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初探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6461a71168884868762d66d.png)
第 22 卷第 8 期 2009 年 8 月
医 学 与 社 会 Medicine and Society
Vo1.22 No. 8 Aug. 2009
・医学社会学研究・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殷 欣 李文涛 * 安力彬 李月霞 孙秋菊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 长春, 130021 摘要 关键词 综述发达国家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现状, 并与我国社会急救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 在找出差距所在及产生的原 公众; 急救知识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870/YXYSH.2009.08.017 MAS) 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普通急救技术、 18 心肺复 苏、 半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 以及氧疗。1995-2005 年间, 该组织救助的人数逐年增加, 在各类事件中的平均反应时间 为 2-3 分钟, 对专业救护部门是很好的补充[6]。 1.1.4 自动体外除颤器仪 (Ao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使用的培训。 随着第一部 AED 的问世, 因其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在公共场所、 司务、 火警中广泛使用, 大大缩短了病 人发病到开始除颤的时间, 提高了猝死病人的存活率。2000 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出: 为发展社区早期除颤项目, 应在社 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并开展使用 AED 的培训。欧美许 多国家在公众场合安装了 AED, 并且主张除急救专业人员外 的非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使用[7]。 随着公众启动除颤项目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AD) 的开展, 美国、 加拿大已培训了 2 万 名志愿者使用 AED, 提示训练有素的志愿者能安全有效地使 用 AED, 提高公共场所猝死病人的存活率[8]。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现状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7a16a24453610661ed9f48b.png)
・
7 ・ 8
J u n l f rig S i c S p 0 7 Vo. 2 No 1 ( n r l dc e o r a o s ce e e .2 0 Nu n n 12 . 7 Ge e a Me i n ) i
我 国公 众 急救 知识 普 及 培 训 现 状
王 晓 娟 , 沫 , 世 莉 , 保 国 付 赵 付
Peet i aino m re c n weg o uaia o n riigA n hns P b c/ rsn t t f egnyK o l eP p lr t na dT ann mogC iee u l /WANG Xiou n u Su o E d zi i aj a ,F
宝贵 的抢救 时机 。
2 2 缺乏 完善 的急救普 及培 训体 系 在 国外 和我 国 . 香港 特 区 , 急救 知识 普 及 工 作 都 是 由 经过 专 业 训 练 、 并且 持有教 师资 格的 急救培 训导 师承 担 , 这些 导 师必 须 随时 了解 国际 急救 知识 、 救技 能 的最新 标 准和 信 急 息, 经过一 定 时间 必须 接 受 有 关部 门 的再 培 训 、 质 资 认证 后再重 新上 岗 。而 目前 我 国公 众 急 救知 识 的 普及 缺乏 固定 的培训 机构 、 一 的培训 模 式和 完善 的 统 管理 机制 。一般 来说 , 只要具有 合 法 身份 的组 织机 构 及 专业 医护 知识 都 可 以 进 行培 训 , 如急 救 中心 、 十 红 字会 、 院都可 对公 众 进 行 急 救 培 训 , 医 培训 机 构 不 统 各 地 、 部 门培 训 师 资 、 训 教 材 、 各 培 培训 方 式 和 培 训 资格认证 等存 在 差 异 , 训 质 量 效果 、 培 培训 考 评 也 不 统一 , 终导 致 公众 对急 救 知识 、 能 的掌 握 程 度 最 技 和方 法差异 化 , 势必影 响到公 众对 急救 的认 识 和参 加 培训 的主 动性 , 还有 可 能偏 离 急救 培 训宗 旨路 线 。 因此 , 必须 共 同建立 一套规 范统 一 的急救 培训 流程 和 模式。 2 3 培训 内容及方 式有待 更新 公 众 急救 培训 的主 . 要 内容为 心肺 复苏和创 伤 的急救 , 少涉 及其 它 如 中 较 毒、 中暑及 常见 急 症 发 作 时 的家 庭 急 救 等方 面 知 识 , 培训 内容 比较单 一 片面 。作 为普 及培 训 , 在追 求 培训 人 员多 的 同 时 , 内容 必 须 系统 全 面才 能 达 到 普 及 目 标 。而且 , 国众 多 急 救 培 训 部 门在 普 及 培 训 方 式 我
关于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关于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53347d6ba0116c175e0e48d0.png)
关于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摘要】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
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Abstract 】According to HT know, because of the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first aid, people in our country to meet a disasters and emergencies, often save his life and mutualaid disabilities, it also creates a lot of can completely avoid personal casualty.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in recent first aid popularization, find the main problem: the public knowledge of first aid importance, not enough to improve emergency consciousness; The lack of perfect first aid training system; popularity Training content and means updating; Training results not satisf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first aid.【Key words】Public; First aid; popularity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7ab0f8e2bd960591c67769.png)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现状及对策研究新形势下,我国的公众现场急救呈现出公众急救技能缺乏、急救资源配置不足、政府支持乏力、相关法律缺失的局面。
该文拟从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的现状出发,客观分析原因,从健全公众现场急救培训体系、优化急救资源配置、推进相关法律建设3个方面提出针对我国的公众现场急救的对策。
标签:现场急救;急救培训;急救设备;公众[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public first-aid in China shows the lack of public first-aid skills,inadequate allocation of emergency resources,weak government support,and lack of relevant laws.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rom the public on-site first-aid situation in China,objectively analyze the reasons,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public on-site first-aid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public on-site first-aid training system,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emergency resources,and promoting relevant legal construction.[Key words] First aid; First aid training; First aid equipment; Public公众现场急救是指非职业救护人员,基于助人的目的,对突发急症患者或事故现场伤员所开展的急救活动[1]。
大众急救知识培训总结汇报
![大众急救知识培训总结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bed443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7.png)
大众急救知识培训总结汇报大众急救知识培训总结汇报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作为本次大众急救知识培训的负责人,很荣幸能够为大家总结这次培训的收获和经验。
