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自然(de)关系世界上(de)任何事物都是矛盾(de)统一体.我们面对(de)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de)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de)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de),人类(de)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de)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de)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de)能力不断增强,现在(de)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de)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de)意志印记(de)自然,即人化了(de)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de)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de)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de)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de)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de)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de)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de)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de).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de)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de)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de)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de)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二)人与自然(de)统一与历史发展马克思不仅把实践概念作为实践唯物主义(de)基石,而且将实践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de)起点,实现了自然与社会历史(de)统一,构成为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学说,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与自然环境之统一学说.因此,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来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及其与人(de)辩证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环境理论(de)一个基本特征.对此,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赞同肯定(de).正如施密特所说:“马克思(de)自然观与其他各种自然观(de)区别,首先在于它(de)社会历史(de)特征.”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自然环境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是在社会实践(de)基础上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社会历史特征与它(de)实践特征是内在统一(de),这在理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学说(de)本质特征;在实践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de)现实基础.1、马克思在批判黑尔格等人(de)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等人(de)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de)基础上,用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历史(de)辩证统一(de)唯物主义自然环境理论,克服了人与自然在“绝对精神”中统一(de)唯心主义自然观,抛弃了人与自然分离与对立(de)机械(de)非历史(de)抽象(de)唯物主义自然观,使辩证(de)、实践(de)、历史(de)唯物主义人与自然统一学说登上了王座.大家知道,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de)过程中,虽使唯物论重新登上了王座,但没有克服旧唯物主义满足于抽象(de)自然与抽象(de)人(de)对立,都主张与人分离(de)自然以及与自然分离(de)人.因此,费尔巴哈自然观(de)最根本(de)缺陷,就是与历史观(de)分离,使他(de)自然界是没有历史(de)自然界,解释自然时是唯物(de),当然是机械性、直观性(de),解释历史时是唯心(de),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de)那样,他必然“重新陷入唯心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必然是唯心主义(de).我们看到,在费尔巴哈(de)思想框架内,人与自然(de)关系(de)唯物主义(de)机械性、直观性和唯心历史观是一致(de).这就使得费尔巴哈自然观必然割裂了自然文化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de)统一性,认为两者是没有关系(de),这实质上是把自然界排斥于人类历史即人类(de)社会实践过程之外,把自然界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也就是把历史从自然界中排除出去.这样,费尔巴哈也就不可能看到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对改变外部自然界(de)作用与影响以及由此出现(de)自然界(de)属人(de)变化.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道出了费尔巴哈(de)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de)分离与对立;与之相反,马克思恩格斯(de)自然环境理论与社会历史理论是在人类(de)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中辩证统一(de),现实(de)自然界是被社会历史所中介过(de),而不是游离于人类历史即人类社会(de)生产实践之外(de)异在.社会历史是人同自然界(de)完成了(de)本质(de)统一,“是自然界(de)真正复活,是人(de)实现了(de)自然主义和自然界(de)实现了(de)人道主义.”2、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de)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在社会实践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相互演变(de)自然历史过程,因而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在不同(de)人类历史时代有不同(de)表现形式.在远古时代,人和其它动物一样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听命于大自然(de)摆布,成为自然(de)奴隶,人们用神话(de)方式来表达对自然(de)看法,形成人类童年时期(de)“自然宗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de),有无限威力(de)和不可制服(de)力量与人们对立(de),人们同它(de)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de)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de)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de)一种纯粹动物式(de)意识(自然宗教)”.这种“自然宗教”(de)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de)一种原始(de),朴素统一(de)关系.“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de)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de),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de)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而他们之间(de)狭隘(de)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de)狭隘(de)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对自然界低水平(de)能动作用与低水平(de)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统一,一种狭隘(de)同一性,两种狭隘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de)有机统一.马克思很重视实现(de)自然界在近代工业实践中(de)具体生成问题,认为近代工业表示了自然界被历史(de)进程所改变(de)近代水平,是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de)近代水平.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对自然界近代水平(de)能动作用与近代水平(de)社会形态也是形成一种统一性,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de):“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着名(de)‘人和自然(de)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de)发展而不断改变”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de)视角确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de)不同表现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业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造成(de)人与自然界(de)异化关系,向人们指明要从特定(de)人类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来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de)辩证统一关系.(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de)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de)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de)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de)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de)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de)相通、相类和统一(de)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de)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de).这种朴素(de)“天人合一”(de)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de)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de)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de)作用.随着时间(de)推移,人口(de)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de)积累以及科学技术(de)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de)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de)主宰”(de)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e)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de)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de)人口,争取更多(de)空间,生产足够(de)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de)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de)目(de)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de).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de)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de)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de)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de)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de)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de)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de)追求和渴望.结语人类在改造自然(de)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人类与自然(de)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de)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de)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de)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de)关系.因为人与自然(de)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de)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de)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de)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de)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de)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de)和谐,实现资源(de)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de)有效保护.。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000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世纪以来,总是被提及且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的变化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合理地处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然,这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问题的严重性。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正因如此,人类在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时,不能是一味地对抗,更不能破坏掉自然的生态平衡。

