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doc
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
艾滋病知识讲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艾滋病的定义、病因以及传播途径。
2. 了解艾滋病的防治措施和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3. 增强学生对于艾滋病相关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相关教学资料,包括宣传册、海报等。
3. 小组讨论练习题。
三、教学内容:【导入】1. 使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案例或数据,引起学生对艾滋病问题的兴趣和关注。
2. 通过问问题和导入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
【知识讲解】1. 定义: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2. 病因:艾滋病主要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该病毒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等体液传播。
3. 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a. 无保护性行为:包括性接触、共用针头、母婴传播等。
b. 血液传播:如输血、注射毒品等。
c. 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指孕妇感染HIV病毒后,通过孕期、产前或哺乳期传给胎儿、新生儿。
【防治措施】1. 宣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包括预防和传播途径等。
2. 引导正确的性观念,推行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等有效避免性行为传播病毒。
3. 拒绝共用针具和注射毒品。
4. 留意血液传播途径: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注意血液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5. 预防母婴传播:做好孕期检查,接受HIV筛查,确保及时治疗以降低传染风险。
【讨论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提出几个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并让他们发表对于艾滋病的态度和看法。
【知识梳理】1. 回顾刚才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艾滋病的定义、病因以及预防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2. 强调艾滋病预防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
四、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经验,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
2. 对学生的讨论和参与进行评价,鼓励积极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社区服务活动,增加对艾滋病的关注和了解。
《预防艾滋病》教案(一)
《预防艾滋病》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艾滋病相关的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关爱艾滋病患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难点:艾滋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如何面对艾滋病患者。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讲述一个因不安全性行为而感染艾滋病的故事,让学生思量艾滋病与自身关系。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传播途径等;其次,重点讲解预防措施,如何避免感染;最后,讨论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巩固练习:设计几个情境题,让学生判断哪些行为可能导致感染,哪些是预防措施。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和药物。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艾滋病,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案例分析:分析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堂上设计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让学生主动了解艾滋病的最新动态。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材:使用相关的教材或者教辅资料。
视频资料:播放有关艾滋病的宣传视频。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七、结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要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
预防艾滋病知识专题教案
预防艾滋病知识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艾滋病。
3. 提高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歧视。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概念:介绍艾滋病的全称、症状和影响。
2. 传播途径:讲解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途径,如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
3. 危害:阐述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4. 预防措施:介绍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如使用安全套、不共用针具等。
5. 关爱艾滋病患者:教育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歧视,给予他们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艾滋病患者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艾滋病的危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歧视。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回答问题,提高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艾滋病宣传短片,引起学生对艾滋病的关注。
2. 讲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危害。
3. 分析艾滋病患者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艾滋病的危害。
4. 介绍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如使用安全套、不共用针具等。
5. 讨论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歧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危害和预防措施。
2. 学生能够表达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减少歧视。
3. 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艾滋病知识问答比赛,以增进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艾滋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增进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困境的理解。
3. 举办艾滋病预防主题班会,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提供更多实践性知识。
七、教学资源1. 艾滋病知识宣传册:提供详细的艾滋病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安全套使用演示:通过演示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教育学生预防艾滋病。
3. 艾滋病患者故事集:通过真实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减少歧视。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艾滋病基础知识》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的态度。
教学重点:1. 艾滋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2. 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2. 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艾滋病宣传材料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艾滋病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对艾滋病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宣传材料,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重点强调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让学生正确理解艾滋病。
4. 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艾滋病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5. 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6. 总结提升(5分钟)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场景,体验艾滋病患者面临的困境。
3. 分享感受(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讨论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
4.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结合PPT,讲解艾滋病的预防方法,重点强调自我保护意识。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环节,提问、回答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
