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风民俗

合集下载

安徽有关衣食住行的传统文化

安徽有关衣食住行的传统文化

安徽有关衣食住行的传统文化
1、安徽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各户门前留走廊通弄堂,汇总而通往村前一条大道。

少数村落依山处筑有围墙,平坦处开挖护村河,体制一如旧式的城堡山寨,易于防火、防盗、防偷,陌生人轻易难以进村,进村也难以找到路径逃走。

其弊端是交通闭塞,出入不便。

2、安徽百子会。

信奉佛教的人集体朝山,人数满百人以上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一百人称小百子会。

朝山者身众着灰上装、青裤、黄围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在香首带领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锣唱赞、逢庙叩拜。

大多在地藏王生日活动最盛,素以能够在这天晚上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静坐“守塔”为荣。

4、腊八粥,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薏米、桂圆、红枣、香菇、莲子等八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

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的习俗。

5、龙灯,安徽池州民俗风情。

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

龙灯以竹篾扎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长约1.5米,内燃蜡
烛,少则九板、多则数十板(均为奇数),每板1人扛舞,并敲锣打鼓随行.龙灯是民间庆贺喜庆的一项大型集体活动,所到之处观者如潮,十分热闹。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通用9篇)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通用9篇)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通用9篇)安徽民风民俗作文(通用9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徽民风民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篇1红蜡烛不许灭掉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

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凌晨四点就“完年”在宿松,腊月中下旬,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

“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

”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可以吃到春耕插秧。

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万字印,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

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

性急的人家甚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宿松人的“小年”在正月初七过。

小年过得很随便,往往是在黄昏放一挂鞭炮就算过了小年。

而元宵节却很隆重。

过去有“吃了元宵肉,农夫脱赤足”,即意味着春耕生产又开始了。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篇2“元宝”放在门槛上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

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

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

安徽民风民俗介绍

安徽民风民俗介绍

安徽安徽婚俗徽州方言新安画派徽派建筑节令习俗徽州名人徽州三雕生产习俗徽州文化谐音文化徽州戏曲徽州宅居鬼会肘搁红蜡烛不许灭掉吃新食旱船凌晨四点就“完年”叠罗汉上巳日停门板与下床草豆腐文化节唢呐硬币放进扁食里八碗八七夕乞巧琅琊山庙会八大海、十大海屋套屋过年只吃一顿饭正月十六走太平抛绣球武术安徽婚俗在古徽州,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才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旧时徽州人的婚嫁习俗,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文缛节,不少到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的因素。

下面我们就从徽州婚嫁的九道程序,一一来让大家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满15岁为“及”。

儿女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关心其婚事。

联姻讲求门当户对,实际上女方每望高攀,男方却需适当迁就。

故有“嫁女高高求,讨亲低低凑”的说法。

;一般都由乡里的好事婆娘,往来游说,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选定对象,委托媒婆前往提亲。

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男方将八字置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

若厨房三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筷,认为初步吉利。

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看看是否相冲相克,全部通过,确认无误才可以正式求亲说合。

行聘:俗称“下定”、“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选定吉日,由男方备下红贴,称为“鸳鸯礼书”,在内页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装入一个红封套,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备下一支新毛笔和一块新墨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随媒人去女家,俗称“下定书”。

同时还要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头节礼”,如衣料、首饰、礼银等。

如民国期间黟县的礼银规矩就是108块银元。

不过这也要看家庭财富多少而不等,但尾数都是八,寓意“若要发,不离八”之意,而且每枚银元上都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家乡风俗是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阜阳人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一、传统节日
阜阳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春节。

春节是每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有“过年好”之说。

除夕之夜,每个家庭都要祭祖,贴春联、挂灯笼、放爆竹、吃年夜饭。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互赠礼品,并到亲朋好友的家中串门,热闹非凡。

二、传统美食
阜阳的美食可谓是琳琅满目。

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扬镖。

扬镖是一种将冬虫夏草炒制后捣成粉状与火腿、冬笋、鲫鱼等配料一起制成的一道传统美食。

色、香、味俱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此外,阜阳的其他传统美食还有黄粱糯米饭、崇州豆腐、渚河鱼饺等。

三、婚俗
阜阳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阜阳乡村,有一种称为“拆门”的婚俗。

在新娘到达新家之前,新郎的家人会摆下一道大门,并在门上挂上红布,这时,新娘必须破坏大门才能进入新家,象征着新娘进入新家后的吉祥和美满。

四、民间艺术
阜阳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发达的。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皖西秧歌。

