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蒋会勇,陈愉,张三泉,朱梅刚,赵彤【关键词】弥漫Correlation between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 and GCB molecular subtype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bstract】AIM: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 and 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GCB) molecular subtype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METHODS: Selfdesigned heminested PCR was used to detect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 in 60 cases of DLBCL. Positive PCR products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tissue microarray of 60 specimens of DLBCL was prepared and the expressions of CD20, CD10, Bcl6 and MUM1 were investiga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P method. GCB and 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nonGCB) were subclassified. RESULTS: Six of the 60 DLBCL were bcl2/IgH positive by conventional PCR method. Selfdesigned heminested PCR was used to amplify 6 positive cases again and bcl2/IgH gene was verified rearrangement in 5 cases by cloning and sequencing and 1 had the gene segment of BAC331191 of human chromosome 19. CD20 waspositive in the 60 DLBCL cases.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CD10, Bcl6 and MUM1 were %, % and % respectively. 32 %) were GCB and 28 %) were nonGCB.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positive cases were all GCB subtype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expression of CD10 (P= and not with Bcl6 and MUM1. CONCLUSION: Selfdesigned heminested PCR 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 Bcl2/IgH gene rearrangement detection helps the DLBCL determination of GCB subtypes.【Keywords】 lymphoma, Bcell, diffuse large;bcl2; gene rearrangement【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cl2/IgH 基因重排与分子亚型生发中心样(GCB)的相关性. 方式:采纳自行设计的半巢式PCR对60例DLBCL的bcl2/IgH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 同时采纳免疫组化SP法在组织微阵列上同步观测CD20,CD10,Bcl6,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突变体)1 (MUM1)的表达,进行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分子分类. 结果: 常常规法扩增bcl2/IgH,有6/60例DLBCL bcl2/IgH阳性;在6例阳性样本中,采纳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扩增,经克隆及测序证明5例bcl2/IgH 基因重排阳性,1例为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 331191基因的片段. 60例DLBCL CD20表达全数阳性;CD10,Bcl6, MUM1的阳性表达率别离为%,%,%;GCB 32(%)例,nonGCB 28(%)例. 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的病例均属GCB分子亚型, 且与CD10表达有显著性相关(P=),而与Bcl6及MUM1表达无相关性. 结论:利用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 可提高bcl2/IgH基因重排检测的准确性. bcl2/IgH基因重排的检测可协助确信部份GCB分子亚型的DLBCL.【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cl2; 基因重排0引言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最多见、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但新近cDNA芯片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瘤存在生发中心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 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nonGCB)两种分子亚型,GCB的预后明显好于nonGCB类型[1-2]. Hans等[3]以cDNA 芯片为参照标准,发觉利用“套餐”式免疫标记物CD10,Bcl6,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突变体)1 [melanoma associated antigen(mutated)1, MUM1]也能够对DLBCL进行分子分类. bcl2/IgH基因重排是人类恶性淋巴瘤最多见的染色体异样,存在bcl2基因重排的病例有较好的生存率. 咱们利用组织微阵列(tissue microarray, TMA)技术对60例DLBCL进行分子分类, 采纳PCR技术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探讨bcl2/IgH基因重排与分子亚型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判定DLBCL的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1材料和方式1.1材料1999/2003年诊断明确资料齐全的DLBCL 60(男29,女31)例,中位年龄(16~91)岁,所有标本均为40 g/L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 由3名专门从事淋巴瘤研究的医师按新的WHO分类方式进行诊断. SP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 CD20购于福州Maxim公司;CD10购于美国Zymed公司;Bcl6购于美国Neomarker 公司; MUM1 mAb由意大利Perugia大学血液病研究所Dr. Falini馈赠.1.2方式1.IgH基因重排的检测DNA提取采纳我室成立的石蜡切片刮片法,每例切片1张,厚 3 μm,常规脱蜡、干燥. 用无菌刀片刮入Eppendorf管,加入50 μL消化液(10 mmol/L , 1 mmol/L EDTA, 200 mL/L Tween 20),同时加入蛋白酶K(终浓度为200 mg/L),56℃水浴孵育留宿,充分消化后,98℃, 10 min灭活蛋白酶K,12 000 g离心10 min,分装上清液,用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的浓度,将浓度调整至200~400 μg/L,-20℃保留备用.1.2.2半巢式PCR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bcl2/IgH 基因重排的检测采纳半巢式PCR. 第一次扩增PCR引物为:上游:MBR 5′TTAGAGAGTTGCTTTACGTGGCCTG3′; 下游JH1: 5′ACCTGAGGAGACGGTGACC3′. 该对引物为检测bcl2/IgH 基因重排经常使用引物[4]. 利用专业的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咱们在MBR下游设计了第二重引物: Mbr1 5′CAACACAGACCCACCCAGAG3′与原下游引物JH1组成半巢式PCR反映的第二对引物. 反映体系为:10×PCR 缓冲液2 μL, 25 mmol/L MgCl2 μL, 10 mmol/L dNTP μL,上下游引物各μL,Taq DNA聚合酶μL,模板1 μL(浓度200~500 mg/L),三蒸水μL,总反映体系为20 μL. 