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人的个体意识初探学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文人的个体意识初探

中国古文人的个体意识初探

命的延续。建安文人之所以有风骨之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诗文中所体现出的 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曹操此作信为其代表。再例如《步出夏门行之龟虽寿》神龟 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杜心不已。盈缩之 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同样是一首咏志诗。一方面 诗人慨叹万物终难逃灭亡另—方面诗人却对那些年老而壮志不减当年的人大加赞 美。这茅盾吗不既然万物都难逃死亡的命运那么只有在有生之年为自己的远大理想 奋斗才是诗人心目中最正确的选择。作者所透露的也正是这种情感。 而《步出夏门 行之观沧海》同样也有壮阔之气虽是一首纯景的诗但萧瑟的秋景在曹操笔下却显得 尤为波澜壮阔像是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从而在纯景色描写中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 撼这可是精雕细琢所难以达到的境界因为它完全源自感情的流露。在诗歌方面曹操 还有许多佳作如咏史诗《薤露行、《蒿行》流露出同情下层人民之情感的《苦寒行、 《却东西门行》及部分成就相对一胀的游仙诗。总体上讲这些诗作大体上都具有语 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的特色其中绝少华美词藻结构也不求精细抒发情感往 往悲凉慷慨、跌右起伏显示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因而可以说他是建安时代的代表人 物。 从文章上许曹操也颇具特色说话大胆辞锋犀利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 《祭故太尉桥玄文》等。谈完曹操的诗文让我们再看一下他的生平遭遇。曹操的祖 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其父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的家世极为显赫 因而曹操的背景还是十分有权势的。一方面因为宦官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曹操幼年 没有受到十分正统的教育因而养成了豁达、不拘小节的个性这从他录用人才“唯才是 用”的观点上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尽管曹操家世显赫也难逃汉末社会大动荡带来的波 折。在汉末先是黄巾之乱继而董卓之乱随后转入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当时中原战事不 断生灵涂炭加上连年饥荒中土一片萧条景象。身在乱世中的曹操对此也是敏感的。 望着“白骨露于野”的景象他深刻意识到了人生在时空之间的渺小个体在苍穹之下的 软弱因而顿生一股悲凉之气并体现在他的诗中。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身在 乱世中的曹操由于亲眼目睹了东汉未年社会大动乱的惨酷现实因而深刻地认识到了 人生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从而写出一篇篇慷慨悲凉的诗篇。 学生论文 上下求索的 屈原 高慧君 屈原前34O_前278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 姓。屈原年轻时受到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 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20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因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于是怀 王“怒而疏屈平”同上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 带这是第一次被放逐。当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 机。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祖国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 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汨罗江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 子。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与环 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了优秀的文学。了解了屈原的生平可知他 毕生都在为国家尽心尽力但屈原的政治生涯却颇为坎坷他遭人陷害受到排斥不能实 现抱负祖国危亡后终至投河自尽。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国誓与祖 国共存亡的信念。虽然屈原的政治才华没有得以展现但他在文学诗词方面的才华与 成就却炳彪史册。 谈到屈原不得不谈到《离骚》。它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全诗共373 句3400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因为写于作者被放逐期间因而具有强

《汉字王国中的“人”》名师教案1

《汉字王国中的“人”》名师教案1

《汉字王国中的“人”》教学设计绍兴市柯桥区钱清中学——胡秀华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表意的重要特征;2.初步形成根据汉字构形判断汉字本义的意识;3.激发学生认知汉字的兴趣,探寻汉字意义,体会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苏洵给儿子起名儿?“轼”和“辙”两字均有“车”,“辙”无非就是车辙,“轼”是哪个部件呢?投之以古代驷马车的复原图(见图),轼既可登高望远也可起到类似现在保险带的作用。

回忆下《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轼”可登高望远,但相比于轮、辐、盖、轸,乃车中一个不很重要的部件。

苏洵取此名的用意是在告诫儿子收其锋芒,学会掩饰。

如果说轼不重要但去掉它车也就不完整了,它还有一点点用的话,那辙就更没用了。

它连车的部件也算不上,只不过是车过后的一个印痕,功与之无关,车倒马死也与之无关。

可见苏洵当时虽然对苏轼、苏辙寄予很大的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这就是汉字,汉字充满着老祖宗的智慧,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瑞典作家林西莉走进《汉字王国中的“人”》。

