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上2.1认识地球课件共67张ppt

湘教版七上2.1认识地球课件共67张ppt

谷歌地球啊.mp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来认识她的面貌,了解自己的家园。认识地球——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学习目标1.地球的形状及证

据;2.利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3.认识地球仪上的特殊的纬线和经线。地球的形状1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

于“球”形的认识却曾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天像一个斗笠,

地像覆盖的盘,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证实“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1.读图:想一

想,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2.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地球是球形

的证据1891大小比例尺.swf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登高望远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

圆弧形的。地球的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次环球航行→______________

_麦哲伦船队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长

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地球卫星照片大西洋印度洋大

西洋太平洋地球的大小2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巧记:①坐地日行八万里;②庐山起义如果一个人展开双臂是2.0米,

那么需要多少个人手拉手才能围绕赤道一周?2000万人1.地球仪是什么?2.有什么作用?3.地轴和两极的位置地球的模型——地球仪34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特点活动:根据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制作简易地球仪地球仪作用学习地理的工具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

分布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一、地轴和两极北极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北极

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活动①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

、南极各相差多少度。②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和180°经线,算一算这两条经线相差多少度。经纬网判读二、帮你学习经纬度.swf纬线与

纬度1、什么纬线圈?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纬线的特征:1、圆;2、相互平行;3、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4、指示东西方向。3、认识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它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基多的赤道纪念碑4、纬度(1)概

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2)纬度的标定: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

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纬线的划分90oN75oN60oN北纬45

oN30oNN15oN0o南纬15oS30oSS45oS60oS75oN90oS90°N0°60°N30°S30°N60°S 0°90°S1、向北度数越大,为北纬2、向南度数越大,为南纬(3)纬度的变化规律:越向北度数越大越向南度数越大三、帮你学习经纬度

.swf经线与经度1、什么经线?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2、经线的特征:1、半圆;2、相交于极点;

3、长度都相等;

4、指示南北方向。3、经度(1)概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分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2)经度的标定: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从这条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经和西经最大度数为180°。(3)认识本初子午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

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始线,即0°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N0oW15o30o45o 60oE15o60o45o30o本初子午线S英国首都伦敦东南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有一座子午宫,一条宽10多厘米、长10多米的铜质子午线镶嵌在地面上,笔直地从宫中伸出来,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本初子午线”。180°120°60°180°60°120°150°90

°90°150°30°W30°E(4)经度的变化规律1、向东读数越大,为东经(E)2、向西读数越大,为西经(W)0°西经度向西递增←→东经度向东递增经线度数规律20o10o30o180o180o30o0o10o20o(东经)(西经)本初子午线越往西度数越大越往东度数越大120o150o90o0o0o90o180o150o120o?(西经)(东经)?两条相对的经线构

成一个经线圈。问: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的经度有何关系?答:1、相加等于180;2、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写作20°W)和东经160°(写作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东西半球的划分90o几条重要的纬线66.5o66.5o北极圈23.5o 北回归线23.5o0o赤道0o23

.5o南回归线23.5o南极圈66.5o66.5o90o北极圈66.5o北回归线23.5o南回归线23.5o南极圈66.5o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90o高纬度60o60o中纬度30o30o低纬度0o0o30o30o中纬度60o60o高纬度90oAabcdeB

f地球仪5.在地球仪简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a________b_______

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南极北极北回归线北极圈赤道南回归线南极圈地轴西半球2

0°W东半球60o0o西半球180o180o120o60o120o160°E练一练把下列经度和所属的东、西半球连接起来。15°W

17°E34°W150°E170°E175°W东半球西半球四、经纬网1、地球仪上的

经纬网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经纬网中的经线和纬线各有什么特征。B●A●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①利用标注的

度数,读出经度和纬度的度数。②利用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其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A:20°S,40°WB:40°N,60°E30°20°10°0°10°20°30°30°20°10°0°10°20°30°40°认识地球(三)——经纬网和地球运动经

纬网应用1.判断两点的方向经纬网应用2.判断点所在的半球经纬网应用3.判断高中低纬度相对经线5.读经纬网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

题。(1)填写下表。纬度经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ABCD中40°N170°E西北20°N170°W低西北40°N150°E中东北25°N175°E低西北(2)A所在的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_。(3)A所在经线的长度与B所在经线的长度________