实际上,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性质也是如此,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随时间演化而来的。

古人早已懂得要顺应自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

这也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因为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现代很多国家也倡导可持续发展,试图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相得益彰,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其次,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可不可避免的。

因为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因为人类的发展活动,这种关系是日益紧密的,并且可能逐渐导致一些问题。

例如现在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的增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是因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谋取短期利益,经常地违背了生态平衡,造成了某些自然资源的枯竭,留下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如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环境污染状况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都是我们世界面临自然挑战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后,探讨人与自然辩证关系还需要说到,人类在向着自然及其力量,发起地狱般的进攻之后,对自己所拥有的力量也变得异常自信。

我们甚至打乱了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物种灭绝、种群数量减少等问题。

但在操作完长时间后,各种“生态经济”、“全球绿化”、“环保减排”等有关环保领域中广泛流转的概念,早已成了今天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标榜。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通过对人口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几点有利于我国人口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对于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人口;生态环境;关系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social development face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improve population quality; Reasonabl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Restrain wors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so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of analysis, then for these factors, puts forward some beneficial to China’s popul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some guiding value.Keywords: popul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谈谈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1000字

谈谈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1000字

谈谈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1000字
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的生态问题。

这种关系是群体性的,并能影响到人类的文明和生命发展的各个方面。

自然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它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为人类的生命和生产活动提供了支持。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频发。

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是当务之急。

人类应该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条件,也是人类的朋友和伙伴。

在人类的历史上,自然一直以它的巨大能量和无限智慧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因此,人类应该落实保护环境的责任,尽力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资源。

人类应该更加重视自然资源的珍宝,以保护自然的完整、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彼此对抗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和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真正的环保意味着保护我们的家园,也体现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未来世代的考虑。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被许多学者诟病的复杂概念。

通常,人与自然不处于平衡之中。

在这一关系中,自然被视为自然资源,被劳苦抓紧,无处不在,可以被便宜地购买,滥用
和放纵。

无论如何,这种傻瓜行为终将反过来攻击我们。

在当今世界,威胁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险有许多。

环境污染,森林砍伐,垃圾排放,
水资源的浪费以及捕杀野生动物等等,都挑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于这些问题,自然界
的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问题都受到极
大影响。

正如我们物种存在于自然环境背景中,如果没有自然地补充,我们将无法生存。

因此,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利益的必要步骤。

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做
出应对措施,以解决全球环境和资源危机,采取行动来维护自然资源,开展野外测量和持
续监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之间的平衡。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拥有社会责任的优秀公民,人们应当尊重自然,改变滥用大
自然的思维方式,尽一切可能去爱护自然。

比如,他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拒
绝使用袋装垃圾,合理使用水资源,给鸟儿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保护特有
动物和植物。

除此之外,大家还应该加入环保组织,参加环境保护活动,向政府表明他们
重视自然保护,激发更多人参与自然保护工作。

只有当我们改变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才能促进生态平衡,建立强大的社会
框架,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具原生态价值。

论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论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论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平衡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一、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保证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无视环境,过度开发资源,过度消耗能源等,不仅会引起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

同时,环境的恶化也会造成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人们生命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二、如何平衡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需要平衡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第一,在经济领域,需要倡导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这将需要大量投资到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上,促进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的发展,使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在社会领域,需要完善环境法制,提高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

政府不仅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加强环境公益诉讼,还需要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环保认知水平。

第三,在文化领域,需要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鼓励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要努力建立自然与人文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回收利用。

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加大公众参与度。

通过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和治理工作,加强环保组织和社会力量的组织和调动,提高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效率。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选】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选】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

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nature.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problem which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answ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rincipl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es and it couldmore scientific, system, comprehensive,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demand for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development and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n natu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damag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The appearance of energ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using natural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furth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ow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Key word: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1。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

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

简述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简述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尊重自然。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不能滥用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2.关注自然保护。