本次培训旨在提高我们团队成员的急救应急能力,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保障我们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心肺复苏(CPR)、止血、骨折固定、烧伤处理、中暑和中毒等常见急救技能。
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演示和分组实操等方式,我们全面学习了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首先,通过本次培训,我们了解到心肺复苏是急救的重中之重。
在突发状况中,及时施行心肺复苏,可以起到挽救生命的关键作用。
我们学习了正确的按压和呼吸频率,掌握了应对突发心脏骤停的技巧和方法。
其次,止血技能也是急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学习了常见的止血方法,如直接按压、提高伤肢等,并且掌握了正确的包扎技巧。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在外伤出血时起到快速止血的效果,避免过多的血液流失,确保受伤者的生命安全。
骨折固定是我们在突发情况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经过本次培训,我们学习了正确的骨折固定方法,比如用夹板固定断骨,采用绷带进行固定等。
这些方法可以在骨折发生时,及时减少对受伤部位的移动,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烧伤处理也是本次培训的重点之一。
我们了解到烧伤时应立即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如将烧伤部位放在冷水中冲洗,用湿毛巾覆盖烧伤面积等。
这样可以迅速降低烧伤部位的温度,减轻疼痛,防止烧伤面积的扩张。
中暑和中毒是我们在夏季和工作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通过本次培训,我们学习到了中暑和中毒的早期症状和应急处理方法。
例如,中暑时要将患者移到阴凉处并给予适量的水分,中毒时要迅速将患者从危险环境中转移出来,并立即就医处理。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急救知识和技能,还增强了个体和团队的应急反应能力。
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急救的重要性,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生命的守护者。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我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
山东省济南市急救中心
![山东省济南市急救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1c00f29484868762caaed593.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山东省济南市急救中心导语:济南市急救中心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济南市急救站,1996年改为济南市急救中心,是济南市卫生局下属的全额预算管理县级事业单位。
主要负责济南地区意外事故、日常急、危、重症病人的现场急救、途中监护、转送,开展急救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科研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等济南市急救中心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济南市急救站,1996年改为济南市急救中心,是济南市卫生局下属的全额预算管理县级事业单位。
主要负责济南地区意外事故、日常急、危、重症病人的现场急救、途中监护、转送,开展急救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科研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等工作。
随着城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急救医疗工作的需求,我市急救规模不断增大,急救半径逐渐缩小。
目前按区域规划,已形成了由市急救中心、省会驻区各级医疗单位和农村县(市)、区医疗单位构成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现全市设有26个急救分中心24小时全天候值班。
全市各分中心配有急救车辆百余辆,急救从业人员500余人。
市区急救反应时间平均为12分钟左右,年接警量30余万次,急救出车量及救治病人达10余万次。
中心及各分中心拥有不同类型的急救车辆,配置了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先进的抢救设备。
“120”调度指挥系统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使我市“120”急救更加快捷、准确、通畅,进而大大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救援水平,为省会市民提供24小时的社会急救医疗服务和强有力的生命健康保障。
“120”急救事业作为政府行为,生命健康的绿色通道,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社会的支持、舆论的关注和百姓的信赖。
先后获得全国全国应急先进集体、全国诚信示范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公共卫生视角下院前急救公众认知与现状研究
![公共卫生视角下院前急救公众认知与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34af6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6.png)
公共卫生视角下院前急救公众认知与现状研究引言急救是指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的迅速、有组织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由医护人员或普通民众提供的急救服务。
院前急救对于减少伤亡人数、提高生存率和减少长期残疾具有重要意义。
公众对于院前急救的认知和现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将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探讨院前急救的公众认知和现状,并提出改善建议。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1. 院前急救是急救链条的重要环节院前急救是急救链条的重要环节,包括发现急救事件、报警、初级卫生救护、医疗救护和院内治疗等环节。
在急救链条中,院前急救环节的及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2. 减少伤亡和残疾及时的院前急救可以有效地减少伤亡人数和长期残疾的发生率。
在意外伤害和其他急救事件发生时,如果能够得到迅速的急救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并提高生存率。
3. 促进公众健康意识提高公众对院前急救的认知和技能,不仅可以促进公众的健康意识,还可以提高公众对自身健康和安全的重视程度。
这对于预防和控制各种意外伤害和急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众对院前急救的认知现状调查为了解公众对院前急救的认知和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该调查涵盖了公众对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总共收集了1000份有效问卷,下面是主要调查结果的总结:1. 对院前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公众对于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包括心肺复苏、止血、担架运送等方面。
只有少数受访者表示对院前急救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技能。
2. 态度和行为不够积极调查结果还显示,部分公众在发生急救事件时,态度不够积极,缺乏应急意识和行动能力。
有的受访者表示,遇到急救事件时常会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无法有效地进行院前急救和报警。
3. 对院前急救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院前急救很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培训。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及对策建议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3a96d2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2.png)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及对策建议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公众自救互救不仅是一种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更是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具体体现。
然而,目前我国公众自救互救的普及现状还有待提高,亟需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目前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较低,很多人对火灾、地震、溺水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不熟悉,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推广相关的自救互救知识。