半巢式PCR的反映体系为10×PCR缓冲液2 μL, 25 mmol/L MgCl2 μL, 10 mmol/L dNTP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 Taq DNA聚合酶μL,模板1 μL,三蒸水μ℃变性5 min,94℃变性30 s,57℃退火45 s, 72℃延伸45 s, 共35个循环,然后,72℃终末延伸10 min,4℃保留30 min. 半巢式PCR 模板为一步法的产物稀释100倍. 产物以2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 溴化乙锭(EB)μL染色. 所有PCR操作进程中严格按PCR操作规程进行. 阳性对照采纳经测序证明为基因重排阳性的DNA,阴性对照为双蒸水. PCR阳性产物经TA克隆连于T载体,送上海博亚公司进行测序. 测序采纳3730测序仪,DNA测序技术要紧依据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测序结果在基因库中进行比对,以明确是不是为 bcl2/IgH 基因重排片段.制作第一对60例DLBCL蜡块组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作形态学观看,选择有代表性的肿瘤区域,在相应位置进行标记;然后利用组织微阵列仪(Beecher Instruments, MTA1)制作受体蜡块并打孔,依照原有切片的标记部位,用供体针在蜡块相应部位取样,所用组织芯直径为 mm,将供体组织芯放入受体蜡块. 每例标本在标记区域内随机取2~4条组织芯. 在组织样本填入蜡孔时记录每一个样本在二维阵列中的具体位置,并在必然位置上标记出TMA的方位.免疫组化染色采纳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以CD20染色来判定每一个组织点的肿瘤细胞数,每例标本以肿瘤细胞数最多的点作分析. 抗体的阳性判定标准为:CD20,CD10阳性定位于细胞膜,Bcl6,MUM1阳性定位于细胞核, >20%的肿瘤细胞染色判为阳性[3]. 采纳CD10, Bcl6和MUM1 3种抗体对DLBCL进行分类[3]. CD10, Bcl6作为生发中心细胞的标志物,CD10+或CD10+/Bcl6+为GCB类;CD10-/Bcl6-为nonGCB类;MUM1作为后生发中心细胞来源的标志物,假设CD10-/Bcl6+,那么用MUM1来分类:MUM1+为nonGCB类,MUM1-为GCB类.统计学处置: 利用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Fisher精准查验. 2结果2.1组织学分型依照WHO新分类方式对DLBCL进行分型,中心母细胞型(centroblastic,CB) 53例%),免疫母细胞型(immunoblastic,IB)3例%),间变性大B细胞型(anaplastic,AP) 2例%),未分型2例%).2.2蛋白表达60例DLBCL患者的组织切片CD20表达全数阳性. CD10, Bcl6, MUM1的阳性表达率别离为%, %, %,其中CD10+ Bcl6+ 14例, CD10+/MUM1+ 13例,Bcl6+/MUM1+ 16例,CD10+/Bcl6+/MUM1+ 8例(图1). 经统计学分析,年龄性别等因素与CD20, CD10, Bcl6表达无关(表1).2.3DLBCL TMA分子分类60例DLBCL中, 32例(%)GCB,28例(%)nonGCB. 在32例GCB类中, 26例(%)CD10+,18例(%)Bcl6+,14例(%) CD10+/Bcl6+, 6例%) CD10-/Bcl6+. 在28例nonGCB类中,24例(%)MUM1+,8例(%) MUM1+/Bcl6+.A:细胞膜CD20+ ×100; B:细胞核Bcl6+ ×100; C: 细胞膜CD10+ ×200; D: 细胞核MUM1+ ×100.图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SP2.4基因重排检测因bcl2/IgH基因断裂在不同病例略有不同,因此扩增出的片段为100~300 bp(图2). 经一步法扩增,发觉6例阳性,对阳性样本进行半巢式PCR扩增时发觉5例基因重排阳性,考虑一步法扩增有假阳性,经克隆及测序证明为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331191基因的片段,其序列为: TTAGAGAGTTGCTTTACGTGGCCTGCCTCTCTCACCTCCCAGGTGAACGGTGTGGACATGAAGCTGCCCGTGGTGCTGGCCAACGGCCAGATCCGTGCCTCCCAGCATGGTTCAGATGTTGTGATTGAGACCGACTTCGGCCTGCGTGTGGCCTACGACCTTGTGTACTATGTGCGGGTCACCGTCTCCTCAGGT, 因此bcl2/IgH基因重排为5例. 基因重排阳性的5例病例均为GCB亚类. CD10阳性及阴性病例bcl2/Ig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别离为%(5/26)及0%(0/34),有统计学不同(P=)(表1).表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与临床资料及bcl2/IgH基因重排关系(略)图2PCR检测bcl2/IgH重排3讨论本组60例DLBCL,CD10的阳性率高于西方Hans等[3]的28%和Colomo等[4]的21%, 可能与本组选用的病例多为CB变型的B细胞淋巴瘤有关. CD10诊断GCB的灵敏性较低,经CD10和Bcl6联合应用,在GCB类中发觉了6例CD10阴性、Bcl6阳性,说明联合应用CD10及Bcl6可提高GCB亚类的检出率. 本组检测MUM1阳性率与文献报导(50%~77%)相近[5-6]. 咱们利用传统引物进行bcl2/IgH基因重排检测发觉的阳性样本,采纳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扩增及克隆、测序证明有1例为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 331191基因的片段,该片段的上下游别离有9个碱基能与传统引物互补配对,因此进行PCR时可能将其扩增出来,而非真正的基因重排. 这可能是传统引物检测重排发生假阳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结果显示采纳咱们所设计的半巢式PCR 引物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可有效的幸免假阳性的发生. 在咱们的研究中,所有存在bcl2基因重排的病例均表达CD10,统计学资料说明二者存在相关性,因此通过对bcl2基因重排的检测可确信部份GCB 类的DLBCL. 这部份DLBCL与其它类型的DLBCL相较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属不同的疾病亚型[7-8]. 正确的检测方式对这种疾病的正确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咱们利用的半巢式PCR提高了诊断重排的准确性.本研究在进行免疫组化进程中,咱们采纳了TMA技术,由于所有标本均在一张切片上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人为误差少,一致性更强,有助于在同一水平进行观看分析和比较研究,因此本研究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是靠得住的.【参考文献】[1] Rosenwald A, Wright G, Chan WC, et al. The use of molecular profiling to predict survival after chemotherapy for 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J]. N Engl J Med,2002,346(25):1937-1947.[2] Shipp MA, Ross KN, Tamayo P, et 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utcome prediction by gene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J]. Nat Med, 2002,8(1):68-74.[3]Hans CP, Weisenburger DD, Greiner TC, et al. Confirmation of th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using a tissue microarray [J]. Blood, 2004,103(1):275-282.[4] Colomo L, LopezGuillermo A, Perales M, et al. Clinical impact of the differentiation profile assessed by immunophenotyping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J]. Blood, 2003,101(1):78-84.[5]Tsuboi K, Iida S, Inagaki H, et al. MUM1/IRF4 expression as a frequent event in mature lymphoid malignancies [J]. Leukemia, 2000,14(3):449-456.[6] Natkunam Y, Warnke RA, Montgomery K, et al. Analysis of MUM1/IRF4 protein expression using tissue microarray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J]. Mod Pathol, 2001,14(7):686-694.[7] Alizadeh AA, Eisen MB, Davis RE, et al. Distinct typ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dentified by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J]. Nature, 2000,403(6769):503-511.[8] Huang JZ, Sanger WG, Greiner TC, et al. The t(14,18)defines a unique subset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a germinal center Bcel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J]. Blood, 2002,99(7):2285-2290.。
