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风险管理架构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4.07•【文号】银监发〔2017〕6号•【施行日期】2017.04.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7〕6号各银监局,机关各部门,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外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他会管金融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总体要求,银行业应坚持底线思维、分类施策、稳妥推进、标本兼治,切实防范化解突出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现就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信用风险管控,维护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一)摸清风险底数。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信贷及类信贷资产的分类标准和操作流程,真实、准确和动态地反映资产风险状况;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预警体系,密切监测分析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的生成和迁徙变化情况,定期开展信用风险压力测试。
各级监管机构要重点关注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超过100%、关注类贷款占比较高或增长较快、类信贷及表外资产增长过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治理资产风险分类不准确、通过各种手段隐匿或转移不良贷款的行为。
(二)严控增量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统一授信、统一管理,严格不同层级的审批权限;加强授信风险审查,有效甄别高风险客户,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给“僵尸企业”授信、给“空壳企业”授信、财务欺诈等风险。
各级监管机构要重点治理放松授信条件、放松风险管理、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生的大额不良贷款暴露,要及时进行跟踪调查。
(三)处置存量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综合运用重组、转让、追偿、核销等手段加快处置存量不良资产,通过追加担保、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措施缓释潜在风险;通过解包还原、置换担保、救助核心企业、联合授信管理等方式,妥善化解担保圈风险;利用债权人委员会机制,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制定风险处置计划;加强债权维护,切实遏制逃废债行为。
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管控措施
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管控措施近年来,伴随着银行的快速发展,各家银行同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产扩张过快,导致资本需要不断补充,通过股东不断的增资扩股或者发行二级资本工具的方式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二是信贷规模受到管制,对于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银行,利润无疑受到了限制。
为保持盈利水平,各家银行不断创新出理财产品、银信合作及同业业务等资产扩张工具,解决资本消耗过快和信贷额度受限这两大难题。
但应注意的是,这些创新大多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存贷款业务范围之外,有些业务甚至属于监管的“盲点”,这无疑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一、同业业务对风险控制措施的主要挑战(一)对内控机制的挑战。
随着同业业务的不断扩展,其风险表现也更为复杂,部分同业业务风险已经异化为非同业风险。
由于银行系统性风险较普通企业要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真正法律意义上的破产案例,使得银行对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相对薄弱,缺乏信贷业务那样严密的一套风险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的风险隔离和岗位制衡,业务操作基本是按无风险、低风险的流程处理,部分用于信贷或准信贷领域的资金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
(二)对操作风险的挑战。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对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过程中就同业业务授信管理政策、同业业务的类型及其品种、定价、额度、不同类型金融资产标的以及分支机构风控能力的区别授权等提出了规范要求,但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存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虽有授信但无控制。
虽对同业客户进行了统一授信管理,但在用信环节一般存在未能实现有效的交叉控制的现象。
二是虽有授权却未分级。
银行对同业业务的授权虽然涵盖了对象、业务品种以及额度,但未能对利率定价进行分级转授权。
(三)对流动性风险的挑战。
期限错配是银行获取收益的基本途径,同业业务结构过度错配增大了流动性风险。
为了追求高收益,把主要用于头寸调剂的短期同业资金用于中长期的资金运用,来赚取更大的息差。
001.风险治理架构
第02章风险管理体系目录2.1 风险治理架构2.2 风险文化、偏好和限额2.3 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2.4 风险数据与IT系统2.5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2.1 风险治理架构风险治理是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条线、风险管理部门之间在风险管理职责方面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风险治理是公司治理框架的一部分,董事会和管理层通过该框架建立并决定银行的战略和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并监控银行战略对应的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识别、计量、缓释、控制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各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均强调完善银行风险治理架构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指引。
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监管机构总结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董事会未有效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二是风险治理能力薄弱;三是薪酬和激励机制不合理;四是组织架构过于复杂和不透明。
为解决上述问题,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公布了第三版《加强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
为评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当局和银行业在风险治理领域取得的进展,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3年2月发表了《风险治理主题评估》。
评估发现金融机构和各国当局已经采取措施改善风险治理。
