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培养,以共同育人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旨在解决当前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问题,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加贴近实际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

学校作为教学机构,具有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而企业则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和实际需求的了解。

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充分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合作进行共同育人。

首先,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行业研究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再次,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组织职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再次,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职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提高就业成功率。

当然,“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解决利益分配、意识形态等问题。

其次,学校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但同时也需要保持教育的独立性和价值观的传承。

再次,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有更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旨在解决教育和就业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研究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就是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有了很大程度的飞跃,但人才培养质量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一条创新途径,也是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更是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 育人模式[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9-0037-0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有了很大程度的飞跃,但人才培养质量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集中表现在其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应有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岗位迁移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与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这种人才培养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笔者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要构建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

所谓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育人过程中的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操作策略,它包括了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理念、原则、机制和路径等基本要素。

构建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合作育人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关键之一。

为了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高校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使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并就如何推动此模式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学校发挥其教育资源、人才培养经验等优势,企业发挥实践操作、专业技能培养等优势,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养。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特点是双方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育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1.满足社会需求。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提高教育质量。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使学生接受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教育培养,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3.促进教学改革。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将企业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培养等引入学校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4.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5.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实际问题,激发其创新能力。

三、推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1.加强企业合作。

高校需要积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形式之一。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明确企业和学校的角色定位。

学校作为教育培训机构,应该担负起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责任;而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应该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校应该承担起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而企业则应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

只有明确了双方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

这是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高效合作的关键所在。

合作机制一方面包括共同制定实施双主体教育培养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实践目标;另一方面包括建立起双向沟通、协调和评估的机制,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在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双方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起教学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教学互动,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构建起学校和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

良好的合作氛围是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要素之一。

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营造积极向上、互利共赢的合作环境。

学校可以积极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而企业也可以在教育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氛围,才能实现校企间真正的互利共赢。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方向,它要求教育机构和企业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模式的引入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共同开展学生的素质评价、职业规划和培养方案调整等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一、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及特点(一)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内涵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是指高校与企业共同育人,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利用双方资源,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实现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特点1. 教学和生产的有机结合。

校企合作将高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实际工作,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如实验室、技术设备、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3. 实现“新工科”教育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过程(一)建立校企合作机制1. 签署合作协议。

高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合作意向和育人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和合作机制。

2. 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设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统一领导和管理校企合作事务,推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1. 设立校企合作实施细则。

高校与企业合作,制定校企衔接及师资共建、教学资源共享细则,明确双方的合作方式和内容,保障合作顺利进行。

2. 推动企业员工参与教学。

高校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竞争力。

三、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效果评价(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接触和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高职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关注个人素质的提升。

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机制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实践育人机制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

一、校企双主体的合作作为高职院校的特点之一,和社会接轨密切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表现。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具备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校企合作应该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既为企业提供可以直接使用的高素质毕业生,也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

二、实习实训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企业实践、实习、实训等教育形式,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

通过实践,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实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实习实训机会的争取,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良好的导师制度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导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导师+团队的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导师应该既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备良好的企业背景。

导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提升职业素质。

四、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技创新项目,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结论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可以发现,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导师制度、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整合,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积极实施各种实践育人措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好的支持。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近年来,中国的高职教育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而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种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已经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首先,校企合作所体现的双主体育人视野,具有教育能力的互补性。

在校企合作中,校方和企业各自拥有不同的育人资源。

学校方面,更加擅长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企业方面则更加专注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因此,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服务。

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管理和学科建设优势转移到企业上,提升企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因此,校企合作所体现的双主体育人视野,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增强教育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而此时,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对接,了解行业趋势、掌握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寻找更加合适的人才,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因此,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培养。

在校企合作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实践技能和职业知识,还可以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就业市场。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抱负,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提高自我认知和职业素养。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参观企业生产线等方式,锤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1.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

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

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理念。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成为迫切需要的课题。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是指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所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活动组织。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将校园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实践育人机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

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育人的长效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促进学生实践育人的深入开展。

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高双方合作的效率和便捷性。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和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校授课,或者将师资队伍派往企业进行实践研修,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的师资队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优质的教学服务。

第四,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实践评价。

学校可以设立实践育人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建立健全的实践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传统的高校育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开展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育人,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1. 育人多元化理念育人多元化理念是指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正是基于育人多元化理念构建的。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在学校接受传统的教育培训,还能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 产学研一体化理念产学研一体化理念是指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共同合作,形成教学、科研与生产一体化的育人模式。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也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的。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适用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同时也可以促进校企双方在科研方面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1.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第一步。

学校需要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机会。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

2. 设计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设计校企合作课程。

这些课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且与企业产业和市场情况相匹配,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到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 实施双师共育双师共育是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联合进行教学和指导。

