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早期作品的探索性
论高行健的创作转向及剧作的人称转换
论高行健的创作转向及剧作的人称转换作者:夏镕来源:《艺苑》2018年第05期【摘要】高行健的剧作以《彼岸》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偏于形式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后期则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极力传达作者的人生感悟。
后期剧本中所使用的人称也渐渐发生变化,不再以具体的姓名来指称人物,而是代之以“男人”“女人”,甚至是“你”“我”“她/他”这样的人称代词,同时也不是一种人称贯穿到底,而是频繁转换,甚至会涉及三种人称。
人称转换不单是剧本文学方面的创新,也与剧作家的“表演的三重性”理论有关,更是剧作家借以强化剧本对人际关系、人的生存困境思考的手段,进而达到使读者、观众进行自我观审的目的。
【关键词】高行健;创作转向;人称转换;生存困境[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高行健从1982年发表《绝对信号》开始,一直保持着创作热情,几乎每一两年就会有新的剧本面世。
以出国为时间节点,其剧作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剧本包括《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现代折子戏》(1984)(《模仿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口》)、《独白》(1985)、《野人》(1985)、《彼岸》(1986)。
后期则有《冥城》(1989)、《逃亡》(1990)、《声声慢变奏》(1990)、《生死界》(1991)、《对话与反诘》(1993)、《山海经传》(1994)、《夜游神》(1994)、《周末四重奏》(1996)、《八月雪》(2000)、《叩问死亡》(2001)、《夜间行歌》(2010)。
(1)阅读剧本后可以发现,以《彼岸》为分界点,前期剧作偏于形式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后期则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极力传达作者的人生感悟。
后期剧本中所使用的人称也渐渐发生变化,不再以具体的姓名来指称人物,而是代之以“男人”“女人”,甚至是“你”“我”“她/他”这样的人称代词,同时也不是一种人称贯穿到底,而是频繁转换,甚至会涉及三种人称。
高行健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
高行健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高行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绘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行健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并分析其对读者的影响。
首先,高行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在《在细雨中呼喊》中,高行健通过描写主人公李静与美国女友乔安娜之间的文化差异,展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李静在与乔安娜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受到挑战。
他既是中国人,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他在两种文化之间徘徊不定。
这种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文化冲突的折磨,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思考自己在全球化时代的身份认同问题。
其次,高行健的作品中的文化冲突还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与摩擦。
在《丰乳肥臀》中,高行健通过描写主人公王凤英与丈夫、儿子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冲突。
王凤英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女性,在城市生活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不理解。
她的身份认同受到了家庭、社会和文化的限制,这使得她在面对现代化的挑战时感到无力和迷茫。
这种文化冲突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此外,高行健的作品中还反映了个体在文化冲突中的身份认同的转变与成长。
在《黄金时代》中,高行健通过描写主人公陈清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展现了她从一个受压迫的知识青年到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的转变。
陈清扬在面对家庭、社会和政治的压力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青年,更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追求的个体。
这种身份认同的转变,使得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高行健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
通过描写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以及个体在文化冲突中的身份认同的转变,高行健展现了一个多元化、复杂而又真实的社会世界。
他的作品引发了读者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象,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打破中国传统戏剧意识的坚冰——从《野人》看高行健的现代戏剧观
起, 剧场 中也 就可 以构成 多层 次的视 象形象 。而
点 是看不 大懂 ,过去话 剧存 在着 直奔 主题 、 露直 这种 多视 象 又伴 随着 多声部 的语 言 的交响 的话 , “ 浅 这
门的 毛病 , 招致 观众 的反感 。《 人》 能是想 反其 样 的戏剧 自然不 可能 只有单 一 的主题 和情节 , 野 可 他完
加 灿 烂 的面 容 。 多探索 性作 品为 文艺 界吹来一 阵阵 化多 端的表 现手法 时来 忽去 , 之全 剧 台词音 量 太 众
清风 , 发 了活力 。 剧也 不例外 , 激 戏 高行 健在这 一年 小 。 光光度 太低 , 灯 使人 昏 昏然 、 惶惶 然 。 H ” 当时大