二、初读,汉字是图画的符号。

1.填写表格,疏通文意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文字的?2.直观字形,探求文化口:林西莉女士说:“在中国,当有人问我们家有多少人时,我回答我们有四口------而不是我们瑞典语中的四个。

”这反映了怎样的生活文化现象呢?吃的文化,我们很容易理解俗语“民以食为天”。

《舌尖上的中国》,人与人见面“您吃了吗?”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也写到:“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吃是头顶大事,这可能跟上古时期生产力低下吃不饱有关,有多少人就自然会想到有多少张嘴等着吃饭。

一人一口,特别形象。

从中我们发现汉字的演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因为鼻子是人面部最靠前的器官,人们说自己时,常指鼻子,所以“自”后来成了“自己”“自家”“自身”。

孟子《人和》教案

孟子《人和》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人和》教案敦煌中学一部语文组吕文忠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前导入:1.学生听刘和刚演唱的《和为贵》引入。

2.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3.“和”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指粮食,右边是一个口,意思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百姓和乐了,国家就和平、繁荣、富强了。

4.请同学给“和”字组词(出示幻灯片)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和气生财(生意)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和睦相处,和气致祥(同学、朋友之间)二、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三、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则活动设计一: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出示幻灯片)①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初中古诗文学习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初中古诗文学习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我意 识 的觉 醒 , 使得 把握 时 机 , 帮助 学生 认真 审视 自己 、 觉 自 感 己, 成为教 育 的首要任务 。 生在心 理发 展上呈 现以下特 点 : 学 ( ) 同一性 对 角 色混 乱 ”艾 里 克 森 在 人 的心 理 社 会性 发 1“ 。 展模 式 八 阶 段 中 。 此定 为 青 春期 的首要 矛盾 。 中学 生 首要 将 初 解决 的 问题 是要 明确 “ 我是 谁 ” 形 成 自己初 步 的人 生 定位 , . 如
文学 习 现状 堪忧 。
初 中学 生 呢 ? 代 教 育 注重 对 于认 知 规律 的研究 , 现 品格 的形 成 是渐 进 的 , 过度 拔高 无 异于 揠苗 助长 。 用维 果斯 基 “ 近 发展 借 最
区 ” 说 法 : 生 思 想 品格 的形成 也 存 在理 想 之 “ ” 现 实之 的 学 我 于
注学生成长体验 ” 的提 法 很 高 调 , 在 实 施 过 程 中 , 歌 “ 但 高 大 我 ” 忽视 甚 至漠 视 “ , 自我 ” 的痕 迹 , 然 留存在 我们 的 教育 理念 依
中 , 响着 教材 的 编定 。 影 ( ) 视 学生 的实 际体 验 。 3忽 新课 标 将 “ 培养 爱 国主 义感 情 、 社会 主 义道 德 品质 ,逐 渐 形成 积 极 的人 生 态 度 和正 确 的价 值

族文 化 的高 度 , 引导 1 9年 级语 文学 习 的方 向 。 于此 , 者对 - 基 笔 新课 标 中推荐 的 1 0篇 ( ) 2 段 古诗 文进 行 了分 析 : 现深 沉 的爱 发
国主 义情 怀 , 洁 的人格 操 守是 教材 的 中心理 念 。 些高 歌 “ 高 这 大
我 ” 略“ 忽 小我 ” 的佳 作 , 否吸 引正 处 于人格 形成 、 能 发展 阶段 的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暑假自学-第01讲-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学案讲义】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暑假自学-第01讲-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学案讲义】

第01讲-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原卷版)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把握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1.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文化遗存。

2.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3.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4.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新课导入这幅图描述了古人类活动的场景。

思考问题:1.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是根据什么来研究古人类的历史?2.古人类在中国境内起源于何时、何地?3.他们与现代人相比有何不同?4.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我国人类遗址的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1)元谋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之一,距今年。

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

(2)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年。

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包括一个下颌骨和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距今年。

3.发现意义: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图片解析:元谋人上门齿化石: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被称为“化石”。

重点掌握: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北京人1.北京人的发现(1)地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

(2)遗址发现时间: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或“北京人”。

(3)发现人: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人,以及约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这些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