三、课后作业1. 写一篇关于艾滋病知识的短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2. 设计一份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海报,展示在学校或社区。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一、背景介绍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艾滋病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为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制定预防艾滋病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案目标1. 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方法。
2. 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拒绝性骚扰等。
3. 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避免高危行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三、教案内容1. 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但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延缓疾病发展。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输血、血液制品和器官移植等。
- 性接触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包括无保护性行为、多性伴侣和性伴侣中有感染者等。
- 母婴传播:感染者妊娠期、分娩和哺乳期间,将病毒传给胎儿或者婴儿。
3.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宣传教育: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 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包括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多性伴侣等。
- 避免共用注射器:不共用注射器和其他注射设备,避免血液传播。
- 母婴传播预防:孕妇应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如果感染应接受抗病毒治疗,避免母婴传播。
4. 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应该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 尊重他人:不进行性骚扰、强迫或者侵犯他人的行为。
- 保持忠诚:避免多性伴侣,保持忠诚的性伴侣关系。
-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性病和艾滋病的传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预防方法。
《关爱生命遏制艾滋》教案
《关爱生命遏制艾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概念: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3.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安全性行为、使用一次性针具、母婴传播预防等。
4. 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不轻易放弃,积极面对困难。
5. 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歧视艾滋病患者。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艾滋病患者的经历,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艾滋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角色扮演法:模拟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同理心。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艾滋病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关注。
2. 讲解艾滋病知识:介绍艾滋病的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案例分析:分享艾滋病患者的经历,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艾滋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 总结提升:强调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行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认识和态度。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活动1. 观看艾滋病相关纪录片:选择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艾滋病纪录片,让学生们了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2. 角色扮演:学生们分组扮演艾滋病患者、医生、家庭成员等角色,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体验艾滋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主题演讲:组织学生们进行关于“关爱生命,遏制艾滋”的主题演讲,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艾滋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4. 海报设计:学生们分组设计关于艾滋病预防的宣传海报,通过创意和设计来提高学生们对艾滋病问题的关注。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危害。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艾滋病防范意识和行为。
3. 提高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定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 艾滋病的危害:影响免疫系统,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4. 艾滋病防范措施:洁身自爱,避免高风险行为;使用安全套;不共用针具。
5. 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尊重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关心患者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困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正确防范艾滋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艾滋病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传播途径、危害等。
3. 案例分析:分享艾滋病患者的生活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患者的困境。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正确防范艾滋病。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艾滋病在我国的疫情状况。
3. 向家人和朋友宣传艾滋病知识,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4. 尊重和关爱身边的艾滋病患者,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六、教学评估1. 课后调查:通过问卷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作业反馈: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艾滋病知识教材。
2. 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艾滋病知识。
3. 视频资料:收集关于艾滋病的相关视频,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最新、权威的艾滋病资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艾滋病防治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
标题:预防艾滋病教案
引言概述: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预防艾滋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预防艾滋病的教案,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
一、认识艾滋病
1.1 艾滋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1.2 艾滋病的症状和危害
1.3 艾滋病的传染性和潜伏期
二、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1 接受性教育和宣传
2.2 避免高危行为
2.3 使用安全套和无菌注射器
三、艾滋病的检测和治疗
3.1 艾滋病的检测方法
3.2 艾滋病的治疗药物
3.3 艾滋病的治疗和护理
四、艾滋病的心理支持
4.1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4.2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4.3 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五、社会环境下的艾滋病防控
5.1 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5.2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
5.3 公众宣传和教育活动
结语: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更加重视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做好艾滋病的防控工作,共同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预防艾滋病班会主题教案.doc
