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鱼道设计相关的鱼类游泳行为研究_郑金秀

合集下载

鱼类游泳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鱼类游泳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鱼类游泳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于晓明;张秀梅【期刊名称】《南方水产科学》【年(卷),期】2011(007)004【摘要】文章综述了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概况、鱼类游泳速度的分类和鱼类游泳能力的测定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以期为进一步优化鱼类游泳能力的评价指标、完善测试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The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fish swimming ability, classification of fish swimming speed and the methods for measuring fish swimming ability. Besid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methods are analyz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indices and measurements for fish swimming ability.【总页数】9页(P76-84)【作者】于晓明;张秀梅【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大连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相关文献】1.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监测鱼类游泳行为中的研究进展 [J], 张胜茂;张衡;唐峰华;吴祖立;么宗利;樊伟2.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监测鱼类游泳行为中的研究进展 [J], 张胜茂;张衡;唐峰华;吴祖立;么宗利;樊伟;3.鱼类游泳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J], 于晓明;张秀梅4.鱼类游泳运动的研究——Ⅰ、三种海洋鱼类游泳的运动学特性 [J], 何平国;C.S.Wardle5.鱼类游泳能力评价指标及其测定方法研究现状 [J], 于洋;谢明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鳗鲡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研究

日本鳗鲡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研究

收稿日期:2020-12-19修回日期:2022-06-23作者简介:陈橙,1988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水利及河口海岸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

E-mail :日本鳗鲡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研究陈橙,闫慧,张挺,苏燕(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18)摘要:研究日本鳗鲡的游泳能力特性指标和游泳行为,为日本鳗鲡的保护及渔业管理提供参考。

在(22±0.5)℃试验水温下,针对体长为21.4~43.5cm ,体重11~62g 的日本鳗鲡,利用自循环明渠变坡水槽,采用流速递增法开展鱼类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1)闽江流域日本鳗鲡的感应流速为(3.3~4.8)cm/s ,即(0.109~0.196)BL/s ;临界游泳速度为(49.5~86.5)cm/s ,即(1.874~2.331)BL/s ;爆发游泳速度为(86.9~135.9)cm/s ,即(2.982~4.062)BL/s 。

(2)日本鳗鲡的绝对特征流速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相对特征流速随体长的增加而减小。

(3)随着流速的递增,日本鳗鲡游泳形态分为5个阶段:顺流爬越、逆流转向静止、逆流上溯爬越、逆流冲刺后静止、逆流后退。

以日本鳗鲡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内最小水流速度应大于10.0cm/s ,高流速区最大设计水流大于70.0cm/s ,小于112.0cm/s 。

研究结果可为闽江鱼道水力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日本鳗鲡;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闽江流域中图分类号:TV61;Q9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22)04-0127-06鱼类洄游是鱼类为适应环境变化和自身生长需要所进行的周期性、定向性和集群性的一种迁移活动(曹平等,2017)。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 )是闽江主要的经济鱼种之一,属于典型的暖温性降海洄游性鱼类。

亲鱼在每年秋末冬初由淡水水域向河口移动,随流出海,进入中国台湾南部深海水域产卵,仔鳗随海流漂移生长为幼鳗,鳗苗每年春季聚集于河口,溯河而上到闽江各干、支流索饵、肥育、生长。

国外高坝过鱼设施概况及启示

国外高坝过鱼设施概况及启示
表 1 高坝过鱼设施特点比较 Tab.1 Characteristicsofthehigh-dam fishpassagefacilities
过鱼设施 鱼游泳能力
过鱼方向 过鱼能力
水头
鱼闸 可过小型鱼类及游泳能力弱的鱼 类 可作为下行过鱼设施 过鱼不连续,过鱼能力较小,仅适 用于过鱼量不多的枢纽
可用于中高水头大坝(7~15m)
过鱼设施是通过人工干预使鱼类主动或被动通 过河道障碍物,到达其繁殖地、索饵场或越冬场等重 要生活史场所的工程或技术手段,其主要形式包括 鱼道、仿 自 然 通 道、升 鱼 机、集 运 鱼 设 施 和 鱼 闸 等。 过鱼设施在国际上已经有 300多年的修建历史。低 水头大坝通常采用鱼道,其类型包括池型鱼道、丹尼 尔鱼道和仿自然旁通道等;水头大于 10m或更高的 大坝,多采 用 升 鱼 机 和 鱼 闸 (Clay,1995)。 鱼 闸 和 升鱼机在国外,如英国(Redeker& Stephen,2006)、 澳 大 利 亚 (Baumgartnerand Harris,2007)、巴 西 (Pompeu & Martinez,2007)和 俄 罗 斯 (Pavlov, 1989)均 有 应 用。 我 国 已 建 的 过 鱼 设 施 主 要 为 鱼 道,鱼闸、升鱼机在我国还从来没实践过。然而,复 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有很大一部分建在高山峡谷 中,其建设水头往往较大,不适合建鱼道。因此,了 解国外高坝过鱼设施的状况,借鉴国外经验,有助于 解决我国中高水头过鱼问题,这对我国鱼类和渔业
拥挤会造成鱼类的损伤
对上游水位变化不敏感
不干扰大坝的运行,易于建造; 投资成本 相 对 较 低,但 维 护 和 操作费用较高;操作灵活,转运 次数和时间不受限制

鱼道规划设计研究进展

鱼道规划设计研究进展
境产生 了不可忽视 的影 响 。目前 , 水利 水 电工 程 对生 态环境 的影 响正受到政府和公众越来越 多的关注 。这
世纪 5 0年代以来 , 鱼类 种群逐 年下降 , 上游 的白鲟 、 中
下游 的鲧 已濒临灭绝 。正是大坝建设对河流 内鱼类
资源 如此严 重的影 响 , 才迫使人们 将鱼道 的规划建设
相继设计 建 设 了 4 0余 座 鱼 道 ; 滞 期 ( 90~20 停 18 00 年 ) 由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采取人工增殖放 流中华 , 鲟获得 成功 的影响 , 一时期我 国建设 的水 利水 电工 这 程 中很少修弃 ; 二次发 展 期 ( 00年 以 20
【 关键词 】 鱼道
规划设 计 主要型式 参数选取原则
伴 随着 工业化 、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 中国对 能源 的 需求 日益旺盛。建 设水利水电工程 , 开发利 用绿色 、 可 再 生 的江河水力 资源 , 于满 足我 国经 济发展对 能源 对
和半洄游性鱼类 的影 响更为严重 。澳大利亚墨 累河 流 域修建大坝后 , 鱼类种群 明显减少 , 全流域鱼类种群数
鱼道陆续建成 。
冬洄游 习性 的鱼类 的洄游 路线 ; 另一方面改变 了坝前 、
坝后河 流水体 的环境 。大坝的这 种隔断作用对 鱼类的 生 长和繁殖 都会 产生不 利影响 , 尤其是 对洄游性 鱼类

早期 的鱼道规划建设更 多考 虑的是保证 鱼类 的洄 游, 关于鱼道设 计 的水力 学研 究 占主要方 面 。随着人 板过 鱼孔 淹没于水下 ,L 孑 口流态为淹没 流, 靠孑 后水 依 L 流扩散 消能。此 类鱼道适用于喜 中、 底层洄 游 的鱼类 。 竖缝式的过 鱼孔 是 从上 到下 的一 条高 而 窄 的过 水 竖 缝, 水流通过竖缝 紊流 消能 。此类 鱼 道适用 于 能适应 复杂流态 的大 中型鱼类 。组合式是上 述 3种型式 的组 合, 此类型鱼道能充分发挥各种 型式孔 口的水力 特性 , 有利于更多种类鱼类 的洄游 。以上 只是 国内外 几种常 见 的隔板式 鱼道 , 由于鱼类 和其他 水生 动物 的习性千

福建省罗源霍口水库工程过鱼设施设计中鱼类游泳能力试验的研究

福建省罗源霍口水库工程过鱼设施设计中鱼类游泳能力试验的研究
Dong Yanlong (Fujian Provincial Investigation,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 Hydropower, Fu­
zhou Fujian 350001, China)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high dam reservoir can lead adverse effects to migratory fishe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ex­ change of genes and maintain connectivity of the Aojiang river basin, dams should be constructed with fish passage fa­ cilities. For the Huokou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Luoyuan, Fujian Province, six species of fishes are defined as main migratory fishes and their migration breeding should be guaranteed by construction of fish passage facility. The swimming ability test of these six species of fishes are done in order to ensure they can find the entrance of the fish passage facility so that they are capable o£ passing the passage successfully, and moreover provide parameters for opti­ mizing the design of fish passage facility in this project. The test analyzed induced velocity, critical swimming speed, burst swimming speed and swimming duration of these six species of fishes, and thereby provides references and de­ sign bases for fish passage facility of this project・