然而,各国当局和银行仍然需要更加努力地建立有效的风险治理框架,强化首席风险官的权力和独立性,加强评估银行风险治理和风险文化有效性的能力,提高与董事会及其风险和审计委员会互动的频率。
鉴于公司治理的持续发展,并考虑到金融稳定理事会同业评估建议,巴塞尔委员会决定重新审视2010年的治理指南,主要目标:一是明确加强董事会的集体监督和风险治理责任;二是强调风险治理的关键组成部分;三是描述董事会、董事会风险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以及首席风险官和内部审计的具体职责;四是加强银行的总体制衡,重点是董事会及董事会风险委员会在加强银行风险治理方面的关键作用。
2015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第四版《银行公司治理原则》。
2016年9月,银监会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高管层、首席风险官、业务条线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风险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构架
第二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了解并掌握健全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了解商业银行管理战略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掌握风险识别的作用、主要环节和实现方法。
理解数据的分类、特性及在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境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控制、管理机构的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
其核心是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妥善解决委托\代理关系而提出的董事会、高管层组织体系和监督制衡机制。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有效管控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能够激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一致地追求符合商业银行和股东利益的目标,以便于实施有效的监督。
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实现公司权力的分配和制衡、强化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行为的约束等来不断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将有利于商业银行自上而下地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安全运营。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1)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
(2)明确上述人员的权利义务。
(3)建立、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4)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5)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内涵1.定义: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控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2.内容和目标具体内容控制目标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的相互制衡关系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为遵守既定政策和预定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为保证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及时防范、发现和动态调整管理风险的机制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和原则1.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素(1)内部控制环境。
金融同业风险管理制度
金融同业风险管理制度一、引言金融行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关系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金融同业之间的合作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在金融同业合作中,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冲击。
因此,建立健全的金融同业风险管理制度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体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同业风险概述金融同业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开展业务活动时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
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这些风险在金融同业活动中常常相互交织,并可能相互加剧,导致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遭受损失。
1.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同业中最为关键的风险之一。
金融机构在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常常依靠对方的信用承诺来完成交易。
一旦对方无法履行承诺,可能导致损失的发生。
信用风险的管理涉及到风险评估、信用监控、对手方评级和担保要求等方面。
2.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风险。
金融同业活动中,金融机构通常涉及到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多种市场风险敞口。
市场风险管理包括风险测量、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等方面。
3.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内部过失、系统故障、欺诈行为等因素引发的风险。
在金融同业合作中,操作风险可能由于操作失误或技术故障导致损失。
加强内控、完善信息系统和加强员工培训是管理操作风险的关键。
4.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金融机构在面临流动性压力时难以满足支付义务的风险。
在金融同业活动中,流动性风险可能由于突发事件或市场恐慌导致。
建立合理的流动性管理制度、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和加强资金监管是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关键。
三、金融同业风险管理制度为有效管理金融同业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应包括风险管理政策、组织结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等方面。
1. 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础。
同业业务风险排查报告
同业业务风险排查报告报告主题:同业业务风险排查报告报告日期:2021年6月30日报告发起人:某银行营业部1.背景近年来,我行的同业业务持续发展,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规模不断扩大,改变了我们的传统银行业务结构。
但是,在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扩大的同时,我们也要面对同业业务风险的挑战。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确保同业业务的正常运作和银行的健康发展,我行特别组织了一次同业业务风险排查。