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中,企业专业人员可以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通过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服务。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需要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合社会需求的教育资源和能力培养。

本文将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构建该模式的具体方式以及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1.1 回应社会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专业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难以全面满足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可以更好地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践需求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1.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经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提前接触和掌握职场技能,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3 拓展学校教育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资源和实践场景,还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这有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4 提升就业竞争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动态,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提前做好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

2.1 开展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构建方式。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实践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2 打造双向实习平台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打造双向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企业实践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期间,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获得更加全面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场体验。

2.3 设立职业导师制度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设立职业导师制度,邀请企业专家和从业人员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要求和市场需求。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随着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成为了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协作,促进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其中,“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是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文将围绕着“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展开介绍,探究其实现方式、实践效果等方面。

“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简单说就是学校和企业达成合作共赢的教育模式,通过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学校参与到企业的实践当中,让学生们得到了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使企业了解到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知识体系。

学校从中了解到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尝试着根据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使教育更贴近实际需求。

1. 教育观念上的转变双方要进行教育理念上的转变,学校要从课堂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化,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的知识与应用的实际需求,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自己所学对社会的贡献及自身价值。

企业也要转变用人观念,不再只看重学生单一的技能,而是看重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机会,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 实践教育在企业内的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后,要实行学以致用,实践教育真正得到体现。

在实践中将学到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更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

企业要制定良好的培养计划,安排岗前培训,帮助学生适应企业文化和企业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工作分解和细化,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工作内容。

3. 教育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教育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

学校需要密切关注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提高教学的先进性和针对性;企业则需要向学校反馈当前用人需求和技能要求,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共同培养具备行业素质的毕业生。

“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引言:在当前高等教育日趋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教融合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同和共赢,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双主体”人才,需要有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来支撑。

一、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1.1 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人才培养的目标则应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产教融合提出了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1.2 产教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产教融合能够将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适应性,为社会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二、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2.1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如联合办学、产学研合作、校内企业实践基地等。

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如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等,以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2.2 建立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双主体”人才,应当建立一套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不仅仅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2.3 设立“双导师”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增强实践能力。

2.4 建立就业指导和帮扶机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学校与企业可以建立就业指导和帮扶机制。

这包括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等。

三、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应注意的问题3.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学校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并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环节,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实践场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到实际工作。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育人任务,通过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模式。

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训的界限,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就业能力培养。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育人目标和培养方案,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专门负责协调双方的合作事务,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2.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还需要开展具体的校企合作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包括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实践课程、科研项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3.建立学分认定机制对于学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所获得的成果和经验,学校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学分认定机制。

通过制定合理的学分认定标准和程序,将学生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所获得的学分纳入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中,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4.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和交流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育人的需求。

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岗位,引进更多的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和指导。

5.加强校企合作文化建设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文化建设。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及成效研究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及成效研究

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及成效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我院药学专业与乐山海棠医药有限公司组建的“海棠医药班”的试点,探讨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对教学班级的组建、教学内容的确定、实施以及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实施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途径提出了建议,为有效地实施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双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等环节。

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资源,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主体,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应该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管理理念等融入到课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其既是学校人又是企业人。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组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为例,探索了适合与本专业进行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的企业类型,并同乐山市海棠医药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组建“海棠医药班”,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探索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的途径。

本文就我院药学专业与乐山海棠医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海棠医药班”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为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校企“双主体”培养模式打下了基础。

一、企业类型的确定课题组通过与成都、乐山两地的医药企业进行座谈、交流,认为企业同学校进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的目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学校可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学历的提升以及职称评定时的论文、科研支持;二是为企业培养适合其发展需要的人才。

同时,有意愿同我院药学专业进行合作共同育人的企业类型为:该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流动性强,而且企业有不断扩张的计划,需要人才的储备。

因此,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为药品经营企业。

目前,与我院药学专业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有四川健之佳福利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和乐山海棠医药有限公司。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方面,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有必要对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通过深入探讨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本研究将以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探讨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构建育人机制、完善育人体系,以及评估育人成效等问题。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高职院校的教育育人工作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使命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融合产教融合,实现专业教育和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与企业接轨,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也有助于促进教师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习指导等方式深入了解行业需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通过对校企双主体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字数:264】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研究的核心和基础,决定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对策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对策。

首先介绍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产教融合的概念和特点。

接着深入讨论了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同时分析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最后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结论部分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再次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最终展望了校企合作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为构建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促进双方协同育人,为新经济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关键词:新经济形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教育育人、合作模式、挑战、建议、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合作模式单一、学校和企业合作意识不强、资源共享不充分等。

有必要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探讨如何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产教融合的概念和特点、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对策与建议,进一步探讨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再次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展望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

