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讲解:第七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第七章 心身疾病目 录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掌 握 熟 悉 了 解 重 点 难 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诊疗对策。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心与身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分类;各学派所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各种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基本的干预措施。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心身疾病的概述(一)心身疾病的定义1.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1)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2)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②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1. 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2. 中世纪时代(500—1540年)3. 文艺复兴时代(1500—1700年)4. 19世纪现代实验基础医学迅速发展(四)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随着对心身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心身疾病概念的无限扩展,造成疾病分类方面的混乱,于是各种疾病分类系统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改变中。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学因素, 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强化人们的自我心理 保健意识,讲求心理卫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技术,学会行为的自我 塑造的技术。要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社会 因素,采取全方位的立体的措施,才能真正 收到预防的效果。
30
(二)心身疾病诊断原则与方法
13
6个亲人同时丧生的 巨大悲痛
痛失爱子的母亲 14
俄罗斯潜艇 沉没一年后 的祭扫情境
15
社会因素
人降生后总要属于某一社会,成为那 个社会的成员,其身心总要受到其所 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 。
16
天灾人祸
17
紧张的生活节奏
竞争的压力
超负荷工作
37
• 心理社会层面的干预可采取下列措施: • 1、改变环境 • 2、精神药物治疗 • 3、心理治疗
38
冠心病
头号杀手
冠心病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因素
起着重要的作用。
39
冠心病发作
40
• 研究证实: • A型性格的人容易发生冠心病
41
A型性格个体的主要性格特征
过分的抱负及雄心勃勃; • 过高的工作标准,常对自己的工作成就不满
44
27
(三)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现代假说
• 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四个关键环节: (1)心理社会因素→(2)生理反应→(3) 器官脆弱性→(4)心身疾病。
• 1、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入大脑。 •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 4、心身疾病的发生。
28
富于感情,情绪易波动; 有闯劲和进取心且表现好斗; 过分的竞争性和好胜性; 时间紧迫感与匆忙感 变幻不定的敌意;
医学心理学第6章 心身疾病
引起。
(六)支气管哮喘
• 1、概念 •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
来发病有增加趋势,在我国支气管哮喘的 患病率为1%-4%,它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 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 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 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 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 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 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 间和清晨发作、加剧。
• 2、病因 • 遗传因素:双亲之一——子女28%; 双亲均
患——子女45%
• 饮食因素:高盐、低钙、低钾、高蛋白质 摄入、饮酒过多
• 环境因素:战争、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
• 心理因素:情绪因素、压力 • 人格因素:A型性格 • 其他因素:肥胖、服用避孕药等
• 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
• 焦虑、紧张:病程长、病因复杂,期望过高,缺 乏相应知识担心发生严重并发症。、
四、临床常见心身疾病
• (一)原发性高血压 • 1、概念 •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
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综合征。 • 长期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并可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
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 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身心疾病之一。
• ②争强好胜、暴躁:常常是雄心勃勃,目标 远大,措施强硬,行为刚毅、果敢勇猛,只 想到奋斗目标,不顾不良后果。有时甚至一 意孤行,独断专横。
• ③敌意:总是把周围的人看作自己的竞争 对手,把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比重看得大, 有很强的他人和环境控制欲。
• A型行为方式 • 做一件事总想一下子干完,不干完不踏实 • 总觉得时间紧张不够用,走路风风火火,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综合评估
采用全面评估,包括心理测量和体格检查等, 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症状和病因,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 疾病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心理疗法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等 心理疗法,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改变不适应 的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管理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规律的运 动、健康的睡眠和应对压力的方法,对心身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很重要。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学科,心身疾病是一类身体状况受心理因 素影响的疾病。
心身疾病的定义和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身体疾病和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疾病,包括身体症状受心理因素影响、心理因素 导致身体健康恶化等。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变化、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等,综合影响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平衡。
心身疾病防治的策略
1.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加强心身医学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干预策略。 3. 建立心身医学团队,促进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合作。
心身疾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1
基因与心身健康
探索基因、表观遗传和心身疾病之间的关系,为疾病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心身疾病的常见类型
• 功能性疾病:如紧张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等。 • 身体化障碍:体验到身体症状但无明确医学解释。 •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 疼痛性疾病:如慢性疼痛综合征、疼痛失调等。
心身医学模型的应用
心身医学模型将心理因素纳入临床实践,通过整合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心身疾病 的治疗提供综合性的方法。
BD医学心理学身心疾病
症状、疾病
习得性心理、 生理反应 巩 固
情绪紧张、呼吸 加快、血压升高
个体素质
环境强化
4.综合发病机制理论 = ?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概括:
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作用于大脑
大脑皮质联合区信息加工
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
心身疾病发生
(可能引起继发性心理障碍)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1. 诊断原则
肿瘤科心身相关问题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N
功
功
能
能
亢
亢
进
进
哮喘、消化溃疡等
原发性高血压、甲亢等
心理动力理论
2.心理生理学理论
机制
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 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被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 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 制。
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理社会 刺激
神经内分泌、 免疫变化
应激反应 疾病发生
3.学习理论
1. 一般性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 2. 行为治疗 3. 放松疗法 4. 集体治疗
第三节 儿科心身相关问题
(一)心理社会应激因素
1.父母死亡或与父母的分离 2.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3.父母离婚或不稳定的婚姻关系 4.父母对儿童教育方式的冲突 5.学业压力 6.过分的溺爱
(二)生活方式 (三)情绪 (四)心理素质因素 (五)年龄特点
1.确定躯体症状。这种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或有明确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2.确定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 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3.排除精神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1.病史采集 2.体格检查 3.心理行为检查 4.综合分析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身疾病的自我调节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身疾病的自我调节今天今天与各位考生分享一下心身疾病的自我调节,帮助考生温习医学心理学常见只是考点,希望能够帮助到考生!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SelyeH,1936)提出的应激学说。
塞里认为,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这种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他将其称作一般适应综合征。
认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后来发展为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他将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①警戒期: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也称动员阶段。
②阻抗期: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机体通过提高体内的结构和机能水平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
③衰竭期:如果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激过于严重,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
塞里的应激理论主要是从医学或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提出来的。
皇帝内经之情志养生中就提到,人的健康分为两大部分,形和神。
中医学认为,神不能离开形而独立存在,形也不可一日无神,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这就类似于我们西医所说的健康,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近些年身心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如高血压、应激性溃疡、冠心病、抑郁症,躁狂症等等,这些人之所以会出现心理疾病,大部分原因是不会自我调节,遇到事情不会冷静分析,对于一件事耿耿于怀,越想越多,最后出现病理现象。
作为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在面对坎坷时要正确的认识困难,学会理智的分析,采取最佳的措施。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除了要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学会适当的放松,可以打篮球、踢足球、击剑等,也可以跳舞、听音乐、跑步、看小说、适当的玩游戏,让自己从那种紧张的氛围里暂时的脱离,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
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继续教育答案
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心身疾病继续教育答案1. 什么是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及心身疾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预防、心理治疗、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等。
2. 心理健康对心身疾病的影响是什么?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人更容易保持身体健康,他们具有更好的免疫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压力、焦虑、抑郁等,如果长期存在,会增加身体患病的风险,甚至加重已有的心身疾病症状。
3. 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与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参加社交活动,增加社会支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习惯,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会应对压力:学习一些减压的方法,如放松训练、冥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要有自信心,接受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个人发展。
•寻求心理支持:当遇到压力和困扰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4. 心理治疗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是什么?心理治疗在心身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心灵深处的问题和困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某些心身疾病,如慢性疼痛、高血压等,心理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减轻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医学心理学对医生的意义是什么?医学心理学对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生需要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心理状况,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医生可以通过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困扰,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同时,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
6. 医学心理学与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医学心理学与心理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科,两者之间有交叉和重叠的部分。
医学心理学 心身疾病演示版.ppt
LOGO
.,.,
10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 心理动力学说 ❖ 心理生理学说 ❖ 学习理论 ❖ 综合的心身医学发病机制Fra bibliotekLOGO
.,.,
11
❖心理动力学说
主要由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他们认为心身疾病因是潜意 识冲突与躯体与器官功能的联系。
心身疾病发病三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 脆弱易感倾向;植物神经系统的过渡活动性
碍等。 ❖ 泌尿生殖系统:遗尿、阳萎、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症等。 ❖ 肌肉骨骼系统包括免疫机制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肌痛、颈
臂综合症等。 ❖ 皮肤科: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症等。 ❖ 眼科:青光眼、弱视等。 ❖ 耳鼻科:美尼尔氏综合症、口吃、咽部异物感等。 ❖ 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 ❖ 口腔科:舌痛、口炎、口臭等。
❖由此可见,该患者发病总是与损失感带来的消极 情绪有关.