2.排查内容和方法本次排查主要针对我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发现风险隐患,分析风险原因,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排查方法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1)对同业业务的相关政策、规章、条例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明确业务的底线和红线。
2)对我行同业业务的业务类型、规模、融资成本和交易对象等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找出业务的风险点。
3)对我行同业业务的资产质量、流动性、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
4)对发现的风险隐患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制作风险表格,总结出同业业务的主要风险点。
3.风险点和风险应对措施经过排查,我行同业业务存在以下风险点:1)同业资产质量下降风险。
由于同业业务参与方的资质和实力的不确定性及同业业务所存在政策风险等原因,我行的同业资产质量面临下降的风险。
2)同业负债风险。
由于同业业务的进行直接决定着我行的资金来源,而同业负债的带来的风险企业资金紧缩、不良消息传播等风险。
3)市场风险。
由于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的投资范围广泛,业务金额较大,对市场的影响较为显著,可能面临市场风险。
面对上述存在的风险,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1)管理风险。
建立更加完善的同业业务审核、审批和风险管理制度等,杜绝利用同业业务进行非法融资等风险。
2)加强风控。
鉴于同业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和同业负债风险的威胁,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监控、追踪和防范体系。
3)优化同业业务结构。
调整同业业务的投资方向和业务结构,优化同业业务业务的结构和配置。
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
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管理同业与资管业务是银行业务中的重要板块之一,它涉及到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和风险交易。
在同业与资管业务中,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旦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资金损失和信誉风险。
首先,同业与资管业务的风险之一是信用风险。
在这类业务中,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通常需要进行资金融通和交易,涉及到双方的信用风险。
一方面,如果对方金融机构无法如约履行合约,那么银行可能面临债权损失风险;另一方面,如果银行自身信用风险较高,其他金融机构可能不愿意与其进行业务合作。
其次,同业与资管业务还存在流动性风险。
这类业务通常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流动,如果遇到市场流动性紧张或者资金供给短缺,金融机构可能无法按时兑付资金或履行合约,从而导致流动性风险。
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和恶劣环境下,流动性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剧。
此外,同业与资管业务还面临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股票等资产价格波动风险等。
由于同业与资管业务涉及到大量的交易和投资,它们的盈利水平可能会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
尤其是在市场波动性较大的时候,金融机构可能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最后,同业与资管业务还可能受到操作风险的影响。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错误、系统故障、欺诈等因素导致的损失风险。
在同业与资管业务中,操作风险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涉及到大量的交易和信息流动,一旦有操作失误或者安全漏洞,可能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同业与资管业务在风险管理方面面临多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金融机构在开展这类业务时,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确保业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以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业风险管理制度
同业风险管理制度一、同业风险的概念及特点同业风险是金融机构面对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在同业交易中,金融机构可能因对手方违约而遭受损失,也可能因市场变化导致持有的同业资产价值下跌,甚至出现资金的流动性问题。
同业风险的主要特点包括:风险传染性强、风险传导速度快、风险扩散范围广、风险难以预测等。
因此,金融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同业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措施,有效降低同业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意义同业风险管理制度是金融机构为规范同业交易行为、降低同业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强化对同业交易的审查和评估、建立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等。
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对金融机构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资产安全:金融机构在同业交易中可能面临对手方违约和市场变化等风险,同业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识别、评估和控制这些风险,避免损失,保护资产安全。
2.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同业风险管理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和流程,加强对同业风险的监控和预警,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 促进业务发展:同业风险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同业交易行为,减小风险,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誉和声誉,提高市场地位,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
4. 保障金融系统稳定:同业风险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是金融系统稳定的基石,同业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维护这种信任和合作关系,保障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三、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建立一套完善的同业风险管理制度对于金融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金融机构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同业风险管理政策:金融机构应制定明确的同业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规范同业交易行为,明确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建立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等。
