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心得——以电影《巴别塔》为践张伟杰黄河科技学院摘要:《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在第一章的第三节中比较摩尔根和德鲁兹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时,作者举到了《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突然让我联想到了获得第59届奥斯卡金奖的电影《巴别塔》。

又想到单纯地复述原文,阐发理解不免生涩。

因此,我想以这部电影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杰姆逊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巴别塔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由唐小兵先生将美国杜克大学弗·杰姆逊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专题课讲稿进行翻译整理拟定的。

杰姆逊教授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

他这次在北大着重讲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继“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而后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不仅表现于一切物质产品,而且渗透到各个精神领域,甚至“理论”本身也成为—种商品。

人们生活在无边无际的由“商品化”了的广告、电视、录相、电影所构成的形象的汪洋大海中,生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这些形象的模仿和复制。

在这样的社会,上层建筑起看前所未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重大作用。

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

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正是对于这些特征的概括。

因为是讲稿整理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都是由浅入深,条分缕析,以文化概念为线索贯穿各章节,间以理论阐释和概念引入。

由“文化与生产方式”、“文化与宗教”、“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研究与叙事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五章组成,附录“意识形态诸理论”。

下面我以电影《巴别塔》为例,关于其理论的两方面元素来阐释我对杰姆逊关于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理解。

1、“知识即控制别人”——西方殖民主义在阐释生产方式的结构时,杰姆逊谈到关于东西生产方式的差异进而指出福柯、萨伊关于“西方殖民主义”的理论。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 化理论
2023-11-05
目录
• 后现代主义概述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 费瑟斯通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社会影响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未来趋势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案例分析
01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0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 思潮,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和反思,主张对知识和真理的 重新定义。
06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案 例分析
案例一:时尚产业的消费文化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时尚产业是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通过不 断推出新的潮流和风格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时尚产业利用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对潮流的渴望, 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短 暂的寿命和快速的变化,这使得消费者不断追求新的潮 流,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中,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提供服务体验,
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
借助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进行营销
02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借助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
进行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化的需求,企业需要开展定制化营销,
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对商品符号价 值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注重商品或 服务的符号价值,消费者更关注 商品或服务所代表的社会地位、 身份和品味。
消费者参与和创意消 费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下 ,消费者更愿意参与产品的设计 和制作过程,同时也更倾向于通 过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赋予商品 更多的个性化意义。
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未来趋势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最终版本)精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最终版本)精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析———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冯慧玲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230601摘要:杰姆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分期的基础上,运用总体性的手法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作为一个时代的智者,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杰姆逊文化分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研究方法局限性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著称。

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等。

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用总体性的思路阐释后现代社会尤其是其文化现象,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后现代文化理论。

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为蓝本,对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杰姆逊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分期根据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期的相关论述,杰姆逊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分期论”。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的引言中,他给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垄断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第三个阶段可概括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然后,他认为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他在文中写到,“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的,……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1]在该书的第五章中他对于三阶段的划分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而言,我们应该将其视为社会的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风格,而非只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因为它们反应了那个时代背后的文化逻辑; 第二,在三阶段中,由于人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有着各自对应的心理结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人的性质和特征也会相应地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第三点中,杰姆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实际是一种“断裂”,而非现代主义的继续。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当代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将根据以下列表结构阐述这个话题: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3.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关系;4. 结论。

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哲学和思想潮流,以反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为核心。

后现代主义强调主观体验、多元文化、装饰元素等等,其核心理念是反对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和所有普遍性的、总体性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分别反映于诗歌、哲学、文化、政治、建筑等领域中,并逐步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

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多样性、分散性、异质性、超越性等方面。

多样性指的是认同不同文化的存在,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

分散性和异质性指的是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多样性和相对性,而不是追求单一的价值和权威,其思想表现为相对性和多元性。

超越性指的是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化和近代化进行质疑和否定,认为现代化的思想可以导致各种问题,需要超越过去的思想传统。

3.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是文化理论中的一种思想,其主要在于反对单一文化的思想,强调包容多元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形态。