_。(4)B点位于A点的_________方向。圆形相等东南二、地球自转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2.自转周期一天3.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日气温的变化三、地球公转1.公转方向自西向东2.公转周期一年3.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归纳总结纬线经线定义

长度形状关系方向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注:也叫子午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直至成点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圆(极

点除外)半圆互相平行(两极除外)相交于南北两极指示东西方向指示南北方向归纳

总结纬度经度0°线度数度数划分变化规律重要线圈本初子午线赤道0°向南向北分别到90°S、90°N0°向西向东分别到1

80°赤道以北为北纬,符号N赤道以南为南纬,符号S0°经线以西为西经,符号W0°经线以东为东经,符号E向上(向北)增大为北纬;向下

(向南)增大为南纬向左(向西)增大为西经;向右(向东)增大为东经0°(赤道)南北半球分界线,南北纬度分界线;南北回归线(23.5°

S,23.5°N);南北极圈(66.5°S,66.5°N)0o(本初子午线)、180o这两条线无东、西经之分,写时不加E或W。20

oW和160o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课堂练习1.下列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A.麦哲伦环球航行B.人们先看到远

航归来的轮船的桅杆C.地表起伏不平D.地球卫星图片2.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圈是()A.南极圈B.北回

归线C.南纬90°纬线D.0°纬线CD3.关于地球表面上两个不同地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度数和不同的经度度数B.可能有相同的经度度数和不同的纬度度数C.可能有相同的纬度度数和相同的经度度数D.可能有不同的经度度数和不同的纬度度

数4.与120°E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是:()A.0°B.120°WC.60°W

D.60°E5.下列纬线圈中最长的一条是()A.80°NB.40°NC.60°SD

.10°SCCD5.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四面都对着北方向的房子,你认为应该建在()A.北极点上B.南极点上C.赤

道和0°经线的交叉点上D.赤道和180°经线的交叉点上6.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长度相比,正确的是()A.赤道与本初子

午线长度相等B.赤道比本初子午线长度要短C.本初子午线长度是

赤道的2倍D.赤道长度比本初子午线2倍还要长一些8.某地以东是东半球,

以西是西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则该地的经纬度是()A.(0°,180°)B.(0°,20°W)C.

(0°,0°)D.(0°,20°E)BDB做一做经子午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线,也叫线。2.为了区别每一条

经线,人们给经线标注了。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一条经线定成为了度经线,也叫线。3.00经线以东是经,以西是经。4.习惯上,用和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5.从东西半球划分看位100W的各地,属于半球;位于1800经线的各地,属于半球;位于1700E的各地,属于半球;位于400W经线的各地,属于半球。经度零本初子午线西东2 0°W160°E东西西西 1.图中④地的经纬度是()A.(20°N,160°E)B.(20°N,160°W)C.(2

0°S,160°W)D.(20°S,160°E)2.图中A地的经纬度是;B地的经纬度是。B在A的方向C(70°N,170°E

)(50°N,170°W)东南16.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实际面积的大小是()A.甲等于乙B.甲大于乙C.甲

小于乙D.无法确定24.下列图中阴影部分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是()A

BC

DBC(1)图中A所在纬线形状为_____。(“半圆”或“圆”)(2)A 所在经线的长度与B所在经线的长度_______

。(“相等”或“不相等”)(3)C在B的____________方向,B在A的_________方向。圆相等西北东南(4)A地

和B地,位于低纬度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C两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___。(5)右图中点所在纬线

最长。BAB(1)图中A、B、C、D四点所在纬线最长的是_____,纬线最短的是______,最迟看到日出的是______。(2

)有两位同学分别从A、D两点沿各自经线一直向北走,他们能在

北极会合吗?_____(填“能”或“不能”)。CDA能下图为经纬网局部图

,读图回答问题。1.图中a、b、c、d全部位于()。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

2.根据地球仪的形状判断,实际距离最短的是()。A:abB:cdC:bcD:ad

3.两条相

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与ad所在经线组成经线圈的是()。A:30°EB:150°WC:150°ED:

30°WBDC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所示区域的半球位置是()A.东半球、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C.东半球