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
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一、前言同业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涉及资金、信用、债权债务等财务交易活动。
同业业务作为金融机构业务的重要部分,既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又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风险的分散。
但同时,同业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同业业务风险的监控和控制,确保同业业务的稳健经营。
二、同业业务的风险特点1. 风险共担:同业业务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波及到多家金融机构,风险共担的情况比较普遍。
2. 信用风险:同业业务主要涉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拆借、担保等交易,涉及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较高。
3. 流动性风险:同业业务涉及到资金的流动性管理,一旦发生资金紧缺、流动性风险增大等情况,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4. 利率风险:同业业务的利率敏感性较高,一旦利率发生大幅波动,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收益和资产负债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5. 操作风险:同业业务涉及到交易操作、信息传递等环节,一旦操作不当或信息失误,可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
三、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风险识别原则: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经营规模、业务特点等因素,分别识别同业业务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
2. 风险评估原则:金融机构要对同业业务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分析各类风险的潜在影响和可能性,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 风险控制原则: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的同业业务风险控制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分工,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发生。
4. 风险监测原则: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的同业业务风险监测系统,不断监测风险指标和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前预警和及时应对可能的风险。
5. 风险应对原则: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情况,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多元化风险管理方法、设置适当的风险缓冲区、建立风险应急处理机制等。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风险管理策略一、引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指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该市场进行的资金借贷活动。
由于涉及多家金融机构的交易,市场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市场风险的概念、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风险特点和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市场风险的概念市场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由市场因素所导致的财产损失。
市场因素包括股票、外汇、利率和商品等。
市场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利率波动和汇率变动。
三、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风险特点1.市场风险的波动性高由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量较大,各银行的交易策略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该市场内的利率波动会对银行的市场风险产生较大影响。
2.市场信息不对称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不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些银行了解市场的趋势和运行情况更多,而有些银行则缺乏这些信息,这使得银行决策的准确性也受到了影响。
3.市场风险的多元化银行在该市场中进行的借贷交易形式多样,涉及到不同的金融工具和财务产品,从而使得市场风险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4.市场风险管理困难限定性政策和集中管理是市场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措施,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管更加困难,合规成本也更高,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对市场风险管理采取更为精细的措施。
四、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风险管理策略1.风险定价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识别市场风险和估计市场风险的概率分布,通过合理的定价策略来规避市场风险,从而使得自身的收益率提高,降低市场风险的影响。
2.风险对冲对冲是指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通过相反的行为来补偿趋势的策略。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合理的风险对冲策略,将风险暴露度降至合理水平。
3.风险转移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市场风险转移来降低风险,即通过购买保险对冲工具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他人,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注意所选保险和对冲工具的充分覆盖率和质量。
4.风险监测金融机构应该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市场风险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建立风险监测体系,对市场风险进行快速查找、分析和处理,以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定和安全性。
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策略近年来,同业业务市场发展迅速,同业业务品种日益丰富,根据监管规定,金融机构可在资质允许范围内开展包括但不限于存放同业、同业拆借、同业存单、金融债、票据转贴现、再贴现、同业借款、同业代付等业务。
随着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张,交易主体复杂多变,同业业务面临的风险日益变大,银行的风险管理进程逐渐加快。
财务公司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资金运作主要范围为同业业务。
监管机构对同业业务的要求日趋严格,因此财务公司应加强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同业业务开展流程,提升财务公司同业业务风险管理水平。
