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经典诵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经典诵读》论文
读经典学做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做人,真正做到“进人耳,入人心”。
一、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
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浓厚的兴趣,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认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树立远大理想,陶冶自已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如在学习李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
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诵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
我们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
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相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
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后,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三、浸润人格教育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的思想宝库,学生诵读古诗词,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性格的熏陶,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学生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如诵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诗人的修养、胸怀对学生将来素质的提高可谓功不可没。
经典诵读带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
事实证明古典经文的诵读,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如学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怯”后,学生知道了要珍惜光阴,于是逃作业的现象少了,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少了。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的道理。
于是,说脏话、粗话的人没了。
校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动拾捡垃圾、主动劝阻同学的人多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他们知道了做人应该多替别人着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孩子们懂得了要孝敬长辈。
于是,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来临的日子里,孩子们忙开了,他们做卡片、写贺词、为母亲洗脚、给长辈倒茶、写信、
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感恩”的旋律。
有妈妈生病了,孩子对妈妈问寒问暖,端茶递药,让妈妈十分感动,问其原因,孩子说:“《弟子规》上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所以我要关心妈妈。
”多么可喜的变化,多么神奇的变化。
学生们从经典诗文中受到了熏陶与感染,他们从爱班集体开始。
人人讲正气,求上进,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有位家长告诉我:“有一次和女儿到济宁去玩,在汽车上主动让座,让一位离休老人感动不已。
”她问她的女儿怎么以前不知道主动让座,她自豪地说:“我们学习了的古贤文《弟子规》中告诉我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警句使我明白了尊敬老人的道理。
”那位家长自豪地告诉我说:“我觉得我的女儿真的长大了,我以有这样的女儿而自豪~我们也一定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要不然我们怎么样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可乐而不为呢”。
有的家长说:“我的女儿12岁了,她的书包确实不轻,但她从‘锄禾日当午’中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慈母手中线’中体会到父母的恩情;也许不懂‘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悲壮,但她记住了,我认为就是一种收获。
我不强求走得更快,但我在乎她走得方向以及她身与心的健康。
我相信那些经典作品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对她有益。
人文价值的培养不一定非要通过诵读,但对孩子的教育从诵读入手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当今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而人文精神愈发重要,它所表现的关怀、价值、团队、秩序和公正等将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因素。
经典诵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
四、改变教育思想
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
针对学
生缺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
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
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
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
孔子说:“子
路遇事轻率
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针
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
“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也。
”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
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
去。