松花江鲫鱼游泳能力的研究

松花江鲫鱼游泳能力的研究

第4卷第1期2021年1月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HydroScienceandColdZoneEngineeringVol.4,No.1Jan..2021李树航,韩雷,王正君!等.松花江鲫鱼游泳能力的研究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1,4(1):33-37.松花江鲫鱼游泳能力的研究李树航S韩雷2,王正君S王璐2,苏国青S狄高健2(1.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2.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本文在水温为24°C±1°C的条件下,通过流速递增法测得体长为19〜27cm的松花江鲫鱼的游泳能力,得到松花江鲫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为过鱼设施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鲫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中图分类号:S931.1;U643.2文献标志码:A为了调节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工作者在河流中修建了许多大坝和堤堰来控制水流。

但大坝建成后,鱼类无法从下游通过大坝回到上游,鱼类也无法进行觅食、产卵,最后可能导致某些具有汹游习性的鱼类的消失,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的失衡,破坏河流生态环境。

为保护鱼类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许多国家在建成的水工建筑物上修建可以过鱼的通道。

鱼道作为一种生物补偿工程:1],可以为鱼类汹游提供人工通道,有利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

我国在过鱼建筑物的建设和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传统鱼道更多是从水工建筑物的水力特性开展研究,基本没有考虑到汹游鱼类是否能够顺利地通过鱼道。

但实践证明,由于鱼类对水流天然的趋避性,如果没有对汹游鱼类的游泳能力进行研究直接设计鱼道,鱼道的过鱼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⑵4。

因此要研究和建设鱼道,必须要考虑到目标鱼类的游泳能力。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所用鲫鱼选取于哈尔滨某鱼场,采集时间为2020年6月上旬。

试验鱼体长度为19〜27 cm。

将试验鱼放在矩形水池中暂养两周后开始试验,期间每隔3天换一次水,水温变化范围在文章编号:2096-5419(2021)01-0033-0524C±1°C。

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游泳能力研究

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游泳能力研究

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游泳能力研究李阳希1,朱正强2,3,侯轶群2,王永猛1,柯森繁1,石尚上1,石小涛1,张东亚4(1.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水利部中国科学研究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3.湖北中水长江生态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9;4.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24)摘要:探究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游泳能力,为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人工繁殖、保护以及大渡河过鱼设施建设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支持。

采用递增流速法,用自制Brett-type 水槽对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在水温范围为11.9~14.1℃条件下,体长为15.0~21.5cm ,体重为34.8~152.9g 的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的绝对感应流速为0.084~0.095m/s ,相对感应流速为0.321~0.588BL/s ,相对感应游泳速度随体长增大而减小;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 crit )为0.61~1.31m/s ,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4.16~5.08BL/s ,两者均随体长增大而增大;绝对突进游泳速度(U burst )为1.02~1.40m/s ,与体长关系并不显著(P >0.05),相对突进游泳速度为5.73~8.36BL/s ,随体长增加而减小。

视频回放发现,实验鱼突进游泳速度测试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游速为0~0.4m/s ,占突进速度0~29%;第2阶段游速为0.40~0.84m/s ,占突进速度29%~60%;第3阶段游速为0.84~1.40m/s ,占突进速度60%~100%。

各阶段的静止不动、平稳摆动、突进-滑行3种游泳状态所占比例有显著不同。

关键词: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游泳特性中图分类号:Q1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22)03-0121-07收稿日期:2020-12-03修回日期:2020-05-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922065);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T201703)。

《水土保持通报》杂志官网征稿鲢鱼自由游泳行为的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杂志官网征稿鲢鱼自由游泳行为的研究

1 研究意义鱼类自由游泳行为作为游泳过程的一种表征现阶段研究较少,主要原因为自由游泳行为不易人工定量以及鱼类标记追踪技术不易操作。

运用计算机软件对鱼类游泳行为进行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分析鱼类游泳行为的效率。

2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材料及暂养试验用鱼鲢由宜都渔场提供,通过充氧水包或供氧水箱车分批运送到三峡大学生态水工实验室,暂养3d后进行试验。

暂养水槽为长为1.10 m、宽为0.22 m、高为0.95 m。

(暂养期间水温为(20.00±3.00)℃,24 h连续持续充氧。

2.2 试验装置长方立体玻璃缸(长1.10 m、宽0.22 m、高0.95 m)为试验鱼的游泳环境。

玻璃缸的正前方1.20 m处放置摄像头记录试验鱼的自由游泳行为。

试验数据通过视频回放和swistrack软件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

试验水温为(20.00±3.00)℃,溶解氧保持在6.0 mg/L。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方法试验鱼选择鲢幼鱼,体长为(8.79±0.62) cm,试验鱼禁食24 h后,将鱼放置于试验水槽,适应30 min后进行试验。

控制水温在(20.0±3.0) ℃,试验时用遮光布把试验水槽围住,禁止试验水槽附近的活动,避免干扰。

使用红外摄像头(型号)录像24 h,选用每个小时中间时间段做视频分析。

试验截取3个不同的背景图,分为早上、下午、夜晚用作背景减法处理,用swistrack软件对视频进行轨迹分析。

试验每次使用一种共3尾鱼,同一种鱼做3天即9个重复。

试验数据包括体长(cm)、自由游泳速度(cm/s),相对自由游泳速度(bl/s)。

投稿加微信 LSN20202.3.2 Swistrack软件对鲢游泳速度的运算SwisTrack采用了英特尔的OpenCV的库,用于快速图像、视频处理。

主要步骤包括视频输入,背景剪切,参数设定和目标识别与坐标输出。

载入鲢游泳视频后,通过OpenCV库把视频转化为可处理格式,筛选出只含有目标鱼的运动图像。

渔业资源游泳行为的研究进展

渔业资源游泳行为的研究进展

渔业资源游泳行为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5-28T14:29:05.47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月5期作者:温一琳[导读] 游泳行为是鱼类生命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鱼类在进行摄食、生殖温一琳天津农学院,天津市西青区300384摘要:游泳行为是鱼类生命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鱼类在进行摄食、生殖、躲避敌害、寻求配偶等活动时都离不开游泳。

鱼类行为的研究与捕鱼业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何改进和提高旧的生产捕捞技术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在未来的海洋养殖农牧化中对鱼类行为的控制,这些都与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密切相关。

研究鱼类的游泳行为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鱼类游泳行为渔业资源游泳行为是鱼类生命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鱼类在进行摄食、生殖、躲避敌害、寻求配偶等活动时都离不开游泳。

随着有关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为动物的组成部分——鱼类行为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而鱼类能游多远?鱼类能有多快等问题同样也是捕鱼生产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是解决如拖网最佳拖速的确定、围网长度及围堵鱼群时围旋和网衣沉降速度设计等问题的主要依据。

此外,在水利工程中设计过鱼、拦鱼和诱鱼设施时,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1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内容要研究鱼类游泳行为除了需要对鱼类游泳方法、鱼类游泳速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还应该对鱼类鱼群大范围的游动方向和路线进行研究。

1.1鱼类的游泳方法如果要研究鱼类的游泳行为,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鱼类通常的游泳方式有哪些。

那么鱼类的基本游泳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肌肉的交替伸缩;第二种是鱼鳍的运动;第三种是呼吸从鳃孔喷水。

一般来说,这三种游泳方式都是交替使用或是同时使用。

当遭遇敌害时,这三种方法需要同时使用以便加速身体的运动速度。

1.1.1鱼类游泳时肌肉交替伸缩运动鱼体全身肌肉的交替伸缩运动是鱼类在水中游泳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大渡河下游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测试