淋巴瘤相关基因的功能及临床意义
淋巴瘤相关基因的功能及临床意义张莹;甘润良【摘要】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有众多的基因参与其中.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PRF1基因突变,套细胞淋巴瘤中SOCS3基因缺失及甲基化等与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有关;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诊断有关,如检测BCL10基因突变、CDH1基因甲基化、MALT1基因重组等有助于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或者类型的鉴别;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治疗有关,如治疗前后PIG-3基因表达出现改变,IL-10基因的不同基因型患者对同种治疗的反应不同等;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预后有关,如P15启动子甲基化、CDKN2A缺失等与生存指标有关,可作为淋巴瘤的预后指标.【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45)001【总页数】4页(P174-177)【关键词】淋巴瘤;基因;功能;临床意义【作者】张莹;甘润良【作者单位】421001 衡阳,南华大学肿瘤研究所;421001 衡阳,南华大学肿瘤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简称淋巴瘤。
按病理组织学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目前发现大量的基因异常改变如突变、甲基化、缺失、易位、重组等,可能导致淋巴瘤的发生,并有助于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提示预后。
认识这些基因的功能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对于揭示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L20、 MAdCAM-1、CCR6基因:Takata等[1]研究十二指肠滤泡性淋巴瘤(DFL)的发生机制,用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72例组织样本,包括十二指肠滤泡淋巴瘤(DFL),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淋巴结滤泡淋巴瘤(NFL)样本,3种类型淋巴瘤差异表达基因(DEG)的表达谱表明,十二指肠滤泡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有共同的特点,CCL20和MAdCAM-1在DFL和MALT淋巴瘤中上调,但在NFL中下调,双重免疫荧光显示,CCL20和CCR6在DFL和MALT淋巴瘤中均共同表达,得出CCL20和MAdCAM-1的高表达和CCL20和CCR6的共同表达在十二指肠滤泡性淋巴瘤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双重打击淋巴瘤临床指南
双重打击淋巴瘤临床指南简介双重打击淋巴瘤(DHL)代表高度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亚型,其特点是具有经常发生的影响MYC和BCL2和/或BCL6的细胞遗传学重排。
最近的研究将这个概念扩展到包括MYC/BCL2蛋白双表达的淋巴瘤。
大约有5–10%的弥漫大B 淋巴瘤是细胞遗传学定义下的双重打击淋巴瘤,同时大约有30–40%的B细胞淋巴瘤是MYC/BCL2蛋白双重表达的。
在这里,我们对这种情况做一个综合性的回顾,以执业临床医师为主要对象,对DHL的定义,分类,何时应该怀疑是DHL和如何确诊,预后因素和最佳治疗方案的最新证据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重点讨论诱导方案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预防的作用,干细胞移植和复发耐药疾病的治疗,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给出我们的意见。
最后,我们展示一些针对这种高度侵袭性疾病正在开发中的最新疗法。
B细胞淋巴瘤中出现染色体易位很常见。
这种易位经常将致癌基因与免疫球蛋白基因位点并置,可以被认为是淋巴瘤的发起事件。
对这种易位研究的最多的是MYC;MYC驱动的淋巴瘤的原型是伯基特淋巴瘤中的8q24染色体重排。
当MYC 重排与其它易位比如BCL2或BCL6同时发生时,诱发的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高度侵袭性的临床表现,从而被定义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
鉴于这种淋巴瘤比较少见,而且最近才意识到其存在,开展前瞻性的试验非常困难。
因此,大部分现存数据来源于回顾性的研究或弥漫大B淋巴瘤前瞻性研究的亚组分析。
本文的目的是将这些数据合成为针对这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淋巴瘤的一个综合性的,聚焦于临床的全面总结,涵盖生物学原理,诊断要点,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因素等个个方面。
MYC生物学原理和其在淋巴瘤中的作用MYC是一个制造转录因子MYC(也被成为c-MYC)的原癌基因。
MYC调控大约10%的人类基因,其下游靶标影响细胞增殖,DNA和蛋白合成与代谢。
肿瘤细胞中MYC的过表达可以来自于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复制和变异。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简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占据了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大部分。
它是一种恶性淋巴瘤,来源于B淋巴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
DLBCL通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疲劳、发热等症状。
其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但通过基因分型可以更好地了解该病的发展、预后和治疗方案选择。
基因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意义基因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分子亚型分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进行分子亚型分型。
根据基因表达谱的不同,DLBCL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亚型: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non-GC)亚型和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亚型。
非生发中心亚型的DLBCL患者预后较差,而生发中心亚型的DLBCL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因此,分子亚型分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遗传变异分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遗传变异分型可以通过检测某些关键基因的突变来进行。
例如,突变在BCL2、MYC和BCL6基因中是常见的,它们分别编码抗凋亡蛋白、转录因子和抑制剂。
这些遗传变异可以影响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转录调控,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通过遗传变异分型,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免疫组化分型免疫组化分型是基于瘤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来进行的。
根据CD20、CD10、BCL6和MUM1等标志物的不同表达,DLBCL可以分为不同的亚型,例如:CD20+、CD10+、BCL6+、MUM1-的亚型等。
不同的免疫组化亚型对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有所不同。
通过免疫组化分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预测预后。
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中预后蛋白的表达及 bcl-6基因重排情况分析
