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一、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
人际关系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人际关系差异让人们产生
了种族偏见、婚姻观念、教育观念的不同。
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上,中式
思维偏重于整体把握,强调综合性和关联性,而西式思维偏重于个体分析,注重逻辑性和独立性。
二、言谈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言谈礼仪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大表现。
在西方国家,
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于直率的沟通方式较为接受。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面子和礼貌,并且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以避免伤害他人的面子。
三、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差异
中西文化在生活方式和习俗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西方有诸多差异。
与中国人倾向于米饭、面条相比,西方国家更倾向于
面包、马铃薯等主食。
在礼仪方面,西方人常常习惯使用刀、叉等工具,
而中国人则更多地使用筷子。
此外,在庆祝活动和节假日方面,中西方的
习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与中国的春节、中
秋节等传统节日有着明显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言谈礼仪以及生活方式和习俗等方
面存在许多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饮食多以米饭为主食,主要通过炒、烹、炸等方式来烹饪食物,口味偏重。
而英国人则较少以米饭为主食,主要是以面包、马铃薯等为主要食物,尤其喜欢喝茶,薄荷茶是英国人的传统饮品。
在节日习俗方面,中国人注重丰富的庆祝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等吉祥物的习俗,年夜饭和放鞭炮等。
而英国人庆祝圣诞节和复活节,人们的习俗主要是购物送礼物、与家人一起吃大餐、参加宗教活动等。
礼仪习俗方面,中国人注重家庭关系和亲友之间的交往。
过年时要拜年,期间要走亲访友,相互送礼物,表示友好。
而英国人比较注重社交礼仪,尤其是餐桌礼仪,如吃饭时应尽量避免大声喧哗和谈论不雅的话题。
此外,英国人在见到别人时通常会握手问候,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持。
婚礼习俗方面,中国的传统婚礼注重宴请宾客和场面的喜庆。
婚宴上要吃十二道菜,喝喜酒,摆酒席等等。
而英国人的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婚礼上,新郎会戴上礼帽,新娘会穿着白色的礼服。
新郎和新娘会交换戒指,并在教堂接受祝福。
玩乐娱乐方面,中国人喜欢打麻将、跳广场舞、唱卡拉OK等。
而英国人则比较喜欢观看足球比赛、打高尔夫球、进行户外活动等。
英国人也喜欢在周末去酒吧和朋友聚会,这被认为是放松和社交的好方式。
服饰习俗方面,中国人喜欢穿着传统的汉服和旗袍,代表着文化传统。
而英国人喜欢穿着西装、礼服等正式的服装,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此外,英国人还有举行狂欢节活动时穿着盛装的习惯。
总体来说,中英文化习俗在饮食习惯、节日习俗、礼仪习俗、婚礼习俗、玩乐娱乐和服饰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影响。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的环境,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从习俗到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从习俗到价值观中西方文化自古以来便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人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上,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习俗到价值观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揭示不同文化模式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习俗习俗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在社会交往、礼仪规范、节庆活动等方面,中西方有着许多不同的习俗。
比如,在婚礼中,中国人注重家族的庄重和亲缘关系的表达,而西方人则更加强调新人个体的幸福和独立。
此外,在饮食习俗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崇尚“团圆”,注重家人一起食用,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口味。
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上。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传统观念的延续,强调家庭、尊重长辈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意识的发展,追求个体权利和个性的尊重。
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
比如,在职场中,中国人更注重团队合作和亲和力,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自主和竞争精神。
三、教育观念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教育观念方面。
中国人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如记忆、死记硬背。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更倾向于开放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
这导致中西方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也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
四、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道、佛三教的深刻影响,崇尚人伦和道德伦理,注重修身养性。
而西方文化则主要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体系,强调个体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强调信仰和自由意志。
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人在思考人生意义和行为规范上存在差异。
五、艺术表现形式艺术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
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整体性和内涵的表达,强调意境和文人情怀。