预防艾滋病班会主题教案预防艾滋病班会主题教案(篇1)一、活动背景:__年12月1日是第__个世界艾滋病日,当今社会,艾滋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是社会中的一个活跃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与支柱;我们相信科技,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不再盲从;我们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观足以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有热情,立志让不幸的人重温人间的温暖,让受伤的人重感社会的关怀!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我们,有必要起来与艾滋病作斗争,有责任有义务为艾滋病患者这样一个遭受种种苦难的社会群体献出我们的关怀与理解。
一条细长的红丝带在他们眼中就是一轮旭日,带给他们温暖,给他们以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二、活动名称:青春红丝带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三、活动主题:__四、活动时间:__-11-3- __-12-1五、活动地点:校内外六、主办单位:新余市疾病控制中心七、协办单位:新余高专校团委,校青年志愿者团八、活动对象:校青年志愿者团成员及所有干事共一百余人九、活动目的:1、感受世间冷暖,体验艾滋病患者的痛楚,让成员了解他们的难处;2、宣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3、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4、通过此次活动号召更多人关注社会上的弱势体。
十、活动流程:1、活动筹备阶段:(1)策划阶段:活动策划书的形成与审核。
时间:11月16日-11月__日(2)审批阶段:递交策划书及申请活动相关物品和活动经费,与市疾病控制中心取得联系并邀请相关人员到新校区开讲座。
时间:11月__日-11月26日(3)物资购置:由相关主办单位提供活动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材料。
(4)宣传阶段:海报的设计与张贴,展板的制作,倡议书及准备定点悬挂的横幅,联系校青年摄影协会、校学生记者团、校广播台、校学生会网络部,运用媒体宣传本活动,扩大影响力。
时间:11月28日-12月1日(5)准备播放光碟的设备及电影放映场地的申请。
(6)制作抽奖箱与抽题箱。
(7)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摄影器材,并指定专人负责摄影。
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doc
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教案.doc预防艾滋病安康教育教案1班会主题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主题班会预期目的展艾滋病教育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表达了安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浸透。
主题班会意义让同学理解并远离艾滋病,并让他们有一份爱心来帮助关爱、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并且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艾滋病的由来、传播途径、艾滋病的危害,使学生可以学会判断艾滋病病毒传播的相关行为,呼吁社会宣传与关爱。
主题班会课讲授重点及难点重点:理解艾滋病并不可怕,主要是正确良好的行为标准就可远离艾滋病。
难点: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认识良好行为标准是什么,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和主要预防措施。
主题班会设计一. 强调班会主题:预防艾滋,平等关爱,携手共奏人生美妙乐章二. 同学讲解(一) 介绍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图片1表格形式有关亚洲及非洲艾滋病的趋势,非洲是最严重的国家,和经济,当地卫生状况,人口等原因有关;亚洲是感染率上升最快的国家,以中国为例图片2在1985年中国仅是沿海及河北少数出现艾滋病感染者,1995年除青海,甘肃和内蒙古外其余都有感染者,之后仅三年的时间1998年全国各地都出现感染者.提问:同学们你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能做些什麽?答复...讲解:在全世界一分钟里就有6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强调速度快,分布广,危害大。
(二)介绍艾滋病及艾滋病病毒1、理解艾滋病英文缩写aids的全称和中文名称;2、分别介绍艾滋病的窗口期,埋伏期,死亡期发病时间;图片1艾滋病病毒的构造图,分析^p 内核外核构造理解病毒;图片2是艾滋病病毒吞食宿主细胞在生成新的艾滋病病毒的全过程;(三)介绍艾滋病的临床病症图片:早期没有病症,之后会逐渐出现像感冒咳嗽的表现,后严重出现卡波西式肉瘤,分别介绍艾滋病在呼吸道,消化道等各器官的表现病症。
(四)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提问:刚刚同学们看的短片是哪个传播途径呀?答复..._输血引出传播途径的话题,除了输血还有其他方法:图片:艾滋病通过传播途径感染易感染人群的循环图游戏:大家每人手里有一张纸条有的是职业人群,有的是行为方法,你觉的他们有没有被感染的危险?属于高危感染人群还是低危感染人群,请你把它帖到相应的位置。
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引言概述: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目前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着艾滋病的传播和感染。
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制定一份预防艾滋病的教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一、加强艾滋病知识的普及1.1 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是由HIV感染引起的,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可以匡助人们更好地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1.2 掌握艾滋病的症状和检测方法艾滋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
定期进行艾滋病的检测,特殊是高危人群,可以及早发现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3 学习艾滋病的治疗和护理知识艾滋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和良好的护理。
了解艾滋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知识,可以匡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二、推广安全性行为2.1 使用安全套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性行为中始终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2 避免多性伴侣多性伴侣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保持长期稳定的性伴侣关系,或者减少性伴侣的数量,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2.3 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定期进行艾滋病的检测,特殊是性生活活跃的人群,可以及早发现感染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同时,检测结果也可以提醒人们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
三、禁止共用注射器和器具3.1 避免使用共用注射器共用注射器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注射药物时,应避免使用他人的注射器,确保使用干净、消毒的注射器。
3.2 确保医疗器具的消毒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消毒规程,确保医疗器具的消毒和清洁。
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医疗器具的安全和卫生。
3.3 加强对吸毒人群的干预吸毒人群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一。
对吸毒人群进行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戒毒的匡助,可以减少共用注射器和器具的风险,降低感染的概率。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教案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教案一、活动背景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为了提高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我们特此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3. 提高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
三、活动对象八年级学生四、活动时间40分钟五、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关注。
2. 主讲:教师详细讲解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和看法。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有关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爱患者,消除歧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度。
3. 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态度。
八、教学资源1. 艾滋病知识PPT。
2. 相关视频资料。
3. 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实例。
九、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
2.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尊重学生的隐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十、拓展活动1. 开展预防艾滋病主题班会。
2. 组织艾滋病防治知识问答竞赛。
3. 制作预防艾滋病宣传海报。
六、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PPT、视频资料和生活实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信息。