文化理论强调的是文化发展和变化,其中后现代主义作为文化变革的一个方向,重新定义和探索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新模式。

文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相辅相成,前者对环境和社会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

4. 结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的一种重要哲学和思想潮流,其对文化理论的影响深远,反映在文化认同、社会性别、种族问题等方面。

历史的发展证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

因此,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仍将持续推动人类的文化进步和创新。

后现代主义文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

后现代主义文论第一节波伏娃、肖瓦尔特、克里斯蒂娃概述20世纪中叶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转变。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革新,消费文化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西方社会和文化。

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以青年、女性、少数族裔为主体的民权文化运动席卷欧美,一大批青年学者加入大学和研究机构,他们不满“富裕”社会的种种弊端,反对越南战争,抗议性别、阶级与种族歧视,向资本主义体制发起挑战。

在这样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后结构主义的诸多观念的引领下,催生了许多具有鲜明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激进思想。

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转向”。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争取妇女权益的女性主义运动,这一理论的研究主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写作、女性阅读与女性文学史等。

关于后现代转向,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后”(post)意味着批判、超越与反思,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有某种剧烈的断裂。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源于现代主义运动的弊端和问题,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主义尖锐对立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它不过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视自身而已。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是一种宽泛的说法,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文学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

开始从性别、族裔、种族、文化冲突、历史真实、生态危机等层面切入文学,由此便产生了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和生态批评等文学理论流派。

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争取妇女权益的女性主义运动,这一理论的研究主题包括性别歧视、女性写作、女性阅读与女性文学史等。

其代表人物有波伏娃(1908-1986)、肖瓦尔特(1941-)、克里斯蒂娃(1941—)等。

一、“第二性”法国女作家波伏娃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又译做西蒙·波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有感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有感

神 秘 性 使 人 感 到 自 己 的渺 小 , 意 识 到 自 己的 真 正 地
位 。 一 切 人 类 世 界 或 自然 界 存 在 的 现 象 都 在 科 学 的
显 微 镜 下 脉 络 清 楚 , 象 成 为 真 真 切 切 的 假 象 , 切 现 一
都 在 摒 弃 感 官 知 觉 之 后 走 向量 化 走 向数 字 化 走 向物
在 启 蒙 运 动 H- 的 宗 教 改 革 清 教 徒 的 教 义 吊 销 了 此 1代 ,
启蒙运 动之后 , 苏的理性 实际上是 不完 整 的。 复
那 种 个 人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是 自我 世 界 的 中 心 的 时 代 已
生 的 幸 福 , 也 使 人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觉 悟 到 追 求 与 主 的 同 在 是 一 种 徒 劳 ,从 而 给 人 类 在 神 的 面 前 一 种 深 深 的 挫 败 感 ,无 论 你 怎样 努 力 上 帝 的 恩 惠 与 救 赎 是 遥
第l 卷第 4 期
Vo .1 , 1 No. 4
长 安 学 刊
CHANG’ AN c e c ro i a S in ePe i d c l
21 00年 l 2月
De .,2 0 c 01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 读《 后现代iX与文化Fra bibliotek论》 _ 有感
樊 高 峰
( 陕西师 范大 学, 陕西西安 70 6 ) 1 02
摘 要: 宗教改革 以及科技革命 改变了历史 , 人类开始 了自己未知的精神空 白, 个人 中心逐渐成为谎言与欲
望, 人的独立性与 自主性被 吊销 了, 人类精神 肉体 异化的历程开始 了, 笔者在 文中浅显叙述 了自己的一些关于启

