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35fefa2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8.png)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②原因: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 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 个过程。 ③启示:遇到挫折不能怨天尤人,应该鼓起勇气,迎难而上
①客观事物 ②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 法证明
认识的对象和认识本 身都不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指导实践 改造
客观事物
如果达到预期效果,认 识就是正确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启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的原则。
政 治
人教版 必修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6.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特点(重点) 3.追求真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重点)
观点一:月球上面住着美丽的嫦娥和 玉兔,还有经常过来偷看的猪八戒。
材料三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迅速制定了抗疫策略,出门 戴口罩,必要时居家隔离,学生在家上网课,对武汉进行封 城,对各个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中国抗疫取得的阶段性 胜利 证明了 抗疫策略的正确性。
思考:这说明谁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小结:真理的特征原理(背诵)
原理
方法论
河北省曲阳一中2020年高二上学期《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共42张PPT)
![河北省曲阳一中2020年高二上学期《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b12cb5998fcc22bcd10df7.png)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 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 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 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 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 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 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 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 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 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 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 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 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
意识。
物质
方法论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与意
识的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系 (3)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
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要求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 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和 抵制错误的思想意识.
对象
改造
自然界或 社会关系
由客观条件决定
体现 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论)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
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
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2)实践具有能动性。 (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 原因 能动性活动 表现
实践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最新高中政治课件 第4部分第6课 (2)求索真理的历程
![最新高中政治课件 第4部分第6课 (2)求索真理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179be060029bd64793e2c4a.png)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主 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 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
社会 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实践活动 历史 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
性 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 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 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 的产物
• 2.下列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哲理相同嘚是( )
• 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②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嘚,总不如亲口呷一口明白嘚 ③百闻 不如一见 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解析:C “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嘚哲学寓意为实践 是认识嘚来源,实践决定认识,②③与之一致;①否认了真理嘚客观性,错误;④哲学寓意为 矛盾嘚转化,材料未体现。
• ①正确嘚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嘚动力 ②获得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重要 ③实践是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嘚唯一标准 ④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嘚能力和水平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D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嘚动力,①颠倒了二者之间嘚关系,错误;实践是认识嘚来源,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获得直接经验,但人们获得认识,除了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外,还可以通
• ②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嘚嘚活动,没有意识参与嘚实践是不存在嘚,但这并不意味着盲 目嘚实践不存在。因为我们讲盲目嘚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嘚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 2.实践是认识嘚基础 • (1)实践是认识嘚基础
体现
实践是认 识的来 源
2013高考政治一轮《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3高考政治一轮《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bff4f8084868762caaed58a.png)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归纳: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A、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 和 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认识对 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A.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B.重视科学理论的 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 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
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
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导致失败。
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 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 体分析,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儿、精神病 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 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非认识性活 动,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材料三:十七大报告概括性的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
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问题: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总结建 国以来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这一点。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9年来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正确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不断走向深入,党中央建设性的 提出五条具体道路的理论 。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五条具体道路必须要认真地贯 彻落实,体现了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和促进作 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影响。
高中政治必四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
![高中政治必四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48c32a3910ef12d2af9e769.png)
四、第6课(认识论)主观试题
(一)命题展示
3、4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 《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对
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修改的依据。 3.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 就?请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特点
实践及 其特点
识 从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基本形式 何 目的、归宿 而
来
第2课时总结
在 实
含义 真理
客观性
践
特征 具体性
中
条件性
追
求
反复性
和 发
认识
无限性
展
上升性
方 法 论
真 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要 求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第6课框图总结
含义 特点 形式
坚持实践第一
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了来自亚、非、拉美30
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
研究与生产。
反作用
4.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知识, 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5.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
析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二)训练
4.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需要,我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并先后出台继承法、 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一系列民事单行法律。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时代提出 了新课题,例如,人格尊严的维护、个人信息的保护 、隐私的保护、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强化 等,我国的民法典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 科技时代、共享经济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更大程度上 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的有关知 识,分析我国民法典编撰的必要性。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共28张PPT)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3c7805e69eae009581bece1.png)
A
小试身手
•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 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 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 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 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 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 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 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12分)
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的发展。
牛刀小试
•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辐射强、效率不高,且 存在安全隐患,科学界一直在研究这一问题。德国物理 学家哈拉尔德· 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 输方式,利用光线实现数字信息无线传输,获得了更快 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 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②观念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存在 ③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性 ④人的实践活动能突破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主体 客体/对象 直接现实性 ≠世界 ≠自然界
(2)基本分类: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思考
有人说,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 (3)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A.实践三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是客观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因为:认识具有 (1)反复性 ——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 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283d10c058f5f61fb73666db.png)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2、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真理观,自觉树立走将学习、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2、真理和谬误。
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考点分析: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们: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明确:两层基本含义:(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e369ce4028915f804dc2e3.png)
考点三: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
• 原理:真理是具体的和有条件。任何真理 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 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要正 确对待错误。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 •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 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 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特别提示 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 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 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人的实践活动一方 面改造了客观世界,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 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 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 持理论与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来源。 来源===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_____ 动力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______ 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_________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检验 目的 和_____ 归宿 (4)实践是认识的_____ 。
(2)认识的无限性 ①表现: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 无止境的过程。 ②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 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 践是不断发展的。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a1c78517e21af45b307a891.png)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嫦
娥
2010年10月
1
嫦娥二号卫星上搭
号
载的CCD照相机的分
2007年10月