、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2)对图中四地,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B.丙地位于中纬度地区C.丙地位于甲地的东北方D.从丁地一直向北,可以回到原地BC1.如果P、Q两点的经度差为30°,那么关于P、Q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P 点位于西半球,Q点位于东半球B.P点位于东半球,Q点位于西半球C.P点在Q点的正西方D.P点在Q点的正东方D2.如果P、Q两点的经

度差为60°,那么关于P、Q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P点位于西半球,Q点位于东半球B.P、Q两点都位于东半球C.P、Q 两点一定位于赤道上D.P点在Q点的正东方A两地图的大小比例尺比较举例1:50学校地图1:100000安阳市地图大小比例尺比例尺表示实地范围表示的范围.表示的范围.表示内容详细程度比较.比较.量算距离精确程度误差较.误差较.地图缩小的倍数大小..小大大小简单、粗略详细大小小大作业辅导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厘米1:5000000180千米1:600000050厘米2000千米10034000000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50千米,2厘米等于实际距离千米。如果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60千米,厘米等于实际距离180千米。图上距离50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00千米,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千米、厘米1003400000040

2.1 认识地球 学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8)

章节与课题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时 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教学重点: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 使用 多媒体设备,各种地图 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 法指导 教师二 次备课 栏 【自学准备】: 一、经纬网 1. 读一读: (1)经纬网是由哪两类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 (2)经纬网的作用是什么?。 2. 想一想: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 (2)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是。 (3)为什么在课本2-13图中格陵兰岛的面积比澳大利亚大陆的面积大?南 极洲的形状在2-14和2-15中的形状为什么不 同?。 预习,填空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3. 找一找: (1)在地球仪上找出英国首都伦敦的经纬度位置是。 (2)珠穆朗玛峰的经纬度位置是。 (3)我们家乡徐州的经纬度位置是。 (4)我国首都的经纬度位置是。 4. 试一试: (1)课本中贝贝在玲玲的什么方向?。 (2)课本中玲玲在贝贝的什么方向?。 (3)判断东西方向的时候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4)与00经线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是。 (5)与1200 E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是。 结论: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经纬度位置的描述一般有两个数字,数字的后面有不同的字母代表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其中E代读图、分析、讨论、落实

表东经,W代表西经,N代表北纬,S代表南纬。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时要 满足条件是:经度差小于180度。对应经线的判读是二者经度和为180度,东 西经相反。 二、半球位置 1.想一想: (1)南北半球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2)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3)为什么不用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呢? 。 2. 画一画: (1)在课本2—11图中描出赤道和200西经,说出哪里是东半球、西半球、 南半球、北半球。 (2)在课本2—13图中描出赤道、200西经和1600东经,说出哪里是东半球、 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3)在课本2—14图中描出赤道、200西经和1600东经,说出哪里是东半球、 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4)在课本2—11图中描出赤道、200西经和1600东经,说出哪里是东半球、 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结论:半球的划分 半球划分界线 南北半球赤道(0度纬线) 东西半球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d19327618.html,]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d19327618.html,] 一.选择题: 1. 设立经纬网的主要目的是 () A、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B、为了学习上的方便 C、确定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D、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读图2.1━6判断2─3题 [来源:学科网ZXXK] 170° 170° A B 10° [来源学§科§网] C D 10° 图2.1━6 2. 图中各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有 ()

初中地理_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三课时 湘教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三)教案 课标要求: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指出本初子午线和西经200、东经1600、1800经线,并能说出其地理意义。 2、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一段微视频导入。提问:视频中的主人公的汽车怎么能做到由如此高的空中投放到地下时,还能够这么准确的落到原先计划的公路上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回答这个问题。(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师生解惑 一、经线和经度 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 点拨精讲: (1)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用字母“E”表示。 (2)00经线和1800经线都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0经线西侧为西经,东侧为东经,1800东西两侧相反。 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 点拨精讲: (1)东半球的范围:西经200向东一直到东经1600。 (2)小东法:即度数小于分界线的度数,便在东半球范围内。 过渡:由电影院的座位引出经纬网。 三、经纬网 1、什么叫经纬网?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利用标注的度数,读出经度和纬度的度数。②利用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其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 学生判断图中字母A、B点的经纬度。 3、了解经纬网不同的形状。 4、经纬网的用途:图片欣赏 5、完成课后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五)课堂练习:见课件 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经线和经度 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三、经纬网