推 出他 的探 索性 话 剧《 人》 此 剧公 演 以后 , 当 多 数评论 家 和 观众 都说 看 不懂 的主 要原 因 是抓 不 野 , 在 时的文 艺界 引起 了很 大反 响 , 然 当时多数 的声音 住 它的主题 。生 态问 题 、 虽 文化 问题 、 爱情 婚姻 问题 、 是 批判性 的 , 至直 到今天 评论 界对高行 健 及其作 官僚 作风等 等在剧 中都 有涉 及 , 多 的主题让 习 甚 这样
收稿 日期 :O 8 7 2 2 O —0 一l
作者简介 : 王
・
艳(9 2 )女, 18 一 . 山东兖州人 .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 闻传播学院讲师, 学硕士 主要研 究方 向: 文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
2 ・ 8
第 1期
王
艳: 打破 中 国 传统 戏剧 意识 的 坚冰
全可 以把 不 同的主 题用 不 同 的方式 组合 在一 起 , 而 始脱 落 , 主题 意 义越来 越 模糊 。 难 得有 什 么简单 明 了的结论 。其 实 , 也更符 合 现 这
高行健的话剧和文学的探索历程
高行健的话剧和文学的探索历程
高行健是中国当代作家、导演和诗人,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表达手法而闻名。
他在话剧和文学领域的探索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话剧方面,高行健致力于推动中国话剧的发展和创新。
他通过大胆的题材选择、深入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舞台表达方式,使他的话剧作品独具一格。
他的话剧作品《猫城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关注,展现了高行健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文学方面,高行健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力,创作了一系列充满哲理和思考的作品。
他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高行健展现了对人生意义和存在的思索。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探索,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共鸣。
高行健在话剧和文学的探索历程中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探索了文学和话剧的边界,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高行健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素养和创作才华的作家和导演。
他的话剧和文学作品充满了思考和对人生的关怀,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行健的作品将继续在读者和观众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高行健 诺贝尔
高行健诺贝尔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个人情感而著称。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等方面来介绍高行健的文学之路。
高行健出生于1950年2月25日,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及翻译家。
他出生在台湾,在大学期间曾加入过左翼文学团体。
1970年代,他的作品开始受到文坛关注,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但是,高行健的文学创作发展到80年代和90年代更是引人注目。
他的作品语言凝练、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不稳定与扭曲。
他尝试以小说形式展示真实的社会生活,并关注中下层人民的命运。
高行健的创作风格深受音乐和电影的影响。
他的小说多使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并注重对细节的描写。
他的作品常常将想象与现实相融合,意涵丰富而深远。
他的作品充满着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出对命运的反思和对自我存在的质疑。
他的作品也常常涉及到政治和历史的议题,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高行健的作品充满了独创性和创新性,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行健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伴我同行》。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他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赢得诺贝尔奖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说以一个家族为背景,讲述了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变革与命运。
小说细腻的描绘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中国社会的动荡,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小说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个人与命运的抗争,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浮躁和个体的痛苦。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邃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并使高行健成为备受关注的文学人物。
除了《伴我同行》,高行健的作品中也有其他很多重要的作品,如《伤逝》、《灵山》等。
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高行健的文学世界,展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深入探讨了个人命运和社会变革,也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破与立——高行健80年代探索剧初探
破与立——高行健80年代探索剧初探
薛支川;林阿娟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1)001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传统话剧陷入全面危机,不相信"话剧夕阳艺术论"的人们开始了长期、全面的探索,力图挽回话剧狂澜.高行健就是这些探索者中杰出的一位,他从传统话剧"第四堵墙"中突围而出,在技巧和理论层面上革故鼎新.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薛支川;林阿娟
