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教育行为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学校教育行为规范
一、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的职责。
二、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关心子女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
四、培养和训练子女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鼓励子女参加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
六、爱护、关心、严格要求子女。不溺爱、不打骂、不歧视,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
七、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个方面为子女做榜样。
八、保持家庭和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九、学习和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针对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
十、要和学校、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保持童心童趣
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必须细心观察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论是生长发育还是心理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变化大,这就要求父母善于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细微变化,以便做到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做好教养工作。敏锐的观察力,不是每个父母都具有的。父母尽管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熟视无睹”,那孩子的种种变化也是很难觉察到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培养自己,做一个有心人。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为其写“成长日记”,从小宝宝第一声啼哭到呀呀学语,从三翻六坐八爬至周岁起步走,写到每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的特点和教育。当然天天观察,日日记录最好,如果家长较忙也可以把孩子的重大变化记录下来。如孩子什么时候认识颜色、会数数、开始识字的等等。家长从这“成长史”中觉察到孩子的细微变化,掌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
展变化规律,若能依据这些规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要把孩子教育好,还要求年轻的父母要保持童心童趣,也就是说用孩子的心理和情趣认识和理解现实,不要按照成人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例如婴幼儿的学习应寓于游戏中,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孩子关在家里,拼命教孩子认字、算算术,而且使用的完全是小学的一套教学方法,结果孩子感到索然无味,还可能影响以后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家长能保留一点童心童趣,并以此为出发点,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他就会成为好家长,并能找到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因此观察了解孩子,保持童心童趣是家长心理修养的第一重要要素。
二、应有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境
一个好家长的情感,应当是温和而又慎重的,应当善于制怒,避免大起大落,喜怒无常。孩子从出生之日起直到成人,始终需要家长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怀他。如果孩子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照,从自己同父母的交往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他就容易同父母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交往状态之中,从而增强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的感情,这种心理将成为孩子乐于向父母说心里话,接受父母教育的极重要的情感基础。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冷淡,或者过分严肃、严厉,就会使孩子觉得父母可畏不可亲,这种心理会使孩子关闭心灵大门,消极地应付父母的一切要求和教导。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无限度地流露自己的感情,或者在客人面前不恰当地无休止地夸奖孩子,使孩子沾沾自喜,不知“天高地厚”;有些家长在外面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一到家里,就拿孩子当“出气筒”;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总是板着面孔,用威严、恐吓的口气对孩子说话。这些不健康的情感,不仅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而且发展下去会造成恶果。从心理学角度上看,愉快的心境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脑神经活动的效率高,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三、应有坚强的意志
教育好孩子,对家长来说这是一种劳动,是没有假期、没有休息的工作。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之前,离不开家长的抚养和教育。孩子年龄越小,他们模仿性愈强,自制力差,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容易受好的影响,也容易受不好行为的影响,甚至沾染上坏习气。这就要求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教育上,要花很多时间,费很大力气,要不怕麻烦,不怕反复,坚持不懈地教养好孩子。家长“望子成龙”,
是一件天长日久的事情,更需要家长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和顽强地克服困难的意志
避免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打骂、体罚。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下面出孝子。只要孩子有一点过失和错误,不是打,就是骂,打骂后还要罚站、罚跪、不准吃饭。其实,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为逃避打骂而学会撒谎,不讲真话;个性强的孩子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变得更倔强、暴躁,更不听话。因此,打骂、体罚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坏的影响。
哄骗、利诱。如孩子不肯上幼儿园,妈妈就哄他,乖乖去上幼儿园,妈妈给你买玩具,第二天又答应买别的东西,但实际上一样也没有买过。孩子就知道了妈妈是骗他,他以后就不听妈妈的话了,还学会了骗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吃。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就用“做完这件事,奖你两块巧克力”的做法,使孩子慢慢学会了做什么事都以物质要求要挟大人的坏习性,心中只有物质标准,没有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讽刺、挖苦。有的孩子生理上有缺陷,就取种种难听绰号挖苦他,这很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刚学会做事,但做得不好,家长不是鼓励和帮助,反而用“笨猪”、“木头”等讥讽孩子。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产生反感,引起他对家长的不满,逐渐和家里的人疏远隔离起来。
溺爱和迁就。有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他要怎样就怎样,只要孩子能提出来,家长有求必应,千依百顺,不管他的要求是否合理。其实,这是害了孩子,使孩子变得骄横任性,为所欲为,蛮不讲理。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品德败坏,不可收拾。也有些家长采取吓唬的方法:孩子不听话,就用老虎、大猫来恐吓孩子。这些办法乍看起来是有效,但不知不觉中在孩子的心灵上播下了胆小怕事的种子,有些孩子还被吓出了病。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希望家长们千万不要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