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具有三千多年历史、记录了古代人民生活和情感的浩如烟海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谁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学生传达一种优雅而感人的情怀,从而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古为今用,成为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文化人。

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原因是“内容枯燥”、“课文难懂”、“上课乏味”、“学了没用”。

于是,在古诗文教学中便呈现了这样两种状态:一是老师滔滔不绝,讲得激情飞扬,总担心自己没讲全讲透;学生却学得昏昏沉沉、一头雾水,只是机械地写满笔记。

二是学生索性不听课,为了应付考试而找来各种教辅资料死记硬背。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我们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意识,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就随之大幅度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在学生和古诗文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梁走进古诗文的殿堂并畅游其间。

一、要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古诗文因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时要激发起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口技》这篇课文时,笔者一开始让学生表演鸟叫,让学生模仿火车声、牛羊叫声等,再放一段洛桑的口技表演录像。

然后告诉学生:“洛桑不过对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中的表演却可以将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

”老师话音未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马上明白什么是口技,而且想知道那人是如何能干,就更容易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导入设计贵精贵短,过于冗长的导入,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适当地介绍背景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接触课本进而深入阅读的积极性。

二、改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觉,由陌生到熟悉对古诗文由陌生变熟悉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

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重点讨论古诗文教学中优秀教师的主动化、电子类型的应用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主体意识,学习热情【正文】古诗文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教育界多年来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优秀的教师要主动去探索,努力创新,不断激发对古诗文的深层次的理解,使古诗文的活动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这样,学生就能在古诗文教学中建立更加深刻的意义和思想。

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电子类型的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古诗文语言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古诗文教学更加有机,让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被激活他们的主体意识。

本文论述了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大量分析了优秀教师的主动化、电子类型的应用等方法,以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古诗文教学中,优秀的教师要主动去探索,努力创新,不断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深层次的理解,使古诗文的活动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这样,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就能建立更深刻的意义和思想。

例如,在讨论古诗文时,可以采用电子工具,让学生用古代词汇表达古诗文的内容和思想,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古诗文语言特点,并运用深入思考分析各种文体、情节、主题,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内涵,从而增强对古诗文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古诗文教学更加有机,让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被激活他们的主体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语境,将古诗文纳入日常学习中,把古诗文的精髓深入到生活中,让学生运用古诗文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老师可以创设古代的场景,让学生仿写古诗文,绘制相应的形象,对比古今的文化表达形式,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古诗文教学中,尝试创新,更好地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古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初中古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初中古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摘要】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

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在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注重预习指导,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自读自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感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阅读、去感知。

但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

因为当前我们的学生在自读、预习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他们普遍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二遍而已。

因此,在这个阶段,老师要给予提示和明确要求。

首先,在读的程序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按“标题——作者——出处——课文文本及注释——内容结构——文章主旨——疑难问题”的程序进行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由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的阅读过程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程序的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记忆读过的材料的能力。

其次,在读的具体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要求:⑴第一遍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⑵第二遍细读全文,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疏通文章大意;⑶第三遍精读全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圈点出疑难语句、疑难问题,以备在课上提出来并解决。

最后,对自读情况要落实检查,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

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把自读的结果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呈现,即把自读过程中的发现、体会、疑问分四大板块整理在作业本上,第一板块是作家作品常识板块;第二板块是生字词板块;第三板块是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课文翻译板块;第四板块是课文内容、结构层次、主题思想的理解及疑难问题板块。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成因及解决策略作为中国古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文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的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纵观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师传授,学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传统模式依然占据言语交流的首席位子。

教师没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动性,学生也没有主动的问题意识。

文言文课堂教学可谓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改变此种现状呢?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会如何问,会问才能学得更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如是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从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之重要性。

本文试图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成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评价因素,以此追本溯源,认清问题。

在实践研究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进而期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

.一、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成因“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所意识到的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当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为何会缺失这种可贵的问题意识呢?笔者以为,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教师因素1.教学观念滞后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局限于传统的角色定位中,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者和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和管理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

