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学语⽂六年级⽂⾔⽂练习及答案六年级⽂⾔⽂练习1、郑⼈买履郑⼈有欲买履者,先⾃度其⾜,⽽置之其坐。

⾄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乃⽈:“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宁信度,⽆⾃信也。

”1、解释“度”字(1)先⾃度.其⾜(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3、探究:⽂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

(只允许回答三个)⽽置之.其坐⾄之.市⽽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4、《郑⼈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量(2)尺⼨\尺码(3)dù尺⼨\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脚去试试呢3.⽽置之其坐(脚的尺⼨)⾄之市(到、往)⽽忘操之(脚的尺⼨)反归取之(脚的尺⼨)何不试之以⾜(鞋⼦)4.告诉⼈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蜀之鄙有⼆僧,其⼀贫,其⼀富。

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何恃⽽往”⽈:“吾⼀瓶⼀钵⾜矣。

”富者⽈:“吾数年来欲买⾈⽽下,犹未能也。

⼦何恃⽽往”越明年,贫者⾃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千⾥也,僧富者不能⾄⽽贫者⾄焉。

⼈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何恃.⽽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的是⼀种⽅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之为学,关键在。

4.写⼀句关于志向的名⾔:⼆.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们确⽴志向,难道还⽐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志。

三、与善⼈居,如⼊芝兰之室,久⽽不闻其⾹,即与之化矣。

(完整word版)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打印版)

(完整word版)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打印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亍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 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与我,与”A.和B.结交C.给D.赞成(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犬引颈下视井中,引”A.延续B.伸长C.举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1、XXX买履XXX想买鞋,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鞋放在椅子上。

到了市场,却忘了带尺子。

当他买到鞋后,才说:“我忘了带尺子。

”回去取尺子的时候,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他说:“我相信尺子,不相信自己的脚。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量一下自己的脚的尺寸2)宁信度——相信尺子的尺寸2)吾忘持度——忘了带尺子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他回去取尺子后,市场已经结束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2)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把鞋放在椅子上而忘操之——忘了带尺子何不试之以足——试一试鞋子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它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对富者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者说:“你凭什么去?”贫者说:“我只带了一个瓶子和一个碗。

”富者说:“我几年都想买船去,还没实现。

你凭什么去?”过了一年,贫者从南海回来,告诉富者。

富者感到惭愧。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在蜀地有两个僧人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人们立志不如蜀地的僧人吗?②吾欲之南海——我想去南海④子何恃而往——你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蜀地的僧人吗?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手法,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立志之人,不畏艰难险阻,方能成功。

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会被他们感化。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5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5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D.此是君家果君子
5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5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5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阅读短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A.绝句B.绝技C.绝妙D.断绝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45.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6.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47.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日中:正午时分。②元方:陈太丘长子。③委:丢下,舍去

完整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1、XXX买鞋有个郑州人想要买鞋,他先测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寸记在心里,去了市场却忘了带尺子。

当他买到鞋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测量脚的尺寸。

于是他回家拿尺子,但等他再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关门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建议他试试鞋子是否合适,但他说:“我相信尺子,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他回来的时候,市场已经关门了,所以他没有买到鞋。

2)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之”表示“去”,指“XXX”去了市场。

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之”表示“脚的尺寸”,指“XXX”回家拿尺子去市场。

何不试之以足——“之”表示“鞋子”,指建议“XXX”用脚试试鞋子是否合适。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向决定前程,行动成就未来。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说:“我的盾牢固无比,任何物品都无法穿透。

”他还夸耀他的矛:“我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物品。

”有人问:“如果你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这个人无法回答。

因为不可穿透的盾和无所不能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矛盾的事物不能同时存在。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个卖盾和矛的人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十、1.①卖盾和矛②夸耀自己的盾和矛③无法回答问题2.我的盾牢固无比,任何物品都无法穿透。

我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物品。

3.①代表盾②代表矛③代表矛和盾4.矛盾不能共存5.略有一个人到一家饭馆吃饭,点了一份炸鸡。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2]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2]