可以通过开展应急演练、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制作宣传教育资料等形式,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其次,公众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普及还存在不足,很多人缺乏相关技能的训练和实践机会。
对于这一问题,应加强学校、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场所的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可以通过引入消防安全教育课程、举办急救培训班、设立体育健身活动等方式,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供公众学习和实践。
再者,公众自救互救的普及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
目前,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可以充分利用手机APP等网络平台进行公众自救互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可以开发相应的应急救援APP,提供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指南和实时救援信息。
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公众获取安全知识和应急资源的便利性,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政府在公众自救互救的普及工作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公众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惠民政策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应急救援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可靠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不容乐观,但通过加强安全教育、推动技能培训、借助科技手段和加强政府支持等措施,可逐步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技能普及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技能普及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6a28b9765ce0508763213fe.png)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技能普及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作者:孙晓霞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民寿命延长,老龄化严重;人群流动性增强,活动空间扩大,各种突发病症不断出现,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卒中;交通事故、火灾、水灾、地震等。
在这其中,有多少人等不到120到达现场就失去了生命,有多少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身体留下了残疾!因此,普及公众现场急救技能是客观必要的。
关键词:公众;急救;必要性;普及;问题一、普及公众现场急救的必要性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的人数超过27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数超过150万;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因交通事故受伤每年有20多万人。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普通公民进行急救培训后,可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死亡率,对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
在现有的急救体制下。
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到百分之一,我国成功抢救率不足百分之一。
120到达现场的时间是10到20分钟。
而美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高达10%,抢救成功率接近30%。
欧美国家急救车到达现场时间是4到6分钟。
数字或许是枯燥的。
但分量是足够的。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水平有待提高。
全民急救的普及教育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关统计显示,猝死等急症约70%发生在家中,25%发生在其他场合,仅有5%发生在医院内。
猝死在医院以外各种场合的病人,65%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35%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
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分钟。
由于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行车途中、工作场所、居家环境等。
如果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可争取到最宝贵的抢救时间,极大地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及对策建议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dee13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1.png)
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及对策建议
卿婷玉;周波
【期刊名称】《科技视界》
【年(卷),期】2022()7
【摘要】全民参与应急是卫生应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公众教育作为应急教育体系建设中重要一环,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刻不容缓。
文章通过描述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现状,指出我国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和社会组织开展公众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总页数】5页(P107-111)
【作者】卿婷玉;周波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9.7
【相关文献】
1.上海踩踏事件反思:加快普及公众自救互救知识
2.基层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现状及对策建议——从江苏的探索实践出发
3.在校大学生常见意外伤害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现状及对策研究
4.公众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现状与需求分析
5.推广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ad4f9a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b.png)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一、概述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内外均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现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建立急救志愿服务体系等多种方式,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普及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外在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方面起步较早,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教育培训体系。
许多国家将急救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公民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国外还广泛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形成了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体系,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 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急救知识普及对于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减少意外伤害造成的损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意外伤害事件屡见不鲜,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突发疾病等。