LOGO
.,.,
4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 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
心身障碍有一部分是习得的,其中有的属于条件 反射性学习,如哮喘儿童可因哮喘症状获得父母的 倍加照顾(奖励性强化);也有是通过观察或认知 而习得的,如儿童的有些习惯可能是对大人习惯的 模仿。
LOGO
.,.,
15
❖综合的心身医学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理论 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
LOGO
.,.,
8
心身与身心
❖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 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 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心身疾病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章节,也是事业编常爱考的知识点。
就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1.心身疾病的定义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以前有人将心身关系分为三类:(1)心身反应,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2)心身障碍,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3)心身疾病,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器质性病变。
但是一般都将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混合使用,因为这种区分在理论上易理解,但实践中难以明确界定。
长期以来,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2.心身疾病的特点:心身疾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例题】心身疾病是( )。
A.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B.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神经症C.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生理反应D.心理社会因素在病因上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答案】D。
解析: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大家在考试时根据题干中针对的特点去解答。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为癌症的病因之一;二是影响癌症病人的存活时间与预后。 重视心理社会因素有助于癌症的防治。
癌症的临床心理问题
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表现
确诊前 回避、不积极检查、焦虑、失眠 确诊后 否认 愤怒 接受现实 消极等待 “明乐暗悲”
01
添加标题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02
添加标题
疾病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有关
03
添加标题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是扳机作用
04
添加标题
心身疾病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05
添加标题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06
心身疾病研究的历史
希伯克拉底:体液学说
心身疾病
添加标题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添加标题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添加标题
“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点
添加标题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例生理过程
常见临床心理问题与干预
认知功能损害
住院产生的心理问题
情绪障碍
人格改变
生活质量下降
心理干预
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治疗遵从性和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般性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 方法 行为治疗:宣教、松弛训练、认知疗法 放松疗法:生物反馈、音乐疗法、催眠 其他:集体治疗、宣泄、沙盘
01
心身与身心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身心疾病中的心理反应包括: 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 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 原发心理障碍 躯体疾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继发社会后果 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简介作用影响心理活动。
医学心理学第八章心身疾病
生理因素
01
02
03
内分泌失调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 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身 体的生理功能,引发心身 疾病。
免疫系统异常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 免疫系统异常,使身体更 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神经系统异常
心理压力可能导致神经系 统异常,影响身体的生理 反应和调节能力。
遗传因素
基因遗传
某些心身疾病可能与特定的基因遗传有关,个体可能因为携带这 些基因而增加患病风险。
04
CHAPTER
常见心身疾病及其案例分析
抑郁症
总结词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 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思维迟缓 等症状。
VS
详细描述
抑郁症可导致患者失去对日常活动的兴趣 和乐趣,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绝望感。严 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念头。案例分析:某中 年女性因长期工作压力和家庭问题,出现 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经过心理评估, 诊断为抑郁症,经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后,症状得到缓解。
系列躯体症状。
心身疾病的分类
总结词
心身疾病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病因 、症状表现、发病部位等。
详细描述
根据病因,心身疾病可以分为原发性心身疾病和继发 性心身疾病。原发性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为主 要病因,而继发性心身疾病则是由于其他躯体疾病导 致的心理生理反应。根据症状表现,心身疾病可以分 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消化系 统疾病等。根据发病部位,心身疾病可以分为神经系 统心身疾病、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呼吸系统心身疾 病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
总结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于经历创伤事件而 导致的心理障碍。
详细描述
患者常常出现对创伤事件的反复回忆、噩梦、 逃避行为等症状,并可能出现情感麻木、焦 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案例分析:某年轻男 性因亲身经历车祸事故,出现持续的噩梦和 恐惧。经过心理评估,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 碍,经过心理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第六章心身疾病第一节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又称心理生理疾患( 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 ),是一类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目前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组织损害性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
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在目前文献中有时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之间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叠。