大渡河下游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测试

第41卷第1期2020年㊀1月水生态学杂志J o u r n a l o fH y d r o e c o l o g yV o l .41,N o .1J a n .㊀2020D O I :10.15928/j.16743075.2020.01.007㊀㊀收稿日期:20180520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L Q 14G 030020).作者简介:丁少波,1982年生,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利水电环境保护方面研究.E Gm a i l :11708878@q q.c o m 大渡河下游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测试丁少波1,施家月2,黄㊀滨2,赵㊀爽3(1.北京中环格亿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㊀100012;2.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㊀311122;3.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杭州㊀310030)摘要:通过测试鱼类的游泳能力,可为过鱼设施设计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在水温18.9~24.3ħ和溶氧5 58~8.17m g /L 条件下,采用丹麦L o l i g oS y s t e m 公司的鱼类游泳能力环形试验水槽,以大渡河下游6种典型鱼类胭脂鱼(M y x o c y p r i n u s a s i a t i c u s )㊁长薄鳅(L e p t o b o t i a e l o n g a t a )㊁长鳍吻鮈(R h i n o g o b i ov e n t r a l i s )㊁异鳔鳅鮀(X e n o p h y s o g o b i o b o u l e n g e r i )㊁唇鱼骨(H e m i b a r b u s l a b e o )㊁四川白甲鱼(O n y c h o s t o m aa n g u s t i s t o m a t a )为研究对象,分别测试其感应流速㊁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结果显示:(1)测试鱼的平均感应流速:白甲鱼9.9~12.3c m /s ,唇鱼骨8.5~11.1c m /s ,异鳔鳅鮀12 0~17.5c m /s ,胭脂鱼8.3~13.5c m /s ,长薄鳅14 7~18.1c m /s ,长鳍吻鮈14.0~18.6c m /s ;(2)平均临界游速:白甲鱼106.3~131.1c m /s ,唇鱼骨67.9~78.4c m /s ,异鳔鳅鮀72.9~80.5c m /s ,胭脂鱼78.1~89.9c m /s ,长薄鳅89.6~109.9c m /s ,长鳍吻鮈83.1~103.8c m /s ;(3)平均爆发游速:白甲鱼149.4~159.1c m /s ,唇鱼骨98.9~128.5c m /s ,异鳔鳅鮀98.5~141.5c m /s ,胭脂鱼92 3~125.7c m /s ,长薄鳅125 4~151.8c m /s ,长鳍吻鮈128.6~163.8c m /s .建议过鱼孔口近底边区域流速为1 0~1.2m /s ,其余高流速区适当放大至1.4~1.5m /s ;鱼道进口流速为0.7~1.5m /s ,出鱼口设置在流速持续不小于0.3m /s 的水域,过鱼设施平均流速范围为0.6~1.0m /s .关键词:大渡河;典型鱼类;游泳能力;过鱼设施中图分类号:Q 955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3075(2020)01004607㊀㊀大渡河全长1062k m ,流域面积7.74万k m 2,系岷江右岸最大支流.大渡河干流四川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083万k W ,是国家规划的十二大水电基地之一.历史上大渡河下游河段共有鱼类107种(亚种)(叶妙荣和傅天佑,1987).20072009年,在大渡河下游的沙湾乐山段干流及大渡河㊁青衣江㊁岷江交汇口水域进行的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和调查到鱼类67种,分别隶属于4目㊁13科㊁55属(常勇,2015).水电站闸坝的修建将阻断河流连续性,给渔业资源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往往需采取增殖放流㊁修建过鱼设施等措施恢复鱼类种群(V a ne t a l ,2003;C a s t r o GS a n t o s ,2005;K i me ta l ,2016).考虑具有江海洄游及江湖洄游特性的鱼类㊁受到保护的鱼类㊁珍稀特有及土著和易危鱼类㊁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㊁其他具有迁徙特征的鱼类等作为过鱼对象的原则,确定胭脂鱼(M y x o c y pr i Gn u s a s i a t i c u s )㊁长薄鳅(L e p t o b o t i ae l o n ga t a )㊁长鳍吻鮈(R h i n o g ob i ov e n t r a l i s )㊁异鳔鳅鮀(X e n o p h yGs o g o b i o b o u l e n ge r i )㊁唇鱼骨(H e m i b a r b u s l a b e o )㊁蛇鮈(S a u r o g o b i od a b r y i )㊁四川白甲鱼(O n y c h o s t o m a a n gu s t i s t o m a t a )为大渡河流域梯级开发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过鱼种类(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2).鱼类游泳能力是过鱼设施参数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C h o i e t a l ,2016);在修建较长的鱼道时,通过鱼类的耐久游泳能力计算其最大游泳距离,以此确定休息池的距离(郭维东等,2015);鱼道内孔口或竖缝的设计流速和进出口高流速区的设计流速,都应小于鱼类的爆发游泳速度(郑金秀等,2010).目前,国内外很多过鱼设施的运行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部分原因是对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研究不足,过鱼设施设计时所参考的水力特征参数针对性不强(C a s t r o GS a n t o s e t a l ,2009;陈凯麒等,2012).表征鱼类游泳能力的指标主要为趋流特性和克流能力,其趋流特性主要用于过鱼设施进口流场设计,克流速度则主要用于过鱼设施流速设计(郑金秀等,2010;涂志英等,2011).鱼类的克流能力通过鱼类游泳能力反推,而鱼类游泳能力依生物代谢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即持续游泳速度(s u s t a i n e ds w i m Gm i n g s p e e d )㊁耐久游泳速度(p r o l o n g e ds w i mm i n gs p e e d )和爆发游泳速度(b u r s t s p e e d )(P l a u t ,2001;王萍等,2010;石小涛等,2011);耐久游泳速度与持续游泳速度的分界被称为临界游泳速度(H i n c he t a l ,2002).鱼类游泳速度主要受到鱼种类及其规格尺寸㊁水温和其他理化指标的影响,在进行鱼类游泳试验时需予以充分考虑(H a s l e re ta l ,2009;K i e f f e r ,2010;蔡露等,2013).鱼类游泳能力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其游泳速度测量用得较多的主要是水槽试验,其中 固定流速法 和 递增流速法 应用较为普遍(于晓明和张秀梅,2011).围绕鱼类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保护利用,国内学者对一些流域的典型鱼类游泳能力开展过相应的试验研究(涂志英,2012;熊锋等,2014;汪玲珑等,2016);但针对大渡河下游鱼类游泳能力研究成果较少.上述7种主要过鱼对象中,仅见有关胭脂鱼(石小涛等,2012)和长薄鳅(叶超,2014)的游泳行为的报道.因此,本文对大渡河下游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进行试验研究,旨在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鱼来源本次研究按照同时满足大坝上游及下游均有分布或电站运行后有潜在分布可能㊁大坝上游或下游存在其重要生境㊁洄游或迁徙路线经过大坝断面的原则,选择测试对象为胭脂鱼㊁长薄鳅㊁长鳍吻鮈㊁异鳔鳅鮀㊁唇鱼骨㊁蛇鮈㊁四川白甲鱼.由于样本的可获得性,未进行四川白甲鱼游泳能力测试,而使用分类地位㊁形态特征相似的白甲鱼(O n yc h o s t o m as i Gm u m )进行参考测试.蛇鮈不属于珍稀特有鱼类,目前国内资源量较多㊁分布范围较广,且研究江段无其他蛇鮈属替代种类,本次未开展相关测试.为了保证尽可能多的目标种类完成测定要求,本次试验鱼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唇鱼骨㊁异鳔鳅鮀取自大渡河乐山段沿江渔民的捕捞渔获物;白甲鱼取自岷江河口宜宾段;胭脂鱼㊁长薄鳅和长鳍吻鮈取自长江江津段.试验鱼先装袋充氧,然后进行公路运输.1.2㊀试验鱼暂养和转运试验鱼暂养于池中,为减轻鱼类的应激反应,鱼类暂养24h 后方可开始试验.暂养池上端敞开,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路,由于感应流速测试对鱼类不产生疲劳效应,进行感应流速测试的鱼类可以进行其它测试.其它测试中,试验鱼原则上不重复使用,由于有些鱼类可采集的样本数量有限,在保证其健康的状态下,进行一项测试后,在暂养池中恢复24h 后进行下一项测试.试验过程中需要对试验鱼进行转运时,使用对鱼损伤较小的细网和带水的水盆进行鱼类转运,以减少对试验鱼的影响.试验对象种类和规格如表1所示.表1㊀试验个体规格T a b .1㊀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o f t e s t f i s h f o r e a c h s pe c i e s 种类全长/mm体长/mm体重/g范围均值范围均值范围均值白甲鱼192.0~257.0220.4149.0~202.0171.658.7~131.089.7唇鱼骨110.0~170.0135.792.0~144.0114.211.7~44.623.4异鳔鳅鮀89.0~123.0107.466.0~110.083.95.2~21.89.5胭脂鱼125.0~300.0210.997.0~238.0165.119.6~284.6106.2长薄鳅103.0~257.0202.0121.0~217.0172.015.0~114.557.2长鳍吻鮈158.0~291.0215.6127.0~235.0174.429.5~228 091.81.3㊀测试指标与方法分别对表征鱼类趋流特性的感应流速和表征鱼类克流能力临界游泳速度㊁爆发游泳速度进行了测试.测定感应流速时,将试验鱼放入水槽测试区内,适应5m i n 至试验鱼无突然的变向游泳行为.启动电机逐渐提高频率,调节水槽水流速度,至测试鱼调整身体方向开始顶流时的最小水流速度,此时水流速度视为试验鱼的感应流速(蔡露,2018).临界游速测定采用递增流速法.首先对试验鱼的临界游速进行预测,通过3次预试验,每次1尾,将试验鱼放入水槽测试区内,每隔2m i n 增加0.4B L /s ,直至鱼疲劳,取3次临界游泳速度为预试验流速的平均值.试验鱼疲劳判断标准为试验鱼被水流冲至水槽下游钢丝网处无法游动的时间超出20s.正式试验时,通过控制水槽的水流速度,每隔5m i n 增加0.5B L /s ,直至达到60%的预估临界游泳速度;然后调整水流速度为每隔20m i n 增加742020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丁少波等,大渡河下游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测试15%的预估临界游泳速度(鲜雪梅等,2010)直至鱼疲劳,测试结束.临界游速(U c r i t )的计算公式为:U c r i t =V p +(t f/t i )V i 式中:V p 鱼极限疲劳的前一个水流速度;t f上次增速到达极限疲劳的时间;t i 两次增速的时间间隔;V i 单位时间内流速增加量大小.爆发游速测定采用递增流速法.首先对暂养24h 后的试验鱼进行2次爆发游速预估试验,每次选取1尾鱼放入试验段,然后每隔20s 使试验流速增加0.4B L /s ,直至鱼疲劳,记录此时的流速值,将2次预估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预估值.正式试验时,将试验鱼放入试验装置,先将流速在10s 内增至60%的爆发游泳速度预估值,然后每隔20s 将流速增加15%的爆发游速预估值,同时观察记录鱼的游泳行为,直至试验鱼疲劳无法继续游动,此时结束试验.爆发游泳速度U b u r s t 的计算公式与U c r i t 计算公式相同,只是计算时的递增时间间隔和递增速度不同.1.4㊀试验设备采用进口的L O L I G O S Y S T E M 公司的S W 10200封闭水槽(h t t p s ://w w w.l o l i g o s y s t e m s .c o m/)进行测试(图1).测试前的流速标定采用旋浆流速仪.测试期间的溶氧和温度采用美国Y S I公司D O 200型溶氧仪测定.图1㊀S W 10200型鱼类游泳能力测试水槽F i g.1㊀T h eL O G I G OS Y S T E MS W 10200t e s t f l u m e f o r t e s t i n g f i s h s w i m m i n g a b i l i t y1.5㊀试验环境试验用水为曝气48h 的自来水,以保证溶氧和水温在鱼类生长的适宜范围.试验期间,实时监测水温和溶氧,水温范围控制在18.9~24.3ħ,溶氧控制在5.58~8.17m g /L .试验鱼需要在1.0B L /s 的流速下适应1h ,以消除转移过程对鱼体的胁迫.感应流速测试对鱼类不产生疲劳效应,因此之后可以继续进行其它测试;而其它测试中,试验鱼原则上不重复使用,且进行一项测试前,需在暂养池中恢复24h .试验过程中需要进行转运时,应使用对鱼损伤较小的细网和水盆,以减少对试验鱼的影响.2㊀结果与分析2.1㊀感应流速本次试验获得测试对象感应流速见表2.根据试验获得的数据,以95%置信水平估计了各种鱼类平均感应流速的置信区间;其中,白甲鱼的平均感应流速在9.9~12.3c m /s ,唇鱼骨在8.5~11.1c m /s,异鳔鳅鮀在12.0~17.5c m /s ,胭脂鱼在8.3~13.5c m /s ,长薄鳅在14.7~18.1c m /s,长鳍吻鮈在14.0~18.6c m /s(图2).据此反应不同鱼类感应流速大小为:唇鱼骨<胭脂鱼<白甲鱼<异鳔鳅鮀<长薄鳅<长鳍吻鮈.感应流速的阈值可能反应了鱼类栖息环境的差异.