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中预后蛋白的表达及 bcl-6基因重排情况分析黄晖;黄传生;杨文萍;黄慧【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预后蛋白的表达及bcl-6基因重排情况。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5、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在29例DLBCL中的表达。
根据CD10、bcl-6和MUM1的表达情况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 型)。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
结果29例DLBCL中年龄<18岁者11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2/11)、45.5%(5/11)、54.5%(6/11)、36.4%(4/11)和63.6%(7/11),GCB 型6例(54.5%)、non-GCB 型5例(45.5%),bcl-6基因断裂1例(10.00%)、扩增2例(20.00%);≥18岁者18例,CD5、CD10、bcl-6、MUM1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3/18)、0(0/18)、44.4%(8/18)、83.3%(15/18)和55.6%(10/18);GCB型1例(5.6%)、non-GCB型17例(94.4%),bcl-6基因断裂5例(27.8%)。
bcl-6和bcl-2蛋白表达儿童DLBCL与成人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0.717)。
bcl-2蛋白表达儿童GCB型和non-GCB型DLB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成人DLBCL以non-GCB型为主,bcl-6基因重排常见。
儿童DLBCL以GCB型多见,bcl-2蛋白不是DLBCL 的预后指标。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rognostic protein and rearrangement of bcl -6 gene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Methods Expression of CD5,CD10,bcl-6,MUM-1 and bcl-2 in 29 cases of DLBCL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SP method .The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erminal center B-cell( GCB) type and non-GCB type 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CD10,bcl-6 and MUM-1.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rear-rangement of bcl-6 gene.Results 11 patients were under 18 among the 29 patients,in which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CD5,CD10,Bcl-6,MUM-1 and Bcl-2 were 18.2%(2/11),45.5%(5/11),54.5%(6/11),36.4%(4/11) and63.7%(7/11),respectively,and there had 6 cases (54.5%)of GCB type and 5 cases(45.5%)of non-GCB type,bcl-6 gene breakage were founded in 1 cases(10.0%)and bcl-6 gene amplification were detected in 2cases(20.0%).18 patients were 18 years old or o-ver 18,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CD5、CD10、bcl-6、MUM-1 and bcl-2 were16.7%(3/18),0(0/18),44.4%(8/18),83. 3%(15/18)and55.6%(10/18),respectively;there had 1 case (5.6%)of GCB type and 17 cases (94.4%)of non-GCB type, bcl-6 gene breakage were detected in 5cases(27.8%).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bcl-2 an bcl-6 protein express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 DLBCL patients(P=0.710,0.717).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bcl-2 protein expression between children GCB type and none-GCB type.Conclusion Non-GCB is the main type in adult DLBCL patients ,and bcl-6 gene rearrangement is common .GCB type is more common in children DLBCL patients ,and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bcl-2 pro-tei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prognosis of DLBCL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512-515)【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荧光原位杂交【作者】黄晖;黄传生;杨文萍;黄慧【作者单位】330029 江西省肿瘤医院;330029 江西省肿瘤医院;330006 江西省儿童医院;330006 江西省儿童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版)和BCL-2、BCL-6基因的重组可以采用FISH检查进行筛查。
二)鉴别诊断与其他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霍奇金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结核等淋巴结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三、治疗一)化疗R-CHOP方案是目前最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利妥昔单抗。
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添加其他药物,如替加氟、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长春新碱-替加氟(R-MCP)等方案。
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R-miniCHOP等弱化方案。
二)放疗对于局部病变或治疗后残留病灶,可以考虑采用放疗治疗。
三)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或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
四)靶向治疗针对不同的分子靶点,如CD20、BCL-2、BTK、PI3K等进行靶向治疗,如利妥昔单抗、伊布替尼、阿伦单抗等。
五)其他治疗包括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处理、疼痛控制、抗感染治疗等。
四、预后DLBCL的预后因患者年龄、病情分期、治疗反应、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等因素而异。
总体来说,5年生存率为60%-70%。
高危患者的预后较差,需要密切随访和积极治疗。
为了完善MYC、BCL-2、BCL-6的FISH检查,需要对表达≥40%或Ki-67≥90%的患者进行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分类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肝肾功能评估、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以及监测尿酸水平以发现肿瘤溶解综合征。
骨髓检查需要进行骨髓活检,除非是DLBCL累及的情况。
对于有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术以完成脑脊液检查。
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实验室表现包括高尿酸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以及高钾血症。
影像学检查方面,PET/CT检查是首选,如果无法行PET-CT检查,则可以进行颈胸腹盆部增强CT检查。
Ann Arbor分期是评估淋巴瘤疾病分期的标准,分为早期和晚期。
诊断方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是肿瘤性大B淋巴细胞的弥散性增殖,正常组织结构完全或部分破坏。