这些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如果现场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就能有效地减轻伤害程度,甚至挽救生命。
急救知识普及的紧迫性尤为突出。
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公众的急救意识相对薄弱,急救技能普及率较低。
许多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而错失救援时机,导致伤害加重甚至死亡。
加强急救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水平,对于减少意外伤害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AED 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现状与挑战
![AED 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现状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30648a5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d.png)
AED 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现状与挑战【AED 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现状与挑战】【引言】近年来,心脏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其在突发状况下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为了提高抢救效率、保护生命,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公共场所的普及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目前AED的普及程度仍然不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探讨AED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现状,并分析其中的挑战。
【第一部分:AED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现状】AED的普及是社会对公共卫生和安全的高度关注的体现。
为了提供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开始安装AED。
例如,大型购物中心、火车站、机场等高人流的场所已经普遍配备了AED,以便在突发性心脏病发作时减少生命损失。
除了公共场所,一些社区、学校乃至个人也逐渐购买和使用AED。
他们通过提高对AED的认识和培训,使得家庭、学校等私人场所也能够及时应对心脏病急救的需求。
这一系列努力使得AED在应急抢救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第二部分:AED普及中的挑战】1. 高昂的成本虽然AED的功能和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其价格相对较高,不是所有公共场所、社区、学校等都能承担得起。
这导致AED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其在全社会的普及。
2. 维护和运营难度AED的维护和运营也是一个挑战。
AED需要定期检查、更换电池和电极贴片,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然而,由于使用频率不高,很多AED的维护工作会被忽视。
同时,AED的使用需要操作者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缺乏足够的培训和宣传可能导致人们对AED的误解和使用不当。
3. 制度和法规缺失在一些地区,还缺乏对AED的制度和法规支持,缺乏相关政策的引导。
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公共场所对AED的安装和使用存在顾虑,制约了其在公共场所的普及。
【第三部分:应对AED普及挑战的措施】1. 降低成本政府可以出台措施,降低AED的购买成本。
同时,可以鼓励医疗设备公司降低价格,以扩大AED的普及范围。
关于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和提高急救能力培训的建议
![关于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和提高急救能力培训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df08a4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3.png)
近年来,车祸、溺水、火灾等意外事件頻有发生,但公众急救知识却十分缺乏,致使许多伤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悲剧的发生。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要求,开展群众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有利于提高市民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自救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死亡人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全民急救知识培训。
建议政府把开展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列入科普计划,将提高自救互助能力的普及率作为重点来抓。
政府有关部门明确职责,科技部门制定详细方案,教育部门把急救知识编入教材,卫生部门提供师资力量和组织培训,新闻媒体负责宣传报道,财政部门安排资金等。
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2.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急救意识。
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态度对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中的紧急情况,提高民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3.统筹协调,发挥部门合力,实现规模化培训。
利用乡、社区急救资源,发挥医药人员的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急救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急救知識宣传培训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急救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及时实施急救行动,营造“人人关心急救、人人懂得急救、人人参与急救”的新局面。
建议教育、住建、交通、文化、卫生、旅游、电力、矿山等相关部门,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列入职业培训内容,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目标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对应急救护工作的思想认识。
4.建立和培养热心于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志愿者队伍。
确定重点培训对象警察、列车员、船员、消防员、教师、出租车司机、民航宾馆服务人员等。
由于上述人员遇到突发危重伤病员的机会较多,所以对此人群重点实施基础救护培训。
同时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第一救助人”培训制度,把普及和宣传急救常识作为社区的一项日常工作。
依据国际公认的基本培训纲要和2022年最新国际指南,着重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现场急救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的ABC操作方法、外伤现场急救四大基本技术,以及家庭常见急症的应急处理等。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情况汇报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情况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3557499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a.png)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情况汇报近年来,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针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脏病、中风等突发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居高不下,而在这些疾病发作时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往往能够挽救生命。
然而,大部分人对于这些疾病的急救知识了解不足,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其次,公众对于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掌握程度也有待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伤害时有发生,而及时的急救措施往往能够减轻伤害程度,甚至挽救生命。
然而,很多人在面对意外伤害时却不知所措,甚至做出错误的处理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