表2㊀试验鱼的感应流速T a b .2㊀I n d u c e d v e l o c i t y f o r e a c h f i s h s pe c i e s 种类体长范围/c m 感应流速/c m s 1平均值/c m s 1相对感应流速/B L s 1平均值/B L s 1白甲鱼14.9~20.26.4~18.111.10.4~1.00.7唇鱼骨9.2~13.67.1~11.39.80.6~1.10.9异鳔鳅鮀6.6~9.510.1~20.914.71.3~3.01.9胭脂鱼15.8~23.86.1~15.810.90.4~0.70.6长薄鳅12.3~21.212.6~26.016.40.6~1.71.0长鳍吻鮈12.7~18.76.1~22.716.30.4~1.21.0图2㊀测试鱼类的感应流速比较F i g .2㊀C o m p a r i s o no f i n d u c e d v e l o c i t y a m o n g f i s h s pe c i e s 2.2㊀临界游泳速度本次试验获得测试对象临界游泳速度见表3.根据试验获得的数据,以95%置信水平估计了各种鱼类平均临界游泳速度的置信区间;其中,白甲鱼的平均临界游速在106.3~131.1c m /s ,唇鱼骨在67 9~78.4c m /s ,异鳔鳅鮀在72.9~80.5c m /s,胭脂鱼在78.1~89.9c m /s ,长薄鳅在89 6~109.9c m /s,长鳍吻鮈在83.1~103.8c m /s (图3).临界游速大小为:唇鱼骨<异鳔鳅鮀<胭脂鱼<长鳍吻鮈<长薄鳅<白甲鱼.84第41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水生态学杂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月表3㊀试验鱼的临界游泳速度T a b .3㊀C r i t i c a l s w i m m i n g s p e e d f o r e a c h f i s h s pe c i e s 种类体长范围/c m临界游泳速度/c m s1平均值/c m s 1相对临界游泳速度/B L s1平均值/B L s1白甲鱼16.2~18.298.0~151.3118.75.8~9.27.0唇鱼骨9.5~13.562.6~79.273.25.3~8.16.5异鳔鳅鮀7.4~8.265.8~85.576.78.4~10.79.9胭脂鱼15.8~23.870.3~95.184.04.0~5.44.5长薄鳅13.9~21.783.5~121.799.83.9~7.45.7长鳍吻鮈16.3~18.573.4~115.493.44.2~6.55.4图3㊀测试鱼类的临界游速比较F i g .3㊀C o m p a r i s o no f c r i t i c a l s w i m m i n g s pe e d a m o n gf i s h s pe c i e s 2.3㊀爆发游泳速度本次试验获得测试对象爆发游泳速度见表4.根据试验获得的数据,以95%置信水平估计了各种鱼类平均爆发游泳速度的置信区间.其中,白甲鱼的平均爆发游速在149.4~159.1c m /s,唇鱼骨在98 9~128.5c m /s ,异鳔鳅鮀在98 5~141.5c m /s,胭脂鱼在92.3~125.7c m /s ,长薄鳅在125 4~151.8c m /s ,长鳍吻鮈在128.6~163.8c m /s(图4).几种鱼类的爆发游速大小为:胭脂鱼<唇鱼骨<异鳔鳅鮀<长薄鳅<长鳍吻鮈<白甲鱼.表4㊀试验鱼的爆发游泳速度T a b .4㊀B u r s t s w i m m i n g s p e e d f o r e a c h f i s h s pe c i e s 种类体长范围/c m爆发游泳速度/c m s 1平均值/c m s 1相对爆发游泳速度速/B L s 1平均值/B L s 1白甲鱼14.9~20.2142.5~160.0154.97.4~9.99.0唇鱼骨10.9~14.488.5~150.0113.76.2~14.39.4异鳔鳅鮀9.0~11.098.3~150.0120.010.3~14.612.1胭脂鱼9.7~15.584.8~143.3109.07.1~12.08.9长薄鳅21.1~20.697.5~155.0133.36.5~11.38.3长鳍吻鮈12.7~23.5114.8~160.0139.36.1~9.28.7㊀㊀国外学者(B e a c h ,1984)通过研究得到鱼类的游泳能力拟合公式U =ɑL β,鲤科鱼类β=0 35~0 75,且主要集中在0.5附近.因此,游泳速度U 与L 0.5成正比.根据游泳速度测试值排序,由于胭脂鱼测试个体体长明显小于性成熟个体体长,因此其爆发速度不作为限制值.唇鱼骨的爆发速度在98 9~128.5c m /s ,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47~184mm ,爆发速度测试个体体长范围为109~144mm ,根据游泳速度与鱼类体长的比例关系,推测唇鱼骨最小性成熟个体爆发速度在110~147c m /s .异鳔鳅鮀在98.5~141.5c m /s ,无最小性成熟个体资料,且异鳔鳅鮀体型小,因此爆发速度限制值取异鳔鳅鮀的98.5~141.5c m /s ,50%的异鳔鳅鮀爆发速度大于126.8c m /s.图4㊀测试鱼类的爆发游速比较F i g .4㊀C o m p a r i s o no f t h e b u r s t s w i m m i n g s pe e d a m o n gf i s h s pe c i e s 3㊀讨论3.1㊀鱼道设计参数应考虑鱼类的最小性成熟指标本次研究采集的试验鱼样本数量有限,体长也相对集中,未能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所以未对造成种间㊁种内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也未与相关研究(胭脂鱼㊁长薄鳅)进行比较.但是,为实现过鱼设施促进鱼类遗传交流的目标,过鱼对象通常考虑最小性成熟型(表5).表5㊀测试对象的最小性成熟型T a b .5㊀M i n i m u ma g e a n db o d y l e n g t ha t s e x u a lm a t u r i t yf o r e a c h f i s h s pe c i e s t e s t e d 种类性别最小性成熟年龄最小性成熟体长/mm 白甲鱼ȶ3255~371ɬ4281~399唇鱼骨2147~184胭脂鱼5>800长薄鳅3230~282长鳍吻鮈ȶ3165ɬ3190942020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丁少波等,大渡河下游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测试㊀㊀受实验材料限制,本次试验中除长鳍吻鮈外,其它鱼类的测试规格均小于性成熟个体.因此,在确定实际过鱼设施流速设计指标时,本文在鱼类的相对游泳速度上,依据经验公式进行了换算.总体上,应用95%置信水平估计的结果对于给出鱼道设计参数建议仍具有较强的意义和价值.在实际情况中,主要过鱼对象可能仍为未达到初次性成熟的个体.本研究所开展的鱼类游泳能力测试工作,在主要过鱼季节时,利用工程河段现场捕获的个体进行测试,不仅可以提供相关鱼类的游泳能力指标,同时可以提供主要过鱼对象的体长分布,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2㊀鱼类游泳能力指标在过鱼设施设计中的应用3.2.1㊀过鱼孔口流速㊀过鱼设施的最大流速一般出现在孔口或竖缝处.鱼类在通过过鱼设施孔口或竖缝时,一般都是高速冲刺㊁短时间通过,通过高流速区时间一般在5~20s,因此竖缝流速主要参考鱼类的爆发速度.测试结果表明,异鳔鳅鮀爆发游泳速度最低(胭脂鱼测试个体体长明显小于性成熟个体体长,爆发速度不作为限制值),本研究以异鳔鳅鮀爆发游泳速度作为孔口或竖缝处最大控制流速,即98.5~141.5c m/s.由于实测50%的异鳔鳅鮀爆发速度大于126.8c m/s,建议孔口流速最大值为126.8c m/s;此外,在过鱼设施或自然河道中,由于边壁及底部的摩阻,流速分布在靠近分界面时较低,可供中下层游泳能力较弱的鱼类通过,本研究过鱼孔口流速设计的边界条件为保证过鱼孔近底边壁有0.2~0.25m的低流速区域,此区域流速在1.0~1.2m/s的范围内,其余高流速区的流速可适当放大至1.4~1.5m/s.3.2.2㊀进口流速㊀为保证鱼道进口对鱼类的吸引作用,应将感应流速上限值作为进口流速最低流速设计值,此工况一般为下游水位最高工况.根据本研究感应流速测试结果,过鱼季节各种水情下的鱼道进口流速应不小于0.2m/s.一般最佳的诱鱼流速范围在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之间,其流速越大,水流影响范围越大.本研究根据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测试结果,建议进口流速值为0.7~1.5m/s,特殊水情下可采取相应的补水措施以提高进口流速.3.2.3㊀出口流速和位置㊀过鱼设施出口应保持有一定的流速,以便于鱼类游出过鱼设施后不影响其正常的洄游行为,出口位置不可布置在完全静水的地方,这样鱼类就无法感应到流速,容易迷失方向,因此过鱼通道的出口流速宜大于鱼的感应流速,本研究建议过鱼设施出鱼口设置在流速持续不小于0.3m/s的水域;同时,流速超过鱼类临界游速时,鱼类容易被吸入泄水闸而被带入下游,出口位置也不可太贴近泄水建筑物.3.2.4㊀整体平均流速㊀一般情况下,鱼类会通过调节其身体和尾鳍摆动频率与摆幅来减缓速度或加速,以保持加速滑行(b u r s tGa n dGc o a s t)的游泳方式.鱼类通过连续水流障碍时,同时需用到耐久式游泳和持续性游泳,为使鱼类不产生疲劳,建议鱼道平均流速在鱼类持续游泳速度范围内.根据测试结果和国内外研究成果(C l a y,1995),持续游泳速度在80%临界游速附近.本研究根据临界游速测试结果,建议过鱼设施平均流速范围为0.6~1.0m/s.为使过鱼设施内尽量创造适宜鱼类上溯的流速和微生境,建议鱼道底部进行加糙处理,铺以鹅卵石或砾石块.石块粒径可为10~30c m,对底栖型鱼类具有一定的亲鱼性,还可减缓鱼道底部流速.4㊀结语(1)采用丹麦L o l i g oS y s t e m公司的鱼类游泳能力环形试验水槽,以胭脂鱼㊁长薄鳅㊁长鳍吻鮈㊁异鳔鳅鮀㊁唇鱼骨㊁四川白甲鱼为对象,分别对测试其感应流速㊁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2)建议过鱼孔口近底边区域流速为1 0~1.2m/s,其余高流速区适当放大至1.4~1.5m/s;鱼道进口流速值为0.7~1.5m/s,出鱼口设置在流速持续不小于0.3m/s的水域,过鱼设施平均流速为0.6~1.0m/s.(3)测试水槽内鱼类存在被迫运动,而自然界中为自主运动,测试条件和自然条件存在一定差异,由于试验鱼样本数量有限,体长也相对集中;后期应强化鱼类游泳能力试验,开展鱼道过鱼效果监测和适应性管理.参考文献蔡露,房敏,涂志英,等,2013.与鱼类洄游相关的鱼类游泳特性研究进展[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59(4):363368.蔡露,王伟营,王海龙,等,2018.鱼感应流速对体长的响应及在过鱼设施流速设计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34(2):176181.常勇,2015.某水电站生态鱼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陈凯麒,常仲农,曹晓红,等,2012.我国鱼道的建设现状与展望[J].水利学报,43(2):182188.05第41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水生态学杂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月郭维东,孟文,熊守纯,等,2015.同侧竖缝式鱼道结构优化数值模拟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32(2):4852.石小涛,陈求稳,黄应平,等,2011.鱼类通过鱼道内水流速度障碍能力的评估方法[J].生态学报,31(22):69676972.石小涛,陈求稳,刘德富,等,2012.胭脂鱼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J].水生生物学报,36(1):133136.涂志英,袁喜,韩京成,等,2011.鱼类游泳能力研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S1):5965.汪玲珑,王从锋,寇方露,等,2016.北盘江四种鱼类临界游泳速度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1):1519.王萍,桂福坤,吴常文,2010.鱼类游泳速度分类方法的探讨[J].中国水产科学,17(5):11371146.鲜雪梅,曹振东,付世建,2010.4种幼鱼临界游泳速度和运动耐受时间的比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4):1620.熊锋,王从锋,刘德富,等,2014.松花江流域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比较实验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4):1418.叶超,2014.流速对长薄鳅游泳行为及运动能量代谢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叶妙荣,傅天佑,1987.四川大渡河的鱼类资源[J].资源开发与市场,(2):3740.于晓明,张秀梅,2011.鱼类游泳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南方水产科学,7(4):7684.郑金秀,韩德举,胡望斌,等,2010.与鱼道设计相关的鱼类游泳行为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31(5):104110.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2012.大渡河安谷电站水生态影响评价专题研究报告[R].杭州: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B e a c h M H,1984.F i s h p a s sd e s i g nc r i t e r i af o r t h ed e s i g n a n da p p r o v a l o f f i s h p a s s e s a n d o t h e r s t r u c t u r e s t o f a c i lGi t a t e t h e p a s s a g e o fm i g r a t o r y f i s h e s i n r i v e r s[R].M i nGi s t r y o fA g r i c u l t u r e,F i s h e r i e s a n dF o o d,D i r e c t o r a t eo f F i s h e r i e sR e s e a r c hL o w e s t o f t,F i s h e r i e sR e s e a r c hT e c hGn i c a lR e p o r t.C a s t r oGS a n t o sT,2005.O p t i m a l s w i ms p e e d s f o r t r a v e r s i n g v e l o c i t y b a r r i e r s:a n a n a l y s i so fv o l i t i o n a lh i g hGs p e e d s w i mm i n g b e h a v i o r o fm i g r a t o r y f i s h e s[J].T h e J o u r n a l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 B i o l o g y,208(3):421432.C a s t r oGS a n t o sT,C o t e lA,W e b bP W,2009.F i s h w a y e v a lGu a t i o n s f o r b e t t e r b i o e n g i n e e r i n gGa n i n t e g r a t i v e a p p r o a c h [J].A m e r i c a nF i s h e r i e sS o c i e t y S y m p o s i u m,69:557575.C h o i JW,P a r kCS,A nK G,2016.