戏曲、民歌、竹编等都是阜阳优秀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既传承了民间传统文化,又具有时代性,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阜阳地区的独特风情。

阜阳的家乡风俗是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也是广大阜阳人民的精
神食粮。

它向人们展示了阜阳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座城市。

安徽省过大年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安徽省过大年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安徽省过大年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安徽省人民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

在安徽省,过大年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安徽省过大年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与文化。

一、年夜饭年夜饭是安徽省过大年春节最值得一提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逢年过节时,安徽的家庭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家人们围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传统的年夜饭菜肴包括鱼、鸡、肉等,象征着团圆和富贵。

此外,安徽特色的小吃菜肴也常出现在年夜饭的桌上,如徽菜、宣菜等,给人们带来了口福和美味。

二、祭祖活动祭祖活动是安徽过大年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节期间,安徽的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给祖先上香、烧纸钱,并向祖先祈求平安和福气。

这是对祖先的追思和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过大年春节的古老习俗之一,在安徽省同样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放鞭炮的声音能够驱逐邪恶,辟邪保平安。

此外,放鞭炮还能增添节日气氛,让人们感受到喜庆和热闹。

四、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安徽省春节期间常见的民俗表演活动。

舞狮舞龙以灵动的动作和夺目的色彩,吸引了众多观众。

表演者身着狮子或龙的服饰,在鼓乐声中模仿狮子或龙的动作,象征着驱邪祈福和祝福新年的到来。

五、夜市与花市在安徽省,春节期间的夜市和花市是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

夜市上熙熙攘攘,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人们可以在夜市上品尝到各种美食,购买到新年的装饰品和礼物。

而花市上则是五彩斑斓的花朵,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新年祝福。

六、踩高跷踩高跷是安徽省乡村地区独特的过大年春节习俗。

人们在春节期间穿着节日盛装,踩着高跷,在乡间小道上游行表演。

这不仅是一种体验乡村风情的方式,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

综上所述,安徽省过大年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年夜饭、祭祖活动、放鞭炮、舞狮舞龙、夜市花市和踩高跷等活动都展示出安徽人民热爱生活、崇尚传统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家乡风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方人民的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

阜阳,作为安徽的一个城市,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家乡风俗。

以下将就阜阳的家乡风俗进行介绍。

一、民俗活动阜阳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年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阜阳便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活动。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放烟花,还有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

在阜阳,还有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叫做“鼓楼会”。

这是一个古老的庙会,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饮食文化阜阳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徽菜为主要代表。

徽菜以独特的烹调技巧和口味鲜美而闻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徽州烧鸡”、“徽州板栗糕”等。

此外,阜阳还有一道独特的传统小吃叫做“铜钱饼”,它是由绿豆面、红豆馅和白豆馅制成,形状像铜钱一样,非常有趣。

三、传统习俗在阜阳,有一些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比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传统的“踏青节”。

这一天,人们会结伴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

另外,婚礼也是阜阳人生活中重要的仪式。

婚礼上,新郎要穿着传统的“松石青褂”,新娘要戴着“镶绿旗帽”,这些都是阜阳地区独有的传统习俗。

四、民间艺术阜阳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阜阳皮影戏。

阜阳皮影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以精美的皮影和生动的剧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此外,阜阳还有传统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都是阜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宗教信仰阜阳地区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是阜阳人民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阜阳的佛教寺庙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信众前来参拜。

此外,阜阳还有一些寺庙和道观,是信众们日常祈福的场所。

阜阳的家乡风俗丰富多样,在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习俗传统、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家乡风俗不仅是阜阳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阜阳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展示了阜阳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自去阜阳感受这里的家乡风俗,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2篇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一)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素有“徽州古城”的美誉。

这里有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代代相传,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以下将为您介绍安徽的两个独特民俗风情。

第一个民俗风情是“祭灶”。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安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灶”仪式。

这是农民祈求来年丰收的一种习俗,同时也是对家庭灶神的感恩和祈福。

在当天凌晨四点左右,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祭拜灶神,备下丰盛的祭品,如水果、香烛和酒水等。

许多地方还会准备“拜糊糊”,即以面粉糊捏成的小人,祈求家庭和睦、人员安康。

这一天,家庭成员集聚在一起,共同祈福,以增进家庭和睦,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第二个民俗风情是“舞麒麟”。