同业业务的风险类别存放同业业务。
存放同业业务是指财务公司根据资金情况主动发起、在同业授信范围内的银行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并办理的存放同业业务,包括存放同业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监管规定存放同业业务期限应在一年以内。
存放同业业务在日常办理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流程有存放机构的选择、询价管理、额度分配、期限选择、业务办理等。
在机构选择中,需严格审核具有同业业务办理资质的银行,要对银行进行同业准入审查并核定授信额度,在配置同业定期业务时,应充分考虑定期的期限结构,减少期限错配。
业务办理中严格遵循公司同业业务相关制度,执行审批流程。
因此,财务公司在办理存放同业业务时,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同业拆借。
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开展同业拆借业务,主要为弥补流动性缺口而融资的同业拆入,以及在资金头寸富余时,选择合适的交易对手进行融出的同业拆出。
拆入时间最长为7日,拆出时间根据交易对手获批的最长拆入时间为上限。
财务公司在开展资金拆借过程中,限额为注册资本金金额。
财务公司在开展同业拆入业务过程中,主要会产生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
在同业拆出业务中,易产生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
拆入业务到期时,要及时偿还资金,避免产生逾期带来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
拆出资金时,市场询价及期限结构安排要合理,减少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拆出额度要严格控制在授信额度范围内,且审核交易对手最高可拆入期限和额度,避免交易对手产生信用风险带来资产损失。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风险管理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风险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指各银行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各家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进行拆借交易,从而调节自身的流动性风险。
然而,由于拆借涉及到资金流向和信用风险,银行在参与拆借市场的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风险管理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银行避免或减少风险,保护银行自身的利益和稳定性。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风险管理措施。
首先,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这包括明确的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适应于拆借市场的内控措施以及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等。
风险管理策略应该明确规定银行对于拆借市场所面临的各类风险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内控措施主要包括风险评估和监控、风险分析和报告以及风险定价等。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执行风险管理策略和内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报告风险情况。
其次,银行应该加强对拆借市场参与方的信用评估。
银行在进行拆借交易之前,应该对拆借的对手方进行全面的信用评估。
这包括对对方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资本实力等进行评估,以避免选择资信状况不佳的对手方进行拆借,从而减少信用风险。
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来获得更多的信用信息,从而提升对对手方的信用评估能力。
第三,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
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包括风险测量和监控、风险限额设定和风险应急措施等。
风险测量和监控是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指标和监测系统来对拆借市场中的风险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测。
风险限额设定是根据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策略,对拆借市场中的各类风险进行限制和控制。
风险应急措施是银行在面临风险事件时及时采取的措施,以防止风险事件进一步扩大并减少损失。
最后,银行需要加强与监管机构和其他银行的合作与沟通。
监管机构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
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构架-毕博-浦发银行
示例:某日本银行T的风险管理相关委员会设置
信贷风险
市场风险
信贷委员会
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清算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理委员会
法律风险 合规委员会
操作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 •对于日本和海外单独客户的信用限 额设定和国家风险限额设定提供决 策 •对于组合集中限额进行决策,包括 信用等级集中度、行业集中度、担 保品集中度、和地区集中度 •批准信贷管理政策和基本规则 •考虑不良贷款、信贷转让、和新产 品信用风险等问题
6. 由首席财务官领导的资金财务部门主要关注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等)
7. 在银行的后台,由首席运营官(信息官等)领导的后台支持部门主要对其日常的操作风 险负责,在其部门内部,设有操作风险管理的岗位,具体负责日常的操作风险报告和管 理
2004年 毕博管理咨询版权所有
金融服务团队 14
审计委员会:对银行的内部和外部审计师进行监管、批准上述审计人员的任命和解聘 提议,审核和批准有关审计范围和频率的报告、审阅审计报告并确认管理层对于审计 报告中提及的内部控制缺陷、不合规点和其它问题采取了及时的改正措施
薪酬委员会: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和其它关键人员的薪酬进行监管,并确认薪酬方案符 合银行的文化、目标、战略和控制环境
人员和薪酬委员会
• 该委员会负责决定首席执 行官、首席营运官等高层 的薪酬体系,以及决定高 级管理层的薪酬体系 •另外该委员会定期审查银 行的人员升迁计划和职业 发展计划,以及高级管理 层的业绩表现
公共事务委员会
• 该委员会负责和银行相关 公共事务的制度的审阅, 并负责协调影响银行名誉 的各项事务
2004年 毕博管理咨询版权所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架构体系教学文案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架构体系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境1.1.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1. 定义和内涵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控制、管理商业银行的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其核心是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为妥善解决委托-代理关系而提出的董事会、高管层组织体系和监督制衡机制。