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碍有时还会笼统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经症,故广义的心身障碍和广义的心身疾病有时几乎是同义语。
心身障碍(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是一组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心身医学工作者所重视,目前美国精神病学及心理学著作中逐渐改用( DSM-IV)的分类,以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一一第十版》(ICD-10)的分类,对经典的“心身疾病”名称已不再使用。
但日本心身医学会仍然有心身疾病的分类。
目前所指的心身障碍是从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由躯体疾病产生的心理障碍两个方面来考虑。
这样,目前的心身障碍显然要比原来的心身疾病广泛得多。
因为它不仅是指疾病,而还指患者体验的心身不适。
但这要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本章讨论的心身疾病主要以狭义的概念进行,归纳起来,心身疾病有以下主要特征:①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作用而发病;②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的器质性损害;③损害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④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⑤大多数病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自身发病中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 第8章心理社会因素与临床疾病(心身疾病)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 性病,由于本病多在情绪紧张、精神创伤 或工作压力过大后起病或病情加重,故心 理因素可能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此类病人 的性格特征为较易紧张、焦虑、严谨、认 真、过分严格要求自己、有追求完美倾向。
案例 ××,女,46岁,性格争强好胜,自 我要求严格。其父患肺癌住院,母病(甲 状腺功能低下)在家,其夫胆囊炎住院手 术,其子适值高考。本人工作重担在肩, 不能脱身,每日除完成大量艰巨工作外, 还奔波于两院所医院,照顾父亲和丈夫。 回家后还要关心和照顾儿子的高考复习, 持续地高度紧张、忧虑导致突发性的应激 性消化溃疡。
世界心肺和血液研究协会(NHLBI)也于1978 年确认A型行为属于一种独立的冠心病危险 因素。
(三)心理因素
国内近年来使用问卷式A型行为调查 表进行临床研究也初步说明,我国冠心病 人的A型行为也明显高于正常人。
B型行为模式则为 随遇而安,无竞争性, 无时间紧迫感,温和。
(三)心理因素
C型行为模式 为易发生癌症的行为习惯, 其行为特征为: (1)过分压抑、克制; (2)过分与人合作与顺从; (3)情绪上易愤怒且不也向 外发泄,而生闷气,易焦虑、 抑郁等。
过去一年中LCU累积加分与疾病的关系 LCU(分) 0-150 150-199 200-299 >=300 严重程度 无明显问题 轻度生活危机 中度生活危机 重要生活危机 33 50 80 患病可能性(%)
(三)心理因素 1、心理应激或负性情绪 2、人格特征或行为类型
(三)心理因素
1、心理应激或负性情绪 心理因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心理因素影响躯体内脏器官,一般是以情绪 活动作为中间媒介而实现的。 消极情绪对心身健康有着十分不利的影 响,易导致心理失平衡,强烈而持续的心理 失平衡可引起心理和生理机能的病变,以至 发展成多种心身疾病。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单选题]1.关于心理应激的说法错误的是A.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应激的原因B.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江南博哥)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C.心理应激是包括输入(原因)、中介、反应、应对的动态过程D.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解除焦虑E.反应则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拉扎卢斯认为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环境中的有害刺激、威胁和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目前,学界普遍使用心理应激这一概念,并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这一定义强调环境刺激是对人有威胁和挑战性的社会、心理或生物刺激物,反应则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
现代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心理应激是包括输入(原因)、中介、反应、应对的动态过程。
掌握“心理应激”知识点。
[单选题]2.应激的心理反应不包括A.认知反应B.情绪反应C.行为反应D.生理反应E.自我防御反应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自我防御反应。
掌握“心理应激”知识点。
[单选题]3.研究表明,具有C型人格特征的人易患A.冠心病B.糖尿病C.恶性肿瘤D.哮喘E.偏头痛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C型行为易发生恶性肿瘤的倾向已为临床观察和实验所支持,其特征为:①童年生活不顺利,形成压抑克制的性格;②行为上过分与人合作,理智、协调、姑息、谦虚、谨慎、自信心差、过分忍耐、回避矛盾、好屈服于外界权势;③情绪上易愤怒但不向外发泄。
掌握“心身疾病”知识点。
[单选题]4.不属于A型行为特征的是A.脾气急躁B.时间紧迫感C.争强好胜D.对人有敌意E.抑郁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A型行为的特征为: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办事急躁、具有敌意。
掌握“心身疾病”知识点。
[单选题]5.与肿瘤有密切关系的行为是A.A型B.B型C.C型D.D型E.E型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C型行为可使体内的免疫功能抑制,导致肿瘤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1.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分类: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3.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4发病机制1>心理动力学理论: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性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性2>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免疫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是心身发病的重要机制3> 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已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审理反应身心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治疗原则诊断原则: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
治疗原则:1、消除干预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干预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①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②消除心理学病因③消除生物学症状2、心、身同治原则常见疾病:A型行为模式患者表现出: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容易发货、激动、发怒。
此类型人易患冠心病。
冠心病(a型人格)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癌症(c型人格)十一异常心理问题1正常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
是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2功能(1)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正确、创造性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
3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区分和判断1>.常识性的区分即非专业人员对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主要依据日常生活经验。