(完整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含答案)1越人种稻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桔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泻水种黍,弗对,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所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1)解释下列字盖:________ 鄙:________兵:________ 偿:________(2)翻译最后一段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3)文章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4)这两个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5)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2叶公好龙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

②钩:衣带上的钩。

③写:摹画。

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

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⑦牖(yǒu):窗户。

⑧施(yì):延伸。

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

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________(hǎo hào)似________(sìshì)(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_______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_______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吧!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16篇含答案-全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16篇含答案-全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16篇含答案-全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注释]甚:非常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 乃: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 曰: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案:1、(1)诣:拜见乃:于是,就(2)示:给……看曰:说(3)未:没有闻:听见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注释]善鼓琴:善于演奏古琴峨:高洋:广大1、成语出自《伯牙绝弦》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物是的知音,从(课文句子)“”这两句可以看出。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共19篇,有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共19篇,有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注释]甚:非常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 乃: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 曰: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答案:1、(1)诣:拜见乃:于是,就 (2)示:给……看曰:说 (3)未:没有闻:听见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注释]善鼓琴:善于演奏古琴峨:高洋:广大1、成语出自《伯牙绝弦》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人物是的知音,从(课文句子)“”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二.1.①边境.②到.③难道.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1.解释字义.(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三.1.居:一起店铺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四.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1.解释字义.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翻译下列句子.(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七.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字义.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 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字义.(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八.1.(1)替 \ 给(2)通“悦”,愉快 \ 高兴(3)喜欢\喜爱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1.解释字义.(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3.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点或错误④到⑤它,代学过的知识⑥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字意.(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2.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十.1.(1)卖(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目瞪口呆5.(略)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字义.(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翻译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一1.(1)逃跑,奔跑(2)放下(3)希望(4)被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4.既讽刺想不劳而获的人.这告诉我们,不可把偶然的事情当成是必然的.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 1.解释字义.(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3. 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 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二1.担忧劳累赶去放弃 2.(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拔苗助长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本来.安——怎么.亡——失去、得不到.1.解释字义.(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翻译文言句子.(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十三1.(1)将要(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渡过.遽——立刻.契——用刀子雕刻.惑——糊涂⒈解释字义.(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2.翻译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十四1.到它,代剑可是,但是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4、(略)我们生活学习中,好多人都有拖三拉四的习惯,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非要在那作个记号,等什么时候想解决的时候才考虑,殊不知等过一段时间后,这个问题可能变得很复杂.吃饭的碗当天不洗,第二天全馊了,当天穿的袜子不洗,第二天臭的要命.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童子方.欲弹黄雀2.翻译下列句子.(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十五1.展开捕捉抬(起)正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2)小孩子正想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十六、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1.解释字义.(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3)其人舍然大喜2.翻译句子.(1)奈何忧崩坠乎?(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忧天”的杞人的?十六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大全练习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大全练习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大全练习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 以:________日中:________ 及:________盘盂:________沧沧凉凉:________孰:________ 汝: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②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昔有愚人:________②食之,甚美: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主人既闻,乃益盐。

②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4)这则短文有何寓意?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大全练习题(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大全练习题(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大全练习题(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课外阅读。

小儿不畏虎苏轼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②。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④卒去⑤。

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

②自若:神情不紧张。

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④寻:副词,随即,不久。

⑤去:离开。

⑥被:施加,给……加上。

(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5)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

________②虎亦寻卒去。

________(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_______。

(9)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 )。

(多选)A.望而生畏B.虎视眈眈C.无知者无畏D.初生之犊不怕虎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把课文补充完整。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4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4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训练4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读《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我们还读过他的诗《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日曝.书画曝:________②拊掌..大笑拊掌:________③今乃.掉尾而斗乃:________④尾搐.入两股间搐:________(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文中的“________”这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2.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竿充数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选自《韩非子》。