安徽许多地方,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重要的场合,都会有舞麒麟的表演。

麒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福气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安徽的民间活动中非常受欢迎。

舞麒麟的表演通常需要两个人扮演,一人扮演前腿,一人扮演后腿,两人合作配合,模仿麒麟的优雅动作。

他们身穿华丽的麒麟服,以舞蹈的方式展示出麒麟的神韵。

舞麒麟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祥和未来的向往。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二)接上文,继续为您介绍安徽的另外两个独特民俗风情。

第三个民俗风情是“抬花轿”。

在安徽的农村地区,每逢喜事,如婚礼或新儿出生,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抬花轿”仪式。

花轿是一种装饰华丽且寓意吉祥的交通工具,由几个人抬着在村中游行,以示喜庆。

主角通常是新娘或新生儿,他们被抬在花轿上,头上还插着鲜花或彩带。

整个村庄的居民都会随着花轿游行,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场面热闹异常。

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安徽人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也传承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第四个民俗风情是“舞马灯”。

舞马灯是安徽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安徽各地的村庄和城市广场上都会举行盛大的舞马灯表演。

舞马灯是一种尺寸较大的灯笼,形状像一匹骏马,上面绘有各种绚丽的图案。

安徽的名俗活动

安徽的名俗活动

安徽的名俗活动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其地域广阔,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有着丰富名俗文化的地方。

在安徽,有许多独具特色、神秘又充满各种文化内涵的名俗活动。

一、支山庙会支山庙会,是安徽六安市另一个非常传统的民间庙会活动。

每年农历十二月的十六日是九霄九宫节,这一天举行支山庙会成为民间信仰活动的传统,人们从各地前来祈求平安,醒狮团队和花旦队伍都会表演。

二、杨庙迎神杨庙迎神是属于六安市裕安区的名俗活动,历史悠久。

当地每年的春节都会举行迎神活动,杨庙迎神的方式非常独特,居民们会在杨庙门前燃起大火堆,将神灵迎接进入庙中,被认为是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一种信仰方式。

三、巢湖芦花节巢湖芦花节是安徽巢湖市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在盛夏时节举行。

此时巢湖边的芦苇绽放,成为一道美妙壮观的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者前来观赏和采摘,还举行了烟花汇演、湖上烛光船游等节目和活动,成为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

四、黄山醉温泉黄山醉温泉是黄山市的著名名俗活动,还是黄山市的一种传统习俗。

据传说,在过去的清王朝时期,一位老夫妇潜入了黄山上的温泉泡浴,感觉身体又轻松又舒适,还有美容美肤的好效果。

渐渐地,这个温泉便被称为“醉温泉”。

黄山醉温泉活动丰富多彩,有各种温泉派对、唱歌跳舞、美食节和各种比赛活动等。

五、安庆平浦神婆安庆平浦神婆,是安庆市的一个古老习俗活动,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浦神婆是因为通灵、受神启、祈雨等而著名,被当地人尊为神灵。

每年农历四月初六到初八,平浦神婆节隆重举行,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拜访者来到这里,游玩和膜拜。

以上就是安徽省的一些传统名俗活动,这些活动虽然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和特点,但都体现着安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它们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为安徽增添了色彩缤纷的文化底蕴。

这些活动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需要我们珍视并传承下去。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安徽是一个非常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其中包含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如下:
1. 安徽皮影戏——安徽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安徽皮影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手工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2. 安徽花灯——安徽花灯是一种采用彩灯、蜡烛和竹布等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湛的工艺享有盛名。

3. 安徽龙船——安徽龙船是安徽历史文化的一大瑰宝,古老的龙船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 安徽太极拳——安徽太极拳是中国富有盛誉的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全民性的体育和文化活动。

5. 安徽蜗牛灯——安徽蜗牛灯是安徽徽州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是一种手工制作的文化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6. 安徽芦花鼓——安徽芦花鼓是一种有着广泛人气的传统民间乐艺,以其卓越的表演技巧和精湛的艺术独特性而在安徽乃至全国范围内广
受欢迎。

7. 安徽花香——安徽花香是由睢宁大地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间艺术传统,以其特有的演奏和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吸引众多人的关注。

8. 安徽小吃——安徽的小吃文化是安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安徽名气最大的小吃有桂花糕、松饼、细麻花等,它们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美味,成为了安徽美食的代表。