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假如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为心理异常:(1)出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时;(2)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时;(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时;(4)影响他人的社会生活时。
2>.心理学的区分,提出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3>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1)内省经验标准2)统计学标准3)客观检查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或者性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
是指一组以性对象歪曲和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标准1.其行为不符合当时社会认可的正常标准。
2.其行为对他人可能造成伤害(如诱奸儿童和严重施虐狂3.本人体验到痛苦。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形成原因:1.生物学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十二心理干预1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认为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3心理治疗要素1.治疗者必须是经过正规培训。
2.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3.建立在密切治疗关系上的职业行为。
4.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5.目的是消除或缓解心身症状,恢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
4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1、信赖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个性化原则5、中立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2.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1)倾听技术:倾听是心理治疗的第一步,他不仅是了解情况的必要途径,也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和给予患者提供帮助的手段,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听,要设身处地的感受患者的体验(2)提问技术:是心理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一种是封闭式提问,一种是开放式提问(3)鼓励技术:是表达治疗者对患者的接纳,对所叙述的事情感兴趣,希望按此内容继续谈下去(4)内容反映技术:是治疗者把患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在反馈给读者(5)情感反应技术:是治疗者用语言表达患者所谈到的,所体验到的感受(6)面质技术:对患者身上的存在的矛盾当面提出质疑(7)解释技术:依据某一理论,某些方面的科学知识或个人经验对患者的问题,困扰,质疑作出说明,从而使患者从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和自己的问题并借助新的观念,和思想加深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了解,产生领悟,促进改变,(8)非言语性技术:非语言交流的途径包括:身体姿势,肢体运动,目光接触,面部表情,皮肤接触,言语表情等。
6心理治疗的范围1、综合医院临床各科的心理问题:①急性疾病的病人②慢性疾病病人③心身疾病病人2、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3、各类行为问题4、社会适应不良5、其他问题十三心理干预个论1精神分析疗法的概念和目的精神分析强调潜意识冲突对人的影响,澄清(使之意识化)并解决冲突是其中心任务。
又弗洛伊德所创立目的是帮助病人进行人格的重建,解决早年的心理冲突,扩展自我意识等。
2.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技术有哪些?(论述题)(1)自由联想: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手段。
通向潜意识的钥匙。
(2)阻抗:自由联想困难,病人本能地阻止潜意识的心理冲突进入意识领域,这种回避的内容常是病人的心理症结所在。
(3)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
(4)释梦:梦是潜意识欲望的象征,梦代表愿望的满足,对梦的分析有助于捕捉到压抑的心理冲突,梦境分两个层次:显梦和隐梦3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1、通过行为分析确立病人的靶症状或靶行为,以便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解决其主要问题。
2、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给予一系列的练习作业,病人在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中获得信心后,再处理较严重问题。
3、强调实践或练习,通过自我练习,达到目的,表明治疗成功,没有达到目的则可能存在其他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认识,重新考虑治疗方案。
3.系统脱敏疗法将“交互抑制”法与肌肉松弛技术、想象暴露相结合的基本治疗模式,用于治疗焦虑病人。
这是第一个可供临床医生使用的并具有逻辑程序的行为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想: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这种行为的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最终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
结合实例说明治疗程序:以白兔恐惧症为例。
病人害怕白兔,并且一见到白兔就害怕、引起各种症状。
1)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通常以5分制评定。
见到白兔极度恐惧害怕评5分,平静没有不适评0分,两者之间各种不同程度心情不适可以评为4、3、2、1分。
让受治疗者懂得这种评分标准,并学会按这种标准衡量自己的主观感觉,给自己见到白兔的情况给予适当分数。
2)松弛训练:让受治疗者在可放松的环境下,采取舒适的姿势,学会放松、用意识控制躯体,最终使其达到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放松的目的3)系统脱敏练习:由引起最低等级的刺激开始脱敏,即先让受治疗者见到白兔,感到紧张时就指令其放松至完全脱敏。
然后慢慢缩小受治疗者与白兔的距离,逐渐让其用放松的方法逐级脱敏,最后达到可以触碰白兔是仍无紧张感时即算脱敏完毕。
此时应该不断练习、巩固疗效。
系统脱敏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或癔症。
脱敏过程需要8-10次,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
5冲击疗法冲击疗法又称为满灌疗法,其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
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
6 厌恶疗法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不行行为的治疗方法7 认知治疗:是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治疗方法体系,它是以矫正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8.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造成受治疗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9理性情绪疗法程序(1)心理诊断①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帮助建立自信心;②找出ABC;③一起协商,制定目标(情绪和行为);④介绍ABC理论,使其接受理论和认识之间的关系,并对自己当前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2)领悟(3)修通(4)再教育10理性情绪疗法治疗技术(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2)合理情绪想像技术(3)认知家庭作业11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条件和氛围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立。
1、真诚一致2、无条件积极关注3、通情或设身处地的理解12暗示疗法:治疗师有意识的使用暗示去影响或改变个体的行为,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方法13影响因素患者对暗示的敏感性治疗师的权威性14方法1.建立和谐关系2.重复暗示3.反作用定律4.支配效应定律5.个体化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