现当代的必读经典学术著作

现当代的必读经典学术著作

现当代的必读经典学术著作第一本: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第二本:钱钟书《七缀集》第三本:刘纳《嬗变》第四本:陈晓明《表意的焦虑》《新潮学案》,夏中义著,三联1996年版。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文艺理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论》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文学对抗哲学》高行健的诺贝尔得奖演讲辞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黄开发《人在旅途》,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已出的)前言胡河清《灵地的缅想》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国新文学大系》王国维《人间词话》摩罗《自由的歌谣》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和《当说者被说的时候》申丹《叙事学和小说文体研究》杨绛《有什么好》(论文)北京大学编的《比较文学论文资料选编》(第一册)王宁《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尹鸿《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见《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当代文学关键词》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第二世界》郎伟《负重的文学》任不寐《灾变论--寻找另外一个中国》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李泽厚《美学三书》、《走自己的路》、《论语今读》、《世纪新梦》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汪晖《反抗绝望》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中莹《重塑心灵》知识出版社许道明的《现代文学批评史》陈思和《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杨义《杨义文存》刘东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李陀主编"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上海文艺出版社"边缘批评文丛"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思想与方法》孙楷第《小说旁证》,人民文学余虹《艺术与精神》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百花文艺出版社谭桂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贾植芳《狱里狱外》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
识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现实主义 阶段文化 注重写实 , 代主义 文化 现 的基本特征是平面感 、 变形 , 到了后现代 主义 , 而 这~ 阶段 的文化无 中 界, 即后现代 主义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 传统理 念的反 叛—— 以四种深 度模式 的 消 失 为 标 志


在建筑领域 , 8 于 0年代迅速地伸 展到知 识界 、 化界和艺 术界。在这 文 里, 后现代主义成为了和启蒙时代决裂 以及对现代性 批判的代名词。3 l ] 建筑艺术的批评家查尔斯 ・ 杰克斯 ( hr s ek ) 《 C a e J s 在 后现 代建筑 学》 i n
隐 含 的意 义 , 种 思 维模 式 ,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化 里 被 完 全 抛 弃 了 。 只 注 这 在
后现代主义 ps oe s e 潮流 出现在 6 ( o m dmi ) t m o年代 , 是对 现代主义条 重表面现象 , 不去追 求隐藏在 表 象之 下 的蕴意 , 也没 有必要 去追 寻什 件 ( odt nm d mie 的一种反映 。 cn io oe s ) i t 么, 后现代主义文化 的思维模式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思维模 式 , 种思维 这 三 、 现 代 主 义 与现 代 主 义 之 比较 后 的转换是以四种深度模 式的消失为标志的。 1 主 体 性 消 失— — 平 面 感 、 历 史化 、 中心 、 去 无 最早的~种深度模 式是黑 格尔或马 克思的辩 证法 , 证法认 为现 辩 现代主义绘画中突 出的 特征是变形 , 彻底抛 弃了传 统绘画 中近大 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 , 现象不 一定等于 本质 , 本质 未必就 是现象 , 需要 远小的透视关 系, 使艺术描绘更加平面化 ,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 了传统 油 透过现象 , 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而且 , 这种模式认为 社会生 画内容 的 真实感 ” 传统素描 的透视法尽量使形象逼真 , : 是对世 界的模 活、 历史的现象背后都有~种内在规律和 内在本质 , 即所呈现的未 必就 仿 , 而现代 主义绘 画的平面感较强 , 失去了形象与客观事物对应 的真实 是所要表达的 , 我们应该根 据现象去窥视 本质 。而 当今的理 论家们 不 性。如塞尚的作品《 红椅上的塞尚夫人 》 就好像是用剪 纸顺序贴成 的 , 讨论什么深度模式 , 只注重事件表 面、 人们的实践行为和作 品本身 。 第二种深度模式就是弗洛伊德 提出的关 于 对理性 的压抑和传统的束缚 , 术上 不满足于客观事物 的再现 , 艺 而着重于内心 的自我表现 , 所以西方现实社会 的种种矛盾和 弊端 , 画 在 L 心, 无深度 , 更加反权威与平面化。现代主义文化 与后现代主义文 化都 家的作品中也产生 了直接 的反映或折 射。2现代 派美术起源 于法 国后 体现了对前~个阶段传统理念的反叛 , 随着艺 术与经 济相结合 , 术充 印象主义 画家塞尚 、 艺 高更和荷兰画家凡 ・ 。 高 分进入商品生产世 界 , 现代 主义 文化 没落 了, 出现 了一种 新的艺 术世 后现代主义 一词正式启用 大约是在六 十年代中期 , 首先出现 它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作者:郭哲韬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批评家。

