造商研发适应行动不便人士的交通工具,如自动扶梯和坡道,方便他们出行。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广无障碍公共交通服务,包括低底盘巴士、电梯、扶梯和轮椅坡道等,以提升公众对无障碍交通服务的认知和利用率。
三、智能化辅助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辅助设备成为建设无障碍城市的新思路。
例如,利用智能化辅助设备,我们可以将城市各个区域的无障碍设施信息整合到手机应用程序中,提供给居民和游客查询和使用。
此外,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城市的交通流量和人员流动情况,为行动不便的人士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导航和路径规划服务。
四、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建设无障碍城市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无障碍建设的认知度。
同时,加强对无障碍建设的执法力度,对违反无障碍建设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以确保各项无障碍设施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五、倡导无障碍意识除了以上的举措,我们还应当加强社会对无障碍意识的倡导。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宣传片和教育培训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包容和友善的价值观。
城市建设项目无障碍设计与实施状况探讨
城市建设项目无障碍设计与实施状况探讨作者:朱晓红来源:《绿色科技》2016年第13期摘要:指出了随着城市化人口的增加,各种人群工作生活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都市,一些交通方式、居住环境给有障碍的人群及看护人员带来了不便,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不仅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而在我国的各项建设项目中,还无法有效落实国家的《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的规范要求。
对新加坡城市的无障碍设计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更加深刻理解无障碍设计的意义及可实施性。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公共交通;弱势群体;坡道;人性化;新加坡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214031引言无障碍设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体现,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新加坡城市生活空间无障碍设计以合理实用为基础,以通用、细致为目标,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系统、精致、和谐的城市无障碍环境[1]。
为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新加坡政府建立了连续性强、标示性突出的无障碍服务系统,各种交通方式的转乘均做到健全人士与残障人士的顺利通达。
2认识新加坡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计系统2.1交通枢纽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为地铁、轻轨、公交车。
公共交通方式承担了60%的日常出行量,这源于住宅、商业、办公的安全、连续的无障碍设施的设置。
且各个交通的衔接处,均设置醒目的标识,特殊情况时设置指示牌提醒民众缓行。
2.2休憩设施在商场、地铁站、公交站等地点无论是正在路上还是停下脚步,都可以感受到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周全的考虑,细致的处理。
无障碍座椅、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出入口等设置,在弱势群体的生活与外出中,起到人性化的关怀。
2.3坡道新加坡无障碍坡道的设置,在场地的设计上均满足实际需求,且实用性强,标示性强,是以一种“本质”就应该存在的方式,融入到整体的项目设计中。
如乌节路上的公交车站(图1),商场等出入口的无障碍坡道。
城市空中连廊的设计规范与实施
城市空中连廊的设计规范与实施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空中连廊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空间利用方式,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它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行人的出行效率和安全性,还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景观和活力。
然而,要确保城市空中连廊的建设和使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设计规范和实施策略。
一、城市空中连廊的定义与作用城市空中连廊,简单来说,是一种跨越城市街道或建筑物之间的架空步行通道。
它将城市中的不同建筑、街区或公共空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无障碍的步行网络。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交通流线:通过提供独立的行人通道,将行人与机动车交通分离,减少行人与车辆的冲突,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2、增强城市活力:促进人员的流动和交流,激活商业活动,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
3、提升城市景观:独特的设计和造型可以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元素,丰富城市的天际线和空间层次。
4、适应气候变化: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的通道,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二、城市空中连廊的设计规范1、结构设计安全性:结构必须能够承受预期的荷载,包括行人的重量、风荷载、雪荷载等,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稳定性:确保连廊在各种工况下不会发生过大的变形或振动,以保障行人的舒适和安全。
耐久性:选用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保证连廊的长期使用性能。
2、通行设计宽度:根据预计的人流量和使用需求,合理确定连廊的宽度,一般不应小于 2 米,以确保行人能够顺畅通行。
坡度:坡度应尽量平缓,以方便行人,特别是轮椅使用者和老年人的通行,一般不应大于 1:12。
地面材质:选择防滑、耐磨、舒适的地面材料,如防滑地砖或橡胶地板。
3、无障碍设计无障碍通道:设置无障碍电梯、扶梯或坡道,确保残疾人和行动不便者能够方便地使用连廊。
标识系统:设置清晰、醒目的无障碍标识和引导标识,方便盲人等视觉障碍者使用。
4、防火设计防火分区:根据连廊的长度和面积,合理划分防火分区,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控制火势蔓延。
浅析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人文理念与技术节点
浅析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人文理念与技术节点发布时间:2023-02-22T08:14:16.830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19期10月作者:金煜[导读] 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重视基础建设金煜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华东区域中心江苏南京摘要: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重视基础建设。
在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优化时,要充分考虑到特定群体的需求,同时要做好公路工程的无障碍设计,提升城市建设的服务质量。
因此,在进行公路工程设计时,必须选用可靠的设计机构,同时还要严格遵守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为了保证工程在实际工程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文章对此做了一些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分析前言:在城市道路工程的无障碍设计中,重点是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一条“人性化”的路径。
为了提高工程的使用效率,必须对现有工作观念进行全面的更新与优化。
为了确保道路工程在使用中既要满足方便又要有人性化的需求,又要为不同的人群提供良好的交通体验。
在实施无障碍设计时,要把人的思想融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以增强其实用性。
1.无障碍设计在市政道路中的设计理念按照人们的自主活动的实际状况,能够自主行动的我们称为“普通”,而那些不能自由行动的,则可以统称为“弱势”。