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
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
违反。
针
对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培养。
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认识自己智能的优劣,近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自己的劣势,发展自己的优势,我们对学生采用了多元评价。
每学期评出“外国语小主人奖”、“最佳球星奖”、“最佳歌手奖”、“最佳诚实奖”、“最佳语言天赋奖”、“高斯奖”、“最佳龙头奖”、“突出贡献奖”、“最具爱心奖”、“最佳一对一助学奖”、“努力进步奖”、“最具潜质奖”、“最佳创作新秀奖”“小诗人奖”、“小画家奖”、“未来小书法家奖”、“勤劳奖”、“助人为乐奖”、“最佳组织奖”“最奖口才奖”等。
这样可以让尽量多的学生得到肯定与鼓励。
、此外我们还注重学生学业以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成功感。
注重学生发展过程的纵向评价,让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我鼓励学生以个人的发展为参照,自己和自己比较,关注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情况,增强自信心。
同时及时奖励,因为教育学生需要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会激发受奖励的同学以更大的热情去展现自我,其他同学也会努力争取下次表彰。
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
它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熏陶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汲取中华经典之精华,打造我们人生美好心灵吧~
读《论语》学做人
(清华大学钱逊发表于:2005-03-04 阅读:)
今天我在这里讲的题目就是:“读《论语》学做人。
”为什么选这样的题目呢,因为我在这一期班筹备的时候就提出了我们希望每个学员参加这个班事先读一下论
语,为什么这样考虑,为什么向大家推荐论语这本书要大家读,也是希望我们校长和老师读了以后在我们学生里边也提倡教他们读,这是我们的考虑和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有些问题就简单讲。
为什么要大家读《论语》,因为《论语》这本书在中国文化里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论语》的内容记载了孔子的思想言行,这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他的弟子以及他的再传弟子记录的,记录了他和弟子的对话和他日常言行中的一些情况。
所以《论语》是方便我们了解孔子思想的最主要的一个材料,也是儒家的最主要的经典之一。
可以说,《论语》里所提到的一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学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现在我们提倡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孔子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熏陶、培育了民族精神,培育了历代儒士的书。
所以历来这是一本必读书。
所以我们提倡大家都能够读。
这是简单说第一点。
第二点,我想说的就是读《论语》有两种读法,有两种目的,这在我们上一次的培训班,梁教授就谈到过这个问题,这也是我父亲当时说过的两种读法、两种目的。
第一种读法就是为了个人的、自己的修养,通过读《论语》中孔子关于做人的思想,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格,这是一个方面。
再一个是把它作为学术研究来读,因为它是一个儒家的重要的经典,了解儒学思想,了解传统文化需要很好的研究,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来做研究,这是一种读法,也是一种目的。
我们在这个班上推荐大家读,以至于推广到学校里让学生读,主要还是为了修养,并不是说让我们的校长和教师们都成为儒学的学者,对学生更不能做这样的要求。
当然可能我们有的老师自己已经有相当的研究,那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们的培训班的目的当然是如何从这里边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来提高我们自己的修养。
我想我有这么一些体会,一个是学做人,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一个是做研究,这两个方面来讲,我想更根本的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修养。
即使是你作一个研
究者,即使你以一个研究的目的来读,我想也离不开修养自己这一方面,还是要以修养自己为一个基础。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孔子的学说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个知识体系,这是中国文化、中国儒学思想和西方哲学体系不同的很重要的一点。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他是从人生的日常的生活中实践中总结出来,提出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各种问题。
孔子的思想实际源于实践,直接来回答人生问题,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知识体系。
《论语》上有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后来儒家就概括说儒学是为己之学。
什么叫为己之学,就是儒家的这些学问都是为了自己的提升,为了提升自己人格,而不是学了以后用来作为一种工具,或者学了以后可以拿来炫耀,或达到其他某种目的,或者为了得到别人赞扬,用来作为敲门砖。
如果只是为了做给别人呢看,为了得到别人赞扬,为了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这样就变成给别人看,为了得到别人赞扬,为了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这样就变成为人,做给别人看。
儒学的本质是为己之学,我想离开了这点,自己不去注意这点,我们就很难真正把握儒学的最根本的精神。
所以自己不注意这点的话,对儒学的研究也不可能做得非常好,不可能真正的理解儒学的最根本的精神。
所以我想,即使是研究,也要以为己的精神为基础。
这里我引用两段话,我们先看下面这段,比较好懂,这是宋代理学家程子所说的话。
他
讲读《论语》今人不会读,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成读。
就是说如果你读了论语,对自己的修养对自己的提升没有什么好处,读了以后自己身上没有变化,那就等于没有读。
这当中就体现了为己之学的这样一种精神,我们现在提倡读《论语》,教学生读《论语》也要有这样一种精神。
看你读了以后自己是否能有所体会,自己能否有所应用,自己在道德修养、人格成长方面有所提高。
这是我们学习的一种目的,也是我们读《论语》的一种根本的方法。