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F i s hGw a y A s s e s s m e n t M o d e lb a s e do nt h e F i s h w a y S t r u cGt u r e,H y d r o l o g y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L o t i cE c o s y s t e m[J].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E n v i r o n m e n t,39(1):7180.C l a y C H,1995.D e s i g no f f i s h w a y s a n do t h e r f i s hf a c i l i t i e s [M].L o n d o n:C R CP r e s s.H a s l e rCT,S u s k i CD,H a n s o nKC,e t a l,2009.E f f e c t o f w a t e r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n l a b o r a t o r y s w i mm i n g p e r f o r m a n c e a n dn a t u r a l a c t i v i t y l e v e l so f a d u l t l a r g e m o u t hb a s s[J].C a n a d i a n J o u r n a l o f Z o o l o g y,87(7):589596.H i n c hSG,S t a n d e nE M,H e a l e y M C,e t a1,2002.S w i mGm i n gp a t t e r n sa n db e h a v i o u ro fu p r i v e rGm i g r a t i n g a d u l t p i n k(O n c o r h y n c h u s g o r b u s c h a)a n ds o c k e y e(O.n e rGk a)s a l m o n a s a s s e s s e db y E MGt e l e m e t r y i n t h eF r a s e r R i v e r,B r i t i s h C o l u m b i a,C a n a d a[J].H y d r o b i o l o g i a,483:147160.K i e f f e rJD,2010.P e r s p e c t i v eGE x e r c i s e i nf i s h:50+y e a r s a n d g o i n g s t r o n g[J].C o m p a r a t i v e B i o c h e m i s t r y& P h y s i o l o g y P a r tA:M o l e c u l a r&I n t e g r a t i v eP h y s i o l oGg y,156(2):163168.K i mJH,Y o o n JD,B a e kS H,e t a l,2016.E s t i m a t i o no f o p t i m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f l o w r a t e s f o r f i s hh a b i t a t s i n a n a t u r eGl i k e f i s h w a y o f a l a r g er i v e r[J].J o u r n a l o fE c o l o g y& E n v i r o n m e n t,39(1):4349.P l a u t I,2001.C r i t i c a l s w i mm i n g s p e e d:i t se c o l o g i c a l r e l eGv a n c e[J].C o m p a r a t i v eB i o c h e m i s t r y&P h y s i o l o g y P a r t A:M o l e c u l a r&I n t e g r a t i v eP h y s i o l o g y,131(1):4150.V a ndO R,B e y e r J,V e r m e u l e n N P,2003.F i s hb i o a c c uGm u l a t i o na n db i o m a r k e r s i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r i s ka s s e s sGm e n t:a r e v i e w[J].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x i c o l o g y&P h a rGm a c o l o g y,13(2):57149.(责任编辑㊀万月华)152020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丁少波等,大渡河下游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测试25第41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水生态学杂志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月S w i m m i n g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S i xT y p i c a l F i s hS p e c i e s f r o mt h eL o w e rD a d uR i v e rD I N GS h a oGb o1,S H I J i aGy u e2,HU A N GB i n2,Z H A OS h u a n g3(1.B e i j i n g Z h o n g H u a nG eY iT e c h n o l o g y C o n s u l t i n g C O.,L t d.,B e i j i n g㊀100012,P.R.C h i n a;2.P o w e rC h i n aH u a d o n g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r p o r a t i o n,H a n g z h o u㊀311122,P.R.C h i n a;3.Z h e j i a n g R a d i o&T e l e v i s i o nU n i v e r s i t y,H a n g z h o u㊀310030,P.R.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 s w i mm i n g a b i l i t y o f t a r g e t f i s hs p e c i e s p r o v i d e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f i s h p a s s a g ed eGs i g n.I n t h i s s t u d y,t h e s w i mm i n g a b i l i t y o f s i x t y p i c a l f i s hs p e c i e s f r o mt h e l o w e r r e a c h e so fD a d uR i v e r w e r e t e s t e db y m e a s u r i n g t h e i n d u c e dv e l o c i t y,c r i t i c a l s w i mm i n g s p e e da n db u r s t s w i mm i n g s p e e d.T h e o b j e c t i v ew a s t o s t u d y f i s hb e h a v i o r a n d p r o v i d eb a s i cd a t a f o r f i s h p a s s a g ed e s i g n.T h e s w i mm i n g a b i l i t y t e s tw a s c a r r i e do u t i n aL O G I G OS Y S T E M S W10200l o o p t e s t f l u m e(w a t e r t e m p e r a t u r e,18.924.3ħ;d i s s o l ve do x y g e n,5.588.17m g/L).P r i o r t o t e s t i n g,f i s hw e r ea c c l i m a t e d f o r1ha t1.0B L/s t or e l i e v e t h e s t r e s s o f t r a n s f e r t o t h e f l u m e.T h e s i x s p e c i e s t e s t e dw e r e M y x o c y p r i n u s a s i a t i c u s,L e p t o b o t i ae l o nGg a t e,Rhi n o g o b i ov e n t r a l i s,X e n o p h y s o g o b i ob o u l e n g e r i,H e m i b a r b u s l a b e o a n d O n y c h o s t o m aa n g u s t i sGt o m a t a.B e c a u s e t h e s a m p l e s o f O n y c h o s t o m aa n g u s t i s t o m a t a w e r e n o t c o l l e c t e d,t h e s i m i l a r s p e c i e s O n yGc h o s t o m a s i m u m w a s s e l e c t e d a s t h e s u b s t i t u t i o no f O n y c h o s t o m aa n g u s t i s t o m a t a f o r t h e t e s t.R e s u l t s a r ea s f o l l o w s:(1)T h e a v e r a g e i n d u c e d v e l o c i t y o f O n y c h o s t o m a s i m u m,H e m ib a r b u s l a b e o,X e n o p h y s o g o b i ob o u l e n g e r i,M y x oc y p r i n u s a s i a t i c u s,L e p t o b o t i a e l o n g a t a,R h i n o g o b i o v e n t r a l i s w e r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9.912.3c m/s,8.511.1c m/s,12.017.5c m/s,8.313.5c m/s,14.718.1c m/sa n d14.018.6c m/s; (2)T h e a v e r a g ec r i t i c a ls w i mm i n g s p e ed s we r e106.3131.1c m/sf o r O n y c h o s t o m as i m u m,67 978.4c m/s f o r H e m i b a r b u s l a b e o,72.980.5c m/s f o r X e n o p h y s og o b i ob o u l e n g e r i,78.189.9c m/s f o r M y x o c y p r i n u s a s i a t i c u s,89.6109.9c m/s f o r L e p t o b o t i a e l o n g a t a a n d83.1103.8c m/s f o r Rhi n o g o b i o v e n t r a l i s;(3)T h e r a n g e s o f a v e r a g e b u r s t s w i mm i n g s p e e d f o r O n y c h o s t o m a s i m u m,H e m i b a r b u s l a b e o, X e n o p h y s o g o b i ob o u l e n g e r i,M y x o c y p r i n u sa s i a t i c u s,L e p t o b o t i ae l o n g a t a,R h i n o g o b i ov e n t r a l i s w e r e 149.4159.1c m/s,98.9128.5c m/s,98.5141.5c m/s,92.3125.7c m/s,125.4151.8c m/sa n d 128 6163.8c m/s,r e s p e c t i v e l y.B a s e d o n r e s u l t s f o r t h e s p e c i e s t e s t e d,w e r e c o mm e n d a f l o wv e l o c i t y o f 1.01.2m/s n e a r t h eb o t t o mo f t h e f i s h p a s s a g e a n d ah i g h e r v e l o c i t y o f1.41.5m/s i no t h e r a r e a s,a ne n t r a n c e v e l o c i t y o f0.71.5m/s,a n e x i t v e l o c i t y of n o l e s s t h a n0.3m/s,g i v i n g a n a v e r a g e f l o wv e l o c i t yf o r t h e f i s h p a s s ag e o f0.61.0m/s.K e y w o r d s:D a d uR i v e r;t y p i c a l f i s hs p e c i e s;s w i mm i n g a b i l i t y;f i s h p a s s a g e f a c i l i t y。