中英文化的差异与通融
中英文化的差异与通融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汉字国家和讲英语的国家,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有很多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实现文化差异与通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交礼仪差异在社交礼仪方面,中英文化有一些差异。
中国人遵守的“以客为尊”的原则,通常会让客人先吃、先坐、先选菜等。
而在英国,第一等级为女士和长者,第二等级为男士,而非来宾的到场先后顺序。
英国社交场合通常要求穿着得体、庄重、不太张扬,而中国文化更注重色彩、质地和款式。
在相互拜访方面,英国人通常会礼仪地询问是否方便拜访,而中国人则更愿意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直接上门。
在文化交流中,理解差异并尽可能地互相适应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尊重对方文化的不同之处,能够为个人或企业在异国成功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语言交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化的语言交流,也存在一些差异。
就在词汇上,英语中更常用的是单词来表达一个意思,而汉语则通过多种形态、前缀和后缀来表达多种意思。
例如,“welcome”是用于表示欢迎的单词,而在中文中则通过不同的说法来表示欢迎。
在英国,口语交流中,讲话者通常会说“excuse me”或“sorry”表示寻求对方的帮助与支持;而在中国文化中,讲话者通常会说“劳驾”或“麻烦您了”表示感谢。
此外,在礼貌和尊重上也有一些与中文不同之处,英文更直接,不太注重客套话,而汉语则更强调礼仪和尊重。
语言交流中的误解可能导致文化差异进一步扩大。
因此,在交流中,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并尽力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习惯,避免误解或不必要的冲突。
三、食品文化中英文化在食品文化和饮食喜好方面也有一些不同。
在英国,早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餐,并以土豆、面包、鸡蛋、烤豆等为主要原料。
而中国则以米饭、面条、汤和蔬菜为主食。
此外,中国饮食也注重口感,强调甜、咸、酸、苦、辣并存的味觉体验,而英国饮食则更注重口味的平衡和细节的味道。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中国和英国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承载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亚洲、欧洲乃至全世界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英之差,如下几点:一. 夸奖他人汉语“哪里哪里”是自谦的意思,作为对友人赞扬的回应.初通汉语的老外参加中国一对年轻人的婚礼。
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而新郎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
”老外觉得新郎认为自己说得不明确,就用生硬的中国话接着说:“新娘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都很漂亮啊!”(引自)在夸奖他人方面,中国人则显得过于谦虚。
“哪里哪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人在接受别人夸奖时总是刻意地去“贬低"自己,看起来谦逊.中国人以他人为中心,以肯定他人,赞美他人为前提。
在英国,如果将中国人的谦虚放在英文里,则显得不通、生涩.英国人通常使用“Thank you"来表示自己的感谢,而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谦虚。
二。
保护隐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就是中国人保护隐私的写照.中国人不够尊重自己的隐私,也不够尊重他人的隐私,见面时“你去哪啊?”和“啊吃过啦?”的问题在英国人看来都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英国人在见面时常常通过自然环境来开口,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The seven —day holiday is coming。
…”“It’s a lovely day,isn't it?”初次见面多用“How do you do?”英国人避免谈及年龄、体重、工资一类的事物(尤指女性),所以他们在隐私权方面较为慎重。
三.宴客习俗西方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于中国.他们的饮食似乎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各项机能,为身体提供营养。
他们非常重视请客时的礼貌,但与中国人在餐桌上的热闹截然不同。
在中国,人们吃饭并不只是为了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餐桌上有着浓浓的情意。
四.语言互通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齐了,唯独不见Wayne。
浅谈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3、推动中英文化创新与发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推 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以满足时代的需求。
谢谢观看
浅谈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目录
01 中英文化差异
03 结论
02 英国文化的优缺点
在夕阳的余晖中,伦敦塔桥耸立在泰晤士河上,与熠熠生辉的白金汉宫相映成 趣。此刻,一场盛大的英式下午茶会正在举行。身着燕尾服的绅士们一手拿着 杯柄,一手轻轻敲击着茶杯,悦耳的叮咚声萦绕在热闹的氛围中。这是英国文 化的象征之一——下午茶。
英国人则注重规矩和绅士风度。在正式场合,英国人会穿着整洁的礼服,遵循 繁琐的礼仪规则。情感。
英国文化的优缺点
英国文化给人的印象是绅士风度、彬彬有礼和优雅从容。英国的文学作品、艺 术、音乐和时尚都给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然而,英国文化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英国人往往过于强调个性和自由,可能导致缺乏团队精神;同时,英国 人由于历史原因,往往存在对殖民地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忽视和偏见。
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一场盛大的春节庆典正在进行。火红的灯笼高挂在屋檐 下,热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穿着新衣,忙着贴春联、包饺子、拜年。这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节日——春节。
以上场景展示了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本次演示将从历史渊源、节日习俗、礼 仪等方面比较中英文化的异同,同时对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深入思考,最 后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结论