他的后现代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叙述。

1985年9月12日,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演讲录》这本书就是根据他的上课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而他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理论也是在这次传入中国的。

杰姆逊着重谈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

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商品化”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也渗透到了社会的精神领域,人们生活的环境被无数商品化了的广告,电影,录象带,录音带所构成的形象充斥着。

在这样的社会中,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后现代主义”。

他在“引论:文化与文化分期”中谈到了文化分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第二阶段是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第三阶段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

第二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他以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期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分析批判。

他从建筑、绘画、文学、摄影、广告、电影、音乐等方面具体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到了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历史观的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历史的理解也表现出相对主义的倾向。历史不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 是被不同立场和观点所塑造的。这种历史观的相对主义进一步削弱了历史感的重要性。
主体性的消解
01 02
个体的原子化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个体被原子化,变成一个个孤立的、无关联的原 子。这种原子化的个体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容易陷入孤独和无助的状 态。
文化的无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中,文化中心的地位被消解,各种文化元素不再围绕一个中 心展开,而是呈现出多元并存、互相交织的状态。这种去中心化的趋势,挑战了 传统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
去中心化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去中心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描述,也蕴含着对于文化多 样性和平等的追求。它呼吁我们尊重各种文化差异,摆脱传统中心主义的束缚, 构建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格局。
理论需要与实践结合
文化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还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应 该关注当下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运用理论工具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也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 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主体性的去中心化
后现代主义文化强调去中心化和多元性,主体的中心地位被消解。主体 不再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而是成为多元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03
自我认同的危机
主体性的消解导致自我认同的危机。人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这种危机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
显。
CHAPTER 03
对理论的反思与发展
需要更加全面的视角
在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时,我们 应该采取更加全面的视角,既看 到后现代主义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也看到它可能包含的机遇和潜 力。

第8讲---后现代主义文论

第8讲---后现代主义文论

法国当代
著名哲学家、
后现代思潮 理论家让— 弗郎索瓦·利 奥塔(1924— 1998)。
2.知识的商品化:“以前的那种知识的获取与 精神、甚至与人本身的形成(教育)密不可分的 原则已经过时”;就是那种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去 改造与利用自然的态度也已显得过于浪漫。在后 现代语境里,知识的性质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 知识的传授与获取都变成了一种商业交换行为, 因而,“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 产中增值而被消费:它在这两种情形中都是为了 交换。”在商业原则作用下,知识与知识的的区 别仅仅象货币一样表现为‘用于支付的知识’和 ‘用于投资的知识’。”
6.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与价值模式:
现代是后现代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想成为现代的作品,必须先是后现 代的才行”。
后现代的精神实质:消解、去中心、非同 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 满现状、不屈服权威、不对既定制度发出 赞叹、不对已有成规加以沿袭。
(二)哈贝马斯对后现主义的批判: 1.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工程,它永远指向未
(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1.整体特征: (1)哲学上的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核心是虚
无主义,它拒绝中心,拒绝本质,拒绝深度。 杰姆逊认为,由深度模式走向平面感(削平
深度模式),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区 别之一。在现象与本质、边缘与中心、能指与所 指、虚构(文本)与真实(历史)的二元对立中, 后现代主义总是用前者去消解后者。
启蒙的姿态。现代主义文学仍然以启蒙的姿态面 对大众,保持着强烈的精英意识。
作家的中心地位:在现代主义文学那里不是被削 弱,而是被进一步强调了。
先锋性。现代主义作家总是坚守着自己的先锋性, 与大众文化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并试图以自己的先 锋性去影响社会,使大众向自己靠拢。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对于这个当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杰姆逊却不急于给出答案。