临床病理学:肿瘤病理的分子检测
ORR (%)
71.2 vs 47.3 84.6 vs 37.5 62.1 vs 32.2 73.7 vs 30.7
83 vs 36 58 vs 15 61 vs 22 66.9 vs 23.0
PFS (月)
9.8 vs 6.4 8.4 vs 6.7 9.6 vs 6.6 10.8 vs 5.4 13.1 vs 4.6 9.7 vs 5.2 11.1 vs 6.9 11.0 vs 5.6
ROS1 、 RET基因重排
ROS1重排见于2%肺肿瘤;少吸(<10包、年)/不吸 烟患者;年轻患者;腺癌。临床对克唑替尼敏感。 对EGFR TKIs不敏感。 RET基因融合见于1.3%肺癌,腺癌。
临床检测方法:FISH,RT-PCR
HER2在乳腺癌中…
HER2在乳腺癌中…
HER2扩增与肿瘤发生有关。肿瘤体积大 ,无病生存期 短 ,对CMF等方案耐药, 对蒽环类药物比较敏感,50% 患者为ER或PR阳性。
检测:定量PCR或测序。
ALK基因重排在NSCLC中…
发生率: 3-7% 临床特点: 少吸(<10包、年)/不吸烟
年轻患者 腺泡或印戒细胞癌
融合特点: 主要与EML4存在 至少9种融合方式,其他IFGALK, KIF5B-ALK 与其他癌基因变异不共存
靶向药物:克唑替尼
临床检测方法:FISH,增强免疫组化,RT-PCR
EXON
Genet Med 2009:11(1):21–34
胃肠道间质瘤与格列卫
c-kit/PDGFRA突变类型预测伊马替尼疗效,其中c-kit外显子11突变疗效最佳 PDGFRA D842V突变者对伊马替尼原发耐药。 检测方法:DNA测序
基因重排
bcl-2、bcl-6、c-myc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 院(附属肿瘤医院)2016~2018年确诊且临床资料 完整的 B细胞淋巴瘤 58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 组化及 FISH技术检测 BCL2、BCL6、CMYC蛋白 的表达情况及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临床和病理学 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伴有 CMYC、BCL2 和 BCL6基因重排阳性“三重打击”的 HGBL患者 1 例,伴有 CMYC和 BCL2、BCL6和 CMYC“双重打 击”者 各 1例。结 合 组 织 形 态 和 免 疫 表 型,参 照 WHO(2016)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3例诊断 均符合伴有 CMYC、BCL2和(或)BCL6基因重排 的 HGBL。本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 有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免疫组化 标本均经 10% 中性福尔马林固 定,脱水,石蜡包埋,3μm厚连续切片,分别行 HE 及免疫组化染色。选用适合淋巴瘤的抗体 CD20、 PAX5、CD10、BCL6、BCL2、MUM1、CMYC、CD21、 CD23、CyclinD1、CD3、CD5、Ki67,免疫组化试剂盒 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利用全自动免疫组化 染色仪(ROCHE公司的 BenchMarkXT)进行染色。
tedwiththelossofIgheavychainproteinexpression. Keywords:lymphoma;MALToma;Igheavychainprotein; IgH generearrangement;IgH genesplit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ClinExpPathol 2019Aug;35(8)
Choi和Han's免疫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价中的意义
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hoi和Han's免疫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价中的意义姓名:李合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肿瘤学指导教师:王晋芬2011-04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应用Choi新分类法与Han’s分型后DLBCL的免疫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9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 bcl-6、CD10、FOXP1、GCET1、Mum-1的表达情况。
根据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分别将所有病例分型。
其中3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情况。
结果:按Han’s分类法GCB型共21例(21.9%),nonGCB78例(78.1%)。
Choi的新分类法则将Han’s分类法中的4例进行了重新分类,GCB型共23例(23.2%),nonGCB型76例(76.8%),根据随访资料确认重新分类的病例与估计预后一致。
分类后的GCB组生存率明显优于nonGCB组(P=0.000)有统计学意义。
FOXP1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预后有意义(P=0.011)。
GCET1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预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7)。
bcl-2蛋白的表达对预后无影响,但对Han’s及Choi分型有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00)。
35例DLBCL患者中3q27染色体断裂7例(20%),扩增10例(28.6%)。
Bcl-6基因易位重排病例(共为15例,43%)高发于nonGCB型中,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两种分类法免疫分型GCB组预后都优于nonGCB组。
bcl-6、FOXP1、GCET1的表达与预后有相关性。
bcl-2 蛋白的表达对两种分型有意义。
Choi及Han’s 分类法对DLBCL的免疫分型、临床预后估计均有应用价值。
BCL-6和BCL-2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BCL-6和BCL-2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孙冠星;曹祥山;李青【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CL-6 and BCL-2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BCL-6 and BCL-2. Results Positive rates of BCL-6 and BCL-2 were 60. 9%(28/46) and 54. 3%(25/ 46). BCL-6 positive and BCL-2 negative expression showed a trend to better overallsurvival(OS)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hip among BCL-6. BCL-2 and prognosis. Moreover, BCL-6 and BCL-2 may be the useful prognostic indicators i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目的探讨BCL-6和BCL-2蛋白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BCL-6和BCL-2两种蛋白在46例DLBCL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BCL-6和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28/46)和54.3%(25/46),BCL-6阳性组和BCL-2阴性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BCL-6和BCL-2的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2(027)008【总页数】5页(P652-656)【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弥漫型;原癌基因蛋白质c-bcl-6;原癌基因蛋白c-bcl-2;预后【作者】孙冠星;曹祥山;李青【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常州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苏常州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常州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1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亚型,约占到新诊断病例的30%~40%[1]。