中英文化虽然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各具特色和魅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 英文化更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为此,我们应该:
1、承认并尊重中英文化的差异。没有一种文化是绝对优越或劣等的。我们应 该相互学习和借鉴,以丰富彼此的文化内涵。
2、加强中英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文艺作品、影视传媒、学术研究和旅游等 方式,增进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
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一、本文概述习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习俗文化的对比,通过对两者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饮食习惯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通过这一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中西方习俗文化的整体特点,然后从多个方面展开详细对比。
在节日庆典方面,我们将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的起源、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婚丧嫁娶方面,我们将探讨中西方婚礼和葬礼的传统习俗、仪式流程和象征意义。
在饮食习惯方面,我们将比较中西方餐桌礼仪、烹饪方式和食材选择的异同。
在社会礼仪方面,我们将关注中西方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礼貌用语和待人接物的差异。
通过这一全面的对比,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习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融合。
我们也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二、节日习俗对比节日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中西方在节日习俗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各自的历史、地理、宗教和哲学背景。
中国的节日习俗深受儒家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影响。
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一系列活动,寓意着除旧布新、团圆和吉祥。
中秋节、端午节和清明节等节日,也都与农历、农事活动或纪念历史人物有关。
这些节日习俗中,往往蕴含着对家庭、祖先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的节日习俗则更多地受到基督教和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影响。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源自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挂圣诞袜、赠送礼物、举行圣诞晚宴等,营造出温馨、欢乐的氛围。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哪些差异?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哪些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然而,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饮食、礼仪等方面,而且还涉及到一些价值观念和观念差异。
下面将介绍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1. 礼仪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礼仪,同时礼节繁琐,在一些场合要注意言行举止。
而在西方国家,由于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礼节上要相对简单一些。
比如,在中国人庆祝生日时,通常要用香烛祈福、再加上一些宴请活动;而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生日通常会用一个蛋糕来庆祝,而不会有许多仪式。
2. 饮食方面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非常丰富多样。
中国人吃饭时很注重区分主食和副食,主食通常是米饭、面条和馒头等,而副食则包括蔬菜、肉类等。
而在西方国家,没有这样的区别,通常多种食材配在一起,让人们在一餐中享受到各种口味。
此外,在中国,用筷子吃饭是一种传统,而在西方,使用刀叉吃饭是一种常见的习惯。
3. 宗教信仰方面在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各种宗教信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无论是在家庭、公司还是国家层面,都要遵守相应的教规和信仰原则。
然而,在西方国家,相对于中国,个人宗教信仰并不那么重要。
西方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不过由于信教自由这一原则的存在,一些人并不会很注重宗教信仰。
4. 亲情观念方面在中国,由于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和孝顺观念的影响,亲情在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子女们也会尽力让自己的父母满意。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个人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比亲情要重要。
美国人通常不会将自己的人生安排在家庭之外。
5. 社交礼仪方面在中国,交朋友通常会通过互赠礼物、约请吃饭等方式进行,而在美国等国家则通常会打电话或通过社交网络进行。
此外,在中国,人们通常不会直接问别人的年龄、婚姻等情况,而在美国等国家则是非常普遍的社交礼仪。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中文和英文之间存在的文化障碍。
由于中英两个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英交际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就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进行浅谈。
中英交际中的语言表达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委婉、含蓄和间接表达,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英文则更加直接、明确和直接了当。
在交流中,中国人可能会不直接回答问题、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直接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差异在日常对话和商务谈判中都会产生影响。