虽然新课改实施已有多年了,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依然顽固不化。

教师对新课改理念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没有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ຫໍສະໝຸດ 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试探以下问题。
(1)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话能够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前人也以为人是“死而不亡”的,以为人身后并无消失,因此才有祭拜先人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不是一致?
《知人者智》
《老子》思想弘深,言近旨远,从来被称为“哲理诗”。老子辩证法是中国式的聪慧,其人一辈子态度也并非像后人明白得那样消极。老子主张事物总分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两边老是彼此依存,相较较而显现,并老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其策略是使自己处于柔弱、谦下地位,利用矛盾转化规律,由弱胜强,由不争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这一章能够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专门的意念,顺其自然,确实是“我不专门想怎么样”。老子以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乃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不然,就会招致更大的招架,引发天下大乱。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育学生酷爱祖国语言的情感。酷爱生活,增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体会包括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感悟道理。
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超级道”“海枯石烂”“上善假设水”“自知之明”……提及这些话,咱们都可不能感觉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写作《小议一个古代文学人物形象》教案1

写作《小议一个古代文学人物形象》教案1
4.需要叙述故事情节时,要用概述的方法,不要让情节淹没议论。
5.行文力求流畅,有一定的可读性。
重点
难点
【重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同时力求生动有趣
【难点】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发议论要积极向上
教学
资源
电子白板、PPT课件、作文范文
教学
过程
(习题配备)
一、情景导入
我们读过古代文学作品,常常被其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这些古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自己独特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风度气质和思想感情。我们掩卷之余可以想一想:哪些情节能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人物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造这个人物的?古代人物与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并写下来,就是对一个文学形象的评价了。
5.行文力求流畅,有一定的可读性。
三、范文示例
我最敬佩的一个历史人物
从古至今,无数英杰来来往往,我崇拜精忠报国的岳飞,更敬佩为国捐躯而无畏正直的于谦。
他并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御史,比他牛,比他威风的人多了去了。
他因为皇帝朱瞻基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乱后,(按惯例,每平叛后都要让一个御史去数落叛乱者,当时正好抽中于谦)以令人发聩的声音配之严厉呵斥的表情以及令人发指的动作给朱瞻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朱瞻基就派他去巡江西(说实话,这并非升官,只不过是照例巡按,考察他的能力)。
我不禁感叹:莫须有杀了岳飞,意欲干掉了于谦,成了和“莫须有”齐名的奇耻大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完全是于谦的写照,虽然他壮烈牺牲,但决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一个德才兼备的真英雄!
【名师点评】文章写出了对这个古代人物形象的感受和认识。对于谦的安抚老百姓,为官清廉,不贪污不受贿,深得老百姓的欢心以及各界会士的好评。自己也写出了相应的观点。

如何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如何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如何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孙玉芳︵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建昌中学︶我们要改变学生对古文的畏惧,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有效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体会中找到学习古文的乐趣,进而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为高质量古文课堂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古文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提高古文教学质量进行论述。

一、自主阅读古文阅读是学习古文的第一步,也是学生熟悉古文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

但是,很多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几遍之后,依旧是在读汉字,对文本中的短句、停顿根本不知所措。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古文学习质量,也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古文阅读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进行停顿,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欣赏《小石潭记》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古文学习质量,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试着对全文进行停顿划分,比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引导学生按照“主谓宾”的形式对句子进行停顿划分,这样不仅能够将汉字连接成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而且,正确地停顿划分,也能让学生感受古文中语调的抑扬顿挫。

二、自主翻译古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翻译,提高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是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

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采取的是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为了让学生应对考试,学生在古文学习中一直采取的是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在解答“阅读赏心理学家提出的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

3.人格结构完整。

4.情绪积极稳定。

5.社会适应能力好。

实例:我担任高三平行班的班主任工作已近一年。

小Y是我班一名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原先就读于重点班,但在分班时因成绩失误被划到了平行班。

第1课时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同步学案(含答案)

第1课时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同步学案(含答案)

第1课时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学习目标重点突破1 核心概念(1)遗址: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既包括人类为不同用途所营建的建筑群体,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和加工而遗留的一些场所。

典型例题:这是对某一遗址中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复原后的描述:“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据此判断,该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2)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早期人类主要的生产工具,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典型例题:《万古江河》一书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

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

该书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天然火的运用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出现D.原始农业的兴起2重点问题(1)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一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典型例题: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下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北京人()A.学会磨制石器B.最早知道了使用火C.懂得采集果实D.保留猿的某些特征(2)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北京人的遗址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典型例题:此前虽已有印尼爪哇直立人的发现,但一直未被世界公认。