滥:虚妄不实。

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

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②南郭:复姓。

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说(yuè):同“悦”,高兴。

④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 ①用;②派;③让Ⅱ请为王吹竽________ ①请求;②敬辞;③邀约Ⅲ好一一听之________ ①喜好;②常常(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

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

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1、郑人买履之相礼和热创作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回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大也.”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何不试之以足?3、探求: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恣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容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前往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前往后,集市曾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必脚往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回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办事不克不及过分拘泥方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践.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处事过于枯燥,只信教条,讲方式,不置信实践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船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往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克不及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取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阐明人之为学,关键在.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二.1.①边疆.②到.③难道.④依附2.人们建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疆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三.与恶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和操行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由于本人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操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展,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由于本人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而有道德涵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冤家和环境.1.解释字义.(1)与恶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方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缘故原由,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三.1.居:一同店展2.比方纯净的环境,也比方恶人聚集的地方.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随便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冷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偶尔,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感受.四.1.由节俭进入朴素(是)容易(的),由朴素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无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曾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幼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中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1.解释字义.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翻译下列句子.(1)安无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方,意在阐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2)暮年的时分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亮堂,点上蜡烛和黑暗走路哪个好呢?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字义.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上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如今用这个成语描述4.你以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酬报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往做雇工,又不要酬报.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如今这个成语描述勤学苦练.4.①学习要自动——匡衡凿壁借光,自动制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苦,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而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七.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全心全意,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二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字义.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分歧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经过学弈这件大事,作者意在阐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同 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能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全心全意,才能有所劳绩的道理.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逐个听之,处士逃.1.解释字义.(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3)好逐个听之,处士逃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征象?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以为他会往做什么?八.1.(1)替\ 给(2)通“悦”,愉快\ 高兴(3)喜欢\喜好2.滥竽充数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成靠.老虎探求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差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领袖,如今你吃掉我,是违犯天帝的命令.你以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后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以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以是就和它(一同)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晓得野兽是害怕本人而逃跑的,以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1.解释字义.(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分歧含义.〈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反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方一类人.5.你是怎样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九.1.①做领袖②以为③对的④逃跑2.①如今你吃掉我,是违犯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晓得野兽是害怕本人而逃跑的,以为(它们)是害怕狐狸.3.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陷或错误④到⑤它,代学过的学问⑥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凌人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成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成同世而立.1.解释字意.(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3)夫不成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成同世而立.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模样形状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5.我们生存中言行一致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2.一边说呵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十.1.(1)卖(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克不及被刺穿的呀.(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样样?3.言行一致4.张口结舌理屈词穷5.(略)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成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字义.(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兔不成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翻译句子.兔不成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一1.(1)逃跑,飞驰(2)放下(3)盼看(4)被2.兔子是不成能再得到了,可是本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刻舟求剑4.既讽刺想坐收渔利的人.这告诉我们,不成把偶尔的事变当成是必定的.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回,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有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有益,而又害之.解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惫.芒芒然,很疲惫的样子.谓――告诉.予――白话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但只是.1.解释字义.(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有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2.翻译上面的句子.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有益,而又害之3. 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 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二1.