中英社交礼仪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重视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宴客接待。
中国人在社交场合喜欢互相敬酒,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
在英国,人们更习惯于点头、握手或者拥抱作为问候礼仪,而中国人则会用双手合十、鞠躬或者握手礼节表示问候。
中英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国和英国在社会习俗和价值观上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注重家庭尊重长辈和传统的家庭观念,而英国人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言论自由。
英国人更加重视时间观念和精确性,注重时间的效率和安排,而中国人则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时间的弹性。
中英交际中的非语言交流存在差异。
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
中国人和英国人在非语言交流中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人在交流中习惯使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言语的表达和目光的交流。
中英交际中存在着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不仅会影响到双方的语言表达和社会礼仪,还会对双方的社会习俗和非语言交流产生影响。
在中英交际中,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和适应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包容,才能实现中英交流的有效和顺畅。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导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对于沟通和交流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总结,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社会习俗、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希望能够增进中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一、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而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占据了重要地位,强调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例如在家庭中,中国人更注重长辈的权威和家族的连续性,而西方家庭则更注重个人的选择和发展。
二、社会习俗的差异中西方的社会习俗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
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更加重要,社交活动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亲密和互助。
例如,在庆祝节日时,中国人更强调与家人团聚,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与朋友的交流和欢乐。
三、教育体制的差异中西方在教育体制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
在西方,教育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
而在中国,教育更注重纪律和秩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功利性。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到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也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塑造。
四、时间观念的差异时间观念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一种有限的资源,强调高效率和时间管理。
因此,西方人对准时和时间的把握更为严格。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时间的认知更加弹性,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的安排。
这种差异在工作和商务活动中尤为明显,会造成中西方之间的误解和不适应。
结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社会习俗、教育体制到时间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是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的重要前提。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特点,并更加包容地与其他文化相处。
英国移民生活了解英国和中国文化习俗的差异
为⼤家收集整理了《英国移民⽣活了解英国和中国⽂化习俗的差异》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化差异 1、语⾔习惯与交流 隐私对于英国⼈来说⼗分重要。
个⼈问题,例如年龄、恋爱关系、婚姻、有⽆孩⼦、个⼈经济状况、健康等涉及私⼈的话题在相互不熟识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
英国⼈⽐较慢热,相处初期往往会显得⽐较寡⾔,但是经过⼀段时间相处会逐渐健谈。
英国⼈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
他们善于⾃嘲,但绝不会对别⼈的遭遇幸灾乐祸。
谈正事时,英国⼈喜欢直接切⼊主题,表达意见也不愿拐弯抹⾓。
英国⼈说“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要讨价还价。
(但是有的时候,英国⼈习惯先扬后抑,先给予⼀件事物⼀定的肯定,然后⽤but来转折,转折后是其真实看法。
可理解为⼀种谦逊和委婉。
) 说话时候要注意⾃⼰的⾝体语⾔,不要⽤⼿来指着他⼈,因为在英国这样的⾏为被认为是不友好的动作,在说话时不要靠对⽅太近。
2、风俗礼仪与⽣活习惯 英国⼈普遍有⼀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都很关注。
英国⼈很注重礼貌修养,谈话总习惯轻声细语,很少⼤声喧哗。
在他们的眼⾥,⾼声喊叫(特别是在楼外喊⼈)是⼀种不⽂明的⾏为(球赛中除外)。
英国⼈彬彬有礼,提出请求时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说“thank you”,⽆论事情是多么微不⾜道。
⽤得最多的词:excuse me,如在购买东西、餐厅点单和召唤别⼈的时候。
⼏乎⼤多数陌⽣⼈之间的对话常以此开头,发⽣⽭盾时例如地铁中的⽆意碰撞,即使是被撞⽅也会以excuseme来交涉。
英国⼈常说cheers,这个词使⽤⼴泛,是善意的表现,可以表⽰不客⽓,再见等。
具体⽤法可以在⽇常⽣活中仔细观察、摸索。
有⼈打喷嚏时,他们会说“Bless You”.先⼈后⼰的礼让⾏为在英国很普遍。
有“⼥⼠优先”的良好社会风⽓,对妇⼥⽼⼈都是很尊重的。
与中国相比,英国的文化习俗有哪些不同?