首先,可以通过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向公众传递急救知识,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
其次,可以在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公众的急救技能。
此外,也可以通过社区、村庄等基层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培训,让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在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急救知识的实用性,针对常见的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进行重点讲解,让公众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急救技能。
其次,要注重急救知识的培训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如讲座、演练等,让公众在参与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最后,要注重急救知识的持续宣传,通过不断的宣传活动和培训,让公众对急救知识形成长期的记忆和习惯。
总的来说,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还有待加强。
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识,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更多的生命。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急救知识普及服务。
我国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应用现状
![我国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应用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055050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e.png)
我国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应用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普及和应用急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我国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应用现状进行探讨。
1.急救知识普及程度低目前,我国居民普遍缺乏急救知识,这种情况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尤为突出。
许多居民对急救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措施一无所知,导致在发生意外伤害时无法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2.急救培训缺失尽管学校、社区等场所会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急救培训,但这些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而且,这些培训通常只针对特定群体,如学生或老年人,使得广大居民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急救知识。
3.急救设施不完善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急救设施严重不足。
当发生意外伤害时,往往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急救处理,导致伤情加重或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4.居民参与度低由于急救知识普及程度低,居民对急救的重视程度也相应较低。
许多居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不知所措或犹豫不决,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5.急救知识传播渠道有限目前,我国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比较有限。
除了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培训外,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相关信息。
然而,这些渠道所传播的急救知识往往不够全面和系统。
6.缺乏专业急救人员在发生意外伤害时,专业的急救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然而,我国目前缺乏足够数量的专业急救人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更是缺乏相应的急救力量。
7.急救知识考核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急救知识考核制度。
这使得居民在参加急救培训后,无法得知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急救技能和知识。
同时,这也使得相关部门无法准确了解居民的急救知识水平,难以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8.急救意识不强由于缺乏急救知识和培训,许多居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或无助感。
他们不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也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对伤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国急救科普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急救科普现状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a77e07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3.png)
我国急救科普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急救科普在提高民众应急救援能力、预防意外伤害、保护生命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的急救科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急救科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现状分析1. 急救科普知识普及率低我国大部分民众对急救科普知识的了解有限。
很多人对常见的急救措施、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缺乏知识,甚至存在错误观念。
这导致救援事故发生时,大多数人无法正确进行急救,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
2. 急救科普渠道不畅目前,急救科普渠道相对有限。
虽然一些机构、媒体会定期开展急救科普活动,但覆盖人群较少,传播效果不明显。
在学校教育方面,虽然有些学校会安排急救教育课程,但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3. 急救科普资源不足急救科普资源在我国相对匮乏。
目前,急救科普资料、视频、手册等较少,内容也较为简单,无法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此外,急救培训机构和专业人员也相对不足,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庞大的需求。
4. 急救科普宣传手段单一当前,大多数急救科普宣传途径仍然以传统媒体为主,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而互联网新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急救科普方面的应用还相对较少。
这导致急救科普信息无法广泛覆盖到更多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
建议面对我国急救科普现状的不足,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急救科普水平,推动科学、全面的急救科普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个体。
1. 加大急救科普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急救科普的支持力度,提高急救科普的覆盖率。
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制作相关急救科普视频、动画、微信公众号等,将急救知识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
2. 优化急救科普教育学校应加强急救科普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课程,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此外,可以通过与急救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相关培训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3. 增加急救科普资源加大急救科普资源的投入,制作更加丰富、深入的急救科普资料、手册、应急包等。
AED 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现状与挑战