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恐怕不在于如何定义和描述后现代,而在于如何让中国的听众和读者尽快了解与后现代相关的基本问题,诸如:西方文化是如何分期的,“后现代”之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在理论层面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理论又是如何演变的,……等等。

毕竟,当西方文化已经累积、发展至“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时候,身处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对于那些现代的、结构主义的著作与观点却依然陌生。

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还有曼德尔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的论述,都是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症候做出的进一步诊断。

故此,在开始讨论后现代主义这一“正题”之前,杰姆逊感到有必要将后现代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他自己的理论资源做一个充分的交待。

他似乎把每一家理论都看成一处风景,一个故事。

而他的任务,就是充作导游,引领听众和读者和他一起,进行一次轻松的旅行。

于是,对于每一种深厚晦涩的思想,杰姆逊都只撷取其中的一二片段,或是某个闪光点,加以糅和、改造,最后缝合进自己的体系之中,再使之趋向于一种与当代西方文化实践更相符合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

无论是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还是福柯、萨义德,甚至于更接近实践层面的麦克卢汉和大卫?里斯曼……所有这些令我们或者兴奋、或者挠头的名字,无论他们本人的观点有多么艰深晦涩,或者如何标新立异,杰姆逊却能轻轻巧巧地邀请他们,携带着各自思想的某个片段,在自己的精致结构中各就其位。

他用叙述击退了实际的困难与读者的沮丧,使艰难的理论回溯真正变成了一次轻松的旅行。

这种做法虽为杰姆逊招来了缺乏原创性的尖锐批评,却难以掩饰他的聪明和独到眼光,以及他那与生俱来的叙事冲动和高明的叙述技巧在经过一番兜兜转转之后,杰姆逊终于进入全书的主题。

他的表现绝不令人失望。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理论探讨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理论探讨

关键词:晚期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一、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产生的基础是晚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晚期资本主义是对后工业化、充分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总概括,其基本特征是工业化的组织管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农业、商品流通领域,并进而渗透到文化生产、娱乐消费等领域,其主要特点是跨国资本的全球扩张和纵深发展。

”1杰姆逊认为文化理论的构建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近期出现的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揭示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并且文化也是理解时代特性的重要手段。

由此说明了经济现象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逐渐消失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杰姆逊引用厄内斯特.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能力科技发展中的基本革命——透过机器来生产机器引动器的科技——这正是科技革命史中最关键时候。

1848年以来蒸汽引擎的机器生产,19世纪90年代以来电力发动机及内燃机的机器生产,以及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及核子能量机器的生产——这三种生产的成功,乃是人类社会自18世纪后期经过‘原本’的工业革命以后因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所驱动而形成的极为普及的科技革命。

”2曼德尔依据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了三次不同的阶段,并且不同阶段资本运作的特点也不一样,每个阶段发展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和扩展。

第一个阶段是与蒸汽机时代相对应的市场资本主义,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还是自由竞争,与此相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为现实主义;第二个阶段是与电力发动机及内燃机相对应的帝国主义下的垄断式资本主义,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是高竞争导致的垄断资本,该时期的文化表现为现代主义;第三个阶段则是当下人们所处的阶段,是与电子及核能量机器对应的跨国资本主义阶段,这个时期的资本运作的特点是资本的跨国运作,文化表现形式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篇一: 后现代主义文化弗雷德里克·杰姆逊1.多国化资本主义·无意识和自然·新型文化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和资本主义的前两个阶段分不开的,这两个阶段一个我称为现代主义,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后现代主义,就必然有个现代主义:另外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现实主义。

也就是说,我用的这些名称—般都是用来描写某一美学风格的,我们有现代主义的文学,也有现实主义的文学。

但我认为这些风格不一定只是描写文学作品中的风格,而应该将这些名称看成是其一阶段的文化风格,代表某一阶段的文化逻辑。

这不同的风格与语言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每一阶段都有对语言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我想进一步指出,也许可以认为或假设——你们将发现我这—假设是很有用处的——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的体验。

在西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分别反映了—种新时心理结构,标志着人的性质的一次改变,或者说革命。