湘教版七上2.1认识地球课件共67张ppt

湘教版七上2.1认识地球课件共67张ppt 谷歌地球啊.mp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来认识她的面貌,了解自己的家园。认识地球——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仪学习目标1.地球的形状及证 据;2.利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3.认识地球仪上的特殊的纬线和经线。地球的形状1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对 于“球”形的认识却曾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关于天地关系的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天像一个斗笠, 地像覆盖的盘,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证实“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1.读图:想一 想,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2.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地球是球形 的证据1891大小比例尺.swf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登高望远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 圆弧形的。地球的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次环球航行→______________ _麦哲伦船队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长 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地球卫星照片大西洋印度洋大 西洋太平洋地球的大小2思考:图中地球有两个不同半径,这说明了什么?巧记:①坐地日行八万里;②庐山起义如果一个人展开双臂是2.0米,

那么需要多少个人手拉手才能围绕赤道一周?2000万人1.地球仪是什么?2.有什么作用?3.地轴和两极的位置地球的模型——地球仪34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特点活动:根据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制作简易地球仪地球仪作用学习地理的工具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 分布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一、地轴和两极北极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北极 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活动①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算一算赤道与北极 、南极各相差多少度。②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和180°经线,算一算这两条经线相差多少度。经纬网判读二、帮你学习经纬度.swf纬线与 纬度1、什么纬线圈?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纬线的特征:1、圆;2、相互平行;3、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4、指示东西方向。3、认识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它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基多的赤道纪念碑4、纬度(1)概 念:人们为了区别各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度的度数。(2)纬度的标定: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以北称北纬,赤道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 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纬线的划分90oN75oN60oN北纬45 oN30oNN15oN0o南纬15oS30oSS45oS60oS75oN90oS90°N0°60°N30°S30°N60°S 0°90°S1、向北度数越大,为北纬2、向南度数越大,为南纬(3)纬度的变化规律:越向北度数越大越向南度数越大三、帮你学习经纬度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 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提问:我们为什么说地球赤道略鼓呢? 明确: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比地球的极半径长21千米。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 加来中学钟文精 知识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6、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活动一:导入,了解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 1、谈话导入: 2、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昼夜交替变化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3、介绍历史上人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过程。

(1)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也非常想知道。历史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 老师总结:昼夜的变化是地球、太阳的位置相互变化的结果,但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通过好多天文学家的努力,证实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的中心,实际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运动。 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1、我们知道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但是昼夜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先来共同研究几个问题。 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它什么时候从哪方升起,何时又落向何方?分析这个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借助桌上的地球仪研究一下。(地球是自转的,自西向东转) 我们看到太阳的变化,两次变化一般间隔多长时间?讨论研究一下,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3)白天与黑夜交替的变化是伴随什么现象发生的?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总结。(地球自西向东运转,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昼夜现象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师: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相伴发生的,太阳升起后,进入白天,太阳西落后,进入黑夜,也知道了地球能自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昼夜现象的成因,我们根据这个事实来做一模拟实验。老师介绍实验材料:地球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课件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1.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2.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3.地平面上有东(E)、西(W)、南(S)、北(N)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4.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 5.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6.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7.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略。 8.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注记和图例。 9.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①查阅地理辞书;②咨询有关人士;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10.经过测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11.曾经对地球形状的两种说法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12.麦哲伦环球路线是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13.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14.地球仪: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15.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16.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17.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以南称南纬,北纬和南纬各有90°。 18.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19.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区,30°~60°为中纬度区,60°~90°为高纬度区。 2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21.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22.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或者称0°经线,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23.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24.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25.人们通常用“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粗略说明全球陆地和海洋面积的比例【海洋实际占71%,陆地实际占29%】。 26.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 27.全世界共有7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序(由大到小)的顺口溜:亚非北美南;南极欧大洋】。 28.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29.各个大洲的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30.各个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1.太平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在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 32.大西洋跨越南北两个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江苏省七年级地理上册 2.1 认识地球教案1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同时注意强调科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 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1.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知所 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地球形2.角色扮演,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状及认识过程和方法。 3.环球航行就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3.学生放飞思维,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作用 和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4.学生观察地球仪,提出问题。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小幽默导入新课。 两支军队正在激战,一名士兵突然转头就跑,长官大声质问:为什么撤退?士兵回答:报告长官,地球是球形的,我从地球的另外一面绕到敌人后面去偷袭!“ 问:地球真的是球形吗?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1)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宣读自己的资料。 (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正面评价,并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必要的“追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 板书第一节课题:第一节认识地球 1.学生在领会这一幽默后,讨论回答教师提问。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宣读资料。 (2)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并绘制草图加以说明问题。 2.时空隧道。提出设想: 假如你是2000多年前的一位学者,面对大地和天空,对其形状会做哪些思考或猜测?哪些自然现象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大地的形状? 2.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并绘制草图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 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 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 论、交流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那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 研究结果。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

