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球运动(第2课时)
【教案】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教案】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5415b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3.png)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一、课程标准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运动的第二部分内容。
地球的公转涉及到的知识有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
方向和周期是学生能基本理解的知识,可以结合自转去理解。
但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会比较难理解,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去给学生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地球的公转这一节课需要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需要通过空间思维去想象地球公转时,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而七年级学生对这些知识可能会觉得比较抽象,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演示地球公转以此理解公转的季节变化,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每个季节每天昼夜长短的不同。
四、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的动画,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区域认知)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2.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六、教学方法读图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插画,说说:不同季节,人们做了哪些活动?为什么会产生季节的变化?学生:春季的时候,农民播种耕作;夏季的时候,人们穿上的凉爽的短袖吃西瓜;秋季的时候,农民收割稻谷;冬季的时候,人们穿上了棉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地球的公转,探索地球公转的奥秘。
【讲授新课】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一)概念观察地球公转的动画并阅读课文第23页第一段文字,说说: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绕转中心是太阳。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精品课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301e5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a.png)
A.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B.旋转轴相同
C.公转的周期是一天
D.自转的周期是一年
2.下列关于地轴和地球公转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轴是倾斜的
B.地球公转方向和自转相同
C.地轴是垂直的
D.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读太阳直射点一年中回归运动的示意图,完成3~4题。
3.造成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的原因是( )
配套人教版
第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为什么12月25日圣 诞节,正当中国寒风呼 啸时,澳大利亚却是仲 夏时节呢?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
和周期。 2.能大致确定二分二至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能利用图或亲
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能用地球公转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知道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
二 地球的公转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展示自己绘制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总结绘制的要点。
动手做
限时3分钟)
二 地球的公转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半球为例)
23.5°N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0°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次年) 23.5°S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温馨提示:太阳直射点是地心和日心的连线与地球球面的交点
二 地球的公转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赤道
最终结论
( 限时3分钟) • A、C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 • B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 D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二) 地球的运动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二) 地球的运动课件(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cb0c7f79563c1ec5da71e3.png)
?
A
B
C
D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2
四季的变化
夏至日光照图
春分、秋分日光照图
冬至日光照图
对于北半球来说, 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 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 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 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
极昼
极圈内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无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前后
极夜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秋分 9月23日前后
无极昼极夜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5
五带的划分
北极圈66.5°N
北回归线23.5°N 赤道0°
南回归线23.5°S
南极圈66.5°S
地球的五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四季变化明显 有阳光直射现象
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 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 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 附近。
北极星
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的往返移动
夏至 春分
秋分
春分
冬至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1 地球的自转 2 地球的公转
自转
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方 向 自西向东 周期 地理意义
自转方向
北极
逆时针
自西向东
南极
顺时针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6c61fcbf111f18582d05a7e.png)
作者VX:免费范文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提问)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学生答:昼夜更替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
(讲授新课)(问)假设地球不运动,地球上有没有昼夜之分呢?同学回答后老师讲解: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太阳照射地球;之二,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问)你怎样理解教材相关文字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演示)用灯泡做光源,在黑暗的区域照射地球仪,并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及昼夜更替现象。
实际上,在演示过程中,以灯泡做光源的太阳不动,地球仪转动,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是太阳的视运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应。
老师与学生一起画昼夜半球示意图:(演示)当北京由夜间进入早晨的时候,英国伦敦是什么时候?美国纽约是什么时候?(学生答:伦敦还是深夜,纽约进入晚上)(问)在同一时刻,北京的畅畅与纽约的姨妈打电话的问候语为什么不同?(学生答)老师归纳过渡到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板书设计】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作者VX:免费范文。
1.3《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1.3《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7e6c4d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5.png)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1.观察记录,认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2.出示地球公转图,提出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3.认识黄赤交角,出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二)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公转基本特征2.观察发现:(1)椭圆形(2)倾斜(3)倾斜的角度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
3.读图分析:(1)找一找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角度。