安徽饮食习俗

安徽饮食习俗

(二)皖北饮食习俗。 1、主食: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 食,一般是吃啥收啥,随季节而变化。 早餐,啥汤、油酥烧饼。 2、菜蔬:牛肉、羊肉等,腌制咸 菜。 3、饮料:烈性酒,“无酒不成 席”。 4、特色节令饮食:腊八粥、年夜 剩饭、饺子。
Hale Waihona Puke 安徽饮食习俗(一)皖中、皖南饮食习俗。 1、主食: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吃 些杂粮,早餐大米稀饭,辅以早点, 如大馍、油条、烧饼、包子等。 2、副食:喜欢制作酱菜、酱品、腌 制鱼、肉、蛋类;喜欢豆制品。 3、日常饮料:有饮茶习惯,还有用 糖水招待客人的习俗,喝用糯米、大 麦酿制的烧酒,甜酒。 4、特色节令饮食:吃腊八粥、蒸年 糕、做米花糖。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安徽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传统。

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的风土人情:1.合肥市抛头狮:这是一种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活动,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为内容。

其中,舞狮头者会将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并在举套之间做一个向上抛的动作,因此得名“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这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者会身着戏剧服装,脸上画着油彩,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戏码。

虽然大班会带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这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戏的制作精美,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4.蚌埠市花鼓灯: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被称为“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和春会最为盛大。

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颍上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蚌埠花鼓灯三个流派。

5.六安市龙腾舞狮:这是一种在街区路旁表演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

龙腾舞狮的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表演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赢得现场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6.芜湖市无为鱼灯:人们常称“鱼灯”为“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

玩“鱼灯”时,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

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7.宣城市火狮舞:玩火狮的人在嬉戏时会举着火把并喷撒火焰,故称“火狮”。

火狮以篾片扎制而成,彩纸糊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

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派,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安徽文化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民俗文化阜阳剪纸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帽、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

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

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

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

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

徽州祠祭徽商资本和官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

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

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祠堂建筑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

昔日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

徽州人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

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

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

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

可以说在当时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

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

安徽独有的当地民俗文化介绍

安徽独有的当地民俗文化介绍

安徽独有的当地民俗文化介绍民俗是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规范民众,又深藏于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一种特殊力量。

安徽各类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婚嫁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交往来习俗、烹调饮食习俗等许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皖北的肘阁、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

九华山的“荤年素年”民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宗教特色,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广受喜爱的九华山冬游项目之一。

一、阜阳剪纸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很早即有剪纸出现和应用。

从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

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

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

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的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

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以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艺术特色而享有盛誉。

1978年以来,阜阳剪纸继在合肥、上海、南京、北京以及日本东京等地展出之后,又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艺术特色剪纸的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单色和彩色两大类,南北剪纸又因风格各异而有所不同。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

安徽的风俗

安徽的风俗

安徽的风俗
安徽的风俗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
一、祭祖风俗:安徽人特别注重祭祖,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祖活动,祭祖祭祀都要烧香拜拜,祭祖时家家户户都要摆上新鲜的菜肴,比如鸡鸭鱼肉等,还有汤面、糕点等。

二、庙会:安徽地区有很多庙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都会有庙会活动,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平安等。

三、结婚习俗:安徽的结婚习俗也很多,比如结婚前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拜谒父母,新郎家要准备礼物送给新娘家,新娘家要准备“嫁妆”等。

安徽中秋节的民风民俗作文素材

安徽中秋节的民风民俗作文素材

安徽中秋节的民风民俗作文素材安徽中秋节的民风民俗中秋节,也称“八月十五”、“月夕”、“团圆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而安徽中秋节的民风民俗则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安徽中秋节的民风民俗。

一、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在安徽,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桂花糕、芋头粑等。

其中,最具安徽风味的当属芋头粑。

芋头粑选用优质芋头,经过蒸煮、捣碎、和面、蒸熟等工序制成。

外表光滑,口感软糯,香味浓郁。

而月饼则有着多种口味,如莲蓉、豆沙、五仁等等。

在安徽,人们还有一种独特的中秋吃法,就是将芋头粑和月饼一起蒸熟,再涂上些许芝麻糊和红糖,口感非常独特,值得一试。

二、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在安徽,中秋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