1.2 研究意义产教融合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形式之一,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学校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形势,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还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短缺和技术创新难题,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在新经济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与产业更紧密地结合,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各个学校和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企业招聘模式往往存在一定的脱节,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应运而生。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作为双重主体,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

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育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企业则负责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通过合作共建校企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建立校企合作基金等形式,实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育人。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1. 有效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使得学生在校园内脱离了实际工作经验,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校园内与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使得学生更早地融入到企业之中。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促进了双方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4.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1. 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

2. 共建校企实习基地。

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实习机会。

3. 制定校企合作协议。

学校与企业应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4. 开展双边联合培养项目。

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双边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5. 设立校企合作基金。

关于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研究

关于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研究

职 业OCCUPATION 人才培养48OCCUPATION2022 03文/王 锦关于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的研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逐步从单一操作技能向学科交叉复合应用型技能转变。

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技工院校,应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出发,采用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模式,学校和企业同为育人主体,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此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要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工作做到实处,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道德品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培养。

一是遵循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学生在结束初、高中纯粹的知识学习后,进入技工学校开启了技术型、应用型等新的学习模式,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体现职业特点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结合企业的岗位要求,通过企业标准渗透、典型工匠示范、现场岗位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尝试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与工、产与教”相互融合的成长环境中。

二是立足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技能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抓手,以校企双主体育人为基础,充分发挥企业与学校两者的人才培养优势,深化教师、教法、教材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专业技能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学生能否在企业立足的重要标准,而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动手训练才行。

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到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学生通过企业实践,了解行业现状,带着任务学习,随学随干,在实践中查找问题,再通过企业师傅、任课教师的讲解进行集中学习和强化训练。

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对策研究摘要:产教融合是从根本上打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学习与工作、教学与实习之间的隔膜有效措施,是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同、互动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层面出发,探讨产教融合中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凝聚双方力量,有效服务区域工艺美术行业产业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主体;协同育人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目前“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对接产业,服务行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现阶段校企在产教融合突出的问题(一)学校层面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人才需求也随之变动,而学校专业教学内容存在更新不及时,滞后于产业发展情况,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深刻研究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规划,没有将产教融合有效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专业等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出现学校教育滞后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和“产教两张皮”和“面子工程”类的现象,导致合作形式单一、合作不深入、成效不明显的现象。

(二)企业层面多数工艺美术类企业是规模较少的小微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积极的认识,企业的发展侧重于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增加经济效益,而参与学校的产教融合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不愿增加成本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同时校企合作一般随机性较大,缺乏有效规范的平台调整修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导致合作的项目易出现“流产”现象,难以实现企业与学校长期深入的合作。

(三)缺失质量的保障以及评价体系该怎样做来保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质量呢?就现在来说,我们可以通過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众多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设置更为严格的评价规则和管理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社会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高职校企协同育人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内涵与实质
(一)内涵
“校企双主体”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模式之一,在内涵上主要包括四层意思:一是“双主体”中的企业主体,是指企业随着办学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在办学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从功能作用主体走向法律地位主体;二是办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因此,“校企双主体”办学在这里最重要的含义和本质要求,就是要构建一种融合双方优势资源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建立一种由两个培养主体(学校与行业企业)、两支培养队伍(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培养模式;三是企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主体,是指企业资源渗透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专业技术技能教学、专业实训实践指导、教学与人才质量评价等方面,并在各环节的参与度超过50%的工作量,从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四是“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实质,是指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条件下,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协同办学和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反映的是办学体制创新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为走出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以及新加坡“教学工厂”经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办学体制未能取得有效的创新突破,校企合作无法深度融合,行业企业的资源特别是业师(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未能深度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企业无论在功能作用上还是法律地位上,都未能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仍未能突破“单一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人才仍无法很好适应现代产业的要求。鉴于此,学院院长刘惠坚教授于2008年4月,在全国率先提出让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的“校企双主体”办学理念并进行实践。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 作者:
—————————————————————————同育人模式研究
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
(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1.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二)实质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包括校企双方合作体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必须找到和解决与其内涵本质要求相一致的基本路径,以及体现“校企双主体”内涵特征的教育方式与培养模式。
学校从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路径设计。通过组建珠海区域职教集团,全力构建广东省与珠海市政府主导、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政校行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新体制;通过建设一批校内外“教学企业”,作为实施“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通过建立校企“互聘共培、双岗双薪”新型人事制度,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解决最终实现“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等基本路径,依托校内外培养阵地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等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1.构建协同育人大平台――珠海职教集团
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保持发展后劲,广东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决定了需要大量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东高职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院校的单一主体、单一资源运作,单一主体的理念与意志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普遍导致陷入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办学资金短缺与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要求相悖,人才质量的自我欣赏与社会评价形成反差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境。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理念。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自此,高校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等得以全面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