地轴倾斜角度为23.5°(2)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多少?黄赤交角的角度为23.5°1.模拟观察:利用手电模拟太阳光垂直照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强度与光照角度之间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1)在下图中的A、B、C三点,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多?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少?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2)光线直射获得热量多,还是斜射获得热量多?2.播放视频《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3.实验演示——地球公转4.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及时间。
5.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太阳直射位置在南北纬23.5°之间有(二)模拟操作+观察发现1.模拟实验,观察思考(1)A点获得热量最多,C点获得热量最少规律: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热量越少。
(2)直射:获得热量多;斜射:获得热量少2.观看视频,获得感性认知。
3.按照要求动手操作:(1)在暗室里;选用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
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要保持地轴的指向不变。
(3)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4.观察记录—读图分析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归纳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的次数。
(三)揭秘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知识铺垫:(1)认识昼弧和夜弧,从图中判断昼夜长短状况。
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02495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f.png)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球公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的公转】1.教材图1.21是地球公转的示意。
它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和与太阳相对位置等。
第二,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图中显示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地球所处的位置与日期。
其中,夏至日的日期在2010—2050年这段时间里多数为6月21日,因此教材上夏至日的日期写的是“6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季节就不断更替。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由于季节变换的情况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季节变换而变化,教材图1.22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的场景作为对话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其中,在农业方面常见的影响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时间;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有不同季节的穿衣变化、出行游玩的季节安排等。
3.教材图1.23是地球上的五带,此图便于学生认识五带的范围,以及每个温度带的特点。
地球公转,以及相关的季节变换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问题都比较复杂,往往要涉及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内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能力,尽可能做到在符合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简化内容,重现象描述,轻原理解析。
4.此标题下的“思与学”栏目围绕地球仪上的回归线和极圈展开,说明回归线和极圈的特殊性、它们是如何被命名的和具有的特殊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b2de395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d.png)
①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00-日出时间)×2=(日落 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00-日落时间)×2。 (3)特殊地点的昼夜计算。 ①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 ②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③极夜区:昼长=0小时,夜长=24小时。
(2)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故除春、秋分日外,某地点昼长或夜长越接 近12小时,越靠近赤道,纬度也就越低。
(3)同一地点,距春分日或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
想一想1: 春秋分昼夜都等分,如何判断是春分还是秋分? 【答案】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来判断,春分日后北半球昼变长、夜 变短;秋分日后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小技巧: 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直射点位置 (1)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 (2)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 (3)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①概念:□15太__阳__光__线__与地平面的夹角,又称太阳高度。
②数值: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 度是0°。
③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其计算公式为H=90° -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纬度分布。
每年有□21 ___两_____次直射
[小提醒]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并非都达到了一年中 的最大值。
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而不 是在夏至日,但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时达到 一年中的最大值。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1.四季更替
(1)形成:由于 □22 昼__夜__长__短__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堂 1.2地球的运动(课时2)(同步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堂 1.2地球的运动(课时2)(同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326d4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8.png)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
回归线
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在 23.5°N,这是太阳能够直射的 最北位置,之后太阳直射位置 南移。
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 23.5°S,这是太阳能够直射的 最南位置,之后太阳直射位置 北移。
太阳直射位置在23.5°N和 23.5°S之间来回移动,因此我 们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上
3.没有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是?
南、北回归线以外
秋分
北回归线
第二年 春分 赤道
冬至
南回归线
活动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就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而言,夏季中午太阳升起的高,冬季比较低。
2.以正午太阳高度为例,太阳高度的不同,物体影子长短就会有 变化。请你思考:一年当中,北半球什么时候物体的影子达到最 短,什么时候达到最长?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影子最长
成为宇航员的你,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你!
地心说 亚里士多德
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
日心说 哥白尼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 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公转中心: 太阳 下图是地球公转时的示意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地球公转中心 下图是地球公转时的示意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且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S
T
A
R
S
T
Y
L
E
B
U
S
I
N
E
S
S
P
L
A
N
YOU CAN ENTER ANYTHING HERE
1.3.2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1.3.2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0d47249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f.png)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2.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二)综合思维目标1.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三)地理实践目标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地理意义。
2.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地理意义。
(四)人地观念目标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说出不同带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
二、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课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细化了教学目标。
在“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两个黑字标题中,考虑到学生实际,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分别按照“阅读感知与了解-解释说明与理解-活动体验与应用”的层次结构关系,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设置了叙述地理原理及现象、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三个环节。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问题引领:描述一下你对夏季和冬季的感受,你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吗?图片展示:“四季变化图”(承转)夏季热,冬季冷;并不是同学们认为的,夏季我们离太阳更近,冬季我们离太阳更远,而是和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了解地球公转探究产生四季的原因。