肾上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肾上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蔡蓉;史倩芸;冯潇;余波;时珊珊;马恒辉;陆珍凤;石群立【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上腺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肾上腺DLBCL中男性3例,女性3例;2例为双侧肾上腺占位,3例为右侧,1例为左侧;其中仅1例确诊为原发,1例可疑原发,其他4例为继发;2例伴脾肿大,1例伴外周血皮质醇升高.免疫表型:6例肾上腺DLBCL表达CD20、CD79a或PAX5,T细胞标记CD3和CD4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0%~ 80%;4例表达MUM1,不表达CD10和BCL-6.随访:3例死亡,分别生存9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2例存活.1例失访.结论肾上腺淋巴瘤少见,其中以继发性多见,原发性罕见.病理类型以DLBCL最常见.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预后差.【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5页(P400-404)【关键词】肾上腺肿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预后;免疫组织化学【作者】蔡蓉;史倩芸;冯潇;余波;时珊珊;马恒辉;陆珍凤;石群立【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2;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句容212400;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 2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6通过尸体解剖发现,25%以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可以出现肾上腺受累,即所谓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secondary adrenal lymphoma, SAL)。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病理学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复杂多样,还表现为治疗反应的不一致以及预后的差异性。
本文就近年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作一系统性回顾。
标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DLBCL)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的31%~34%,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是NHL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
2008年WHO将DLBCL定义为一类弥漫生长的B细胞性淋巴瘤,瘤细胞核大于或等于正常吞噬细胞核,或大于正常淋巴细胞的2倍[1]。
DLBCL在临床特征、侵袭部位、组织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本研究着重从临床、免疫、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工作及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学DLBCL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數为原发,也可从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某些霍奇金淋巴瘤等发展和转化而来,这种转化可能与一些染色体结构改变有关。
DLBCL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以及自身免疫有关。
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等感染与DLBCL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2011年5月第十二届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肯定了我国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与环境污染和食品添加剂之间具有密切关系[2]。
2流行性病学与临床特征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发病最多的一型,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可见于儿童,男性比女性稍多。
DLBCL临床上以迅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为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特征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特征汪园园;杨喆;邓元;常红云;李晓锋;张冠军;刘希【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遗传学上MYC基因重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PB-DLBCL临床病理资料,术前均诊断为乳腺癌或炎症.肿瘤最大直径1.8~7.4 cm,平均3.3 cm,其中ⅠEA期5例,ⅡEA期2例,ⅣE期1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免疫分型,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V感染状态,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重排情况.结果 PB-DLBCL的肿瘤细胞弥漫或略呈结节状浸润乳腺组织,可见残存的乳腺导管.肿瘤细胞呈中等-大的中心母或免疫母细胞样形态.根据Hans分型,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7例(87.5%),生发中心B细胞型1例(12.5%).8例病例EBER原位杂交均为阴性,无EBV感染.MYC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无MYC重排或扩增.结论PB-DLBCL临床表现难与乳腺癌、乳腺炎症区别,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分析.PB-DLBCL免疫表型分型大部分为非生发中心型,目前研究尚未见PB-DLBCL中MYC重排阳性.【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8(010)005【总页数】6页(P295-300)【关键词】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表型;MYC基因重排【作者】汪园园;杨喆;邓元;常红云;李晓锋;张冠军;刘希【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淋巴瘤,约占原发性乳腺恶性肿瘤的0.5%,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占结外淋巴瘤的3%[1]。
BCL-2、BCL-6、C-MYC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present(rs=0.323,P<0.05).Conclusion Combined de-tection of Ig heavy chain protein expression pattern and IgH gene rearrangement can effectively assist in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MALToma andRLH.IgH gene breakage may b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loss of Ig heavy chain protein expression.Key words:lymphoma;MALToma;Ig heavy chain protein;IgH gene rearrangement;IgH gene split网络出版时间:2019-8-1615:07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73.R.20190816.1506.006.htmlBCL-2、BCL-6、C-MYC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林珍珍,黄菲,马晓梅,叶明,熊淑晨,姜艳泽,房新志摘要:目的探讨C-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grade B-cell lymphoma,HGB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方案。
方法收集5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
结果58例B细胞淋巴瘤中伴有C-MYC、BCL-2和BCL-6重排的HGBL仅1例,C-MYC和BCL-2、C-MYC和BCL-6重排各1例。
