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欧奇灿 5+3二班学号201680075

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史。在这100多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多次国家与民族的意识觉醒,不同阶级的意识觉醒虽然有所区别,但都使中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情怀更加深沉,客观上都推进了中国历史进程,成为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国家与民族意识;清政府与官僚;先进知识分子和团体;人民群众

前言

国家意识,定义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1】因此,国家意识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族意识,但此文简单混为一谈,通称为国家与民族意识,指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观念、立场等。

从时间上看,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即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的全面高涨。【2】此文不以

时间为主线,而以不同阶级,或言不同身份的的中国人民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为主线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 清政府与官僚

大清帝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衰亡?史学家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清政府腐败无能。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毕竟管理着国家事务,国家处于什么状态总会有明眼人看得出来,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当很多国人还蒙在鼓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算是国家与民族意识大觉醒的前奏。

1.1 皇帝

晚清皇帝其实是很可怜的,内忧外患不断,历史上的老祖宗们遗留下一堆棘手问题如“国库空空”的问题都一直让他们焦头烂额。这几个皇帝本身能力不足以救国救民固然不错,但是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比较早意识到国家问题的人的,因为作为封建地主中的“老大”,一旦国家出了问题,他们的损失的利益是最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是满人政府,但从康熙乾隆时起,“中国认同”便已然“制度化”。康熙晚年,其整个国家统治范围内的某种“中国”危机意识已经出现,这从其“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害”可见一斑。到乾隆朝时,此种表明其整个国家认同含义的“中国”概念之使用已经制度化,乾隆本人明确规定:“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3】

因此,清朝历代皇帝对领土问题都比较较真,虽然晚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出了不少领土,但细究历史就发现,当时的皇帝没有多少世界意识,尤其没有“契约意识”,所以条约签得很随意。例如《南京条约》,道光皇帝只是抱着打发入侵着让他们赶紧走人的心态,而且确实也没有办法,抵抗了两年,却几乎没有阻挡英国人半步,直让英国打到南京——南粮北运的咽喉,不得不签。【4】

再比如说光绪,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

晚清皇帝大多其实工作很勤勉,也很负责任,对国家很有责任感,甚至堪称劳模,他们也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危机,并作出了努力,但无奈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同时呢,他们作为统治者,更多的是要维护统治,“国家”只是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更谈不上“民族”,并不算真正意义的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

1.2 名臣

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中少数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找救国道路和御敌方法。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后来他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魏源,魏源在1843年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军事与科学技术,富国强兵。【5】

真正在朝廷兴起“师夷长技”的浪潮——洋务运动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李鸿章就是“洋务派”官员中的一个代表。李鸿章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历史风云人物,最让人诟病的是他代表清政府签订

了数十条不平等条约。但他也很无奈,如签订《马关条约》回国后,他背上战败罪责、卖国罪责,被撤职、被唾骂,饱受屈辱。实际上,李鸿章也在外交上做出了努力,比如以身涉险“逼”日本减少条约中的赔款金额。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同治十一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而且,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4】纵观其行为种种,不说他有多爱国,起码他因签订不平等条约感到屈辱,并为富国强国做出了努力,便不能否认他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的官僚机构中的有识之士只是少数,只有少数人有着国家与民族意识,更多的是“吃着手中的瓜”,并且希望“手中的瓜吃不完”。而且,像《海国图志》这些有关西方的书籍,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才逐渐被注意。而那少数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与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与民族脱节,结果埋没于历史大潮,只是掀起了朵朵小浪花。

2 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团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朦朦胧胧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问题的时候,封建帝制穷途末路,救亡图存成了社会的主旋律,中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才开始普遍觉醒,而且是真正不带多少个人或某个团体利益的觉醒。

此时此刻的国家与意识的觉醒,源于国家与民族的危机感。严复于1898年译著的《天演论》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5】不少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团体意识到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救中国,转而从政治制度方面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从而演化出改良派和革命派两个派系,谱写了近代历史浓墨厚彩的篇章。

2.1 改良派

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即改良派。他们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变法维新浪潮,让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隆重登上历史舞台。

改良派传播维新思想的过程,实际上是推动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那个时候起,各种著书立说,学会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大地。【5】有“近代第一大才子”之称的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更是成为全国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的必读之物。【4】因而,改良派的目的是宣传表法思想,培养变法骨干,组织变法力量,但它更加意义深远的影响,或许是其宣传新思想的同时,大力推动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于种种原因,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维新派在民族危机时刻,高举救亡图存旗帜,给中国带来了一场思想启蒙,其政治实践和思想主张,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中国的觉醒,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虽然代表的更多的也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不算全面彻底,却依然是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真正开始觉醒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