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得到肯定,所以有“北京人挽救了爪哇人”的说法。

材料反映了北京人遗址()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遗址B.在世界考古界占有重要地位C.与爪哇人发现意义完全相同D.是研究人类起源的唯一证据3综合探究北京人遗址是迄今已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

《观察人体识汉字》教学设计

《观察人体识汉字》教学设计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
内容深度
本节课的内容是否符合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 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内容准确性
所教授的内容是否准确 无误?是否存在知识性
错误?
内容实用性
教授的内容是否对学生 有实际帮助?是否与他
们的生活经验相关?
内容连贯性
各个知识点之间是否有 逻辑连贯性?是否能够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讲解人体部位与汉字的对应关系
通过展示人体部位和相关汉字的图片,引导学生 观察、思考和记忆,让学生了解汉字与人体部位 的对应关系。
讲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
通过分析汉字的构造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汉字 的内涵和意义,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巩固练习
01
02
03
汉字书写练习
让学生书写本课所学的汉 字,加强记忆和巩固所学 知识。
汉字与人体部位的联系
总结词:关联理解
详细描述:通过讲解汉字与人体部位的关联,让学生理解汉字构形与人体部位的联系,如“看”字中 的“目”表示眼睛,“脚”字中的“足”表示脚等。
03
教学方法
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人体部位,学习相关汉字。
详细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部位,如手、脚、口等,并学习相关的汉字 ,通过观察实物与汉字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观察人体识汉字》
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7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目录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汉 字书写和意义。
掌握基本的汉字构形 知识和规律。
了解人体与汉字之间 的联系和演变过程。

语文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学案17 “四种意识”“四个步骤”突破文言文翻译题

语文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学案17 “四种意识”“四个步骤”突破文言文翻译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在翻译时不能只满足于推 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须要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 意思。
1.利用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常见,量词、主谓 宾,甚至句子都可能被省略,成分被省略的句子如果要 求翻译,语境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省略成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学案 17 “四种意识”“四个步骤”突破文言文翻译题 一、四种意识
(一)人物意识——理清人物关系和人事关系 1.根据以往阅卷的经验,在翻译句子时,有些同学 经常把人物名字,尤其是长而怪的少数民族的人物名字, 当作实词甚至虚词来理解,闹出了不少笑话。如《缅甸 土司传》中的卜刺浪、莽得刺、马者速、那罗塔等人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高祖赞赏他清正廉洁,特别礼待他。每次 翻
朝见,他都请求承担繁重的任务来为朝廷 译
效力 总 前后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灵活推断难解词语 结 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焦实词、虚词和句式 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 那些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 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采分点”。高 考常见的 3 大采分点是: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 考生翻译时必须要强化“采分点”意识,能判断出“采分 点”并将其落实到位,这样翻译才最有价值和意义。 [例 4] (2015·全国卷Ⅰ)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 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孙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
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
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教案】初中历史部编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案】初中历史部编版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初中历史部编版(教案)第一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任、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

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之一。

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教学难点】所讲内容距今远久,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像,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讲解与讨论相结合并辅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设备一套、教棒【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参见教法建议),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

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教师应适度提示学生比较的角度,抓准对应的比点。

可列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故事这一神话故事出自西方基督教经典《圣经·创世纪》。

传说上帝用泥土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后又取其肋骨创造女人夏娃,让二人配为夫妇,成为人类的始祖。