草鱼幼鱼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试验研究

草鱼幼鱼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试验研究

草鱼幼鱼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试验研究龚丽;吴一红;白音包力皋;穆祥鹏【摘要】在28±1℃水温下,利用自制鱼类游泳行为试验装置,采用流速递增法,研究了体长5.0~15.0 cm草鱼幼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内的草鱼幼鱼临界游速在68~100 cm/s之间,临界游速基本随鱼类体长增加而线性增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根据鱼类对水流流速的游泳行为响应,鱼类的摆尾频率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整个游泳过程分为4个阶段,每个游泳阶段的最大流速依次为临界游速的45.6%、82.8%、95.9%和100%.本研究成果可为四大家鱼游泳能力进行有益补充,也可为鱼道流速设计提供游泳能力参数.【期刊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年(卷),期】2015(013)003【总页数】6页(P211-216)【关键词】游泳能力;游泳行为;草鱼幼鱼;临界游泳速度;鱼道【作者】龚丽;吴一红;白音包力皋;穆祥鹏【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4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统计,我国已建水库大坝高达9.8万座,是世界上建造水库大坝最多的国家,另有过流能力不低于1 m3/s的闸、堰等水利设施27万多座[1]。

这些水利工程在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给河流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阻断了河道的纵向连通性,使河流水生生境片段化,隔断了鱼类洄游通道,阻碍了鱼类种质交流,使鱼类产卵、索饵等洄游难以进行,致使江河鱼类资源逐年衰退,这种情况不仅在我国相当严重,在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欧洲、澳大利亚及美洲地区也都普遍存在[2]。

基于过鱼设施设计的鱼类游泳能力研究综述

基于过鱼设施设计的鱼类游泳能力研究综述

基于过鱼设施设计的鱼类游泳能力研究综述摘要:过鱼设施是恢复河湖纵向连通性的重要工程措施,鱼类游泳能力作为过鱼设施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鱼类游泳能力研究进行介绍,总结了目前鱼类游泳能力测试的一些方法,以期为鱼类游泳能力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为过鱼设施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过鱼设施;鱼类游泳能力测试;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阻断了河流的天然连通性,造成鱼类洄游通道阻隔。

为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修建过鱼设施(如鱼道等)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纵向连通性[1]。

而在过鱼设施设计中,需要考虑过鱼对象游泳能力。

鱼类游泳能力是过鱼设施设计中的关键因子,鱼道进出口位置、鱼道休息池设计等都需根据过鱼对象的游泳能力来决定。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鱼类游泳能力研究进展和鱼类游泳能力一些方法,以期为鱼类游泳能力测试研究和过鱼设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一、鱼类游泳能力研究进展国外鱼类游泳能力研究时间较早,1893年由Regnard等人首次提出,随后科研工作者采用各种方法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在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有关鱼类游泳能力研究比较少,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捕捞产业兴起,大量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加入后得到发展,研究者开始考虑鱼类游泳速度、环境条件等因素对鱼类游泳能力影响。

