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揭示

合集下载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1 白鹿洞书院揭示

第一课白鹿洞书院揭示导读:一、大学理念1.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的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儒家经典《大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理念,“大学之道”就是指大学的理念。

“明明德”是指教育要使人懂得做人和治理国家的基本道理。

“新民”就是指通过教与学,使人做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一个极圆满的至善境界,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

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

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正统地位。

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习儒典”,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董仲舒认为:“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才也。

古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厚也。

臣原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

数拷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

”[1]由此可见,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

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后,我有许多的感触。

刚读到“五教之目”中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感觉这是在阐述一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这些准则是很基础的,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父子之间的亲情依然是很重要的。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总是默默为家庭付出,那种无声的爱就体现的是父子之间天然的亲情。

然而,现在有些家庭父子关系紧张,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已经在逐渐忽视这种基本关系呢?君臣有义虽然在现代社会不存在君主,但推广到职场上就是上下级之间的合理关系,应该要相互尊重、相互尽自己的责任。

“为学之序”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特别触动我。

在学习或者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博学就好比广泛阅读,搜集各种知识信息。

像现在的网络环境,信息如此之多,我们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信息良莠不齐,这时候审问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例如学习历史事件,不能仅仅从一个来源获取信息,需要多方考证,然后深入思考,这就是慎思。

不同的历史解读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明辨是非对错,最后将自己认定的真理笃行在生活里。

但是我也有疑惑,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审问、明辨呢?这个在我阅读中一直困扰着我。

后来我明白了,也许这个标准就是在遵循前面所提到的做人准则和道德规范下得出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所有条目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

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或者选择,教育在这里就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它引导我们通过学习、思考让自己成为一个在社会关系上和睦,在求知上严谨的人。

这种理念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仍然有可借鉴之处。

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知识分数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格和道德的培养。

这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很大的启发。

未来无论是在教育自己孩子还是在自我成长方面,都会不断提醒我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更要重视道德品质和正确观念的养成。

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我们国家在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那就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

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在江西省九江市。

我刚刚讲到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一个大学者叫王昶,他是专门研究书院文化的。

他还有一本专著,叫做《天下书院总志》。

在这本书的序里,他对天下的书院依次作了个排名,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

那么凭什么给这个评价?有很多人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我考虑来考虑去,我觉得王昶之所以对白鹿洞书院给出这样的评价,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白鹿洞书院办学历史很长,这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次要的方面。

最重要的方面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后面专门要给各位讲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在这里诞生的。

它影响之大,影响之久远,等一下我会做一个介绍。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张《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入口,我在这里想说一下,这个入口距白鹿洞书院的正门还差蛮远的。

这就是为什么叫它叫“洞”,等一下我会给你讲。

这入口是在公路旁边。

从这个入口处进去就开始往下了。

这个往下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要去的话,建议您坐车下去。

你要是走下去,走到那个正门的地方你就累的不得了了。

大约要走半个多小时。

这样的地方古人亏了他们找啊。

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往下。

这就正门了。

这里现在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白鹿洞书院名称的由来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叫“白鹿洞”。

各位都知道宋代的四大书院其他的三大书院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

那么这个地方在古代它是处于江州,具体的讲它是属南康府管,也就是现在的星子县,那个时候叫南康府。

宋代它的级别比较高,叫南康军。

所以朱熹是南康军的知军。

在那里一共呆了三年。

这个地方要是按地名应该叫江州书院或者南康书院,怎么搞个白鹿洞书院呢?所以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它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公名熹字元晦宋婺源人. 谥曰文. 配祀十哲.弘谋按学也者. 所以学为人也。

天下无伦外之人。

故自无伦外之学。

朱子首列五教。

所以揭明学之本指。

而因及为学之序。

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之要。

则学之大纲毕举。

彻上彻下。

更无余事矣。

弘谋辑养正规。

特编此为开宗第一义。

使为父兄者共明乎此。

则教子弟得所向方。

自孩提以来。

就其所知爱亲敬长。

告以此为人之始。

即为学之基。

切勿以世俗读书取科名之说. 汩乱其良知。

庶耳所习闻。

儿时亦晓然所学为何事。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

敬敷五教。

即此是也。

学者. 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

亦有五焉。

其别如左。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 四者. 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

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 接物. 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 窒欲。

迁善. 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 不谋其利。

明其道. 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 莫非使之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 为词章. 以钓声名. 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 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经。