【作者单位】福建师大国家文科基地,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级本科,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4
【相关文献】
1.破“科学管理”,立“管理哲学”——“科学管理”背景下谢尔登管理哲学基本定位初探 [J], 李培挺;张守连
2.“破”与“立”:融媒时代中国电视剧的关键之年 [J], 张国涛; 纪君
3.“三破三立三转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初探 [J], 陆连仑
4.扶贫题材电视剧的破立之道——以《山海情》为例 [J], 马恩扉页
5.扶贫题材电视剧的破立之道——以《山海情》为例 [J], 马恩扉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行健——中国戏剧艺术的叛逆者
现当代话剧研究高行健贾冀川(1972-)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戏剧史、戏剧理论。
高行健———中国话剧艺术的叛逆者贾冀川南京师范大学讲师 内容提要:高行健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叛逆者。
他反对中国话剧艺术长期形成的封闭狭隘的传统戏剧意识,确立了开放而宽容的自觉进行戏剧自身建设的现代戏剧意识。
他反对中国传统的以戏剧文学为核心的“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模式,强调戏剧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表演艺术,并进而探索了戏剧艺术的剧场性、假定性和叙述性,重新认识了戏剧语言,最终建立了“绝对的戏剧”的戏剧理想。
中国话剧艺术经过高行健的探索已很难再简单地称为“话剧”。
高行健的叛逆精神是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高行健 中国话剧 叛逆者Abstract :G ao X ingjian is the rebel of Chinese drama.He opposed traditional drama con 2sciousness,established m odern drama consciousness.He opposed the pattern of “I BSE N —CT AH иC лABCK ий”,em phasized drama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performing art.A fter the efforts of G ao X ingjian ,it is very hard to call Chinese drama language art.The rebel spirit of G ao X ingjian is valuable wealth.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49(2002)022******* 在中国二十世纪后期的戏剧史上,高行健是一位颇受争议但又绝对不可忽视的戏剧艺术家。
批评家们对他褒贬不一,誉之者谓之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时代之子;毁之者谓之缺乏创见的西方现代思潮和现代戏剧观念的贩卖者、否定现实主义戏剧美学的始作俑者,更多的批评家则是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对高行健的戏剧试验毁誉参半,即肯定高行健对新的戏剧表现方式的探索、认为他丰富了戏剧舞台的表现手段,而否定其戏剧试验的结果,认为他只会玩花样翻新的戏剧手法而不见核心精神。
回眸:高行健和成名作《绝对信号》
回眸:高行健和成名作《绝对信号》 2006-06-02 12:59:06 中青网与探索剧伴行的是小剧场运动。
小剧场运动的特点是实验戏剧,往往具有先锋性。
1982年,由高行健、刘会远编剧、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开启了新时期小剧场运动的先河。
以其别开生面的演出,受到戏剧界的重视。
1989年4月,于南京举行了中国第一届小剧场戏剧节,演出了《绝对信号》、《童叟无欺》、《屋里的猫头鹰》、《火神与秋女》等15台戏。
并展开了对小剧场戏剧美学特点、意义的探讨。
1993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在北京主办了“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演出了《留守女士》、《热线电话》等十三台戏,推动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促进了对中国小剧场戏剧特色的探讨。
(一)《绝对信号》高行健是一位热衷于戏剧探索的剧作家,林兆华也是一位对话剧导演艺术热情地进行实验和探索的导演。
他们之所以实验小剧场戏剧,主要是为了发挥话剧的优势,加强演员与观众的交流。
《绝对信号》的故事发生在一列火车的尾部车厢里。
写一个困顿、失意的青年男子,从失足到新生,从内心充满矛盾,反反覆覆到毅然决然地同车匪决裂的心灵历程。
此剧的成功,固然在于它表现了新的时代环境中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但更吸引观众的是它的别开生面的戏剧表现形式,以及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和展示。
首先,它强调了演员同观众的交流,把戏剧放到更贴近观众的小剧场中;其次,它始终让人物处于现实、梦幻和追忆的情景中,把观众引向人物的心灵深处。
它将人物的思绪、感情、心理活动都舞台化了。
《绝对信号》的演出成功,在戏剧界引发了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兴趣。
《绝对信号》,1982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二)《同船过渡》如果说,《绝对信号》是8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的代表作;那么,《同船过渡》就带有90年代小剧场戏剧的特色。
它更多地不是进行实验,而是在话剧艰难的处境中,如何使之更贴近观众的心灵。
以对生活的诗意发现,以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
八十年代戏剧
二、80年代散文的发展 由反思性散文向审美性散文转化
三、巴金的《随想录》的思想文化内涵 1、对封建主义的批判 2、对自我的反省与批判
思考题
1、高行健戏剧的探索性有哪些? 2、狗儿爷形象的历史文化意义是什么? 3、我们如何认识戏剧的命运? 4、80年代散文如何实现其审美化特征的? 5、巴金《随想录》思想的深刻性在哪?
三、《野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
作者在剧本中反思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鲜明的文 化意识。
艺术上借鉴运用音乐的原则、手法; 调动朗诵、舞蹈、歌队等多种艺术手段; 具有浓烈的民间文化色彩。
第三节 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
说一说:
在观看话剧《狗儿爷涅槃》 中最触动你情感的片断有哪些?