![AED 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现状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ffe780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d.png)
AED 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现状与挑战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简称AED)的普及对于急救救援至关重要。
AED作为一种紧急救治设备,可在发生心脏骤停时提供电击以恢复正常心律。
它的普及在增加生命的拯救机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AED在公共场所的普及程度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 AED的普及现状AED的广泛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法定要求: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法律规定,要求公共场所配备AED设备,以防止突发心脏骤停时的生命危险。
这些地方包括购物中心、机场、火车站、学校和体育场等。
2. 社会倡导:各种非营利组织和健康机构积极倡导AED的普及,在公众中推广AED使用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多人能够及时使用AED。
3. 培训计划:许多公共场所和组织都开展AED的培训计划,为员工和志愿者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地使用AED设备。
4. 增加设备数量: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致力于增加AED设备的数量,提高公共场所的覆盖率。
这些设备应该放置在易于寻找和访问的地点,以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使用。
二、面临的挑战虽然AED的普及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 器材的维护:AED设备需要定期保养和检查,确保电力充足,电极贴片有效,并且能够正常工作。
然而,一些公共场所可能缺乏对器材维护的重视,导致AED设备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发挥作用。
2. 培训不足:尽管许多人参加过AED的培训,但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实践和训练机会而逐渐遗忘相关知识和技能。
长时间没有接触AED设备的人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感到迷茫,从而无法及时有效地使用AED。
3. 知识普及:一些公众对AED的认识仍然相对较低。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购物中心、健身房等公共场所是否配备了AED设备,也不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使用它们。
因此,需要加强对AED设备和使用方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现状研究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ffbf91ba1c7aa00b42acb5c.png)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现状研究突发性的意外与伤害所造成的伤亡事件已经成为危害社会人类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
但是,就我国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来说,往往使得“目击者”、”亲历者”在进行救助时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大力普及常见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自救与施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标签:急救知识;公众;推广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被明显改变,突发性的意外与伤害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对受害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的降低意外伤害所造成的致伤致残率、大幅度的提高被救助者的抢救成功率,不仅仅是医疗救护人员的工作职责,更是事发现场的”目击者”、”亲历者”所应当履行的社会义务。
1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现状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与健康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突发性的身体疾患、交通事故、以及意外事件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安全。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所能够参与的相关急救培训活动非常之少,民众普遍缺乏急救知识,难以达到对突发性事件中的患者或伤员进行急救的水平,为提高我国公民整体健康水平与危难救助意识,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所亟需解决的紧要问题。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90%以上,而在心跳停止10min后才开始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急救强调的是时间,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到求救信息到抵达现场平均耗时10min以上,这正是心跳停止实施抢救的黄金时间,但多数”第一目击者”无法开展急救措施。
相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国民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脏复苏术)的公众培训率是25%,西雅图等城市培训率超过30%;而北京2007年的一项问卷式调查表明市民中通过各种形式接受过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比例占12.9%,接受过CPR培训的占5.7%,能够独立实施基础生命支持的仅占0.2%,仅就此数据来看,我国的急救培训工作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公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亟待普及
![公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亟待普及](https://img.taocdn.com/s3/m/ed28a8e5b90d6c85ed3ac60b.png)
公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亟待普及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扶摇直上,溺水、车祸、触电等意外伤害明显增多,各种天灾人祸:如地震、水灾、火灾、冰灾等也接连不断发生。
事故现场第一个发现者是否有急救能力,对伤者能否有更多的生还机会至关重要,几分钟、十几分钟是抢救危重伤病员最重要的时刻,医学上称为急救的“黄金时刻”。
在此时间内,立即采取一些有效的应急方法,给伤患者必要、及时的救护,然后再转送到附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治,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意外伤患者的伤残率甚至死亡率。
但由于大多是民众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在一些突发事故现场,围观群众常常不知所措,只能无助地等待救护车的到来,使伤病者失去了最佳抢救时机。
因不懂得正确的急救方式,错过了抢救时间,而导致伤残或者死亡的现象屡屡发生。
公民急救普及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把接受过基本急救技术培训的民众统称为“第一急救员”。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急救能力的培训非常普及。
例如,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而德国更是高达80%。
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1/3。
不少国家还明文规定,谋求某些职位时,应聘人员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
我国--的现状是,据中国红十字会的统计,截至2010年年初,全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1000万名,尚不足全国人口的1%。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公众急救技能刻不容缓。
为此建议:1、建立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机制。
把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纳入到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加大财力投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普及教育的目标、任务,组织卫生、红十字会、教育、新闻、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落实工作措施,共同推进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初探