有志之士. 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 而责其身以必然. 则夫规矩禁防之具. 岂待他人设之. 而后有所持循哉。

近世于学有规. 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 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

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 条列于右. 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 而责之于身焉。

则夫思虑云为之际. 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 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 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 则彼所为规者. 必将取之. 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朱熹是南宋一位大儒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从他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大儒。

现在将读书心得总结如下!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

从登第之后,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

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

”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完这篇揭示,我第一感觉就是老祖宗们可真讲究,对读书人的要求那是全方位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短短几句,就把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都给捋得明明白白。

就像现在,虽然没有君臣这一说了,但在工作里上下级之间也得有道义,要互相尊重、尽责嘛。

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相亲相爱,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兄弟姐妹长幼有序不争不抢,朋友之间讲诚信不坑不骗,这要是都做到了,那整个社会得多么和谐呀。

再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感觉就像是一个学霸养成手册。

博学就是得广泛学习,啥知识都得去沾沾边儿,不能只守着自己那一小片天地。

审问就是要不懂就问,不能不懂装懂,这一点我可太有感触了。

有时候自己瞎琢磨半天,其实问一下别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慎思和明辨就更厉害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仔细思考,分辨出对错好坏。

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啥,现在网络上信息那么多,谣言也不少,如果没有这慎思和明辨的能力,那就很容易被带偏了。

最后笃行,就是得把学到的、想明白的东西付诸实践,不能光纸上谈兵。

就像你学了游泳的知识,可不去水里扑腾两下,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呀。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又在教我们做人的态度了。

说话要忠诚老实,做事要严肃认真,这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而且要克制自己的愤怒,控制自己的欲望。

我觉得这一点可太难了,谁还没个小脾气呢?看到喜欢的东西谁不想立马拥有呢?但是老祖宗告诉我们这样不行,要学会控制,要把自己的坏毛病改掉,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还特别佩服这篇揭示里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系统性的教育理念。

它不是只强调学习知识或者只强调品德修养,而是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就像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品德,那就像一个装满了知识的坏蛋,指不定做出什么坏事呢;而光有品德没有知识,那也很难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所以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白鹿洞书院揭示啊,这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

你知道吗,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是一把特别的钥匙,能打开古代教育理念的大门。

它就那么静静地存在着,却蕴含着好多好多古人的智慧。

这揭示里讲的东西,很多都特别实在。

比如说它对学子们在学习态度上的要求,那可真是一点都不含糊。

就好像一个严师站在你面前,眼睛一瞪,告诉你学习就得认真,不能马虎。

它提到的那些道德规范之类的,感觉就像是在给学子们画一个圈,这个圈里是正道,是充满阳光的地方。

而且啊,你要是仔细去看每一条,就会发现它就像家里长辈的唠叨一样。

虽然唠叨,但都是出于爱,出于希望你好的那种心情。

它对人行为举止的规范,不是那种生硬的命令,而是像朋友之间的劝告。

比如说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怎么样,就像是在说,“哎呀,你要是这么做呀,大家都会喜欢你的,可别做那些让人讨厌的事儿哦。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里,还能感觉到那时候书院里的氛围呢。

那些莘莘学子们,每天对着这个揭示,就像对着一面镜子,时刻检查自己有没有做好。

它不仅仅是写在墙上或者纸上的文字,更像是书院的灵魂一样的存在。

我有时候就在想啊,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的书院,和那些学子们一起在这个揭示的影响下学习生活,那该多有趣。

他们肯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能会因为这个揭示里的某一条争吵起来,然后又互相理解,最后一起进步呢。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书院里的人、事、物都串联起来,让那个小小的书院充满了大大的能量。

再看这个揭示的影响,那可真是波及了好远好远呢。

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泛起的涟漪越来越大。

它影响了好多好多后来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个火种,点燃了后来教育的火焰。

它就这么默默地在历史的长河里存在着,虽然岁月流转,但它的价值一点都没有褪色,还是那么耀眼,那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学规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其教育理念和学规也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白鹿洞书院秉承“明德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只有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了学术规范,还包括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这为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要制定全面的学规,不仅注重学术规范,还要注重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白鹿洞书院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倡导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还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了“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成为具有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是严格的,但也是公平的。