1948年Fry和Hart等人对鱼类游泳运动做了定性描述。

1964年Brett首次提出临界游泳速度这一指标来评价鱼类最大有氧可持续游泳速度,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1978年Beamish首次提出将游泳能力分成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这三种主要形式来描述。

2002年Sabaton C将水动力方程引入基于鱼类游泳信息后优化设计的鱼道,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近年来Katopodis等人将生态水力学原理引入,将鱼类游泳速度和水力学相结合进行归纳分析。

鱼类游泳类型依据生物代谢模式和不同流速下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持续式游泳、耐久式游泳和爆发式游泳。

鱼游泳能力对体长的响应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鱼游泳能力对体长的响应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第37卷第5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7 No.52021年3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Mar. 2021 209 鱼游泳能力对体长的响应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蔡露1,2,侯轶群1,金瑶1,杨志1,胡望斌1,陈小娟1,陈继华2,黄应平2,韩德举1※(1.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2.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宜昌443002)摘要:为了探讨鱼类体长对游泳能力的影响并为鱼道水流的设计提供参考,该研究在封闭水槽中使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海南省某水利枢纽鱼道目标对象的游泳能力,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了试验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的直线回归方程和Kaplan-Meier曲线。

结果表明:1)随着试验鱼体长增大,相对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体长/s)均减小,体长和鱼类速度的相关关系可用直线方程表示,且数据经过对数变换后的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比未经过对数变换的拟合效果更好,其中R2由0.664~0.725提高至0.907~0.933。

2)根据鱼道设计规范、导则及文献,结合本工程目标过鱼对象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m/s),建议本工程鱼道进口诱鱼流速控制在0.35~0.47 m/s,池室流速控制在0.21~0.59 m/s,竖缝流速控制在0.57~0.74 m/s,出口断面至下一个池室之间的流速控制在0.21~0.50 m/s。

鱼类体长对相对游泳速度(体长/s)产生了负面影响,鱼类游泳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可对鱼道水流设计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速;体长;游泳能力;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竖缝式鱼道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1.05.024中图分类号:Q958; TV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21)-05-0209-07蔡露,侯轶群,金瑶,等. 鱼游泳能力对体长的响应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21,37(5):209-215.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1.05.024 Cai Lu, Hou Yiqun, Jin Yao, et al. Response of fish swimming ability to body lengt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ishway desig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21, 37(5): 209-21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1.05.024 0 引 言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重要功能,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破坏了河流连通性[1],改变了营养物的转移规律[2]和鱼类栖息环境[3],阻断了鱼类洄游及其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4-6]。

大源渡枢纽扩建鱼道工程总体布置

大源渡枢纽扩建鱼道工程总体布置

大源渡枢纽扩建鱼道工程总体布置薛正梅;官志鑫;刘博雅;莫光游【摘要】以湘江大源渡枢纽扩建鱼道工程为例,论述在已建航电枢纽中扩建鱼道工程需考虑的几大设计难题.重点分析了过鱼对象及时段、运行水位及进出口高程、设计流速、结构形式选择、进出口布置等的确定思路及方法.分析认为:湘江过鱼对象主要为\"四大家鱼\";鱼道设计流速0.2~1.3 m/s更有利于过鱼;进口布置是鱼道设计的关键,适当考虑诱鱼可增强过鱼效果;鱼道工程考虑与扩建船闸工程协同设计.总结了在实际地形及已有建筑物等限制因素下的鱼道工程设计经验,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6页(P56-61)【关键词】大源渡枢纽;扩建鱼道;鱼道参数;鱼道设计【作者】薛正梅;官志鑫;刘博雅;莫光游【作者单位】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410008;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410008;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410008;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2在内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修建的闸坝,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流固有的连续性,对闸坝上下游的鱼类洄游和水生物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为恢复河流自然特性和保护水中动生物,有必要考虑在跨河闸坝开展过鱼设施研究和建设。

过鱼设施主要分为上行和下行设施。

上行过鱼设施包括鱼道、鱼闸、升鱼机和集运渔船等,下行过鱼设施包括拦网、电栅等[1]。

鱼道是在闸、坝或天然障碍处为沟通鱼类洄游通道而设置的一种过鱼建筑物[2],是保护生物资源的工程措施,对恢复河流中鱼类自由洄游和河流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1 工程概况湘江是长江一级支流,干流全长969 km,流域面积94 721 km2,于湘阴县濠河口注入洞庭湖,沿东洞庭湖至城陵矶入长江。

规划湘江干流按潇湘、浯溪、湘祁、近尾洲、土谷塘、大源渡、株洲、长沙等8座梯级进行综合开发。

与鱼道设计相关的鱼类游泳行为研究

与鱼道设计相关的鱼类游泳行为研究

2 . 1 极限游泳速度的测定 极限游泳速度的测量采用的是“ 递增流速法” 。 鱼类被迫在流速逐渐递增的水槽中运动, 直至其疲 劳。流速递增量一定, 递增间隔时间也一定。鱼类 所能达到的极限游泳速度 U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c r i t U V c r i t= p+ V (t t)
f i 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式中: V c m/ s ) ; V i为水流速度增量( p 为鱼类疲 劳时达到的最大游泳速度( c m/ s ) ; t f为最后一次增 速至鱼类疲劳的时间 ( s ) ; t i 为流速递增间隔时间 ( s ) ( B r e t t J R , 1 9 6 4 ) 。 2 . 2 持续游泳速度和耐久游泳速度的测量 测出鱼类的极限游泳速度后, 就可根据该速度 的一定倍数或分数设定不同的检测速度, 然后采用 固定流速法, 即保持设定的流速不变, 测量鱼所能维 持的时间。对于这 2种游泳速度的判定, 以2 0 0m i n 为时间阈值。在设定流速下持续游泳 2 0 0m i n以上 即可确定该流速为持续游泳速度; 否则为耐久游泳 S a n t o s HAe t a l ,2 0 0 8 ) 。也有采用其它时间 速度( 阈值 确 定 鱼 类 持 续 游 泳 速 度 的。 如 R e b e c c a等 ( F i s h e r R&Wi l s o nSK , 2 0 0 4 ) 每隔 4h测量 1次, 至2 4h 结束, 测量的鱼类有 9 0 % 能持续游 2 4h的 即为持续游泳速度; 有些则以 1 2h为测量时间来测 量持续游泳速度( F i s h e r R&B e l l w o o dDR ,2 0 0 2 ) 。 在进行持续游泳速度测量时, 在某一速度下, 如果有 5 0 %的鱼达到疲劳, 则该速度即为最大可持续游泳 速度( H a m m e r C , 1 9 9 5 ) 。 2 . 3 突进速度测量 由于突进速度所维持的时间极短, 且鱼类的反 应不一致, 人们通常难以把握这么短的时间进行准 确测量, 迄今, 该行为方式的测量方法依然很少。尽 管从理论上来说可以用固定流速法测量( P e a k eSe t a l , 1 9 9 7 ;P e d e r s e nLFe t a l ,2 0 0 8 ) , 但其准确性受 到质疑( P e a k eSe t a l ,2 0 0 0 ) 。因为在水槽试验中, 鱼类是被迫以固定速度游泳, 而事实上, 鱼类并不可 能总保持一定的速度, 它们在高速游动时采用的是 “ 爆发 - 滑动” 的游泳模式( We b bPW,1 9 8 4 ) 。人 们一般应用模型对鱼类的突进速度进行预测, 同时 测定其突 进 的 最 大 距 离 ( C a s t r o-S a n t o sT ,2 0 0 2 ; 2 0 0 5 ) 。如 C o l a v e c c h i aM( 1 9 9 8 ) 用无线电标记遥 测, 并通过数字化计算处理测量鱼类游动的距离和 时间, 以此计算出鱼类的突进游泳速度。另一种测 量突进速度的方法是通过测量鱼类跳跃高度来推算 其起跳速度, 该速度可认为是鱼类的最大突进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第5期2010年9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 Vol.3,No.5Sep.,2010收稿日期:2010-04-30基金项目:水利部引进国际先进水利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200803),国家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701008),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200701029)作者简介:郑金秀,1979年生,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生物及生态学研究。

E -mail :surexxzh@126.com与鱼道设计相关的鱼类游泳行为研究郑金秀,韩德举,胡望斌,王翔,张晓敏(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当前鱼类生境遭受破坏,渔业资源日益减少,修建鱼道等过鱼设施已成为减缓水利工程建设所致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

纵观世界各国,早期的鱼道建设往往因为缺乏对鱼类的了解而最终成为摆设。

我国的鱼道建设起步晚,其再度兴起需要更可靠的生物学信息。

鱼类的游泳能力及行为关系着鱼道设计的各个方面,决定着设计的成败。

针对鱼道设计,综述了国内外几十年来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成果。

鱼类的游泳速度可分为3类,即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和突进游泳速度,其中与鱼道设计密切相关的是后2者。