人类应该关注自然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濒危物种,保护生态平
衡。

3.绿色发展。

人类应该追求绿色发展,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和产品,减少对自然界的
污染。

4.加强科学研究。

人类应该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自然规律,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5.关注自然灾害。

人类应该关注自然灾害,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
损失。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人类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界,同时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日益发达,规模空前扩大。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过分的不适当的开发利用却与自然界的和谐形成了空前的矛盾。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当人类刚刚摆脱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时,自身的智慧、知识、技术装备、生产工具都十分落后,人们在和自然的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思想上也因此处于屈从、受惠的地位,异己的力量逐渐演化成图腾崇拜的对象,因此,直到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人们对“自然”一词仍然主要是在“本性”意义上理解,后来才逐渐演变成“自然事物的总和”。

再到后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

世界各国凭借已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较高水平的文化知识进行生产活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

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

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战胜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了。

我们不需要敬畏自然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引起生态危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威胁人类健康。

这就再次引发了人对自然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既坚持人类自身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以人的价值尺度为标准,一切为了人类,为了人类的一切利益的终极需求的一种价值维度。

这种观念片面强调主客二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在价值观方面,它认为只有人类才有价值,否认了自然界的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

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在人与自然关系出现危机的今天,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马克思的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问题的思路,从马克思自然观入手寻求解决这种危机的新办法。

恩格斯曾经很明确地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源、能量和生存环境都来源于自然,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又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1.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不盲目违背自然规律。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季节、气候、地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减少对土地、水资源的破坏。

2.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良好习惯,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3.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面。

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应得到有效处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空气、水污染。

4.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5.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

6.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从青少年抓起,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培养具备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一代新人。

7.国际合作: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尊重自然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结合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分析如何应用。

答案:在农业生产中,尊重自然规律意味着要根据季节、气候、地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万物生长的环境.大部分的生命的生存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生命的衰老,猎食与被猎食,疾病的感染,各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都会造成生命的逝去.不过,原先存在的生命可以孕育新的生命,这些旧的生命的逝去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它会通过新的生命延续下来,继续扮演旧的生命在自然中的角色,维持自然的平衡。

何为自然的平衡呢?自然环境中生命大致分为这几种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是将能量带入自然环境推动自然环境这台机器运转的重要角色;消费者是自然环境里的主角,消费者和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构成了我们常说的食物链食物网,能量的传递不能缺少消费者;而分解者是处理死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少了它们,能量将不能重新被利用,能量的循环将会断开.这就是自然的平衡,能量随着生命的诞生与消逝不断循环,循环一旦被打破,将会有严重的后果。

然而,这看似难以打破的循环,还是受到影响了。

那源自人类。

人类有着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由于这种能力对自然环境的平衡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以征服自然的的心态来与自然共处。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古代,人类的生产力还不足以影响和改变自然时,他们是生活在令人不安的环境里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那是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敬畏的感情。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欲望随之膨胀。

工业文明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过度的自信让人类尝到了苦果:树木大量砍伐、农业上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空调的氟利昂,造成了水土流失、毒化学物质全球循环、臭氧空洞等严重后果,大大地影响到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一种对立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观点正是今天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浅谈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课题。

这个问题在自然辩证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阅读一定文献后,文章通过对人、自然内涵的界定,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系统的联系,从人既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自然对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两方面具体论述。

接着文章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了粗浅的探讨,在人与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和谐才能使人与自然更好的相处。

关键词:人;自然;关系;可持续发展一、人与自然的系统联系这里的人,是指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即人类。

这里的自然,是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

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它是无限多样性地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也是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的对象。

而人与自然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人就是在与自然的矛盾斗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自然对我们无私奉献让我们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随着全球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大自然遭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大自然的慷慨造就了人们的种种劣行,原本婀娜多姿的大自然变得体无完肤。

大自然变得如此落魄,正是因为只懂得索取的人类,因此,作为人类的我们,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

纵观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让人感到不适,海啸、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壤侵蚀、物种减少、水源危机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更有甚者,发出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话语,这不禁让我们惊愕,原来,人类不爱惜自然会造成如此糟糕的后果。

于是,人类善待自然变得极其重要。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人类培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

意识能够影响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假使人们都培养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那么,破坏自然的行为,便能够加以防范和控制,大自然也不会变得如今的遍体鳞伤。