这为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启示,要在严格管理的注重公平公正,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对于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江户儒学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江户儒学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江户儒学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江户儒学
日本的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是一个儒学日本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一个教育勃兴的时期.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通过多种途径传到了日本.藤树书院是日本最早的书院,其学规几乎全盘照录揭示.以山崎闇斋著<白鹿洞书院揭示集注>及<白鹿洞书院集注序>为契机,儒学者开启研究和传播<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潮流,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考察当时的儒学者们如何理解与接受这篇学规,不仅有助于了解它给江户时代学校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同时也给研究同时期日本接受与发展朱子学等儒家思想提供了依据.
作者:柴田笃杜娟作者单位:日本国立九州大学,福冈,8128581,日本刊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 19(2) 分类号:B2 关键词:揭示朱子学儒学学规。

《白鹿洞书院揭示》名词解释

《白鹿洞书院揭示》名词解释

《白鹿洞书院揭示》名词解释《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

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学规原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参考译文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

这就是“五教”的纲目。

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

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刚瞅见这篇揭示的时候,就感觉像是一下子被拉回了古代的学堂。

那里面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常啊,看似简单,其实是把咱们人在社会里不同角色该遵守的基本准则都给划拉出来了。

就说这父子之间的亲情吧,这是天性,哪有孩子生下来就跟爹妈的感情是乱套的呢?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儿,可现在有时候也能听到些个不孝子的事儿,真要是按照这揭示里说的好好去遵循,这种糟心事估计能少不少。

再说说君臣有义这一条。

咱现在没了古代那种君臣关系,可往大了说,就像咱在单位里和领导的关系,那也得有点“义”在里头。

不是说盲目地服从,而是各司其职,互相尊重,领导带着大家好好往前走,员工也努力工作,这才是和谐的关系嘛。

夫妇有别这一点,在现代也有新的理解。

不是说男尊女卑那种区别,而是男女在家庭里有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两口子得互相理解包容,丈夫可能力气大些多承担点体力活,妻子心思细腻就多照顾点家庭里的琐事,这都是一种默契的分工。

长幼有序也是。

尊敬长辈这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个座,在家里听长辈的唠叨别不耐烦,这些小细节其实都是长幼有序的体现。

要是没了这顺序,那家庭和社会不就乱套了嘛。

朋友有信就更不用说了,谁愿意交个整天骗自己的朋友呢?诚实信任才是友谊的基石。

还有后面提到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简直就是学习的秘籍啊。

博学就像先把知识的大网铺开,什么都了解一点,就像吃饭一样,不挑食才能营养均衡。

审问就是别光听人家说啥是啥,得问个为什么。

慎思就像是把知识在脑袋里过一遍,好好琢磨琢磨。

明辨呢,就是得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最后笃行,这可太重要了,学了知识就得用啊,不然就成了纸上谈兵。

我就经常犯这样的错,学了不少东西,可到用的时候就怂了,以后可得按照这个顺序好好改进改进。

最后那修身之要,什么言忠信啊,行笃敬啊之类的。

这就像是给咱自己立了个镜子,时不时照照自己。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白鹿洞书院》及教育管理工作的背景。

接着分析了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学规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借鉴白鹿洞书院经验改善高校教育管理的思路。

最后总结指出,要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高校环境。

通过学习和借鉴白鹿洞书院的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学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借鉴经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水平。

1. 引言1.1 介绍《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立书院,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白鹿洞村。

该书院建于元朝至明初,是由元朝宰相范仲淹亲自主持建立的。

它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严格的学规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古代中国私立学校的典范。

《白鹿洞书院》主张“格物致知、明道达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强调德育为本、才艺兼修。

学生在书院生活中不仅要刻苦读书,还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道德观念。

书院还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全面发展。

《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为后世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可以从《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汲取启示,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 介绍教育管理工作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事业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评估的过程。

教育管理工作包括拟定教育发展规划、组织教学活动、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监督评估教学质量等方面。

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学校的方向与目标,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1. 引言1.1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介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私学,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白鹿洞村。

始建于明初,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的兴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鹿洞书院曾是一所规模庞大、名声显赫的私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在白鹿洞书院,学生不仅学习经典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礼仪、修身养性。

其教育理念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影响深远。

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私学的代表之一,其教学模式和管理规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典范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守严格的学规,这些学规不仅规范了学生们的行为,更加强了学校的管理有效性。

通过遵守学规,学生们不仅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更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和经验对今天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是因为学规是高校管理的法规和规章,是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规范学校师生行为的重要依据。

学规规定了学校内师生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规范了师生的行为,维护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发展。

学校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学规,可以有效管理学校师生的行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规可以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规可以约束和纠正高校师生的不良行为,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提高学术氛围和管理效率。