七、活动实施1. 教师按照教案流程开展活动,确保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在互动环节分享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教师在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
八、活动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度。
3. 调查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态度,评估活动效果。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对他们的歧视。
3. 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病。
2. 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注射传播等。
3. 危害:艾滋病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损,使患者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
4. 我国艾滋病疫情:我国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
5.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避免高风险行为,及时检测和治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难点: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艾滋病患者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艾滋病的危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提高学生的防护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艾滋病的定义,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阐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3. 案例分析:分享艾滋病患者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感受艾滋病的严重危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艾滋病,并提出具体措施。
5. 总结:强调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呼吁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减少歧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或者课堂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态度转变: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是否能够展现出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经批准的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课件:制作清晰的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预防艾滋病》教案
《预防艾滋病》教案预防艾滋病教案引言概述: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世界各地都面临着艾滋病的流行。
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对艾滋病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本教案将介绍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一、了解艾滋病1.1 艾滋病的概念艾滋病是一种由HIV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艾滋病病毒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使人易感染其他疾病。
1.2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不安全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输血和血液制品、母婴传播和与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接触。
1.3 艾滋病的预防重要性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治愈方法,预防是唯一有效的控制手段。
通过加强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二、预防艾滋病的方法2.1 宣传教育加强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2 安全性行为采取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性传播的风险。
同时,减少性伴侣的数量,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也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
2.3 不共用注射器共用注射器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注射药物时,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并确保注射器的消毒和正确使用,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以防止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三、艾滋病的母婴传播防控3.1 孕期艾滋病病毒筛查孕妇在怀孕期间应接受艾滋病病毒筛查,及早发现感染,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3.2 母乳喂养的风险母乳喂养是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一种途径。
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母乳传播给婴儿。
对于艾滋病阳性的母亲,应避免母乳喂养,选择安全的喂养方式,减少婴儿感染的风险。
3.3 母婴传播阻断治疗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孕妇和新生儿都可以接受相应的抗病毒治疗,减少病毒的复制和传播,降低感染的风险。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教案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教案第一章:认识艾滋病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危害。
培养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正确态度和关怀意识。
1.2 教学内容艾滋病的定义和病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危害和影响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危害。
案例分析法:分析艾滋病患者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
第二章: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2 教学内容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安全防护措施健康的生活习惯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安全防护措施。
第三章:自我保护意识培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远离艾滋病风险。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识别和拒绝高风险行为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场景,让学生学会拒绝高风险行为。
第四章:关爱艾滋病患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艾滋病患者的困境,培养关爱和尊重他人的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困境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困境和我们应该关爱他们的原因。
情感体验法:通过观看相关影片或听艾滋病患者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同情心。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培养5.3 教学方法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知识点。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思考。
第六章:了解艾滋病病毒(HIV)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艾滋病病毒(HIV)的结构、生活和繁殖方式。
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教案
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和危害。
2、帮助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误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艾滋病预防意识。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并将预防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消除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恐惧和歧视心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艾滋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艾滋病公益宣传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然后提问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30 分钟)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它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最终危及生命。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包括不安全的同性、异性性行为。
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