影响鱼类游泳速度的因素既有生物个体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摆尾频率、体长、疲劳时间、温度及耗氧量等。

还简述了鱼类游泳行为学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我国针对过鱼设施建设的鱼类行为学研究极少,总结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经验成果可为我国的过鱼设施建设提供生物学基础,进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鱼道设计;游泳速度;鱼类行为中图分类号:Q959.4,S9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10)05-0104-07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工程建设所引起的生态问题的认识加深,兴建过鱼设施、重建洄游通道已成为当前生态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

鱼道的研究在国外已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鱼道建于17世纪的法国(Katopodis C &Rajaratnam N ,1983)。

早期的鱼道设计多是凭直觉,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试验研究。

直至1900年初,比利时的丹尼尔运用水力学原理设计出丹尼尔鱼道后,人们才开始了与鱼道设计相关的研究,包括鱼类行为学研究(Orsborn J F ,1987)。

鱼类的游泳行为是鱼道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缺乏对鱼类行为学研究的鱼道设计往往是失败的(Quiros R ,1989)。

如北非1991年在塞布河上加尔德大坝修建的鱼道就不适合当地河流中的西鲱;在澳大利亚,多数洄游鱼类是河湖洄游性种,但在新南威尔士,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仍使用欧洲鲑鱼科的设计标准来设计当地鱼道,这些鱼道因不适于当地鱼类最终被判定为无效(Gerd Marmul-la ,2001)。

日本、台湾地区也发生过此类情况(财团法人河道整治中心,2003;黄俊嘉,2008)。

我国鱼道研究起步较晚,且20年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对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也相当匮乏。

本文收集分析了国内外多年来的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路,也为鱼道设计提供参考。

1鱼类的游泳能力鱼类的游泳能力依生物代谢模式和持续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3类(Hammer C ,1995),以速度来表示:持续游泳速度(sustained swimming speed )、耐久游泳速度(prolonged swimming speed )和突进速度(burst speed )。

一些鱼类的3种速度的差别可通过游泳时间与速度关系图中的斜率变化来反映(Brett J R ,1964)。

鱼类在持续游泳模式下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感到疲劳,其持续时间通常以>200min 来计算。

此时,鱼类通过有氧代谢来提供能量使红肌纤维缓慢收缩,进而推动鱼类前进(Webb P W ,1984)。

早期由于分类名称的差异,也有学者将鱼类持续游泳速度称为巡游速度(cruising speed )(Bell M C ,1973)。

鱼类的耐久游泳速度是处于持续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之间的一类,通常能够维持20s 200min ,并以疲劳结束。

在这种速度下,鱼类所消耗能量的获取方式既有有氧代谢也有厌氧代谢,厌氧代谢提供的能量较高,却容易积累大量乳酸使鱼类感到疲劳(何大仁,1998)。

耐久游泳能力有一亚类,为极限游泳速度(critical speed ),是鱼类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所能维持的最大速度。

在极限游泳速度测试时,如果流速增量的时间间隔为1h,则极限游泳速度就接近最大可持续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是鱼类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维持时间很短,通常<20s。

此速度下,鱼类通过厌氧代谢得到较大能量,获得短期的爆发速度,同时也积累了乳酸等废物(Colavecchia M,1998)。

因此,鱼类如果经常使用突进速度就会疲劳致死。

如鲑鱼被迫以突进速度游泳6min后致死率达到40%,其死亡一般发生在竭力游泳后4 8h(Wood C M,1983)。

通常情况下,鱼类只在鱼道的进出口等高流速区使用这种速度,而一般时候,鱼类会通过调节它们身体和尾鳍摆动的频率和振幅来减缓速度或加速,以保持加速-滑行(burst-and-coast)的游泳方式,这种方式下鱼类能够减少消耗的能量(Tudorache C et al,2008)。

在鱼类的洄游行为研究中,对持续游泳速度的研究最多,但在鱼道设计中,对鱼类的耐久游泳能力和爆发能力的研究相对而言要显得重要。

由于耐久游泳速度可以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对鱼类不会造成明显的生理压力,因此这种速度通常用于鱼道设计和评估。

而对于鱼道的一些高流速区,则通常以鱼类的突进游泳速度为设计依据,但必须考虑的一点是它们竭尽全力后恢复体力所需要的时间,这关系到鱼道休息室的距离设计。

不同种类的鱼恢复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突进速度越大恢复时间越长,其差异甚至可以达到几个数量级(Koed A&Thorstad E B,2001;Boisclair D&Tang M,1993)。

2游泳能力的测定鱼类游泳能力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何大仁,1998),如:声纳探测、环形水槽旋转黑白条纹测试、PTI标记放流测量、室内水槽试验、数学模拟等。

对鱼类几种游泳速度的测量用得较多的主要是水槽试验,测量方法主要有3种,即“固定流速法”(或疲劳法)、“递增流速法”(Hammer C,1995)和“距离测试法”。

其中,“固定流速法”和“递增流速法”用得较普遍。

“固定流速法”相对来说更简单直接,即测量特定流速下达到疲劳的鱼类数量,以此确定持续游泳速度;“递增流速法”是鱼类被迫在以一定增量递增的流速中游泳。

这2种方法都是基于以下假设:鱼类的游泳速度与试验装置横截面的平均流速相等。

但由于2者都是未知的,这种假设也没能得到准确验证。

一般认为,这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不。

2.1极限游泳速度的测定极限游泳速度的测量采用的是“递增流速法”。

鱼类被迫在流速逐渐递增的水槽中运动,直至其疲劳。

流速递增量一定,递增间隔时间也一定。

鱼类所能达到的极限游泳速度U crit通过以下公式计算:Ucrit=Vp+tft()i V i式中:V i为水流速度增量(cm/s);V p为鱼类疲劳时达到的最大游泳速度(cm/s);t f为最后一次增速至鱼类疲劳的时间(s);t i为流速递增间隔时间(s)(Brett J R,1964)。

2.2持续游泳速度和耐久游泳速度的测量测出鱼类的极限游泳速度后,就可根据该速度的一定倍数或分数设定不同的检测速度,然后采用固定流速法,即保持设定的流速不变,测量鱼所能维持的时间。

对于这2种游泳速度的判定,以200min 为时间阈值。

在设定流速下持续游泳200min以上即可确定该流速为持续游泳速度;否则为耐久游泳速度(Santos H A et al,2008)。

也有采用其它时间阈值确定鱼类持续游泳速度的。

如Rebecca等(Fisher R&Wilson S K,2004)每隔4h测量1次,至24h结束,测量的鱼类有90%能持续游24h的即为持续游泳速度;有些则以12h为测量时间来测量持续游泳速度(Fisher R&Bellwood D R,2002)。

在进行持续游泳速度测量时,在某一速度下,如果有50%的鱼达到疲劳,则该速度即为最大可持续游泳速度(Hammer C,1995)。

2.3突进速度测量由于突进速度所维持的时间极短,且鱼类的反应不一致,人们通常难以把握这么短的时间进行准确测量,迄今,该行为方式的测量方法依然很少。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可以用固定流速法测量(Peake S et al,1997;Pedersen L F et al,2008),但其准确性受到质疑(Peake S et al,2000)。

因为在水槽试验中,鱼类是被迫以固定速度游泳,而事实上,鱼类并不可能总保持一定的速度,它们在高速游动时采用的是“爆发-滑动”的游泳模式(Webb P W,1984)。

人们一般应用模型对鱼类的突进速度进行预测,同时测定其突进的最大距离(Castro-Santos T,2002;2005)。

如Colavecchia M(1998)用无线电标记遥测,并通过数字化计算处理测量鱼类游动的距离和时间,以此计算出鱼类的突进游泳速度。

另一种测量突进速度的方法是通过测量鱼类跳跃高度来推算其起跳速度,该速度可认为是鱼类的最大突进速度。

5012010年第5期郑金秀等,与鱼道设计相关的鱼类游泳行为研究这一方法采用了动量守恒的原理,通过公式V=(2gh)1/2计算得出。

3影响鱼类游泳速度的因素鱼类行为学研究在最近30多年里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影响鱼类游泳行为的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大体可分为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Wood C M et al,1983;Colavecchia M et al,1998;McDonald D G et al,1998;McDonald D G,1998;Peake S et al,2000;Farrell A P et al,2001)。

鱼类对这些因素的响应在不同游泳行为和不同个体间都存在差异。

鱼道设计时一般考虑以下几个影响因素,并可通过一定的关系式计算鱼类的游泳速度。

3.1游泳速度与摆尾频率的关系实验表明,鱼类的游泳速度与摆尾频率成线性关系,鱼类每摆动1次身体所前行的距离为其体长的0.6 0.8倍。

这是由Bainbridge1955年在环形水槽试验中首次发现的,并使这一数值被广泛应用于估算鱼类的游泳速度(王伟军,2007)。

游泳速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V=Af=(0.6 0.8)Lf。

式中:V为游泳速度,A为鱼每摆动1次身体所前行的距离,f为鱼身体和尾鳍的摆动频率(每1s摆动次数),L为鱼体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