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在此根底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相互位置关系,由于初一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局部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缺乏。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学生是学习主人,活动主体,根据学生好动、好胜特点,本课以做课本活动题和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活动环节形式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学生在做活动同时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习惯,培养用图能力;通过查找、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能力;通过对“地球〞、“水球〞论证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精神;通过小组合作与竞争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 作与竞争能力。 参与式开放型教学,“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时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表达学生主体地位。 重点难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二课时 教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经纬网的看法。 2.学会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3.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经过读图法、谈论法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 【感情态度价值观】 增强比较解析思想的训练,培育读图识图能力。 教课重难点 【教课要点】 学会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课难点】 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课件等。 教课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 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互订交错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 (经纬网)(出示课题) 二、课前热身 教师设问:假如一艘船在海上遭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的地址? 睁开小组谈论,而后选两三名学生报告。 教师点拨:报告自己所在地址的经度和纬度 三、合作研究 1、发问:假如有一位同志要找到某位学生的座位,先找到了教室而后怎么找? 生答:而后找出该学生在第几组第几个。 点拨:要确立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也是近似的道理,找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就得 知该点的地理坐标。 2、四边互动 互动 1:出示经纬网图,要修业生说出各点的地理坐标。 在经纬网上要读出某一点经纬度,要先读出或解析该点是南纬还是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说明:向东增添为东经,向西增添为西经),假如是 0°经线或 0°纬线,应写成 0°经线或 0°纬线。相同, 180°经线不要写成东经 180°或西经 180°。

2.1认识地球—纬线和纬度 教案山东省阳谷县第一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阳谷县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 地理学科教案总课时:第6课时课题第一节认识地球(2)——纬线和纬度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 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的组成及作用。 2、通过观察地球仪,掌握纬线特点及纬度的划分,掌握南北半 球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依据。 3、记忆特殊纬线的名称及度数。 教学重点纬线特点及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依据;特殊纬线的名称及度数。 教学难点纬线的特点及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主备内容二次备课 一、互助探究环节一、教师导入: 师出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图, 师友互查:地球的真实形状、基本数据。 教师巡视抽查。 快乐猜谜语: “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 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 学生猜谜。 环节二、师友探究: 阅读教材18,19页,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图2—7及课本18、19页,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及地轴、两极的定义。

2、读图2—8,说出纬线的定义,有何特点? 3、读图2—9,明确南北半球的划分依据。 4、分析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 5、明确高、中、低纬度是怎样划分的。 6、读图2—7识记特殊纬线的名称及度数。 师友自主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师友互助交流问题中知识点,教师巡视并有选择性地进行指导。 二、互助释疑环节一、师友释疑: 观察地球仪,师友交流自学情况。 1、纬线的特点: 形状圆形(南北两极点除外) 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南北 两极逐渐缩短 指示方向东西 位置关系所有纬线相互平行 2、纬度的变化规律: 度数向北递增的为北纬, 度数向南递增的为南纬。 3 、特殊纬线 环节二、教师释疑: 出示纬线在不同角度下观察得到的图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1《认识地球》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在地球仪上,能较熟练地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4.在经纬网地图上能够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 5.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6.通过测量当地纬度、制作经度纸圈、制作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等活动,培养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基本地理技能。 7.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四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地球的形状”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目前,我们可以用一幅地球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学生在1~6年级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因此,本条“标准”没有把重点放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上,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上,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让学生领悟到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即使是时至今