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原则和做法(1)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 的公司治理原则OECD 认为,公司治理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治理结构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治理结构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的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2) 巴塞尔委员会的公司治理准则①董事会成员应称职,清楚理解其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有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事务作出正确的判断。
②董事会应核准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准则,并监督其在全行的传达贯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价值准则应当禁止外部交易和内部往来活动的所有腐败和贿赂行为。
③有效的董事会应清楚界定自身和高级管理层的权力及主要责任,并在全行实行问责制。
④董事会应确保对高级管理层是否执行董事会政策实施适当的监督。
高级管理层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关键部门,为防治内部人控制,董事会必须对其实行有效监督。
⑤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有效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外部审计单位及内部控制部门的作用。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的有效性会保证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职能的实现。
⑥董事会应确保薪酬政策及其做法与商业银行的公司文化、长期目标和战略、控制环境相一致。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总则风险管理总则
第六章 风险管理架构
第十四条 董事会。董事会是我行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审定我行总体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偏好等,审批或授权审批内部资本充足评估工作相关政策,并监督管理层贯彻落实。
风险管理总部牵头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财务管理部牵头管理流动性风险;战略发展部牵头管理战略风险;办公室牵头管理声誉风险。
(二)资本管理职能部门
集团资本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实施,拟定内部资本充足评估工作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健全评估流程和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负责拟定资本规划、年度资本预算及资本配置方案,负责对外资本筹集。资本管理职能由财务管理部负责。
第十八条 业务一线
业务前台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以遵守及落实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为基本前提,承担获取信息、进行风险判断和风险控制的第一性责任,并及时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沟通风险管理信息。
第七章 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
第十九条 我行通过分层管理建立符合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及偏好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以指导和约束风险管理行为。
第八条 风险偏好指标主要包括股本回报率(ROE)、资本充足率(CAR)、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外部信用评级目标、盈利波动性等。我行根据外部监管要求及我行发展情况,参照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确定上述指标的目标值。
第九条 根据风险偏好指标设定主要类别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KRI)见附件2列示。年度KRI根据监管要求、内部管理要求、系统支持程度等情况主要在附件2中进行选取,参照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水平设置目标值。
京能集团财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布防的构建路径与实施
1.应急体系保障。京能财务建立了动态应急管理体系,包含应急识别体系、应急预防体系、 应急保障体系、危机管理体系、应急恢复体系五大子体系。该体系的特征包括:一是运动 性,五大子体系自身保持动态持续管理、子体系之间信息联动、整体上动态循环,危机管 理和应急恢复及时快速;二是预防性,应急预案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关键,应急识别、应急 保障为强化风险预防效果服务。以危机管理子体系中的流动性危机管理实践为例,京能财 务利用内源融资、同业拆入、信贷资产转让、票据转贴现、国债回购等头寸管理手段,使 得资金来源组合适度分散;通过严格的日、周、月资金计划管理,避免紧急套现;同时明 确了两个预警提示级别(见表 1)。
业务发
务
4.收回贷款
资金计划 展部
5.适时开展票据转贴现和再贴现 部 6.适时开展卖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
投资部
务 5.拆入资金比例大于等于 100% 7.增加成员单位存款、匡算成员单
位未来款项收付
风险管 理部
6.流动性缺口率小于等于-300% 8.收回投资款
1.严格控制计划外资金支出,加强 资金回笼 2.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为提升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培养公司自己的内控人才,公司由各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 建了风控小组,通过开展内外部培训、研讨、实践活动对组员锻炼和培养,依托风控小组 推进风险防控意识全员化进程。
3.信息系统保障。京能财务大力建设信息化系统,鼓励各部门提出信息化需求,并成立信 息科技委员会为信息化项目做技术把关。对现有信息系统建立了应急演练机制,保障了业 务的连续性。
2.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1)建立授信评级体系。京能财务业务部门评级授信体系具有信用评级和总量授信相结合、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指标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特点,包括 AAA 级、AA 级、A 级、B 级、C 级五级信用等级,A 级以上企业属于授信目标群体,A 级以下则属于偿债风险 较高等级,不属于授信目标群体。
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控制
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控制银行间同业业务是指银行之间进行的资金借贷、投资、拆借、贴现以及买卖银行间同业存单等交易活动。
由于银行间同业业务规模庞大、交易频繁,其风险控制是银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重点探讨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1. 风险识别在银行间同业业务中,风险的发生可能会对市场造成影响,因此银行需要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
首先,银行需要了解对手方的信用状况,包括其市场声誉、财务状况、经营战略、管理水平等方面,以判断对手方的信用风险;其次,银行还需要了解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风险,并根据风险识别的结果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2. 合规监管银行间同业业务的发展需要法律和监管制度的支持,因此,银行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积极响应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保持良好的合规管理。