担忧劳累赶往放弃 2.(1)天下不想帮忙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好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适得其反寓言从反面熟动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遵照事物进展的客观规律,不克不及急于求成.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缺乏,一人饮之不足.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解释:祠——祭祀.舍人——部下,在本人部下处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本来.安——怎样.亡——失往、得不到.1.解释字义.(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翻译白话句子.(1)数人饮之缺乏,一人饮之不足.(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十三1.(1)将要(2)替、给(3)本来(4)失往、得不到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敷,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样能给它画上脚呢?3.画蛇添足4.为人处世,不克不及总是觉得本人比别人高明,非常了不起.多此一举,每每会让你失往很多,形成不必要的损失.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船中坠于水.遽契其船,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船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船已行矣,而剑不成.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解释:涉——渡过.遽——立刻.契——用刀子雕刻.惑——糊涂⒈解释字义.(1)其剑自船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船已行矣,而剑不成2.翻译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理想生存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船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十四1.到它,代剑可是,但是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往的地方.(2)像这样往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竭地进展变更,人们想成绩、处事变,都该当考虑到这种变更,得当于这种变更的必要.4、(略)我们生存学习中,好多人都有拖三拉四的风俗,遇到成绩不及时处理,非要在那作个记号,等什么时分想处理的时分才考虑,殊不知等过一段工夫后,这个成绩可能变得很复杂.吃饭的碗当天不洗,第二天全馊了,当天穿的袜子不洗,第二天臭的要命.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叫,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1)蝉方奋翼悲叫,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童子方欲弹黄雀2.翻译下列句子.(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十五1.展开捕获抬(起)正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晓得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2)小孩子正想往弹黄雀,却不晓得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克不及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费尽心机,处心积虑往陵犯别人的人,也每每被别人算计.十六、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整天在天中行止,怎样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克不及有所诽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整天在地下行止,怎样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庸人自扰)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本人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哀愁而哀愁,就往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而已,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样还担心天会塌上去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上去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便掉上去,也不会损伤什么.”那人又说:“假如地陷下往怎样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而已,填满了到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腾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样还担心肠会陷下往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1.解释字义.(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3)其人舍然大喜2.翻译句子.(1)怎样忧崩坠乎?(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3.庸人自扰的故事,讽刺了生存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反?4.从探求的角度上看,你是怎样评价这位“忧天”的杞人的?十六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的是生存中那种为一些不实在践的事变哀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反。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负也.”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何不试之以足?3.探讨:文中“之”字共消失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随意率性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感化.(只许可答复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知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必脚去尝尝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知人们做事不克不及过火拘泥情势,逝世守教条,不知变通,要重视实际.5.这则寓言讥讽了那些处事过于逝世板,只信教条,讲情势,不信任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来岁,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克不及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离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取的是一种办法,如许写,是为了解释人之为学,症结在.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二.1.①边疆.②到.③岂非.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岂非还比不上四川边疆上的僧人吗?3.比较,立志.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喷鼻,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正人必慎其所处者焉.和品格崇高的人来往,就似乎进入了摆满芬芳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喷鼻味了,这是因为本身和喷鼻味融为一体了;和操行低劣的人来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商号,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本身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是以有道德教养的人必须谨严选择相处的同伙和情况.1.解释字义.(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方如何的情况?3.依据辞意,正人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归纳综合,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不雅点你有什么意见?请扼要答复.三.1.居:一路商号2.比方浑浊的情况,也比方恶人集合的地方.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苦,不敢随意马虎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须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触感染.四. 1.由节省进入奢靡(是)轻易(的),由奢靡进入节省(却)艰苦(了).2(略)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进修,生怕已经晚了!”师旷答复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辱弄其君主的呢?”师旷答复说;“我怎敢辱弄我的君主呢!我据说过:年少时爱好进修,似乎是太阳方才出来时的阳光;丁壮时爱好进修,似乎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爱好进修,似乎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明.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1.解释字义.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翻译下列句子.(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方,意在解释一个什么道理?答:五.1.①向②辱弄③阴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顽笑的呢?(2)晚年的时刻爱好进修,就像点蜡烛一样通亮,点上蜡烛和阴郁走路哪个好呢?3.一小我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力.六.匡衡好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慨,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字义.①邻人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如今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认为,应当在哪些方面向匡衡进修?六.1.①到,此指照耀过来②酬报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人家的光明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念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酬报.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人的灯光来念书,如今这个成语形容好学苦练.4.①进修要自动——匡衡凿壁借光,自动创造前提来进修,其好学的精力值得进修.②进修要耐劳——固然家庭富裕,可是,他不畏艰苦的情况,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法“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进修的.七.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收视反听,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同心用心认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字义.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合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正人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经由过程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解释一个什么道理?答:七.1.①教导,教导②如许③引,拉④一路 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岂非)是他的愚蠢才干不如前一小我吗?4..说清楚明了进修必须收视反听,才干有所收成的道理.