探究学习:
(一)如何看待狗儿爷的疯癫? (二)如何理解狗儿爷与门楼的关系?
在狗儿爷与门楼关系的表现 中,作品深刻揭示了农民与地主 在精神意识深处文化意识的亲和 相通,揭示出千百年来深深烙印 在农民心灵上的集体无意识 。
拓展延伸 :
狗儿爷——狂人 狗儿爷——梁三老汉
第四节 80年代散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述
一、80年代散文的审美特征
1、创作视域的拓展 日常生活场景、私人化的故事、创作 主体的心灵世界等成为了写作的对象, 将自我与外在沟通,将琐事与时代串联。
1、疯癫的表现
主人公处于一种半疯半醒的状态中 真疯的行为——清醒和真话
2、疯癫的原因
“地是根本,有地就有根,有地就有指望,” “有了地,没的能有,没了地,有的也没,” “不一扑心地种地,忘了黄土生金,抓了多少也 是打河漂儿。”
生吃一条狗赢二亩地;冒死抢收庄稼
合作化运动使土地全部归公
孤独的舞者——高行健《车站》先锋性研究
孤独的舞者——高行健《车站》先锋性研究作者:李子敬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4期【摘要】高行健的戏剧探索迫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戏剧危机而起,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探索。
关于高行健戏剧作品中所体现的“先锋性”,学术界曾有过相关争论。
他大胆采用了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表演、表现方式,且从故事布局创新到人物形象塑造均充分借鉴西方现代戏剧艺术的成果,使得处于危机中的戏剧舞台有了一份新的活力。
【关键词】小剧场戏剧;高行健;先锋性;实验戏剧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44-01随着1982年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登上舞台,开始了先锋戏剧的探索之路。
这样一种先锋戏剧的探索之路,实则属于“小剧场运动精神”的涵盖范围,涌现出了一大批带有先锋性的戏剧作品。
高行健“先锋”三部曲中《车站》尤为值得关注。
一、《车站》:因疏离主流话语而遭遇孤独《车站》的演出历程是曲折艰难的,可见作为新生事物的探索戏剧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得以茁壮成长。
《车站》被比喻成中国版的《等待戈多》,可见这无疑是一部带有“先锋性”的尝试之作。
然而,一经上演,迅速引起争议。
整个戏剧界,对于这部与西方荒诞剧类似的戏剧难以接受和认可,最终由于部分戏剧者过度将其与社会现状、时代政治联系在一起,该戏演了十三场就被禁演。
虽然没有获得戏剧界的承认,但依然具有探索性。
(一)主题的先锋性。
就故事内容而言,《车站》与《绝对信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本子,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传统戏剧中所谓的“高潮”,整部作品讲述了一群人在等待公车的故事。
不断等车,来了又追赶不上,强迫停车也不管用。
十年复十年,等的人白了头,乘客们愤愤不平,却依然等待。
整个戏中,呈现了各自不同来路的人的心态,唯独除了一位“沉默的人”在一开始等车时便不上车,而独自走向城里。
简言之,作品主要呈现了一群人在等车中的情绪变化。
故事内容在观众观看后会产生一定的模糊性,弄不明白作者到底是在批判人类的愚笨还是批评我国公共交通秩序,又或者歌颂个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高行健早期的作品
高行健早期的作品我很喜欢《雨、雪及其他》这部短篇小说。
以两个女孩子在公园路边的工棚避雨为场景,通篇以两人对话写成。
一个嗓音明亮、另一个忧郁而甜蜜。
第三者是“你”,因避雨,无意间在工棚油毡和水泥袋的背后旁听了两人的对话。
其中一个姑娘讲述了一段电影场景,提及莫迪里亚尼,他一个人走到海滩上,冒着大雨,张开手臂,仰面呼吸,让雨水肆意冲刷。
画家很郁闷,画不出来,正要发疯之时,一个他特别喜欢的女孩跑来,后来这女孩成了他的妻子。
对话就这样絮絮叨叨下去。
我喜欢莫迪里亚尼的画,还非常喜欢他的石刻。
我先看到的虽然是他的石刻图片,但两尊人头石刻简洁的线条和神秘的光影效果,瞬时深深地打动了我。
图片上方印有莫迪里亚尼的一句话:“我将铸炼一只杯,为了盛载我的激情!”两尊人头石刻修长,凝重如浇铸一般,形同圣杯。
从看到图片的那一天起,我就将看到石刻原作当成了人生的大心愿。
就因为这篇小说因写了莫迪里亚尼,为此我记住了高行健。
《雨、雪及其他》这个短篇,收录在高行健的戏剧集中,是他的“现代折子戏”中的一出。
篇名改为了“躲雨”。
原小说就是场景对话,因此剧本与小说高度吻合。
只是剧作中加重的“旁听者”的戏份。
旁听者没有台词,因此,戏中有很多形体的描述。
演这个的角色可能很不甘。
高行健早期的小说《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正文首句就说:“这不是一部传统的小说,虽然讲述的也还是人的命运。
”我喜欢小说中关于颜色的那一段:“你说这个瓶子装的是蓝墨水还是红墨水?”“当然是蓝墨水”“不对,也许它既不是红颜色的,也不是蓝颜色。
它只不过是种谁也不知道的什么颜色。
可是由于我们见到这种颜色时,大家都说它是蓝色的,实际上我所看到的和你所看到的那个瓶子的颜色,双方是无法沟通的。
只不过,由于共同的语言,从你童年起,当引起你这种印象的时候,人们总称之为蓝颜色,于是你就也把你所得到的这种印象的颜色也称为蓝颜色。
可它究竟是什么颜色,谁也无从知道。
”“这就是说,这墨水瓶子和墨水的颜色,实际上是不可知的。