古文教学中现代公民意识的渗透

古文教学中现代公民意识的渗透
鉴于此,我以为在《〈史记〉选 读》 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选 修与高考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
下寒士俱欢颜”的境界,白居易 《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 炭贱愿天寒”的怜悯,苏轼《水调 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祝愿……他们那种高度的社会 责任感、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大济 天下苍生的宏愿,为历代所颂扬,
激发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 是无怨无悔的人生坐标,在这种 精神感召下,我们才会心系祖国、 胸怀天下,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 和人生观,工作才有永不衰竭的 热情和动力。
文言传统篇目,受到世代文
人学子的喜爱。在延续和发展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前提下,为它 注入新的内涵,做到古为今用,我 们的学生才能终身受益,成为具 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接班人。
的人格和深广的忧愤,受到爱国 青少年的诚信品质,教育学生遵 享受,又在思想上受到某种教益。
精神的感召。再如教《〈指南录〉后 守信诺,以诚为本。
如王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
序》,让学生重点了解文天祥历尽
三、团结宽容,是盛世嘉年的 志”的自励,李白“天生我材必有
磨难、九死一生的遭遇,结合他 旋律。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人们 用”的自信,以及古代读书人普遍
评 价 方 式—— —书 面 测 试 ,分 数第一。
这是不言而喻的评价方式, 也是对接高考的达成检测,它将 文章肢解为具体的文言词句。但 事实上学生对课本所学的古汉语 知识没有很好掌握,文言阅读能 力并未真正得到提高。我想这主 要是因为进度太快,学生来不及 消化、巩固;也因为学生读得太 少,语感不强。这种评价方式还扼 杀了学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好 奇心,也让学生对古代优秀的文 化经典产生了畏惧感。当我们下 学期给学生讲选修课《唐诗宋词》 《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时候,学生 会恍然大悟:这是无奈的选择,一 切为了高考。

浅谈语文教学中个体意识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个体意识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个体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

”积极的有导向性的教学活动不仅具有传递人类民族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也是培养个性精神的过程。

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同样是一个“孔乙己”,在品读的时候,他悲剧性的结局有的学生说是读书人的悲剧;有的说是性格的悲剧;也有的说是社会的悲剧,是科举制度的悲剧。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这也正说明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把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漠视学生的个性,将学生束缚在既定的“规矩”和“方圆”之中,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创造力被扼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不言而喻,就是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彰显学生合理的个性。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的个性呢?一、重视朗读过程,加强个体感悟。

断臂女神维纳斯是一种残缺的美,雾里看花是一种朦胧的美。

从艺术角度看,中国书法和绘画也讲究留空布白。

清初有一位画家也说出了这样一种境界“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秒境”。

语文课堂为什么不可以给学生一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呢?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朗读中慢慢地去品味。

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置学生个性感受于不顾,给几分钟时间默读,淡化朗读的过程;或让学生自己回家去读(大多数根本不读),轻视朗读的过程;或用标准范读限制,漠视朗读的过程。

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综合素养怎么能真正提高呢?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想象文章中所描绘的景象,去挖掘让自己产生共鸣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各异,但教师也应尊重他们或浅或深的个性感悟,而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或拔苗助长。

中国古文人的个体意识初探学案

中国古文人的个体意识初探学案

研究性学习学案中国古文人的个体意识初探
一、研究目标:
个体意识就是文人在作品中流露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方式,个体意识初探就是从探究文人的家境、个人遭遇、理想抱负人手,来挖掘文人的内心世界。

二、研究方法:
(1)搜集资料,记录心得体会
(2)讨论总结
(3)撰写论文
课前预习案
1、论题涉及时间从先秦直到清代,跨度较大,每人选取所研究的朝代,如先秦时的文人情况,汉代文人的情况等。

2、每位学生选定每代最著名的大家,其他比较出名的为辅,熟读自己所研究文人的著作。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一:阅读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经过透彻地了解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的放矢、有价值。

合作探究二:每位同学读一下自己此阶段的研究成果,大家讨论,形成教系统的观点,避免某些观点过于偏颇而影响以后的研究。

合作探究三:形成较正规的论文。

课后拓展案
请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古代文人(可以是同时代的,可是其他时代的),探究他个体意识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学案中国古文人的个体意识初探
一、研究目标:
个体意识就是文人在作品中流露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方式,个体意识初探就是从探究文人的家境、个人遭遇、理想抱负人手,来挖掘文人的内心世界。

二、研究方法:
(1)搜集资料,记录心得体会
(2)讨论总结
(3)撰写论文
课前预习案
1、论题涉及时间从先秦直到清代,跨度较大,每人选取所研究的朝代,如先秦时的文人情况,汉代文人的情况等。

2、每位学生选定每代最著名的大家,其他比较出名的为辅,熟读自己所研究文人的著作。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一:阅读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经过透彻地了解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的放矢、有价值。

合作探究二:每位同学读一下自己此阶段的研究成果,大家讨论,形成教系统的观点,避免某些观点过于偏颇而影响以后的研究。

合作探究三:形成较正规的论文。

课后拓展案
请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古代文人(可以是同时代的,可是其他时代的),探究他个体意识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