学规可以帮助高校规范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健全的学规体系,才能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有效推动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中。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完白鹿洞书院揭示,我就像被拉进了一场古代学霸们的思想派对。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啊,一上来就给人一种特别正经、特别严肃的感觉。

就好像一个老学究站在你面前,眼镜都快滑到鼻尖了,然后一字一顿地跟你说:“小子,听好了,这做人做学问可是有大讲究的。

”先说它提到的“五教之目”,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简直就是古代人际关系的一本超级说明书啊。

你看,父子之间要有亲情,这多自然又多重要啊。

要是父子之间天天跟仇人似的,那家庭得多乱套。

君臣有义呢,放在现在咱没有君臣那套了,可理解成上下级之间得有规矩、有原则。

夫妇有别,这可不是说歧视女性或者男性啥的,就是夫妻之间有各自的角色和分工,要互相尊重。

长幼有序嘛,就是让小的尊重老的,不然一个家里、一个社会到处都是没大没小的,那不就成了一锅乱粥?朋友有信就更好理解了,答应朋友的事得做到啊,要是老骗朋友,那谁还跟你玩啊。

然后说到“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像是给求学的人画了一张超详细的地图。

博学就像你出门旅行,要到处去看看,收集各种知识宝藏。

审问呢,就好比你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不能光傻看,得问个明白啊。

慎思,就像你得到了各种信息,得小心翼翼地在脑子里琢磨琢磨,不能人云亦云。

明辨就是要分清对错好坏,别被那些歪理邪说给骗了。

最后笃行,那就是你想好了、确定了,就得脚踏实地去做啊,光说不练那可是假把式。

再看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简直是给自己打造完美人格的秘籍啊。

说话要忠诚守信,不能满嘴跑火车。

做事呢要认真恭敬,这是态度问题。

惩忿窒欲,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和那些乱七八糟的欲望,谁要是整天被愤怒和欲望牵着鼻子走,那肯定成不了啥大事。

迁善改过就更厉害了,看到好的就赶紧学,自己错了就麻溜地改,这才是有上进心的表现。

最后“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在现在这个社会听起来有点太“高大上”了,毕竟大家都在追求利益。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篇一》《白鹿洞书院揭示》,初读它时,感觉就像是一位古板的老学究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着大道理。

但仔细研读之后,才发现这里面可大有乾坤呢。

这书院揭示里提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不就是在给我们画一个人际关系的大饼吗?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了,现在谁还讲究这个呀。

就拿“君臣有义”来说,现在哪有什么君臣呀,这不是封建糟粕吗?可是,我觉得吧,如果把“君臣”换个现代的说法,比如上下级关系呢?那这“义”字可就太重要了。

我就想起我之前在一个小组作业里,组长就像是那个“君”,我们组员就是“臣”。

组长分配任务的时候,有个组员觉得不合理,当场就跟组长杠上了,结果作业完成得一塌糊涂。

这要是大家都明白点这种“义”,互相理解配合一下,也不至于这样啊。

再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可真是步步紧逼,一环扣一环啊。

就像玩游戏闯关似的,首先得博学,啥都得知道点。

我就想起我自己,平时就喜欢在网上看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今天看个宇宙探秘,明天看个历史奇闻,这也许就算是博学的第一步吧。

然后呢,审问之。

我经常在看了一些东西后,心里就会产生疑问。

比如说看到有人说某种植物能包治百病,我就会想,这可能吗?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东西?这就是审问。

慎思之呢,就是得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我就会去查资料,看看科学研究是怎么说的,而不是盲目相信。

明辨之就是要分清是非对错啦。

最后笃行之,这可难倒我了。

我经常想好了要做什么,比如每天早起背单词,可是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可真是把我的小毛病都给指出来了。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是古代的东西,但是就像一把古老的钥匙,也许能打开我们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际关系和自我提升的大门呢。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篇二》《白鹿洞书院揭示》,说真的,读它的时候我那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