高行健小说诗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行健小说诗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高行健小说中的诗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高行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中的诗性深刻而独特,成为其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众所周知,一个作家的诗学观念和实践方式是直接影响其
作品风格的,因此,高行健小说中的诗学研究是了解其文学创作风格和思想模式的重
要入口。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文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与解读高行健小说中的诗学表现,以揭示其文学审美价值与意涵,并对其作品具有的深度和艺术性给予充分肯定。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高行健小说中的“诗性”
2、高行健小说中的“象征性”
3、高行健小说中的“音韵性”
三、研究方法和计划
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高行健小说中的诗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梳理高行健小说中的诗学特点和艺术手法,进而深入
解读其文学精神和思想内涵。
预计完成以下研究计划: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高行健小说中的“诗性”
第三章高行健小说中的“象征性”
第四章高行健小说中的“音韵性”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四、可行性分析和预期成果
高行健小说中的诗性研究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其诗学和文学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文本阐释,试图勾画出高行健小说
中所体现的丰富的诗学特色,探讨其文学思想及审美形态,以期得到深刻的结论,提
高读者对高行健小说的认知和理解。
预期成果包括:对高行健诗学研究的系统化呈现,详细的阐述其作品风格的特点以及文学价值的意义。
高行健早期作品的探索性
高行健早期作品的探索性高行健早期作品的探索性摘要:高行健是我国戏剧史上不可小觑的戏剧探索艺术家,它提倡的很多戏剧理念给早期探索剧作家们以启发,主张让戏剧摆脱传统束缚,强调戏剧的假定性,注重舞台的呈现,重视观演关系,试图让戏剧回到自己的本质状态,对中国探索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探索剧高行健理论探索Abstract: Gao Xingjian,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drama artists explore, it advocates many idea on drama to early exploration playwrights to inspire, advocates for the drama to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tradition, emphasizing a drama that, paid attention to the stage of the presentation, pay attention to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ence and actors, trying to play back to the nature of their own state, of Chinese explorative drama had a profound impact Keywords: Exploration play gao xingjia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目录1.新时期探索剧概述 (3)1.1探索剧的历史沿革 (3)2高行健的探索 (4)2.1从剧场看作品探索性 (5)2.1.1第四堵墙的突破 (5)2.1.2三一律的探索 (5)2.2.从剧本看作品探索性 (7)2.2.1淡化的冲突 (7)2.2.2戏剧中的“合唱” (8)3.探索的意义 (11)参考文献: (11)1.新时期探索剧概述1.1探索剧的历史沿革探索戏剧在新时期中国的兴起, 是由于问题剧的弊端而引起的日益严重的戏剧危机,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话剧一直有着“一个主题,两个人物,三一律,第四堵墙的固定模式,传统戏剧被这种模式所束缚,话剧的固有模式使戏剧失去了其生命力,长期处于停滞和衰落的状态。
论新时期探索话剧的艺术时空
作者: 刘增人
作者机构: 青岛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 59-63页
主题词: 艺术时空;话剧;时空限制;戏剧家;自由度;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文字符号
摘要:最富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时期戏剧家高行健强调,理想的戏剧必须“赢得像文学一样的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以文字符号为媒介的文学与以活生生的演员的表演为主要手段的戏剧,在表现的自由度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要使戏剧赢得像文学一样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必须从事艰辛的探索,甘冒失败的风险。