如打秋千、放灯笼、赏月等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孟兰船”活动。

孟兰船起源于安徽合肥。

“孟兰船”是一种传统木制船型,因造船者姓孟,船名孟兰而得名。

每年中秋节前,在合肥的淝河中,人们会举行以孟兰船为主题的游行活动。

孟兰船在游行中会装扮成不同的形象,如巨龙、鲤鱼、孔雀等等。

在游行中,人们会高呼“让孟兰船走进千家万户”等口号,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三、中秋节的传统祭祀在安徽,人们在中秋节也会进行传统的祭祀活动。

为祭奠祖先,表达对前人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在合肥市的“圆明园”内,每年中秋节前后,都会举行“圆明园文化节暨月夜祭祖”活动。

这个活动是为了纪念明代苏轼在合肥圆明园遗址留下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句,同时也是为了向祖先送上祭品,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四、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节还有许多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

而在安徽,则尤其注重祈福和平等。

其一,中秋节的“禁戒”是不允许打牌赌博,以及吵闹打斗,要保持一片祥和之气氛。

其二,人们在中秋节还会插艾叶、念诗、谈情说爱等等,都是为了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

总之,安徽中秋节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深厚传统文化渗透其中。

安徽省过年风情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安徽省过年风情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安徽省过年风情春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春节,即中国的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的各个省份,春节的庆祝方式与习俗都有所不同。

而安徽省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其独特的过年风情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安徽省过年的风情和传统习俗。

一、年夜饭:团圆与美食的盛宴在安徽省,过年的第一天晚上,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上的菜品丰富多样,代表着吉祥与团圆。

常见的菜品包括鱼、腊肉、汤圆等。

其中,鱼在安徽春节的餐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与“余”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

而腊肉的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汤圆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代表着家庭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年夜饭的丰盛不仅让家人们享受美食,更体现了家庭的幸福与团结。

二、祭祖:怀念先祖、祈福吉祥除了年夜饭,安徽省的春节习俗中,祭祖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二,家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烧纸、燃放鞭炮,并向祖先行香祭祀。

祭祀祖先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通过祭祀,安徽人民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子孙的健康与平安。

这一传统习俗在安徽省历史悠久,流传至今。

三、年俗活动:舞狮、耍猴等年度大戏安徽省的春节期间,各种年俗活动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舞狮和耍猴。

舞狮是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舞蹈表演,通过人扮狮子,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以象征着狮子神威,驱邪辟祸,祈求来年平安和好运。

而耍猴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表演形式,通过人扮猴子,表演各种滑稽搞笑的动作,给人们带来欢笑和快乐。

四、放鞭炮:辟邪驱鬼、迎接新年在安徽省,放鞭炮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放鞭炮声声,既有辟邪驱鬼的作用,也象征着驱散病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盛大的鞭炮声犹如一轮太阳升起,照亮了新的一年。

五、灯谜游戏:智慧与乐趣并存安徽省的春节期间,灯谜游戏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大街小巷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有一道谜语等待着围观者猜解。

安徽 习俗事例作文

安徽 习俗事例作文

安徽习俗事例作文
标题:安徽习俗事例作文
安徽是一个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这里流传着许多独特的民俗和习惯。

以下是一些安徽习俗的事例:
1.祭灶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安徽人民祭灶的日子。

祭灶是对厨房用火的神明进行祭祀,以示感谢和敬畏之意。

祭礼时,人们会焚香烧纸,祭拜灶王爷,祈求来年家运昌隆、万事如意。

2.过小年
除夕前一周,安徽人称之为"小年"。

小年期间,人们会大扫除,张贴年画和对联,准备年货,整理衣物等,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小年是安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

3.炒年糕
农历正月初一,安徽各家各户都会炒年糕。

年糕象征着团圆、吉祥。

人们把年糕切成小块,和各种配料一起炒,煮粥吃。

炒年糕不仅口味美味,也寓意新的一年甜蜜美满。

4.舞龙舞狮
春节期间,安徽城乡随处可见舞龙舞狮的场景。

这是安徽人在新年时
吸引财运、驱除厄运的传统活动。

舞龙队伍绕村庄行走,节奏振奋,场面热闹非凡。

5.打年窝
立春后的第一个黄道吉日,安徽人有"打年窝"的习俗。

人们会在房屋或庭院里堆放柴禾,然后在上面搭建一个小窝,象征着勤劳和祈福。

打年窝寓意来年五谷丰登、红火兴旺。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充分展现了安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们已经融入安徽人的生活,成为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符号。