与中国相比,英国的文化习俗有哪些不同?作为两个不同文化的国家,中国和英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无论是从饮食、礼仪,还是宗教、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英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
一、饮食英国的饮食与中国有很大区别。
英国人喜欢吃西式食物,如汉堡、薯条、炸鸡等。
而中餐则包括了米饭、面食、炒菜、热炒、火锅等等。
中餐以米饭为主食,而英国则以土豆为主。
英国人喜欢喝红茶,而中国人则喜欢茶文化。
此外,英国人喜欢在午餐或晚餐时喝啤酒、葡萄酒等酒水,而中国人则普遍不饮酒。
二、礼仪英国的礼仪与中国也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英国,人们在见面时通常会握手,并且在谈话时,会尽量以对方为中心,注重交流。
而在中国,则通常会以微笑、鞠躬,或者握手、拥抱等方式表示问候,同时注重礼节和尊重他人。
此外,在英国,人们在餐桌上通常需要用刀叉来进餐,而在中国则以筷子为主。
三、宗教英国与中国的宗教文化也存在差异。
英国宗教文化主要以基督教为主,随着社会发展,其宗教多样化现象也逐渐增加。
在中国,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不同于英国,中国人通常会把宗教信仰纳入生活和文化中,同时注重宗教的仪式和礼仪。
四、习俗英国和中国的习俗也有很大的不同。
英国人喜欢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圣诞节、万圣节等。
而中国则讲究节日氛围更浓厚,如春节、中秋节等,需要进行特定的民俗仪式和活动。
此外,英国的人们也讲究勤俭节约,而中国则注重亲情、友情和礼仪等传统美德。
总结英国和中国作为两个不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差异可以不胜枚举。
但是,这些不同的文化习俗也使得这两个国家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我们而言,尊重差异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与目标,人类文化本身也会因此而更加文明进步。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一、前言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它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而是把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述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目标语)去传递,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文化承载着大量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涵义,因此,那些抛开文化国素只对文字进行转译的翻译方式往往是极不严谨也极不科学的,这也是为什么曾经一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机器自动翻译(Automatic Translation) 最终走向没落主要原国,正如当代伟大的翻译学家Nida(奈达) 所说:“词汇只有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里涵义可能完全不同,汉语和英语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者们带来了诸多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从而找出针对性的翻译技巧来解决这些困难,二、英汉文化差异成因分析及翻译对策研究1.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在中英两国风俗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悠久的农耕文化使得中国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生活在相对固定的环境里,邻里之间非常熟悉,人们之间经常会用“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此外,农耕文化对日常饮食给予了高度关注,自古有言,“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吃过了吗?”来问候对方。
而在英国的过去几百年里,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使得真工业化起步较早,城市化步伐很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流动性较大,相互之间的熟恶度也较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己的隐私看的非常重要。
因此,人们在相互问候时很少涉及对方的私人生活,常用“Hello”、“Hi"、“Are you al rig ht"、“How are you”等问候语,基于以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翻译“吃了吗”时,如果直接根据字面翻译成“Have you had the meal?"的话,对方一定会误认为你在委婉的向对方发出用餐邀请,从而引起误会,同样地,如果把“你从哪儿来啊?"、“你到哪儿去啊?"简单地直译成"where have you bee n?”、“where are you going?”的话,对方并不会感受到你在关心他,而会误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了干涉,从而引起误解。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是指中国和英国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在中英交际中,由于两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中的各种误解和困难。
了解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非常重要。
中英交际中的礼仪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人强调尊重长辈和上级的权威,通常会使用较为正式的称呼和语气。
而英国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更倾向于使用直接、幽默和简洁的交流方式。
在正式场合,英国人更加注重礼节和正式的装扮,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受到资历和地位的尊重。
中英交际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人常常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他们会更关注对方的感受,而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英国人则更加直接和开放,他们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特别是在谈判和解决问题方面。