而对于从不满足于已有成果的艺术家来说,越是险峻的峰峦,便越具有登攀的吸引力。
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安排,便是以高行健为代表的探索型戏剧家艺术世界的一个支点。
一股动力,一份追求,一种理想。
高行健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和革新
高行健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和革新高行健当年在中国剧坛崭露头角时,常常被贴上"先锋派"或"荒诞派"标签而备受争议,但这位戏剧探索的先锋却一再表示,他的实验戏剧发端于中国传统戏曲和更古老的民间戏剧传统。
就传统戏曲而言,高行健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演剧方法均深受其影响。
他也多次强调:"我在找寻一种现代戏剧的时候,尽管也受到西方现当代戏剧的启发,种子却萌发于中国传统戏曲",[1]269"我设想的一种现代的东方戏剧,它基于中国戏曲传统"。
[2]208高行健努力汲取戏曲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对传统戏曲的戏剧观念和表演艺术予以大胆借鉴和革新,从而走向创建一种现代东方戏剧即"全能的戏剧"。
传统戏曲对高行健戏剧产生重要影响早已是学界共识,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如何辨明这一影响路径?传统戏曲同全能的戏剧关系何在?如何评价高行健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和革新?本文试对此予以梳理。
一、复归中国传统戏曲高行健眷念中国传统戏曲,然而他在较长时间内接触的却主要是话剧。
他的母亲曾是抗战剧团的话剧演员,他五岁在家里登台演莫里哀戏剧;读大学时仍旧迷恋话剧,田汉、曹禺、老舍和郭沫若戏剧在不同时期打动过他,也"曾经一个星期看过五十二个剧本,从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到肖伯纳"。
[2]233后来高行健想当导演,便又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瓦赫坦戈夫和梅耶荷德,随后走向布莱希特。
总之,传统戏曲一开始很少进入其接受视野,他也直言"对戏曲真正引起兴趣还在后来,纯然出于研究的目的"。
[2]231但也并非说传统戏曲一点也没有在高行健艺术细胞中播下种子,他在童年时被老戏迷的叔父领进戏园子看戏,十岁左右便开始在南京"正经看京剧"。
当他对戏剧的理解成熟且不得不直面中国戏剧的当代生存困境并思考其出路时,潜在的戏曲种子便开始萌芽。
高行健年谱(1981年41岁)
高行健年谱(1981年41岁)
庄园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17(0)6
【摘要】这里节选了正在写作中的《高行健年谱》中的一小节,记录并考察高行健80年代初的文学活动与个人生活.
【总页数】11页(P17-27)
【作者】庄园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
【相关文献】
1.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再论高行健》自序 [J], 刘再复
2.出售1981年《海洋渔业》合订本和削价出售创刊以来到1981年的各期散装本[J],
3.年谱长编中的郭沫若——评《郭沫若年谱长编(1892-1978)》 [J], 侯桂新
4.高行健研究的里程碑——庄园《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序 [J], 刘再复
5.高行健文学艺术年谱(1987年47岁) [J], 庄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行健早期作品的探索性摘要:高行健是我国戏剧史上不可小觑的戏剧探索艺术家,它提倡的很多戏剧理念给早期探索剧作家们以启发,主张让戏剧摆脱传统束缚,强调戏剧的假定性,注重舞台的呈现,重视观演关系,试图让戏剧回到自己的本质状态,对中国探索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探索剧高行健理论探索Abstract: Gao Xingjian,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drama artists explore, it advocates many idea on drama to early exploration playwrights to inspire, advocates for the drama to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tradition, emphasizing a drama that, paid attention to the stage of the presentation, pay attention to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ence and actors, trying to play back to the nature of their own state, of Chinese explorative drama had a profound impactKeywords: Exploration play gao xingjia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目录1.新时期探索剧概述 (3)1.1探索剧的历史沿革 (3)2高行健的探索 (4)2.1从剧场看作品探索性 (5)2.1.1第四堵墙的突破 (5)2.1.2三一律的探索 (5)2.2.从剧本看作品探索性 (7)2.2.1淡化的冲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戏剧中的“合唱”................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探索的意义. (11)参考文献: (11)1.新时期探索剧概述1.1探索剧的历史沿革探索戏剧在新时期中国的兴起 , 是由于问题剧的弊端而引起的日益严重的戏剧危机 ,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话剧一直有着“一个主题,两个人物,三一律,第四堵墙的固定模式,传统戏剧被这种模式所束缚,话剧的固有模式使戏剧失去了其生命力,长期处于停滞和衰落的状态。