当然应该指出,这种变革只是花一相对和局部的意义上是这样的,因为这三个阶段只是资本主义这一社会政治制度中不同的特定阶段,按理来说,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会带来更大的文化领域的革命,比这三种阶段的转变要深刻得多。

我们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体现在三种不同的文化风格上。

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公认的有两个阶段,一是所谓市场资本主义,即国家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也就是—般所谓古典时期,马克思的《资本论》描写的基本上就是这一时期,但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大约20、30年里,列宁指出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虽然他并非首先提出这一论点,但他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却明确地进行了理论阐述,他已经指出资本主义书可能发生辩证的变化。

所谓辩证,就是说这一个制度既可能是同一的,又会有差别。

1885年,西欧国家在柏林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对非洲的分割。

这就是帝国主义出现的象征。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心理逻辑阐释——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心理逻辑阐释——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九七年第五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心理逻辑阐释——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佟 立 弗・杰姆逊(Fredr ic Jameso n1934- )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新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近年来,他致力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arx ism and Form)、《大众文化中的物化与乌托邦》(Reification and U to pia in Mass Culture)、《政治无意识》(T he Po litical Unconscious)、《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Postmodern-ism and Co nsum er Society)、《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Postmo 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 ic of Late Capitalism)。

在这些著作中,杰姆逊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分析,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盛誉,其中他所建构的后现代文化心理逻辑——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等理论,引起了西方哲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领域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广泛而深入的论争。

本文从哲学文化视角,通过对杰姆逊文化理论的阐释与评价,管窥当代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1.深度消失 “深度消失”又称“平面感”,也称“削平阐释深度模式”。

杰姆逊把它看作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的首要特征之一。

所谓“深度消失”是指后现代主义力图推翻前现代、现代一切主张探究“深层意义”的思维逻辑模式。

从哲学上讲,后现代主义试图消除现象(phenomenon)与本质(essence)、表层(surface)与深层(depth)、真实(truth)与非真实(truthlessness)、能指(sig 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对立关系阐释模式。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支极具影响力和进步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在中国的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全面渗透,这为中国文艺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给理论界带来了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全面思考。

作为一次极大的思想冲击,后现代主义无疑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批评话语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阐释,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批评视角和一种新的批评模式,这又逐步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

但在中国特有文化语境下,面对产生于西方本土文化范畴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彻底解构精神和虚无主义色彩的体现以及对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的崇尚,它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从来都是并存的。

那么,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一外来思潮,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60-01一、后现代主义理论要旨“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支极具影响力和进步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及西方发达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它早已广泛地影响和渗透到了西方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近三、四十年来集广泛争论于一身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文化思潮,它不仅是一种思潮,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其涵盖面之广以及其特性的纷繁复杂。

综合前人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状况,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理论界定,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把握其基本内涵:一是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顾名思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崛起的”①;二是作为一种理论性概念,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兴文化现象和理论思潮,是对西方理性文化全面冲击后到达的某种特殊文化状态,它所显示出的是与之前现代主义以中心意识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理论态度。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分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分析
运 用到 了文 化理论》 在 后 的《 引论》
中, 他又接着说 :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 的文化也便 “
有了其各 自的特点。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 代及其文化现象, 由此形成了其极具影响的后现代 义的 , ……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 , 而到第 文化理论 。而且 他 自 18 年来北京 大学授课后多 95 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 为历史陈迹 , 出现了后现代主 次来中国, 中国学术界认为他开启 了中 国后现代主 义。后 现 代 主 义 的 特 征 是 文 化 工 业 的 出 现。 义的大门, 被誉为中国的“ 后现代主义大师” 。 '[ 】 ’ 16
续, 而是一种“ 断裂 ” ar c r k 。对此, (  ̄ M b a) a e 他举
的“ 戏拟” 对个人风格的刻意模仿。 杰姆逊指出了“ 戏拟” 拼盘杂烩” 与“ 的区别 , 可
以说它们是形似而神不 似。他说: 拼盘杂烩 与戏 “ 仿相似 , 也是一种奇特面具的模仿或抄袭 , 一种用僵
础 , 自于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 ・ 德尔 来 曼 ( re ad1, EnsM n e)在其著作 Lt Cp as Ln o. t a ailm( odn e ti 17 ) 98 中有详 细的论述 。但曼德尔是以经济学家的 身份和眼光作的划分 , 作为文化批评大师的杰姆逊 , 果然没有原分不动的照搬 , 而是将 这一划分巧妙地
弗雷德里克 ・ 杰姆逊是美国杜克大学的教授, 是西方著名 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作为文学理论和文
化 批 评家 , 的 著 述 颇 丰 , 中 《 克 思 主 义 与 形 他 其 马
帝国主义阶段 , ……。第三 阶段则是二战后 的资本 主义。……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晚期资本 主义, 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5 ”】就其这一论断的基 J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