3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多为多部位受累,1例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Ann Arbor分期均为Ⅲ+Ⅳ期;生存期短。
3例HGBL免疫组化检测均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Ki-67增殖指数均较高(90% 9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标记物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标记物发表时间:2011-09-15T15:48:51.2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程明达周英琼[导读] p53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编码与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凋亡及DNA修复有关的蛋白。
程明达周英琼(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广西桂林 541004)【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432-04【摘要】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治疗传统上受到临床参数的指导。
虽然国际预后指数(IPI)代表了最大程度上公认的预后模型,但是具有相同IPI亚组的结果仍然有着显著的差异,反映了这种恶性肿瘤的异质性。
DLBCL分子层面的分类可能会导致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行为及结果的特殊疾病本质的分类。
一旦经验定有效,新一代的预后模型将成为日常医学实践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现有的临床预测模型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子Prognostic Factors in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bstract】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has been guided traditionally by clinical parameters. Although 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 represents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prognostic model, there is still a marked variability in outcome within identical IPI subgroups, reflect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this malignancy. The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DLBCL may lead to the grouping of specific disease entities sharing similar biologic features, clinical behavior, and outcome. Once tested and validated, this new generation of prognostic models should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daily practice, providing valuabl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o the currently existing clinically based predictive models.【Key words】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rognostic Factors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30%-40%,它在临床表现、免疫表形、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1,18]。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摘要】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生发中心组(GCB)和非生发中心组(non-GCB)的bcl-6基因重排、Bcl-6蛋白表达之间无直接相关性,在DLBCL的发病机制中作用各异。
【关键词】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组织微阵列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欧美和日本占成人NHL的30%~40%[1]。
许多NHL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这些异常能帮助辅助诊断疾病并与其它疾病鉴别。
如滤泡性淋巴瘤有t(14;18),影响bcl-2基因;伯基特淋巴瘤有t(8;14),影响c-myc基因;位于3q27的bcl-6基因的重排,通常见于DLBCL[2]。
bcl-6基因由于在DLBCL中涉及3q27染色体易位而得以克隆,也称LAZ3或bcl-5基因,研究表明,正常bcl-6基因组全长26kb,具有l0个外显子,它编码一个含有70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98kd,属于一种转录抑制因子[3]。
1 实验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选取彭泽县人民医院病理科DLBCL存档蜡块53例,经2位副主任医师重新阅片,明确诊断并排除可能由惰性淋巴瘤转化为DLBCL的病例。
存档蜡块全部重新制作HE切片,参照2008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对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确诊。
另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20例做对照组。
1.2 方法1.2.1 DLBCL组织芯片的构建与制备1)组织芯片模块制做:将熔化石蜡(加入等量的蜂蜡)制作成2.5×2×0.5大小的空白蜡块,设计制作受体蜡块。
2)组织芯片的设计和制备:将原蜡块放在45℃温箱中烘5-10min待蜡块变软,然后,先在显微镜下定位,避开出血坏死区,选取肿瘤组织丰富的区域,用穿刺针从组织块选定部位逐个取出组织芯,放入预先设计的阵列模块中,制成组织芯片。
2022诊断和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文)
2022诊断和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占所有NHL的30%~40%。
DLBCL真高高度异质性,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及治疗反应。
R”CHOP(利妥音单抗+环磷酷肢+阿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辛+泼尼松)是目前治疗DLBCL的标准方案,然而仍有30%~40%的患者存在耐药和复发等问题。
DLBCL是一种潜在可治愈性肿瘤,||笛床上只要条件允许应尽可能以治愈为目标,在此,我们将结合几例典型病例,对DLBCL异质性分层下的当代治疗策略进行探讨,供临床医师借鉴。
-、典型病例例1,女,51岁。
因”发现右侧腹股沟肿物2个月”就诊,淋巴结切除活检病理提示DLBCL。
免疫组化示(020、(019、BCL6阳性,C”MYC 约40%阳性,(010、BCL2、MUM1均阴性,Ki-6790%,原位杂交EBER (斗。
FI S H检测巳MYC、BCL2、BCL6重排均阴性。
治疗前PET-CT可见左侧腹股沟淋巴结代谢增高,SUV max= 15.5,未见真他部位高代谢,骨髓检查宋提示淋巴瘤累及。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ECOG)体能状态评分0分,乳酸脱氢酶(LOH ) 165 U/L,国际预后评分(I P) 0分。
R”CHOP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中期PET-CT提示完全缓解(CR ) ( Deauville 1分),后继续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4个疗程,末期PET-CT亦提示CR( Deauville 1分),治疗结束随i}J 至今持续缓解。
例2,男,29岁。
因”发现右侧胸骨旁肿物1个月j舌检病理提示DLBCL。
免疫组化示CD20、BCL6阳性,MUM120%, C-MYC 10% ,BCL2 60% , CD10阴性,Ki-6770%,原{立杂交EBER (-)。
FI S H检测BCL6重排阳性,C-MYC、BCL2重排均阴性。
治疗前PET-CT见全身多处骨质破坏,颈部双侧、双侧肺门、纵隔、双侧腋窝、膜腺、后腹膜、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膜腺多发局部高代谢,均考虑肿瘤浸润,SUVmax=19.3.,骨髓检查提示2.19%淋巴瘤累及,ECO G1分,LDH326 U/L ,I P I3分,军龄调整的IPI( a a I P I) 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