中英交际中的时间观念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通常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情味,他们倾向于用时间来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
他们可能会更加灵活和不拘泥于准时赴约。
而英国人则更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他们非常重视按时赴约和完成任务。
在安排会议和行程时,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
中英交际中的饮食文化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通常认为吃饭是一种社交活动,他们喜欢和朋友一起分享美食。
而英国人则更注重饮食的功能性,他们倾向于简单而丰盛的餐食。
在社交场合,中国人通常会推杯换盏,而英国人则更注重文雅和谦逊。
在饮食接待和礼仪方面,双方需要相互适应和尊重对方的习俗。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双方需要相互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通过增加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和适应,双方可以建立起更好的合作关系和商业合作。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 中西⽅礼仪有着较⼤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 1、称谓称呼⽅⾯ 在西⽅,称呼是⽐较笼统的,⼀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称呼男的为先⽣,称呼⼥的⼥⼠或⼩姐,⽽在我国“先⽣”第⼀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开放,先⽣已成为社会上最流⾏的尊称⼝语,西⽅⼈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们见⾯时喜欢直呼其名。
⽽在中国,⼈们喜欢加上职位,xx 经理,xx总裁等。
这是⾝份与地位的象征,西⽅⼈很少⽤正式的头衔称呼别⼈,正式头衔⽤于法官。
⾼级政府官员、军官、医⽣、教授、⾼级宗教⼈⼠等。
2、交际语⾔⽅⾯ 中国⼈通常是见⾯点头致意,握⼿或⾏拱⼿礼,微微⽋⾝然后握⼿,⽽西⽅⼈认为⽋⾝显得⾃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和告辞时使⽤,在表⽰祝贺、感谢或互相⿎励时也使⽤。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的贴⾯礼、亲吻礼、吻⾝礼,让国⼈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习惯挽留,说“⾛好”“慢⾛”,⽽西⽅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 酒⽂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不满。
在西⽅,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则认为不合卫⽣,实⾏分餐制。
中国⼈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 中国⼈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出卖耶稣,有13个⼈。
中西方风俗习惯差异
中西方风俗习惯差异中国和西方的风俗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文化礼仪和礼仪表现不同。
中国文化讲究“客气”和“克己”,成年人之间有独立的距离感,在友谊中有更为严格的尊重观念。
西方文化更加开放,不分男女老少,年轻人更加开明自然,无需谨慎。
其次,中国礼仪和西方的礼仪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礼仪讲究礼貌,在谈话、行进中往往以尊重长辈为原则。
鞠躬、拜谒等行为普遍存在,把对人的尊重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西方的礼仪,更多的注重个人表现,强调以礼相待。
并不在意个人是否站立、坐下、起来或者表现,但强调一种能够乐观、幽默、轻松地应对形势。
第三,参加活动时习惯也不同。
中国人比较直观,喜欢精心布置活动,力求活动丰富多彩,同时也讲究礼节,大家往往都会有一定的礼仪表现,表达尊重,活动也更多以象征性和礼仪考虑。
而西方人也比较重视参加活动,但更多的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把工作当作主要任务解决问题成为活动的核心。
第四,人们对待子女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国家长对子女更为严格,督促他们爱学习,把每一项功课做的非常到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他们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但西方家庭更加平等,大部分时间不会督促孩子们,而是教会他们思考和探索,鼓励他们发掘自己的能力,并且重视他们的感受。
最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健康方面也有不同的习惯。
中国人更加追求色香味俱全的膳食,喜欢经常吃点小菜,不要暴饮暴食。
但西方人则更加陶醉于大餐,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满足感和豪华感。
总之,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文化礼仪和习俗表现,从老少咸宜的传统礼仪,到把工作当作活动核心的习惯,以及对子女家庭关系不相同的教育方式,乃至在健康方面习惯的不同细节,都让中西方文化变得更加深入多彩了。
总之,理解各国文化差异,拓展视野,让跨文化的沟通更加的和谐友好。
关于习俗的中西文化差异
2
餐饮习俗
PART 2
餐饮习俗
1. 餐具使用
在中国,人们习惯使用筷子和勺 子作为餐具,而在西方,人们则 习惯使用刀叉。此外,在餐具的 摆放和取食方式上,中西方也存 在差异。例如,在中国,人们通 常会将主食放在桌子中央,大家 围坐在一起取食;而在西方,食 物则会被分到每个人的盘中
餐饮习俗
2. 餐饮礼仪
总结
十、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
促进跨文化交流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首先, 教育是关键。我们应该加强跨文化教育,培 养人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 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其次,媒体是重要 的传播渠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如电影、电视、网络等,向更广泛的人群传 播不同文化的信息和知识。此外,政府和社 会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提 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鼓励人们参与其中