文艺理论推荐书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一、文学基本理论1、(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马列文论1、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6、董学文、荣伟《现代美学新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三、古代文论与美学1、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

2、郭绍虞、王文生《历代文论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张少康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6、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四、西方文论与美学1、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章安祺编《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科林伍德著《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杰姆逊与他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杰姆逊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著述最丰富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也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最富活力、最雄心勃勃、最多产和系统的实践者。

他对西方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做了深入、精湛的分析,尤其是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描述已经成为经典。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人们根据他在北大演讲的讲稿整理而成。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提出与界定
在北大的这次演讲中,杰姆逊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和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与这三个阶段对应的分别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并把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主导文化形式来加以阐释。

这部著作跨越了诸多界限,从建筑、美术、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电视等不同的领域选取了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以感性的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特性。

有趣的是,杰姆逊并非单刀直入,从理论层面对后现代的概念与特质加以直接限定,而是在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比照中,在对不同作品的分析中缓缓行进,娓娓道来,既揭示了后现代与现代的区别,又显现出二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在并且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发生的三个转向: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三个转向:
1. 文化大众化
杰姆逊指出: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开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并通过日常生活本身被消费,从而出现了消费文化。

他指出后现代社会中,出现了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打破了文化与商品的界限。

不仅商品化的形式遍布于文化之中,而且伴随着文化的彻底大众化,艺术作品及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等也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商品。

2. 文化视像化
杰姆逊指出,整个文化现在正经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随着20世纪40年代传媒技术的大突破,电视的普及、电影与广告的结合、以及摄影技术的发展,传统形式让位于各种综合的媒体实验,形象突然处处出现,整个人类生活开始视像化,视像文化盛行成为后现代社会的典型标志。

他指出,当代社会空间浸透了影像文化,一切都成了形象,形象成为一种商品,“人们只是
用眼睛生活着,放弃了思考”。

人们每天面对数以千计的形象轰炸, “幻像”取代了真实的生活。

3. 文化商业化
杰姆逊着眼于“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状况,指出文化在现代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下已被彻底商品化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张,彻底打破了文化(主要是高雅文化)与商品的界限。

商品已进入一切领域,并产生出遵循商品逻辑的
新的文化工业。

他指出,后现代已具有文化消融于经济和经济消融于文化的特征。

因此,商品生产现在是一种文化现象。

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意义上,经济变成了一个文化问题。

你购买商品不只是因为它的使用功能,还有它的形象。

在文化领域里,真正表示后现代性特征的是对商业
文化之外的一切都进行压制,随着形象的生产和扩散,一切艺术形式都被纳入到商业文化之中。

他认为文化的商品化和商品的文化化是资本主义第三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时期的特征,形象社会或消费主义及各种判断都包括在这个特征之中。

对杰姆逊来说,文化生产与经济生产的完全统一,使文化从根本上干预经济的文化政治有可能实现。

总结:
杰姆逊所描述的后现代文化的三大变化,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在现代主义阶段,资本的逻辑与文化的逻辑处于尖锐的对立中,资本的逻辑要“垄断”文化逻辑,文化与资本形成了“共谋” 关系,文化的逻辑自然而然地也资本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