母婴传播:感染 HIV 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艾滋病的症状:在感染初期,可能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免疫系统逐渐受损,会出现各种严重的感染和肿瘤,如肺炎、肺结核、淋巴瘤等。
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不仅会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同时,艾滋病患者往往会受到歧视和排斥,心理上也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如何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案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些关于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艾滋教案Word文档
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井陉县第二中学毕秀花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传播途经及预防措施,艾滋病的危害,确保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为国家预防艾滋病行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1、认识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HIV,简述其致病原理;2、了解艾滋病(AIDS)的传播途径,辨别可以感染艾滋病(AIDS)的行为;3、关注艾滋病(AIDS)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趋势及现状;4、关注艾滋病(AIDS)的预防和治疗;5、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认同“关爱艾滋病人”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语: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到中国旅游,因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后死亡,这是首例报告中国境内的艾滋病病人。
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艾滋病(AIDS)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
"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
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具有一系列复杂症状的综合症。
2、什么是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有哪些不同之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艾滋病病人指的是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携带艾滋病病毒,都具有传染性。
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病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外表看起来跟健康人一样。
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可能需要数年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
《艾滋病基础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症状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艾滋病的定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导致的免疫系统损害。
2. 传播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
3. 症状: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
4. 危害:影响免疫系统,导致各种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
5. 预防措施:洁身自好,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注射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艾滋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症状和危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
3. 案例分析:分享艾滋病患者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感受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和偏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 总结:强调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享艾滋病患者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艾滋病基础知识》2. 课件:艾滋病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3. 真实案例:艾滋病患者的采访、故事等4. 安全套:实物展示和演示使用方法5. 问答卡片:设计关于艾滋病的问题和答案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预防艾滋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危害教学背景分析:当前,全球艾滋病的形式十分严峻,已经引起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艾滋病也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如果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达到1000万。
艾滋病在中国的蔓延,不仅危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其他各国的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当前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尤其是对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其对人类的危害了解太少,的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预防艾滋病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宣传普及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全民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2、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了解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意义及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3、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和谐相处,共享生命本教案适合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班级大小:高中一年级教学材料清单:多媒体电脑、大屏幕、联合国公告标语内容、艾滋病相关资料内容、正常人与艾滋病患者各种行为的图片教学概要:提出什么是艾滋病,引出艾滋病传染的三大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行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并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艾滋病人的意识。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由学生自我小结这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师生互动: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大家讨论交流,发表不同的见解,回家后把所掌握的知识向亲戚朋友宣传。
教案使用建议:班级学生数不超过50人,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4张拼在一起的桌子周围(利于小组讨论),课前准备:学生活动:课前搜集与艾滋病相关的资料,如传染途径、预防措施、流行现状、危害,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意义及途径。
教师活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点,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准备相关材料,如图片、测试题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大屏幕展示联合国发布的公告: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武器。
艾滋病如今对世界造成的威胁不亚于让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艾滋病的话题。
(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生共同讨论,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讲授新课(一)艾滋病师:大家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教学预测及对策:作为中专一年级学生,对艾滋病的概念并不陌生,鼓励学生大胆讲述,教师给予指导,起到复习作用)学生总结得出: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力,感染其它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无药可治。
(设计思想: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并且运用已获取的知识。