还有一段话是引金岳霖的,他是近代一位有名的哲学家,他谈到中国哲学的特
点,他说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都真实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上,知识和德行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忠实于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
这就是中国哲学家。
像金岳霖这样,他自己对自己哲学的理解,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体系。
他提出这个思想,自己的一生,生活各个方面要按照这个去做。
这就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精神。
他提的思想(其实)也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想等等,他不完全是一个一般的儒学的思想,但是从儒学的精神来讲,他是遵循了中国传统的为己之学的精神。
所以他说,这一套哲学从来就不是被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体系。
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所以中国人强调书为其人,你看他的书、他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学问和做人是一致的。
这一点是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
按照《论语》本身的精神,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精神来读《论语》。
这是第二个问题。
下面第三,主要说说《论语》内容上的问题。
《论语》的思想,《论语》的内容当然很丰富,它是一个很实际的做人的学问。
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处境,从不同的方面来体会理解。
我(特别要)讲的一点就是“义以为尚”,这是《论语》里孔子的原话,“义以为尚”这四个字可以代表孔子做人的思想。
什么叫“义以为尚”,实际他提出了一个我们考虑人生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大家也知道,前一段大陆讨论很多义利关系,所谓儒家重义轻利,应该怎么看等等。
义利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义指的是精神生活,精神的追求,利当然就是物质生活,物质利益了。
义利关系是人生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人的生活和禽兽的生活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禽兽的生活是一种自然的生活,它完全凭本能,适应环境。
但人的生活不仅是自然的,人的生活有两个方面,有自然的,还有精神的人文的生
活。
为什么人除了自然的物质的生活还有精神的人文的生活,因为人的生活是社会性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在社会中人都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传统讲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处在很多关系中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间,(既然)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间,就需要有很多道德的政治的和各种规范。
这都不是自然的东西,这都是有了人,有了人的社会生活后才有的精神上的东西。
人所以能够区别于禽兽就在于这点上,这在中国传统儒学中讲的很多,孟子、荀子都讲的很多。
荀子讲过,人为什么能高于禽兽,为什么论力气来讲人不如牛,跑路来讲人不如马,但牛马都是为人所使用,人可以让牛马为自己服务,为什么可以这样,人在哪一点上高于禽兽,荀子回答,因为人能够群,能够组成群体的,按今天来讲就是人能组成社会的。
群体的组成靠什么维持,是靠分,分就是人的各种关系、不同的地位,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种区别,也就是分。
当然古代是等级制度,现在是民主制度,但人总是有这样一种关系。
有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组成的群体才能够发挥高于禽兽的作用。
关于群体稳定的维持,荀子说就是靠义,就是靠这些道德的规范,遵守这些规范,社会关系才能够稳定和谐发展,这是古代儒家对人和禽兽区别的理解。
现在来看,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想对做人来讲,既然人和禽兽区别就在人有精神生活,不是只有物质生活,做人最基本的一点就应该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所谓“义以为尚”。
如果忘了这一点,如果只是追求物质利益,那这个境界按照中国传统思想来讲就近于禽兽。
如果完全自然,只追求物质,就和禽兽差不多。
所以中国人很重视和禽兽的区别,唯一和禽兽的区别就在这一点,就在这精神生活。
这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第一个道理。
《论语》里有很多部分都谈到这一点。
文章来源:本文为钱逊教授在2003年“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上的演讲报告。
选自《东方道德研究》(第八辑),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主办,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
(录入:心莲,编辑:后学)
我的女儿12岁了,她的书包确实不轻,但她从“锄禾日当午”中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慈母手中线”中体会到父母的恩情;也许不懂“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悲壮,但她记住了,我认为就是一种收获。
我不强求走得更快,但我在乎她走得方向以及她身与心的健康。
我相信那些经典作品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对她有益。
人文价值的培养不一定非要通过诵读,但对孩子的教育从诵读入手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当今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而人文精神愈发重要,它所表现的关怀、价值、团队、秩序和公正等将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因素。
经典诵读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潜移默化的,它的欠缺比弥补别的知识更为艰难。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对它的优秀成分经典作品的诵读决不是怀念,更不是摧残,而是为了健康发展。
我一定会让我的女儿诵读,她会在消化过程中享用一生。
四、陶冶学生情操,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