辨率将更高,其它 嫦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 娥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 2
影像、分析月球表 号
面有关物质元素的 分布特点、探测月 壤厚度、探测地月 空间环境等。
探测设备也将有所 改进,所探测到的 有关月球的数据将 更加翔实。
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加以比 较和对照的东 西(实践)
4、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 无意义的。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 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因此思 考,:认识你的来认源为只哪有个一个观点—正—确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 人们 遇到 新问 产生 新要 推动 新探索
实践 题
求
和研究
② 实践的 提供 发展
认识 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 锻炼 践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为什么?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 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 无法回答认识 是否正确反映 了它
③ 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④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能够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下令修
建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
可就是没有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6b4671f5901020207409cb1.png)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掌握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第一,树立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的永恒信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含义实践及其特点特征基本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来源从何而来实践是认动力识的基础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二)重点知识: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2、如何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自主检测(1)使用说明:自主闭卷完成,时间:10分钟(1-7为A类,8为B类)1、《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灾害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活动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2、鲁宾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他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
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A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B不是实践活动,没有社会性,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C是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 实践的历史性B 实践的能动性C 实践的客观性D 实践的主观性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9532d7af01dc281e53af0b3.png)
真理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3、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过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bbc6afc77da26925c5b088.png)
4、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原因: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 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
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态度: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
人那里获得的经验。
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 知来源于实践。
原理内容: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 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同时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考真题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 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 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 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 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 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二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正式版
![高二政治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552b4801f69e3143329489.png)
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是处在一
社会 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
历史 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
性 的发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
约
(2009年海南卷)“地球 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 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 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 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 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自我校对】 ①客观世界 ②客观事物 ③直接现实性④客观物质 ⑤主观能动 ⑥社会历史 ⑦改造自然的实践⑧变革社 会的实践 ⑨科学实验活动 ⑩来源 ⑪ 动力⑫认识真理性 ⑬主观同客观 ⑭客 观性 ⑮主观与客观 ⑯理论与实践 ⑰ 条件和范围 ⑱对象 ⑲主体 ⑳基础 (21)波浪式(22)螺旋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1)含义:标志⑬______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⑭______。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是⑮ ______、⑯______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尝试解答】 选________(独立完成, 不要偷看哦!)
【思路点拨】 该博士把自己学到的养 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 现共同富裕的事例表明,认识本身不是 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 C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
性理解 原因
误区
结论
人们对 从认识的主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人们改造①______的物质性 活动。
高二政治第六课《在实践中追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二政治第六课《在实践中追求索真理的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7e09a7a3b3567ec102d8ad4.png)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 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年里,人们一 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随着航海事 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定 理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 罗巴切夫斯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度。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 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们关于空间 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为什么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真”是客观的,正确就是正确,它不以人 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为转移.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真理的特征
◆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 的主观意志;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人的认识运动规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扩 展、向前推移。人的认识运动规律是由客观事 物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客观事物的层次无限复 杂,广度无限广阔,并且不断向前发展;同时 人的认识能力也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这就决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认识永远不会 完结,决定了人的认识任务也不会完结。因此, 任何停止的观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观 点都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形而上学的表现。这 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观
2.真理的特征 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的 条件性 特征 具体性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要正确对待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B.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一切物质性活动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D.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3.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4.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到2005年,将进行环月探测,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2005年到2018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2018年到202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采样返回。
这表明A.实践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C.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的特征D.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5.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6.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段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必须将认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D.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7.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
”这句话表明A.生活的积累就是艺术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B.有些认识不需要经过实践即可获得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9.藏族有一句民谚:“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美国也有一句谚语:“只有实践的钥匙,才能打开真理韵宝库。
”它们同样地反映了这样一个哲学观点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10.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主要是因为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D.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11.笛卡儿对原本相互分离的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他把代数运用到几何上,使图形的几何关系以代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创立了解读几何。
这说明A.人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C.获得真理就要敢于打破常规D.真理也会变成谬误12、2008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8年物价涨幅目标控制在4、8%左右。
这个指标创出最近5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
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8%左右。
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在8%左右。
这表明()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13、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14、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15、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体现的哲理是()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①②③④16、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17、200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从哲学上看,体现了()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④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8、实现2008年经济工作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好字优先。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好字优先”,这体现了()①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③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④19、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认识是感性认识,真理是理性认识⑤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天气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据此回答4-5题20、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21、“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2.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A.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征B.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23.(不定项)“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不变的。
”这一观点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24.(不定项)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
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
这说明人的认识A.具有不确定性B.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把选择题答案写在下面表中25、材料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
材料二: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现出来。
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26、辨析: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个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因此,真理是永恒的。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2.【讲析】实践的“物质性”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选B。
实践不等于客观事物,A观点错误,不选。
C项与题意无关。
D项错误,它否认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3.【讲析】材料说明的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故选B。
其余选肢不符合题意。
4.【讲析】材料表明的是登月实践的历史性特征。
7.【讲析】“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表明了艺术创作作为认识来源于实践,故C符合题意。
A项观点错误,因为艺术不等于生活。
B、D虽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8.【讲析】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故选C。
B项本身错误。
A、D两项不符合题意。
9.【讲析】题干强调的是“标准”,“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体现了这一点。
BCD在材料中未体现。
10.【讲析】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实践是在主观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能够把主、客观加以对照,从而成为检验标准。
故选D。
11【讲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真理这一知识的理解。
笛卡儿发现代数与几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他将代数运用到几何上,使图形的几何关系以代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创立了解读几何,说明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A项说法错误,C、D两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关系不大,故应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