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知识并通过讲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使学生学会自学、自解、自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师:课前大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搜集了许多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下面以组为单位,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当一回解说员,帮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生:讨论得出分别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教师小结:艾滋病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大屏幕展示)1、性接触传播:(1)目前全球主要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2)艾滋病可通过性交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3)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2、血液传播:(1)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危险行为;(2)接受未经血液筛查的输血;(3)接受未经筛查的器官或组织移植。
3、母婴传播:(1)母婴传播的概率在25%~40%之间;(2)感染的母亲可通过胎盘、分娩将病毒传播给婴儿;(3)感染的母亲也可通过哺乳将病毒传播给婴儿。
(设计思想: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纠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自身已掌握知识的认识及运用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三)艾滋病预防措施师:刚刚我们总结了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大家想想我们该怎样来预防艾滋病呢?生:讨论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如下(大屏幕显示):1、自爱,遵守性道德,杜绝婚前、婚外性行为。
2、使用安全套。
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4、关爱下一代,受病毒感染的女性应避免怀孕。
5、救护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流行现状:师:各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指派一名同学公布收集的最新数据(教学预测及设计思想:每个同学所收集资料的侧重面不同,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和教师间、学生和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健康信息、彼此的经历和经验,相互促进提高。
)教师概括小结:(大屏幕展示)1、自1981年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以异常迅猛的速度蔓延到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
感染者95%在发展中国家。
2、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呈蔓延之势。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06年世界艾滋病报告》显示,2006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30万,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达3950万,同时全球又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
3、80年代艾滋病流行几乎不涉及妇女和儿童,而现在有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感染HIV,他们已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
到2010年,如果艾滋病的传播末得以控制,那么,在流行严重的地区,艾滋病将使婴儿死亡率增加75%,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增加一倍还多。
4、卫生部通报显示:①我国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人数增加。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国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1837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0667例;死亡12464例。
②三种传播途径并存。
③经性途径感染呈上升趋势。
④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
另外,感染者的流动、大量人口流动和性病疫情上升等是造成艾滋病蔓延的重要因素艾滋病危害:(通过案例,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艾滋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如:艾滋病孤儿的生存现状、国家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艾滋病人由于疾病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治疗艾滋病所需昂贵的药品等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设计思想: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对个人、家庭造成极大影响,而且也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预防艾滋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教师概括总结如下:(大屏幕展示)1、对个人的危害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
2、对家庭的危害①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②使家庭经济状况恶化。
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对社会的危害①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②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③艾滋病使千千万万的儿童沦为孤儿,使千万无辜儿童被迫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经常忍受人们的歧视、失学、营养不良以及过重的劳动负担。
(五)窗口期和潜伏期概念师:同学们,根据你们查阅的资料和理解,如何来定义艾滋病的窗口期和潜伏期?生:相互之间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小结后,大屏幕展示:窗口期: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 到体内产生出艾滋病病毒抗体,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在窗口期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检测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呈阴性。
窗口期的长短个体有差异, 一般2周到3个月,我国目前各疾病控制中心普遍认可的窗口期是3个月。
在窗口期虽检测不到HIV抗体,但体内已有HIV,因此窗口期同样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出现临床各种表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艾滋病潜伏期的长短个体差异极大,这可能与入侵艾滋病病毒的类型、强度、数量、感染途径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健康状态、营养情况、年龄、生活和医疗条件、心理因素等有关。
一般为6~10年。
在此之前,他们从外表上看上去与健康人一样,可没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自己并不知道已感染上艾滋病,但潜伏期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六)艾滋病病毒检测意义及艾滋病病毒检测途径师:有人认为,既然艾滋病无法治愈,查出来也没有用,因而不愿意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这种认识对吗?生:集体讨论教师小结如下:(大屏幕展示)(1)减少担忧;(2)早期接受观察治疗;(3)及早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缓向艾滋病的发展;(4)及早采取措施保护家人,防止将病毒进一步传播给他人。
检测途径:(大屏幕展示)目前通常的检查办法是到当地的卫生防疫机构进行血液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如抗体检测呈阳性反应,表明这个人已经被艾滋病病毒感染。
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后(一般不超过6个月)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所以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病毒,应尽早去做检测。
检测的结果若为阳性,应在3-6个月后再去医院复查。
我国省、市级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所、各大医院都可以进行。
目前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已成为各地血站或血液中心的常规检测项目。
关于对检测结果的保密问题,国家有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病毒感染者和其家属。
不得将病人和感染者的姓名、住址等有关情况公布或传播。
三、课外延伸1、大屏幕展示正常人与艾滋病人各种行为的图片,如握手,拥抱,亲吻等。
2、大屏幕展示测试题判断:(1)与艾滋病病毒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2)性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具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4)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病毒()(5)安全套既可以避孕,又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传播。
()(6)游泳池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7)咳嗽和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
()同学们看了前面的图片,可以判断(1)是错误的。
那么以下几道呢?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老师引导总结如下(大屏幕展示):与艾滋病人一起工作、吃饭、握手、拥抱甚至同居一室,都不会染上艾滋病毒,所以艾滋病的恐慌是不必要的。
并且还不应对艾滋病患者避而远之,而应该给予关爱;(4)(6)(7)是错误的,其余正确。
四、布置学生家庭作业:回家后将本节课所获取的知识向亲戚朋友进行宣传。