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基本操作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
骨折手法复位技术
骨折手法复位(manipulativereduction)是利用力学的三点固定原则和杠杆的原理,整复骨折端。在骨折复位前必须先了解外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及肌对骨折段的牵拉作用,弄清骨折移位时所经过的途径,而后选择合适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沿着原来的移位途径倒返回来,骨折就会顺利地得到复位。某些骨折用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手法复位的时机
1.一般伤后1~4小时局部肿胀不严重,软组织弹性较好,手法操作容易,有利于骨折复位。
2.当病人有休克、昏迷等情况时,须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作手法复位。
3.当伤肢出现严重的肿胀或水疱时,可待肿胀减轻后,再行手法复位。
(二)手法复位方法
1.解除疼痛应用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痉挛。最好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可用全身麻醉。
2.肌松弛位待麻醉完成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对骨折段的牵引力,有利于复位。
3.对准方向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因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使之移动。
4.拔伸牵引即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在伤肢远端,沿其纵轴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牵引时,必须同时有对抗牵引,并稳定近折端。根据骨折移位情况施行不同拔伸手法,以矫正短缩移位、成角移位或旋转移位。
5.手摸心会在拔伸牵引后,术者参考X线片所示的移位,
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体会骨折局部情况,以决定复位手法。6.反折、回旋横骨折具有较锐的尖齿时,单靠手力牵引不易完全矫正短缩移位,可用反折手法。术者两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其余两手四指重叠环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两拇指再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待两拇指感到两断端已在同一平面时,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对正。
回旋手法可用于背向移位,又称背靠背的斜骨折(即两骨折面因旋转移位而反叠)。须先判定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循原路回旋复位(图74-17)。
图74-17反折、回旋手法
7.端提、捺正前臂骨折短缩、成角及旋转移位矫正后,要矫正背、掌侧方移位,可用端提手法。操作时在持续手力牵引下,术者两手拇指压住突出的远端,其余四指捏住近侧骨折端,向上端提。内、外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使陷者
复起,突者复平(图74-18)。
图74-18端提、捺正手法
8.扳正、分骨尺、桡骨,掌骨、跖骨骨折时,骨折段因成角移位及侧方移位而互相靠拢时,术者可用两手拇指及示、中、无名指,分别挤捏骨折处背侧及掌侧骨间隙,矫正成角移位及侧方移位,使靠拢的骨折端分开。青枝骨折仅有成角移位时,可用两手拇指压住角顶其余四指分别扳折远近两骨折段,即可矫正(图74-19)。
图74-19扳正、分骨法
关节穿刺技术
当四肢关节腔内积液,需行穿刺抽液检查或引流、必要时注射药物进行治疗时,以及行关节造影术,可实行关节穿刺术(jointaspiration)。常用的穿刺部位有:
(一)肩关节
1.患肢轻度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位。于肱骨小结节与喙突之间垂直刺入关节腔。
2.从喙突尖下外侧三角肌前缘,向后外方向刺入关节腔。
(二)肘关节
1.肘关节屈曲90°,紧依桡骨头近侧,于其后外向前下进针。此处关节囊表面最浅,桡骨头也易触及。
2.在尺骨鹰嘴顶端和肱骨外上髁之间向内前方刺入关节腔。3.经尺骨鹰嘴上方,通过肱三头肌腱向前下方刺入关节腔。
(三)腕关节在腕关节背面,鼻烟窝尺侧,桡骨远端垂直进针进入关节腔。
(四)髋关节
1.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点,腹股沟韧带下2cm,股动脉的外侧垂直进入。
2.在大转子下缘的前面,与肢体长轴呈45°角向上向内进针。推进时应使针贴近股骨转子间线,约进入5~10cm可进
入关节腔。
3.在大转子中点与髂后下棘连线的中外1/3处垂直进针。
(五)膝关节
1.以髌骨上缘的水平线与髌骨内外缘的垂直线的交点为穿刺点,经此点刺入关节腔。
2.经髌韧带的两侧,紧贴髌骨下方向后进针。
(六)踝关节
1.在外踝尖下缘,向内上进针,经外踝与距骨之间进入关节腔。
2.在内踝尖下缘,向外上进针,经内踝与距骨之间进入关节腔。
关节穿刺术注意事项:
1.应严格无菌操作,以免引起关节腔感染。
2.穿刺时边抽、边进针。当刺入血管,吸出新鲜血时,应退出少许,改变方向后再进针。
3.穿刺不宜过深,以免损伤关节软骨。
4.关节腔内注射类固醇,不应超过3次,以免造成关节损伤。
5.关节腔内有明显积液者,穿刺后应加压包扎,适当固定。根据液体多少确定穿刺间隔时间,一般每周不超过两次。
牵引技术
牵引技术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利用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作用于骨折部,以达到复位或维持复位固定的目的,同时也用于炎症肢体的制动和挛缩畸形肢体的矫正治疗。牵引技术分为持续皮肤牵引、持续骨骼牵引、特殊牵引等。
图74-8持续皮牵弓
(一)持续皮肤牵引皮肤牵引(skintraction)是用贴敷于患
肢皮肤上的胶布或牵引带包捆于患肢皮肤上,利用其与皮肤的摩擦力,通过滑轮装置,在肢体远端施加持续引力传递到骨骼上(图74-8,9)。
皮肤牵引的重量一般不超过5kg。行下肢皮牵引时,牵引带不能压迫腓骨头部,以免压迫腓总神经,导致麻痹。
持续皮肤牵引适应证
1.小儿股骨骨折。
2.年老体弱者的股骨骨折,在夹板固定的同时辅以患肢皮牵引。
3.手术前的辅助治疗,如股骨头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等。
4.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如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等。
(二)骨牵引骨牵引(skeletaltraction)是在骨骼上穿过克氏针或斯氏针,安置好牵引弓后,通过牵引绳及滑轮连接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