4
思维观念与表达方式
PART 4
思维观念与表达方式
1.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和统一 性,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体现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例如, 在中国,人们通常更加注重团队 合作和集体利益;而在西方,人 们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思考和 工作效率
3
节日习俗
PART 3
节日习俗
1. 春节与圣诞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 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 、拜年等。圣诞节则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 一,人们会进行圣诞装饰、准备圣诞礼物、 聚餐等庆祝活动。虽然这两个节日都是庆祝 新年的节日,但在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上存 在很大的差异
THANKS
感谢观看
XXX
1
社交习俗
PART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料缘们叶当中 的,了当时国 习一解成的茶 惯改之好英叶 。过后吃国自 去,的人从 只便菜不十 喝和吞懂七 咖茶下得世 啡结肚饮纪 、下子茶传 啤了。,入 酒不但竟英 等解当把国 饮之他茶,
•
•
自从200多年前茶叶从中国(后又从印度)传入英国之后,饮茶一直被英国人 看作是一种悠闲和舒达的享受。最早运送茶叶到英国的那种快速高桅帆 船便叫作"茶叶飞剪"号。 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 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英国家庭最习惯的欢迎客人的话也是:"我把茶 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茶叶刚传到英国的时候,价格很昂贵,只有 富人才喝得起。后来随着包装和运输的改善,到本世纪初,饮茶已成为人们 的日常习惯。 英国人沏茶有许多规矩,由于英国一年中大半时间是寒冷季节,所以习 惯在置茶前烫壶,而且沏茶的水一定要煮沸,并马上冲进壶中,否则就认为泡 出的茶不香,英国家庭中常用的一种小匙,就称为"茶匙";放茶叶的数量 通常是每位饮者一匙茶叶,另再加一匙作为"壶底消耗",冲泡出的茶水也 有许多名称,其中有些是地方俗语如:茶汁、茶汤、茶液、茶浆等。 英国 人饮茶浓淡各有所好,但一般爱在茶汤中加牛奶,而在欧洲大陆国家,习惯 饮用清茶,茶具也多使用玻璃杯而不是瓷杯,有时还要放上一片柠檬,这在英 国是较少见的,只有在某些特色餐馆里才喝得到柠檬茶。
• •
苏格兰裙
苏格兰男人穿裙子习俗的由来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 合并后,“基尔特”作为苏格兰的民族服装被保留下来。 苏格兰人穿着这种裙服表示他们对英格兰人统治的反抗和 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 1745年,英国汉诺威王朝镇 压了苏格兰人的武装起义后,下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禁 裙令”,禁止苏格兰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兰的装束为标 准,违背者将被处以监禁或放逐。苏格兰人为此展开了长 达30多年的斗争,最后于1782年迫使汉诺威王朝取消了 “禁裙令”,为自己赢得了穿裙的权利。 苏格兰裙的格纹图案也很有讲究。据说,英国苏格兰格 子注册协会记载着几百种不同的格子图案,有些以姓氏 命名,代表着不同的苏格兰家族。黑色格被称为“政府 格”。也有特别为皇室成员定制的格子图案,贵族的身 份高贵,他们穿着的格子图案也被称为“贵族格”。在 17世纪和18世纪,苏格兰高原部落之间的战争终年不 休,战场上的男人们便以所穿的格子图案来辩认敌我, 有点儿像现在的“军服”。
• •
• •
• •
(一)red(红色) 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 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因此,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 或“喜庆的日子”。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因为人们总是用红笔登 记负数。于是就有了这些词组:red figure赤字 in the red亏损 .汉语中常用的 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可不一定用“red”例如:红糖brown sugar 红酒red wine (二) yellow 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 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 a yellow dog 可鄙的人,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 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如黄色电 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 关。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 blue films(黄色电影)等。
对中英习俗文化差异性的探 讨与研究,让我们跨越不同 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 握中英文化丰富独特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 两种语言必须建立在对其文 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 中英文互译时,可先按照原 文风格进行直译,然后加上 画龙点睛的词语,点出其寓 意。此外,在可能情况下还 应仔细琢磨译出其结构及措 辞,并用对等的语言进行翻 译,以达到传神传韵、形似 神似的效果,使中英文化放 射出原有的光彩。
英国人传统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 炸。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 式;然而,他们对牛肉类方面又有特别的偏好, 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时不仅 附上时令的蔬菜、烤洋芋,还会在牛排上加上 少许的芥茉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则喜好奶油及 酒类;在香料上则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鲜香料。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每年4月1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春分点”(vernal equinox)的来临,在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Spring Festival