同时漫长而沉重文革时期之后,社会进行着历史的转折,人们因此也有了新的追求,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但戏剧却稳步不前,社会问题剧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戏剧开始由盛转衰,戏剧危机由此产生。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掀起了全国思想解放运动,戏剧界也受其影响,面对剧场的萧索 ,剧作家们感觉到了严重的危机,开始对当时的戏剧进行了反思,她们认为,戏剧在发展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形式的单一,内容的虚假,表现力不足,观念的狭窄等等,阻碍了戏剧的发展,对于新的时代,戏剧必须改变从而适应,如果戏剧无视时代的变化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新的内容以及这种新的内容对戏剧新的形式的新要求,不顾观众对世界认识方式以审美体验的变化而因循守旧,那么只会被时代遗弃。
当时有人认为,戏剧危机的关键是缺少戏剧的真实性,由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剧在一定程度上已沦为政治的附庸,因此当时的戏剧大多数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戏剧作家的目的是指出社会问题,但其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心里,命运等具有很大的虚假性,已经无法吸引观众。
曹禺先生说过:“可以说所有伟大作家的伟大的作品,都不是被某个微不足道的社会问题所限制住的,好的作品应该是叫人思,叫人想,但是它不是叫人顺着作家的思路去思考,按照作家已经划定的道路去思考,而是叫人自由的去想,想象自己脑海中形成的人生,未来,甚至是思考人类。
[1]而在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剧,都是为表现某个社会问题而生,戏剧模式一成不变,因此开创新的戏剧模式也成为当务之急,“振兴话剧”成为戏剧界迫切的愿望,由此开始了对戏剧的探索,探索剧由此产生。
2高行健的探索上世纪初,文学和电影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戏剧却陷入了混沌之中,充满了探索与变革的激情在剧院里的变革潮出现了。
高行健成为了这时候戏剧创作的“领袖”之一,他选择了“第四堵墙”作为突破性的戏剧创作,打破了“三一律”的约束,改变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剧本写作和导演,演员,掀起了一个戏剧性的改革浪潮。
[2]一方面,试图还原高行健戏剧艺术形式本身具有最大的限度,另一方面,他从中国传入的现代戏剧创作中的运用手法,试图呈现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效果。
2.1从剧场看作品的探索性2.1.1“第四堵墙”的突破“第四堵墙”是指在戏剧演出中,通过想象,想象舞台与台口之前有一堵无形的墙,讲演员与观众隔开,是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从而达到环境、形体、情感的逼真。
但”第四堵墙理论发展到后期,却禁锢了戏剧的发展,有些戏剧创作者局限于理论,妄图达到环境的过于逼真而忽视了演员情感逼真的中心地位。
而高行健则试图打破“第四堵墙”理论,让演员、角色、观众之间的交流得以实现。
就探索而言,高行健问题戏剧的成果是站在了前人和巨人的肩膀上,不仅如此他还结合了古今中外的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戏剧,同时借鉴了西方的先进的理念,他说:“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也不拒绝吸收西方的现代文化,但你身为东方人,毕竟是用东方人的方式消化西方文化。
[3]因此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第四堵墙“的基础上,高行健勇于探索,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着力打破话剧以“话”为主的单一的局面,话剧演出不再仅仅依靠通过制造绚丽的舞台和演员专一的表演来赢得观众的眼泪和掌声,进而转向强调观众参与和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也是高行健在戏剧观念上的大胆革新和突破。
高行健对于“第四堵墙”的破除,首先采取的方式是改造剧场,高行健将剧场看作是实现这种活人与活人之间“活生生”交流的手段,也是强化这种交流的手段,将传统的框镜式改变为弧形、中心、或环形舞台,这样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空间来缩短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如在《车站》中,演员直接坐在观众席出场,沉默的人也从观众席出场走向目的地,同时在演出最后,演员还直接跳出扮演的角色,还原为演员本身去评价角色的行为,这也是一种与观众交流的行为,甚至,观众也可能突然就成为了戏剧的配角,成为戏剧的一部分,这些都是高行健对于打破“第四堵墙”的探索。