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逝世,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字义.(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2.请你用一个成语归纳综合这个故事的大意: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消失这种现象?4.南郭处士逃脱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八.1.(1)替 \ 给(2)通“悦”,高兴 \ 高兴(3)爱好\爱好2.滥竽充数3.治理凌乱,职责不明;引导昏庸,好坏不辨.4.(略)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不雅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认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认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背②不信:不说谎,不成靠.山君查找各类野兽吃掉落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吩咐?消磨我来做各类野兽的首级,如今你吃掉落我,是违反天帝的敕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说谎,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追随在我后面,不雅看各类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山君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路)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山君不知道野兽是畏惧本身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畏惧狐狸.1.解释字义.(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认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②子随我后,不雅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认为畏狐也.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合寄义.〈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4.从这则寓言可归纳综合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雷同或邻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方一类人.5.你是若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意见.九.1.①做首级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如今你吃掉落我,是违反天帝的敕令.②你追随在我后面,不雅看各类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山君不知道野兽是畏惧本身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畏惧狐狸.3.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陷或错误④到⑤它,代学过的常识⑥的4.仗势欺人驴蒙虎皮倚仗他人威势来欺负人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成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成同世而立.1.解释字意.(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3)夫不成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成同世而立.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归纳综合.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志会是如何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答复.5.我们生涯中自相抵触的事例耶许多.请你举出两个来.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格买护肤品美容2.一边说呵护情况,却又一边砍树十.1.(1)卖(3)同时消失2.(1)我的矛很锐利,锐利得没有一样器械不克不及被刺穿的呀.(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抵触 4.瞠目结舌木鸡之呆5.(略)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逝世.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成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字义.(1)兔走触株,折颈而逝世(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兔不成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翻译句子.兔不成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用一个成语归纳综合这则寓言的大意:4.这个故事讥讽了哪一类人?它告知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一1.(1)逃跑,奔驰(2)放下(3)愿望(4)被2.兔子是不成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4.既讥讽想不劳而获的人.这告知我们,不成把有时的工作当成是必定的.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世界之不助苗长者寡矣.认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长――发展.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惫.芒芒然,很疲惫的样子.谓――告知.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但只是. 1.解释字义.(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认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世界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3. 用一个成语归纳综合这则寓言的大意:4. 它告知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二1.担忧劳顿赶去废弃 2.(1)世界不想帮忙秧苗发展的人是很少的.(2)(如许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拔苗助长寓言从不和活泼地说清楚明了如许一个道理:要遵守事物成长的客不雅纪律,不克不及急于求成.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缺少,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喝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牟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祭奠.舍人——手下,在本身手下处事的人.卮——古代喝酒用的器皿.固——本来.安——怎么.亡——掉去.得不到.1.解释字义.(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翻译文言句子.(1)数人饮之缺少,一人饮之有余.(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归纳综合上文的大意: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十三1.(1)将要(2)替.给(3)本来(4)掉去.得不到2.(1)几小我喝这杯酒不敷,一小我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克不及老是认为本身比他人高超,十分了不得.画蛇添足,往往会让你掉去许多,造成不须要的损掉.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成.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度过.遽——连忙.契——用刀子镌刻.惑——糊涂⒈解释字义.(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成2.翻译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实际生涯中,也不乏相似于缘木求鱼如许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十四1.到它,代剑可是,但是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2)像如许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3.世界上的事物,老是在不竭地成长变更,人们想问题.处工作,都应当斟酌到这种变更,合适于这种变更的须要.4.(略)我们生涯进修中,许多多少人都有拖三拉四的习惯,碰到问题不实时解决,非要在那作个记号,等什么时刻想解决的时刻才斟酌,殊不知等过一段时光后,这个问题可能变得很庞杂.吃饭的碗当天不洗,第二天全馊了,当天穿的袜子不洗,第二天臭的要命.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孺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孺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孺子方欲弹黄雀2.翻译下列句子.(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2)孺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3.请你用一个成语归纳综合上文的大意: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发?十五1.睁开捕获抬(起)正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颈项,正想啄食它呢.(2)小孩子正想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当有长远的打算,不克不及鼠目寸光,只顾面前的好处;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损害他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十六.杞人有忧寰宇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去处,若何如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克不及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去处,若何如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古代杞国有小我放心天会塌.地会陷,本身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别的又有小我为这个杞国人的忧闷而忧闷,就去劝导他,说:“天不过是积累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成天都在天空里运动,怎么还放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落下来吗?”劝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器械,即使掉落下来,也不会损害什么.”那人又说:“假如地陷下去怎么办?”劝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成天都在地上运动,怎么还放心肠会陷下去呢?”(经由这小我一解释)谁人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劝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1.解释字义.(1)忧寰宇崩坠,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3)其人舍然大喜2.翻译句子.(1)若何如何忧崩坠乎?(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3.杞人忧天的故事,讥讽了生涯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寄义与哪一句鄙谚大致雷同?4.从探讨的角度上看,你是若何评价这位“忧天”的杞人的?十六1.(1)通“无”,没有(2)告知,使人明确(3)宁神的样子 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讥讽的是生涯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忧闷的人.它与鄙谚“世界本无事,杞人忧天之”的寄义大致雷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doc
1、XXX买鞋
一位郑州的人想要买鞋,于是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脚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自己的脚的尺寸。