习俗: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 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 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 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 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 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 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 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汉 服
唐装
中国传统服饰
•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 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 系 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 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 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 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 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 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 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 深衣》 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 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 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 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 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 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 “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 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演变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 “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 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 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 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拜。
S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 纪念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S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 里克的节日。
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Easter(复活节),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 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过节时人们多吃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s)。 Easter Monday(复活节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Good Friday(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教堂举行仪式纪念耶稣受难。在 英国这一天是公假,人们吃传统的热十字糕(hot cross buns)。 Ascension Day(耶稣升天节),是Easter第40天之后的星期四,也称为Holy Thursday。 Pentecost(圣灵降临日),是Easter后的第7个星期天,也称为White Sunday。
水肉到黄熟午 食还间国的“如 果类8油肉餐 品有,人习被今 以、点等、通 。咸他的惯窝, 及蔬之食沙常 肉们早。茶真 各菜间品拉在 、少餐并”正 种、。。、下 鸡不通一,的 酒布主晚面午 蛋了常般午英 和丁要餐包一 、喝在以后国 咖、食一、点 面麦七红喝人 啡黄品般饼左 包片点茶“都 。油为在干右 、粥到为下有 、汤晚、。 果,九主午早 甜、上奶有 酱此点。茶上 点鱼7酪各 等外之英”喝 、、点、种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 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 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 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 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 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 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 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 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 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 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 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 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 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