【讲授新课】学生活动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方法指引:观察下方动画,结合课本p23。
问题引领:1.地球的公转指的是什么?2.地球公转的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3.地球在公转时,是什么姿态?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绕太阳公转,方向和自转一样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488aa5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f6.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说课稿主要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展开。
教材从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着阐述了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最后介绍了地球运动在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基本概念,但未必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地理现象和原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603f70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2.png)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要点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五带的形成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要点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
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
如图所示: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2024~2025学年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3 地球运动(第2课时)课件
![2024~2025学年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3 地球运动(第2课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ebb97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7.png)
(第2课时)
地球的自转特点
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自转特征,思考完成以下表格:
方向 周期
旋转 中心
产生 的自 然现 象 29003
地球的自转运动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约为24小时(一天)
地轴
地球的公转运动
①昼夜交替 ②时差
地球的公转
29003
学习目标
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 公转的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 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结论:
黄赤 夹角
太阳直 射点的 回归运 动
正午太 阳高度 角的变 化
影子长 短的周 年变化
影长北半球夏季 较短 影长北半球冬季 较长
注:①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②南北回归线之间特殊,直射时影子最短。
29003
学以致用
①
②
影长H1
影长H2
太阳高度角越大,同样高的物体影长越 短 (长/短)。
一天中, 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
图2
图1 图3
当堂检测
武汉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 “捕影”活动。图1示意地球公转、图2示意 春分日影子观测活动照片、图3示意学校停车 场(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 读图完成各小题。
3. 二分二至日中,正午停车
B 场遮阳面积最大的是( )
A. 春分 B. 夏至
C2.90秋03 分 D. 冬至
新知探究
(3)影子长短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夏季最短,冬季最长 (4)影响影长周期变化的原因是?
与正午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夏季,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 冬季,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dc1902d6a26925c52dc5bf57.png)
赤道 南回归线
全球昼 夜等长
北:昼短夜长 南:昼长夜短
无
北极圈内极夜 南极圈内极昼
巧记:太阳直射那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获 得的热量就多,季节就为夏季;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共2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共25张PPT)
月份:6、7、8 月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共2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共25张PPT)
节气:秋分
时间:9月23日前后
直射纬度: 赤道 昼夜长短:
全球昼夜平分 季节: 秋季 月份: 9、10、11 月份
昼短夜长(北半 球) 12、1、2月冬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共2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共25张PPT)
节气:春分
时间:3月21日前后
直射纬度: 赤道 昼夜长短:
全球昼夜平分 季节: 春季 月份:3、4、5 月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共25张PPT)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夏至
23.5ºN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赤道 秋分
23.5ºS
南回归线
冬至
春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共25张PPT)
地球的公转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共25张PPT)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https://img.taocdn.com/s3/m/864060d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5.png)
第一章 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目 录
CONTENTS
01 知识清单 02 1星题 基础练 03 2星题 中档练 04 3星题 提升练
知识清单
1. 地球公转的特征
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绕转中心 方向 太阳 自西向东
周期
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年
季节的变换;昼夜长 短的变化;五带的划 分;正午物体影子长 短的变化
归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真实情境】[2024年1月泰州期末]在北京天安门广场, 国旗每天与太阳一起升降,下表为2023年部分日期天安门广 场国旗升降时间统计表。据此完成4~5题。
日期 3月21日 6月22日 10月1日 12月22日 升旗时间 06:18 04:46 06:10 07:33 降旗时间 18:27 19:47 17:58 16:53
图1-3-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下列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B. 地轴是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
C. 地球公转的实际周期是一年
D. 地球公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图1-3-16
点拨:地球公转的实际周期是一年,即一个太阳直射点的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创新题】涵涵同学发现北京市路灯开关的时间会随着 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时间发生变化。读图1-3-19,完成 10~12题。
D. 南温带
点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现
象,即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热带。
2024年秋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课件)
![2024年秋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36da4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4.png)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当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 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越往北移动, 北半球昼越长;越往南移动,昼越短。一年中只有春秋分日, 全球昼夜等长;全球中,只有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
6. 阅读课本第24 页内容,了解季节变换。
讲解: 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即每年的3、4、5 月份,地面获得 的太阳光热一般(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形成春季;夏至日前后一段时 间,也就是每年的6、7、8 月份,昼长夜短,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 形成夏季;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即每年的9、10、11 月份,地面获得的 太阳光热一般,形成秋季;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也就是每年的12、1、 2 月份,昼短夜长,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
讲解: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因此当平行的太阳光照射过来后,地 表不同位置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太 阳光线垂直照射的位置称为太阳直射位置。除直射地区外, 其余地方均为斜射。
2. 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现象,思考:直射与斜射区域 地表获得的热量有何差异呢?