就我国而言,青藏公路沿线频现开矿、猎杀、乱丢垃圾;西北一场风,吹沙到上海;长江旱涝成灾污染严重,江豚可能在15年内灭绝;四川“天价乌木”引发挖木潮,一夜暴富神话背后难掩大自然伤痛……种种的现象,无不是人类贪婪,把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抛在脑后的体现。

具有热爱自然和尊重自然地意识的人们应该把青藏公路沿线的垃圾捡起,把开矿和猎杀拒之门外;植树种草治理好西北的风沙;节约水源和治理河流污染,让江豚更好的生活;保护乌木,营造绿色植被。

只有把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重视起来,人类才能迈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步。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够只是一味地无度贪婪地向自然索取,而不为大自然献出一份力量。

大自然不求回报的给予人们足够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人们不懂得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然而,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总会有用完的一天。

乱砍滥伐使得植被变得越来越少;浪费水资源让江水和湖水变得越来越干枯;过度开发矿石资源使得某些地区能源紧缺,人类面临着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是要发起行动的时候了,必须号召地球的每一位人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多植树种草,增加植被;用公共汽车代替私家车的使用;规范工业生产,禁烟脱硫,减少酸雨和空气污染;节约能源,防止臭氧层空洞;治理污水,提高饮用水的品质;每个人为自然做的事情虽然很少,但水滴最终都能汇入大海,因此,我们不能够忽视身边的为自然做出小事,要时刻警惕着自己,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

如何处理人与 自然的关系

如何处理人与 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人与自然课的老师在第一节上课提了出来,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有同学说人类应该征服自然,因为人类就是这样尝试着做的,开荒种地,开采石油。

又有一些同学说人类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就像现在提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

最后老师给出了答案:“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你会去征服你的母亲吗?”。

显然,我们人类应该和自然和谐相处,就像和自己母亲相处那样。

那我们具体应该如何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我们先来看看人类是怎么做的吧!为了谋求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人类曾一度不管后果的向大自然索取。

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在矿产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无节制的使用化学物品,还有其他一系列的行为。

这些行为导致了很多严重的后果:土地遭到破坏;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的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空气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环境的污染还带来了许多细微的不容易让人发现的影响,比如畸形儿的增加,癌症患者的增加,诸如此类。

这些都是出自人类之手。

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正视自,我们要从迷茫中觉醒,进行自我行为的约束,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协发展。

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得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开始做起:植树造林,固土养土,伐木和植树相结合,科学摄取木材。

植草种树,慢慢解决过度地砍伐树木造成的森林快速减少、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建立伐木需植树的机制,规划好木材砍伐区,尽力缓解自然的压力,尽量快的恢复原来树林的面貌。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摘要: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众多危机,这些都是人们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导致的。

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热点。

本文概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对立分离的四个发展阶段,从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阶段入手,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正文: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本和谐逐渐走向对立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加速。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开始就确定和不变的,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要的就是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那么,我们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如何演变的?人不像动物那样,只是简单地适应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他不满足于自然所给予的一切,而是对自然有更高的要求,而自然则显然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这就使得人必须把自然作为自己改造和征服的对象。

在我看来,人与自然地关系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原始时代,人与自然保持着基本和谐的关系,人们对于自然的了解是极其缺乏的,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甚至于将自然神化,自然因素较多地制约着人类的活动,人与自然保持着基本和谐的关系;二、农业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随着对自然了解的加深,于是出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初步对抗,出现了人与自然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局面,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本和谐的;三、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走向对立分离,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人的手工劳动,人类取得了征服自然的一次又一次胜利,开始无止尽向大自然索取和疯狂的掠夺,其结果在改善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使人类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生活改善了,同时也加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没有休止的开采使地球母亲千疮百孔,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走向尖锐对立的时期;四、向文明过渡的时期。

人与自然关系(共10篇)

人与自然关系(共10篇)