安徽省民俗文化闪耀春节

安徽省民俗文化闪耀春节

基于图像处理的位移测量传感器设计吴蓓;曾祥堉;单新治;苗玉;高秀敏【期刊名称】《光学仪器》【年(卷),期】2018(040)003【摘要】针对光栅尺、容栅尺等位移测量仪器不易于现场安装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位移传感器装置,使其在满足分辨率与响应速度的条件下,最大限度降低安装要求.该传感器基于激光鼠标原理,通过改进光学组件,使得传感器与参照物可以保持比较长的非接触空间.同时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换装不同放大率的光学组件,以得到不同工作距离、分辨率的传感器.实验表明,该传感器易于安装在多数平面运动的待测物上,具有成本低、精度高、线性度好的优点,可广泛用于普通机床的数显改造、机器人的精确定位等场合.【总页数】6页(P84-89)【作者】吴蓓;曾祥堉;单新治;苗玉;高秀敏【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5【相关文献】1.基于SOPC图像处理的二维微小位移测量 [J], 项立;张玲;何伟2.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位移测量 [J], 李文炳;冯平;蔡增伸;叶蔚嫦3.基于图像处理的建筑物振动位移测量算法 [J], 陈昌川;李奎;乔飞;姜宏伟;赵曼淇;公茂盛;王海宁;张天骐4.基于MATLAB图像处理的非接触式位移测量系统设计 [J], 李立云;李雷5.基于视频图像处理技术的振动台试验动态位移测量方法 [J], 田国伟;韩晓健;徐秀丽;刘伟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方语言
安徽省境内共存在着现代汉语四大方言,它们从北向南逐渐变化。依次是:北方方言、赣语、吴语和徽语。 其中北方方言从北至南又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另外,受历史上移民影响,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湘语、 闽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畲话,也零星分布于皖南许多县市,受其他方言包围,逐步形成方言岛。 中原官话。以阜阳话为代表,包括本省淮河以北22个县市和淮河以南的凤阳县、蚌埠市、霍邱县、金寨 县和长丰县下塘集以北地区。其语言特点:声母n与L不混,韵母和普通话韵类关系对应较为一致,声调分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语法上普通话的“不知道”说成“知不道”。 江淮官话。以合肥话为代表,包括怀远县和江淮之间的21个市县,以及沿江安庆市、贵池市、青阳县、 铜陵市、芜湖市、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市、郎溪县、广德县、当涂县和马鞍山市。其语音特点:n与L不 分,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5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选择疑问 句如“你去不去”在境内说成“你可去”? 赣语。以岳西话为代表,包括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贵池(西部及东南角)等县 市。传说境内先民系明朝初年从江西吉安地区迁来。其语音特点:古全浊声母今已清化、读塞音、塞擦音 时,不论平仄都读送气声母;古寒、桓两韵见溪声母的字今音韵母相同;古咸、衔两韵的端系声母字的韵 母今音也相同。有阴平、阳平、阴去、阳去、上声和入声6个声调。语法上普通话的“给我报纸”说成 “把报纸我”。
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 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产 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 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 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 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 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 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 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 造了条件。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 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 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 黄梅戏 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 生活片段,如
这时,忽见李白舞剑哼歌而来。韦仲堪欣喜若狂,忙迎上前去,连声说道:“恭迎谪仙,恭迎谪 仙!” 李白一见老友韦仲堪,连声谢道:“韦处士,你我之间何必如此?” 韦仲堪说:“你不辞路途遥远,来到这穷山僻野,为九子山争荣,为我韦仲堪添光,理应亲 迎。” 李白说:“看你,越说越把我当外人了。” 二人在五溪亭落座,韦仲堪连忙吩咐摆宴,为李白洗尘。李白先饮一盅,连夸好酒好酒。韦 仲堪说:“我这香酒,就是朝中大臣和州官来了也休想尝一口,是专为你精心酿造的呵!” “你真是有心人啊!好,老友相逢,开怀痛饮!来,我敬韦处士一杯!”李白又一饮而尽。 李白酒喝多了,话也多了,说这说那:“韦处士,此处是何处?” “九子山上流下五条溪水,在这里变成一条流入长江,所以此地叫五溪。这就是五溪亭,来 往行人都要在这里喝茶饮酒,眺望九子。哦,请问谪仙近来到了哪些名山?” 李白说:“前些时候在庐山转了转,近来在秋浦寺待了一些日子,现在来到九子,得好好玩 玩。韦处士,你知道九子山的来历吗?” “若不是谪仙问起,险些忘了介绍。”韦仲堪向李白讲了“九子战妖的传说”。 李白兴致勃勃地说:“早有窦县令钓龙成仙和东晋葛洪在此修道炼丹,现如今有何高僧名道 修炼?” 韦仲堪说:“有位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来这里修行。他住山洞,食黄精,信奉地藏王菩萨, 辟地藏王道场。” 李白听后问:“能上山会见这位高僧吗?”
安徽习俗--归根与怀乡
古皖大地有关怀乡归故土的史事尤为显著。《史记项羽本纪》载,起兵江淮的西 楚霸王项羽在灭秦屠咸阳、志得意满之余,便是“心怀思欲东归”,说是“富 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对于汹涌未定的天下大势,他倒不去细 想如何来稳定。与此相反,崛起于芒砀大地的刘邦被迫迁往汉中后,其部将 “士卒皆歌思东归。”谋臣们分析为“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歧而望归, 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刘邦听信建议,极好地利用了这个思乡情结, 五年之内东败项羽平定天下。在当上皇帝后才上演同样的一曲“衣锦还乡”的 欢喜剧,大宴乡邻,还气度不凡地高唱了词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的《大风歌》。居巢人范增因良苦谋略得不到采纳,愤极发病而求 “赐骸骨归”故里,此为“叶落归根”的典型例子。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 腰,“归去来兮”不做官,回故乡彭泽山中过“??菊东蓠下”的隐居生活, 今东至县东流镇还保存有陶公祠的遗迹。明初朱元璋强迁苏、松、杭、嘉、湖 等地富户40万定居凤阳开垦荒田。百姓心中暗恨而生怀乡之苦,每年底都化装 成乞丐绕道湖北、江西而回老家江浙祭祖扫墓,并在漫漫“行乞”的途中唱出 了“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词。因而,自古及今凡 在外地行止到晚年的人,最后一个心愿便是叶落归根,在故乡安度晚年或求得 身葬故土;即使在海外或因故隔绝,生平不得归根者,临终也要嘱咐子孙一定 要找机会回老家看看。在外谋事的人,旧历年底前要挤出时间回家乡过年;