2.1.2三一律的探索戏剧“三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它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
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同时传统的戏剧创作中十分讲究戏剧与现实生活的形式,认为戏剧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模仿,因此,演员的一举一动都得模仿真实生活,舞台的布景同样也得还原现实生活,虽然“三一律”的出现对有些结构不紧凑,内容时间跨度长的戏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三一律”在收紧剧情节奏,明确场景等方面的优点并不能掩盖住其剧情的千篇一律、场景固定刻板的弊端。
而为了破除“三一律”对戏剧的阻碍,高行健也进行了自己积极地探索,他认为:“当戏剧赢得像文学一样的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的时候,在剧场中就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把想象与现实、回忆与幻想、思考与梦境,都可以交织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构成多层次的视象形象。
[4]而高行健认为,想要实现自由的处理时空,就必须得承认戏剧的假定性。
假定性是戏剧艺术的固有本性,且假定性在舞台呈现中有着极其大的作用,例如舞台背景的设计、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人物身份变化、道具的变化等等,都离不开舞台“假定性”,同时运用舞台的”假定性“还可以挖掘人物心里深处潜在的变化活动等等,而高行健也十分重视”假定性“的运用,他认为表演是建立在假定性之上的一门艺术,无中生有、假戏真做正是表演艺术的真谛。
因此,高行健竭力在戏剧中贯穿“假定性”,主张尽量减少舞台上的舞蹈、音乐、灯光、道具等舞台元素,给观众和演员一个空白的舞台,调动观众的想象,让观众从演员生动的表演中去体会戏剧的主题,在脑海中形成独特的意象。
这也就改变了传统戏剧中观众只是看戏的局面,让观众参与到剧情中。
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同时也因为戏剧不可能直接将真实的生活班上舞台,这样是没有美感的,同时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现实生活中几十年间发生的事情,往往在剧场中仅仅两三个小时就要完成,即使演员、乐师、服装师竭尽全力这也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只要依靠戏剧“假定性”,发挥观众的想象,突破时空的限制,这也就可以实现。
这一点在戏剧《绝对信号》中有很大的体现,《绝对信号》讲述的是一个老套的故事,主人公黑子与蜜蜂相爱,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两人无法结婚,在现实的逼迫下,黑子陷入了彷徨的境界,对社会产生了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被车匪利用,于是决定和车匪一起盗火车,但他却爬上了自己的老同学小号担任见习车长的守车、并且自己的爱人蜜蜂随后也登上了这节车,在这个十分有限的空间里,围绕黑子、蜜蜂、小号三人之间复杂的恋爱关系,以及忠于职守的老车长和车匪之间的紧张较量,从而展开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但最后在老车长的劝导和自己激烈的内心冲突后,最终浪子回头的故事,如果单从剧情来看,故事并没有多少新意,基本未脱离传统社会问题剧的模式,写像黑子这样的年轻人在社会中收到打击,走上迷途,最后经过自己内心的冲突和周围人的劝解,最后重新做人的故事。
但高行健在叙事结构上却较以往问题剧有了重大的突破,在剧中,整个空间都是在一列守车中,但高行健运用灯光效果,切分了舞台空间,使舞台上出现了时间和空间各不相同的多种表演区,当谁有戏时就运用灯光将其凸现出来,使舞台空间不收舞台场次的限制,同时运用了音响和灯光的结合,把不同时间所发生的人物的回忆、现实和想象一一呈现出来,打破了现实世界中自然时序的规定,出现了三个时空的交错,使剧情内容更加的多样化,剧情发展贴近人物的心理变化。
这是承认戏剧假定性的结果,同时也突破了“三一律”对于戏剧时空的严格限制。
2.2从剧本看做作品的探索性2.2.1独特的戏剧冲突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剧作家,试着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戏剧理论,最突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在戏剧冲突中。
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和结果的相互作用的异质力量,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的戏剧文学。
戏剧冲突中的内容主要集中概括了生活冲突,由于时间和地点的表现制约因素和其他客观因素,使得戏剧冲突趋于更加集中、激烈。
在大多数戏剧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自我冲突,他们都是紧张的,无法调整的,这种艺术更容易集中观众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