发表时间:2013-08-21T09:48:06.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张敬鹏1 黄绍栋2 徐帝3 [导读] 统筹协调,在提高普及率的同时重点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规范化,努力实现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张敬鹏1 黄绍栋2 徐帝3
(1 72517部队 250022;2青岛第二疗养院 370200;3济南军区总医院 250031)【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376-02
一、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济南市年突发事件平均数量高达2600余次,令人痛心的是,在一些突发事故现场,围观群众常常无法应对,唯一能做的就是拨打120急救电话,无助地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因而错失了最佳抢救时机,还有相当多的伤亡是因为没得到迅速有效的救治所致。
为进一步了解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2013年3月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在济南市区随机抽查6个普通社区,被调查人员共计1367人,通过对6个社区普通群众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社区普通群众对院前急救知识的知晓率仅为14%,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佳。
据济南市红十字会的统计,截止2013年初,全市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6200余名,尚不足全市人口的1‰,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急需补课。
二、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对急救知识普及的参与热情不高,急救知识普及存在瓶颈。
通过调查89%的普通群众认为急救知识很有必要学习,68%的普通群众认为没有时间参与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普及,56%的人认为急救知识专业性太强自己学不会,仅有32%的人有意愿参与学习急救知识。
可以看出现在济南市的公众对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公众的急救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体系建设力度存在差距,没有真正完善起来。
目前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统一的培训模式和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
(三)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内容推陈出新不够,培训方式不够灵活。
现在济南市公众急救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心肺复苏和创伤的急救,较少涉及其它如中毒、中暑、溺水及常见急症发作时的家庭急救等方面知识,培训内容比较单一片面,没有将最新的医疗成果和技术进行及时有效地普及,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脱产培训,培训方式创新明显落后。
(四)培训效果不理想,后续培训匮乏。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急救员经过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后由于实际操作少,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真正实施院前急救,有的急救员在培训结束后,虽然经历过抢救但知识掌握并不牢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遗忘。
三、济南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对策
(一)、广泛宣传,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大力推进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97%的公众认为应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媒体改善急救知识普及的宣传途径,开展广泛的急救知识普及宣传,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普及的认可度。
如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定期传授群众性自救互救常识;连续刊播现场医疗急救基本技法的专题讲座和公益性广告;每个月都有急救知识的普及内容出现在宣传媒体上;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设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专题网站等。
(二)、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
把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列入科普工作计划,把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作为科普知识进行推广,把提高普及率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把急救知识普及纳入岗前培训。
卫生系统主管部门牵头与红十字会等组织密切配合提供师资力量和组织培训,发动新闻媒体参与宣传报道,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等。
通过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三)、精心组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为切实有效地做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应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单位具体情况,区分层次,体现个体会培训理念,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举办符合实际、经济实用的急救培训,使受训人员容易接受并积极欢迎,取得实实在在的培训效果。
1.确定公众急救知识普及重点培训对象。
警察、消防员、教师和出租车司机、民航以及其他公共场所服务人员,鉴于这几个群体的工作性质,在现场遇到突发的危重伤病员机会多,所以要对这些群体实施基础救护培训。
2.遵循科学、规范、实用、简明的原则,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安排急救知识培训内容。
依据国际公认的基本培训纲要和2010年最新国际指南,着重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常识与现场急救基本技能,如徒手心肺复苏的ABC操作方法、外伤的现场急救四大基本技术,以及家庭常见急症的应急处理等。
也可以根据不同单位的工作特点或特殊要求,专门安排一些易发工伤及意外情况急救处理的学习培训内容。
3.力求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和个体化。
培训方式力求多样化,丰富培训方式,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大课讲授、专题讲座、小班培训、考核发证等多种方式,多快好省、有效、高效地展开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在培训方式的个体化方面,可以具体到每个受训人员的不同需求,每次培训时间可以2~4个小时,也可以用1~2天或更长时间的短期脱产学习。
4.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教学采取灵活生动的方式,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1~2天或更长时间的短期脱产学习班,安排一半的学时用于课堂讲授,另一半时间观摩教学示范并在人体模型上实际操作。
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将书本讲课、观摩学习与模拟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参训着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保证培训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统筹协调,在提高普及率的同时重点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规范化,努力实现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在济南市建立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全面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必须统筹协调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依靠遍布全市的医疗、教育、卫生机构共同参与,利用市区、社区急救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急救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急救知识培训、急救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等一些列活动,使广大公众了解急救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及时规范地实施急救行为,实现规模化培训,促进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