一开始看到那些规规矩矩的条文,我心里就想,这不是在给人上紧箍咒吗?什么“五教之目”,感觉像是要把人框在一个刻板的框架里。

白鹿洞书院揭示_图文

白鹿洞书院揭示_图文
后两句出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 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最后一段翻译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 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 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 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7.关于白鹿洞书院,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 五老峰南麓。
B.朱熹曾在此处读书,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 鹿先生,后白鹿洞书院由此得名。
C.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 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D.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是“庐山国学”。
8.《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正其义不谋其
• 处事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 。”
求学的君子做任何事情,都是 为了匡复正义,而不是为了谋 取个人的利益;都是为了明辩 真理,而不是为了计较一己的 功名。
•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
前两句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仲 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 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清平山堂话本《死生交范张鸡黍》
• 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 出自《中庸二十章》
1.它说出了学习的规律过 程。
2.它表明学习应当要“知 行合一”,学习的最终出路 是为了实践。
•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 改过 。”
前两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 敬,虽州里行乎哉?’ ” 后两句在《周易》里有论述,但原文 出自周敦颐《通书》:“君子乾乾, 不惜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而后至 。”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立学校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历史信息,并且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启示。

本文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意义白鹿洞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相传由东汉光武帝刘秀所建。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历史悠久,声誉卓著。

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白鹿洞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相关的启示:1. 重视学生教育和管理白鹿洞书院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培养人才,弘扬儒学精神。

在白鹿洞书院内,学生不仅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培养品德和修养。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今高校教育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

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2.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白鹿洞书院在教育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管理。

这些管理制度不仅包括学习制度、考核制度,还包括课外活动、师生关系等方方面面。

这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白鹿洞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这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首先呢,这书院揭示一上来就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就像一个老学究在你耳边大声说:“小子,听好了,咱做人做事得有个准则!”它里面提到的“五教之目”,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像是给人际关系画了一幅超级详细的地图。

我就想啊,这古人考虑得可真周全,从家庭里的父子、夫妇、长幼关系,到社会上的君臣、朋友关系,全给你规定好了该怎么相处。

不过细想一下,这其实也挺实用的。

就拿朋友有信来说吧,现在社会上要是人人都能做到对朋友讲信用,那得多和谐啊,哪还会有那么多因为不讲信用而闹掰的朋友呢?然后“为学之序”又像是一个学习的秘籍。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像是一个学习的阶梯,一步一步地引导你走向知识的高峰。

博学嘛,就像是往自己的小脑袋瓜里拼命装东西,啥知识都先往里塞。

就像我平时刷各种小视频,看各种杂书,这也算是一种博学吧。

不过光塞可不行,还得审问,这就好比是吃到嘴里的东西得嚼一嚼,问问自己这玩意儿到底对不对,有没有道理。

慎思呢,那就是要细细琢磨了,不能囫囵吞枣。

我就经常犯这毛病,看了就过了,没好好思考。

明辨就更厉害了,得从一堆信息里分辨出好坏真假,现在网上信息那么杂,这一点可太重要了。

最后笃行,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真正用到生活里去。

这整个学习的顺序走下来,感觉要是真能做到,那不得成为一个超级学霸啊。

再说说“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就是在教咱们怎么修炼自己的品德了。

言忠信,就是说话得靠谱,不能满嘴跑火车。

我就见过那种说话没个准的人,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太愿意跟他打交道。

行笃敬呢,做事要认真、恭敬,这是一种态度问题。

惩忿窒欲,这个有点难哦,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愤怒和欲望。

有时候我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火,这就是没做到惩忿啊。

迁善改过就像是给自己的品德打补丁,发现自己哪里不好了,就赶紧改正,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处事之要”和“接物之要”,也是满满的生活智慧。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白鹿洞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

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弘扬孔孟之道,提倡“以正其身,以正其家,以正其国,以及知明天下”的教育目标。

这种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应当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只有全面培养学生,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白鹿洞书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既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也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规范性的学习制度,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律和自主。

白鹿洞书院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

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负责于教育”,“不敢怠于教”,要求教师要“严于教学”。

这种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求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白鹿洞书院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学校要“规齐而后文雅”,要求教师要“事敬以远”,学生要“自治以行”。

这种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我们明白了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南宋的书院发展到极盛,其中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学院学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将深入的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南宋淳熙六年,即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呈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掌教,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

其中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之道,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揭示了教育的宗旨,展示了人们为学的方向,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这样就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进行学习修养的途径都结合了起来。

内容有以下五方面:
1;“五教之目”,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范了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就要贯彻“明人伦”的纲常礼教。

2;”为学秩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3;“修身之要”,即“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书院学生指明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点。

4;“处事之要”,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书院学生指明了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5;“接物之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书院学生指明了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精神,反映了宋代大多数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目标,也为此后历代书院的发展提供了范本,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经典文献。

把这些儒家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使书院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