【摘要】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生发中心组(GCB)和非生发中心组(non-GCB)的bcl-6基因重排、Bcl-6蛋白表达之间无直接相关性,在DLBCL的发病机制中作用各异。
【关键词】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组织微阵列
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欧美和日本占成人NHL的30%~40%[1]。
许多NHL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这些异常能帮助辅助诊断疾病并与其它疾病鉴别。
如滤泡性淋巴瘤有t(14;18),影响bcl-2基因;伯基特淋巴瘤有t(8;14),影响c-myc基因;位于3q27的bcl-6基因的重排,通常见于DLBCL[2]。
bcl-6基因由于在DLBCL中涉及3q27染色体易位而得以克隆,也称LAZ3或bcl-5基因,研究表明,正常bcl-6基因组全长26kb,具有l0个外显子,它编码一个含有70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98kd,属于一种转录抑制因子[3]。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选取彭泽县人民医院病理科DLBCL存档蜡块53例,经2位副主任医师重新阅片,明确诊断并排除可能由惰性淋巴瘤转化为DLBCL的病例。
存档蜡块全部重新制作HE切片,参照2008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对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确诊。
另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20例做对照组。
1.2 方法
1.2.1 DLBCL组织芯片的构建与制备
1)组织芯片模块制做:将熔化石蜡(加入等量的蜂蜡)制作成2.5×2×0.5大小的空白蜡块,设计制作受体蜡块。
2)组织芯片的设计和制备:将原蜡块放在45℃温箱中烘5-10min待蜡块变软,然后,先在显微镜下定位,避开出血坏死区,选取肿瘤组织丰富的区域,用穿刺针从组织块选定部位逐个取出组织芯,放入预先设计的阵列模块中,制成组织芯片。
将制成的组织芯片面朝下放在铜板上,于55℃放置30min,轻压模块使组织柱在模块中排平。
待冷却后放入72℃烤箱中,维持时间1小时,目的是使组织芯与受体蜡块充分融合。
3)组织芯片蜡块采用连续切片,切片厚度约4μm,用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玻片捞片,置37℃电热恒温箱中烤片过夜,以备实验用。
1.2.2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CD20、CD79a、CD3、CD10、Bcl-6、MUM-l 用来帮助判断肿瘤细胞及明确诊断并进行GCB 和non-GCB分组;CD20、CD79a、CD3、CD10着色部位位于细胞膜,如果有大于30%以上的细胞出现阳性着色记为阳性;Bcl-6、MUMl为胞核着色,如果有大于30%以上的细胞出现阳性着色记为阳性。
1.2.3 FISH结果判断
bcl-6双色分离探针是在bcl-6基因的5’和3’端分别设计两个探针,分别标以红色和绿色荧光。
bcl-6基因正常的细胞显示为2个红色和绿色荧光靠的很近或融合的信号;当bcl-6基因出现重排时,bcl-6之1个等位基因的5’和3’端分离,红色和绿色荧光信号分开,表现为两个分离的信号;另外一个等位基因未分离,表现为一个融合的黄色信号或两个靠的很近的红色和绿色信号。
当多于20%的肿瘤细胞核,呈现红色和绿色荧光信号分开时,即确定有bcl-6基因重排。
1.3统计处理
免疫组化结果采用百分率比较采用X2检验,当样本例数较少时,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检验;蛋白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cl-6基因重排
对于掉片或信号图像不清晰的病例,另外补切片重做FISH。
选择背景低、信号强、细胞轮廓清楚的肿瘤细胞计数。
53例DLBCL患者中bcl-6基因重排12例(22.6%),其中GCB型2例(16.7%),non-GCB型10例(24.4%)。
基因重排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见(表1),基因重排与DLBCL分组之间的关系见(表2)。
2.2 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表达的关系
在有bcl-6基因重排的12例患者中,有3例表达Bcl-6蛋白,表达率为25%(3/12)。
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表达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1.000)。
Bcl-6蛋白表达与bcl-6基因重排的关系见。
3 讨论
在本组试验中,bcl-6基因重排率为22.6%(12/53),其中GCB组为16.7%(2/12),non-GCB组为24.4(10/41),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西方人群DLBCL的bcl-6基因重排率为20-40%,中国内地和台湾人群小样本DLBCL的bcl-6基因重排率为17-30%,提示中国人群bcl-6基因重排率与国外相似。
Jerkeman报道,用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44例冰冻标本中,6例发生bcl-6基因重排,重排率为14%,略低于本试验比例,而且提示bcl-6基因重排对
预后没有影响。
Niitsu 报道有23.1%(43/186)的DLBCL有bcl-6重排,与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有22例患者CD5阳性,阳性率为11.8%(22/186),其中有7例bcl-6重排,阳性率为31.8%(7/22)。
在本试验中,结内有3例bcl-6基因重排,结外有9例bcl-6基因重排,结内和结外重排率无差异(P>0.05)。
hOffit报道,结外比结内DLBCL有更多的bcl-6重排,且有bcl-6重排的患者比胚系患者有更好的预后。
作者推测,有些以前的报道提示bcl-6重排与好的预后有关,其中原因之一是可能大多数病人是属于结外DLBCL,而这些病例尚处于早期阶段,病变比较局限,肿瘤体积小,所以预后好。
但也有相反的报道,如Kramer报道,bcl-6重排在结内和结外断裂率没有区别,与本试验结果一致,而且作者提示是否重排对预后也没有影响。
Niitsu报道bcl-6最常见的易位类型为t(3;14)(q27;q32),易位对象为Ig重链基因(IgH)。
IgH基因的断裂点位于可变区,IgH基因的上游序列与bcl-6并列。
其它的易位为t(3;22)(q27;q21)、t(2;3)(p12;q27),易位对象分别为入轻链基因(IgL 入)和k轻链基因(IgLk)。
在本试验中,在12例bcl-6基因重排的患者,有3例表达Bcl-6蛋白,表达率为25%,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表达之间无之间相关性。
Skinnider 报道,85%的有bcl-6基因异常的有bcl-6蛋白表达,比本试验的表达率高,但作者报道Bcl-6蛋白表达与bcl-6基因异常无关,与本试验结果一致。
没有bcl-6基因异常但出现bcl-6蛋白表达的机制可能包括:1:隐秘的bcl-6基因异常没有检测出来。
2:体内的bcl-6蛋白表达可能来源于正常的生发中心。
相反,bcl-6基因异常可能没有bcl-6蛋白表达,其可能原因有:1:3q27断裂区不影响bcl-6基因。
2:重排可能扰乱了基因,导致翻译时无蛋白表达。
3:bcl-6基因下调可能是淋巴瘤发病机制的早期阶段,当恶性克隆已经形成时,蛋白的表达已经不是一个必需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Hirose Y, Masaki Y, Karasawa H,et al. Incidence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germinal center B-cell origin in whol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tissu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using t(14;18) compared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J]. Int J Hematol. ,2005, 81(1):48-57.
[2] Bosga-Bouwer AG, van den Berg A, Haralambieva E,et al.Molecular, cytogenetic, and immuno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follicular lymphoma grade 3B; a separate entity or part of the spectrum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r follicular lymphoma[J]. Hum Pathol, 2006 , 37(5):528-533.
[3] Ye BH,Lista F,Coco FL,. et al .Alternation of zinc fingerencoding gene,bcl-6,indiffuse largecell lymphoma[J].Science,1993,262(5134):747-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