银行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合规监管制度,确保业务符合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内部管理要求,保护银行和客户的合法权益,减少违规违法行为的风险。
3. 风险分散为有效控制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银行应通过分散投资和贷款来降低风险集中度。
银行通过分散风险,在减少失误的同时还可以保持一定的收益水平。
因此,银行需要根据对手方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为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分散提供有力保障。
4. 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银行间同业业务中最核心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内部监管、风险评估、合规检查、风险信息报告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风险。
银行还需要进行业务定价,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的定价,以确保业务收益达到预期水平。
5. 全员风险意识培养银行间同业业务的风险控制必须得到全员的支持和配合。
因此,银行需要通过开展各类风险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使员工始终保持对风险的高度警惕,避免风险控制漏洞的出现。
结语:银行间同业业务涉及的风险种类繁多,对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框架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定位:信贷系统以为客户提供贷款的工作流程为主线的纵向应用,而信用风险管理则可以看作是按照风险管理的理念、对所有信息重新映射进行的横向应用,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审慎的处理银行主要盈利点与风险点,利用各种分析手段平衡利润与风险间的关系,也是作为对信贷日常工作的指导、监督和反向验证。
比如说贷款定价是否合理可以用信用价差来衡量,而信用价差≈PD*LGE。
1系统框架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作为全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平台,既处理日常风险分析工作,又承担信息披露与上报的责任,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行领导,和政策执行者—信贷业务人员。
其中,以信贷管理、关联客户管理、押品管理、内部评级管理、资本管理5个模块中的信息为基础支撑,其中前4个模块提供了第5个分析测算的依据,共同为风险管理模块提供数据支持,共同组成日常工作平台。
如上面定位中描述,4个基础模块是以各自业务的生命周期为流程,对各环节信息纵向应用。
而风险管理模块打通了业务模块间的壁垒,将数据整合,横向应用。
领导平台是构建在工作平台之上的信息汇报与披露平台,主要特点是将重要信息反馈给行领导,作为政策制定依据,并监督政策执行效果。
2工作平台2.1风险管理2.1.1风险度量2.1.1.1资产质量统计不良资产额(率)、不良贷款额(率),同比、环比、比年初等变化趋势。
2.1.1.2资产结构1、流动资产结构2、风险资产结构2.1.1.3集中度1、客户授信集中度2、大客户贡献集中度3、行业集中度4、地区集中度2.1.1.4资产负债结构1、核心负债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2、流动性比例3、流动性缺口率4、存贷款比例5、风险调整资产流动性比例6、利率风险敏感度2.1.2风险迁徙2.1.2.1信用转移转移2.1.2.2违约概率预测2.1.2.3关联企业违约预测2.1.2.4资产质量迁徙统计资产质量、贷款质量的变化,含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信银行同业风险管理调研报告中信银行风险管理同业调研小组二〇〇八年五至六月目录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正逐步构建 (4)二、风险管理独立性全面加强 (5)三、独立的专业化审贷体系 (10)(一)风险分析经理平行作业机制逐步形成 (11)(二)行业审贷快速推进 (12)(三)公司信用风险审批通道多样化 (12)(四)审批体制由集体负责向集体个人负责相结合过渡 .. 13 (五)区域审批中心尚未成为主流 (13)四、全力推进2010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达标工作 (14)(一)各行实施新协议进展情况 (15)(二)组织形式和资源投入 (16)五、探索中的零售信用风险管理体制 (17)六、信用卡一般采用事业部的管理模式 (18)七、迅速强化的市场风险管理 (20)八、开始探索的操作风险管理 (21)九、开始量化的组合管理与风险偏好 (23)十、嵌入式的事业部风险管理体系 (24)十一、依靠IT系统大力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 (26)十二、风险线队伍管理得到有效加强 (26)十三、考察启示 (27)附件1:工商银行风险管理情况 (29)附件2:渤海银行风险管理情况 (33)附件3:兴业银行风险管理情况 (41)附件4: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情况 (50)附件5:发展银行风险管理情况 (66)附件6:招商银行风险管理情况 (69)附件7:民生银行风险管理情况 (81)**银行同业风险管理调研报告为了更好了解国同业风险管理最新动态,加强学习交流,中信银行风险管理调研团队于2007年5月26日至6月17日对工商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进行了风险管理调研。
中信银行调研团队由小宪行长和吴北英常务副行长分别带队,史原、建林、黎文武、春子、冯燮刚、徐海秀、隋立波、铁彬等干部参加了此次调研。
上述银行高度重视我行调研活动,发展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Frank Newman、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兴业银行行长仁杰、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朱小黄、渤海银行首席风险官Simon Page均精心组织并亲自参加我行调研活动。
我行调研团队重点学习了上述银行在风险管理体制、新协议实施、信贷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和当前形势应对策略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各行风险管理特点总结如下: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正逐步构建国各主要商业银行正在逐步构建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各行均在董事会层面和高管层层面分别建立了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高管层风险管理委员会。
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全行所有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风险偏好制定、全行风险限额管理、全行风险战略制定等宏观工作。
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授权围,高管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具体行使全面风险管理职责。
部分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高管层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委员会、操作风险委员会和市场风险委员会,行使相应风险管理职责。
另外,民生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常设机构),统筹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
董事会与高管层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各行三大风险管理部门分工存在两种模式:模式一,风险管理部集中管理三大风险。