总结: 直射的地方光斑小,亮度强,太阳辐射强;斜射的地方光斑 大,亮度弱,太阳辐射弱。
2. 请看地球公转示意图(课本图1.21),结合课本第23 页图文材料找 出地球公转的特征,比如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太阳, 周期为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 无论是地球的自转还是公转, 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 地轴北端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
1. 请同学们看昼与夜图(课 本图1 .18),并在图中标 出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 进行对比,认识太阳直射 和斜射。
8. 请看地球上的五带图(课本图1.23),阅读课本第25 页的图文材料,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3《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1.3《地球的运动》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39037d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09.png)
与第1课时“巴黎奥运
会”进行联系,通过直观的视
觉刺激,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
新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展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和动画,让学生结合书本内容,找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旋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
设计自学
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寻找学习
4.极昼极夜现象
图片展示极昼极夜的图片。
5.五带的划分
根据太阳热量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
南寒带。
拓展:二十四节气
自主描述四幅图片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的变化。
利用教具
进行直观演示
和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课堂参与感。
与导入新
课时的巴黎美
景进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抽
象的地理概
念,突破教学难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 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被国际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结合二十四节气知识,选择一个你所感兴趣的节气,制作一枚节书签.书签上需要包含节气的名称、日期、特点或相关习俗,并配以相应的色彩或诗词、文字。
资源,增强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课讲授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师:随着季节的转换,学校可能会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上下学的时间。在冬季,学校可能会提前放学,避免学生在黑
暗中回家。而在夏季,可能会延长上课时间或推迟时间放学。这是由于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位置不同,从而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2.二分至日太阳照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球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运动》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轨道形状等特点;
2.能用地球仪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并能大致确定二分二至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知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时的特点;
3.能用地球自转和公转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知道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五带的划分依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难点:
1.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以及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学ppt,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景象。
导语:一年里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在不同季节里同学们的穿着有变化吗?早晨起床上学的时间一致吗?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新知讲解】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
观察图片,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问:地球围绕着哪个天体运动?
回答:太阳。
教师:对,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地球的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
提问:地区公转的方向怎样?
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是从北极上空还是南极上空看到的?
回答:北极上空。
教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变换个视角来看地球的公转方向。
地球公转示意图变换视角
(3)周期
教师:地球公转周期是多长时间?
回答: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约365天。
学生读图,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总结: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地球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
方向保持一致;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4)特征
提问: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
会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总结。
小结:地轴是倾斜的;指向始终保持不变,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图:
提问:你可以找到几条回归线?它们的纬度是多少?为什么叫回归线?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
为回归线。
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
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
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
承转: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来回移动,产生了四季
变化。
(1)季节变化
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引导学生读图,总结季节
变化规律。
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①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②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③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根据回答总结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
成夏季,这时候的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这时的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春、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在这两天,全球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归纳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讲解: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才形成了四季。
教师讲解: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四季又可以划分为天文四季和气象四季。
天文四季:在中国,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四季;在欧美,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四季。
气象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知识拓展
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太阳光直射时,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获得的热量就多,反之,受到太阳光斜射的地方,热量就少。
为了区别不同地方受到太阳光照射的差异,人们用太阳高度角来反映太阳光的照射情况。
(2)五带的划分
引导学生读图,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说出五带的名称,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回答: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这四条纬线作为分界线进行划分。
提问:1)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各个温度带的特点是什么?回答:
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四季变化明显的是温带,终年炎热的是热带,终年寒冷是寒带。
从天文特征、气候特征两方面归纳五带的范围和特点:
提问: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哪一个热量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北京处在什么带?
回答: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北温带气候特征——四季分明
热带气候特征——高温多雨
扩展提问1:南半球的季节变化与北半球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相反。
拓展提问2:如果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不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的各地有无四季变化呢?
学生讨论回答:没有。
教师: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下面我们来对比总结一下地球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
(师生共同回顾完成)
项目
自转
公转
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旋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约24小时
一年
地理意义
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形成了四季、五带
典型例题
例1.下列现象中,主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C.南北半球季节相反D.赤道上的人们“坐地日行八万里”
答案:C
解析:以上四个地理现象中,ABD都是由地球自转产生,只有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是由地球公转导致的,故选C。
例2.太阳斜射得很厉害的是()
A.热带B.北温带C.南寒带D.南温带
答案:C
解析:地球上的五带中,太阳斜射得最厉害的是南北寒带,直射得厉害的是热带,四季分明的是南北温带,故选C。
【课堂小结】
地球运动包括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地轴自转产生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在一年中形成了四季,而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是温带。
地球上不同纬度受热不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