等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尺寸,于是回家取尺寸。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他却说:“我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1)把脚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

之”代表“脚”。

2)他回去后,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之”代表“时间”。

3)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之”代表“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
蜀中有两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

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僧人说:“你凭什么去?”贫穷的僧人回答:“我只需要一瓶和一个碗就可以了。

”富有的僧人说:“我已经好几年想买船去旅行,还没有实现。

你凭什么去?”一年后,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旅行经历。

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在西蜀去南海的路程不知有多远,富有的僧人无法到达,但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

这告诉我们,人们立志很重要,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

1、解释字义。

①蜀中有两位僧人②我想去南海
③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④凭什么去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荀子》
三、
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与恶人为伍,就像进入鲍鱼市场,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恶臭所感染。

红色是丹药的颜色,黑色是漆器的颜色,因此,君子必须慎重选择自己的居住环境。

1、解释字义。

与善人为伍、芝兰之室、被感化、恶人、鲍鱼市场、被感染、丹药、漆器、居住环境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3、探究: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芝兰
和鲍鱼来比喻不同的人。

为什么作者要使用比喻的手法呢?
作者使用比喻的手法,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他的观点,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八.1.(1)XXX请求为XXX。

(2)宣王同意了,并
派了数百人来提供食物。

(3)XXX继位后,他喜欢亲自听竽,但处士却逃了。

2.以“鱼目混珠”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有些人假装是真
正的专家,欺骗了国王,但最终被揭穿了。

一只狐狸在草地上看到一只鸟儿,于是他就说:“你好,
我的朋友,你看起来很美丽。

我想和你交朋友。

”鸟儿回答说:
“谢谢你,但是我害怕你,因为你是一只狐狸,你可能会吃掉我。

”狐狸说:“不,不,我不会吃你的。

我喜欢和各种各样的动物交朋友,我保证我不会伤害你。

”但是鸟儿还是很害怕,他说:“对不起,我不能和你交朋友。

我必须离开了。

”于是鸟儿飞走了,留下了狐狸孤独的站在那里。

1.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是鸟儿还是很害怕,他说:“对不起,我不能和你交朋友。

我必须离开了。


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十三1.But the bird was still afraid and said。

"I'm sorry。

I can't be your friend。

I have to go."2.狐假虎威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小心那些表现得友好但实际上是有害的人和事物。

1.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担忧崩塌和坠落?”。

2.地面上有很多块石头,填满了四周的空隙,没有空隙的地方就没有石头。

3.杞人忧天的故事是讽刺那些无谓担忧未来而忽视现实的人。

它与“杞人忧河”这个俗语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指无端瞎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