采取此模式的银行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渤海银行和兴业银行;模式二,各部门分工负责三大风险管理。
此模式下,信用风险管理由风险管理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由计划财务部负责;操作风险管理一般无明确牵头部门,由具体业务部门分工负责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
采取此模式的银行有:招商银行、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
二、风险管理独立性全面加强近年来,各行均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独立性建设。
部分银行不但做到了风险线干部的垂直任命、考核,风险管理团队的垂直任命、考核,甚至实现了工资总行直接支付,营业费用总行负担,“不让分行掏一分钱”的风险独立管理。
各行实现风险管理独立性主要有两种模式:模式一,风险管理部门独立垂直管理;模式二,向分行或业务线派驻风险主管,对风险主管实行独立任命、考核。
其中,模式一相对于模式二独立性更强。
其中,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发展银行、渤海银行已经建立了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体系。
上述银行,在管理体制方面实现了风险线与业务线完全分离的“审贷分离”体制;在绩效考核方面,实现了风险线独立考核或风险线考核为主的考核体制;在人事任命方面,实现了派驻制或风险线垂直任命的人事组织体制。
例如,民生银行已经形成总行、区域和分行三层自上而下的独立评审体系,由总行授信评审部直接向区域、分行派驻信贷审查官,通过它所领导的区域授信评审中心或分行授信评审部,对项目进行审核。
各区域授信评审中心和分行授信评审部属总行的派出机构,业务和行政隶属总行。
人员的薪资、奖金和福利待遇全部由总行统一发放,办公费用由总行统一支付,不让分行掏一分钱。
人事关系隶属总行的人力资源部。
另外,工商银行实现了分行以下独立垂直管理;兴业银行实现了总行到区域审贷中心的独立垂直管理,正在三家分行试点风险主管委派制。
渤海银行严格坚持风险线与业务线分离,全部授权集中于总行层面,分行只负责业务发展无任何授权。
发展银行对19家分行派驻信贷执行官(风险主管)为首的风险管理团队。
信贷执行官对总行首席风险执行官负责并汇报工作。
对信贷执行官的考核,由总行首席风险官评价和分行行长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首席风险官评价占70%权重,分行行长评价占30%权重。
整体来看,各行均较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独立性建设,尚未实现风险管理完全独立的银行也在努力增强风险管理体系的独立性。
各行风险管理独立性、全面性、专业性情况表图1:建设银行全面、独立风险管理体系图2:渤海银行全面、独立风险管理体系。
图3:渤海银行风险管理部组织机构图三、 独立的专业化审贷体系基于各银行实际情况,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经过较长时间演变,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贷决策机制,独立性和专业性得到有效批发银行信用批发银行市场风险、操作零售银行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信用分析部资本金风险、组合风险、风险偏好风险部信用风险部批发银行部零售银行部加强。
(一)风险分析经理平行作业机制逐步形成最近几年,国部分银行逐渐推行风险分析经理平行作业机制,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得到有效加强。
风险分析经理平行作业是指,在分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一支风险分析经理队伍,与客户经理共同进行前端风险控制。
风险分析经理平行作业机制下,风险分析经理和客户经理既专业分工又协同合作,实施专业调查,夯实授信决策基础,共同构成客户前端风险控制和营销单元。
此机制下,风险管理人员贴近市场前端,有效的将风险控制前移,减少了审查反复,既有效节约了审批资源又强化了风险控制。
目前建设银行、渤海银行和民生银行已全面推广风险分析经理平行作业机制,招商银行也拟通过考核将一部分客户经理转变为风险分析经理。
建设银行首先从重大项目、复杂项目入手,逐步配备风险分析经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平行作业机制已开始逐步向中小项目推广。
渤海银行风险分析经理与客户经理形成伙伴关系,风险分析经理根据客户经理初步授信方案与客户经理沟通交流,提出专业意见,帮助客户经理完善授信方案,避免授信方案质量差浪费审批资源。
信贷分析经理制定信用风险分析报告,主要容包括行业状况、企业状况和风险分析等。
客户经理授信方案与风险分析经理信用风险分析报告合并组成授信审批材料,提交有权审批人审批。
据渤海银行介绍,其目标风险分析经理与客户经理的配备比例为1:3。
(二)行业审贷快速推进招商银行积极推进行业审贷。
总行由22名审贷官负责45个大类行业审贷,分行也采用相应的行业审贷方式。
有效提升了信贷审批的专业化。
我行06年成立房地产审贷组,在国率先实行行业审贷制。
07年我行行业审贷由房地产一个审贷组扩展到房地产、重工、轻工、创新产品和交通运输及能源5个审贷组。
08年成立了石油化工和政府平台两个审贷组,并将交通运输及能源审贷组进一步细分为交通运输组和能源组两个组。
伴随我行行业审贷制度的逐步建立,我行信审队伍专业化建设逐渐加强,有效支持了我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
(三)公司信用风险审批通道多样化在风险控制和审批效率的双重要求下,各行都在探索多样化的信贷审批流程,以提高审批效率。
渤海银行实行三类有权审批人组合审批的授信审批体制,审批组合根据贷款重要程度有多种模式,既节约了审批资源,又提高了效率;招商银行实行行业审贷制与双签会的双通道模式。
“双签会”审批不超过2亿的项目,以提高效率。
民生银行建立八大事业部,各事业部下建立独立风险管理部门,编制归事业部,管理归风险总监,风险管理体系嵌入事业部体系。
审批通道由四个区域中心增加到十二个(增加了八个行业审批通道),审批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四)审批体制由集体负责向集体个人负责相结合过渡调研过程中,部分银行高管担心集体审批导致集体免责,都在逐步推进公司信贷审批由集体负责制向个人负责制转变。
个人负责制具有职责明确、效率较高的优点。
民生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发展银行的授权授信体系均强调独立审贷、个人负责,权限划分到个人,责任落实到个人的个人负责制基本原则。
例如,民生银行贷款审批有单签、双签和贷审会三种方式。
贷审会方式中,贷审会成员只有咨询意见发表权,贷审会主任和贷审会秘书双签并对贷款审批负责;建设银行贷审会也采取成员只发表意见,主任最终决策并负责的个人负责制;招商银行实行行业审贷制与双签会结合的方式,审贷会为集体负责制,双签会为个人负责制(双签会仅限2亿以下项目)。
目前,只有工商银行仍采用完全集体负责制。
(五)区域审批中心尚未成为主流所调研银行中,仅有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建立了区域审批中心。
兴业银行相关人士坦言,兴业银行总部位于,不利于吸引人才,其建立区域审批中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区域审批中心优越地理位置,提升其对人才的吸引力。
兴业银行的区域审贷。
兴业银行采取总行、区域审批中心,分行授信审批部分层授权的授权管理体制。
授信审批部下设北京、上海、、四个区域审批中心,负责贷款审批和行业信贷政策的制定等工作。
四个审贷中心人事任命考核由总行负责,实现了垂直管理。
分行风险主管任命由分行提名,总行任命,考核主要依靠分行。
民生银行的区域审贷。
民生银行已经形成总行、区域和分行三层自上而下的独立评审体系。
分行授信评审部主要负责授信项目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真实性的审查,不进行项目审批。
项目审批主要由区域审批中心完成。
民生银行总行在四大区域审批中心基础上建立了总行后督部门,对四大审批中心审批两次仍有异议的贷款实行终裁,并对逾期贷款、重组贷款实行总行集中审批。
各行信贷决策机制基本情况表四、全力推进2010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达标工作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银监会)在《中国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时间表,部分商业银行将于2010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