日也尚未达到尽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将会有更多、更新的认识。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内容简洁,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三则阅读材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侧重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由“天圆地方”发展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为代表的“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船队环球航行验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地球有多大”部分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由于地球太大,很难用一个学生能直观感受的物体与之比较以说明地球的大小,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可见,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能力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述看,这里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而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没有安排正文内容,仅仅呈现出一幅图像,采用图释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以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球仪”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共3条,即“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和“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部分内容)。 在1~6年级的《科学》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仪的知识,7~9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做简单重复。学习地球仪是为后面的地理学习打基础,选取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后面的地理学习所必需的,既没有必要系统,也没有必要深入。因此,对于地球仪的学习应本着了解地球仪的作用,以使今后的学习、生活以至工作中能利用地球仪。认识地球仪的作用,以及利用地球仪,关键是认识经纬网,前提是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对于地球仪,传统上需要介绍的内容很多,如地轴、南北极点、特殊的经纬线等,课程标准只是抓住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上2.1《认识地球》说课稿

《认识地球》说课 上杭县实验中学罗德尧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下面本人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本单元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四部分内容。 “地球的形状”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到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直至利用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 “地球仪”部分通过文字和图像两方面来学习。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看到地球的全貌,需要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地球模型,由此引出地球仪,进而探讨地球仪上具有特定含义的点(两极)、线(地轴、赤道、纬线、经线)、面(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并且指出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原因是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不同的半球上。最后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经纬网”部分,教材说明了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然后将经纬网从球面“转移”到平面,展示地球表面互相垂直的经线和纬线,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经纬网地图的方法。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地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整个地理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运用,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又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还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纬度与经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 ⑵、半球的划分。 ⑶、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以上三点是学生学习地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故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空间观念不强,而且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 ⑴、纬度与经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 ⑵、东西半球的划分。 ⑶、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四)、教材处理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1)

长沙市高新区明德麓谷学校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课题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地理年级七班级C1401/1402时间 认识地球(一)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4、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5、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第学时(总学时)教案 备课手记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 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 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 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 索精神。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湘教版七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经纬网复习课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复习课〕 一、根底知识 1.地球的形状: ①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 ②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规那么球体 2.地球有多大:读课本P16图2-5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_________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为_________千米 探究:“坐地日行八万里〞在哪里能做到?_______ 3. 地球仪:读课本P16-19 ①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的地球________ ②认识: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 ③地球自转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____________ 从北极上空看是________,从南极上空看是________ 探究:在左图中A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④比拟经纬线的不同: 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经线 纬线 地球最北端的点是______,地球最南端的点是_____ 探究:有人想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可能吗?假如可能,在哪里能建? _________ ⑤认识经纬度:赤道是________°纬线 赤道以北称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北极是_______

赤道以南称_______,用字母______表示,南极是_______ 低纬地区是_______、中纬地区是_______、高纬地区是______ 北回归线是__________°,南回归线是__________°, 北极圈是______°,南极圈是______° 人们规定以通过英国________天文台原址的经线是_____°经线也叫___________线 0°经线以东为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表示 0°经线以西为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东西经的最大度数为________°,称之为__________ 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________°,东西经_______ 探究:与30°E相对的经线是__________ ⑥理解半球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是________,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是____________ 4.经纬网:看课本P19-21理解: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外表任何一点的________ 探究:小明收到国外朋友来信,朋友邀请他到纬度40°、经度20°的地方度假,小明能否很快找到度假地? 二、课后练习 1、假设你乘一架飞机从北京一直往东飞行,最终可到达〔〕 A、北京 B、赤道 C、南极 D、北极 2、人类利用卫星技术准确测量出地球赤道的周长,其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A、3万千米 B、4万千米 C、5万千米 D、6万千米 3、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4、仔细判读经纬网图,图中四个小朋友所在位置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小红站在东、西半球的分界限上 B.小刚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限上

优化设计地理湘七上第一章

2010年初中设计《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地球仪(1) 名师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难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目前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地球吧。 推进新课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提问: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结论:球体(球形) 承转: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活动:全班分六个小组,表演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思考回答下列 问题: 1.“盖天说组” 古代中国人:“我们受山岳、海洋的阻隔,活动的范围太小,看大地是 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 2.海边渔民组 渔民甲:“我发现,远航船只船身先消失,归航船只桅杆先出现。大地真是平的吗?” 渔民乙:“可这样只能解释船靠岸先看到桅杆的现象,但还不能说明地球是什么样 子?” 3.“亚里士多德与张衡组” 亚里士多德说:“我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张衡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 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