《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 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 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 《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 《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 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 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 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下面请欣赏安徽著名的黄 梅戏《女驸马》
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 相恭喜。这一天,讲究忌讳,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下锅煎炒(忌吵),不沾扫帚,不 向门外泼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骂儿童。认为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 其他灾祸。祁门县还有“喊年”的习俗。即正月初一、初二两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为领 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 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 谢大家来了”,喊年者齐复声:“应该来的”。别有一番意思。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晚上还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画像前摆上酒菜, 焚香祭拜,家家户户还要张挂彩灯,徽州区岩寺镇的元宵戏灯最为盛行。 二月二:农历二月二是土地爷的生日,古徽州称为“龙抬头”。大约是因进入仲夏时节, 雨水渐多,可以听到雷声了,所以有这种说法。在农村,这一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 线清闲过一天。绩溪县的规矩,这一天还有包扎一生糯米一个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 二月二又为百花生日,故又称“花朝节”,这一天,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 文。
淮南豆腐文化节
中国豆腐文化节是由原商业部、原国 内贸易部、原国家国内贸易局、中商 会先后分别与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 淮南市人民政府承办,每年9月15日 海峡两岸(淮南、台北)同时举办的, 集文化、旅游、经贸于一体的国际性 商旅文化节庆,自1992年起连续在淮 南举办了十一届。
徽州人的节令习俗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 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 黟县、休宁县北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 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 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 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户户祭灶, 供送“九田东厨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称“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 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这一天,家家堂前挂祖宗画,画上记载 历代祖先名讳,或绘制祖先遗像。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从 这天起,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除夕:谚云“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吃个年夜饭,午夜放个炮竹什么 的,这与外地的差别倒是不大。
安徽民风民俗
主办人:韩磊
1、黄梅戏 2、淮南豆腐文化节 3、徽州人的节令习俗 4、安徽习俗--归根与怀乡 5、九华山得名的由来 6、安徽地方语言 7、五猖会 8、有趣的合肥旧俗 9、安徽习俗--踏青 10、张贴门神 11、龙灯 12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 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 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 “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 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 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 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 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 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 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 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 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 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 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 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 《大辞店》《过界岭》等。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 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