人与自然关系(共10篇)人与自然关系(一):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赋予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的能力在发展中可以逐步的改造自然,改造的后果由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整体承担.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的诠释.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对自然的破坏和伤害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和伤害.通过学习十八大精神,我们更应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爱护我们的家园,共同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二):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作用于自然.到了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已对自然的干预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进步,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可是,令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着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三): 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要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砍滥伐.②要坚持联系,全面的观点,人与自然是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③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破坏生态平衡,就要受自然规律惩罚,退耕还林等措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③紧持发展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变化发展过程,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④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乱砍滥伐过度利用资源将危及可持续发展.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矛盾有特殊性,各省的不同治理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点.⑥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关系(四): 7、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这是一个正在讨论的问题.有的学者把这种关系称之为:“主体际关系”.有的学者则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应该是本质的统一”但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是:人类如何可持续地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可持续地生存下去的问题”.因为道理很简单:如果人不能生存下去,就谈不上和自然的关系.简而言之:“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作为自然本身之一部的人类的生存”. 而那些什么“主体际关系”、“本质的统一”的说法,在我看来,多少都有一点故弄玄虚之嫌,不切实际.好像不弄个什么“本质”、“统一”、“客体”、“主体”、“主体际”等等,就不能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似的.其实.更简洁的说法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是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关系(五): 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六):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1.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独立.2.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社会.4自然社会包括人类社会.为什么选并回答只给一天,为什么选4,选什么1,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4,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七): 人类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要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砍滥伐.②要坚持联系,全面的观点,人与自然是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③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破坏生态平衡,就要受自然规律惩罚,退耕还林等措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③紧持发展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变化发展过程,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④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乱砍滥伐过度利用资源将危及可持续发展.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矛盾有特殊性,各省的不同治理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点.⑥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关系(八):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要一篇作文 300字左右在大力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进行深的思考.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命题.我们以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断——人定胜天.人对生产力的共识——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共识并不是我们人类的最佳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往人与自然关系及其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重新作一审视.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我们应从人类和各国的历史和实践中得到启示.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人与自然关系(九):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人与自然关系(十): 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还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一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二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永远也不会停止,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坚决禁止各种掠夺和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采取坚决行动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同时,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按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

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

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

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

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

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

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

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

”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

这两种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受到人的价值观念、认识能力、实践经验和水平的制约,也受到人们的生产劳动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制约。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孤独的个体与外在的自然的纯物质性关系,也不是基于人的感觉的直观性关系,而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社会性关系。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以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和实现的。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在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发展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历史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时期对自然的影响作用也不同。

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人与自然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的关系。

人作为生产者直接和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发生联系。

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幅提升,然而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逐渐尖锐。

在当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全球流行,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破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出路。

在追逐剩余价值为生产的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自然和人之间相互伤害。

“要消灭这种新的恶性循环,要消灭这个不断重新产生的现代工业的矛盾,又只有消灭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

”恩格斯的这一重要观点为我们解决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指明了方向:建立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生产方式,通过整体规划对人的物质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既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又保证人类的直接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从而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通过自然观发展史,我们可看到:人类经过反复的探索和长期的反思,已逐步认识到: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在制造产品的同时也制造了污染,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资源具有稀缺性或有限性,人与自然具有辩证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必须是自然的耕耘者,而不是剥削者,人类有责任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及有序循环,改变过去单纯征服自然的粗放方式而走向善待自然。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

虽然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我们看到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于解决的。

资源有限、人口众多、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规模大而素质较低,资源人均量贫乏而浪费大,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是人口和地域大国,但是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

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

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但是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在进一步下降。

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突破2亿人。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

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

而且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

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所以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的大量的荒废造成了中国人民的多余劳动力的增多,所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人民所必须坚持走的路线,也是我们不断发展和壮大的根本道路。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

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

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

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管不断的去生产而不顾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地球,让我们的后代就没有了美丽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中也要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让我们与大地共同生存下去,建造美好的家园。

在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目标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然而等着我们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少的:人口综合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就业压力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很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国家经济信息化程度依然很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环境污染仍较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立法与实施还存在不足。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的一切思考和决策都不得不以全球性的人口困境、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为背景,不得不考虑人口、生态、资源困境对社会发展的强制约束。

人口、资源、环境相关联的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12~1/10,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远远超过这两个国家。

关于环境问题,1979年在高度经济增长开始之际,政府同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但遗憾的是环境一味恶化,根本看不到整体上有所改善。

可以说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陷入危机状态。

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生态恶化的趋势仍在加重1)森林、草原的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土地退化日益突出。

2)水体生态平衡严重失调,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3)生物多样性锐减。

2.能源结构性污染突出,工业污染排放量仍高3.城市污染依然严重4.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特征。

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八大社会特征为:1.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在相当长约一段时间里继续恶化;2.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而且越来越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3.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环境问题中的分量加重。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问题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普通居民对环境问题也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4.城市环境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局部有所缓解。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各项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强,我国城市环境的一些污染指标上升幅度变小,一些指标(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标)已开始下降;5.农村环境问题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6.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7.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公共环境意识水平低下,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8.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重叠,解决的难度日益加大,经济发展问题、贫困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社会失范问题,尤其是中国的人口问题,都加剧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