我们把儿童、孕妇、受伤人员、色盲、老人,统称为弱势群体。
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主动地为弱势群体提供适当的援助与关爱,使他们体会到来自社会的温馨,从而将无障碍设计融入到城市道路的设计之中,正是这一点的重要表现。
目前,我国各地城市化进程迅猛,各种市政工程的功能设计日趋完善,为普通民众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某些有残疾的人却很难享受到市政工程的便捷。
城市道路的无障碍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运用一套人性化的设计方法,使各种残疾人士的日常生活变得更方便,并能充分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与关怀。
2.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要考虑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兼顾到各个阶层的不同需求,因此要综合考虑。
关于无障碍设计心得
关于无障碍设计心得无障碍设计心得1博物馆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博物馆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书刻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是人们识文阅史、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走进这个城市的博物馆。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免费为社会公众开放,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博物馆的使命是为每一个社会参观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现其人文关怀。
这其中就包括了由于年龄、身体障碍、文化差异等原因形成的社会弱势群体。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公共场所,吸引着不同國家、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前来参观,老年人、小孩、行动不便者、孕婴人士以及语言不通的外籍人士等。
由于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的缺失和不够完善,这些社会弱势群体难以得到博物馆足够的关怀和尊重,无法拥有良好的参观体验,由此被博物馆拒之门外。
博物馆的无障碍设计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障碍,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参观需求,提高大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无障碍设计及其发展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无障碍设计的:无障碍设计是针对伤残缺陷者的规划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无障碍设计关注残疾人士以及部分年迈的老人需求,针对他们面临的困难而设计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当时的建筑学界出于人性化考虑,为了使得残疾人能够享有安全和便捷的生活环境,运用科技手段对设施和环境进行改造。
新加坡城市交通考察见闻考察报告
小块头有大智慧—新加坡城市交通考察见闻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Paul2013年6月1日至6月10日,我有幸赴新加坡参与新加坡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培训课程。
在新加坡这10余天的学习考察时光的所见所闻,对于一名交通行业工作人员来说,真的是一比无比宝贵的财富,自己在欣赏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美丽祥和的同时,也被这座城市在交通规划领域所展现出的先进与成熟所折服。
这个国家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想世界传达着这样一个讯息“我们的国家很小,但我们的智慧很大。
”新加坡的“小”是世界闻名的,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东西长约42公里、南北23公里,领土面积710平方公里,是中国领土面积的万分之一,世界排名第174位。
然而也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的袖珍国家,如今却已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被冠上“世界第五大最富裕国家”、“世界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最具竞争力国家”、“世界航油枢纽”等多个响亮的名号,新加坡用自己的“大智慧”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新加坡自20世纪60年代独立后便不断探索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经济、科技、教育以及工业等多个领域始终保持着快速的发展。
同时,新加坡人口2012年达530万,人口密度已跃居世界第三。
在这种城市快速发展与人口密度带来的双重压力下,新加坡的交通系统给展现给我们的的却依然是一片从容与有序,不得不说,这是一项壮举。
新加坡在交通规划领域的智慧,我认为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这或许会变成我们自己的智慧。
智慧之一:一体化的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新加坡土地资源稀缺,不可能通过填海造地这种扩张城市面积的手段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交通需求。
根据新加坡城市总体规划,交通的用地面积将不得超过国土面积的12%,城市交通的发展空间相当“狭小”,因此新加坡必须整合土地使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减少道路建设的盲目性。
与中国香港相类似,新加坡通过公交引导城市发展模式(TOD 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处大力开展交通枢纽建设,站点周边进行高强度开发,交通设施与建筑综合规划,复合开发等手段极大提高了用地效率,方便了市民利用公交的出行,在土地利用规划上真正体现了交通发展的战略,解决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正如新加坡陆路交通局(LTA)所提出的那样“Making Public Transport A Choice Mode”使公共交通成为优选。
让老人安心出行的适老化社区设计——以新加坡为例
让老人安心出行的适老化社区设计——以新加坡为例人上了年纪以后,腿脚渐渐变得不方便,走不快、容易累,交通安全风险高,是大部分老人出行容易遇到的困难。
所以,方不方便老人出行,也是一个社区适不适老的重要指标。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也是亚洲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020年新加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居民占比15.2%,过去十年间老龄人口增速在日本、韩国和中国之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发现,老年人相关的交通事故持续高发,且发生地多为居住区内。
因此,新加坡从2014年起启动“乐龄安全区”(Silver Zone)项目,根据情况改进公路设施,为年长者打造更安全和方便的出行环境,鼓励他们保持活跃生活。
在第三站“可以安心老去的社区”,我们把目光投向新加坡,希望探讨:出行适老化对于老人和社会有何意义?“乐龄安全区”如何在老人较多的社区周边进行交通适老化改造?数字技术是否有进一步提升其效能的可能性?01、出行适老的本质是社会资源分配公平化英国卡迪夫地区的传统社区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发现由于公共交通站点多集中在社区边缘,居住在社区内部的老年人比社区外围的老年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出行;此外,由于火车和地铁站内部缺乏无障碍设施,老年人往往较难使用轨道交通,而私家车出行相对费用更高,对低收入家庭或者身体残疾的老年人又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
交通规则与城市功能布局已然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方式。
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出行适老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意义,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02、聚焦红山:让老人慢点走,安心走,少走冤枉路1964年以来,面对严重的“房荒”问题,新加坡遵循时任总理李光耀提出的“居者有其屋” ,兴建了大量的高层高密度的公共组屋区。
红山(Redhill)就是位于新加坡中部的一个组屋区。
从2014年起,新加坡陆交局开始在年长者比率较高的住宅区设乐龄安全区,而红山乐龄安全区是其最早试点的5个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